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堂講話第三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道源法師講述

佛堂講話第三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道源法師講述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日期:2010-08-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源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今天接講經文: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先講「去佛不遠」,這一句經文,有兩種解 釋;一、據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即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方能見到阿彌陀佛,怎麼說不遠呢?這是就事相講的。若就 心力來講。則心力不可思議,若念佛念到「心開」,雖遠隔十萬億佛土,屈伸臂頃即到。再就佛力來講,佛力之不可思議,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們生西方,是阿彌 陀佛親來接引的。既然蒙佛親自相接,自然「去佛不遠」了。而況憶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遠啊。猶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 方,壽命無量,永不退轉,距成佛之期,也就不遠了。

再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分三段來講:

1、其他法門皆須方便

本章所說「方便」,指「觀想」而言。

我們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 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談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兒戲的事情!一氣不來,便成隔世;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因此,對所修法門,必須慎重選擇,以 免行與願違。諺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敵。究竟用那一種好?必須遂心應手的,方能克敵致果。修行人選擇法門,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入 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捨?這要依我們的根機而定。我國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門。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門」。依其所 指示的法門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外,其餘各宗,都須經過一種「方便」,纔能成功。現在略舉幾種方便法門,看看是否契合我們的根機?

法相宗—以五重唯識觀,亦名唯識三性觀, 為其主要方便。他將一切法分為三種性:(一)「遍計所執性」,指執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種子所生之因緣法。(三)「圓成實性」,指依他 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而以心外諸法虛妄非實,應予遮遣。故簡去「遍計」,持取「依」「圓」。修此三性觀,自淺而深,有五個層次,稱為五重唯識觀:(一)遣 虛存實觀。(二)捨濫留純觀。(三)攝末歸本觀。(四)隱劣存勝觀。(五)遣相證性觀。我們只看看這五種觀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台宗—「三止三觀」為其主要方便。將釋 尊一代說法之次第與教相,分為五時八教。八教是: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專修別圓,而以三止三觀為方便。三止是: (一)體真止—體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礬緣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隨緣止,又名繫緣守境止—知空非空,止於諸法幻化之理;分別藥病化益者。知空非空為 方便,分別藥病隨緣歷境為隨緣,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謂之止(偏假)。(三)息二邊分別止,又名制心止—知第一止偏於真,第二止偏於假,息真假二邊而止於中 諦。三觀是:(一)空觀—觀一切法之空(真)諦。(二)假觀—觀一切法之假(俗)諦。(三)中觀—此觀有二,觀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謂之雙非中觀。觀一 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之雙照中觀。又就性德之理稱為三諦,就修德之智稱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謂之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別教與圓 教,又有不同之觀法。

即以右舉兩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 已屬不易。且義理微奧,能講那些經論的法師,已不可多得。復以世亂時艱,國家教育不能普及,國民文學水準日漸低落,即便有法師講演,一般人亦不易聽懂。即 使有能聽懂的,也不過是文字相,依文解義而已。至其奧義玄理方面,恐怕費上幾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還能談到修行用功嗎?

禪宗雖亦不假方便,但祇接引上根利智之 人。如雲門宗文偃祖以顧鑑咦著稱,他逢僧必加「顧」視曰「鑑」,僧有擬議,則曰「咦!」學人有問,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謂「一字關」,能明其旨趣者,實在太 少了。臨濟宗則著重棒喝,乃黃檗、義玄兩祖師授受之心傳。故該宗接人,棒喝交馳。契機者一棒一喝即能開悟;不契機者打死也開悟不了!試問今天還有幾人參這 兩種禪?原因:第一學者根器不夠。第二善知識不可多得。即如義玄禪師以受棒喝而開悟,亦以棒喝接引後學。及其入滅之前,召集弟子問「如何接引後人」?其中 一人大喝一聲!義玄歎曰:「想不到臨濟宗風,毀在你這瞎驢子手裏!」這充分說明難學難修,故善知識實不易遇到。道源雖習淨土,但願各宗普皆興盛,絕不自譽 譭他。不過說明其他法門—方便難學難修,作大家選擇之參考而已。

2、念佛法門不假方便

剛纔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現在講 淨土—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弘揚淨土有五部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三部經是淨土專經;另外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 圓通章。觀無量壽佛經以十六種觀想念佛為法門。無量壽經以實相念佛為法門。阿彌陀經以持名念佛為法門。本章既稱「不假方便」,當然不是觀想念佛,和實相念 佛,乃專指持名念佛而言。

淨土宗是我國遠公祖師創立,歷代祖師都是 專講「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彌陀經」定為每晚必誦之課,誦經後即繞念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經有三要義,即「信、願、行」,亦稱三資糧,就是為生西 而準備的盤纏。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說「行」、即含「信」「願」二義,蓋無信願者即不能行。經上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接著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 佛......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很明白的說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並未說到其他方便。與本章所說「不假 方便」正相符合。打念佛七,以七天為期,即本於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蕅益大師釋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亂,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則 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亂。有人說:我打念佛七不止一次了,多少個七天都過去,了,何以還未得到一心不亂呢?是不是我們連下根也夠不上呢?還是佛說話不兌現 —妄語—呢?不是的,都不是的,這是我們「行」不懇切的緣故。請大家反省一下:我們來參加「佛七」的時候,有沒有剋期求證的切願?有沒有俗事來打閒岔?有 沒有把萬緣放下而精誠專一的念佛?如果沒有剋期求證的切願,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隨喜心來參加「佛七」。「行」—念佛當然不能懇切,怎 能得到一心不亂呢?所以說不是我們根機不夠,更不是佛打妄語。經上既無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奉行經旨,懇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 去,時至機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亂。若果祇是隨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懇切又不精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從心不從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 童謠一樣,就等於沒念。怎樣纔能懇切精一呢?就要以本章所開示的,像母親憶念逃逝的兒子那樣念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昨天講要多念, 今天講不僅要多念還得求精,古德云:「念佛切莫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勒轉數珠從頭念。」如此,方能念到精純不雜。多念要求精念,精念 還得多念。所謂「執持」者,即固執堅持,絲毫不能放鬆,如此,纔能得到一心不亂。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門的殊勝處,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輕忽,務必認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纔行。

3、老實念佛自得心開

前兩節講其他法門皆須方便,唯念佛法門不 假方便,即十六觀經與無量壽經之觀想,實相等方便,亦不需要,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說阿彌陀經之一心不亂,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祇能得定而不能 開悟;須生到西方,華開見佛纔能開悟云云。此說固有部份理由,實則以偏概全未為的論。本章所講的「不假方便」即專指持名;「自得心開」就是開悟呀!彌陀經 上一心不亂,亦非限於「定」一方面啊!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執持名號,亦有「事持」「理持」之別。確信西方依正莊嚴是有,阿彌陀佛正在 說法;並深信念佛法門,可以橫越三界,帶業往生。於是決心念佛,求願往生,如子憶母,歸心似箭;一心繫念於佛,無或暫忘。但未達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 持」。持至了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謂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 佛。了達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顯「事造」,謂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為甚麼我們還是眾生呢?要知理體須依事顯,所以我 們還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

念佛念到三界內見思惑斷,名「事一心」。我執已空,法執未除。念到藏心開顯,自性佛現前,名「理一心」。此時已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執已盡,不為見思二惑所亂;及至理一心,法執已盡,無明分破,不為空有二邊所亂;全歸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種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念佛能以開悟。其不能開悟之說,如非淺學無知,即是有意誹謗。

本章所講的念佛,屬事持,如子憶母。並未 涉及玄奧高深的道理。用最淺顯簡易的方法,而達到「心開」的妙境。誠所謂妙法不可思議!依理論講,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一念佛,一念現佛法界; 念念佛,念念現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餘九法界統不現前,還有不見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嗎?!

念佛要老實念,從最低淺處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萬不可好高騖遠,見異思遷。古德云:「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結果一無所成。

或問:悟西方淨土是惟心,彌陀是自性,還要念佛生西否?答:悟後仍須念佛求生西方。蓋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轉過來,雖悟仍是凡夫。經云:「理則頓悟,事須漸修。」即不可執理以廢事。不過悟後生西,能遂心所願;未悟者須待彌陀來迎;是其不同處。

或問:悟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 身,已相當於圓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覺位已豁破四十一分無明,還要生西咧!如觀音、勢至皆是等覺菩薩,尚須生西,親近彌陀,就可證明了。我們距 離遠得很呢!切勿好高騖遠,還是從最簡易的「持名」入手,老實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亂自得心開。這個法門,看著很淺,其實「一句阿彌陀,無上深妙 禪」只要老實念佛;自有徹悟心開之日,大眾其勉之!

話說多了打閒岔,老實念佛吧!

【書籍目錄】
第1頁:佛堂講話第三輯序 第2頁:一、常隨佛學發心念佛
第3頁:二、二力相應定生極樂 第4頁: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第5頁: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第6頁:五、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第7頁:六、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第8頁: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21 0:32:26
__/i\__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

__/i\__感恩善知識分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__/i\__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