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法藏因地第四

[日期:2010-12-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法藏因地第四

一、《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

二、《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

三、《會疏》曰:「如來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來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也。」

四、《天臺壽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鏡,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

五、《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

六、《淨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

七、《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惠(即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八、《維摩經肇註》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九、《淨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即徹照於理體),故云遍知。」

十、《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十一、《淨影》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

十二、《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三、《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十四、《淨影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指戒與空慧)圓具,故名為足。」

十五、《會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十六、《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十七、《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十八、《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

十九、《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二十、《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

二一、《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二二、《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

二三、《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二四、《會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二五、《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二六、《淨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

二七、《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

二八、《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

二九、《淨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

三十、《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三一、《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三二、《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三三、《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又曰:「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

三四、《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

三五、《俱舍論》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三六、《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

三七、《讚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三八、《漢譯》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義寂云:「準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為法藏在俗時名。」

三九、「沙門」義為勤息。《會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

四十、《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

四一、《探玄記》云,「藏」有四義:「(一)含攝,(二)蘊積,(三)出生,(四)無盡。」

四二、《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

四三、《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

四四、《淨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

四五、《淨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

四六、《會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云與世超異。」

四七、《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

四八、淨影云:「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

四九、《甄解》曰:「說有前(此段)後(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

五十、《甄解》曰:「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或為八地。………亦是從果向因,大與諸師別也。」

五一、《法華壽量品》曰:「我(釋尊)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五二、《大乘義章二》云:「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

五三、《晉譯華嚴經六》云:「信為道源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

五四、《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

五五、《淨影疏》曰:「起行之願,名為願力。」

五六、《會疏》曰:「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

五七、《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故名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故名為力。」

五八、靈峰大師曰:「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也)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五九、《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十、《金剛經》曰:「如如不動。」

六一、《慈恩上生經疏》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六二、《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六三、《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於日月。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隱蔽。」

六四、《華嚴普賢行願品》曰:「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六五、《普賢行願品》曰:「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繼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願行。」

六六、靈峰大師曰:「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六七、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六八、《大乘義章》曰:「界別(分別、差別)為界,諸法性別,故名為界。」

六九、《唐譯》為「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

七十、《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

七一、《往生論註》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

七二、《大乘義章》曰:「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

七三、《漢譯》曰:「檀施調伏意,戒忍及精進。如是三昧定,智慧為上最。」

七四、《嘉祥疏》曰:「明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原,方皆過出,故云最上也。」

七五、《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七六、《三藏法數》曰:「究竟即決定終極之義也。謂能覺了染心之源,究竟終窮,同於本覺,故名究竟覺。」

七七、《大乘義章》曰:「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

七八、《探玄記三》曰:「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七九、《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八十、《大日經》曰:「大悲為根。」

八一、《行願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八二、《普賢行願品》曰:「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

八三、《嘉祥疏》曰:「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

八四、《稱讚淨土經》曰:「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八五、《唐譯》曰:「縱沈無間諸地獄,如是願心終不退。」

八六、《會疏》曰:「但有其願,願即虛。但有其行,行即虛。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

【書籍目錄】
第1頁:壹、前言 第2頁:貳、概要
第3頁:法會聖眾第一 第4頁:德遵普賢第二
第5頁:大教緣起第三 第6頁:法藏因地第四
第7頁:至心精進第五 第8頁:發大誓願第六
第9頁:必成正覺第七 第10頁:積功累德第八
第11頁:圓滿成就第九 第12頁:皆願作佛第十
第13頁: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14頁: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15頁: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16頁: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17頁: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18頁: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19頁: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0頁: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21頁: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22頁: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23頁: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24頁: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25頁: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26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27頁: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28頁: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29頁: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0頁: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31頁: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32頁: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33頁: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34頁: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35頁: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36頁: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37頁: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38頁: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39頁: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0頁: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41頁: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42頁: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43頁: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44頁: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45頁: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46頁: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47頁: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48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49頁: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0頁: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