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解 慧律法師講述

金剛經講解 慧律法師講述

法會因由分第一

[日期:2010-08-20] 來源:精華佛學網站  作者:慧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梁昭明太子蕭統分章】

  梁,梁朝。昭明太子為了他母親讀經方便,把經文分成章節,成了現在看到的樣子:「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起請分第二」等等。原本《金剛經》沒有這些。昭明太子為了母親容易誦《金剛經》,將經文分成三十二分,結果沒得到好報,落入地獄,受苦無量。因為經典是動不得的,不能增加一字也不能減少一字;他卻自作主張將經文分章,當然落入地獄,痛苦萬分,無緣無故做了賠本的生意。現在的一貫道就把經典胡亂篡改,一貫道宣揚吃素、佈施固然很了不起,但是篡改經典將來會很麻煩。梁朝的昭明太子本為孝順母親,結果卻落入了地獄。所以誦《金剛經》時,「某某分」是不誦出來的。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六祖大鑒禪師注】

  【龍溪 孫云鴻復生 侯官楊、浚雪滄重梓】

  龍溪,一個地名。復,再一次。梓,印刷。

  【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梵語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密者,梵語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又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經者,逕也,見性之徑路也。】

  堅利,十分銳利。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我所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祖的註解跟其它的註解不同,他的註解均從本性流出,都是在以本性的見地做註解,這個註解非常好,很適合我們,對於想研究明心見性的人將有所幫助。

  【李文會曰】 「 如是我聞者,如來臨涅盤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

  表示是阿難親耳中聽到的,真正來自佛的言說,並非道聽途聞,這樣才能令眾生不疑。

  「 次顯處所。

  顯明講經的處所。

  「 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即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

  「是」為各種眾生性的別名。

  「 又云:法非有無,謂之如。

  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

  「 皆是佛法,謂之是。

  有也是法,無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無也是法,非有無也是法;所以法非有無,皆是佛法。此為「是」。

  【川禪師云】 「 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

  我們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 「強名」是勉強安立一個名字,說有一個「我」。

  「 聞者,聽聞也。 」 「 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意思是因緣具足,這時候應該宣講《金剛經》了。

  「 佛者,梵語,唐言覺也。

  佛, buddhaya 。唐,就是當時中國所處的唐朝。

  「 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

  覺悟到內心沒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對於外在覺悟到不要染著六塵。

  「 又云:佛者,是教主也。

  佛就是教主。

  「 非相而相,應身佛也。

  非相,是說法身無相;而相,是說感化示現。一切法本來無相,為了度眾生示現應身佛。

  「 相而非相,報身佛也。

  雖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這是報身佛。

  「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不能說有相,也不能說無相,這是法身佛。因為非相,所以不能說有相,「非」指不能說; 因為非非相,也不能說非相。

  「 在者,所在多處。捨衛國者,說經之處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 共建立精舍也。

  祗樹給孤獨園,涉及到兩個人:祗樹指祗陀太子佈施樹林,給孤獨園指給孤獨長者佈施花園,兩人共同建立精舍。

  「 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 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 。

  這個解釋太棒了!看了大德的註解,你會感歎真是聖人!去惡取善,意同嫉惡如仇:力圖去除惡,卻不知道惡的當下就是解脫的本性,還認為有惡可除、有善可取,這樣的人稱為小比丘。為什麼叫小比丘呢?發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惡取善,仍存對立,是二分法。善惡俱遣,對善也不執著 , 對惡人也不會誹謗、攻擊、傷害,這樣的人稱為大比丘。簡言之, 悟到實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惡取善的叫做小比丘 告訴諸位: 嫉惡如仇,只能當世間君子,不能做入位聖人 。因為, 惡雖然不能為,但是嫉惡如仇,仍有取捨啊!對於惡的,我們應當同情、憐憫,慢慢感化;實在感化不了,我們隨緣。面對善的,能夠解脫;面對惡的,也能解脫。「善惡」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實相法,便沒有善也沒有惡,所以名大比丘。

  「 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六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分別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佛出現之時。「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間,應供的時間。「著衣持缽」,搭衣持著缽。「入捨衛大城」,來到捨衛國。「乞食於其城中」,來到這個城中。「次第乞已」,為了要讓貧富的眾生平等施捨種福田,不能分別;所以乞食不能分別富貴貧賤,不論佈施食物的好壞,都要繼續沿門托缽,不能有排除、取捨。所以,次第是慈悲之意,令眾生平等佈施,不選擇貧富,表示平等心、慈悲心。「還至本處」,「本處」表面指本來的精舍,內涵是指我們的本心,本性的意思 。「還至本處」就外在的事相來指回到祗樹給孤獨園,其實表示恢復到我們的本心。「飯食訖」,吃完飯之後。「收衣缽」,將缽洗乾淨、衣收拾好。「洗足已」,把腳洗乾淨。佛陀當的時代,比丘都打赤腳。

  在台灣,如果出家人打赤腳,會被別人說成是瘋子。佛陀在世時,修行人沒有拖鞋可穿,只有打赤腳。佛法傳到泰國,比丘是穿拖鞋的,所以去泰國會看到,出家人都穿拖鞋 , 出門也穿拖鞋。所以在南傳佛教裡,要穿拖鞋才如法,照理說要打赤腳啦!我們中國就不一樣,在台灣的話,假如我穿拖鞋出門,別人看了會覺得怪異,沒有禮貌。不過,泰國的比丘雖然穿拖鞋,卻很有威儀。他們不會騎腳踏車,也不會騎摩托車,比丘騎摩托車只有在台灣才能看到。太空帽(安全帽)沒摘下來,誰也不曉得他是和尚!只有我們中國的出家人才有這種情形,在泰國絕對看不到比丘騎車。因為泰國比丘非常重視威儀。我不敢騎摩托車和腳踏車,雖然我騎腳踏車很厲害,從後面都能跳上去,但是不行!人家會指點:這個講經的法師怎麼這樣?一點威儀都沒有!一旦騎了,從路上經過,女孩子會對你吹口哨:慧律法師在騎腳踏車!拍一張照片,明天馬上送給報社:「慧律法師騎腳踏車」。一定會這樣,所以說不行 !

  「敷座而坐」,表示萬緣放下。心不動為「坐」。會看經典的人,看到這段就開悟了,經典到此為止不必再講下去。外表看起來,搭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回來,洗淨缽,收拾好衣,洗完足,結跏趺坐;實則表示佛的行、住、坐、臥,全在如如不動之中。到此經義已全盤托出,即行、住、坐、臥,都必須要以金剛般若無相的智慧觀照,所以還到本處,恢復本來的面目。「敷座而坐」是表法: 萬緣放下,心無所著,名為真坐 。

  【李文會曰】 「 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者,正當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已者,淨身業也。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3-30 9:36:58
請問師兄文字稿有完整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