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信心銘」直解 耕雲先生講述

「信心銘」直解 耕雲先生講述

六、信心銘直解

[日期:2011-01-0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信心銘直解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什麼叫「至道」?就是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水有源,木有本,所謂「至」就是到達,「道」就是踐行的軌則,也就是法的極致、理的極則。通俗地說,至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因此真理是一切,一切不外真理。莊子說「道在屎尿。」他強調「道」是無所不在的。既然無所不在,何必去挑挑揀揀、取捨尋覓呢?根本就一切現成,放下即是嘛!怕就怕你妄加揀擇。什麼叫揀擇?簡單地說,就是妄想分別。倘能隨順不二法門遠離分別,豈非一切現成?所以說「但莫憎愛」,就「洞然明白」了。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前面說過:對於空,有人把它解釋成虛無或斷滅,實際上它是無盡藏,是存在的共相和實相,是象徵著無量、無限的大有。它具備了向上發展,向前創進的無限可能,怎能說空就是沒有?這就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的一個例子。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什麼叫做「現前」?就是說要想讓真理展現在你的面前,就不可以有所選擇,有所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元旨  徒勞念靜

內心如夾纏著兩種概念,就會因矛盾而破壞了內心的統一、安祥,呈現出心智的分裂,這就是心病。

什麼叫「元旨」?「元」是指最初的,「旨」是宗旨、法則。最初的真理是原來如此的法爾。如果不瞭解原來如此、原本現成的真理,一個勁兒坐在那裏靜心息慮,並不是破除煩惱的根本之途。何以故?昧卻正因,不明根本故。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是什麼東西「圓同太虛」?是當人原本的心,原本是圓滿無缺,無欠無餘,至真、至善、至美的;就像心經所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只是因為你橫生分別取捨,自障法眼,才背覺合塵破壞了原本圓滿的心態。所謂「如」就是吻合、相應的意思,因為你有了取捨,生起邊見,於是便情生智隔,與法不相應了。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有緣」與「空忍」是相對的。所謂「有緣」,是指有可攀緣。人們最易追逐、攀緣的不外聲、色、名、利、得失、情欲……這些都是有緣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說也用不著強自壓抑著,使心念不生,這跟解脫道是不相應的。

六祖說「直心是道場」,但能平等說一切法,不生高下、取捨、愛憎之見,便是「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了。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由明心見性而存心養性,做到瞬有存、息有養,倘若強自壓抑,使心念不起就成了自縛了。只要能保持一種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心懷,一切二邊、取捨、追逐、攀緣所派生的煩惱,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你想止動取靜,卻是越止越動,反而陷於邊見,妄加取捨,與無為法根本不相應。其實法本不二,只是欠悟而已。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倘使你不能契入不二法門,執著兩邊的任何一邊,都是徒勞無功的。當你一念要排遣有時、便因執著有,而被有的謬執所汨沒了;當你一念要趣向於空時,因為空已成了概念而不再是空了,豈不從空反而背棄了空嗎?因為真正要與空相應,連空的概念都不許萌生才相應真空。當你把空變成系統的理論時,空何曾是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讓人起執、起見,所以說「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禪是不立文字的。文字包括了語言、文字與思想。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而文字則是語言的符號。人的本心原本沒有這些,所以過多的語言和思慮,反而與根本智不相應了。

當人停止分別、妄想和思惟活動時,理、事二障當下消除,內心充滿禪悅的安祥,何曾有甚麼滯礙?自然就「無處不通」了。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

當你窮溯到眾生和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時,同時你也便澈見到了森羅萬象的真實面目──大宇宙的永恒相(性),而把捉到了禪的宗旨。

莊子說「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我們到廟裏也常常看到「過化存神」的匾額。這應該是照而不隨的很好例子。倘若追逐假像,迷途而不知返,那就喪失禪的無相、無住的宗旨了。

只要短暫地返照你那原本的心,暫復心的原態,比你以前向空心處用力,舒暢、安祥得多了。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人心原本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由於見取才現出森羅萬象,把自己那原本空靈自在的心體,轉變成雜亂不堪了。

二見不住  慎勿追尋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不要住在兩邊,凡是涉及到相對的見解,都應加以揚棄,片刻也不讓它停留在心中。

放下即是,若再追尋,反而挖肉成瘡了。

才起一念相對的想法,就會擾亂、破壞、迷失了你原本無念、離惑而又安祥的真心,而讓心為妄想所佔據,陷於紛擾不安之中了。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禪是「一亦不立」的不二法門。倘守一,則有其餘,則一亦非一了。

能夠不生心,不起見,則「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自然是萬法無咎了。

無咎無法  下生不心

既無病,何需藥,所以「無咎無法」;真離念,不覓心,故云「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  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能」是主觀的察知,「境」是客觀的存在。

所謂「能隨境滅」,如果沒有客觀的存在,你那主觀的察知就不會發生;所謂「境逐能沈」,如果沒有主觀的察知,客觀的存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境由能境」,客觀藉主觀而顯現;「能由境能」,有了客觀環境,才能產生主觀的內涵。也即是「心本無生因境有」和「心生則種種法生」。

倘能泯能、所,一物我,就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了。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你想知道能與境的本質嗎?那是無量、無邊、無限可能的「空」,所顯現的浮光掠影而已。究實而言,萬生萬物,哪樣不是由空裏來,又往空裏去呢?既是唯心所現,又何有來去呢?

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  寧有偏黨

只一空就含融了主與客、能與所、物與我。

森羅萬象,一法所印,當體是空。因為萬象森羅,卻是空無自性。

海水一味有何精粗?精粗尚無,偏党何從?故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真理是普遍的,所以說大道體寬。道既是無量、無邊、無所不在的,還有什麼難易可言呢?

「小見」者,所見近而不遠、狹而不廣、私而不公、小而不大,故不免以偏概全,以蠡測海;見既不真不全,狐疑自屬難免。當然是欲速不達,轉急轉遲了。

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失度」則違中道,既離中道自難免陷於邊見的邪路了。

什麼是自然?佛經講「法爾如此」,它原本是如此的,沒有加工,沒有破壞,沒有用主觀去改變它。體無去住就是心經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的體相是無去住的。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  昏沈不好

「性」就是本心、自性和般若。所謂任性,就是唯認本心,保任自性。能保任此事,自然就逍遙自在而又沒有煩惱了。

才一執著妄念,鑽牛角尖,便乖離真心了。況且真心原本清淨,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有一念之繫已背離真心了。

何以說「昏沈不好」呢?昏沈是無明的表像,打坐著魔大半由於昏沈,所以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疏親  欲趣一乘  勿惡六塵

「勞神」是有為法,既然無為又何有於疏親呢?

想趨向最上一乘的禪宗,就無須厭惡那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啦!因為一乘是不二的,既是不二,試問:管什麼叫做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既已不受六塵的擾亂,顯然你的心已為正確的覺受所主宰。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有為」是業之本,「無為」乃解脫因。雖然如此,苟非具有大智慧,能澈見法界實相,無為又談何容易。因此自古以來,造業自縛的比比皆是,無事、無為、無心閑道人殊少其人了,能不慨歎!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

真正的法是無差別的,所以也無可分別。說密宗好、禪宗好,都是妄自愛著。讓真心起妄想,名為起惑造業,果然大錯特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心迷時有動與靜之分,有調和與雜亂之別,顯然並非究竟;悟了的人,心境始終保持原本自在、安祥的覺受,根本說不上什麼好惡。悟後的心是平等心,以自他不二、相對非真故。

一切兩邊  良由斟酌

「斟酌」是分別心,為什麼有二邊呢?因為你在斟酌,你就是在思惟,你是在分別。當人一切放下,遠離分別時,二邊根本就不存在。

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由我們分別心所浮現的形像,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原本的,當然也沒有一樣是永恒的,都只不過是一種現象和過程而已。既然如此,有什麼追求的價值和意義呢?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

真實的,原本不增不減,無得無失。

眼若不睡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夢是前塵幻影,若能得法眼淨,自然無夢;倘能泯除差別覺受,做到「心一境性」,自然萬法一如而如一了。

一如體元  兀爾忘緣

唯有恢復不二如空的原本心態,才能忘卻攀緣,遠離顛倒。

萬法齊觀  歸復自然

「齊觀」者離分別之平等觀是也。能泯高下,一物我,自然回歸於離言泯跡的法爾如此。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當你把一切起心動念的原因,把一切產生分別心的因素,都消化掉時,就會出現全然離分別、離言說、不可方喻的境界,否則你要止住動的心,卻不知道它是本無動搖的。當你以為變動的停止下來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可以停止的實體。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

相對既然非真,除了自覺更向何處覓一?阿誰覓一?

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

到達最究竟、最徹底的法的極則時,一切分別、思惟當下全息,既沒有所謂真理,亦沒有一定的價值標準,海闊天空,任意縱橫。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契心平等,才能與無為法吻合,自然所作俱息而歸於無為、無心、無事了。

狐疑淨盡  正信調直

狐疑沒有了,正信就堅固了。什麼叫做「正信」?就是信心銘的最後兩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一真法界,法界一真,就唯余清淨了。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若有一法,不名般若。

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

這就是自觀自在、自在自觀的無上法門。生命的屬性就是覺,把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改成「我覺故我在」,便是「虛明自照」了。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

人們可得思量的,只限於常識的範圍,若是法界的實相,豈能思量、測度?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真心無異故自他不二,自他不二故生佛平等。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與法相應最快速者,莫如全心身、全人格融入一真法界,親證自他不二、物我一如,方名親到。既親證海水一味,則萬物萬法皆非別有,豈不慶快平生!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十方有大智慧的人,都會來崇尚禪宗。

宗非促延  一念萬年

我們所崇尚的法是超時空、離概念的,所以一念與萬年等無有異。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因為法是統時空,一物我,普遍存在的,所以十方目前毫無間隔。

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極小,佛經叫它鄰虛,即接近於無的意思,也就是現在自然科學講的原子,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極小看不見,那大宇宙你看得見嗎?也看不見。所以說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也看不見邊沿和表像了。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有從無來,無因有顯;如果有是有,無是無,大宇宙如同一潭死水,再沒有創造的生機和發展的可能了,那還算是無盡藏嗎?而且基於不二的義諦,大小只是一種妄執罷了。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

若非如此,什麼是不二法門的準則呢?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性空則緣起,緣起則性空。萬萬種差別,來自一個本源,這叫做萬殊一本,一本萬殊。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但作如是觀,自然別無剩義了。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但信心外無法,唯存一心,便是究竟行門。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道」是言語所不能表達的,也不屬於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而又畢竟如此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禪是什麼 第2頁:二、禪的架構
第3頁:三、參禪的目標 第4頁:四、禪的歧途
第5頁:五、信心銘的特色 第6頁:六、信心銘直解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