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三經一論大意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著

淨土三經一論大意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著

伍、念佛問答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淨宗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伍、念佛問答

一、關於信心與念佛

1問:請問法師,在《大經》、《小經》和《觀經》中都談到稱名的問題,也談到信心的問題,那麼請您談一下信心和一向專稱名號的含義好嗎?

答:阿 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白白地送給我們的,現在就完成的,這個就是「信」。所謂「白白送給我們」,現在就已經完成,在哪裡呢?在於你聞信之後只要相續 稱名,短在十聲、五聲、一聲、一念,長在百聲、千聲、萬聲,若一日、若七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做「乃至十念」。這個 「念」自然含「信」與「行」。「信」,就是信彌陀救度;「行」,就是稱彌陀佛名,就這樣。所以說沒有任何條件的。

沒 有時間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時間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現在要斷氣了,要死了,現在才聽到彌陀的救度,這個時候,嘴巴、舌頭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 念,照樣往生極樂世界。那最短最短沒有比心中這麼一念更短的吧,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一念」就是這麼最短的時間,當下死、當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壽命 延長的話,自自然然地就會憶佛念佛、稱名念佛,這個時候,就演變為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就會這個樣子。

為 求往生,除了稱念這句名號以外,不會再修其他的。如果聽人家說「你還要念往生咒,還要念觀音、念地藏……」,也不會跟隨他們。若跟隨他們的話,那就是善導 大師說的「隨緣雜善」(即人家告訴你念往生咒,就隨人家告訴你念往生咒的這個機緣;人家告訴你稱念觀音、稱念地藏、稱滅定業真言、稱什麼什麼的,因為有那 個緣,就又隨他的緣去修,這個叫做「隨緣雜善」)。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沒有體悟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沒有機、法兩種深信。

所以,始終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不會再念別的什麼。何況其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大善根、大福德。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如果有時間、有精力,他就以那些時間、精力去稱念這句名號,不會在這句名號之外間雜其他的修行法門。

淨土法門講專——專修,講唯一——獨一無二。 十方諸佛獨有阿彌陀佛是王,獨一無二。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第一」,就是獨一。淨土法門是獨一的法門、無二的法門。我 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我們所拜的對象也是阿彌陀佛,我們所稱念的,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們所信受的,也只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歸 向阿彌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阿彌陀佛為根本。

「雜善」(註:就往生這一目的而言有專有雜)就是諸善,因為「雜」就是種種,種種諸善,也叫做「萬善萬行」,略講就是三學六度,廣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

2問:請問師父,很多人都非常關心信心決定的問題,那麼,怎樣才算信心決定,或者怎樣才算往生決定呢?

答:如果沒有體悟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那就是信心還沒有決定性,還沒有統一性,所以就會有二心、三心,種種心都出來了,就會想:「我應該修這個法,應該修那個法,除了念佛以外,還要念好幾個佛菩薩名號,還要念幾個咒語……」二心、三心等等心都會出來。

那麼,在還沒有體悟彌陀救度之前,應該先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要捨掉其他的行門,而專稱這句名號。今天有一分鐘,就以這一分鐘的時間稱念名號,有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十個鐘頭,就以這個時間去稱念這句名號。

同時,去體會什麼是機、什麼是法,因為在體會機、體會法當中,阿彌陀佛的悲心,會在某種情形之下納入我們的心中。

不 過,你如果能夠肯定「專稱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為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我們不知道求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都在我們面 前合掌,十劫以來都在要求我們了,何況我們有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心而稱名號?自自然然這句名號的功能就在運作,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從這一點來 講,已經拋開自力他力,已經拋開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裏面。

自自然然——這就是一種彌陀的運作,就是一種他力。因此,到最後善導大師就說: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都是強調「一向」,也就是要專。法然上人說:一向專稱名號,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為什麼?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種功能。

3問:請問師父,為什麼說「信從聞生」?

答:剛剛解釋了這個聞的內涵,真聞就是真信。信心的內涵就是體悟彌陀的救度,內心體悟彌陀的救度才是真正的聞,這個大家想一想就可知道。

4問: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用觀想,或者是坐禪悟道,還有修密宗持心咒、修頗瓦法的,看他們都是人人信心十足,那麼,他們的信心與第十八願的「信樂」是否有所不同?

答:當然這有很大的不同。第十八願的「信樂」是隨順彌陀救度,而且是現在已經獲得往生的身份,命終的時候就進入報土,蓮花化生。其他法門就不是這樣,如果想往生,必須迴向才能往生,而且是胎生。

所以,我們信受淨土法門,就是專稱這句名號,不必坐禪,不必觀想,不必修學密宗的三密相應,不必的。

剛剛講了不必坐禪,可是如果有人喜歡打坐,那也可以,就以靜坐的方式稱念這句名號,當然你不是執著你的功夫。

5問:請問師父,信心決定的念佛,與有的人認為「我信名號,我就能往生」,這兩種念佛有什麼區別?

答:信心決定的念佛,以及信名號的念佛,這兩種是一種。因為信心決定的內容,就是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顯現在這句名號中。

信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信機,一方面就是信法。這兩方面實際上是一個內容,只是分開來解釋而已。

信機:「機」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自己對自己要有體悟,善導大師說要深信,而且要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體悟到自己是一個罪惡深重的凡夫,生生世世、盡未來際都不可能有力量出離三界六道。

好比一個人在茫茫的大海中,沒有力量游泳,也不會游泳,一直沉溺其中,永遠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游到岸上來。

六道就是苦海,我們眾生都沉溺在苦海中。沉溺,就是沉入水中、溺入水中,沒有浮上來。

像我們這種眾生,必須靠人家跳入海中把我們抱到岸上。

能夠跳入水中、有力量把我們抱上岸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進入第二種,法的深信——信法: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兩種深信是一種體悟性的內涵。剛剛講的,譬如我們溺在水中,阿彌陀佛親自跳下水把我們抱起來,我們心中充滿了阿彌陀佛救度的真實,消除了苦惱和不安。這是一種實際體悟。

6問:我沒有那種信心開發那一時刻的體驗,我只信知「稱名定往生」,不論時節久近,不論行住坐臥。請問師父,這種感受是否符合第十八願?

答:這 都符合第十八願。因為,你既然是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問時節久近,行住坐臥,念念不捨,這樣無形中就在第十八願裏邊了。因為往生並不是在我們眾生這裏講說 「要這個樣子、要那個樣子」,不是的!往生本來就是彌陀名號的功德力在運作。所以,稱念這句名號的人,不管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種往生的 功能潛在其中。如一個念佛的人身上有佛光、頭上有毫光,這是自然的。儘管他不知道、沒有看到,可是自然會有這種功能,因為名號的功能、名號的自性就是這個 樣子。

好像火的功能就是燃燒,一旦點火就必燃燒,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甚至你在口中或心中認為它不會燃燒,要它不燃燒,它也必定燃燒,除非你不點火,一點火就必定燃燒,因為燃燒就是火的功能。

這句名號本身能使我們往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我們知道這一點去稱念,信就在裏面了,儘管對這個道理瞭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夠一直稱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在運作。

有 記載信心開發過程、而且歷歷在眼目的,就是法然上人,法然上人有這個記載。法然上人說他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得到念佛的信心。法然上人說,他為尋找出離生死輪 迴的法門,翻閱經藏五遍,「到底哪一部經所解釋的那個法門才是適合我,也適合任何人,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呢?」——法然上人在當時被稱為智慧第一,可是智慧 第一的法然上人為了尋求解脫之道,還是一部經典、一部論典一直地翻、一直地看,總共五遍,最後才發現,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疏》裏面有記載,稱念名號 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每個人能做得到的,簡單快速。於是,其他經典都不看了,專門針對這部《觀經四帖疏》再度看了三遍。第一遍看完,雖然 大意重點還沒有抓到,可是已經覺得很歡喜了。再看第二遍,更加得到安慰。再看第三遍,正當看到: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看到這段法語的時候,法然上人眼睛一亮,心頭的石頭當下落了下來。

他 所體悟到的是什麼?體悟到的是:原來我們往生這件事情,阿彌陀佛已經在十劫以前為我們預備好了,祂所預備好的,就是這句名號,往生這件事情就在這句名號裏 面,只要稱名,就一定往生。因為這裏所講的「念念不捨」是「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意思就是說:我們只要稱念這句名號就好,行也好,住也好,坐也好, 臥也好,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形下,都沒有關係,都沒有限制,只要稱念這句名號,修行時間長、修行時間短,都有資格往生,所以說「不問時節久近」。 這樣的話,豈非救度是沒有條件、白白地送給我們的?而且是擺在這裏,我們隨時發現隨時來拿,隨時就擁有。既然是這樣念佛的話,誰不會啊!都會。並沒有限制 一天念十萬聲、要念幾千萬,沒有。也沒有限定是出家、在家,男眾、女眾,要深入經藏、不深入經藏,都沒有限制,只要我們稱念這句名號。我們是什麼樣的身 份,就以這樣的身份來稱念這句名號。如此說來,只要稱念這句名號,往生與否,不在於我們有如何的功夫境界,不在於我們要這樣地念、那樣地念,不在我們這一 邊,而完全在阿彌陀佛那一邊 ,阿彌陀佛發願救度念佛眾生,眾生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法然上人看到這段法語的時候,當下感動了,眼淚流下來了,當下就高聲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已經是晚上了,沒有人,他就大聲地念佛。「原來阿彌陀佛救度我,在十劫以前已經定下了救度的方法」,這是法然上人信心開發的過程。

至於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去見到道綽禪師,道綽禪師給他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善導大師心中的疑惑就斷除了,其他法門也就放棄了,一心稱念這句名號。

有人追求「一念的信心」,又體悟不到,於是放棄稱名,一直要追求那個信心的境界。但是,人生無常,現在死了就輪迴去了。所以,你只要稱名。何況在稱名當中,信心就在裏邊了。所怕的是,你一方面稱名,一方面認為不夠,結果修其他法門去了。

那怎麼辦呢?必須環繞在善知識的旁邊聽,同時,信仰相同的蓮友常常相聚研討。

至於見解不同的蓮友,我們要避開,免得被絆倒,因為我們都很軟弱,容易跌倒。所以,要跟同修、善知識常常討論,常常在一起,因為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情了。

7問:有句話說「信心必具名號,名號未必具真實信心」,請師父開示。

答:也就是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一定會稱名念佛。因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自自然然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下去,這就是「信心必具名號」。

那麼,「名號未必具信心」, 是說:稱名的人,即使他稱名,可是不一定有那個信心。因為稱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可是不一定瞭解彌陀救度的原理。這樣的話,很可能他一方面念佛,一 方面會認為不能往生。最糟的情形是半途而廢,人家說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也就隨著修別的法門去了,不能貫徹到底,是有這種現象。

所 以,有信心必定是伴隨著稱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稱名的話,這種信心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說「我已經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是虛假的信心。真正信受了, 他會把信心融入念佛之中的,並不是說念佛有什麼辛苦,或什麼著相,不是的!稱名念佛,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也好,高興起來,歡喜跳躍地念也可以,這個會 自自然然在心中產生的,「聽聞彌陀本願力,歡喜不覺稱佛名」,會不知不覺念出這句名號來。

不 過,固然不瞭解信與不信的內容到底怎麼樣,乾脆把它們擺到一邊,你只要相信:「即使不信的人,阿彌陀佛也要救度。」這樣,信就在其中了,之後就稱名。今天 有一天的時間,就稱一天的名號,這一天過完了,壽命到了,自然往生極樂世界。若是有兩天,你就稱兩天,若是有七天,或者是兩個七天、七個七天,或者七年、 七十年,你就用這些時間一味地去念佛。不會說:「我時間那麼多,我來修這個、修那個……」不可能會這樣的。

8問:請問師父,唯有信願念佛的人才蒙受彌陀心光攝取,而沒有信願念佛的人只是蒙光照耀,而不被攝取,故不能往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佛光有兩種,一種是身光(身上放出來的光),一種是心光。 身光也好,心光也好,其實都是一體的,都普照十方世界。既然普照十方世界,就像太陽一樣,太陽一出來,地面上的任何動植物都在陽光的普照當中。同樣的,阿 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任何眾生,不管善人、惡人,甚至地獄眾生也受彌陀光明的普照。只是,能夠念這句名號的人才能蒙光攝取,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 的本體,能夠念這句名號,自自然然就受彌陀心光的攝取,與彌陀的誓願相感應。

彌陀的心願展露在這句名號中,要度稱念名號的人,我們稱念名號,符合祂的心願,無形中就是受祂的光明照攝,與祂的心相感通。

如同電視臺發射出來的電波,發射到各個角落,沒有一個角落沒有電視臺的電波。可是,你如果不轉到那個電視臺,當下沒有與那個電視臺互相感應、連接在一起,就不能接收到信息。

同樣,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我們不稱名,與祂的心光不感應。唯有稱名才是阿彌陀佛的心願。

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這句名號,名外無體,體外無名,因此,信受彌陀救度而稱念彌陀名號的人,自然在祂的心光攝取當中而得往生;不稱名者,就沒有光明攝取的利益。

9問:請問師父,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答: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當然是對彌陀有信心、有恭敬心,對自己有良心、有慚愧心,對別人有愛心、有包容心。為什麼?因為他體會到阿彌陀佛對他的愛心,體會到阿彌陀佛對他的包容心。當他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大愛的時候,就慚愧自己是一個罪惡的人,因此對自己有良心、有慚愧心,一旦有什麼言語行為上的過失,立刻會受自己良心的譴責,反省比以前更加深刻。

阿 彌陀佛對我們的愛心,對我們的寬諒,可以說非常的廣大,論我們的話,我們是罪惡深重的人,累生累劫造了無窮無盡的罪業,今生今世反省自己,自己無時無刻有 意無意都在得罪他人,所以,不是我們去忍耐別人、寬諒別人,而是要請別人來寬諒我們。不寬諒我們的話,被他碎身萬段也不足以償還。

我們是這種不能被寬諒的人,而阿彌陀佛來寬諒我們!我們被阿彌陀佛的大寬諒所感動,對眾生也會有寬諒的心。所以,彌陀的生命在我們裏面作為我們的主人,監視著我們,我們的反省力就會更加的敏銳。

10問:請問師父,念佛的人也有苦惱,平時說念佛法喜,苦惱時念佛還法喜嗎?他的心中有些什麼轉化?

答:一般人沒有聽聞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告訴他念佛是好的,他也接受。可是逆境來了、煩惱來了、病痛來了,這句佛號就飛到三十三天之外了。

如 果聞信了阿彌陀佛的救度、聞信這句名號的原理的話,煩惱來了,他會有法喜,苦惱得念不出聲,也會有安慰;逆境來的時候,也會甘於承受,會這樣的。煩惱來 了,就不以煩惱為煩惱;痛苦來了,也不以痛苦為掛礙,這句名號即使念不出來,心總是安穩的。同時,他如果能念佛的話,就會停止原來很苦的「哎喲、哎喲」 聲,代之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會這樣念。

還有,聞信阿彌陀佛救度的人,心性會轉化。因為我們體會到彌陀救度我們,而彌陀救度我們,祂不但不跟我們計較,反而是大大地寬諒我們。大大寬諒我們的時候,使我們感動,也會去寬諒別人、不跟別人計較。

阿 彌陀佛救了我們,不但救起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不再繼續六道輪迴,而且是給我們無量壽的生命、無量光的生命,是給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生命,給我 們佛的智慧的生命。可以說,不但是給我們生命,而且是給我們那麼豐盛的生命,同時給我們極樂世界。你看,這些東西多麼的豐富、多麼的高貴,我們剎那之間擁 有了這一切,可以說,剎那之間雍容華貴起來。那個時候,我們面對其他的人,看到他們所需要的,我們有,我們就會儘量付出,幫助他、滿足他,就像彌陀來幫助 我們、布施給我們、滿足我們一樣,就會有這些轉化。

這 些轉化,其實是不容易的,我們要去寬諒一個人,這個人如果是個好人,他做錯了,我們去寬諒他,這是很容易的。但是,不容易寬諒的人,我們也去寬諒他,這個 必須從我們內心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來自阿彌陀佛。為什麼?別人不可寬諒他,我們可以寬諒,是因為阿彌陀佛寬諒了我們、阿彌陀佛包容了我們。

我們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的眾生?這顆心可以說是很卑賤、很污穢、很骯髒、不可告人、無地自容的,阿彌陀佛一點都不計較。如果體會到阿彌陀佛這種慈悲的話,所有的人,我們都會去包容他、原諒他。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標準,因為十方眾生各不一樣,可是轉化的功能是存在的,是有那個可能性的。

所 以,我們信受淨土法門,這顆心會柔軟下來。柔軟下來就顯現一種不太計較、能夠寬諒包容,同時對所有人都好,懷著一種抱歉的心、對不起的心。因為,永劫以 來,我們曾經欠了眾生不曉得多少的債,都沒能償還,而且,一直都不知道,現在被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觸,「我原來是這一種眾生!」

所 以,淨土法門跟自力法門之所以不一樣,也就在這裏。自力法門要自己去修六度萬行,自己去修布施、修忍辱。我們不是,我們是自自然然地去付出,即使付出了, 也不認為我們是在修布施,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知道自己所做的功德都是有為有漏,都是虛假的心、有代價的心,有功利心存在,一點都不是真實的 奉獻;唯有彌陀將極樂世界奉獻給我們,將成佛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使我們自自然然也想付出,而且付出卻沒有那種祈求回報的心,因為,最大的功德阿彌陀佛已經 給我們了,我們不須再來祈求功德了。

以 忍辱來講,以前都是要自己忍辱、忍辱,忍辱別人對不起我們的事情,忍辱一切逆境,忍辱人家誹謗、打罵。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祈求對方忍辱我們。我們曠劫以 來欠人家的、侮辱人家的,甚至今生今世都不知不覺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所以請求他們的原諒、忍耐,不是我們去原諒、忍耐他們——就會有這一種轉變。

第 十八願的內容就是信機、信法。「機」就是十方眾生,「法」就是彌陀的救度。十方眾生就是五逆謗法的眾生,十方眾生就是罪惡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罪惡 滿身,所以才「無有出離之緣」)。如果沒有罪業的話,那就是聖人、完美的人了,他們才沒有罪業,而且還有力量脫離三界,在這個世間,只有人家受他們的恩 惠,他們沒有欠人家;人家受他們的熏陶感化,他們沒有侮辱人家。可我們不是啊!既然我們罪惡深重、沒有出離之緣,就是有意無意、知與不知之間都虧欠了人 家,所以要請求人家原諒。心情就會有這種轉化。

這當然不是一個標準,眾生各不一樣,習氣比較重的人,突然面對某種狀況,霹靂啪啦,自己的慣性都出來了。但是,事後立即會反省,因為畢竟我們是深信機、深信法的人,機法在我們內心很深刻、很敏銳,所以,即使當時沒有發覺,事後也會發覺的。

11問:剛才聽師父講,《觀經》的眼目就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稱名定往生,但是,這種稱名,它和有一種理論解釋的,就是要稱到什麼樣子才能獲得不退,是否一樣?請師父再把這兩種稱名具體的含義解釋一下。

答:剛剛我沒有說清楚,應該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這個「稱名」再加以解釋,以及有幾種的稱名、那幾種稱名的內涵、性質又是怎麼個樣子。

稱名,分為自力的稱名和他力的稱名

自力的稱名, 就是一般通途的稱名。什麼是自力呢?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他力」就是指彌陀的救度,本來彌陀的救度是彌陀的力量,通通具備了,可是我們不曉得那個原 理,以為阿彌陀佛雖然要救我們,可是祂高高在上,遠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低低地在這裏頂禮,遠遠地在這裏祈求。雖然要求往生,卻認為必須積功累德,或累積 稱名的功夫、功德,這樣迴向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救度相應。認為說「雖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可是我們如果沒有具備某種條件,是不能被救度的」,這是「他力中 的自力」,以為阿彌陀佛是有條件的。這不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

他力的稱名,就是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就是真正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這種念佛,完完全全是沒有條件的,完完全全是領受彌陀救度的念佛,念佛的本身沒有盤算,沒有籌量、計度。

如 果認為「應該念到『事理一心』,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否則的話,至少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相繼,這樣的話,臨終的時候就更有把握了。不然, 現生如果沒有那個功夫,臨終怎麼會有正念呢?所以,平時先培養『不亂』的功夫,等到臨終,就會有正念,那個時候,佛就會來迎接,否則,臨終沒有正念,佛就 不會來迎接……」,這種就是自力的觀念,這是完全不瞭解六字名號的原理、彌陀的救度。這種觀念,等於是拿一把小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因為阿彌陀佛的本 意完全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十方眾生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很少很少),阿彌陀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祂是把我們看成祂自己,而且救度我們的功德已經 完成好了,只求我們讓祂救,祂怎麼會給我們提出這種條件呢?

如果阿彌陀佛給我們立下某種條件的話,十方眾生就不可能往生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智慧心中難道不知道,而會硬要立下某種條件嗎?這是不可能的!

慈 愛的爸媽,早年失去了最疼愛的幼子,現在發現了兒子的住所,這個兒子在那裏受風受雨、受苦受難、三餐不濟,慈愛的爸媽一看就心疼,所以,巴不得趕快把兒子 接回家裏,免除他的貧窮困苦。但是兒子一直愚癡,心性低劣,以為爸媽所擁有的榮華富貴,自己沒有資格,要能夠回去的話,起碼要怎麼樣怎麼樣才能回去。所 以,兒子在外面待久了,自會有一種卑劣的想法,不能體會父母的悲心,那樣的話,就會使父母更加心疼。
所以,我們不接受彌陀的救度,對彌陀懷有的那一種觀念,等於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彌陀的胸膛上。那是一種自力的念佛心態。

他 力的念佛一概不講那一些,就是以我們本身這種根性去念佛,不管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都不管。因為,不是以這個為目標、為標準的,是領受彌陀的救度而去稱 念這句名號的,因為彌陀的功德寶珠在我們的心中,聲聲佛號念出來,都是這顆寶珠所放出的光明。並非這一聲是這顆寶珠,那一聲就不是了,不是的,聲聲都是這 顆寶珠的光明。往生是這顆名號的寶珠使我們往生,而不是我們口中稱念的功夫使我們往生。只是說:既然我們心中有彌陀名號的寶珠,我們就會時時刻刻流露出稱 名這個現象出來;雖然這樣流露出來,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中並沒有一種要累積功夫,或者要達到「事理一心」的那種觀念,因為曉得 自己是已經被阿彌陀佛救到的人了,已經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了,現在的念佛,就是內心那一顆明珠所散發出來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

所以,善導大師在解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時候,他所解釋的是: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

我 們在「行住坐臥」當中,這顆心是散亂的。因為是「行住坐臥」,並非只是靜靜地坐在蒲團上,在那裏靜坐念佛,而是行走的時候也念佛,站在那裏也念佛,躺在那 裏也念佛,而且又說「不問時節久近」,不管你修行時間長短,念了一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時節久近」,這個都不管,這個才是真正「乃至」的意義。

「乃 至」就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惡人,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這個都是「乃至」。如果不是「乃至」的話,阿彌陀佛如果限定說:「要出家發菩提 心,乃至十念」,糟糕了,出家的人少,而且發菩提心,幾個眾生發得起來?但是「乃至」,連身份上也是「乃至」,數目上也是「乃至」,心情上、心理上也是 「乃至」,所以這個「乃至」的含義非常的廣。

因為有「乃至」兩個字,使我們安心了。所以,我們的念佛就是這種「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本來就已經領受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故啊。

這就是自力、他力念佛的不同意義。

二、有關經釋之解釋

12問:師父能否解釋一下法照大師「彼佛因中立弘誓」的偈子?

答:好!整偈是這樣的: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一首偈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的。因為第十八願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就是十方眾生,那十方眾生就包括得很廣了,沒有一個眾生不在十方眾生之內,為了表達這個意義,大師用這一首偈來解釋。

「彼佛因中立弘誓」:「彼佛」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立下了四十八大願,其中最弘廣的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廣度眾生的。第十八願說:「聞名念我總迎來。」

「聞名念我總迎來」:「念我」就是「乃至十念」,使「乃至十念」的眾生往生極樂,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說:「稱我名號的人,如果不讓他往生極樂世界,我就不成佛!」這就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謂「聞名念我總迎來」。

那麼,就十方眾生來講是:

「不簡貧窮將富貴」:「簡」,簡別,捨棄。不簡別、不捨棄貧窮的人,而迎接富貴的人——不是重富貴輕貧賤的。「富貴」、「貧窮」,只要他稱念彌陀名號,就通通救度;只要是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就通通往生,不分別的。

「不簡下智與高才」:「下智」就是沒有智慧、不認識字的人,愚癡、愚劣的人;「高才」即上根利器。上根利器也好,下根愚鈍也好,都平等救度。

「不簡多聞持淨戒」:深入經藏、多聞的人,或者持戒清淨的人,以及受戒而犯了戒,甚至罪惡多端的人,只要他迴心的話,通通要救度。

「但使迴心多念佛」:只要回心轉意——「我以前所作的罪惡,原來是有果報的,不應該的,我錯了」,那想要解除這種果報,怎麼辦?只有信順彌陀的救度,所以叫做「迴心」。此後多念佛,這個「多」就是「乃至十念」的「乃至」,此後有時間就只管稱名

「能 令瓦礫變成金」:「瓦礫」就是被人家遺棄的磚塊、石頭等東西。「瓦礫變成金」,所謂「變鐵成金」、「轉凡成聖」,就是只要你迴心念佛,就能轉凡成聖,就能 變鐵成金,也就是說必能往生成佛。本來輪迴受苦受難的生命,現在往生去了,成為佛身了,超凡入聖,進入清淨的、不污染的涅槃境界。

瓦礫與金,天差地別,迴心念佛即可變鐵成金,這就是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

13問:《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有一種解釋將它解釋成自性清淨的佛性,請師父對這種解釋開示一下。

答:自 力修行的人,他不把極樂世界當成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把阿彌陀佛當成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而是把祂當作「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他認為清淨的 佛心,清淨的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他清淨的時候所看到的一切都沒有苦樂、好壞、美醜等這些相對性的分別觀念,那他當下就感覺到自己在淨土裏面了。這 是修自力法門的人,以心中的佛性為彌陀,以心中的清淨為極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解為這種含義。

這 種理解是唯識觀,認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即使是極樂世界,即使是阿彌陀佛,也是從他心中所產生的,唯心的。那是自力的法門,必須依自己的 力量來修成佛,在這娑婆世界修行,最終證悟佛果。他一旦證悟佛果的話,山河大地對他來講,沒有不是淨土,都是淨土,因為超越淨與穢,哪有什麼淨土、穢土的 分別?

但是淨土宗不做這樣的解釋,我們始終是建立在「指方立相」上,極樂世界有方位,「從是西方」即是方位,阿彌陀佛有形象,唯指西方阿彌陀佛,所以稱為「指方立相」。

當然,究竟來講,極樂世界廣大無邊際,阿彌陀佛也沒有形、沒有色。可是,那是聖人的境界,我們不一定要去追求那個境界,我們只要追求有方有向、指方立相的淨土的阿彌陀佛便可以,因為到了那裏就自然能夠證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意思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這個「作」是作什麼?就是念,對我們來講就是稱名念佛、信受彌陀救度,所以說「是心念佛」,這個「念」包含信與行,「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不可以離開阿彌陀佛之外去尋求佛,去尋求見佛,如果那樣的話,又是聖道門自力的範疇了。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14問:請師父解釋一下「實相身」與「為物身」。

答:你即使不知道「實相身」是什麼、「為物身」是什麼,可是你只要相信彌陀的救度,那就在裏邊了。

只要相信彌陀救度、稱念彌陀名號,就像剛剛所講的,「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去念念稱名,那實相身、為物身就在裏邊了。

若簡單解釋,「為物身」就是救度眾生之身,「實相身」就是成佛之身。

實相身是從阿彌陀佛的自利圓滿方面來講的,如果自己自利成佛的話,那取正覺了,成就實相身了,必能使眾生往生,所以,同時又是為物身。

實相身是就自己自利圓滿來講,這個自利圓滿並不是為了自利,阿彌陀佛不是為了自己本身,阿彌陀佛之所以成佛,是為了救度眾生的。所以,為物身是從「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利他圓滿來講的,是這樣的。

實相身是從彌陀本身來講,是彌陀的自利;為物身是從救度眾生方面來講,是彌陀的利他。

實相身、為物身都是指阿彌陀佛,也就是指報身。因為這兩個都是由於法藏菩薩發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成就了,就成就了阿彌陀佛。所以,實相身成就了,為物身也達到了,這個叫報身,叫做阿彌陀佛,也叫做無礙光如來。唯有成就了實相身、成就了為物身,才成為阿彌陀佛。

所 以,要成為十方諸佛的那一種佛,還比較容易(當然,成佛都是困難的,不過,與阿彌陀佛的願比較起來,都是容易的),而要成為實相身、為物身的阿彌陀佛就不 容易,為什麼?因為為物身就是救度眾生之身,這個救度眾生之身,就是救度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成佛之身,這種身不完成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說,十方眾生有一個 眾生阿彌陀佛沒有力量救他,那麼,阿彌陀佛就還不能成佛。豈不是等於說,成就十方三世的任何一佛都還容易,可是成就實相身、為物身之阿彌陀佛就不容易?

當 然,十方諸佛都發願度眾生,可是阿彌陀佛的願是超世願,超越十方三世諸佛之願。也就是說:十方眾生,有的眾生其他的佛能度,像我們沉淪在娑婆世界的眾生, 由於貪瞋癡很深重,十方諸佛都不能救度,所以,只好搖首嘆氣,無可奈何離開了。唯有阿彌陀佛,祂不放棄,祂為我們發願,修行功德來承擔我們的罪業,來償還 我們的罪業,使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才是實相身、為物身的佛,唯有祂才有救度十方眾生的「超世願」,所以,十方三世諸佛之中如果沒有阿彌 陀佛,我們就沒有得救的機緣。不靠阿彌陀佛的話,我們只有繼續沉淪了。

實 相身、為物身,我們只是稍微理解的知道了,真正要去體悟實相、體悟為物的話,那是佛的境界啊。所以,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你就這樣做,不知道、不求當中 功德自然就來到了。其中的原理,說深奧非常的深奧,無底的深奧,所以,我們只能領受簡單容易就可以稱念的名號,我們就去稱名。

15問:請問師父,信順佛的教導,稱名念佛,如實修行是什麼樣子,有沒有規定?

答:對往生沒有懷疑,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懷疑,那個就是如實稱名。無疑的念佛,就是如實修行。

16問:請問師父,「入生死園、煩惱林,遊戲神通」,那是不是往生以後再回來的事?

答:那 是往生之後乘願再來的事。因為剛剛講過,淨土法門是大乘的法門,往生成佛之後就會到十方世界度眾生,到十方世界就叫「入生死園、煩惱林」。不是現在的事。 現在我們只是隨緣、隨份、隨力、隨根器去「自信教人信」而已,還不能達到自在,真正達到自在,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所以,我剛才講,不怕不會說法度眾生, 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懷疑彌陀的救度;不怕懷疑彌陀的救度,只怕不稱名。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往 生自然能成佛,不管你想成佛、不想成佛,都一定會成佛。就像水既然流入大海的話,你說不與大海同一個味道,可能嗎?不可能的。眾水到最後一定非入大海不 可,因為它們的歸宿就是大海啊!在地面上的水,有的乾淨,有的不乾淨,有酸有甜,各不一樣,就像我們眾生的根器,善惡程度、煩惱程度各不一樣,但是到了極 樂世界,就通通是一樣的了,心是無量光明,命是無量壽命,自自然然,你不想要也一定得到,而且是歡歡喜喜地自在其中。不會想到「哎呀,我到極樂世界,只是 要離開六道輪迴,只是要到那裏享樂而已,我不到其他地方去救度眾生,我沒有那個能力,我也沒有那個志向……」,不會這樣想的。到那裏自自然然你就有那種開 闊廣大的心量,而且會有那種力量去救度眾生的,是自然而擁有的。

17問:請師父解釋一下「四偈三選」。

答:法然上人《選擇集》最後說: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這四首偈,等於是《選擇集》的一個總結,《選擇集》各章的含義都在裏面。

第一首:

「欲速離生死」:就是發心想快速離開六道生死輪迴,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業,彼此結怨仇。

「二 種勝法中」:他必須依靠佛法才能達到目的。所以,要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在這個宇宙當中,在這個世間當中,宗教雖多,只有佛法才能達到我們離開生死的目的, 只有佛教才談到六道生死輪迴的因果,以及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的因果。佛教裏面又有聖道與淨土,所以說「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

「且擱聖道門」:我們要把聖道門暫時擱在一邊,不要去修聖道門,因為聖道門是難行道。

「選入淨土門」:因為淨土門是易行道,因此我們要捨難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首: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也就是說,現在進入淨土門裏邊了,專求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淨土的法門也有兩種,一種是五正行,一種是五雜行,那麼,就要拋種種的雜行(五雜行,就是種種的雜行),「選應歸正行」,要選擇歸入五種正行。

五種正行」就是: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念正行、供養讚歎正行。

第一,讀誦正行: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讀各種經論,不是。是只讀誦淨土三經,這叫做讀誦正行。離開淨土三經,就是讀誦雜行。不過,這也有廣義的解釋,就是讀誦淨土祖師的論著,能夠瞭解淨土三經,這也算是讀誦正行;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備起碼的因果觀念,這也可以納歸於讀誦正行裏面。

第二,觀察正行:你若想像,只可想像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們未來的歸宿,我們想像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清淨安樂、微妙香潔,產生欣慕之心,這就是觀察正行。

第三,禮拜正行:我們禮拜的對象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我們不禮拜,這個就是禮拜正行。為了求生極樂世界,如果其他的諸佛菩薩都禮拜的話,豈不是禮拜雜行嗎?

第四,稱念正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稱念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稱念其他諸佛菩薩。

第五,讚歎供養正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只是讚歎供養阿彌陀佛,不讚歎供養其他諸佛菩薩。

這是五種正行,其他的是雜行。要拋雜行、修正行。

至 於布施、忍辱等,甚至孝順、友愛,這些到底是正行還是雜行?這些是我們理所當然要做的,敦倫盡分的善事,本應該做的,並不屬於什麼雜行不雜行。只是說雖然 這樣做了,我們並不以這些善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曉得:我們即使這樣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執著的心,做這些都不圓滿,也不是百分之百,我們要瞭解 到這一點。

第三段:

「欲 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那麼,已經進入這五種正行、專修這五種正行了,可是五種正行有四種是助成的,是引導作用的,另外一種是 最主要的。那麼,我們就暫時把那四種放在旁邊,而專依那個最根本、最主要的,那個就是稱名。意思就是說:你之所以讀淨土三部經,目的不在讀誦,目的為了瞭 解經義,明瞭這部經的目的所在,我們依教奉行。那麼,淨土三部經,乃至剛剛講的《往生論註》,都在教導我們:依靠彌陀的願力,念佛必定往生,我們依教奉行 之後,就一輩子地稱名念佛,這是正定之業。

所 以,五種正行都是為了瞭解正定業,為了歸入正定業。如果懂得這一點,四種助業就融化在正定業裏面了。怎麼講呢?以前有時間就是讀經,現在曉得經義,目的就 是要我們念佛,所以我們現在就來念佛;觀察正行——想像極樂世界莊嚴也是一樣;禮拜正行——禮拜阿彌陀佛也是一樣,都把它們融入在稱名當中,轉成為稱名 了;讚歎供養也都是這樣。因為稱名最容易,二六時中都可以稱名,不管你到哪個地方,都可以稱名。不然的話,你要供養,只能在大殿裏邊了;你要禮拜,只能在 有佛像的地方,那沒有佛像怎麼供養禮拜呢?可是稱名就不是這樣了,沒有佛像,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念佛,所以要專於稱名正定之業。

第四段: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同時,這個稱名正定之業就是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其他的都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善導大師說: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阿彌陀佛廣發四十八大願,其中只有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與阿彌陀佛沒有離開的,所以說「最為親」。同時又說: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只有稱名念佛才蒙受彌陀光明的保護、攝取,為什麼?因為這是祂的本願(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是一切因緣當中最有力、最能夠救度我們的一個強緣,所以說「當知本願最為強」。

我 們知道,「念佛往生」是四十八願裏的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就是「稱名」。善導大師說,唯有這個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才蒙受光明的照攝、保 護。因為名號就是光明,名號離不開光明,光明離不開名號。所以,現在我們以心、口來稱念這句名號,我們的心、口與彌陀的名號結合為一體,就在彌陀的光明裏 邊了。

善導大師又說: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拜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所以,念佛的人與阿彌陀佛三業都在一起,不相捨離。

那我們是要與彌陀親近呢,還是要與彌陀疏遠?當然與彌陀親近啦,與彌陀親近,現在就已經具足往生的身份了;與彌陀疏遠,就要繼續輪迴。

這四首偈子主要強調的是:我們要稱名,因為這合乎阿彌陀佛的因中誓願。

其中有「三重廢立」:

第一重,「內外廢立」。所謂「內」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們要離開生死的話,要捨外道入佛教,這是第一重的「內外廢立」。

第二重,「聖淨廢立」。雖然選擇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略講有八宗,那我們就要捨掉其他的修行法門而選擇淨土法門,這就是「聖淨廢立」。

第三重,「正雜廢立」,也稱為「信疑廢立」。淨土法門也有其他雜行的,也有專稱名號的,我們就要捨其他雜行而進入專稱名號,所以,這個也可以說是「正雜廢立」,也可以說是「信疑廢立」。

18問:有人對《觀經》講的「發三種心,即便往生」,認為這是只有願、沒有行,請師父開示。

答:我們所稱念的六字名號當中,是信願行通通圓滿具足、毫無欠缺的。

剛才問的「唯願無行」,那是唐朝之前學習《攝大乘論》的學者,以《攝大乘論》的觀點來解釋《觀經》,善導大師為了糾正這個錯誤觀點,就在《四帖疏》第一〈玄義分〉裏面詳細地說明,他主要的說明是對這六字名號的解說。他解說這六字名號就是具足信願行的: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命,歸命就是,歸順於彌陀救度之敕命,信順彌陀的救度,所以,「南無」就是信順,就是歸命。同時,也是發願迴向, 所以「信」與「願」都在裏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歸命者的行,也就是歸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將這功德完全容納在「南無阿彌陀 佛」裏面,使我們眾生能夠發出「南無」的心,一旦發出「南無」的心,阿彌陀佛本身就以祂的功德迴施給這種眾生。那麼,功德在哪裡呢?都在「阿彌陀佛」這四 字裏面。所以「南無」的眾生,自然有「阿彌陀佛」在裏面。這麼來講,信、願、行就通通具足了,有願、有行,所以沒有一個缺少,因此必定往生。

所以,「乃至十念」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我們,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沒有這六個字的話,我們隨便念一個東西的名號,能往生嗎?不能往生。

19問:請問法師,古德說:第十八願是王本願,十九願、二十願是方便願,那麼,請您給講一下,十九願、二十願與第十八願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答:阿彌陀佛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對象就是十方眾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眾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聽到了第十八願,也會產生懷疑,而有的根本連第十八願也聽不到,那麼,這兩種眾生還是要救度啊,那怎麼辦呢?就在第十九願與二十願裏面。

第十九願屬於三輩九品,三輩九品及修持的方法,各個都不一樣。

因為不曉得第十八願,如果曉得第十八願的話,他就不是那種身份,也沒有修行各種法的那種執著的心,就通通歸入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雖是出家,也不執著出家身份;在家,也不執著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了。

如果不能體會這一點,就會產生種種品位、階級出來。譬如「上輩」的人就是出家而發菩提心;「中輩」的人沒有出家,但是能夠發菩提心,修種種善事功德;還有的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時又很貧窮,不能修種種行,也沒辦法作種種善事功德,這種就是「下輩」。

「三 輩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個不一樣的法門,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還是能夠往生,彌陀還是要救度這些眾生。只是由於不合乎第十八願,因為第十八願是天性自然所顯 現的,是彌陀涅槃的名號之願,唯有這個願才能進入涅槃的世界。第十九願當然就不能得到那個果,在於胎生,而非化生。所以,有三輩九品的差別。

十八願、十九願屬於「當生願」,今生往生極樂世界。

二 十願屬於「結緣願」。有的人雖也念佛嚮往極樂(所謂「聞我名號,繫念我國」),但願生心不懇切,而今生未往生,然與彌陀結了緣(所謂「植諸德本」--已經 植下種子,等待未來結果),彌陀即以此機緣,使其未來世必定往生(所謂「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故二十願名「繫念定生願」,亦名 「三生果遂願」。古德比喻此願說:「猶如吞鉤之魚,在水不久。」

三、釋普通疑惑

20問:請問法師,很多學佛人都非常關心因果報應的問題,那麼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的因果報應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答: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機深信」與「法深信」的人。

具足「機深信」就是體悟到:自己是個罪惡深重的生死凡夫,以自己的修行不能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不能還清自己所欠的業債,一定會墮落地獄。這種體悟叫做「機深信」。

「法深信」就是體悟到:像我這種罪惡深重的眾生,只要稱名,必定往生,當下聞信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當下決定往生。這種叫做「法深信」,善導大師的解釋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有這兩種決定深信的人,他的因果怎麼樣呢?

佛法是建立在因果上的,任何法門都不可能違背因果。

只是自力門(即聖道門)是「自因自果」。亦即自己所作的,自己承受:自己作善因,自己承受樂果;自己種惡因,自己承受苦果,這叫做「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己要承擔的。

淨 土他力法門就不是這樣的,是「自作他受」,我們累生累劫以來,自己所欠的殺人的債、偷盜的債、邪淫的債、妄語、惡語的債、五逆十惡種種債,我們沒辦法還 清,所以一直在輪迴受苦。阿彌陀佛悲愍我們,為我們承擔,為我們累積功德,替我們償還,所以是「自作他受」。我們的罪業的果報,阿彌陀佛替我們承擔,替我 們償還;阿彌陀佛自己所作的功德我們來分享,來擁有。所以,《無量壽經》就說:

荷負群生,
為之重擔。

阿彌陀佛把我們的重擔一肩挑起,作為祂的重擔。祂要去負擔,要去償還,所以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又說: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為十方眾生完成能夠離開六道、往生極樂的「法藏」,也就是六字名號,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這六字名號的功德之寶,而且:

常於大眾中,
說法獅子吼。

常常在十方世界當中,宣揚這六字名號的救度法門。所以這個是「自作他受」。

我們淨土法門,還是在因果裏面。

那麼,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是否就可以洋洋得意,對別人驕慢?不可能這樣的!因為我們本來就知道有善惡報應嘛,所以才要棄惡行善。只是因為棄惡無力、行善無能,才蒙受彌陀的救度。

因 此,我們既然有因果觀念、有善惡觀念,就不會去為非作歹,反而會因為彌陀包容、寬諒我們,我們受了大包容、大寬諒,我們即使不能大包容、大寬諒,也會去寬 諒別人、包容別人。因為像我們這種不能被寬諒、被包容的人,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的人,阿彌陀佛居然來包容、寬諒我們,我們多多少少也會去包容、寬諒別人。

同 時,阿彌陀佛賜給我們生命,這個生命不只是脫離六道輪迴的生命,而且是無量壽的生命,具足與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壽、無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樣洞達, 願力同樣無量無邊,可以說不只獲得今生,而且獲得豐富的永恆生命。同時,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白白地、不講條件、免費送給我們,那麼,我們受了這種熏發,也 會去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們去主動為他說法,就像阿彌陀佛主動來為我們,不經過我們的祈求、拜託、要求等等,這完全是彌陀的悲心。我們領受彌陀的悲 心,彌陀的悲心在我們的心中熏染、發酵,我們怎麼會反而去對別人驕慢、不同情對方?反而會吝嗇?反而會任性地為非作歹、放浪自己的習性?不會的!

同時,從佛的立場來講,佛救度我們是悲愍我們無力解脫,但是佛的心中還是希望我們勤守戒善,在世間做一個敦倫盡分的人,在佛法裏面做一個遵守佛教戒規的人。

就 好像父母愛護兒女,兒女不管是賢能還是愚劣,父母的慈心都是平等地愛護他們。即使是兒子在外面犯錯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父母如果富有,且有地位,父母就 會用財富與地位去排解這個滔天大罪。這個兒子平安地回來了,那麼,他難道會認為說:「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還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沒關係。」他 會這樣嗎?不會的!父母固然對這個兒子是骨肉般地疼愛,但父母的心中是希望他能夠堂堂正正地立足社會,做個奉公守法的有道德的人。兒子如果孝敬父母,就會 順從父母的心意。

所以,體會到這一點的人,就不會說:「我得到了,你們都沒有得到。」驕慢對方,然後自己惡劣的根性本來能夠改的,反而不想改了,甚至更加誇大。這樣放縱惡業的話,就是沒有體悟到機法兩種深信。

淨土法門本來就是站在罪惡觀上,曉得有善惡報應,從而會對惡謹慎。

21問:很多人對迴向、發願這兩個問題還不明了,請法師開示一下。

答:淨土法門不是講我們迴向給阿彌陀佛,不是的!是顛倒過來,是阿彌陀佛迴向給我們。阿彌陀佛將祂真實的功德迴向給我們,使我們離開娑婆的輪迴,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去得到真實——成佛。是阿彌陀佛將功德迴向給我們,不是我們將功德迴向給阿彌陀佛。

一 方面因為我們沒有真實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都是有漏、雜毒之善,虛假、不實之行,與阿彌陀佛涅槃的真實境界不相應,所以,不可能有功德迴向——既不能,也 不必:我們不能修出真實的功德,所以不能;同時,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已經完成了,所以不必。這是不必單獨迴向,也是不用特別發願的——我們之所以信受彌陀 的救度,就是有一種願生心。從願生心這一點來講,也是屬於一種發願的內涵。本來已經具有這種內涵了,所以不必每天都再發願。

只是說,如果我們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最後就連貫著念一遍「發願文」,這個「發願文」就是《迴向偈》。在我們每本書的後面都有這首善導大師所作的《迴向偈》,這首《迴向偈》與一般的迴向發願不一樣,這首《迴向偈》是: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這首《迴向偈》完全是彌陀迴向。

「願以此功德」:是指彌陀的悲願,以祂所累積的功德。

「平等施一切」:平等布施給十方一切眾生。

「同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往生就能成佛,所以,願往生淨土的心,就是淨土法門的菩提心。淨土法門不必另外再去發菩提心,聞信彌陀救度、回心轉意願往生,這種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使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是個安穩、快樂、沒有六道輪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國土,所以說是「安樂國」。

早課、晚課後面就念這首偈,其他沒有特別需要念的迴向文,也不需要另外發願往生。我們本來就有這個願,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領受彌陀的慈悲,不必總是重複地告示自己:「我要這樣,我要這樣!」如果這樣的話,表示還是在最初階段,還沒有領受彌陀的慈悲。

領受彌陀的慈悲就是信機、信法。

信機、信法這種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決定性的信。

因此,善導大師才說:「一者決定深信」,「二者決定深信」。

這個信是深信,而且是決定性的。既然決定了,就永恆決定了。在機方面已經決定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所以才「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樣的話,已經信願行通通具足了。

你 只要時時刻刻稱名,念念之中都是在發願,都在迴向。所以,每句名號裏面,都是在流露彌陀迴向給我們的功德,呼喚我們讓祂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隨順、信順 彌陀的救度,領受祂的功德,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聲聲名號都是在表達這種心,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一般要迴向龍天護法,要迴向什麼什麼的。其實,在念念稱名當中,不祈求、也不知道,自然就有那種功能。不必我們迴向,龍天護法自然就來護我們的法,保護我們。

所 以,淨土法門是: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是在「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忘掉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要報這四重恩, 就只有稱念彌陀名號。稱念彌陀名號,你不知不求,自然就能超度祖先,就能庇蔭兒孫。我們的心雖然沒有想到報答不報答,但是佛力的緣故,自自然然就會有報答 的功能。

22問:請問師父,念佛有四字念法與六字念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念呢?

答:信受彌陀的救度,執持二字、或者四字、或者是六字,都離不開彌陀的救度,因為彌陀的救度不是以文字的多寡論。同時,從彌陀本身來講,二字也是祂本身,四字也是祂本身,六字也是祂本身,都是互相融通包含的。

只是我們如果稱念的話,是以稱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比較完整。那為什麼?合乎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就是信願,也就是「南無」;「乃至十念」——這個就是四字,就是「阿彌陀佛」。所以,第十八願的本身就是信願行,就是「南無」,就是「阿彌陀佛」。

「南無」是指我們眾生,「阿彌陀佛」是指救度的本身。所以,第十八願裏就有「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南無」的十方眾生,與已成正覺的「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一體成就。

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六字名號合乎第十八願,是完整性的。

同時,善導大師也解釋:「南無」就是信與願,「阿彌陀佛」就是信願者的功德。從這個解釋來講,我們都稱念六字名號。

如 果六字名號在某種情形之下稱念不完整,當然也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因為它是互相融通的。如果在某種狀態下想稱名,而覺得六字名號在那種情理之下比較 不順,那麼稱念四字、二字也一樣。甚至不稱名,當下的那種心理狀態也可以。因為不離開彌陀攝取的光明。所以,道綽禪師的《安樂集》就引用佛經說:一個臨終 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不能念佛,可是知道有極樂世界、有彌陀的救度,這種眾生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有 的人臨終念「南無阿彌陀佛」,「南」念出來,後面的字還沒念出來,他就往生了;有的人在臨終危急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阿」的聲音剛出來,下面三個字 還沒有念出來,立刻就逢凶化吉了。所以,二字、四字都是阿彌陀佛本身,因為你還沒有念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知道了,「口雖未言而佛已知」,我們還沒有要求的 時候,就已經為我們準備好,我們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送給我們了。

在臺灣,與人家打招呼,或者是打電話,往往都是四個字,因為在臺灣,招呼或者電話什麼的,都是念四個字,比較平常,所以,我也以平常人的習慣念四個字。可是,我自己念,是念六個字,靜坐也好,走路念佛也好,都念六個字。

不過「彌陀」本身兩個字就是六個字,四個字也是六個字,兩字、四字通通是彌陀本身,不可思議就在這裏。

舉 一個例子來講:以前有一個師父叫做法礪法師,他很貧窮,當要建設精舍的時候,缺少茅草,聽說山上某某人有,就向他化緣,要了一牛車的茅草。回家時走到半 路,他很累,就躺在那裏睡著了,剛好附近發生火災,而且他的車就在下風,火已經快燒到了,他一醒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他平時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他趕緊 念觀世音菩薩,「觀」才出口,火就停止了。

我 們曉得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慈悲的顯現,觀世音菩薩的存在是要救苦救難,而能夠絕對性地救苦救難,就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存在,等於 是方便地接引我們去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來讓阿彌陀佛救度,不然的話,觀世音菩薩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要為了我們而聞聲救苦,在那裏救苦救難,那不徹底 呀。我們應該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彌陀慈悲的展現,我們瞭解這個感應之後,我們就會不改變念「南無阿彌陀佛」。

23問:請問師父,既然我們現在蒙阿彌陀佛救度,那我們現在到底是凡夫還是聖人?

答: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只是說,凡夫而具有菩薩的格位,古德說是「凡夫菩薩格」。

因 為我們雖是信受了彌陀的救度,但是還有貪瞋癡的習氣,甚至還會有自私自利的劣想。可是,這種眾生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眾生,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一分子了,所以 說是「正定聚」,這個「聚」就是極樂聖眾。我們已經必定地進入聖眾裏面,所以說「即入正定聚」;極樂聖眾就是必定成佛,所以正定聚也是必定成佛。這種眾生 叫做正定聚的眾生,所以在格位上來講,我們不是凡夫。

可是肉體存在的一天,就是凡夫存在的一天。因此我們不能驕慢地說:「我是菩薩。」我們是凡夫,不能這樣講。

我們是凡夫,難免會有驕慢的心,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還是念佛,所謂「念念稱名常懺悔」。

有 的人在寫自己名字的時候,都寫上「常懺悔」、「常慚愧某某」,或者是「慚愧某某」,認真說起來,我們其實連慚愧都沒有,能夠稱為「常慚愧」的,印光大師他 就夠格,印光大師是祖師的根性。而我們是沒有的,所以我們要有這一種認知。不然的話,就會以凡濫聖,把凡夫隨便稱為聖人。

24問:請問師父,信受阿彌陀佛救度,就必定往生。那麼,現在是凡夫身,以後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呢,還是到佛住的常寂光土?

答:善導大師是講報土,極樂世界是報土。

至 於說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不是淨土宗的判釋,那是依天臺教來分判極樂世界。這種分判是錯誤的,極樂世界不是那樣的國土,是報 土。所謂報土,就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成就的國土,叫做報土。所以,我們到那裏都得到阿彌陀佛的果報,阿彌陀佛的果報是無量光,我們就無量光;阿彌陀佛的果 報是無量壽,我們就無量壽;阿彌陀佛的果報是三十二相,我們就三十二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是報土。所以,淨土法門既簡單而功德又殊勝。

因 此,遇到這個法門,我們應該很慶幸(當然也不必強調很慶幸,真正知道,自然就會很慶幸),而想到要報佛恩。因為,我們這個法門與其說是「我們去信」,不如 說是「讓我們信」。我們沒有力量去信的,沒有這個信的力量,沒有自力。是聽聞彌陀的慈悲之後,納入心中,依彌陀的慈悲,作為我們的信。

好像天空的明月,映在一潭池水之中,這一潭池水,你說,是它去取領明月呢,還是明月來入池潭?

當然,如果沒有池水的話,也沒有月影。如果沒有我們這個心性的話,阿彌陀佛有慈悲也不能進入了。可是信心的來源確實來自外面,那就是彌陀本身。彌 陀十劫之中都在運作,在呼喚我們,彌陀使得十方諸佛都來稱讚名號,為的就是要打破我們種種的疑心,將這個功德進入我們內心。所以是彌陀的慈悲觸動我們的內 心,使我們當下成為信心,不得不信——不用說信不信,當下就是了,所以,「信」也是形容那種狀態。其實,那種狀態就是那種狀態,如是如是。

25問:請問師父,《觀經》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是屬於散善中的念佛,那麼往生到極樂世界是證涅槃,還是看它的顯義是蓮花胞胎?

答:「下品下生」的往生是在蓮花中十二大劫,還是立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這個有顯義與隱義。

顯義的話,是在十二大劫裏面,隱義的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與其他的人一樣。可是它這裏為什麼要說十二大劫?因為他是犯五逆謗法之人,他如果不犯五逆謗法,就不會說住十二大劫了。

我們以這一段來印證第十八願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為什麼說要「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呢?因為他是五逆謗法,所以才加上「唯除」兩個字,如果他不是五逆謗法,就不加「唯除」了。

十方眾生是哪一種根機呢?有沒有包括五逆謗法呢?十方眾生本身就包括五逆謗法,甚至就是五逆謗法,極樂世界就是能夠使五逆謗法的人也到那裏成佛的,所以,十二大劫與唯除五逆謗法從隱義來講是一樣的,那是什麼含義呢?有三種含義:

一是因為五逆謗法非常的重,所以給你講說「唯除」。「十二大劫」嚴厲地告訴我們,這種罪業太重,不要去做!

可是我們仍然會犯,那如果犯了怎麼樣呢?

最後說:即使五逆謗法,迴心念佛也能往生,就像下下品的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六道輪迴當下就截斷了。

雖然下品下生說到五逆、沒有說到謗法,可是五逆裏面有謗法,因為五逆當中就有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就是謗法,若不是謗法,則不會這樣做。所以,另一個含義就是這種眾生也要救度。

再一個含義就是說:十方眾生的本性是哪一種眾生呢?就是有五逆謗法根性的,會造作五逆謗法的眾生,以這個五逆謗法來顯十方眾生。

有人懷疑說「唯有祖師大德才能往生,唯有菩薩才能往生」,那我們就自卑沒有份了。怎麼辦呢?阿彌陀佛就以我們這種有可能會犯五逆謗法的眾生為救度的對象,這樣愈能顯明十方眾生是哪一種眾生,所以後面加上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總括這三點來講,這個「五逆謗法」是讓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眾生都要救度,沒有一個眾生不在救度的範圍之內。

那麼,從顯義來講有十二大劫,從彌陀的報土來講,沒有十二大劫。究竟是有十二大劫還是沒有十二大劫呢?這個要到極樂世界才知道,我們在這裏不知道。

從它的本質來講,沒有十二大劫,但如果講沒有十二大劫,有人會驕慢,所以給你講十二大劫,那到底有沒有?這一點我們不必多加談論,到極樂世界自然不問自知。

26問:請問師父,我現在信心歡喜,知道自己能往生了,喜歡聽別人講,也喜歡給別人講,可是有人說:你沒受菩薩戒,不能給別人講。不知未受菩薩戒能不能給人講?

答:不管有沒有受戒,甚至有沒有皈依,只要懂得阿彌陀佛的慈悲,就可以隨緣、隨份、隨力去給人家講,把我們的法喜與別人一起分享,讓彌陀救度的光明也普照到他們身上。

只是要注意的是:我們也要瞭解對方的根機,知道怎麼講對方才能信受,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講而講,而是為了他能夠進入彌陀願海,能夠信受彌陀救度。這樣的話,方便善巧非常重要了,怎樣才能使他接受,這個就是我們所要注意的。

我們是為了對方接受,不是為了名利。至於對方怎樣的評論,我們不會被左右的。

而且,在這之前,我們要瞭解對方的根性,講起來才不會產生爭執,不然到最後面紅耳赤、不歡而散,這樣沒有達到效果,反而結了惡緣,所以要先瞭解對方。

27問:請問法師,聽說機也有三種,有黑機、暗機、白機,請師父具體開示一下。

答:黑機」,就是指我們每個人的本性,不管信與不信,我們的本性都是貪瞋癡,污黑的,你再怎樣洗都洗不白的,只有到極樂世界,自然就轉了。這種機就是「黑機」,每個人都一樣。

暗機」,是指有疑心的人,懷疑彌陀的救度這一種狀態是黑暗、無明,因為有懷疑嘛。這種機就是「暗機」。

白機」,是指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叫做「白機」。因為他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雖然還有黑,但是這是短暫的,不是永遠的,所以,信順之心叫做「白機」。

28問:有人依據《阿彌陀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這段經文,在念佛的時候先發願,之後迴向,並且還給天龍八部、各國領導人等迴向……

答:其 實,不必這樣,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同時,這六字名號就已經具足了信願行,不必另外再刻意地去發願。《阿彌陀經》裏面所說的「若有人已 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這是說明願往生、稱名號的人必定往生的道理,並不是要你現在念佛就先發個願,等一下念佛又要發個願,不是這樣的。

發願迴向,有從佛那一邊來講,有從我們這一邊來講的。

從 佛那一邊來講是:阿彌陀佛在我們都不知道,甚至還在造罪造業、不曉得輪迴到哪裡去的那個時候,就主動為我們發願,要為我們成就一個極樂世界,把極樂世界送 給我們。好像世間父母親發願,要為兒女完成什麼什麼事情。所以,阿彌陀佛是在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完成極樂世界,同時,把所有功德納入六字名號當中,然後 將這句名號迴向給我們,作為我們的功德。這個「迴向」,就是恩賜,就是「給」的意思。

我們沒有善、沒有修行、沒有功德,阿彌陀佛將六字名號功德迴向給我們,使我們有了這個功德,無形中就有了大善、大修行、大功德,所以,從彌陀來講,是彌陀將六字名號發願迴向給我們。

從我們這一邊來講,是我們蒙受彌陀的救度,隨順彌陀,願生極樂,這一種隨順願生的狀態。從我們這一邊來講,是我們這裏的迴向發願,這種功能通通具足在六字名號裏面。

彌陀的發願迴向與我們的發願迴向通通具足在六字名號裏邊,所以,信願行通通在裏邊了,我們不必另外再迴向。

即 使迴向發願,與一般人的迴向發願也不一樣。一般人的迴向發願是:自己去念佛,累積念佛的數目、功夫,迴向給阿彌陀佛,或者是累積其他的善行、功德,通通迴 向到極樂世界去。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自力的,是不曉得這句名號的原理,不懂得彌陀的慈悲,等於是拿一把刀插在彌陀的胸膛上,讓彌陀傷心。因為你這樣做的 話,要往生就困難了,就必須迴向才能往生。而且,不懂得彌陀的慈悲,來念這句名號,跟彌陀就不相感通。
那麼,我們還念《迴向偈》嗎?還念《迴向偈》。那是早晚做功課的時候,最後念: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這首偈子是善導大師所寫的,意思是在傳播彌陀的迴向。

29問:請問師父,念佛人凡心佛心成為一體,當下往生決定,那我們現在肉體存在之間就叫做帶業往生嗎?是不是臨終以前中陰已經沒有了?還有沒有死苦的折磨?

答:阿 彌陀佛的存在是為了承擔我們累生累劫的罪業,償還我們累生累劫的債務,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兆載永劫所累積的菩薩德行在哪裡?就是在這裏,祂的功德,就是要 償還我們的罪業,如果祂不能償還我們生生世世欠人家的業債,我們怎麼能夠離開娑婆?所以,在這之前,阿彌陀佛一定要先為我們償還,我們信願稱名之中,累生 累劫的罪業,就被阿彌陀佛償還了。

如果肉體還存在,自然就有貪瞋癡,還會造其他的業。可是這些業已不是往生的障礙了。

譬如說,大雪如果下在陸地,就越積越厚,可是如果下在太平洋中,有等於沒有,淨土法門就是如此。

那 這樣到底是消業還是帶業?我們在這裏論帶業也好,論消業也好,這個都是一種初級理論上的講法,到極樂世界自然就知道。不過徹底講起來,淨土法門是消業的法 門,如果業不消,你怎麼能離開輪迴?比如說你殺了一個人,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命不償、錢不還怎麼離開呢?所以要先償還,就這個償還的情形來講,就是 消。

那我們還有沒有業?還有,因為我們未斷貪瞋癡,有時候脾氣爆發起來,跟人家起無明,事後,儘管再怎麼反悔,已經跟人家結了怨了。可是不障礙,照樣往生。

同時,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有一種作用,就是使我們臨終的時候,跟人家結的怨業不來障礙,所以,《印光法師文鈔》裏好多地方都在談帶業往生,但這不是印光大師的本意,有一個地方印光大師就說:在這裏說是帶業,到那裏就沒有業了。到那裏業到哪裡去了?通通被阿彌陀佛消掉了。

臨終之前是不是中陰已經往生呢?不是這樣的,我們還存在的話,就不算中陰身。前天也講過,我們已經轉生為人,生命的肉體叫做現陰;死的那一剎那叫做死陰;那麼,由死到轉胎這一段時間,叫做中陰;到去轉生的話,叫做生陰。我們生命體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現陰、死陰、中陰、生陰。

一個現生信佛念佛的人,是不經過中陰身的,一斷氣就到極樂世界去。

一 般人死後,阿賴耶識離開肉體,離開這個死陰,還沒有轉生,這個叫中陰身。那中陰身能往生嗎?也能往生!因為「十方眾生」嘛,「十方眾生」,任何眾生沒有不 包括在裏面的,中陰身也是眾生啊,只是他是在中陰的眾生而已。我們在人間,就是人間的眾生;在天上,天上的眾生;在地獄,地獄的眾生,都是「十方眾生」。

如果一個人死了,我們曉得他在生沒有學佛念佛,他死了已經好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了,也要把握這個中陰的機會,在他旁邊為他開示念佛法門,然後大家一起念佛,因為這個時候再不把握,就要到地獄啊,現在因緣和合,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前 幾天也講過,信願法師在臺灣中部常常為人家助念,其中有一個是已經死了八小時,面貌都已經烏黑難看,去給他開示彌陀的光明,當開示到第三種「無礙光」的時 候,一剎那之間,亡者的臉相突然間變得紅潤而圓滿。他說這種轉變不是逐漸的,而是當下的。一般我們給人家助念,面相都會轉變的,但都是逐漸逐漸地轉變,可 是這個是突然轉變,一剎那之間就轉變的。

他 還說:有一個死後眼睛睜得很大,嘴巴張得也很大,臉和身體烏黑的,已經死了半個月才請他去;家裏的人沒有一個學佛,還在燒金銀紙箔,整個房間都烏煙障氣。 信願法師在亡者旁邊開示念佛,逐漸逐漸,亡人的眼睛合起來了,嘴巴也合起來了,面相也轉為紅潤好看,時間也只不過一個半小時。她的女兒回來就問了一句說: 「那個是誰?會是我媽媽嗎?」你看,十五天了,還會轉變,好像她的神識依然在那裏聞法,那不可思議啊!當然這是比較特殊的例子。

30問:請師父開示一下有關放生的問題。

答:放生的行為,動機是非常好的,因為他發慈悲心,不忍弱肉強食,不忍讓一隻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被宰割。但是運用這個慈悲要有智慧。要怎麼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放生,這個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在方法上就必須考慮。

放生之前,我們最好先發吃素的願,我們一天不吃素,一天就有人為我們而殺生,所以,唯有真正吃素,才是真正放生。殺生有兩種殺生,有直接殺、有間接殺。

即使不能吃素,也應該吃三淨肉,因為我們都是學佛弟子。

一般的寺院都有定期的放生,為了放生而放生,等於是在做那種形式——定期的放生。人家知道他是定期的放生,所以預先就去抓了(不定期放生還好,他就不去抓,定期放生他就特意去抓),本來這些生物在那裏還活得好好的,因為你要放生,所以就被抓來了。

所以,定期放生,如果放生的精神內涵不能保住的話,等於是流於形式了。

還有,你所放生的地方如果不適當,那等於所放的不是生,不久牠就死了,而且還污染環境。所以,放生的方法就要考慮。動機如果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的話,那真的是學佛菩薩的心腸,但是方法上總是要考慮。

同時,如果真正要放生的話,定期也可以,但是要默默地進行,最好是到市場或者是有殺生的地方,馬上就要被殺的,可以立刻把牠買下來。如果先讓人家知道,人家就會故意去抓了。所以,放生本身是很好的,但是在運作上就要考量。

那 放生可推行不可推行呢?它是有推行價值的。因為,一個眾生被殺,想像起來是非常的痛苦,活生生地被放進油鍋熱湯裏面。如果以我們來講,實在難以忍受,手指 頭被針紮到或者被一滴熱水燙到就會苦了,何況全身?真是苦不可言,所以,放生本身是應當提倡的,只是要儘量達到沒有副作用,讓副作用減到最低。

我們把眾生放生,使本來要被殺的、夭折的生命能夠繼續延長。而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等於把我們放生到極樂世界去,不只是離開六道,而且成了無量壽。

我們放生,當然跟一般放生的儀規是不一樣的,我們給牠開示阿彌陀佛救度的道理,然後給牠念佛。

古代曾經有一匹馬,這匹馬死了之後就托夢給他的主人,在夢中這匹馬現出家身,告訴主人說:「我因為在生的時候,接受你的勸導,領受彌陀救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現在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我現在來向你通告感謝。」一匹馬,畜生,牠也能夠聽懂人的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如果放生的話,還是給牠講說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然後就念佛,讓牠能夠一入耳根永成道種。

天下最貴重的就是生命,世間最悲慘的就是被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粒米必珍,福之本也」,就是說:即使一粒小米也要珍惜,因為這是福報的來源。同樣,「微物必惜,壽之源也」,意思就是說:即使一隻微小的動物也要愛護,因為這是壽的來源。

當然,我們不向彌陀之外去求福求壽,福與壽都在阿彌陀佛的願中,不過,這是我們一種惜福與慈悲的流露。

31問:請問師父,陀羅尼被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答:陀羅尼被本身所印的都是經咒,這些經咒有消除業障、增長福慧甚至令人離開三途六道的功能。

使用的方法:如果是土葬,就蓋在身上,然後入棺,跟棺木一起下葬。如果是火葬,就先放在棺木上,等火化完了,骨灰放入骨灰缸裏面,陀羅尼被再折好,放在骨灰上,然後再蓋起來。

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是不可以依賴陀羅尼被的。如果我們的親屬往生了,不曉得他將來如何,所以給他蓋張陀羅尼經被,以防萬一,那這樣是可以的。

不過,如果遇到有人壽終,真正的陀羅尼被就是給他講說淨土法門,幫他稱念六字名號,讓他聽聞,借助阿彌陀佛的功德,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沒有神通,不曉得他的果報怎麼樣,但盡我們的力量去做臨終關懷。

一 個人要臨終了,如果他在世信願念佛還好,如果在世沒有這個法緣,此時豈不就是上升或下沉的關鍵了?這個時候再不把握,就沒有機會了。彌陀的真正大悲,也就 顯現在這個時候。他現在就要墮入地獄了,這個時候能夠救他的,只有阿彌陀佛,所以,大慈大悲就顯現在這裏。如果不能顯現在這裏,使這種眾生也能得到救度, 「大慈大悲」就不能稱為「大」,就有限了。所以,這個時候給他講解阿彌陀佛的救度,為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往往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即使他已經斷 氣了三天、四天、一個星期或半個月,也往往會有好的效果。

所以,最好的陀羅尼經被就是念佛

在 古印度,有一位比丘死掉了,不知是生重病還是什麼原因,總之非常痛苦。有一位婆羅門,在他還沒死的時候從門外經過,聽到這位比丘病痛哀嚎的聲音,這位婆羅 門(是沒有學佛的人)去寫了一段咒語在紙上,然後把它掛在這位比丘的脖子上。後來這位比丘斷氣了,然後埋葬了。到了地獄,由於有這個陀羅尼咒掛在身上的原 因,結果,地獄有緣的眾生,因為陀羅尼咒放光的威力,就離開地獄了,這位比丘也就還陽了。可見咒力的威神功德。

而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而阿彌陀佛又是諸佛之王,這句六字名號具足八萬四千法藏,所有百千陀羅尼通通在這句六字名號裏面。所以,古德稱六字洪名為咒王。

那麼,掛六字洪名的陀羅尼,與其掛在身上,不如掛在心中、掛在阿賴耶識裏面,這個永遠不會掉落,永遠不會消失,遇到時節因緣就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就放光,自然會度脫四周的有緣眾生。

32問:請問師父,我和我丈夫同修,但是他就是斷不了葷腥,這樣影響不影響往生?順便再問一下,什麼叫幽冥戒?

答:吃 肉和不吃肉都不是往生的條件,往生沒有規定你要吃肉或者要吃素,這個都沒有規定。十方眾生各各機緣不一樣,你能夠不吃肉的話,那就不吃,但是非吃肉不可的 話,那就吃。但是你的吃肉並不是說:「哎呀,好啊!我有阿彌陀佛救度啦,所以可以盡情地吃啊」,不是這樣的,心中自然會有慚愧。

因 為阿彌陀佛是要救度十方眾生,那麼,現在桌上擺的這塊肉,是不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十方眾生之一?是啊!而我們卻把它加以殺、吃,所以,我們就會有慚愧心。我 們不是故意要去殺它、吃它,是我們的環境不許可,有一種慚愧的心。如果還是非吃不可,那只有念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後就是延續的「乃至十念」 的念佛,不然怎麼辦?

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也說「念念稱名常懺悔」,所以,念念稱名之間,無形中就是懺悔我們心中種種的不安。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掛礙,現在我們曉得,原來念念稱名,就是在懺悔,因此應一向專念彌陀佛名。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吃肉就有吃肉的果報,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來救度的話,果報非償受不可,這一點要瞭解。

所以,想到我們這一種眾生,無可奈何,原來是殺了無數眾生、吃了無數肉才使我們生存的啊!非彌陀的救度不可,不然的話,還要還債給牠們。想到自己的無可奈何,想到自己的業障深重,才更非信受彌陀的救度不可;而彌陀的救度原來就是要徹入這一種眾生的心中,使他得到安心。
幽冥是指陰間,我們代替死去的人受五戒,因為他已經死了,不能來受戒了,那我們代替他受,這個叫做受幽冥戒。

33問:請問師父,我知道佛的救度,本來不應該幹一些對不起佛的事,應該幹一些報佛恩的事,可是有時候不知不覺就造了業,造這些業,是不是就受影響了?阿彌陀佛能不能給我們消除這些業?

答:如果論我們眾生,何時不在造罪造業?《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尤其是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存,是靠著吃眾生肉而來的——誰生下來沒有吃過肉?所以,我們都曾造殺生的業,不是自己殺,就是人家為我而殺,起心動念都是業、都是罪。

我 們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癡,都是自私自利,把自己考慮在第一位。今天要照相了,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儀容;等相片出來了,第一眼先看的一定是自己。所以,自自然 然地,我們都把自己考慮到第一位。人家如果對我稍微好一點,對我稍微讚歎一兩聲,心中就會很快意;如果稍微說我們一兩句壞話,或者是背後竊竊私語,我們就 會不喜歡;受到侮辱、誹謗,則更加不愉快。所以,貪瞋癡時時存在於我們心中,到死都消不掉,即使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了,也仍然如此。

阿彌陀佛正是要救度這種眾生。阿彌陀佛救度的條件,就是「你只要稱名念佛就可以了」,這樣的眾生就已經給救到了。

這 句名號如果是一艘船,或是一架飛機的話,你稱念這句名號,就已經在船中或飛機上了,你懂得這個道理的話,自然會一生不變地稱名念佛,因為像我們這種眾生, 唯有以阿彌陀佛為我們的本尊、為我們的救主、為我們的主人、為我們的生命,再也沒有第二個本尊、第二位救主可以讓我們依靠,因此,我們佛堂只要供一尊阿彌 陀佛,頂多西方三聖就好。

善 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裏說:我們如果稱名,就一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禮拜,就一心專拜阿彌陀佛;觀想(這個觀想不是《觀經》的十三種定觀,而是 想像我們未來所要去的那個美好的家園,這個想像),也是只想像我們的家園,不想像其他十方佛國;供養讚歎,也只供養讚歎阿彌陀佛。這一顆心始終都是專一 的,好像上了高速公路,只能前進,不能後退,一旦停下來,就到了目的地了,沒有岔路。所以,使我們不會再回到六道輪迴去。不上則已,一上就必定到極樂世 界。

我 們這種造罪造業的眾生,領受彌陀的救度、稱念這句名號是否就自驕自滿、洋洋得意呢?不會,反而會去體諒別人,因為阿彌陀佛體諒我們,為我們預先發願,為我 們預先修行,祂的願、祂的行是為我們而發、為我們而修的,祂把所發的願、所修的行,原原本本地白白送給我們,不要我們一毛錢,一點點的回報都不要,祂的目 的是說:「你只要到極樂世界來,你只要隨順我的救度」,就這樣而已。

譬 如為人母親的人,專心為兒女付出,不求回報,兒子生下來,就有一種心:「我要以我的生命來保護這個嬰兒。」這是天性。孔子說:「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沒有人會說「我要嫁人了,我要先去學習養兒育女的心與方法」,沒有,也不必,因為只要兒子生下來了,自自然然就會天性地去愛護他、養育他。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也是天性。祂的天性,祂的存在,就是要救度罪業的眾生。

好比一個富有而又慈悲的人,他既然錢拿出來了,就是要給沒錢用的人,如果對方有錢,他就不用給他。他有愛心,而且富有,他即使拿再多的錢出來,對他來講,一點損失都沒有,因為他太有錢了。他拿錢出來,不是給有錢的人,而是給沒錢而又需要錢的人。

阿彌陀佛既然伸出金色的手,等待我們十劫了,祂所要接引的、呼喚的對象,不是聖人,而是我們凡夫。我們不是覺得自己會修行、自己非常安樂,而是覺得自己不會修行、自己正在苦惱當中,正在為自己的生死輪迴懼怕,我們這種人就是彌陀呼喚的對象。

我 們既然體悟到佛心,我們怎麼可能說:「哎呀!你看我已經被救了,你呀,你該下地獄」——不會這樣,反而會去體諒別人,而且認為:我跟阿彌陀佛有什麼關係? 沒有吧!阿彌陀佛竟把我看成祂的親人,看成祂自己,發願為我修行,甚至為了將念佛往生的法門告訴我,把我當成祂的父母來孝敬,目的就是讓我體悟祂的救度, 從而免除我的痛苦,這純粹都是彌陀的大悲心。

領受彌陀的大悲心之後,我們就會散發這個悲心去體諒別人,包容、寬恕別人。我們領受彌陀給我們這麼多的東西,就會拿去給別人。

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是起死回生。我們重生,不但得到了生命,而且得到成佛那樣豐富的生命。

阿 彌陀佛給我們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寶,地面上都是黃金。我們這裏的房子是磚塊砌成的,極樂世界的磚塊是黃金;最豐富的就是給我們無量 光、無量壽,給我們與阿彌陀佛一樣的四十八大願——是給我們這些東西啊!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我太富有了,不應該有、卻有那麼多東西。」今天,我 們拿出這麼一點點給人家,還會吝嗇嗎?今天人家欠我們一點點,我們一定要苦苦地追討回來,會這樣嗎?不會了,這些已經不計較了。心就會轉化。

所以,淨土法門雖然不強調六度萬行,只強調一向稱名,可是六度萬行就會在懂得一向稱名的人的內心自然流露出來。

而 自力修行者,未布施以前要強調布施,而且布施的時候,會在心中盤算「我布施了多少,有了多少功德」,甚至盤算:「我現在要布施,我要拿出多少錢,這些拿出 去,必須是不影響自己的家境、生活,不影響自己的事業;如果有影響的話,那就要斟酌。」忍辱也是一樣,今天受人家批評謾罵,就會在心中說:「要忍呀、要忍 呀,要有修行。」

但 是,領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就不同了,對方真正需要的話,甚至不考慮自己,因為我們所得的太豐富了嘛;受到人家謾罵、侮辱,以前是忍辱,現在反而要求他來原諒 我們。哪一個人不是我們欠他的?哪一個人沒有受到我們的謾罵、侮辱(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容易解脫了,就不是「無有出離之緣」的人了)?能夠體悟到這些道 理,我們的心自然就會軟化,所謂「觸光柔軟」(即稱念這句名號,就會觸到彌陀的光明,就會變得身心柔軟)。

不過,稱名既然有自力稱名和他力稱名,而他力稱名總要去瞭解六字名號的原理、真義。那麼,我們今天所講的,都是六字名號的原理,瞭解六字名號的真義,無形之中就是在受彌陀光明的攝護,就在觸光,就會有所改變。

34問:剛才法師所講的,就是世尊囑咐阿難尊者,好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理解法師所講的:領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利益,是不是就像您所說的,我現在就是「乃至十念」的稱念,就已經華落蓮成?這樣,就我這個樣子,現在就已經被救了,是這個樣子嗎?

答:是,願生稱名,當下領受,當下被救,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何地都是被救之地。

35問:剛才聽師父講,要是現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蒙受無量壽佛攝取不捨的利益,現在就決定往生,那麼與一般人所說的臨終往生有什麼區別?

答:當 下信受彌陀救度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的那種眾生,他的往生是在他當下接受的時候決定下來的,不是等到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的。臨終即使躺在病床上身心 痛苦、念不出佛,也照樣往生,而且內心也安穩,不會因為念不出佛就有恐懼、掛礙、不安什麼的,不會。否則,表示當初所聽聞的是聞不足,信也不足。

所以,淨土法門要瞭解阿彌陀佛救度的原理。

不過,有的人原理瞭解了,但是心仍不安,即便如此,阿彌陀佛也時時刻刻在加被我們、排除我們的障礙、使我們心安。所以,我們只要一向稱名,自有彌陀的加被,其他那些掛礙不用去擔心。

36問:剛才趙居士講的,一個是即得往生,另一個是臨終往生。我認為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他信受以後就決定往生了,第二個問題是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他的問題好像就是臨終的時候往生,請師父再講一下臨終往生的問題。

答:好!這等於是兩種機。第十八願「乃至十念」,曇鸞祖師說:

經言十念者,
明業事成辦耳。

也 就是說:經中所說的「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在顯明這種眾生往生之業已經辦好了,往生之業在「乃至十念」的當下已經成就了,不必等待臨終那個時候才說 「我能往生」,不是要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現前、看到佛菩薩來迎接了,這個時候才證明「我往生已經成就了」,不是那個時候,是「乃至十念」的時候。

那麼,第十八願這種「乃至十念」的根機,並沒有說一定要平生,或者說一定要臨終。既然是「乃至」的話,既包含平生的根機,也包含臨終的根機,意思是說:你在平生遇到彌陀救度之緣,而發心盡此一生信願念佛,那個時候就是平生業成。

如 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沒有佛緣,既不學其他法門,也沒領受淨土法門,甚至不但一輩子沒有佛緣,反而造了很多罪業,甚至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到臨終即將斷氣了, 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解這個法門;或者是因為一生造惡多端,所以臨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已經燃燒過來了,他才恐懼,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開示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當 下信受,便往生了——這就是臨終之機。

「業成」有平生、有臨終,當然,如果是平生業成的話,它是貫穿到臨終的,既是平生業成,當然也就更是臨終業成了,因為他的往生,不是臨終那一時刻才決定的,是在平生信順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同時就決定了。所以,不是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往生,他的念佛是每句佛號都決定往生,念念都決定往生。

37 問:剛才聽您開示這麼多,我確實深信臨終的時候會蒙佛的加被,去西方極樂世界。作為一個凡夫,一是深信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另外,面臨一個弘法的問題, 像我這個人,挺愚癡的,表達能力也差,修行各方面都談不上,可是我想:自己要再進一步修行,有什麼方法進一步增加智慧,是不是有矛盾?請師父開示。

答: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

領受彌陀的救度,不知不覺就會自信教人信,那個時候才會感覺到自己的缺乏,那怎麼辦呢?要多看曇鸞、道綽、善導一系淨土思想的書,同時多聽闡述這些思想的錄音帶,能夠加以思惟。領會阿彌陀佛救度的道理之後,再給人家講就比較有內容。

另一方面還要觀察對方的根性,他能不能接受、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覺得對方完全不能接受,甚至會誹謗,那麼我們就要斟酌了;如果覺得對方是可以接受的,那用什麼方式才能使對方接受呢?我們的目的是要使他接受,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有種種的善巧方便。

總 之,要充實自己,唯有會游泳的人,才能去救沉溺在水中的人;如果自己不會游泳,不僅談不上救人,反而需要人家來救。所以,我們自己必須先受益,受益之後, 有時候不必刻意,自自然然就會影響到別人。「自利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利他。唯有自己信受之後,才能使人信受。如果自己信受的程度非常膚淺,要讓人家信 受,當然不是不可能,只是成分會很低的。所以,一切要先從自己做起。

38問:請問一下師父,如果有的人往生以後,他不想再回來,就是願意在極樂世界住著,這種屬於小乘的人對吧,這種人能不能見到阿彌陀佛?

答:不管什麼人往生,一定會見到阿彌陀佛,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法門,不往生則已,一旦往生,就會改變小乘的根性,自自然然會發起廣度眾生的願。

好像路面上的水千差萬別,有的乾淨,有的不乾淨,有杯中的水,也有黃河的水、長江的水,各不一樣,可是一旦流入大海,就跟大海一個味道,自自然然地,不必勉強。極樂世界能夠轉小乘的心量為大乘的心量,所以,我們儘管往生,到那裏自有佛的調攝。

39問:沒進佛門的人,念佛能否往生?

答:沒 有進佛門的人、沒有三皈的人,如果他一生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一定往生,比有三皈而沒念佛、沒往生的功德利益還要大得不可思議。因為他一輩子念佛, 即使不知道,已經在願船裏邊,照樣往生。所怕的是:他雖然念佛,但不曉得彌陀救度的原理,然後又起了一種想要到天上或人間的那種心,那就不定了。

40問:師父講的公案,就是地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即得往生。我們人間是不是也有聽聞而往生的,請師父開示。

答:地 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那位婆羅門親眼看到的,看到他們離開地獄乘坐蓮花而去。那麼,我們這個世間是不是有聽聞而往生的呢?應該是有的。如果有的話,應該 是臨終的時候。他這一輩子有沒有學佛是另一回事,但臨終的時候,是聽這句名號而往生的,因為名號本身的功能就是使聞信者都往生極樂世界。

現在引用幾個例子:

臺 灣台中縣沙鹿鎮,有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沒有學佛,進入醫院,住在加護病房(病情最嚴重的,必須要護士二十四小時觀察)。他得的癌症已經是末期了,末期的 癌症都很痛苦,所以有時會哀叫,不哀叫也會呻吟。他的家屬請心觀法師去探望他,心觀法師去時帶了一部念佛機,同時向他介紹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的慈 悲。講完了就將念佛機放在那裏,開著佛號讓他靜靜地聽。這個患者雖然身心痛苦、念不出來,但一聽到佛號就不那麼痛苦了,安靜下來了。好像經過一天一夜,就 安詳地斷氣了。

當然,我們沒有神通,不曉得他這麼一斷氣是往生了還是到哪裡去了。不過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單單聽佛號的聲音,可以解除身心的痛苦,而不必拖延時間,很快就走了。

再 一件:一九九五年底,我有一位親戚在台南住院。一天下午,我去看望這位親戚,進入病房的時候,後面也跟進一位住在隔壁病房的患者,是女眾,四十歲,但看起 來好像有五六十歲了,眼睛四周都是黑的,而且面貌很憔悴,講話有氣無力,走起路來很緩慢,好像奄奄一息的樣子。她進來,人家就拿椅子給她坐。她告訴我說, 她整整一星期都沒有睡了,因為不能睡,睡不著,所以覺得很痛苦。又生病、又沒有睡覺,當然很虛弱,好像奄奄一息的樣子。

我就跟她說:「你要念佛,你念佛就能睡著。」

她說:「像我這個樣子,怎麼能夠念呢?」

我就對她說:「你不能念沒關係,等一下我去請一部念佛機,你聽佛號的聲音,就能入睡了。」

我很快去請來念佛機,交待她躺在床上就放念佛機聽,然後我就回去了。

隔 天的下午,我又去探望我的親戚,一進門,隔壁房的那位患者已經事先坐在那裏,而且跟大家有說有笑,氣色面貌也跟昨天大不一樣了,非常好看,也有精神。她感 謝我,跟我說她昨天躺在那裏,因為怕吵到別人,所以將念佛機的耳機塞在耳朵裏,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睡了好久,一醒過來精神就很好了。

你看,七天睡不著,不能睡,一聽佛號就睡著了。

從此,她每天躺在那裏就是聽佛號,睡覺也聽佛號,所以無形中病情好轉得很快,沒有幾天就出院了。

我們可以來討論討論:如果這個病人當下要是斷氣了,那很可能也會借著這句佛號的功能往生極樂世界。

因為她業報之身還未盡,所以就使她能夠入睡,而且病情很快好轉,繼續活下來;如果是應該壽終正寢的,豈不是就有解脫的可能?因為名號的功能本身就是那樣的。

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之身,業報就是過去的業。所以,我們這一輩子出生在哪個地方、身有多高、有沒有智慧、將來會讀到哪個學校、甚至所做的事業、所領的薪水是多少、跟誰結婚、生多少個孩子、健康不健康,這個跟過去世都有百分之百的關係,都是延續過去世而來的。

好比我們銀行的存款簿,已經記滿了,要換一個新的存款簿,這個新的存款簿的數目,一定是延續舊的存款簿下來的。現在我們的身體,就好比一個新的存款簿,也是延續過去世的存款簿而來的。

那位患者之所以有病,之所以睡不著覺,是過去的業,甚至是過去的冤親債主在她旁邊干擾,使她睡不著。那麼佛號一聽,無形中那些業障就消除了,甚至如果有冤親債主在旁邊,也會化解冤親債主的業。

聽 跟念其實是一樣的。當我們念的時候,雖然嘴巴念,但是必須是意業出來的,即使不是從內心很至誠懇切地流露出來,可是我們只要念,至少就會在我們的第八阿賴 耶識裏種下一顆種子。念是口業,是舌根;聽是耳根,都是六根之一。六根從哪裡來?就從我們根本的阿賴耶識來,所以,我們所聽到的一定會進入我們的阿賴耶 識;所講的話,講善言、惡言,好與壞,種種的語言,也會成為一顆種子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面。

好 了,這句名號是涅槃的主體,萬善的功德通通在這句名號裏面,阿彌陀佛累生累劫所修的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容納在這句名號裏面。宇宙當中什麼功德這句名號沒 有?所以,這句名號有驚人的大功德、大力量。這句名號的大功德、大力量一句一句地貫入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面,便能轉我們的業。因為業的體在哪裡?在阿賴耶識 裏面。業本身其實是虛假的、幻化的,而這句名號的功德卻是真實的。再多的虛假都不如一點點的真實。所以,這句名號一入耳根、一入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裏面所 存有那些虛假的業障自然消除。

還 有一則故事,是《印光法師文鈔》裏面談到的。他說:最近無錫念佛風氣很盛,有一個廚師,是做素食的,每逢寺院舉辦法會或者打佛七的時候,人家都請他去當廚 師。他在廚房料理,沒有直接到大殿跟隨大眾去打佛七。可是在寺院裏面,人家念佛的聲音卻會聽到。他一方面在廚房工作,一方面耳朵聽到的都是念佛的聲音。

有一天,這位廚師的兒子要死了,臨死之前跟他說:「爸爸,爸爸,我現在要離開世間了,但是我不能夠去好的地方。你有很多佛,如果你的佛給我,我就能去好的地方。」

他爸爸說:「我又沒有念佛,我哪裡有佛?」

兒子說:「有啦,你的佛很多!只要你給我,我就能夠去好的地方。」

他爸爸說:「要多少你儘管拿去。」

這話一說,他的兒子就安詳地斷氣了。

事後他請教人家說:「我兒子說我的佛好多,我平常很少念佛,佛是從哪裡來的?」

真正懂得的人就告訴他說:「你幫人家做菜,在那裏聽七天的佛號,每一聲每一聲聽進去,都是你的,都存在你的阿賴耶識倉庫裏面。佛號本來就是彌陀的本體,彌陀累生累劫,兆載永劫所累積的六度萬行通通在裏面,當然功德就很大。你是無意在聽,如果有心聽,功德就更大!」

佛 號利益大,是因為這句六字洪名本身就是所有功德的結晶——「功德聚」(所有功德聚集的地方,叫做功德聚),也就是摩尼寶珠,能吐生種種的寶物,這句名號也 是一樣。不像經文,後面的經文跟前面的經文各不一樣,你即使專心地聽人家誦經,也不曉得誦到哪裡、在誦什麼內容,不知道。這句名號,百句、千句都是「南無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再怎樣無心地聽,還是能聽清楚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名號簡單容易,而功德卻非常 之大。像這類的故事很多。

41問:請問師父兩個問題:第一、過去早上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晚上念三十三至三十七品,再念佛號,有定課,現在的定課怎麼做?第二、到了極樂世界,還要回來度眾生,不如現在趕緊多學,到極樂世界還學,這種想法不知對不對?

答:定課因人而異,有時間誦《無量壽經》也可以,或者誦四十八願也可以,或者誦《阿彌陀經》也可以。不過你如果瞭解教義之後,不必誦經,你專門念佛就可以了,早晚課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經典不用念。

經 典主要是讓我們瞭解意義、依教奉行的,主要不在讀誦。讀誦如果不懂經義,得到讀誦的一點點功德而已。像《無量壽經》在說阿彌陀佛的救度,可是我們誦了幾千 遍,還不曉得彌陀救度是什麼,這句六字名號的來源、它的原理通通不懂得,枉費了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也辜負了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苦行啊!阿彌 陀佛都在那裏傷心流淚了。祂站在那裏十劫,手伸了很久,就是為了呼喚我們、救度我們。

所以,早晚可以通通念佛,其他時間再去看《無量壽經》,或者看闡述淨土法門教理的著作。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淨土法門是來回票,到極樂世界一定自自然然會到這個世間救度眾生。

而你那個觀點認為:我們到極樂世界還要再學,與其到那裏再學,不如我們在這裏先學一點,這有點不正確,不是這樣的。

淨土法門是點鐵成金的法門,儘管我們在這裏很愚癡,甚至不認幾個字,可是往生之後立刻佛性現前,無量的慈悲、智慧、願力、辯才,百千陀羅尼、三明六通,通通具足,不假借你現在要學什麼、累積多少,不用。

你現在有時間就念佛,或者看這方面的教理,然後自信教人信,這就是最大的報佛恩。

我剛才說,隨各人的根機,有時間的人多念一些,沒有時間的人少念一些。念佛是被阿彌陀佛救度,信心的流露,救度的法喜。

比如說,我們吃了一粒妙香丸在肚子裏,一呼出來的口氣就有香味,從早呼吸到晚,呼出來的香味就很多,可是沒有離開肚子裏的香丸。

名號就好比香丸,我們每一聲稱名,就好比呼出來的一口香氣,千萬次呼吸的香氣也就是這一粒香丸,千萬聲的稱名就是這句名號,就是這個名號香丸讓我們往生。名號香丸顯現出來就是稱名。

不是說我們裏面空空的,然後才靠我們今天念了多少聲、滅了多少罪、增長多少功德、對往生有多少把握,不是這樣的。

當然,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對他來說,天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彌陀的救恩,所以他會自然地去憶佛念佛,其他的事情就會淡了。

有句語說:「道念濃厚,俗念就淡薄;世念濃厚,道念就淡薄。」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人自然會憶佛念佛。

42問:原來總有些擔心:誰也不敢保證臨終正念念佛。痛苦還可以克服,要是迷糊了,那這一生可就白念佛了,所以心裏很焦慮,請師父開示。

答:淨 土法門是現在獲得彌陀的救度了,臨終即使病痛、念不出佛來,甚至昏迷,但是永遠在彌陀的救度裏面,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一方面是已經被救了,所以臨終昏 迷不昏迷、念佛不念佛,已經不是緊要的了,已經不看那個了,往生決定了嘛!所以,即使在那種情形之下斷氣,也立刻往生極樂世界。

所 謂被彌陀救度,是彌陀真實的救度,打破我們內心的懷疑不安,使我們從信受的那個時候開始,就在彌陀的光明裏面,攝取不捨,即使昏迷,還是攝取不捨。同時, 彌陀的生命也就在我們的心中,沒有離開,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是一體的,所以,你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情形之下斷氣,都是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認為說,昏迷了不能念就不行,必須是靠臨終念佛,那是「他力中的自力」——靠自己念佛的功夫、功德來祈求彌陀迎接,來迴向往生。那就不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內涵了。

所以,淨土法門是現在就決定往生,現在就跟阿彌陀佛一體。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在我們的心中,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生命在彌陀的心中。
彌陀的心就是光明嘛!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無所障礙的無量光明是攝取哪一種眾生呢?攝取念佛的眾生。凡是稱名念佛的眾生,都永恆地處在彌陀攝取的光明裏面。所以,現在在祂的光明中,一斷氣就在祂的無量光明土。

唯有淨土法門才是我們今世可學得來、可擁有的,同時,它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高的法門。所以,淨土法門是一個圓頓的法門。六字名號具足一切功德,就是「圓」;當下信受、當下修持,當下決定往生,就是「頓」,所以是圓頓的法門。而且下手容易、成就很高、萬修萬人去的,就是這個淨土法門。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不是淨土法門了。

你是再怎樣低劣的眾生、再怎樣無能的眾生、再怎樣不會修的眾生,都能夠獲得阿彌陀佛的救度!而且本來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要救度這種不會修行的眾生嘛!

大 家會修行嗎?不會修行。我們這裏修持最好的,應該是淨安法師。他曾經達到淨念相繼、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可是對往生還是心中不安,直到聞信阿彌陀佛的救度 才踏實下來、安頓下來,真正是「安」了。所以「淨安」,以這兩個字作為他的名字是最好的了——當然,這個名字對每個人來說都同樣恰當,因為阿彌陀佛事先要 我們大安心,祂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
拔諸生死,勤苦根本。

「我要快一點成佛,趕快拔除十方眾生生死苦惱的根本。」

我們眾生最大的恐懼是什麼?就是無常的恐懼。無常一到,就要墮落到地獄去——世間有什麼比這更恐懼的?但是,阿彌陀佛要給我們「安」,要消除我們的恐懼。所以,對一切恐懼來說,唯有淨土法門才能給我們大安心。

43問:請問師父,信心不變的人,已得彌陀不斷光明的攝取不捨而當下決定了往生的身份,不必等到臨終,也不必看臨終的善相、惡相、如何死去,這樣的人臨終還須助念嗎?還須囑咐家人臨終事項嗎?

答:當然,信願念佛的人往生已經決定了,不必等待助念,不必依靠助念。

我們念佛的人,經常親近師父、蓮友,在臨終的那個時候,應該是熱熱鬧鬧的,不可能是獨單一個人。那個時候,蓮友相約,來作最後的告別,而臨終的人這個時候一定也感到:蒙受彌陀的救度,這個恩德非常的重大,所以,肉身存在的一分一秒,要多念幾句佛號報答佛恩。

臨 終之時,蓮友如果齊聲念佛,也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而且往往人在臨終的時候會有不可思議的瑞相產生,那個時候,如果很多蓮友聚集在那裏,慶祝他的往生,在 瑞相當中,容易使一些沒有相信的人產生信心。一個瑞相往往比講經好幾年還有效果,講經好幾年人家不一定信,當下顯現一個瑞相就不得不信了。

44問:師父講的公案,就是一個婆羅門和他的妻子一起念佛,為什麼他念佛還會墮到地獄?請師父開示。

答:這或許他雖然稱念,但卻是一種勉強的念、應付式的念。

雖然他墮落地獄了,但畢竟他念過佛,這句名號就會在某種機緣下顯示它的功能,所以它的功能也顯現出來了,雖然沒有即刻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功能顯現出來了。

或許這也是彌陀的安排,使他到地獄去,借這句名號度更多的眾生,同時又讓他還陽來,告訴世人這一則典故,使凡是聽到的人都感動,都去稱名,然後又傳佈出去。

他的事蹟就是很簡要地這樣述說而已,至於其他的前因後果,並沒有交代,所以,我們只能這樣推論。

我們知道,這句名號能夠使稱念的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婆羅門不能往生,那有種種原因。

能夠往生的,當然都是一生專稱佛名的人,一生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他之所以專稱佛名,當然有他的動機、目的,他的動機、目的無非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然後才會去稱念這句名號。至於說他有了這個動機而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他對於彌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瞭解,那已經無關緊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為,他已經合乎往生的條件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往往會半途而廢,就像有的人,告訴他這句名號非常好,只要稱念,就能消業障、增福慧,可是他生死心不切,一遇到病痛、逆境,就不念了;那不念了,似乎這個緣就斷了,就減少了。《阿彌陀經》說: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
是諸善男子、善女子,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意 思是說,現在有真正的願,現在就決定往生。如果沒有決定,是因為因緣不具足。現在不往生,將來發願也會往生。所以經文就說「是諸人等,若已生,若今生,若 當生」,已發願的已經往生,不然的話,就現在發願往生,不管早與晚,都會往生,所以說「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就「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怕不 往生,就怕沒有這個願,厭離娑婆,願生極樂,自然就會稱名。

那臨終病痛念不出佛號也能往生嗎?照樣往生!曇鸞祖師曾經說過: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
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曇 鸞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但聞彼國土」,只是聽到極樂世界這個國土是一個清淨安樂的國土,「啊,有那麼好的地方啊,那我也要去」——「剋念願 生」,「剋念」就是切實有願生的心;「剋念願生,亦得往生」,這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同時,「即入正定聚」,已經是必定成佛的身份了,叫「正定聚」。 所以,這種願生已經是含有信在裏邊了,因為他相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願、有信,行也就在裏邊了,因為,行是阿彌陀佛兆載永劫所累積的功德,是要送給這 種願往生的眾生。願往生的眾生,在第十八願來講是經過彌陀所呼喚的眾生啊!

剛剛講的這種眾生,無形中也是經過彌陀所呼喚的,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呼喚,是隨時隨地都在呼喚我們,有情無情都在為我們說法,祂以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來吸引我們,只要能引起我們願往生的心,阿彌陀佛呼喚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壹、《無量壽經》大意
第3頁:貳、《觀無量壽經》大意 第4頁:參、《阿彌陀經》大意
第5頁:肆、《往生論註》大意 第6頁:伍、念佛問答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