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篇春季養生法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一、立春助陽生發
  
  (公歷2月3~5日)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
  
  【宜】多梳頭,清熱解毒,補陽氣
  
  【忌】吹風,刺激性食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字具有開始的意思,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正式進入春季,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白晝時間變長了,天氣也開始暖和了。
  
  立春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有迎春、打春和咬春的習俗。據文獻記載,在周朝,立春這一天,周天子會率領文武百官到東方的八裡之郊去迎接春神——祭芒神。後來演變成了官員之間的互拜。而打春,則是鞭打春牛,意為鼓勵農耕。咬春主要是嚼蘿卜、吃春餅。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
  
  俗話說:“打春凍人不凍水”,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人體腠理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力減弱,應要注意保暖。《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應順應天地陰陽之氣,給予適當的調攝,使陽氣得以宣達。
  
  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
  
   初春時節氣溫有了一定的回升,但冬日的寒氣並未完全消散,倒春寒時常來襲,此時的人體猶如剛剛發芽的幼苗,氣血已經從內髒開始向外走了,毛孔也正處於從 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發散,以致產生“陽氣郁”的現象。人體則表現出咽喉干痛、嘴 唇干裂、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上火症狀。所以立春後,我們應該采用一些合適的方法來幫助體內的陽氣進行發散,防止內熱的產生。
  
  什麼方法能有效地幫助發散體內的陽氣呢?適當地吃一些能補陽氣的食物如蔥、蒜等生發性的食物,有利於肝氣的疏洩。除此之外,春季最常見的生發性食物莫過於芽菜和韭菜了。
  
  芽菜在古代被稱為“種生”,常見的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古代文人墨客筆下不乏對芽菜的贊美。唐朝蘇頌寫道:“椿木,皮細肌實,嫩葉甘香可茹。”贊美香椿的甘甜可口。蘇東坡的詩句“春社姜芽肥勝肉”,說的是春天的姜芽肥碩鮮嫩,可與肉媲美。
  
   立春吃芽菜有什麼功效呢?《黃帝內經》中講,春三月,此謂發陳。發是發散的意思,陳,就是陳舊的意思,《黃帝內經》把萬物發芽的姿態不叫發新而叫做發 陳,是因為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將植物陳積物質發散掉的功效。所以如果人體的陽氣發散不出來,可借助這些芽的力量來幫助發散。
  
  當然,芽菜雖好,但它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有些人喜歡在芽菜裡面放點醋或拿它和肉一起炒,這兩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立春吃芽菜切記兩條規則:一是少放醋或不放醋,二是少放肉或不放肉。
  
  不放醋是因為酸味的東西有抑制收斂作用,不利於陽氣的宣洩生發,因此不僅僅是醋,所有帶有酸味的東西,比如果汁等都應該少喝。
  
  而不放肉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滋補了一個冬天的肉,到了春天還接著吃就過了。二是很多動物都是在春天產仔、哺育,為順應天地之生氣,不應殺生。
  
  因此春天芽菜的正確吃法,以涼拌、煮湯最佳,這些吃法最能體現它幼嫩、爽口的特點。綠豆芽和黃豆芽性寒涼,在做芽菜的時候,可適量放一些辛辣、芳香、發散的調料,如姜絲以中和其寒性。而綠豆芽寒性更重,易傷胃氣,所以,脾胃虛寒和患有慢性胃腸炎的人不要多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芽菜都適合生食涼拌,涼拌豆類芽菜應先煮熟後再涼拌,而香椿芽最好先用沸水焯燙5分鍾左右再涼拌,而且香椿為發物,過多地食用容易誘使痼疾復發,所以慢性疾病患者應該盡量少食或不食。
  
   除芽菜外,也可多吃些韭菜。說起韭菜,早在西周時代就被當作蔬菜食用了。《詩經‧爾雅》中將它等同於稻米、羔羊,韭菜不僅葉嫩可食,韭菜苔也是風味獨 特,韭菜花更是脆嫩可口的上等菜,被稱為是“菜中珍品”。六朝時代,文惠太子問周頤怡“什麼菜最好吃”,周頤怡的回答是“春初早韭”。而清乾隆皇帝則在春 季時節,總會吩咐御廚把韭菜包肉餃作為御膳食用,可見其對於韭菜的鍾愛。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