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虛大師著

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虛大師著

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日期:2010-07-22] 來源:轉載  作者:太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一節  傳教之大乘宗派

  未分宗派之大乘

婆伽梵所說大乘教法,雖有窟外大眾暨文殊彌勒等曾結集為大乘法藏,與小乘並流行於世;然在初五百年間,全印所宏傳者,唯小乘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亡,未能光顯焉。故後時大乘崛興,其執著小乘者,甚或斥之為非佛說。雖至無著時,其諍猶烈,依彌勒大乘莊嚴經論,舉七義證成大乘為佛說者可知也。釋尊滅度五百餘年,有馬嗚菩薩興世,外攘異道,內抑小乘,獨揚大乘至教。除大莊嚴經論等雜說因緣暫用導俗外,他若大乘起信論等,皆直宗大乘一真法界而造,頗與釋尊之華嚴初轉根本法輪遙相呼應,此唯建大乘根本純然未有宗派之分別也。至猛龍、提婆漸偏重闡揚大乘畢竟空義,以治外小之增益執。無著、世親漸偏重闡揚大乘之如幻有義,以治外小之損減執。但仍互融無間,未據所宗自為其派,故此前皆可謂之未分宗派之大乘也。然空宗、有宗,已隱含其分派之兆於龍猛、無著,且須上溯乎妙德、慈氏矣。

  空宗有宗之大乘

沿龍樹一系之大乘義而至清辨,沿無著一系之大乘義而至護法,佛寂已千數百年矣。於是時大乘始分宗派,謂清辨論師遠尊文殊,宗本龍猛、提婆造大乘掌珍論等,為欲極顯畢竟空義故,破斥兼及護法等師。而護法論師遠尊彌勒,宗本無著、世親造成唯識論等,為欲極彰如幻有義故,破斥兼及清辨等師。然空宗正名般若宗,顯空即彰妙有;而有宗正名唯識宗,彰有即顯真空,故雖相破,實以相成。智光承清辨之學(據賢首傳),戒賢承護法之學,門徒既眾,宗派斯嚴。故大乘空宗確立於清辨,守持於智光;大乘有宗確立於護法,守持於戒賢。茲後則轉為大乘密教之胎金二界,此二宗於印度幾等附庸矣。

  顯教密教之大乘

嘗察顯密之異,異在能詮言對所詮義之或顯或密而已。義顯之言曰顯教,唯影像假智詮。義密之言曰密教,為本質真智境,故亦名真言也。復次,顯教是依佛之教聲以彰學理者,密教是依佛之果德以軌觀行者。由教理而進於行果,既為適當之程序;而胎藏界之教理依般若,金剛界之教理依唯識,顯教之二宗與密教之二界相應一貫,尤顯然可見。故印度之大乘佛教,在吾華盛唐之際,由顯教進轉為密教,其跡可依來吾華傳教者得之。自唐善無畏至宋法天等所譯多為密教,即其明證也。然印度於小乘教根習較深,雖幾經大乘掩抑,而俱舍、成實、順正理等論,皆盛行於佛寂千載間,有部、經部等,卒未嘗衰息焉。今印度佛教所僅存之餘喘,亦唯小乘。故大乘之化,在印度似至密教而寢滅。

第二節  傳證之大乘宗派

此派相傳,釋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人天罔措,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密法門,今付於汝,汝善護持』云云。於是由迦葉傳阿難,由阿難遞傳至馬鳴為十二代,龍猛為十四代,世親為二十一代,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代即傳入吾華,於印度無復傳者。菩提達摩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為此派宗旨。蓋不依教理知解,唯悟心者印證相傳,故別於傳教而曰傳證焉。然在印度祇一代一代密為傳證而已,其顯於言行者,仍不外小大乘之經律。故其二十八代相傳承者,即是小大乘統法諸祖,而別無宗派可云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章 總論 第2頁:第二章 印度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3頁:第三章 東傳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4頁:第四章 各地小乘之宗派源流
第5頁: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6頁:第六章 中華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7頁:第七章 藏蒙滿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8頁:第八章 朝鮮之大乘宗派源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