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聖嚴法師著(轉載中)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聖嚴法師著(轉載中)

化儀四教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化儀四教
  
  如前文的八教註釋文中所說:「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以其分作四類等次,故稱為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並列,合稱為八教,加上前面所介紹的五時,總名為五時八教,即是全部天台教判的綱格。
  
  所謂化儀四教,條例如下:
  
  一、頓教
  
  原文
  
  頓有二義:一頓教部,謂初成道,為大根人之所頓說,唯局華嚴。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直說界外大法,不與三乘共者,如梵網、圓覺等經,並宜收入此部,是謂以別定通,攝通入別也。)
  
  二頓教相,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及性修不二、生佛體同等義,則方等、般若諸經,悉皆有之。
  
  語譯
  
  頓教有二重涵義,第一是頓教部。即指釋尊初成佛道時,為大根大機的人所說,那就只限於《華嚴經》的七處八會之說了。
  
  〔旭師自註云〕:凡在釋尊一代時教之中,直接說了出世間的大乘教法而不與三乘教法相共者,例如《梵網經》、《圓覺經》等,都應收入此頓教部。這就是以別五時中華嚴頓大教法作標準,來確定頓大教法的通五時;又可將通五時中說頓大教法的經典,如:《梵網》、《圓覺》等經,收攝歸併到別五時的頓教部中來。
  
  第二是頓教相。即指《華嚴經‧梵行品》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以及理性與事修不二、眾生與諸佛同體等的道理。如此則方等諸經、般若諸經,也都有頓教相的份了。
  
  註釋
  
  1.「界外」與「三乘」:界外是三界之外的諸佛淨土,稱為界外國土;若能超越三界生死,亦得名為界外。然於天台家有界外教及界外土之分,界外土又有方便有餘土與實報無障礙土的差別。至於界外教,是以四教中的藏通二教為界內教,別圓二教為界外教,例如《法華玄義》卷五上有云:「若隨界外好樂,說後兩教位。」同書卷六下亦云:「三藏不說界外生。」以此可知,界內的藏通二教,僅化界內三乘人,唯別圓二教,化界外大乘菩薩。
  
  「三乘」亦有小乘的三乘及大乘的三乘之別,小乘三乘是指聲聞、緣覺、釋尊成佛之前的菩薩階段。大乘三乘是以聲聞、緣覺的二乘為小乘,菩薩為大乘,合稱為大小三乘,《法華經‧譬喻品》,即以羊、鹿、牛之三車,譬喻如來的三乘教法;以大白牛車,譬喻唯一佛乘的《法華經》。此處旭師所說的三乘,是指四教中的通教,也就是三乘共十地的層次,故與界外別圓二教的梵網、圓覺等經,是不相共通的。
  
  2.「以別定通」與「攝通入別」:以別五時的《華嚴經》唯說頓大教法作為標準,比較華嚴時以外的其餘四時中,若也有這類只說頓大教法的經典,即能判定華嚴教法的通五時可以成立,這叫做以別定通。又若將其餘四時中此類只說頓大教法的經典,收攝歸入華嚴時的頓教部中,這叫做攝通入別。華嚴時如此,其餘四時也都可如此。
  
  3.「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語出於晉譯《華嚴經》卷八〈梵行品〉的末段,有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這是圓頓教相的初發無上菩提心,與圓滿成就的無上菩提心,是相即相融的,此乃是因果同時論的華嚴思想。
  
  4.「性修不二」與「生佛體同」:性與修,即是理與事、或者性與相。性修是就修證與佛性而言的,若站在漸教的立場,須經道品的事修然後證理體的佛性;今就頓教的立場而言,事相的修證和本然的理性,乃是不一不二的,性是即修之性,修是即性之修。也正由於如此,眾生與諸佛的體性相同相即,相攝相融。旭師思想的特色,便是性修不二、性相圓融,與此頓教的立場,不無關係。
  
  二、漸教
  
  原文
  
  漸亦二義:一漸教部,謂惟局阿含為漸初。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所說生滅四諦、十二緣生、事六度等,三乘權法,並宜收入此部。)
  
  方等為漸中。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所說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等經,及餘四時所不攝者,並宜攝入此部,如增上緣,名義寬故。)
  
  般若為漸後。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所說若共不共,諸般若教,並宜攝入此部。)
  
  二漸教相,謂歷劫修行,斷惑證位次第,則華嚴亦復有之;法華會漸歸頓,不同華嚴初說,故非頓,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歷未融,故非漸,然仍雙照頓漸兩相。
  
  語譯
  
  漸教亦有二重涵義:
  
  第一是漸教部。那僅侷限在《阿含經》,稱為漸教之初。
  
  〔旭師自註云〕:凡在釋尊一代時教之中,所說生滅四諦、十二緣生、事相的六度等教法,都屬於三乘的權法,一併皆宜收入此漸初部內。
  
  方等經典,稱為漸教之中。
  
  〔旭師自註云〕:凡在釋尊一代時教之中,所說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等經典,以及方等時之外的其餘四時所不攝的諸經,一併皆宜攝入此漸中部內。猶如增上緣一般,因其含攝的名義比較寬廣之故。
  
  般若經稱為漸教之後。
  
  〔旭師自註云〕:凡在釋尊一代時教之中,所說三乘共般若及大乘不共般若的一切教法,一併皆宜攝入此漸後部內。
  
  第二是漸教相。是指歷劫修行的過程中,斷諸惑、證果位的次第,那就連同《華嚴經》也還是有的;至於《法華經》,是會合漸教同歸頓教,不同於《華嚴經》之初說,故不是頓教,也不同於阿含、方等、般若的三類經典,因為這三類經典,不能與《法華經》的純圓相接,故稱為隔歷未融,所以《法華經》不是漸教。可是《法華經》開前之漸頓二教,同歸《法華經》的圓頓之頓教,所以仍然是雙照頓漸二種教相。
  
  註釋
  
  1.「頓教」與「漸教」:若據《四教儀》所明,在五時之中,頓教攝華嚴時,漸教則統攝阿含、方等、般若的三時,唯有法華時是「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的開權顯實,或名會三歸一,置《法華經》於頓漸二教之上的最高地位。
  
  若以旭師的《教觀綱宗》所論,原則上雖然接受天台化儀四教對於所屬經典的配置,但卻提出他自己的看法,認為並非僅有華嚴才是頓教,例如梵網、圓覺等經,可收入頓教部,方等及般若諸經之中,亦有頓教相;並非僅是阿含、方等、般若的三類經典是漸教。凡是諸經典中宣說生滅四諦、十二緣生、六波羅蜜者,皆宜入漸初教;凡是諸經典中宣說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者,皆宜入漸中教;凡是諸經典中宣說共不共般若者,皆宜入漸後教。
  
  若論修證次第,果位高下,稱為漸教相者,則《華嚴經》中亦有漸次的教相;法華雖稱非頓非漸,確實也先有前開頓漸,而後會入非頓非漸,故稱之為雙照頓漸兩相。此乃旭師的頓漸二教觀。
  
  2.「歷劫修行」與「斷惑證位」:經過長時間的漸次修證,稱為歷劫修行。以三乘聖者而言,聲聞的阿羅漢,是速則三生,緩則六十劫;辟支佛是快則四生,慢則百劫;成佛則為三大阿僧祇劫,通常稱為三祇修福慧,百劫嚴相好。大小乘聖者的歷劫修行,均依道品次第,漸斷諸惑、漸歷諸位。此待後文介紹。
  
  三、祕密教
  
  原文
  
  祕密亦有二義:一祕密教,謂於前四時中,或為彼人說頓,為此人說漸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
  
  〔旭師自註云〕:(法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故非祕密。)
  
  二祕密咒,謂一切陀羅尼章句,即五時教中,皆悉有之。
  
  語譯
  
  祕密教亦有二重涵義:第一是祕密之教。此於前面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四時之中,或者於同一時中,亦有為那些人說頓教,又為這些人說漸教等,他們彼此之間,互不相知而各自獲得利益。
  
  〔旭師自註云〕:《法華經》的〈方便品〉中已明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所以唯此法華時,不屬於祕密教。
  
  第二是祕密神咒。即係一切的陀羅尼章句,此在五時之中的各部經典,都是有的。
  
  註釋
  
  1.「祕密教」與「祕密咒」:天台家所說的祕密教,是指化法四教中的一種教法功能,由於聞法者之間,各得不同層次的利益而互不相知,故稱祕密。並非如來說法時採用密傳密授的形式,讓眾人皆知那是一種祕密的行為,故此與印度後期大乘的密教(EsotericBuddhism)不是同一回事。大乘的密教當然重視祕密咒(Mantra),所以被稱為密乘或真言乘(MantraYāna),但是除了被天台家列為方等時的密乘諸經,其他從華嚴、阿含、般若、而至法華的諸經之中,都說有密咒,
  
  故此祕密神咒,並非印度後期大乘之所獨有。
  
  密咒,又名祕密咒、明咒、神咒,是真言陀羅尼的總稱。所謂陀羅尼(Dhāraṇī)章句,是以整篇的密咒為章,單獨數語的密咒為句,也可即以所有的密咒為陀羅尼章句。陀羅尼的漢譯為總持,分為四種:(1)法陀羅尼、(2)義陀羅尼、(3)咒陀羅尼、(4)得菩薩忍陀羅尼。此處的祕密咒,是其第三種。
  
  2.「正直捨方便」:此為《法華經‧方便品》的經句,天台家的解釋,是以正對偏,以直對曲,《法華經》非屬通別二教之偏,故名為正;亦非如人天五乘之曲,故名為直。正直一道,即是純圓的一佛乘教《法華經》。捨通別二教之偏及捨人天五乘之曲,便是捨方便的權大乘而會歸純圓的實大乘。例如《法華文句》卷五釋此經句云:「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皆捨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
  
  四、不定教
  
  原文
  
  不定亦有二義:一不定教,謂於前四時中,或為彼人說頓,為此人說漸,彼此互知,各別得益;即是宜聞頓者聞頓,宜聞漸者聞漸也。
  
  〔旭師自註云〕:(法華決定說大乘,故非不定教相。)
  
  二不定益,謂前四時中,或聞頓教得漸益,或聞漸教得頓益,即是以頓助漸、以漸助頓也。
  
  〔旭師自註云〕:(隨聞法華一句一偈,皆得受記作佛,故非不定益也。)
  
  語譯
  
  不定教亦有二重涵義:第一是不定教。是說在前四時的諸經之中,或者有為那些人宣說頓教,而為這些人宣說漸教,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知道,如來是為適應不同根機的人說不同層次的教法,各取所取,各自得益。也就是說,有人適宜聽聞頓教者,便聽聞頓教;有人適宜聽聞漸教者,便聽聞漸教。
  
  〔旭師自註云〕:《法華經》在〈方便品〉中已說是「決定說大乘」的,所以不屬於不定教相。
  
  第二是不定益。是說在前四時的諸經之中,或者有人聽聞頓教而得漸教利益,或者有人聽聞漸教而得頓教利益;此也即是以頓教補助漸教,以漸教補助頓教。
  
  〔旭師自註云〕:經說隨聞《法華經》的一句一偈,皆能得到佛的授記作佛,所以《法華經》不屬於不定得益。
  
  註釋
  
  1.「決定說大乘」:此句出於《法華經‧方便品》,其前後文共為一偈云:「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此中九部法,有小乘九部及大乘九部,聽聞九部經是漸教,聽聞唯一佛乘的《妙法蓮華經》是決定、是非漸非頓的純圓大乘,故不屬不定教。
  
  2.「隨聞法華,一句一偈,皆得受記作佛」:此三經句,引自《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原經文句是,釋尊告知藥王菩薩及八萬大士說:「咸於佛前,聞妙法蓮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接下來又說:「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若聞《法華經》,非得不定益,而是決定會得授記作佛之益。
  
  五、化儀四教的教部教相
  
  原文
  
  頓教部,止用圓別二種化法;漸教部,具用四種化法;顯露不定既遍四時,亦還用四種化法;祕密不定亦遍四時,亦還用四種化法。
  
  頓教相,局惟在圓,通則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頓義,如善來得阿羅漢等;漸教相,局在藏通別三,通則圓教亦有漸義,如觀行、相似、分證、究竟等。
  
  祕密教,互不相知,故無可傳;祕密咒,約四悉檀,故有可傳。
  
  不定教,不定益,並入前四時中,故無別部可指。
  
  語譯
  
  頓教部的教法。唯用化法四教中的圓教及別教;漸教部的教法,則具足運用化法四教的藏、通、別、圓的全部;顯露的不定教,既然遍於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四時,當亦還是要具足運用化法四教之藏、通、別、圓的全部;祕密不定教,既亦遍於四時,當亦還是要具足運用化法四教的全部了。
  
  頓教相的修證。若就侷限而言,當然惟在化法四教的第四圓教;若就共通而言,則於化法四教的藏、通、別前三教中,亦自各有其頓教相的內涵,例如《阿含經》中有不少「善來比丘」,都是頓證阿羅漢果的。
  
  漸教相的修證,若就侷限而言,當然是在化法四教中的藏、通、別三教;若就共通而言,則在圓教之中,亦有其漸教的內涵,例如圓教的修證,亦有天台家所說六即佛之中的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等。
  
  祕密教的教法及修證,既然是彼此之間,互不相知,故也沒有教部及教相可得傳聞;祕密咒的教法及修證,是約四悉檀為規範,所以有可傳聞的。
  
  不定教及不定益,既然並入於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前四時中,故亦沒有其他的教部教相可指了。
  
  註釋
  
  1.「教部」與「教相」:教部,是將教法相同的經典,歸類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部別,如:頓教部、漸教部。教相,《妙玄》卷一上云: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例如於不同經典中,凡屬頓大的教法,皆名頓教相;次第修習的教法,皆名漸教相。化儀的頓、漸、祕密、不定四教,原則上均有教部及教相,唯以祕密教互不相知,祕密咒依四悉檀,不定教及不定益,並入於前四時中,可各隨其時教而分屬於不同的教部及教相,故不予論列。
  
  2.「祕密」與「不定」:依《教觀綱宗釋義》第八條的說明,此處的祕密與不定,具體地說,應云「祕密不定,顯露不定」,因為是一音演說法,隨類異聞異解。若就互相知道而言,稱為顯露不定;若就互不相知而言,稱為祕密不定,故亦無可傳。可傳的便屬顯露不定。或有同聽如來一座說法,兩人所聞所解各不相同;若彼此相互知道,則為顯露不定,若不相知,便是祕密不定。或有彼人知此人,此人不知彼人;或有此人知彼人,彼人不知此人。則約不知的人而言是祕密,約知的人而言是不定。
  
  3.「善來得阿羅漢」:依據義淨的《南海寄歸傳》卷三的記載:「西方寺眾,多為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Susvāgata),譯曰善來。」這是說,印度寺院的比丘們,對於來訪或來同住的客人,不論舊雨新知,每次初見時,規定都得唱言「善來」,以表示歡迎。
  
  對於俗人前來欲隨佛出家者,根據此人的願力和已熟的根器,釋尊往往會以神力,只唱說一句「善來比丘」,此人立時頭髮自落,袈裟披身,頓成沙門,頓證四果,為阿羅漢。例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五等、《四分律》卷三十三等的三藏聖典之中,有不少與此類善來比丘相關的記錄。
  
  4.「四悉檀」:悉檀是梵文Siddhānta的音譯,意譯為「成」,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名為四悉檀。《大智度論》卷一所介紹的四種悉檀是,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南嶽慧思禪師解釋,悉為普遍義,檀為施義,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名四悉檀;天台智者,亦隨南
  
  嶽的解釋,並將四悉檀用於解釋《法華經》文句,所謂四大釋例的第一因緣釋中。
  
  悉檀,又有譯作悉曇、悉談,亦有意譯為「成就」。傳說悉曇章,本是梵天所製。另有一個梵字Siddhi音譯悉地,也有成就之義,並於密部的《大日經疏》卷十二有云:「悉地是真言妙果,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因此可知,悉檀一詞,也通用於顯密諸教了。
  
  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原文
  
  約化儀教,復立三觀。謂頓觀、漸觀、不定觀。蓋祕密教,既不可傳,故不可約之立觀;設欲立觀,亦止是頓、漸、不定,三法皆祕密耳。
  
  今此三觀,名與教同,旨乃大異。何以言之?頓教指華嚴經,義則兼別;頓觀唯約圓人,初心便觀諸法實相,如摩訶止觀所明是也。漸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義兼四教,復未開顯;漸觀亦唯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如釋禪波羅蜜法門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時,亦兼四教,仍未會合;不定觀,亦唯約圓人,解已先圓,隨於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門所明是也。
  
  〔旭師自註云〕:(此本在高麗國,神洲失傳。)
  
  問:但說圓頓止觀即足,何意復說漸及不定?
  
  答:根性各別,若但說頓,收機不盡。
  
  問:既稱漸及不定,何故惟約圓人?
  
  答: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又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語譯
  
  就頓、漸、不定、祕密的化儀四教而言,也立三種觀法,那便是頓觀、漸觀、不定觀。至於祕密教呢?由於其既是不可傳,故亦不能據以立觀;假如要為祕密教立觀,亦只是頓、漸、不定的三種觀法,不過都屬於祕密的性質而已。
  
  現在這三種觀法,名字雖與三種化儀教相同,旨趣則大不相同。為甚麼呢?因為化儀的頓教,是指《華嚴經》,其內涵則亦兼有化法的別教。1.頓觀,則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他們一開始發起大菩提心,便觀諸法實相,此如《摩訶止觀》所講的那樣。化儀的漸教,是指的阿含、方等、般若諸經,其內涵雖已具備化法的藏、通、別、圓四教,但是還沒有到《法華經》的開權顯實程度。2.漸觀,則也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不過理解的程度雖已圓了,修行尚須次第漸觀,此如《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所講的那樣。化儀的不定教,是指五時中的前四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諸經,亦兼化法的藏、通、別、圓四教,不過仍未到《法華經》的會合三乘歸一佛乘之程度。3.不定觀,亦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他們的理解程度先已圓了,然後隨著不同的修行法門,或超或次,皆得悟入,此如《六妙法門》所講的那樣。
  
  〔旭師自註云〕:此《六妙門》存於高麗國,中國則失傳了。
  
  問:看來,只要說了圓頓止觀,就已足夠,為何又要說漸觀及不定觀呢?
  
  答:由於眾生的根性各有不同,如果僅說頓教法門,便無法將各種根機的眾生全部收攝度化了。
  
  問:文中既有法門稱為漸觀及不定觀,為何又只就圓教根機的人說呢?
  
  答:因為,以圓教根機的人,接受任何法門,無不成為圓法;又由於他們在未開圓解之前,不應該立即從事圓教的修證,縱然讓他們修證,也難免會落於日劫相倍的誤差了。
  
  註釋
  
  1.「三觀」:有天台家的三觀、華嚴宗的三觀、慈恩宗的三觀、南山律宗的三觀,而以天台三觀最受漢傳佛教徒們之所熟知,那是指三諦三觀,又名一心三觀。是以空觀觀諸法之空諦,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中觀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名為雙非之中,觀諸法亦空亦假,名為雙照之中觀。
  
  此處所舉,有別於一心三觀而涵蓋一心三觀。此所謂頓、漸、不定之三觀,則係配合天台智者大師的三部書:(1)《摩訶止觀》所明,是一心三觀的圓頓止觀;(2)《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所明,是漸次止觀;(3)《六妙法門》所明,是不定止觀。此三種止觀之中,圓頓止觀是從實踐觀心的最高境界為著眼;漸次止觀是由基礎而至高深、以至究竟的修證為宗旨;不定止觀是將頓漸各種法門,前後交換,任取一法門,隨意自在運用,並非在頓漸兩種止觀之外,另有別的法門,如《六妙法門》云:「以眾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利物。」故有次第相生的六妙門、隨便宜而不簡次第的六妙門、還有隨對治諸障的六妙門,因此而說:「或(修)超(越三昧),或(修九)次(第禪定)等,皆得悟入」了。
  
  《教觀綱宗》的這段文字,雖然簡短,確以三觀蓋羅天台宗的三種止觀,旭師雖稱《六妙法門》「在高麗國,神洲失傳」(現今則已存於《大正藏經》),因其內容就是《摩訶止觀》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兩書各十卷所說的內容,只是可以便宜運用,所以無妨旭師對於天台止觀的認知。
  
  有關天台的三種止觀,最好自閱三書原著,否則亦宜閱讀日本天台學者關口真大博士的論文〈天台止觀的構成和特色〉,其中文譯本現收於張曼濤主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特別是中國禪宗的修學者,也當瞭解此三種天台止觀,庶不至於動輒就說大悟徹底,誤入邪見迷思以及魔境鬼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還大言不慚地宣稱:「自修、自悟、自作證」,究竟是修什麼法門?悟什麼境界?證什麼果位?如果熟讀了天台的三種止觀,就不致以凡濫聖了。
  
  因為天台宗的頓觀,是由圓人,依圓解,而觀諸法實相的不思議境,《摩訶止觀》云:「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但在《摩訶止觀》的第一至第四卷,先明六個項目: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接下來由第五卷起,才是「正修」,共有十項,在此十項的第一項是觀陰入界境,即含十乘觀法,其第一觀,即是觀不思議境,向後尚有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次位、能安忍、離法愛等九觀。正修的十乘觀法觀陰入界境之後,尚有觀煩惱境、觀病患境、觀業相境、觀魔事境、觀禪定境、觀諸見境、觀上慢境、觀二乘境、觀菩薩境的九境,每一境都具足十乘觀法。可知圓頓止觀,乃是頓入、圓解、具足修行。請見附圖二(第三七四頁)
  
  至於漸次止觀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又通稱《禪門修證》,除了沒有十乘觀法的觀不思議境等,依次則有大意、釋名、明門、詮次、簡法心、方便、修證、果報、起教、歸趣,一共十門,重心是方便門及修證門。方便門中分有外方便的二十五方便,以及內方便的止、善惡根性、安心法、治病法、覺魔事;修證門分有世間禪、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出世間禪、非世間非出世間禪。世間禪是指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亦世間亦出世間禪是指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出世間禪是指對治無漏,即是觀壞法的九想、八念、十想,觀不壞法的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鍊九次第定,薰師子奮迅三昧,修超越三昧。以下則與《摩訶止觀》的內容相通,故不說。因此,天台的三觀,是一體的、是互通的、是互補的,故在《摩訶止觀》中,亦常常說:「具如次第禪門」,把具體的說明,讓給《禪門修證》來完成。
  
  2.「日劫相倍」:未開圓解者修一劫,還不如已開圓解者修一日,所以令開圓解,才是急務。意思是說,對於未開圓解的人,就不應該馬上和他們論說和著手圓頓止觀的修證,不宜立即勸令他們著手圓頓止觀的修證,縱然勸令這些人修證圓頓止觀,也是無從讓他們得到圓頓利益的。所以令開圓解,才是當先的急務。
【書籍目錄】
第1頁:修正版自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緒論 第4頁:五時八教
第5頁:通別五時論 第6頁:化儀四教
第7頁:化法四教 第8頁:附錄一 教觀綱宗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2-1-27 19:31:41
受益多多,阿彌陀佛
第 1 楼
freecot會員 发表于 2012-4-4 8:04:10
分享我與此書結緣的經過
我有一部常用的佛教集成經典電子書,有一回我無意中看到了有閞「八不道人」的文章,便與此文結下因緣。在不到二個星期之後,我到一間寺廟的分院裡參學,在參學冗暇之時,便往分院的書苑走去。面對兩百多冊的書籍,不知為何?我逕走向《天台心鑰》這本書,拾得之後,並在閱覽作者的自序,隨手一翻,眼前現出的是一段話:
師終其一生,都是保持融和論者的立場。五十四歲,撰〈八不道人〉,述其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