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道源老法師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道源老法師講

第五天

[日期:2010-1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源老法師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將「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一科講完,今天接講「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二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正宗分依信、願、行分為三大科。第一大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廣為陳說極樂世界之「依報」是如何莊嚴,及阿彌陀佛之「正報」如何莊嚴,以啟發眾生的信心。信心生起之後,第二大科,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設若不發願往生,則信了等於無信。因此,揭開顯示往生極樂世界的無上因緣,共有六種:

第一、帶業往生:無明、煩惱、惑,總名為「業」。眾生的罪業極多極重,如何能帶業往生呢?譬如一塊輕微之鐵,放在水裏便沈沒下去。若是放在船上,不但輕微之鐵不會沈沒,就是極多極重的鐵亦不會沈沒。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等於一隻大船。眾生的罪業雖然深重,乘著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決定可以帶業往生。

第二、橫出三界: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想超出三界,甚為困難。三界以內有「見思二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的見惑,需要一齊斷,斷盡見惑,證得初果。三界分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斷除前六品,證得二果。斷除後三品,證得三果,方能超出欲界。單單超出欲界,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所以要豎出三界,甚為困難!若是往生極樂,則不須斷除惑業。帶業往生,等於橫出三界。前面提過譬如一根九節長的竹竿,最下一節,有一隻蟲,要想超出這根竹竿,必須咬穿九個節,方能超出竹竿之外。若是橫著咬穿一洞,不就出來了嗎?橫出三界,亦復如是。

第三、同居橫具四土:四土者;凡夫居住的,名曰凡聖同居土。二乘人居住的,名曰方便有餘土。菩薩居住的,名曰實報莊嚴土。諸佛居住的,名曰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則四土障隔,未能圓融,極樂世界則四土融通。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凡聖同居土,則與其他三土同時並存,不相障隔。

第四、開顯四教法輪:往生極樂的眾生,雖然同是念佛往生的,但所具的善根各有不同。阿彌陀佛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解。若帶業往生,見思二惑未斷者,則所聞的是藏通二教之法。若是大乘善根深厚者,則所聞的是別圓二教之法。

第五種因緣復含三種:一、圓淨四土。二、圓見三身。三、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居住的雖然亦名「凡聖同居土」,但聖人所住的是清淨土,而凡夫所住的是染污土。極樂世界的凡夫所住的,同名「凡聖同居土」,但因極樂世界本是淨土世界,所以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亦是淨土。凡夫所住的既是淨土,則與聖人所住的三種淨土,自然同時可以圓滿清淨了。圓見三身者:佛有三種身,凡夫二乘所見的是應身,菩薩所見的是報身,補處菩薩所見的是法身。凡夫精進修行,到一生補處,即可從應身而圓見三身。圓證不退者:一、位不退;證入「初住位」,即永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證入「十回向位」,即永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證入「初地位」,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梵語薩婆若,華言一切種智,即佛之智慧,廣深如海,故名薩婆若海。證入初地者,既不念凡夫,亦不念二乘,念念趣向於佛之智慧,故名念不退。

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凡生於極樂世界者,因無退道之因緣,而壽命無量,但進不退,自然可以一生成佛了。

阿彌陀經不可思議之「力用」,全在此二科經文之中,信仰淨土法門者,必須特別注意!現在先講第一科: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又舍利弗」,再叫一聲當機者要注意聽!「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種: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三不退之意義,在前面已經有詳細解釋了。這裏必須注意的,若依其他經教,由「初住」到「初地」,需要修一大阿僧祇劫。淨土法門,只要往生極樂,即「圓證三不退」。更要注意的,娑婆世界的眾生,分為三聚。聚者類也,就是把一切眾生,分為三大類:一、「邪定聚」;這一類的眾生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決「定」於「邪」,故名邪定聚。二、「不定聚」;此類眾生,雖然信仰佛法,但因十種信心,未修圓滿,進進退退,故名不定聚。經中說十信位的菩薩,名為「毛道菩薩」。十信菩薩所修之道,猶如空中的羽毛,隨風吹東西,「風」譬喻境界。十信未滿的菩薩,自己不能作主。遇到佛法的境界,亦知精進修行;但遇到五欲的境界,則又懈怠退墮,如是進退不定,故名不定聚。三、「正定聚」;證入初住位之後,永不起邪知邪見,其心決定於佛之正法,故名正定聚。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正定聚,悉皆圓證三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一生補處」者,即一生補處佛位。「因行」已修圓滿,只此一生便成佛果,不待第二生,故名一生補處。「其中多有」者,謂即此圓證三不退之眾生中,多有一生補處。又者「多有」是接著上句「皆是」說的,必須特加注意!十六觀經上說:往生極樂是蓮花化生,而蓮分九品,即使五逆十惡的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乃至十念(十聲),即得往生。生極樂後,即能「圓證三不退」,所以經文中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下句接著說,不但皆證三不退,而且證得「一生補處」。其數之多,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只好用一句形容詞,說是有無量無邊的無央數之多。若與娑婆世界對照著說:娑婆眾生,即使發心修行,要想修到十信圓滿,證得初住「位不退」,不知道要修多少劫,真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證得「行不退」及「念不退」呢?至於「一生補處」,娑婆世界,只有彌勒菩薩一人而已,更無第二人證得「一生補處」,那裏有「其數甚多」呢?

(釋疑)問:大乘起信論說:「十信」圓滿,須要一萬大劫,怎麼說十信圓滿,不知劫數呢?

答:起信論是約自從發心修行,但進不退,尚須一萬大劫。因為十信位的眾生,屬於「不定聚」,雖然不能說絕對沒有「一經發心,但進不退」的眾生,但多數皆是進進退退,故說「不知劫數」。

問:一生補處佛位,名曰「一生補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應身,有始有終。但其壽命卻甚長久,要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方能涅槃。涅槃之後,觀世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又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觀世音方能涅槃;大勢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而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卻甚多甚多,非是算數之所能知。這樣多的「補處菩薩」,要到什麼時候始能「補處佛位」呢?

答:虛空無邊,世界無量,需要的佛,亦非算數之所能知。既然有此需要,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就分發到各世界,應機成佛!不必懷疑。現在假設一個譬喻,以除疑惑。比方說:政府開辦一座師範大學,凡是這座師大畢業的學生,都有「一生補處師位」的資格。而國內的學校很多,需要教師亦很多。於是師範大學就分發這些「一生補處師位」的學生,到各校去當教師。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佛位的菩薩,到各世界應機成佛,即是如此。

講到這裏已將「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一科講完了,現在接講「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眾生要有善根才可以聞到淨土法門,這個「聞」就是善根,諸位不要輕視自己的善根,我們能聽經聞法,乃至參加念佛,這都是我們的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根本聞不到淨土法門的!你聞到了念佛法門,就「應當」切切實實的「發願」,願生到極樂世界去,設若不發願往生,豈非等於不聞。「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菩薩、羅漢,只能稱為善人。唯有「一生補處菩薩」,是因位之極,方能稱「上善人」。「諸」者多也,其數甚多,故稱「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者,即是同在一處。全部阿彌陀經都是佛自問自答的,唯有這一問答,特別重要!前面已經說過了「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將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已經說明白了,這裏為什麼又提出「所以者何」的徵問呢?答釋是「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前面所說的「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的利益,皆因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方能得到的,這是何等重要!又「俱會一處」,即是「凡聖同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凡聖同居土」,這在世尊住世時,有緣的凡夫,可以見到佛、菩薩、羅漢。世尊涅槃後,尤其到了末法時代,不但見不到佛,連菩薩、羅漢,亦見不到;「凡聖同居」,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卻是名實相符,帶業往生的凡夫,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娑婆世界修行,退道的因緣很多,助道的因緣很少,而且魔障很多。這個「魔」千差萬別,大致分兩種:一是硬魔,就是你的冤家對頭,忌妒障礙,使你不能好好用功修行,這叫硬魔。二是軟魔,就是你的家親眷屬,你要修行用功,他就跟你恩恩愛愛牽纏不已,硬把你拖下去,無論硬魔、軟魔都是退道的因緣,所以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修行用功,親近善知識和善友是最重要的。善知識就是要有好的老師,善友就是要有好的道友共修。在娑婆世界要親近善知識和親近善友,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西方極樂世界卻沒有一個惡人,皆都是「諸上善人」。所以在極樂世界修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的。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修淨業者,應當特加注意,銘記於心!

講到此已將「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一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第二大科「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講完了。下面接講「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二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丙二、重勸

正宗分第三大科是「正示行者持名號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人,你發了願就要修行,不修行所發的願是空願。應如何修呢?執持名號以立行,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淨土法門修行的行門。

乙三、再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由前面揭示的無上因緣,而發願念佛求生極樂是為無上之因。依此無上之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證得一心不亂,往生極樂國土,是為無上之果。丙二、重勸。先講第一小科。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修行要有多善根、多福德,少了就生不了西方。多善根就是因,多福德就是緣。古人對於「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另一種解釋,多善根就是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多修六度萬行。我們現在不採取第一種的解釋,而採取第二種的解釋。

不採取第一種的解釋,是因為我們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善根越來越淺薄,業障越來越深重。若以為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多善根多福德,假藉這種解釋,反而懈怠放逸,一點好事也不做,也就是不肯去修六度萬行,結果善根也沒有增加,福德也沒有成就,只是打自己的閒岔罷了!又因為不合時代的要求,現時代的人只注意現實,他們對於佛教徒,尤其僧眾的要求,須要多做福利事業。我們若是專門念佛,不做慈善,他們批評「出家人對於社會,毫無利益」!過去所遭遇的爭奪廟產,毀寺逐僧的災難,都是由這種惡批評引起的。

我們採取第二種的說法,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要修六度萬行,多去度眾生。行六度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就是多福德。多念佛是多善根的因,多度眾生是多福德之緣。善根多了,福德多了,因緣殊勝,就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因此,多善根、多福德就是生到極樂世界的無上之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聞說淨土法門,發了信心,發了大願,求生西方的這些有善根的男子及有善根的女人,就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就是聽說了阿彌陀佛,便要執持名號,發心修行。若不修行,聞了等於沒聞。「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念了一天乃至七天,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阿彌陀經的經文很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很多地方都簡略掉,像下面經文的十方佛,就只說六方佛,而這「若一日至若七日」此段經文不省略,一直說到若七日,這裏有很重要的意義。蕅益大師把念佛的眾生,分為上中下三根。上根的眾生,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下根的眾生,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從若二日到若六日中間的這五天,都屬於中根的眾生。總而言之,是以達到一心不亂為目的。有的人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有的需要念兩天,就是若二日。有的需要念三天,就是若三日。有的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這是因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日期時間也不一定。這個「若」字沒有省略掉,一直說得很清楚,而重要性就在此。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執持」是個方法,應當如何執持呢?有「事持」和「理持」。先講「事持」,事就是事相,雖對「即心即佛」的道理不明白,但在事相上他是相信,而且發了願的,這叫「事持」。亦是相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有個阿彌陀佛,但還未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他相信不疑,決定發願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像兒子憶念母親的那樣念,沒有一刻時間暫時忘記的。這個母親就等於阿彌陀佛,母親是沒有一刻不念兒子的,現在兒子也是如此,無時暫忘母親,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樣才能以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西方,如是名為「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這道理比較高深。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並非在我心外,而是心內本具有的。什麼是我心本具的呢?凡夫的心,具有十個法界,就是四聖六凡。四聖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全在我們的心內,是我們的心地本具有的。「具」就是具有的意思,以「佛法界」來講,十方三世佛都在我心裏,那麼阿彌陀佛也是在我心裏,這叫「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者,即是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由我心造出來的。華嚴經上有講「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怎麼會造一切諸佛呢?上面講到我們的心具十法界,當你一念上品十惡之心現前,這就造了地獄法界,一定墮地獄的。若是你動了善心,造上品十善,將來就生天堂。這地獄天堂從何而來的呢?都是心造的,有所謂「心造天堂,心造地獄」之說。同樣的,你念佛就造個佛出來,這叫「心造如來」。即「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初念的時候,凡夫的善惡還不能完全控制,一時念善,一時念惡。只要你念佛繼續念下去,念得這心純粹只有佛,成了念佛的心,再不會念凡夫了,那是已得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而且決定能往生西方的,這就是「理持」。

「理持不廢事持」,雖然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往往有些研究大乘學理的人,懂得了一點大乘的道理後,卻沒有起行,就是他不念佛了,結果還是個凡夫。所以一定要「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就是你明白了阿彌陀佛是我心所具有,是我心所造出來的;你就要將這本心所具所造的萬德洪名,也即是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為我們繫心之境。要知道我們凡夫的心是妄念不停的,若要使心不打妄想,應以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為我們繫心之境,一心執持不使暫忘,這就是理持不廢事持,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

以上是執持名號下手的一個方法,事持或理持的目的是為達到一心不亂。這又分事一心、理一心兩種不同,什麼是「事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是事一心」。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呢?念佛就為斷除煩惱,乃至念到斷除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煩惱,這是「事一心」。那什麼是「理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是理一心」。猶如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到理一心不亂,見到本性佛而開悟了,這還有什麼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呢?我們學佛法,一時學空門,一時學有門,要了解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明白了這點就不會被空有二邊所亂,如是名為「理一心」。瞭解了理一心的道理,還是要從事相念佛下手修行,按事相上來持,就是信心要堅固,願力要懇切的來執持名號。「執持」照字面上來解釋;「執」就是信心不搖,「持」就是憶念不忘。從堅固執持來下手念佛,一定能念出功夫來,也一定能斷除煩惱。我們的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痴。天天都在打貪瞋痴的妄想。現在我們不念貪瞋痴,只念阿彌陀佛,這樣以淨念來代替妄念。念到一心不亂,就能降伏妄想,進而再斷除煩惱了。

再看經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不是一個佛弟子死了,就能稱為「往生西方」了,他究竟能否往生呢?須要有個證據,「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還有「諸聖眾」,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都會現在其前。以上的瑞相,或是他本人見到,或是助念的人同時見到,這就證明他決定生西方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來接引他的時候,若他只有一個念佛的心,沒有起顛倒心,這叫「心不顛倒」。假如臨命終時,有念到世俗之事;一下想念兒女,一下想念夫婦,卻不想阿彌陀佛,心已顛倒了,怎麼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要只有一個念佛的心,西方三聖及諸大菩薩都會來接引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正宗分第三大科「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這是勸行的文,可說是阿彌陀經的經心,也可以說是阿彌陀經的經眼。「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一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重勸」。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也就是在叫我們注意。「我見是利」。「我」是釋迦世尊的自稱,說他親眼看見這種利益,即念七天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念七天佛號就可以了脫,真是太大的利益,這都是佛親見的。「故說此言」,所以才說前面正示無上因果這段經文。「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我們相信了佛所說的話,亦就是聽到前面佛說的阿彌陀經,就應當懇切的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講到這裏將「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一大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三大科全部講完。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第一天
第3頁:第二天 第4頁:第三天
第5頁:第四天 第6頁:第五天
第7頁:第六天 第8頁:第七天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