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圓瑛大師文集—一般性弘法 圓瑛大師講述

圓瑛大師文集—一般性弘法 圓瑛大師講述

歡迎會答辭

[日期:2011-01-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歡迎會答辭

今天承蒙諸公盛意,曷勝感激!欲詢佛法大旨,略述如下:佛教以一心為宗,覺悟為要,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何謂一心?即人人所具本覺真如心,平等一相,故謂之一心。非妄想分別心,亦非身內肉團心。本覺心者,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為萬法之本源,乃眾生之慧命,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雖然人人本具,其實個個同迷,迷之則轉本覺真心而成不覺妄心,若非覺悟,何由返本!

何謂覺悟?佛者,覺也。佛即大覺悟之人,因覺此一心之理,而成道果,故名為佛。十方世界,悉皆有佛,而此娑婆世界,乃釋迦牟尼為教主,生於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八日,誕質迦維衛國淨飯王宮,身為太子,十九出家,五載參方,六年苦行,三十成道,臘月八日,夜睹明星,朗然大覺,三歎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真如心),祗因妄想執著(即分別心),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因見眾生不覺,枉受輪迴生死之苦,而失涅槃不生不滅之樂。

何謂慈悲?欲以自覺之道,覺悟眾生,普令眾生皆得悟入佛之知見,與以二嚴—福德智慧二種莊嚴之樂,拔其二死—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故最初於華嚴會上,現圓滿報身,轉無上根本法輪,演說最上一乘,即一心之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無奈眾生根鈍,大教不契於小機,雖諸佛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無可奈何。

何謂方便?對彼小機心生憐憫,隱大乘一實之道,施小乘四諦之法,轉依本起末法輪,因機設化,對證施方,故佛號為大醫王,善治眾生我法二執之病,即趣鹿苑中,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令得出生死苦,證涅槃樂,即成阿羅漢果。

苦諦,即苦果也。謂六道眾生,眾苦逼迫,餘道弗論,但說人道,既已受身,備嬰眾苦;略說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前七為別,後一為總,世間誰人能免。

集諦,即苦因也。集積見思煩惱,見有八十八使,思有八十一品,撮其大綱,不出我見我愛,於無我妄執有我,我見既具,貪愛斯起。對於五欲境上,即財色名食睡,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晏安。都因我字,作種種業因,依因感果,故受無量苦報。苦者人之所厭,樂者人之所求,世間之樂,樂不久長,故天報既盡,衰相現前,人間之樂,豈能長保,當求出世間樂。

道諦者,樂因也。三十七品助道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總之不外教令破除見思,斷惡修善。即以四念處論之,第一觀身不淨:從頭至足,三十六物,常流不淨,人是革囊盛糞臭穢之軀,無可愛樂,當生厭離。第二觀受是苦:六根領受,六塵境界,或違或順,無非是苦,不但違情拂意之境是苦,即順情適意之境,樂不久長,亦屬是苦,當生看破。第三觀心無常:妄想分別心,念念攀緣,執著所緣境界,妄生憎愛,恣意取捨,生滅不停,應當降伏其心,不令分別,則生滅自滅矣。第四觀法無我:現前內身積聚地水火風所成,假借父精母血而有,本來非我,眾生妄執為我,我字一字,即是眾惡之根本,我之財產,我之眷屬,我之名位,我之權勢,種種保愛,種種擴張,為了這個虛假不實之我,弄得自身不得安樂,世界不得和平。應當觀察四大本空,一息不來,我在何處,我執若破,則貪癡見慢,自然殄滅,庶幾與道相應矣。

滅諦者,樂果也。因修道斷惑,破除我執之惑,惑不起,則業自亡,業既亡,則苦自離,不受生死,而證涅槃,不生不滅,超出三界,是佛對小乘之機,為說自諦法者,即離苦得樂之勝方便也。

大乘之道,更有進焉,即心即佛,人人有心,人人是佛,若能覺悟此理,是為大根機人。但能迴光返照,捨妄歸真,佛道豈遠人哉?孔子曰:「道不遠人。」誠哉是言也。偈曰:「大道不從心外覺,真源須向靜中看。」

【書籍目錄】
第1頁:挽救人心之惟一方法 第2頁:和平與慈悲
第3頁:佛教與人生 第4頁:佛法之精神
第5頁:謝氏宗祠講演 第6頁:歡迎會答辭
第7頁:培風學校講演 第8頁:佛儒教理同歸一轍
第9頁:修身攝心之法 第10頁:國民應盡天職
第11頁:歡迎會演講 第12頁:佛教療養之法
第13頁:歡迎大會答辭 第14頁:佛教與世界之關係
第15頁:放生會演說 第16頁:佛教與做人
第17頁:提倡素食聚餐會 第18頁:佛教僧眾訓練班演說
第19頁:佛教學院演講 第20頁:尼眾學院開示
第21頁:世界宗教會演講 第22頁:信論
第23頁:衛生了生差別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