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耕雲書箋 耕雲先生講述

耕雲書箋 耕雲先生講述

示寶林

[日期:2011-01-1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示寶林

既學正法,應力行八正道。凡事負責盡職,並應滿懷喜悅地做你分內的事,自然會逐漸習慣。

軍中的工作,應在軍紀、營規的前提下推行愛的教育,亦即多鼓勵、少責難;多開導、少教訓;多接近、少疏遠;多瞭解、少空談。總之,首先要力求適應,然後建立信心,一切就簡單了。

既獻身軍中,最好不必輕易離營,尤不宜動輒請假。

目前宜瞭解營連的SOP以及團隊慣性、本身職責,故可不必看五燈會元等書,俟稍稍進入狀況,再看不遲。

心頭悶悶不妨唱歌。

每天的工作,應有個卡片,自然不會忘記,我有個口訣,不妨參考:白天的工作晚上檢討,明天的工作今天準備,遇到了困難請示長官,發現了錯誤馬上改正。

軍隊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能尊重人、團結人、同情人、照顧人、原諒人,大概所遭遇的困難就不多了。我雖然是「老兵」,離開軍中也有幾年了,一切怕與我所想的有出入。

請不要執著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工作就是正業,對吧?靜下來,適應環境最重要。

(一九八一年三月三日) 

讀了來信,只有用「歡喜無量」才能形容我的感受,果然沒有辜負般若因緣。

人總會犯錯的,誰又能對一個掉進污水坑裏而拚命向上掙扎的人不加援手呢?人,不怕錯,就怕安於錯誤、不想擺脫它,那別人就愛莫能助了。

你以為我從來就沒有犯過錯誤或罪惡嗎?不然!我只是不甘沈陷,不肯原諒自己,而從汙池裏爬出來而已。否則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了。

綜合地來說,你的見解很正確,修途很正確,感受也很正確,非常可喜。涉及精微的地方,就你所提的問題,分條答覆如下:

一、觀心誠如你所說是觀無明心,也就是從觀心,瞭解自己的心態,修正自己的心態。觀心既久,妄想就不能操縱你了。人的大錯、人的迷失,多半是由於不自覺,觀心法門就是讓人由不自覺而念起即覺。觀到純熟時,自然會發現念本是無,進而了知念本無念,則可以無念而念矣。所謂念而無念,即是「長空不礙白雲飛」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跟我坐而論道時的心態,就是最標準的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念不住,念念離執,且是「事如春夢了無痕」的真無念了。此外用文字語言,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二、佛法是「捨方便無究竟」的,觀心亦然。修行的目標是自解脫亦復解脫在纏眾生。你講的妄想不生,便是觀心到純熟的成果。

的確,觀心是修行的一個過程,但也可以說是修行的全程。因為到了觀而不觀,不觀而觀的境界,就接近自覺自心,自心自覺,覺心不二,假名正覺的圓滿境界了。如果說中間還有的話,那就是自在自觀,自觀自在,觀無不自,自無不在。吃緊處只在不觀而觀,不覺而覺。切不可泥跡失神,至為緊要。

三、鹽亭大師開示諸語,你應該深有體會,至感親切才對。所以這裏不作答覆。只告訴你,真無念不同木石,不同斷滅。何以故?無「念」並不等於無「知」,更況念而不執不住,非意、必、固、我之所出,就是無念了。

四、忘字是修行的要訣,不則如何廓清那前塵的擾亂?到觀而不觀,不觀而觀時,非忘而何?必須有個忘字,才能由「觀」而覺,味之!保之、任之亦復如是。

五、回頭轉腦,是說把一個覺受、心得,回歸到你修行的目標,把答案放到問題那裏。不然就是「悟後迷」。簡單地說,就是把修行所得統統投向「父母未生前」去契會、印證、豁然、肯定。你的反省方法很好。

六、你的體驗很正確,能忘尤可喜。

七、工作時宜專心工作,不須觀心。對修行者而言,吃飯也是一種工作。所以不要觀心。

八、修禪宗法門,以觀心為正行(參話頭亦然),餘為助行。須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外無心,心外無佛。

觀到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你那些問題根本不存在了。年來目力不濟少作詳答,大概答覆如上,應該是可以了。

九、你那些感受,可以說是「正受」,是非常好的。但如執著它、自詡、自滿或橫生分別疑慮,那就不妙了。

這事不關「忘」字。只要不管它就「吉祥止止」了。當然無須用「保持」兩個字了。因為它並非「招之即來,麾之即出」,也並非可以用意識保持之,只莫執著。

今後於心態大好時,不妨「回頭轉腦」看!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三日) 

關於「知有」一節,你已知道,本可以不說,但為了落實正見,不妨畫蛇添足一番。知有者,即六祖講「我有一物……」云云。亦即所傳之心態,亦即真空之妙有也。此事你已熟知,不合再問,若果不知,非我同行;若果不知,「保任」何事?

切須去淨我、法二執,二執若無,誰悟?悟甚?能得如此,始名澈了。須知我宗悟不難,了則不易,所謂「理雖頓悟,悟乘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閒時細味之。

你對沈、穩、默之體認很正確。所云「淡化」尤妙。何以我不囑汝去「機心」?汝之優點即少機心,不用手段,一片純誠,能保此天真,成佛有分,更何論悟與不悟!

回頭轉腦者,一切正見、正受統統彙歸本來人、本來面目。亦即迴光返照之意。照得親切,涵蓋吻合時,驀覺佛在斯矣。

師彥禪師表現雖不灑脫,卻能予人以啟發。「因地倒,因地起」者,是心陷你,亦唯心能救你。餘皆允當。

以上簡答雖簡,已是多餘的了。因為你已超越了這些個見解,勉強補充幾句而已。若論見性,根本就沒有這些子,與這些子毫不相干。你若自肯,確已灼然見性,不信試放下萬緣,看是個甚麼?若有即不是,若無亦不是。你若不停尋覓,到家反而愈遲。時時細味此句。

總之,兩次來函,見地純正,殊為欣慰,誠我弟子也。望去淨私我之心,掃除邪見、正見,但只恁麼自在自觀,自觀自在,我覺故我在去,成佛且不遠,更何論見性?盼厚自愛、厚自檢,為佛法、為眾生,當誓志到家方休,莫將途中當作家舍可也。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六日) 

【書籍目錄】
第1頁:示觀然 第2頁:示癡呆
第3頁:示張生 第4頁:示吳生
第5頁:示鄧君 第6頁:示寶林
第7頁:示如夷 第8頁:示行雲
第9頁:示忠雲 第10頁:示陳君
第11頁:示懷恩 第12頁:示仰雲
第13頁:示許女 第14頁:示張生
第15頁:示宗雲 第16頁:示王女
第17頁:示譚君 第18頁:示蔡生
第19頁:示李女 第20頁:示陳君
第21頁:示劉女 第22頁:示閒雲
第23頁:示顏君 第24頁:示吳生
第25頁:示陳生 第26頁:覆悟修
第27頁:示溫居士 第28頁:覆王居士
第29頁:示林君 第30頁:示李君
第31頁:覆李居士 第32頁:示韋君
第33頁:示邱生 第34頁:覆陳居士
第35頁:示嘉義諸君 第36頁:示蘇女
第37頁:覆臧居士 第38頁:示曾生
第39頁:示鄭君 第40頁:示奉君
第41頁:覆高居士 第42頁:覆李居士
第43頁:示奉女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