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 知性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 知性法師講述

忉利天宮品第一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知性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卷上

浙甌平邑東林寺沙門知性述

●將釋此經大科分三、初釋全經題、二釋譯人題、三別解文義。今初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處處應化、不可思議。按分身集 會品云、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 敬三寶。或云此菩薩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十輪經一云、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沙等諸三昧。 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地藏式云、梵號叉底俱舍密。亦號悲願金剛。今號地藏薩埵、彼胎藏界、現九尊主伴、 度九界妄情。此金剛界列寶生界會。舉大悲之幢、導三有迷途也。案本經中、願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 既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其狀圓頂、手持寶珠及錫杖。或云即化身之一也。須準地藏菩薩、念誦儀軌云、說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化地獄。二持寶 童子、化餓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羅。五寶藏天女、化人。六攝天使者、化天。此念誦儀軌、雖云為不空譯、與延命地藏經、蓮華三昧經等。 皆為疑似之本也。又佛滅後、千五百年。地藏菩薩降跡、新羅國主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四年、時二十四歲祝髮。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府、青陽縣。 九華山、端坐九華山頂。凡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時閣老閔公者、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足數(即是地藏菩 薩)也。僧乃乞一袈裟之地。公許、衣遍覆九峰。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是也。公後亦離俗而求出家、反禮其子為師。故今侍像、左邊道明、右邊閔 公、職於此也。菩薩入定二十年、迄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顯靈起塔。至今成大道場。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為地藏成道之處也。釋經題竟。

●次釋譯人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唐朝代名、古帝堯初居陶、後徙唐、為陶唐 氏也。即今陝西長安是。又唐高祖姓李諱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受隋禪有天下亦號唐也、以其舊跡晉陽為陶唐氏故都。故國亦謂之曰唐。其祖虎與李弼等八人佐西 魏。文帝大統九年間、皆為上柱國。西魏亡閔帝受禪為北周、追封唐國公。虎生昺、昺生淵。皆襲封唐公。淵佐隋、至隋煬帝、大業九年癸酉、帝以衛尉少卿李淵、 為弘化郡、留守關右十三郡、悉受徵發。十二年丙子正月。詔以右驍衛將軍、唐公李淵。為太原留守。十三年丁丑即義寧元年十一月、淵義克長安。立恭帝諱侑、乃 煬帝之孫也。義寧二年戊寅改元為皇泰。三月隋恭帝詔唐王、置丞相以下、官加九錫。隋煬帝江都凶聞至長安。五月恭帝禪位於唐。唐王接皇帝位。在位九年。壽七 十歲。年號武德。此經武后聖歷二年、實叉難陀、送華嚴經來中國、與華嚴同時譯。○于闐北印度國名。正云瞿薩怛那、唐言地乳。昔以國王未嗣、禱毗沙門像、額 上剖出嬰兒、不飲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故以國名也。大集月藏經云、世尊付屬難天子千眷屬、及散脂大將夜叉等、毗沙門 王、共護于闐國土。故多聖賢繼跡、乃譯師本生處也。○三藏者。經律論三、各含藏文義道理也。如世珍寶什藏其中。夫尋契一乘之心、即阿含經藏。繩規三業之 行、即毗尼律藏。鑑甄邪正之法、即阿毗曇論藏也。○沙門、正言室摩那拏、此言功勞、謂修道有功而多勞力。又言息心、瑞應經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 門有四、一是沙門非釋子、出家外道。二是釋子非沙門、在俗出家(身雖在俗心誠出家)。三非釋子非沙門、在家塵俗之人。四是釋子是沙門、出家行道者。然諸經 譯人皆云法師。今稱沙門者、譯主之讓德也。○實叉難陀、此翻學喜。譯者易也、翻梵語易成華文。昔周禮有象胥氏。通四方之語、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 狄…。北方曰譯。今西方來之諸經、皆言譯者、從通得名。如周禮四官、通稱象胥氏也。釋譯人題竟。

(甲)三別解文義分三、初序分、二正宗 分、三流通分。然往古諸師、宏經不分段落、隨文演義、各無準則。至東晉文帝言、沙門解說乃無定實。此言傳於襄陽、道安法師聞知、能判大小乘諸經、皆以序、 正、流通、之三分。仿於法華經中、初善中善後善。同後唐譯親光論中。起教因緣分、依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相合。自古迄今、悉準彌天、高判之科節也。靈峰 云、序分如首五官齊整。正宗如身、五腑六臟全備。流通如手足、運行作用、所為無滯矣。今經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初半品為序分、文殊師利白佛言起、至見 聞利益品訖十一品半、為正宗分。囑累品為流通分。先釋品題然後入文解釋。

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今不標序品、便言忉利天宮神通者、其義有 二。一為孝大事、聖母居此。報恩心重。取此名題。使人顧名思義、旨有所歸。二後半品、義當正宗、是以不言序品。又佛昇忉利天宮、為三事故。一為母說法。所 以報鞠育之恩、酬劬勞之德。以將勵後世之人。須知恩報恩。不得不昇忉利、為人之模範也。二為慰別天神。所以報一期擁護、及咐囑末法比丘、託令衛佑安心辦 道。勿使魔亂侵擾、為世福田之依止也。三為六道沈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隨處教化。以待彌勒下生、遇佛受記。正顯我佛慈悲、臻維後劫也。夫序義有三、次 序、由序、序述。今經前半品三序義全。如是等五重成就、次第安立於經前是次序也。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皆來集會。意欲發起地藏、行孝立誓、教化因緣。 是時如來含笑、放光現通八部雲集、皆由序也。佛告文殊汝觀所集、一切諸佛、乃至一切諸天、及眾神數否。一問一答、并地藏往昔所化、已成未成當成等、乃是序 述也。○忉利、正言多羅夜登陵舍。此翻三十三、若此間帝釋。昔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發心助修。一人發起者、為忉利天主。其助修 者、作三十二天輔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即正法念經所列、帝釋住善法堂天四方各峰有八天、合成三十三天。○梵語提婆此云天。天者顛也、元氣未分、混而 為一、是為太極。兩義既判、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天然自然、光潔自在、神用無礙名天。樂勝身勝故也。詳如天眾中釋。○宮者穹也、 言屋見垣、上穹隆然也。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今專謂天子所居之室曰宮。此是天宮也。忉利善見城。周圍四萬十千由旬、純金為城。城之四面、為千門樓、中央 金城、帝釋住內、凡五百門。種種寶莊嚴、不可具述。是城中央、寶樓重閣。名皮禪延多。樓長五百由旬、廣二百五十由旬。重閣最上當中圓室、廣三十由旬、周圍 九十由旬、高四十由旬、是帝釋所住處。並是琉璃所成。眾寶廁填。如來昇坐於此、為聖后說法、乘時現通之處也。○神通者、有二釋。周易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佛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也。今文如來含笑、放光現瑞。皆如來不思議。慧性之妙用。故名神通。○梵 語跋渠、此云品、文義相同、類聚一段、亦通名也。品義則通、忉利天宮則別。以通從別、不復更釋。故但釋別、以置於通。後皆例此。或佛自唱(梵網經心地品) 是。或結集所置(即大論所述大品一部為三品)是。或譯人添足(什公弘始五年以類加之成九十品)是。今觀分品之法、大似譯師自立。諸品之始、故云第一。

(乙)初序分、分二。初通序、二別序。(丙)初又分二、初證信五事序、二恩報說法序。(丁)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

此即六種成就。一信成就、即信如是法體。 二聞成就、即我聞如是之法。三時成就、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四教主成就、即佛為三界導師世出世間、說法之主。五處成就、忉利天為母說法之處。六眾成就、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及來集之眾也。○如是者、三世佛經、皆安如是、諸佛道同不與世諍。有此二字令人易信。大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心有淨信、能入法 海。又信順之辭、信者言斯事如是。不信者、言此事不如是。信則所言理順、順則師資道成。又如名不異、無非為是。阿難傳佛所說之經、譬之瀉水分瓶無異、文中 之理、允當無非、則文如而理是。故云如是。又對外道阿歐、不如不是。印度一切外經、以阿歐二字為首、阿無、歐有、以其計有無二字為本也。次約教論如是者、 佛明俗有文字、真無文字。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所說無異、故名如。因俗文字、會真諦理、故名為是。此則三藏如是也。佛明即色而空、空即是色、色空空 色、無二無別。空色不異為如、即事而真為是。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能詮即所詮為是。此則通教如是也。佛明生死有邊、涅槃無邊。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 出涅槃無邊、入於中道。阿難、傳佛、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無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此則別教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復涅槃、甯 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名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是則圓教如是也。此經地藏自初發心、迄今不改為如。 時時欲令眾生、迴向法界、為是。佛在天宮咐囑地藏、擔任六道、不令墮苦為如。大士時時不廢種熟脫、至值佛受記、為是也。次約本跡如是者、物喻之劫久證為本 如是。長者子、光目女等、及新羅來九華、皆為跡如是。次約觀心如是者、行人修圓觀之時、以能觀智、照乎所觀境、不異為如。觀智由理境生、諦境由智顯。無不 從此法界流、無非流歸還於此法界。且觀無非一心三智、境無非三諦一念、境智冥一為是也。四釋消文、依智者大師、法華文句中義。以後可以例知不必科科重煩 云。○我聞者、息疑也、阿登高、稱我聞、大眾應聲、而悲號。適見如來、今稱我聞(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三指、眾疑世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答唱我 聞、三疑俱遣。大眾生悲不見佛。)。此表阿難親自授受。不同讀古私淑也。大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眾緣和合、故言我聞。我者以主宰為我。 十六見之首、五利之元、四句稱我皆墮邪見。有我見、我慢、名字我、凡夫具足此三。有學羅漢具二、無邪我。無學聖人一種我。阿難是學人、無邪見我、能伏我 慢、隨世名字、稱我無咎。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慧。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餘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大論云、 阿難集法時、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又得佛覺三昧力、自能得聞、又求四願出家、所未聞經、願佛重說。佛有口密為說也。胎 經云、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一代諸經皆聞、況餘人傳說耶。○一時者、不定紀年月日時。因兩土正朔不同、說經前後長短有異、一時而該攝之。 謂眾生因機發感、佛即現身助緣垂應。感應道交、機教相投之時。凡一切諸經、都言一時、以佛顯密說經、無一決定之時。故總以一時訂之。今三月說法、為報母 恩、天宮嘉會之時也。○佛者、華嚴十種佛、天台六即佛。今就圓佛、論三身、義中包羅矣。一應身佛、丈六三十二相、即根本定身也。二尊特身、亦名報身佛、藏 塵相好也。三法身佛、法身之體、清淨周遍、亦即三十二相。經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清淨妙法身、具相三十二。今即一體三身之圓佛、說此經也。○在者 處處在在之義。暫時名在、久留為住。此亦一往之語。大論以住釋在。住是四威儀之一、佛為能住、忉利天為所住、佛所依止處、為大眾同住。應化說法、隨機而 至。所在處為住、佛乃處處應化、處處在在皆為佛所住也。是以說在不說住耳。佛住於那伽大定、從定而起、現隨類之行化、示同機住。若施戒善之化者、同住六欲 天。以四禪四空、及四無量心之化者、同住上二界天。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所化者、同住三三昧。是則各了自心、棲神息處為所住。故功有深淺、住亦不同爾。圓觀 行人、了知一念心中、與諸佛不異、是理即住。念念照此、不異之體、即觀行住。以至相似分證、究竟云云。忉利天如前品題釋。

(丁)二報恩說法序

為母說法。

此文與諸經不同。科註云、以為母說法之 句、文屬證信、意含發起、通不能收、別不能攝。竊意斷之曰、決是通序、眾成就之文。增一阿含經云、佛於安達羅國、曲女城邊。與千比丘、昇忉利天。為母說 法、以報生身之恩。通序眾成就之明證也。若法華經、先為諸菩薩、說無量義經。次入無量義處定。後說法華經。此經亦然、先昇忉利、次為母說法、後說地藏經。 有經云、父王請佛、為母說法。有經云、帝釋言諸佛、皆為母說法。請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佛佛既然說法報恩。良菩薩必爾。至若中峰國師、三事繫念、為母說 法、仿佛報恩也。噫、今人一投空門、暫換圓領之衣、便言釋子不干俗事。父母不敬、非但不孝、亦是如來之逆子也。佛菩薩及祖師。皆以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 寶。孝為三教之同尊也。佛母名摩耶、此翻三名不同、或大術大幻大化。為千佛之母、法身大權示現。豈有凡夫能化、那羅延菩薩耶。晉譯華嚴中、答善財云、我已 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舍那如來母。於閻浮提、迦毗羅城、淨飯王宮中、從右脅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

(丙) 二別序者乃當經之發起也。別於各部之不同、諸經各有事緣焉。若楞嚴阿難誤墮之為端。法華放光動地之生疑。彌陀無問而自說。金剛乞食敷座等。彼彼來意之發 起、故云別也。文分三段、初十方世界、主伴來此、證明如來、一期設化、調伏眾生。二我佛放光、現雲音之瑞、八部見色聞聲、承蒙光音、而來集れ利嘉會、三問 答釋疑、顯地藏久證、果位以來、已度當度未度。種熟脫三、時時不廢、之行化。若次第生起。則由十方主伴來作證明。如來乘時現通。雲光雷音既鳴。八部由是而 來。來眾既多。如來將數。問於文殊。酬唱既顯。皆地藏證果之後、所化之機。然後方開正宗、說地藏之本願。如是逆順生起。鉤銷相連。當知此經、既同法華仍用 四一。主伴及八部敘人一。現瑞鳴音敘理一。問答釋疑敘教一。種熟脫三、時時不廢、敘行一。約教本蛱觀心。各論四一。一一之中論六即即即之中、明四一。貴乎 得意自知。不煩重述。今初十方主伴證明序、分二、(丁)初主伴來會。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爾時者、當爾之時、佛正在忉利天、為母說 法之時候也。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為十方。各方有無盡世界、心量不能知其數、故名無量。楞嚴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過去、未來、現在、為三世、一一世中、 又論三世、成為九世、更加根本一、成為十世。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有正報世界、眾生是。依報世界山河大地是。不可說不可說者、華嚴中、百二十五數之一。表來 眾之多也、一切諸佛者、一是眾數之始、切者包括之語。諸字不一之稱。佛是各世界之教主也。佛為各世之獨尊、不勞遙遠而來、莫非證明釋迦行孝、始自樹下、終 至鶴林、一期設化、欲度盡過去父母也。梵網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從此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也。及者從也、即常隨眾。經云從 佛應化、度脫眾生。大菩薩、應有大多勝三、故稱摩訶薩。一、此等菩薩、心量大、行大、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二、此等菩薩、世出世間讓佛以 外、無人可比、能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故言勝。三、此等菩薩、能遍知、界內界外塵沙、尤能博通、正邪一切經書、故言多。因修萬行之人也。主伴僉至、故云皆來。 佛是果位、菩薩因人。因果同源。有因中果、有果中因、有因中因、有果上果。各方齊至、互相證明。誠如帝網珠、珠珠相映。光光互照、是集會之態也。

(丁)二主伴證明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文分二種證明讚歎。初從讚歎至樂法、十方 教主證明讚歎。次各遣以下、差使菩薩讚歎。讚歎者、稱美之甚也。○釋迦、此云能仁、佛姓也。考佛祖統紀、佛十代前、名甘蔗王、有二妃、第一妃名善賢、生子 名長壽。次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時善賢欲立長壽。白王擯遣四子出國。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鬱為強國。父 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之曰、我子釋迦、以此為姓。○牟尼者、佛之名字、因王宮內及諸釋種、都憍亂吵鬧、至菩薩降神宮中、一切人智慧不 足比、悉皆默然。隨宜取名牟尼。蓋姓是以德歸人、慈悲利物也。名是智慧寂寞自然伏眾、表度生之先兆也。慈悲利物而不住涅槃。智慧度生、而不著生死。佛之姓 名、有自利利他之功能。○能於者、多才藝、多仁德、勝任之權能。在五濁惡世、作諸利生事業焉。○五濁者、渾而不清謂之潤。一見濁、五利使為體。二煩惱濁、 五鈍使為體。三眾生濁、十使之果報。四命濁、連持色心為體。由此四濁、聚會一時、此時亦濁。經云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疾彐、成就諸不善根故。楞嚴云、 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出縛真如)。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容貌汨然、名之為濁(在縛真如)也。○惡世者、人心意想、是惡因、世界上所感之果報、自然招得惡 苦。刀兵劫等、或瘟疾、短命、受種種苦惱、之態度者悉是也。○現者權巧示現、於堪忍度生。謂非生現生、不滅示滅。逐機垂化、說默無定。凡夫不能測、言辭不 能盡。故云不可思議也。○大智慧者、佛以權實二智皆大。權智大、鑑機廣。實智大、顯理融。鑑機五乘七方便無不相宜。照理融、五住三障、咸顯妙諦。又佛能勝 過、一切諸外道、故云大也。○神通者、智慧既大、神通亦大、作用不可思議也。通有六種、一天眼通、徹照無礙、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及見一切 世間、種種形色。明無障隔。二天耳通、能聞六道、苦樂憂喜之言語、及世間雜沓種種之音聲。三知他心通、一切人心中、起心動念、一一能知。四宿命通、能知自 己、過去現在未來、百千萬世事亦知他人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五如意通、身能飛行、山海無礙、此沒彼出、彼沒此出、大能縮小、小能現大。如意變化、亦名神 足通。六漏盡通、三界見思二惑斷盡、不漏落二十五有生死。如此大神通之力用、超勝一切諸外道。○之力者、之字助語之辭、凡句讀語義不足、以補助之、或文未 轉義已轉、皆用之字以代轉也。力有十種、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去未來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領解智力。六知世界 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調伏剛強眾生者、眾生即九界之機。剛強即習慣難化之弊病。調伏即如 來用折攝二門之教法。眾生無始劫來、未得正定受。心如猿猴不定、意似野馬不羈。我佛用調停之法、善誘而攝之、或現金剛密跡三頭六臂等凶惡之形、而折伏之。 故佛稱調御丈夫。○知苦樂法者、以九界眾生領知苦樂之法、而起修持、令心有所乘也。苦樂只是四教、諦緣度耳。各教苦集及順生六蔽、皆是苦法。各教道滅并六 度還滅等是樂法也。法有軌持之義、持修自行、軌化他人。古云我為生民之先覺。將斯道、覺斯民、即此之義也。○各遣侍者、各佛遣使各一菩薩、以為侍者、代本 佛傳言讚歎、證明一代度生之功行也。十方諸佛、將菩薩以為親近從命、承事之人、故名為侍者也。○問訊者、問安訊辭於佛、若言眾生易度否。剛強眾生難調難伏 否。○世尊者、三界獨尊號、世出世間唯佛為尊。既讚世尊必讚地藏、不言可知矣。

(丁) 二放光現瑞、八部來集會序。現瑞祇是表說法之先兆也。如來神通、令有緣者見而來會、得度之機。則放光之後、八部集會之眾。是先用神通以駭動、後則慧力拔 之。若法華現光動地、動執生疑。然後說法開顯、斷疑生信。今經亦如是、現通集眾、本在囑託六道於地藏、既闡大士宏願之深廣、使各一瞻一禮之獲益。文分二、 初放光現瑞、二八部集會。(戌)初分二、初現放光瑞、二現音聲瑞。(巳)今初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初從是時至明雲、為總標。二所謂大圓、至 讚歎光明雲、是別列。三放如是、至雲已、是總結。是時者、十方主伴已來之時、眾機將感、如來垂應、感應道交之時。又佛於天宮、鴻恩已酬、欲揚地藏願力之 時。佛以度生為事業、現在機緣將畢、未來之機負任有人。豈不通暢本懷哉、含笑放光、意在乎斯。此經、忉利天宮神通、如來讚歎、見聞利益三品之文皆有放光。 此品放光。正同如來讚歎品、舉渾身之光明也。○如來者、乃十號之一、仿同先德號。有三身如來、一應身如來、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智與體冥、名 如。從體起用、隨機普現、名來。二報身如來、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修成正覺名來。自報理智如如、他報即相好無盡。三法身如來、金剛經云、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無礙、以法為身、故名法身也。今是三身圓具如來。○含笑者、不曾放脣露齒、合口悅面、喜氣盈眉。大論云、 笑從口出、一切毛孔皆開、故舉身放光。○放者舒也、流光外發、顯照諸處。因佛本有常光、身外四表、各丈許之光明。初生便有此相。各佛大小身光不同、因眾生 業之輕重而感現也。○百千萬億者、言眾數之多也。佛從一身、現十光百光千光、乃至無數無窮盡之光、皆約應機而表法也。性光常然、不落言數。從體性無言數之 光明、起於相用有數之光、故云若干也。○大光明雲者、大非對小待大之大、直須絕待、稱性之大。譬如虛空、不是對小空、而言大空。亦須無大不包、無微不入、 絕待之太虛空也。光明破幽暗之用、三界二十五有無明、黑闇長夜。佛放此光明、照破日月所不能照之昏衢。雲是山川之氣、天地之章、陰陽會聚而為雲。逶迤而 上、自然成文。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色有濃淡卷舒之象、宛轉變化、無窮之形態。表如來現身若雲、說法若雨。靉靆彌布、甘雨滂沱。正顯如來無分別智、隨 機應現。就根性而說法、令眾生菩提芽自然生長也。雲無心以出岫、表如來非生現生。散空而絕跡、表如來非滅現滅也。○所謂者、以總明放身光雲、為諸光之本。 此文顯總中、之用別。所謂是進解之辭、進一層別有解說之意。或直指十種光雲、之發詞亦可也。有將十法乘成、來配釋者。五、六、九、十、四種光雲、誠不相 宜。或更附十界釋此者、越不相合。今隨文解說、咸褒如來果位之功能。表眾生本具之心因。○圓滿者、始以圓因行為、至果上成萬德圓果。佛光燭諸處而皆明。勝 日月之所不及。無不週遍故圓。恆沙界內、有緣者、能行孝道之眾。業無善而不增、使至究竟果地、為之滿也。○慈悲者、菩薩因行時、以慈悲為本。剋就果覺、亦 以慈悲為本。今放無緣慈之光雲、九界眾生觸體、悉獲適悅之樂。與樂即是同體悲之拔苦、得樂即離苦也。○智慧者、智能照了、慧能辯別、原同體耳。佛以三智圓 明、放此光雲、欲令眾生破愚癡之不明。蒙光作引、開發本有智慧之光明爾。○般若者、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般若、二種可以化人、一種人人本 具。眾生根性不出、法行人、義行人。文字般若、俾義行者而得修持。觀照般若、使法行者、習學禪定、而得正定受。實相之光、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三昧者、 此云調直定、凡夫無定、外道邪定、小乘淺定、唯佛那伽正定受。具足二十五王三昧、能放此光、對破二十五有也。○吉祥者、周易云、吉事有祥、大日經疏八云、 梵語落吃澀弭、此翻吉祥、嘉慶先兆之義、如今俗人、鵲噪喜來之意同。佛放吉祥光、為眾生現在聞法、將來證果授記、之先兆也。○福德者、表世尊因地、修諸六 度萬行、果證萬德莊嚴。萬德亦名福德。證此果、放此光。正表因果同源。希眾生見福德光雲、起福德之行為也。○功德者、功是因、德是果。如來因修無量無數之 功行。得果成無窮無盡之慈德。今放功德光雲、徵誘眾生因修萬行、果期萬德之攝化也。○歸依者、歸有趣向所靠義、法華經云、唯佛為我所歸。依有賴藉相蒙義。 佛為九界眾生、之所依止也。然放此光、被見光者、修行有所把握也。○讚歎者、光雲中所出音聲之讚歎也。問、或讚歎佛法僧耶、或讚歎、雲集法會、大眾主伴 耶。或讚歎、地藏行願孝誓耶。答、須知讚歎有二意、一酬答十方諸佛來讚、并差使問訊。二讚來會八部、及隱響古聖、匡護嘉會。以傳後來、彌布世間、令將來四 眾、亦須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也。○放如是下十一字總結。已者畢也。

(巳)二現音聲瑞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說音已。

文分三節、初又等八字總標。次所謂下別 明。三出如是下至音已結歸。又者更加重複之意。先已現光雲、次復出音聲。音有多數、故種種迭迭之總數也。梵語婆闍尼娑婆林、此云音聲。書云、聲者鳴也、音 者飲也。剛柔清濁和而相飲。禮樂註記云、雜比曰音、單出曰聲。音者、由聲成文也。散而布者聲也。微妙之音者。佛口之音、柔和善順、清秀雅微、一音演說法、 隨類各得解、故云微妙。問此音佛口出耶、佛身出耶、光明雲中來耶。答佛化無窮、非凡心之可測度、意想不到故稱妙。妙名不可思議。心思嘗且不可、何況口言 哉。此音光雲中出亦可。佛身口出都可也。依報正報出俱可、佛以不思議無記化化通、現之無盡故也。且如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說三十七道品之雅音、皆是阿彌 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及微風所吹、悉出微妙之音聲。莫不使眾生、念佛法僧三寶也。今亦如是、佛放此光雲、現斯妙音。等施當筵、及流將來。引登一 切眾生、見光聞音。回思生身父母、起諸報恩之行也。厥功由佛不思議神通。妙用之設化。音中或演諦緣度、四無量等、種種均施遍音。應機得聞者、聽之開解。亦 莫不令知溯源顧本、鞠育不可忘也。○所謂、檀波羅蜜音者、梵語檀那、此云布施、即自己所有遍布與人也。有事施、理施、三輪之不同。施為萬行之首、作福之 先。悔慳貪之懺法、此音一演、使聞者、自發施心之常與也。波羅蜜、此云到彼岸。凡事完成之謂也。初度剋果已畢之音。普俾行施、捨貪之利益耳。○尸羅者此云 清涼。大論云、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又翻止得、止惡不作、得善奉行。又翻戒、禁守淨持為義。為學佛道者根本、成佛之基礎也。亦為行孝 度生者、自利利他之筏喻也。佛現此音、眾生臨聞、永不遇毀犯惡緣。自然任運臻進、道業念念白淨。以至成佛、度生生世世父母。如是方行孝持戒。梵網經云、孝 名為戒。菩薩於大乘心不懈怠、是根本戒。有定共戒(在禪定中禁守淨持)道共戒(將得道未得道之交際修持之戒)回向無上道戒(縱有自修要知回向發願施人)、 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不令起諸惡覺)咸蒙光音而有益也。○羼提者、秦言忍辱、謂忍可於心、臨辱外境。有生忍法忍之分。生忍者、凡外之人行忍時、而不殺生、 乃至蚊蚋常且不拍、維有結其緣。人來煩亂而亦能忍、得大福報。法忍者、煆煉修持、斷諸煩惱、增長智慧。兼行兩忍之備福慧。度生事業。堪如願所為矣。故佛稱 兩足尊、現此瑞音、欲令眾生都爾爾也。○毗離耶者、此云精進。精者不雜、進而不退。一事精進二理精進。事中又分內外。謂勤作善事、禮誦講解、不疲倦者、是 外精進。心念中緣慮善法、心心相繼、不落惡境、是內心精進。二理精進者、冥智照常寂、自然絕幻塵、焉藉努力肯綮修持耶。精進無別體、但督諸行之增上緣耳、 聞此祥者、不敢生退墮疲倦也。○禪者、梵音禪那、此云靜慮、或思惟修、寂靜修、隨功用之安名耳。若色界、思惟禪。無色及空界、寂靜禪。又有世禪、出世禪。 出世上上禪。皆對治散亂而修禪定也。蓋諸佛菩薩、因地修道之根本也。光音宣說禪定、化心意放逸者、之定學也。○般若者、義同智慧、此度為前五度之宗源。施 戒等五度、由此而起行焉。般若有三、智慧亦有三、似數對之。文字般若、一切經書、使閱讀、由眼根入道、對一切智。觀照般若、一切禪觀法門、令人意根入道、 似對道種智。實相般若、各人本具之佛性、確對一切種智、且人人雖具三般若智慧。埋迷而不自知。今聞此音、回照當念、為修般若智海之濫觴也。○慈悲喜捨者、 此宣四無量音、四教俱有四無量法門。能與他樂者、名為慈。拔他人之苦者、名為悲。他得樂我歡喜名為喜。平等無憎愛之執著、名為捨心也。放此四音收攝四教四 無量之機也。○解脫者、有方便解脫、實知解脫、真性解脫、即圓三解脫也。或空、無相、無作、三解脫之法門、乃四教都有。此祥音既發、四教三解脫之機、自然 聞法而修持矣。○無漏者、不漏落有邊生死、我執空故。不漏落無邊涅槃、法執忘故。又不漏落中道、三諦融故。蓋聞此等之音、普收橫豎之機、三十七道品、含其 中矣。○智慧大智慧者、藏通別、同是小智慧法音、唯圓教智慧、為大智慧之音聲也。其或權智為小、實智為大亦可。若此世智以至等覺後心、金剛觀智、推之施機 論大小、各教之義、思之不言自知矣。光音之中、憑機聞之、自然有此之分別也。○獅子吼大獅子吼者、梵音僧伽、翻師子、僧伽波、翻大師子。產於非洲及南美之 巴西國、身長八九尺、頭圓而大、尾長且細、有雌雄之分。毛黃褐色、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咆吼時、口扣於地、現大威勢、百獸聞之逃遁潛蹤。小師 子吼、譬藏通別果頭佛說法、一切外道遁跡。大師子吼、喻圓佛說法無畏、使五乘七方便、聞知各獲無畏之解行。○雲雷大雲雷者、佛身若雲、能具十二部經、經 云、慧雲含潤。佛音普遍、群機領解、經云、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是為大雲雷、為大機、說大圓雨之法也。離法華以外、一切方等經典、隨處現身而說法者、皆是 雲身、雷音之說。終不如法華之大雲大雷也。此經同法華開顯、故放大小之雲雷也。○出如等下至音已、是結。問。佛具四辯八音、或一音中、具此十六音、或十六 法中、各具八音耶。答。實際理地、一塵不立、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焉有此法音乎。乃因眾生而權示、宜何法音而得度者、現何法音。或見十六法、同一音 出、或一法中、具足八音、誠彼此互鳴爾。斯時之法音、如帝網珠、一珠映多珠。多珠映一珠、光明種種無盡、互照互攝。不可思議也。

(戊) 二八部集會文分三、初天龍眾集會。二執神眾集會。三鬼王眾集會。良八部能聞法者、由夙乘急、戒緩故也。智者大師取涅槃經中。乘急戒緩之文。於止觀中開為四 句、又清涼國師疏鈔中亦明四句。今兼述二文、以明八部聞法所由。一乘急戒緩、德薄垢重、煩惱所使。是諸事皆破、理觀乘急信解諸法。戒緩命終墮惡道中、於諸 乘中、隨何乘急。強者先牽、若一乘急、即聞華嚴等經。二乘緩戒急者、事戒嚴峻、三重觀心不開。以得戒故、人天受生、或諸禪梵世、耽湎定樂。世雖有佛、說法 度人、於此類無益、設得值遇、不能開解。三乘戒俱急者、具持眾戒、事理無瑕。於諸妙法、觀念相續。即於今生、便能得道。若未得道、此業最強、必昇善處。若 一乘急、即於人天身、聞一乘頓悟。四乘戒俱緩者、失人天報、無得道期。展轉沈淪、不可度脫。是則乘戒二途、不可偏廢也。求道者自裁。已今初

娑 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 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此文分三節。初自娑婆至天宮、總標兩土八 部。二所謂下至想處天、別列三界諸天、以例他方。三一切下至集會、結眾來會。○娑婆世界者、華嚴世界品中明華藏世界海、娑婆居第十三、是一佛所化之地。梵 音娑婆、此云堪忍、悲華經云、何名娑婆、是中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又劫初梵王名忍、依王立名也。有無量億鬼神、來忉利天宮、及 他方國土、亦有無量億者。此及字有連類之意。連及十方各世界、八部龍神、皆有無量億、到於天宮。能到此之鬼神八部。大多是乘急戒緩輩、承蒙光音而來者。○ 國土者、大域為國、小地為邦。古之為王者、建國以居民、度天地之所宜。察陰陽之轉運。合民心之作用、故有王彊之大小也。有無量億、四字、總言數多而已。○ 天者、大智論明、有四種天。一名天、今國王稱天子也。二生天、即後文諸天也。三淨天、離地空居之天也。四淨生天、若五那含、棲五不還天之等類也。詳若別列 天眾中釋。○梵名那伽此云龍。說文云、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入淵。有鱗名蛟龍、有翼名應龍、有角名吨龍、無角名魑龍、 未昇天名蟠龍。升庵外集云、俗傳一龍生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御書小帖、以問內閣。李文正、據羅□鎦績之言、具疏以對。一曰贔垦好負重、今 碑下趺是也。二曰魑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好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有威力故、今立獄門上、以表威勢是也。五曰饕餮、好飲食故、今立鼎蓋 上是也。六曰蛌蝮、好水故、立於橋柱是也。七曰□睚好殺故、立於刀環是也。八曰狻猊、好香火故、立於香鑪柄是也。九曰椒圖、好閉故、立門鋪上是也。亦有守 宮殿龍。興雲致雨龍。開江決瀆龍。守福德寶藏龍。此等之諸龍類、不能盡說也。○鬼神者、尸子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歸也、古人視死若歸。 又鬼者畏也、人聞之虛怯畏怕。神者能也、能移山倒海、是大力神靈也。或隱顯之變化、皆神類之作用也。他國來此、或如來宿因、種熟脫之眷屬。或地藏菩薩、於 沙界中、現萬億身、所度萬億眾。從業道出俱來者也。○此下別列天眾之文、又有三段。初六天是欲界。梵眾下十九天是色界。乃至下凡九個字、是無色界。所謂四 天王天者、居於須彌山腹、一切事務、如人間無異。須彌山東有黃金埵、持國天王所居。南琉璃埵、增長天王所居。西白銀埵、廣目天王所居。北水晶埵、多聞天王 所居。四相各處十千由旬之闊。係修布施、而持不殺。好樂聞法、孝順父母、供養善人。故生於此。為上昇之初級、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彼一晝夜、以上諸 天、倍倍勝此。○忉利天者、居於須彌山頂。如前詳釋。蓋其單修上品十善、無禪功能、居於地上、不得空居也。在人間布施加不殺盜。鄭心供養父母。俾己尊人能 生此天也。○須夜摩天、此云善時分、時時唱快樂故、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時分。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花開為夜。因日月光照不及、由諸天眾、身自有光明、故云 善時分也。於人間時、能施不殺盜、加持不淫戒、心意柔和、孝敬長輩。以持戒。故身有光明、心和孝行等、感生善時分之天也。○兜率陀天、此云知足、於五欲 境、知止足故。有內外院之分、內院補處菩薩及從伴所居。外院報生、天人所居。又佛地論名喜足、最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定也。因地布施、無四口過。常 懷孝悌、加以靜念功能。心著功德、命終之後、昇生此天。○化樂天者、於境變化、自娛樂故。楞嚴名樂變化天、轉變化現、無而忽有。自以神力福力、現出種種、 隨心所欲。此由孝順人民應萬物而起致敬、更以布施深心而不悔念。多聞功勝、領解心強、自然感生此天。○他化自在天者、欲得境時、餘天為化、假他所作、為己 之樂即魔王也。淨名云、多是不思議解脫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捨應為魔王。大經疏云、魔名殺者、波旬為惡中之惡、住欲天頂、為欲界主也。人間千六百年為 晝夜、彼壽萬六千歲。中間五天、例而可知(蓋此六天以孝順植立其根本十善以扶疏其枝葉兼修未到定之功故得空居也)。此十九天明色界、以正報之身是清淨色、 非同欲垢染色也。欲愛之念漸輕、能入禪定、以四禪天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也。○梵眾天者、梵以清淨潔白為義。十九天皆淨無欲、清淨寂靜、此當其首、應得梵 名。或云此天以上、持淫戒最嚴、故宜得梵名也。眾者民也、若黎民百姓之人眾。○梵輔天者、匡助之輔臣也。○大梵天者、即天王也、劫初先生、劫盡後滅、主領 大千。王名尸棄、因初禪之上、無語言、唯此內有覺觀之念、外有語言號令。能統上下、故分王臣眾之別也。○少光天者、彼因修禪定、定中出光。居雲霧中。但有 身光。或口出光明。光中有音。以內無尋伺。外無語言、用光當語故、三天同名光音。○無量光天者、光明轉增、無限量故、清淨心中分優劣、光明果然、有上中下 不等、此由往昔、心清淨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復有人於暗處燃燈。或佛前塔寺中、點燈供養。故得無量光明之好報也。○光音天者、瑜伽論稱極光淨、謂淨光 遍自他處故。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癡邪見眾生、以是因緣、得心中智慧光明。身赤有光、報得五通、形無障礙、內無覺觀、憂懸不逼。粗漏已伏、稱定生喜樂地。 ○少淨天者、離初禪之喜心。得淨定之樂。此樂非境、出於淨性恬淡寂靜、亦名寂靜樂、非無為寂靜之樂也、以淨緣、緣於八色、僅得內心意識嗜樂、離喜而純樂 受、未及外境故云少也。○無量淨天者、楞嚴云、身心輕安、成寂滅樂、淨心勝前、以及身外而更淨、是無量淨也。○遍淨天者、周普一切、物我無二。謂前二、雖 身心清淨、未能周普。故論云、三界中遍淨為樂、此定功德與遍身樂俱發故。今滅喜純得淨名、稱離喜妙樂地。○福生天者、修勝福力。方生此天、從因彰名也。此 天以上空居薄雲、如星散住。○福愛天者、楞嚴云、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喜樂雙捨、復有所求、將積福德、即希上廣果也。○廣果天者、凡 夫之果、無勝過此、謂異生善得果報。所有功德、超勝下等諸天也。○無想天者、唯識論云、因中修彼無想定時、厭患粗想力故、生彼天中、違礙不恆行之心及心 所、但以想滅為首。壽命五百劫、除初生半劫想心尚在。及後退滅半劫、想心又起。中間四百九十九劫、想心不行也。○(此下五天三果羅漢所居、不來下界受生、 名五不還天、亦名淨居天、彼四禪天人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僅傳聞名仍不能見爾)無煩天者、無下界見思煩惱之雜 亂也。○無熱天者、意樂調柔、離下界見思之熱惱也。○善見天者、定障漸微、見極明徹也。○善現天者、形色轉勝(定果色非業果色)、善能變現也。○色究竟天 者、色法最極之處、是色究竟之天也。此五天三果羅漢居此、修隔熏禪。謂初超一念無漏、次起一念有漏、後起一念無漏、應知此中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生淨 居。今准俱舍次第而上、不述楞嚴橫在四禪也。○摩醯首羅者、仍在色究竟天中、此翻大自在天。有十住菩薩住處、號大自在天王。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王耳。大 論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知、大千世界、雨滴頭數。此名捨清淨地。三乘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所居。色界至此竟、○後明無色界。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天者。乃至二字、超略中間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并非非想處、名無色四空天。只有四蘊而無色、以修定時、深厭色籠、希緣空境。輔行云、四 禪欲入空處定。必用方便滅三種色。一可見可對色(色塵)二不可見可對色(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法入小分及無表色)滅盡三色、脫出色籠。○非想者、凡 言外道、而今不然。以功用立名爾。由前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三定功能而來。初修空處時、離色緣空、而得空處定。次捨空緣識而得識處。次猶離識處、入無所 有處、亦名不用處。非前三空之有想、故號無想天也。○非非想處天者、初非字、非前三空之有想、次非字、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亦即非識邊之有想、非境邊之無 想、故名之非非想處天也。○此下結眾來會。一切天眾者、以前別列諸天、僅依一須彌論三界。若一一須彌、一一日月、滿之千數、又倍千數、倍至大千(千須彌為 小千。積千小千為中千。積千個中千為大千世界。各三界諸天)、諸佛為所化之地。悉來集會、況他方天眾、同時而來。今用一切天眾四字蓋括包之。龍眾鬼神等 眾、悉來集會者、例天可知矣。

(己)二執神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此等執事神類、各有攸司、或由業感而實 生、或因設化而示現。執事者供使之神、而有處所之範圍也。其或帝釋為地居之總主、分差各司、衛護世間、之民眾焉。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者、應當同時而 來、言不頓彰、文有前後、故有重語也。○海神(名海若)、江神(名江伯)、河神(名宓妃)、此三皆水神也。說文云、軒轅子、馮夷、為水官、死為水神、又名 陽侯。以五行中、唯水最大。海為大川之所會歸、為百谷之主、納萬派之王、故冠首耳。海水青黑之色、故晦也。近陸名海、遠陸名洋、鄉子云、不積小流、無以成 海。鹹海香水海等諸海、今案四天下、四大洲居其中、四方盡處、皆海水相通、都有神靈管海攸司也。○江者共也、水入中公共也。地理志云、岷江為大江、九江為 中江、徐陵為北江、蓋一源而三目、為中國第一最大之川(源出青海、巴顏喀喇山南麓。流經雲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至江蘇崇明入海、共長九千九百六十 里許。)。俗稱長江。其下流曰、揚子江。又大川之通稱、如黑龍江、錢塘江、珠江之類是也。俗曰伍子胥死為錢塘江神。博物志云、華陽人、八月上庚日、渡江溺 死。天帝署為江神名江伯。○河者、隨地而流通、乃水之伯、上應天漢。與江、淮、濟、三水、為四瀆。河為四瀆所宗、若中國第二大川之黃河。後人以其多沙而色 黃謂之黃河(源出青海巴顏喀喇山之噶達素齊老峰下。東流梼為扎陵鄂陵二海、曲折東入甘肅境。又東北出長城。循賀蘭山東麓。陰山南麓、至綏遠之托克托縣。西 折而南。成一大曲、是為河套。又南入長城。經壺口龍門諸山為山西陝西之界。折東入河南境。始由高地流行平地折東北、經直隸山東。至利津縣。奪大清河故道入 海。長八千八百餘里許。)○樹神者、樹是植物之總名。大樹有神祇之所依止、或夜叉鬼類等所棲。四分律云、不許斫神樹。乃至菩提樹神、閻浮提樹、為部州之樹 王也(漢朝曹丞相斫樹而獲頭瘋可見樹有神祇之明證也)。○山神者、山有宣氣產生萬物也。若五岳鎮地(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 各有本山之神)、各神守禁本山責任。若七金山、須彌山亦有神為、其神隨山立名。耆闍崛山、山神名埤羅。○地神者、其地形體底下能載萬物、其神名祇。主閻浮 提者地神名堅牢。華嚴善財、參第三十知識、名安住地神、百萬地神各放光等也。○川澤神者、川者穿也、小流之水穿地而下流也。故秦有三川(即指河、洛、伊、 是也)亦有神靈司命管理也。○澤者水所匯聚處也、挹不無攸司之神在也。○苗稼神者、禾之未秀者、曰苗、凡草初生皆曰苗芽。種穀謂之稼、禾秀而成實者、皆稼 也。舉苗稼、百穀通收、往古后稷、教民耕種、死後為神。○晝神者、無所查考、或曰宮天子之眷屬、一切神靈等亦可指也。○夜神者、善財參普德淨光等主夜神、 以諸天星辰炳然在體之變是也。○空神者、其神名舜若多。楞嚴云、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有體無質如來光中暫現)、○天神者、善財第二十九參大天 神、長伸四手、取四海水。以自灌沐、示現珍寶供養如來等。○飲食神者、東廚司命之灶神、及監齋使者、乃大聖准提神、燄慧地菩薩(天文示斯所明天廚星等是 也)、○草木神者、然有雪山忍草。又如佛問吉祥童子、所執淨軟草、此釋提桓因、所化為神。及一切貴草作藥者、有神護佑、若深山、多木林中、一一亦有一切鬼 神依止。○如是等神者、蓋上十四種神、都有部類。或將一國例諸國、一須彌比諸須彌、此世界及他國土、一切之神類、以如是等三字、統包括在內矣。見光聞音、 皆來集於忉利之法會也。

(己)二鬼王眾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彼國土此世界之文解說如前。諸大鬼王者、 梵語闍黎哆、此云祖父、後生之稱祖父者、後生亦有之稱祖父也。此道遍於諸處。有福德者、作山林□塚、祠廟等處之神、享祭祀之嚮。無福德者、居不淨處、不得 飲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無量。該由心意諂誑、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報。又分三類九種之部從。今稱王者、以自在為義、報與天同、即有威德者、於當 部之主也。○所謂惡目鬼王者、表眼目凶相也、瞳子睛神、心之神明、發現於目竅、開於肝、睛源由腎。然目之善惡、為心之表、心惡發目瞋、以視人也。○噉血鬼 王者、食噉生人鮮血、常棲屠宰之處。以腥羶為食、如訶利祇南、鬼子母等。○噉精氣鬼王者、即毗舍闍、此云噉精氣鬼。或噉人精液、及五穀之精氣。凡收一切精 華之氣味者是也。○噉胎卵鬼王者、婦人懷孕三月為胎、形未全具。以內生氣未定、爾所感善惡隨業報而自現。此時赤白凝成、混沌一段。及十月滿出胎、有血胞 衣、惡鬼諍噉也。卵、如世雞卵、黃白未分、正同混沌一般。生產時無數幽鬼、諍取食噉。○行病鬼王者、天帝降瘟疫之災、其或東岳府君、承敕以後、差諸鬼神。 如富單那鬼、主人寒熱之病、兼各所領是也。○攝毒鬼王者、此鬼心行仁恕、濟世念切。因世間上種種之惡毒。若毒蛇毒龍蠱毒等、人所觸者、以之傷亡、此鬼王收 攝之、令世界人類、作為不遭、運行自在。○慈心鬼王者、常以與人樂事、念念愛護眾生。然以慈心必善容、雖是鬼王、誠菩薩示跡也。○福利鬼王者、如各處城隍 神等。以縣則福利一縣、省府亦然、赦人之禍、利人之福、故嘉此名。○大愛敬鬼王者、即愛念眾生若赤子也、有人作諸善事、若敬未來之諸佛。如是等上九種之鬼 王、并彼界此土之各處、莫不皆來集會也。

(丁)三問答發起、久遠化度序。分三戊初問來眾數多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此文分四節、初爾時至訶薩、佛能撰告文 殊。二汝觀至鬼神說正報。三此世至他國土、指彼依報處而來。四如是至數否、總結來眾之多、問其能知數否。○爾時者、正當天龍鬼神齊集之時也、十方主伴親臨 法座、諸天隨帶宮殿、異類種族從來之侶、若眾鳥投林。猶大海之納百川。此刻八部渾入、聖凡交參。良法會有學大眾、驚疑互相發問云、何緣來數之多、或聞妙法 耶、或同法華授記耶、各懷豫疑不決。佛以不思議智、鑒知大眾機心疑發。舉其所疑來問文殊。文殊為菩薩眾之首、久彰大智之名。被如來誘問之弄引、發起後科啟 請正宗、由文殊以請問於佛、故佛不告餘菩薩、獨告文殊師利、意有所憑也。○稱法王子者、佛為法王、以法自在、一切登地法身菩薩、為補處之子、故稱法王子。 何以諸經、都推文殊耶。曰、梵名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以其了見三德佛性。本是古佛、應居菩薩之中、眾菩薩推為首座。今經正顯孝行為眾善之本、非文殊不足酬 唱。竊意來眾雖多、不出正主旁從。堪表經中、眾善雖多、不越於正行孝思、深明因果。善助正行經歷誓願之久而已。唯文殊同表斯孝行之久遠根源。後文云、我已 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要問文殊之知數否、意非淺鮮矣。

(戊)二答神力不測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文殊是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作佛。號龍種上尊 王佛。央掘摩經明現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慈恩上生經、明未來作佛。名曰普現。既是三世古佛、何以不知法會之眾數哉。約申三意。一隨世 人情、讓鄙自己、方顯尊勝於他人、佛堪讚歎久遠所化之眾、皆由地藏大士因地、孝思而起行願之來源也。二文殊若直答明數、佛說地藏久遠、則無端緒。先以文殊 讓答、神力千劫、算數測度、不知法會來眾。次後佛用五眼遍觀、法會大眾、猶不盡數。誠如一壎一箎、節和調順、成全美曲、方集地藏自始至今、孝順之大典也。 三凡諸經有所疑事、請問文殊若法華疑問瑞相、答燈明以相同。今問人數竟不答、意在請佛。說地藏行孝。孝為眾德之本、故須佛說、自答不知良有宗也。

(戊)三顯久化之眾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此文有二節、初從佛至數、以佛眼遍數不能 盡知。二此皆下至未成就、明來眾之原因。佛告文殊師利者、佛為能告、文殊為所告。二俱欲揚地藏、往昔因行之度生。故一以神力不測。一佛眼觀猶不盡數。○吾 以者、佛自稱為吾、以者用也、用佛眼觀地藏所化之機、尚難得知。況餘菩薩二乘等眾耶。問。佛具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何以不知、法會之人 眾乎。文殊二通(報得通、修得通)、尤經千劫不能測度何耶。答。須據本跡乃明佛菩薩度生之巧妙。一若地藏之本願、歷劫度生、先令他成佛道。釋迦文殊已成佛 道、或經過彼之願海、挹未可知(地藏菩薩據本、釋迦文殊據跡)、或各經各宗其主、當部所宗、亦不得不如是、讓己讚人之尊崇也。二度生事業、逢場作戲。彼此 主僕、互扮互做、有何不可哉。○此皆是者、直指文殊不測、佛眼不盡之大眾也。此等大眾、咸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化。明歷時之久、方顯所化之眾且多耳。 已度已成就者、現於十方國土、坐道場度生者是。當度當成就者、彼土世界、諸大菩薩、上求下化者是。未度未成就者、天宮大會未得無學者、及諸各界所咐囑、將 來調度者是。蓋度與成就、不得不分明之。度者法度、投機之法也。度量眾生、根性有大小、投以大小之法、法機相宜、方承法而修持、是名引度也。成就者、稟法 修因、積因剋果、望果之功已畢名成。度生事業堪辦、機緣輻輳者、名就。問、佛坐皮禪延多重閣土、僅三十由旬、周圍只九十由旬、焉得容受許多、不測不盡之大 眾耶。答、如維摩丈室容燈王之獅座。皆是不思議、非凡情所測也。多少融會、小大相攝、事雖有異、理實海涵、序文至此竟。

(乙) 二正宗分。凡十一品半、都正宗之義。正宗者、為全部之指歸、當經之正宗旨也。證信證此、十方雲集而來者、為此。流通流此。文分十一科。(丙)今初半品、明 過去世行願。分二初請問正宗、二結會古今。(丁)初分三初問作何行願、釋將來之疑謗、二立願度生仿成道相好、三聖女行孝、感佛救親、(戊)初分二初文殊願 問、二佛以喻明、(己)今初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初文殊表自信受、二小機難信不免疑謗、三 請說因地行願。○文殊白佛、是啟正宗之原由、代諸大眾發問、良以時至機動、作釋疑之利益。○我久修善根者、我文殊已經過去至今、久修自利利他之善根。成就 一切眾生、因他修行、曾令發覺、精踐道法。故文殊為十方諸佛之模範。○證無礙智者、如理智無礙、能見眾生、自性清淨。如量智無礙、能通達未來、無盡眾生根 性。彼文殊聞佛所說、即當信受、後來不然、故代啟請釋疑也。○小果聲聞者、小乘偏空之果證、向來聞小法、大法常且不聞、焉知不思議事乎。○天龍八部者、天 龍別名、八部總稱、總別兼舉也。天(一)龍(二)夜叉(三)乾闥婆(四)阿修羅(五)迦樓羅(六)緊那羅(七)摩侯羅伽(八)此是乘急戒緩之機、大小乘根 性皆有、舉一類劣解者言之。○及未來一句者、佛滅度後正像末法時世、眾生根性不一故云諸。淺解者多、深信領解大乘者少。志不決定信不堅固、故之不等也。○ 雖者、內心未實也、雖然聽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狐疑不決、惑亂未能深信也。設使外面威儀頂戴受持者、內心未得領會、難免說不信之言、反成毀謗之語。○唯願 世尊者、唯獨仰願、羨慕釋迦世尊、親口廣說地藏不思議事。○因地者、因初無始之地位也。約表法三因佛性之心地、謂正因佛性人各本具、了因覺照、緣因事行、 此二是修、性修之體、同一原之心地也。○作何願立何行者、二何字申問之言辭。願是心想中之計劃。行是經營之實事。望佛廣說大士最初行願、至今令成如斯、不 思議事、使小果聲聞、及小機八部、不生疑謗。

(己)二佛以喻明、分二初借喻明久證。二況小及誓願、不思議利益。(庚)今初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

佛欲明地藏因地、以答文殊之問、雪將來之 疑謗。○譬者曉訓之意、如者彷彿似同也。○三千大千世界者、千須彌日月名小千。疊至千小千、名中千。積千中千、名大千。此三種千數世界、極其廣闊。蓋其中 所有物類多多無數。略舉幾種、推之無窮無盡。草生於地中、至多無數、木亦生在地上、多木為叢林。稻麻竹葦亦復如是。乃至山石微塵、誰能數量。將此物類、一 物數作一恆河數。此河數誰可盡哉、更於一恆河之內、隨取一顆沙、喻一大千世界。一河內之沙、無窮無盡。況物喻之河沙、一一沙、作一一大千世界、竟無人數知 者。又一一大千世界內之微塵、一一微塵作一一劫數、一一大劫時間、所積塵數、盡充為劫。縱算師、若算師弟子、不知其數。大士證十地果位已來、又加千倍多於 上喻。矧十住、行、向、等、位置乎、皆約圓教也。唯佛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竊謂大士自始迄今、於其中間經歷所作、莫不行孝為宗、度生為事業 乎。

(庚)二況小及誓願不思議利益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初二句、況在小乘時長更久。次文殊下二 句、宏深誓願、威神不測。次若未下至道止、明奉持得益、夫前文喻不思議劫證十地。今初節況未登以前。或於人天小乘果位等、真無喻可比也。○聲聞者、聞佛說 法音聲得道者。有大小乘、權示實踐之分。就小乘有利鈍各異、最利者三生、鈍根六十劫、方得四果。大乘者、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實踐者、帶果行因、或接賢轉 聖。權示者、內祕菩薩、外現是聲聞。○辟支佛者、梵云辟支迦羅、此言緣覺。常居水邊林岩之下、獨宿孤峰、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將外緣之境、託歸自覺 觀、故云緣覺。或修十二因緣覺悟者、又分佛世、無佛世、之緣獨覺。利者四生、根鈍百劫、證支佛地。蓋大士歷時幾久難可知矣。佛告文殊、此地藏行菩薩道。有 威德神力作用、有誓願度脫眾生。威者一切天魔外道所畏、德者使一切可尊、是神通折伏門之作用也。誓者拔六道苦趣。願者令一切眾生、先成佛道、是度脫眾生、 攝受門之不思議也。○若論佛去世後至今、皆是未來世。○有善男子者、能彀盡心、信受作善。行真善而不怠、是勇猛男子。丈夫之稱、五乘七方便等是也。善女人 例知。○聞是菩薩名字者、菩薩之名、從福德(實業)度生作用立(假名)也。但隨世之嘉號、眾生聞之便生敬仰爾。下四或字、皆不定之辭。○或讚歎者、口業供 養、內心恭敬、口則發言甚美之。○或瞻禮者、身業供養、瞻是瞪矇望視之貌、心戀慈容也。禮是五體投地、稽首之拜、卑己尊彼也。○或稱名者、意業供養、念菩 薩之時、於心意相稱故。此三業文雖分配、誠一一各具三業也。○或供養者一切奉上之總名、若四時飲食、臥具等、悉言供養。乃至二字、超略香油燈幡之類。○彩 畫者、丹青等五色繪圖畫像。○刻鏤者、巧匠宪木雕鏤為像。或清淨泥土塑成、更用漆塗、而莊飾之形像。流傳永久、俾人人種福田培善根。○是人者、三業供養自 利之人、或造像自利利他之人、或具足之人、或具二具三種種不一、仔細研之、人類無數。是人二字總指之。三十三天者非忉利橫列。須論豎上三十三天、以表供養 造像功德之廣遠。能昇降所歷、一一同彼之天壽。當得百返循還之久、時其間永不墮落三惡道也。何不將此功德回向法界、願一切父母齊成正覺耶、若能如是、誠同 地藏之行孝也。

(戊)二立願度生、仿成佛相好。分二初昔遇佛問何行願、二告文殊大士因地仿行、(己)初分二初遇佛因問、二佛教度生、(庚)今初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初四句、敘最初、物沙塵喻劫之前、發心之 由。次時世下至如來、明佛名號。次時長者下至此相、因見相而問行願。此文全對文殊酬請問故說、正表地藏在凡夫地起初之行願。○身為大長者子者、身是頭等五 分、全周之體段、為載道之器。大長者子、須具十德、一姓貴(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輔弼丞相鹽梅阿衡)三大富(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猛(嚴霜隆重不 肅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六年耆(蒼蒼稜稜物儀所伏)七行淨(白珪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歎(一人所敬)十下歸(四海所 宗)有斯十德、方名義相宜、如春秋時、中國有鄭長者、子是君子之稱、若孔子老子等是。○時世有者、彼時有佛、應化世間、說法度生。佛者、三覺也、亦名三異 也、一自覺、異於凡夫不覺。二覺他、異於二乘不化。三覺滿、異於菩薩分真也。○號師子等者、具通別兩號也。師子獸中王、借顯、佛是法中王、用世間喻、表出 世法也。奮者發怒振搖也、迅者、行進之疾也、師子奮之除塵穢、迅之踴躍之快也。修此三昧亦復如是、慧力奮之昏障自除、定力迅之至理不隔。一三昧中、具足一 切三昧。一行門內、具足無量行門。方是圓行圓三昧。佛以此三昧得名。如來、十通號之一也。○時長者子、見佛等文者、佛相隨機而應現、或見三十二相、八十種 相好。或現無量莊嚴、無邊相好。由事識業識之不等、外境映心現之巨細好歹也。今文長者邂逅見佛之文、似乎應身相好者。攬而可別名無相、視之可愛而無厭者為 好。菩薩因修十善、各具十心、如是互具、成百福、各百福成千福。又云大千世界盲人、治瘥為一福、積百福為一相、漸增至三十二相。應云三千二百福莊嚴、是應 身佛相好也。彼私念言、此相非是欲愛所生、必是清淨行願功德感報。因此發問彼佛云、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得此妙相好耶。

(庚)二佛教度生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告者、對告說明相好來因。欲、希須義、希 望證佛之相好者、應當久遠行菩薩道、度脫眾生。方剋證此身。一切者包括九法界之通稱也。受苦者、有三一樂受壞苦。二不苦不樂受行苦。三苦受逼迫苦、或問 曰、久遠二字似別義、豈圓行耶。答、一圓一切圓、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圓無別法、借前三教之法、一一歸圓。此借別明圓之意也。

(己) 二告文殊大士因地仿行。分二初地藏因地發願仿行、二結尚踐行願。(庚)今初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此文表凡夫地、發願仿先佛之行。因發下至 計劫、明起初發願。為是下至解脫仿菩薩行。而我至道、期證相好與佛同。○夫願者為萬法之先導、緣心所望者也、我長者從今之後、盡未來無邊際。歷不可計劫 數。行大心行、而不懈怠。○為者因見也、因是六道眾生、見其受苦不得不發慈悲心也。○六道者、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輪道也。廣設即周施義、 無緣慈同體悲之方法、順便教化之機宜、盡令離苦而獲解脫也。○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已、自方成佛。

(庚)二結尚踐行願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初二句結昔立願、次二句尚崇菩薩道。以行 填願、齊臻易就。○以者因也、因往昔物沙塵喻劫之先、在師子佛前時、立斯廣大度生之誓願、蓋其中間不退如初、尚為菩薩。○尚為者、尊尚彼佛之承教。為成行 願而不缺也。問、此文因相好而立行願、何處為孝行之宗旨耶。答、孝義甚廣無法不收焉。謂稟諸佛教、承行而不逆、即孝順焉。經極久而不倦菩薩之行、為勇猛之 行孝也。從始迄今、積因證果。世世雙親、獲超昇之益、誠大孝子之無外矣。

(戊)三聖女行孝感佛救親。分三初佛壽像法、二誠供感佛告示、三威神遊獄。(己)初分二初佛壽時劫、二像法勸母、(庚)今初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文應超過長者子之前、又過如許之久。初 三句劫世佛名號。次二句顯佛壽命。○又於過去者、又勝越前文也、梵語阿僧祇劫、華言無央數 (楚詞云時猶未央王逸曰央盡也)。大論云阿秦言無。僧祇、秦言數、詳如後品說、比時有佛垂化之教主、應現於世間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通別號兼舉。覺是 本覺、華是始覺、謂始覺智華開發、照於本覺理也。境智理一、始本合如。斯即禪定自在之王。又云表八識心王、七覺淨華、悉從禪定得名也。○彼佛壽命者。須論 三身以明壽命。一法身、真如不隔諸法、謂之壽、以如理為命。二報身、境智相應之壽、智慧為命。三應身、一期機緣為壽、示同煖氣識為命。此文彼世應身佛壽 也。

(庚)二像法勸母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像法者、佛世聞法修持證果、教行理三具、 滅度以後、雖具此三、有解無行稀少剋證、形像肖似而已。○婆羅門、此云淨行、亦名梵志。劫初梵天下降種族、若中國道教。○女者、精修寡欲之處女也。宿福下 三句歎福德。宿福、往昔作善之福報、前五度皆是。積世至深、為人厚德。○眾所欽敬者、端正懿淑、眾人所宗、無不欽伏敬仰。行住坐臥、即四威儀、為心術之 表。○諸天衛護者、內心誠行之德所感。或行孝奉事父母、或恭敬三寶、植眾德本、都感諸天鬼神、保障護持。○其母信邪等者、萬法從信入、其母女、信邪信正、 咸由習慣而來。問、邪正相違、安得同氣遺體。答、內祕菩薩心、外現邪見家、正表大士現類度生也。○聖女下四句懷孝勸母。聖者正也、正知正見、裏表一如、言 行而不迂曲也。將種種言說、善巧方便、奉勸誘引其母。導之歸敬三寶、令生正見。誠大孝人勝風樹之空歎也 (風樹者。韓詩外傳中皋魚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皋魚自少天下遊學。後還親喪。故有此歎。自恨無親侍養 也。)。次四句說障重墮苦。其母貌雖略信、內心全不恭敬。設生信心者、焉墮此苦哉。就此內疑外勸之時不久。煖氣識將散之命終。被惡業所牽。○魂神者、即第 八識神、墮落極苦之處。因常輕三寶、故受斯報。無間地獄、如後釋。

(己) 二誠供感佛告示。分三初誠孝設供、二孝情感佛、三告示當知、(庚)今初

時 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 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文分三段初十句孝女設供代母追雪罪過。次 四句所供寺像。次十句敬(仰尊容像)念(母親墮苦)交祈。○知等者、良知其母在世、不信三寶、撥無因果。○計等者、計較善惡軒輊、應當隨業之昇沉。凝思亡 母、生少善因、邪心太重、惡事甚多、必定生於三惡道之趣。○遂賣等者、家業屋宅、父母遺產、誠是作罪根源、由慳貪心盛、故邪見之自然。遂賣之罪根基除。○ 香有潛通之義、以表信、代悔不信。華以表正因剋果、追薦魂神、令生正知見。供養之器具不一、故廣求及諸四字含之。○梵名塔波、亦云堵波、此言塔。安瘞佛 骨之處。寺中奉佛像之地 (寺者官舍總稱也。如漢御史府、亦稱御史大夫寺。後此官署有太常寺。鴻臚寺等。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白馬寺。後僧 眾漸盛。分居殿宇皆名為寺。此為始也。)。發廣大心興建供養之道場。行孝子之誠懇、酬昊天之恩德也。○見覺華佛像等者、辦供物之具已畢、親詣塔寺像前興 供。或塑像畫像、威容赫赫。端正如生在、莊嚴無等倫。畢備者、三十二相也。瞻禮者、孝心誠意、目睛不瞬、瞻望祈佛。禮謂五體投地。瞻之又禮、禮之又瞻、倍 生再三敬仰至極。胸憶思忖、未動脣舌、謂私自念言。內心念佛、佛是大覺徹見無礙、具足一切智。若佛現在世時、我母已死之後、倘來問佛、母死生何處、佛必指 示、令知我母去處、昇沉苦樂之所。敬念之心既久、外發悲洎、祈感之情極矣。

(庚)二孝情感佛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初三句孝懇情態。次四句感應慰聲。○其垂 首泣洎、內心感念、懇祈之極。良知長久、滿臉涕腮、狀不成見矣。眼瞻佛容。意戀如來。不同孟宗之哭也。○忽然聞靜空之中有聲。泣者、無聲細哭之涕。聖女、 是正直賢德之人。方感如來慰其勿至悲哀。○我覺華佛、現今指示汝母去處。就行孝傾家興大供之效驗也。

(庚)三告示當知

婆 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 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 今身心將死不久。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初五句問何聖德。次四句孝戀失母。次七句 報佛名號。次八句願佛速說。次六句告行當知。○蓋感應道交如合掌、聞空聲向空而白空者、一空無二空、表一道之理同也。是何神德寬饒我之憂悲、思慮亡母哉。 ○我自從亡失母親已來、晝夜之間、二六時中、常憶悲戀、無處可問。不知我母生何世界、在何道中、○再報聖等文者、即顯感顯應也。冥顯例四句詳如觀音記。佛 名如前釋、見是佛五眼圓明。汝憶母至告示者、古人父母喪後、負土為之墳壟、植松柏以列表、廬墓三年、盡孝之誠。孝德傳云、汝南蔡順、字君仲。孝順父母、親 喪葬訖、於廬墳次、鳥獸從之棲宿。哭時即助鳴。後漢人也。皆常情之分、而不知設供求佛、惜其罔遇也。夫常分孝情感動天地、倍情廣供、故感佛現空告示、無復 疑矣。○聞此聲等文者、聞此再告之聲、身心愈切憶母。身由父母之遺體、舉身自拜撲於地、既喪我親、身何可惜。急欲知母生界、禮如泰山崩、四支百節、皆破傷 之損。左奴右婢、趕至扶侍、已暈氣絕、呼之治之、良久方甦。誠勝丁蘭刻木。願佛慈悲愍念指示、然祈速說者、知自外身已殘、內心憂苦、將死不久也。○告聖女 等文者、謂其趕快返歸家舍、端趺危坐、思心緣惟佛寺中尊像、口念佛之名號。即當自然知母生界之處也。約法返觀五蘊之舍、即法身為諸法之母。行之自知、正定 受、謂之端坐。禪那之修、謂云思惟。念佛之名號、故感下文威神遊獄焉。

(己)三威神遊獄。分二初夢魂遊獄、二悟事立願度生、(庚)初分二初遊獄親見業海、二問母行孝本懷、(辛)初分三(壬)初承教起行。

時婆羅門女、尋(繼求之遍)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憶母念覺華佛者、存孝情契佛心也。經一日一夜者、日表覺悟之明。夜表愚迷之暗。迷悟之本、罪福之作、天堂地獄、由自招之分岐也。

(壬)二遊歷苦境

忽 (然之間)見自身、到一(業)海(之)邊。其(海)水(若湯之)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趕至西)西(趕至東)馳逐(往來)。見諸(受 苦)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浮於海面)沒(沈於水中)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向)外(露)出、 利(如)刃如劍。驅(逼男女)諸罪人、使近惡獸(令其食噉)。復(夜叉)自(己)搏(之手取)攫(之爪持)、頭足相就(隨折而壞落)。其形(容百千)萬 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初十二句、見業海及惡獸罪人。次十二句。 見夜叉異相及殺罰罪人之狀。次三句、表念佛功能。○忽見者、明定中徹見之境。如楞嚴色蘊八境云、下見地獄、上觀天堂。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 成。今似想心現境略同耳。○夜叉此云捷疾鬼、有飛空地行之等類不一。○念佛力者、仗念覺華冥加之力、自然無懼。蓋論念佛、有事念、理念、觀想像念。念法 身、念報身、念應身、多多不一。此文觀想像念佛也。

(壬)三鬼王來迎問答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鬼王者、福德之鬼、自由自在故稱王。常行慈心、不加害一切、各從仁恕而立、故謂無毒。稽首者、稽留少許之時、首投於地也。拜後來前迓迎。善哉讚美之詞。發大心利他者、總云菩薩。有何因緣來到此惡趣之地。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此六句問答此處何地者、即前科所見海獸及 諸罪人之苦境也。答大鐵圍山者梵語柘迦羅、秦言鐵圍。起世經云、四洲地心、即須彌山、高廣八萬四千由旬。外有七金山、高廣次第半減。第八持地山、高廣六百 二十五由旬。外是大鹹海水、橫闊三十二萬二千由旬、中有四洲。第九鐵圍山、高廣三百十二由旬、第一重海在此中也(此依佛祖統紀之文)。

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

此六句問答有否地獄。梵語捺洛迦、此翻苦具。婆沙云、瞻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乃有地獄。地下之獄、從義立名也。

聖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此文明威神力、方到獄所。業力者、身口意惡業之力也。為人一世、不自覺知、隨粗俗人、身常作惡、口常言惡、意常緣惡。時日月歲至積一生、臨命終時、被業力所牽、以至墮苦也。

聖 女又問、此(海)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出沒海中)、及以(各異)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 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度此海。○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 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初五句疑問、此海之水湧沸、眾生被水逐 浪、惡獸搏撮食噉何耶。次十一句、答由業因、先過此海。次六句更有二海倍倍加苦。次三句、結共名業海。○閻浮提者樹名、南瞻部洲依此樹立名。其中造五逆十 罪之眾生很多、作善者少。新死未久之類者、至此方知、一生所為、自作自受欲悔晚矣。須經七七日、中有身之變化 (一七日一變化)、方能去投生 (極善惡之人被業牽不停中陰)。是知為先人追薦、當一一七、營齋懺罪。將功補過、令脫苦難。孝子賢孫、不得不作此孝行之悼薦也。文中一者自己造惡、二者無 人作功德、三者既無善因、當據本業。任業運之所感、自然先經此苦、○海東等文者、彼鹹海橫闊三十二萬二千由旬。其中或有一二嶼島、而過者、或配三業所感之 數、亦不可決定。○三業惡因者、身殺盜淫。口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貪欲瞋恚愚癡。由十惡之所招感、故有三海倍倍增苦也。聖女僅遊觀一海、後二海鬼王、 將答敘出。又作惡之心有三等、受報自然有三海。其名共號業海是也。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此問答地獄址處、具明次三數。聖女問曰、 前言實有地獄、今何不見。鬼王答曰、三海之內、即是大地獄也。其中多少之總數、括言百千、大小各不同。有寒獄、熱獄、正住、邊住、之差別耳。聖女所見、是 寒地獄也。○所謂下解說。具有十八者或八寒八熱加二根本。準十八泥犁經云、一光就居、人居此中、相見即欲鬥、泥犁中無兵、而自有相殺傷。無歲數、又不死、 其人長大。且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一日 (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一萬歲、即人間百三十五億歲也、後十七獄中、苦與年壽各增倍、皆例此也) 。二居虛倅略、此中一苦當前二十、其人入火中赤身出而相鬥。三桑居都、其人常被火燒。四樓、其人常居大火鐵城中。五房卒、於大深谷之火中爛燒而不死。六草 鳥卑次、於高二千里、廣四千里、之火城爛燒而不死。七都盧難但、大火鐵貫其人。八不盧半呼、常在火中炮炙。九烏竟都、寒冷凍身。十泥盧都、十一烏略、十二 烏滿、十三烏籍、十四烏呼、十五須健居、十六末都乾直呼、十七區逋途、十八陳莫。○次有五百者、觀佛三昧經中明、五百億刀林等。百千者、梁懺云、造八萬四 千隔子地獄等是也。此等文數、不可強會、因彼彼作業各各私受、豈有名數可盡哉。

(辛)二問母行孝本懷分三初查何行業、二查何名姓、三報已生天。(壬)今初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此文正表行孝之本懷、以前文誠心廣供、泣 血求懇、意旨在此一問。然遊獄審觀遍處、靡遇見母、故不得不發本懷之事以請問鬼王也。○魂神者、魂靈便是鬼之異名、魂魄之精謂之神。不知當墮何道、生至何 趣。○在生習何行業者、問業因若何、感果易尋。汝母現在一生習慣行為、所作何等之業善惡昇沈絲毫不差遺。○邪見者、即五使之一、眾惡之元、六十二見百八見 等、由邪解不正而發生也。○譏毀三寶者、譏誚毀謗、以其事三寶不敬、理三寶不解、彼時像法中事三寶者、塑畫尊容、瑞嚴畢備、為佛寶。三乘聖教黃巷赤軸為法 寶。剃髮染衣、依法修持者、為僧寶。理三寶者、以實相慧、覺了諸法、為佛寶、所覺法性之諦理、為法寶。如此覺慧、與事理和合、為僧寶。諦觀一念之心、即空 即假即中即是三寶也。○設或暫信者、聖女廣說方便、孝心勸誘也。○旋又不敬者、邪見習慣惡病發現。由鈍使疑心不決、故常輕三寶而又不敬也。

(壬)二查何名姓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姓者生也、古者因生以賜姓、表明其所生為 婚姻之別也。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以呼氏、氏不可以呼姓、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三代 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也。姓字從生女二並之。印土有剎帝利(王種)婆羅門(淨行)吠奢(商賈)戌陀羅(眾庶)之四姓、不知菩薩之母、姓氏何等。 有姓名則易查。○俱婆羅門種者、印土九十五種外道之一、執生梵天、不信三世因果。○尸羅此云性善、善現是華言、梵華並舉。總而言之、現生好行善道、而不自 放逸故。○悅帝利(科註開蒙)俱云未詳。竊謂、義含堅惡習。

(壬)三報已生天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合掌表一心至誠、啟者報告之辭、願聖者、 不必久遊觀地獄所、卻返本住之處、胸懷亦不必憂愁、又不必憶母悲孝之心戀戀。○罪女者本是菩薩母親、因邪見造罪、從業立名、鐵面無情之鬼王。○生天以來經 今三日者、逆知廣供孝誠之時、母魂此時生天。聖女夢魂遊獄良過三日矣。○承孝順之子者、承蒙祈佛之沾光、方得離苦生天。孝順心懇、能感動天地、威顯神靈。 曾子曰、孝子之養親也、樂豫其心不違其志、悅其耳目、安其寢食。此唯生孝而已、不能導其神魂也。○應是下至生訖者、一由孝順心切、二仗佛光難思、三同處澤 利善緣、故云同生也。鬼王問答之言盡畢、揖訣而退。陰陽判然矣。

(庚)二悟事立願度生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初文憶事須立願。次文來行大願之廣。○尋 如夢歸者、俄焉而醒、仍在本家室內晏趺耳、夢若後釋、○悟此事已者、一悟知地獄之事、由惡因感三業海之苦。二悟知如來神力、知母脫罪生天。三悟計鬼王敘 語、作福贖罪、無間一切皆利。故於佛前立大願王。○願我今日為始、直至盡未來際、其中應有罪因苦果眾生、廣設道場、方便教化、使令各各解脫、才罄本意也。 問下文光目女見佛如須彌山、今忽聞空中之聲、能見佛身否。答、雖聞再三告示、而不見現形之文、何以不見、曰、一是廣供、一是造像、縱同孝心、懇意不同耳。 問空中之聲、同在之人、耳均同聞否。答、人雖同處、心不同等、是知餘人不聞耳。問佛眼遍見、無不指示生處、而教端坐何耶。答、佛有益物之心、令至遊獄、親 臨苦境、還陽警世、方知因果不昧普及自省也。

(丁)二結會古今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往昔無毒之名、慈悲為本。現今財首立額、 六度財施為首。始終皆利生之事而不缺、彼世世父母、自然獲超之路。是菩薩之大孝也。蓋彼今昔名形雖異、一念體性、未曾有改焉。○始乎女身立誓、中行二利為 宗、積因累劫、常懷蓼莪之思。充宇宙是行孝之境、盡大地都是親恩、度盡方成正覺、而今尚居菩薩之位、故大願地藏是也。初科名過去世行孝願文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偈頌 第2頁:略述孝義論即自序
第3頁:佛須說此經 第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玄義
第5頁:忉利天宮品第一 第6頁:分身集會品第二
第7頁: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第8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第9頁:地獄名號品第五 第10頁:如來讚歎品第六
第11頁: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12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第13頁:稱佛名號品第九 第14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第15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第16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第17頁: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