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卷)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八十九面,請看經文第二行,「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這是本經最後的一品,也是世尊最後的遺囑,言詞非常懇切,我們讀誦要細心去體會。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爾時』,就是說完見聞利益這樁事情的時候,世尊最後要把度化眾生的使命,付託給地藏菩薩,所以這個地方是「舉臂摩頂」。一方面表安慰,二方面代表重大的使命要交代給他。下面佛就說,這在第九十面經文: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

世尊連續叫他的名字叫了兩次,這是表愛之深、託之重,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世尊慈悲心切、語重心長。

【汝之神力,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讚歎地藏菩薩的身,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廣度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神力變現,不可思議。又說:

【汝之慈悲,不可思議。】

這是讚他的毅力,他的慈悲心永遠不退轉,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我們看看六道裡面凡夫之人雖有慈悲,如果遇到逆緣,也有在順境當中他退轉,比不上地藏菩薩與樂拔苦心願永不衰退,而且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加持,這不可思議。

【汝之智慧,不可思議。】

『智慧』深廣,辯才無礙,菩薩現身也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我們知道觀音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我們在古人畫冊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五百多種不同的身相,說明三十二應那是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面現無量無邊的身相,地藏菩薩亦復如是,也是為我們做種種示現,我們凡夫遇到不認識。這是智慧深廣、辯才無礙的不可思議,下面有辯才:

【汝之辯才,不可思議。】

『辯才』是講口業,身、語、意與智慧都是不可思議。這是世尊親口在大會當中,對地藏菩薩的讚揚。不僅如此,後面又說:

【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這個讚歎是讚歎到了極處,不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讚歎你不可思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讚歎他的智慧德能,身語意慈悲的教化。『千萬劫中』,這是講時間之長,『十方諸佛』是講人數之多;時間這麼長,對你稱讚都讚歎不盡。這段經文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而實際所表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性德之中一分孝敬,這個德行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讚歎不能得盡。菩薩性德開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菩薩同樣的德能,很可惜這個德能沒有開顯出來,怎樣開顯?依照這一部經典裡面所說的方法修學,就能開發性德。所以菩薩的名號,經典的題目,都只有「地藏」兩個字,地表心地,藏喻寶藏,我們心地、真心理地,智慧、神力、慈悲、辯才都不可思議,無量的德能此地只舉出四樁,實際上樣樣都是不可思議。正是現代一些宗教家,讚美上帝、讚美神,讚頌當中所謂的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實在講就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今天明白,知道自己有這個德能,就應當覺悟、應當發憤,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恢復過來,不但度自己,也能夠度一切眾生。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付託地藏菩薩,我們想想與我們有沒有關係?你要是明白,體會到這個意思,與我們是大有關係。我們借重地藏菩薩的緣,地藏菩薩在哪裡?這部經中所說的就是,我們能信、能解、能行,就是地藏菩薩的分身,不但認真努力提升我們自己的境界,就是地藏無盡分身之一,這才叫真正修學這個法門。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地藏,地藏。】

我們看到經文上的記載,顯示出世尊苦口婆心,慈悲到了極處。

【記吾今日忉利諸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

這段話,『記吾』是世尊自稱,你要記住我今天在『忉利諸天中』,忉利天為什麼加上「諸天中」?這個意思很廣。這一會大家要明瞭,跟華嚴法會無二無別,華嚴法會是在菩提場,這一處就跟虛空法界融通,所以參加這個法會,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之類,一個都沒有遺漏掉,華嚴海會。地藏這一會也不例外,講經的場所雖然是在忉利天,帝釋的天宮,與會的大眾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天人,還包括有鬼神在內,這個法會多殊勝、多麼大,所以稱諸天;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神,都參加了這個法會。所以這四個字,「忉利」是講法會開會的地點,「諸天」是講參與法會的天眾。『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我們在法會一開端就看到,這是無比的殊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參加這個法會,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面,從來沒有看到這樣殊勝的境界。哪有一次講經的時候,所有一切諸佛都來參加,沒聽說過。

《華嚴經》上見到這個境界,《無量壽經》、《彌陀經》會上我們也見到這個境界,但是不是一開端就來參加,淨土經裡面到流通分的時候十方諸佛讚歎,大家在《彌陀經》念到六方佛,可是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這就說明羅什大師的譯本省略,文字省略意思還是圓滿。一切諸佛讚歎,沒有這個經上講得明顯,法會一開始諸佛如來就參加,一直到法會終了,這是法會末了,這些諸佛參加這一會有始有終,隨同諸佛來的這些菩薩眾,天龍八部護法眾;《華嚴經》對於這些大眾說得多、說得詳細,說十類大眾;這個經雖然沒有細說,可是意思是圓滿,也像《華嚴經》所說一樣,在這個大會當中。

【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

(載,跟我們現在用「再」,意思完全相同,古時候常常用這個寫法。)『再』就是再一次,前面已經囑付,現在再一次的付囑,唯恐他把這個事情忘掉。『人天諸眾生』,這是指六道眾生;『未出三界』,專門指六道一切眾生;『在火宅中』,火宅是比喻,佛在《法華經》上所說「三界火宅」,火是比喻煩惱,只要煩惱不斷,必定造作惡業,因果循環,苦海無邊。你造惡因感惡果,受惡報的時候再造惡因,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這一類的眾生非常可憐,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特別指六道眾生,要把度盡六道眾生這個責任交給地藏菩薩。佛為什麼交給地藏,而不交給別的菩薩?這個原因在前面已經跟諸位說過。地藏代表的是根本法,根本法是孝親尊師,如果不能孝親尊師,其他任何法門都用不上力,所以佛的付託,那是非付託地藏不可,道理在此地。

【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

這是世尊的悲心,決定不願意看到造惡業的眾生,墮在三惡道之中,多久?『一日一夜』,佛都不願意看到。眾生墮落三途,真叫自作自受,佛雖然有悲心,看到他也無可奈何。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不聽教誨,不肯聽勸導,那有什麼法子?佛勸眾生,魔騙眾生,正是所謂一切眾生聽騙不聽勸,跟著魔走就往三惡道,跟著佛走才有出離三界的機會。「一日一夜」,佛都不願意看到。

【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這是佛在此地講,佛決定沒有妄語,墮落在無間地獄時間多長?『千萬億劫』。三善道裡面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大家都知道,非想非非想天壽命也只有八萬大劫。這麼一看我們才真正明白,六道眾生如果不能出離三界,決定在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墮落無間阿鼻地獄很容易,造罪業,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不孝順父母,不敬師長,毀謗三寶,破和合僧,這都是無間阿鼻的業因,我們冷靜觀察這個社會,現在造這種罪業的人有多少?五逆十惡,十惡業:「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誰不造這些業?我們雖然學佛,天天拜佛、天天念經,如果我們的身語意三業依舊不善,還是要墮落,決定不是說拜佛念佛的人就不墮三惡道,大家看看灌頂法師在《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末後所說念佛一百種果報,這一百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地獄,念佛人怎麼會落到地獄去?我們得好好的想想。這就是古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裡面是五逆十惡,口念彌陀有什麼用?還是要墮無間阿鼻,這是我們要曉得、要警惕。

一個人真正想修學,從心地上下功夫,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惡意,什麼叫惡意?十惡的念頭任何一條都是惡意,決定沒有。五逆十惡的念頭沒有,我們才能夠保住人身,念佛求生淨土才有指望。這樁事情雖然說難,但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儒家也教人「克念作聖」,念是妄念,就是五逆十惡這些念頭,你能把這念頭克服了,你就是聖人,在佛法裡面克念就作佛。我們曉得這些東西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因為習氣時間太久,力量很強,時時刻刻會起現行,我們很想克服它克服不住,佛教給我們法子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方法、這麼多門徑,無非都是克服妄想習氣的辦法。這麼多方法裡面對我們來講,最方便、最殊勝、最簡單、最容易無過於念佛,念頭才生就立刻轉成阿彌陀佛,這個樣子就叫做功夫得力,決定不讓惡念生起;第一念生,第二念就轉過來,這叫念佛人,這個人叫會念佛。久而久之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這些掛念不起現行,業習種子並沒有斷,是你功夫得力妄念不起現行,這樣的功夫在念佛法門裡面就稱之為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意思,這句佛號確確實實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把習氣控制住,佛經上講有這樣的功夫,你就決定得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

淨土經裡面雖然說有四土三輩九品,我們明白不要在意,對於這些事情明瞭是智慧,不起分別執著那是你的功夫,如果你斤斤執著這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低,你的煩惱習氣還是很重。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絕不把它放在心上,對它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你的心多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你往生的品位就高,道理在此地。何況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特殊修學環境,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在事相上確實是不平等,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凡聖同居土的菩薩,跟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在一起聽經,這確實我們在經上沒有見過,他方世界沒這種情況,這是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的平等。雖有四土,四土合在一起,裡面沒有隔礙,沒有間隔也沒有障礙,四土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諸佛所謂難信之法。

我們講到這些地方,常常用一個淺近的比喻讓大家去體會,就好比我們在學校上課一樣,一般的學校不同年級一定分開來上課,一年級在一個教室,二年級在另外一個教室,三年級又在另外一個教室,不相同。極樂世界情形很特殊,幼稚園、小學跟博士班在一個講堂上課,就像這種情形一樣,很特別沒聽說過,各個不同程度都在一起上課,這叫平等法界;我們一般學校,大學跟中學絕不在一起,中學跟小學也不在一起,不平等,它是平等的。雖是平等,個人程度確實不一樣,譬如說都在一起上課,一個教室,實報土的菩薩看阿彌陀佛報身,凡聖同居土看阿彌陀佛應身,不一樣,看佛的相好光明也不相同,但是在一起;佛並沒說現兩個相,佛是一個相,個人看法感受不相同,但是決定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諸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很有道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愛護到極處,這才是真正的究竟法,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才是真正的圓滿。請看下面經文:

【地藏。】

這是又叫著地藏菩薩。凡是叫名字決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叫名字特別提醒他。

【是南閻浮提眾生。】

『南閻浮提』就是指我們地球,佛在這個地區出現,對這個地區的眾生特別的關切。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這六句話,佛把我們世界這些眾生的病根診斷出來,這是我們的病根,我們要知道。『志性無定』,這一句尤其是重要,「志」可以說他的願望,「性」可以稱作為性格,「無定」是變化太大,實在說念念都不同,佛菩薩遇到這個眾生也難度;志性無定就是心思散亂,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沒有主意、沒有主宰。而且『習惡者多』,「習」是習性,習性惡多善少,我們在儒書裡面看到,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這兩個人都是賢人。人的性到底是善、是惡?佛法裡面講惡多善少。聖人講法比他們的確是高明一點,孔老夫子講法跟他們不一樣,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說講的性是講真性,真性一切眾生是一樣,沒有差別,真心本性,性相近;習相遠,習性。所以孟子跟荀子講的性不是真如本性,是講習性,習性我們今天講習慣,習慣成自然。習性不是這一生養成,生生世世,所以煩惱佛家講有「俱生煩惱」,你生下來就帶來的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是你過去生中的習氣,這就叫習性。

習性決定是惡多善少,諸位讀過《百法明門論》,百法裡面跟我們講煩惱,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給我們講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你看誰多?十一個善心所,二十六個惡心所,惡多善少,何況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很難保住;遇到惡法,他『念念增長』,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遇到善法,善心所太少,力量薄弱,不容易保住;為什麼惡法他會增長?惡心所太多,力量強大。由此可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好!也來聽經、也來念佛,可是不多久又聽說他去學外道,學其他法門,什麼原因?道理就在此地。雖然有機會接觸到善法,他的善根薄弱,不能夠維繫長久,一定會退轉。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知道這個現象是正常,如果接觸善法他不退轉,那是很不尋常,真正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那麼一、兩個,他能不退轉。遇到惡緣他不會增長,遇到善緣他會增長,我們就曉得這種人善根深厚,這種人在一生當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決定成就。

所以這六句話,世尊對閻浮提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做一個總的診斷。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真正要學法藏菩薩,我們要「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志性就定,如果不住真實慧,志性怎麼能夠定?所以一般人見異思遷,無足怪也!他志性不定。唯有住真實慧,真正懂得如教修行,決定遠離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才能保住這一生決定成就。世法能影響人、能誘惑人,我們要清楚、要明瞭,要看清楚真妄虛實、善惡是非利害,樣樣都能辨別清楚,自己就明瞭我們應當走哪一條走。

最近李木源居士,這是真正的菩薩,不是普通人,發心要辦佛學院,好事情。如果這個佛學院要受世間這些法律框架的限制,我們要符合法律條文去做,諸位想想你能不能超越三界?能不能在經典上悟入?很難!世法的教學跟佛法教學完全不一樣,世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獲得技能,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相同。世間法是叫你學,廣學多聞,佛法的教學是叫你定,它是道,連老子也懂得這個原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所以它不是同一樁事情,佛法是道,世法是學。學這是愈多愈好,增長你的常識,所謂學識,你要廣學多聞;佛法修道,道要一門深入,你才能得定,才能開慧。佛法自古以來,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甚至於辦個佛學班都沒有。佛學院、佛學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朝末年才有,歐陽竟無辦內學院,廈門辦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辦武漢佛學院,清末民初才有,以前沒有聽說過。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開佛學班,也沒有辦佛學院,天天在教學。從前教學方式很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私塾,雖然沒有今天學校這種組織,可是代代都出賢人,高僧大德每一個時代地區都很多,佛學院開辦之後,從佛學院裡面出來的高僧大德就少,遠遠不如古時候。過去有一年我在香港講經遇到演培法師,我們也很少見面,他到香港去參訪,香港那邊法師接待他,陪他一同去旅遊,包了一個巴士,那一天我正好碰上,我也就參加。車上有不少是他的學生,演培法師很感慨的對我說,講佛學院,他說真正現在在各地講經說法的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內。我們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不是學校正規教育,我學哲學也等於說私塾教育,不是在學校哲學系裡面讀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在他家裡,每一個星期天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學生只有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這樣學出來。學佛法也是如此,最初三年我親近章嘉大師,也是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接受章嘉大師三年的教導,以這個基礎以後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學講經說法。

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個特殊的教育,它的方法跟世間不一樣,目標也不相同,效果當然也不一樣,它所求的是智慧德能,性德的流露,依照佛法經典裡面來講,它修學的課程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教給我們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慧學就是教我們看破,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定學就是教我們放下,恢復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所以這個教育我們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確確實實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尊一生以這個理念、這個宗旨教導學生,以後世世代代高僧大德都稟承佛的教誨,不違背這個宗旨,流布佛法,教化眾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在這個時代怎樣能夠融合世間教學的規則,又不違背佛陀教學的宗旨,這個佛學院才是盡善盡美,而不至於走向佛學,走向佛學我們失敗,那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得不到它的實用。我們要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學佛會成佛,佛學不能解決問題,學佛才能解決問題。底下世尊接著說: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這一句是世尊為菩薩做一個榜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哪些法門,佛就給他說哪些法門。諸佛菩薩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我們想像當中一定很多,為什麼?現在世間眾生有難,佛菩薩慈悲心特別懇切,一定很多,他不曝露身分我們不認識。中國古籍裡面所記載暴露身分的人不多,幾個大家比較都知道,我們曉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來的;阿彌陀佛再來,我們曉得永明延壽,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阿彌陀佛再來;豐干和尚,這是當年國清寺,這是阿彌陀佛再來。釋迦牟尼佛再來,聽說《傳記》裡面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阿彌陀佛還有善導大師也是,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近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宋朝時代,南朝的時候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再來,這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幾個人,身分暴露;身分不暴露的人多,太多太多了。世尊做一個榜樣,佛再來也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教化眾生是很活潑的,不是一個死呆板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應機說法,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個法多活潑!再看底下經文: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

再叫著,特別說『殷勤』,語氣一次比一次重,一遍比一遍懇切,將六道這些苦難的眾生,付託給你。你以你的智慧、以你的慈悲、以你的神力,一定去幫助這些人。

【未來之世。】

『未來』是指世尊滅度以後,我們現在就是他稱的未來之世。

【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

我們曉得天人是善,稟十善業而生天,所以天人是善多惡少,愈往上面去愈善。欲界天還有一些惡念,到色界天禪定功夫深,惡欲的念頭完全被降伏住。以及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很低,不高。下面說: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不相同,這是我們讀這個經文,每一段經文裡頭的意思它標準不一樣,這個地方的標準最低;在佛法當中種少善根,極少的善根。底下是比喻,『一毛』,毛是我們汗毛,正報裡頭最小,『一塵』,依報裡頭一粒微塵,一粒沙,『一渧』是一滴水,都是形容少。也就是說即使是在佛法當中,種這麼少的善根,你也不能夠遺棄他們,這是佛囑咐地藏菩薩,我們深深相信地藏菩薩,決定是依教奉行,決定不會背棄世尊的付囑。於是我們得大安慰,我們雖然善根不多,但是此地說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我們有,這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道場一稱佛名,低頭一拜,那就是種善根,地藏菩薩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地藏菩薩沒有辦法照顧,那就是我們遇惡緣又念念增長,這就沒有法子;這是地藏菩薩無法照顧,地藏菩薩也會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聽教誨。如果我們從這一點點善根能夠念念增長,一定得菩薩護念,一定得菩薩加持,我們讀誦研經會開悟,我們念佛功夫會得力,我們斷惡不會感覺得很困難,都是佛菩薩加持我們。我們修善能生歡喜心,這些我們細細想想,何嘗不是世尊在天宮對地藏菩薩的囑咐?

佛滅度之後,地藏是代佛,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末法,在這三個法運時期他是代理佛,將來世尊法運在世間消失,一萬二千年過去之後消失了,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示現成佛之前,這個時間很長,以我們世間來計算五十多億年,眾生很苦世間沒有佛法,都要仰賴地藏菩薩來幫助,要靠地藏菩薩來教化,這是世尊在這個法會上對地藏菩薩的付託。地藏菩薩承擔這個使命,一切諸佛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都來幫助他,成就度眾生這一樁好事,為什麼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因為諸佛菩薩對度化眾生是共同的弘願,任何一個人來主導,他們都非常樂意的來配合,決定沒有嫉妒障礙,只有全心全力來成就,世法裡頭還常說成人之美,何況這樁事情就是諸佛菩薩本分的事情,哪有不盡心盡力去協助的道理?

凡夫知見不一樣,凡夫是「這是他做的,與我不相干」,這凡夫知見。我們要問他做這樁事情,是不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今天要做的是不是也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如果目的既然相同,那有什麼分別?何必在這裡分自分他,分自分他障礙事業。如果要曉得這樁事情是共同的願望、共同的事業,自他就不二,他做跟自己做是一樣,實在說他做,我們自己更應當歡喜,有人在做我們自己省心省力,我們從旁全心全力協助,就是圓滿功德。所以諸佛菩薩的想法,跟凡夫的想法不一樣,凡夫的想法:這個事情一定要屬於我的,才肯認真去做,不是屬於我的,那種熱誠就減退。雖然佛教導我們隨喜功德,隨喜總不是圓滿,這是凡夫錯誤的思想、錯誤觀念,障礙了自己積功累德的機緣;不知道他的成就,就是自己圓滿的成就,所以總是不能夠盡心盡力去隨喜。

歸結到根源還是智慧不開,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還有分自分他,分自分他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放下,這是造成積功累德修學上的重大障礙。正因為如此,所以諸佛菩薩極力的勸導我們要讀誦大乘,道理在此地,教導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裡?大乘經教就是善知識,古來祖師大德這些註解就是善知識,我們常常讀誦,時時體會,依教奉行,這是真正親近佛菩薩,親近善知識。現前知識之中,這個知識正如古德在註解裡面所講,「知」是我們知道有這個人,聞名,聞名還沒有見面叫知;「識」是我認識他,曾經見過面,這叫識。凡是知與識,當然都是我們自己對他很羨慕、很尊敬的這些人,他有值得我們尊敬羨慕之處;在佛法裡面這屬於道業,他的道德學問,決不是他的財富、他的地位,不是這些,我們所羨慕的是道德學問。現前知識當中,他的德學與佛法相應,我們可以跟他學,如果他的德學跟經典所講的不相應,我們對他應當是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是我們尊敬他,遠是不向他學習,不跟他學習,這叫遠;不是有意躲得遠遠的,那就錯了,那就沒有敬意;不跟他學習,這是我們正確做人求學的態度。我們再接著看底下一段: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註解裡面一開端引經上一首偈,這首偈也是大家所熟知,「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說的。這話是真話,「假使百千劫」,是真的,不是假設的。所造的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之中,阿賴耶是個倉庫,藏在這個裡面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變質,這個事情很麻煩很麻煩,這是因,業因;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現行就是果報,這個果報你決定要受。由此可知,一個人如果他沒有能力脫離六道輪迴,他無量劫前所造的善惡業因,縱然過無量億劫,遇到緣還是要受報,這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自己定,不是別人定,是自己造作的因,現在要受果報,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迷惑人敢造業,糊塗,覺悟的菩薩決定不敢造業,所以經上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是覺悟的人,眾生迷惑,造作的時候懵懵懂懂,到受報的時候害怕,那個怕來不及,沒用處。菩薩覺悟,所以對於起心動念他很慎重、很謹慎,於一切人事物決定不起一個惡念,為什麼?他知道起一個惡念,阿賴耶識裡種一個惡的種子,將來以後會有惡報現前,為什麼去幹這種事情?所以決定不會起一個惡念。

縱然舊有的惡習氣遇緣起現行,諸位要曉得,我們一個惡念起來,也是惡習種子起現行,這時候覺悟的人,這一念才起來立刻就把它控制住壓下去,念佛人是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這就是功夫。所以要曉得阿賴耶識這些業習種子,時時刻刻起現行,晚上作夢也是起現行,它要不起現行,怎麼會有夢中的境界?夢中境界都是業習種子起現行。所以會用功的人,就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用一句佛號、一句菩薩名號,把這個念頭換過來,為什麼叫你常常念佛,多念佛?你念佛阿賴耶識裡落的是佛的種子。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所以變現出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習種子的現行,你怎麼能怪外頭的境界?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自己種習現行,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才在境界裡面生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覺悟的人了解境界現象,知道它是一回什麼事情,順境也好、惡境也好統統是自己阿賴耶識裡面,業習種子變現出來,所以他在順境裡面也不起心動念,逆境裡頭也不起心動念,泰然處之,這叫真修行。

在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真功夫、真修行。清淨平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覺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糊塗,對於所有的現象,它的理事性相、業因果報,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這是正覺,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說盡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與這五個字相應,你就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也就是經上講「住真實慧」,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利益一切眾生,經上所講的「惠以真實利益」,這才是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的積功累德。可見得積功累德,若不是自己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這一句話有名無實,真正落實我們曉得應當怎麼作法。

我們看看這個世間就是佛在經上所講,經裡面講『未來世中』,是指佛滅度以後;『若天若人』,這是講六道裡面一切眾生;『隨業報應』,實在講六道眾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這四個字也就說清楚。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這一生來作人,我們作人來幹什麼?「隨業報應」,過去生中要做的善,你來享受善報,過去生中造的惡,你在這裡接受惡報,所以佛講「人身酬業」,這四個字也就是把人生做了一個總結語。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是來酬償你業報,你來幹這個;六道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你都是來酬償你自己的業報。可是我們迷惑,在酬償業報的時候,又繼續不斷在造業,這個事情麻煩,這真是因果循環,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所以在六道輪迴永遠沒有出離的時候。輪迴的現象非常精微細密,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人,過了幾十年死了之後,再到哪一道輪迴,這個相太粗,極其細微的相在哪裡?念頭,你從起心動念裡面覺察到輪迴真相,你才恍然大悟。我們的輪迴念念在輪迴,念念是因果的循環、因果的轉變、因果的相續,這就是輪迴的真相,所以它在念念之間。

因為惡的念頭多,惡的行為多,『落在惡趣』,「惡趣」是指三惡道。天台大師告訴我們,他講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頭都具足十法界,所以稱為百界。我們根據這個原理,就知道六道裡頭每一道都具足六道,你仔細觀察,人道裡有人道裡面的天道,有人道裡面的修羅道,有人道裡面的畜生道,有人道裡面的餓鬼道、地獄道。我們都是得人身,這人道,在相宗裡面講這是引業,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投生,我們都得的是人身。我們所享受的環境六道不同,有人享受天道的生活,福報大,有人過的是非常苦的生活,地獄的境界,同樣是人身,這叫滿業,滿業是善惡果報。所以業分兩種,一種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另一種是你受生之後你的受用。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講十界範圍就更廣,人道裡有佛道,人中之佛,人中的菩薩,人中的聲聞、緣覺,再加上這四種那就是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法華經》上所說,每一界裡頭具足十法界,這是一百法界,每一法界裡面具十如是,就是千如。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把《法華經》上這一段的經文展開,讓我們看到事實真相,智者給我們開這個例子,好像數學上一個公式一樣,你套著這個例子再一開演,你就看到法界的真相,重重無盡,《華嚴》裡面跟我們說的。百界,每一界裡頭再開百界,這就是億法界,然後再一界裡面又具足一法界,重重無盡,大乘經上常常用大梵天王的羅網來做比喻,也是說明這一個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才能夠稍稍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觀察,我們對於事實真相能看到幾分,他們看得多麼透徹。我們如果在人間,在人間裡面看到人間有六道,你的眼光算不錯,你透了一層。可是任何一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你看得愈深愈廣,顯示出你的智慧深廣,智慧深廣無盡,法界理事無盡,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稍稍體會,諸佛菩薩無盡的智慧,觀察到法界無限的深廣。我們學佛要學的是什麼?恢復自己的智慧德能。

法界裡面真正契入之後,無所謂真妄,無所謂空有,無所謂來去,也無所謂隱顯,那是你真正契入。沒有契入可以有這些說法,這些說法總歸結,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相對論,你沒有契入是相對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相對的。入進去之後就無所謂相對,相對的理念就沒有,消失,相對的事相當然更不存在,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我們發心學佛希求的一個結果。這時候才將虛空法界一切問題都總解決,在佛法裡面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自性智慧德能圓圓滿滿的恢復,圓滿的現前再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是入這個境界。下面經文是世尊囑咐地藏菩薩,要以他的智慧神力去方便救護,這顯示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愛護關懷,這個恩德永遠是無盡的。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經明天可以講圓滿,明天把它講圓滿。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一卷)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卷)
第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卷) 第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卷)
第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卷) 第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六卷)
第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七卷) 第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八卷)
第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九卷) 第1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卷)
第1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一卷) 第1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二卷)
第1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三卷) 第1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四卷)
第1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五卷) 第1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六卷)
第1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七卷) 第1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八卷)
第1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九卷) 第2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卷)
第2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一卷) 第2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二卷)
第2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三卷) 第2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四卷)
第2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五卷) 第2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六卷)
第2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 第2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八卷)
第2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九卷) 第3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卷)
第3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一卷) 第3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二卷)
第3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三卷) 第3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四卷)
第3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五卷) 第3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六卷)
第3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七卷) 第3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八卷)
第3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九卷) 第4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卷)
第4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一卷) 第4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二卷)
第4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三卷) 第4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四卷)
第4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五卷) 第4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六卷)
第4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七卷) 第4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八卷)
第4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九卷) 第5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卷)
第5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一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神教徒 发表于 2011-5-10 18:24:02
讚嘆,很慈悲的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