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第四章 學佛

[日期:2010-07-17] 來源:轉載  作者: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  學佛

一、只要心好、行善,何必要學佛?

1)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好人,每個宗教都說自己是勸人為善。但是所謂的好壞、善惡,是以什麼為標準呢?都是以各人自己的成見為標準!

一般人都只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為善,一旦受到侵凌攻擊,便視對方為仇敵,拼死反擊,卻不知自己這種敵視的心態、忿怒的心情、和反擊的行為,也都是自陷於「惡」了。又常有人以「嫉惡如仇」自詡,但這個「嫉」念又豈是善?「善」的標準僅到人類的人,他殺生食肉也自以為是善。

每個人都以各自的觀點為標準,認為自己所為的都是善,而個人的觀點又是隨時會隨自己的情緒和利害關係而變動的,以致每個人連自己的標準都無法作一定的規範,何況要認同別人的標準?人人都自認為是善,都認為別人是惡,而互相攻擊,互相攻擊卻仍然各自認為自已是善。

宗教也是一樣,各有各的善惡標準,而相互評擊。標準較嚴格的,認為標準不及自己的是惡;標準較鬆散的,認為標準超過自己的是愚癡。但之所以標準散漫,是他見得不夠深、不夠廣,然則到底誰才是愚癡?

佛教和一般人及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是在於對善惡的標準非常嚴謹而且明確。以佛教的標準來衡量。事實上一般人所謂的「心好」都是自我粉飾,所謂的「善」都是虛偽、都不徹底。因此,之所以要學佛,就是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善」、什麼樣的發心才是真正的「好心」,讓自己的錯誤沒有藉口逃避;從而更能身體力行,真正地來行善,最後讓自己的思想、行為、和人格,都達到最完美的標準。

所以,也可以說,如果真正心好、真正願行善的人,一定肯學佛,接受佛教嚴謹的善惡標準,努力成為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2)善是有漏業,只是增長福報,不能解脫輪迴。而學佛最終的目的,是要修無漏業,要解脫輪迴。佛法中之善行,是增長修無漏業的助緣,是基礎,而不是目的。所以學佛,不只是要行善,即使能學行佛法中的善行,也還是不夠的,還是要學究竟解脫的佛法。

二、學佛必須吃素嗎?

1)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吃素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吃素是源自於大慈悲心,是因於對畜生道眾生的悲憫,是對他們被殘殺、被屠戮、被燒煮等慘烈遭遇的不忍。任何人,在面對碗盤裡的肉塊時,都應該想想牠們從活生生到被做成所謂「美味佳餚」過程中的殘酷經歷,如果他還吃得下,那真是連一點點的悲心也沒有了。連孟子都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種沒有悲心的人,也可以說連「人性」都沒有了,儒家都認為他連做「人」的資格都不夠,何況學佛?

所以,雖然五戒和出家戒中都沒有禁止食肉,但《梵網經菩薩戒本》中便將食肉列為菩薩戒。經云:「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2)真正說來,吃素不是學佛的「必須」條件,而是學佛的「必然」結果。它不是用強求的,而是當自己慈悲心增長時,自然會發生的現象。但這種結果,也只是學佛當中的一種「副產品」,而不是學佛的目的。

但如果還不習慣吃素的,或是慈悲心還不夠大到能自然不忍吃肉的,練習吃素,可以培養增長慈悲心。此時,吃素是學佛的一種手段,一種增長慈悲心的手段,但也不是學佛的目的。而且這種手段也不是「必須」的,這是自由選擇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

3)對於有心吃素,而環境因素不許可的人,可以暫時隨順因緣,或吃「肉邊菜」。畢竟發心要比外相更重要,有「不忍吃肉」的慈悲心,要比強求吃素更重要。而愛護自他一切生命的慈悲心,又比不吃肉更重要。對環境有困難的人,當更努力在心性上修持。但還不能發心吃素的人,千萬不要以這種論調當藉口,來掩飾自己貪好吃肉的行為,更不可以此來反對、破壞別人吃素,這是要負極大因果的。

三、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吃素?

1)如果心中真的有佛,就不可能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吃肉飲酒。

佛是大覺、大智、大悲者,如果心中有大平等覺,怎會吃同具覺性的眾生之肉?怎會讓酒來迷亂心念、障覆覺性呢?如果心中有大智慧,怎會不知道動物臨死前會產生屍毒,而食肉造成血質變酸,更是致癌的主要來源?又怎會不知道酒精會傷害臟肺、麻痺神經、腐蝕智慧呢?如果心中有大慈悲,又怎麼忍心吃得下眾生的肉?

2)只是心中有佛,還不能吃肉。必須自己已經成佛了,具有佛的大能力,能超度得了你所吃的眾生;又必須是為了度化眾生,而行遊戲三昧,如此方可以吃肉。

(3)有些戲劇小說中寫到酒肉和尚,常講一句「口頭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句話原是出自《兩般秋雨  隨筆》所載,明朝末年張獻忠將攻渝城(重慶)前,駐兵某寺,並脅迫寺中的僧眾吃肉。當時有一位法號叫破山的和尚,即以渝城百姓的性命為交換,要求張獻忠在攻破渝城時不能屠殺百姓,而他自己毀戒吃肉。於吃肉時,破山和尚隨口說偈:「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坐……」。

為了救一城的百姓,而自己犯戒,這才是真正大慈悲心,真正的心中有佛在。破山和尚如此吃肉,非但沒有毀戒,反而更積下無量的功德。但如果一般人,只圖口腹之欲,而飲酒吃肉,雖然口中念的是同樣的偈,心中卻是「羅剎當中坐」,自己造業不說,還誤導引誘別人造業,更嚴重的是破壞正法,斷人慧命。這樣的業報,要以多大的代價來承擔?請諸位學佛行者千萬要三思而後言,切莫以身試法,徒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而換來無量劫的三塗苦報。

四、學佛必須出家嗎?

1)佛教徒包括出家眾和在家眾,單從這一點就可以很明顯地知道,學佛並不是非得出家才行。事實上,在家學佛的人是佔學佛人數的大部份。

2)另一個問題是:若想專心學佛,是否應該出家?因為似乎出家才是「專業」的學佛者,能夠專心修持、專職弘法。

出家,的確是非常值得讚歎。但現實的問題是:一、出家有很多戒律,必須有特殊根器和福德才能承擔,並不是每一個學佛者都能有此因緣;二、出家有寺院的工作必須做,並沒有多少時間能隨自己的意願調配;三、出家眾,由於身份形相,出外弘法亦有很多不方便處,有時反而不如在家身容易弘法。

3)對修心法的行者(特別是本宗弟子)來說,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身出不出家,只是隨緣示現不同而已。因此,學佛行者無需於此間題起分別心。

五、學佛是老年人的事嗎?

老年人能來學佛固然很好,因為老年人通常比較需要佛法,來指引他死後生命的歸宿。但並非學佛一定要等老年。

很多人都以為老年比較有空閒的時間,才可以學佛,其實不然。你能保證你年老時一定有空閒嗎?甚至你能保證你能活到年老嗎?而且學佛也不是要空閒時間才能學,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學的。更何況老年學佛,有好多比年輕人更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吸收能力、理解能力、觀想能力、和修法所需的精神體力等,都已經大大減退,而執著心和染污心、世間習氣等,都更深、更難革除,障礙更大。因此,老年才來學佛,比年輕就學佛,困難何止數十倍?更別說要想成就了。

所以,若是真正想學佛,真正想成就,必須趁年輕就好好學、好好修。早一分開始,就多一分容易。

六、學佛只是追求心靈的寄託嗎?

寄託心靈的方式有很多,學佛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

所謂寄託心靈,其所指的心靈,只是我們的妄念而已。追求心靈的寄託,為的是使心靈得以安頓。而寄託心靈的方法,不外是藉用藝術或宗教等外境,以虛幻的外境羈絆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滅、變幻不定的,即使暫時獲得安頓,也不會永遠,終究會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別的目標來求寄託。雖有少數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獻給藝術,但這是妄念強烈的執著,強烈的追求,不斷加強追求同一境相為目標,表面上看似找到終身的寄託,事實上依舊是不斷在追求,並不能使心靈得到安頓。所以向外追求心靈的寄託,事實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託的。

學佛,則正好相反,是向內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對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託,用外境滿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頓,而真正達到追求心靈寄託的目的。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只是學佛的開始。

七、學佛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嗎?

1)若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來講,極樂世界當然是非常高的境界,非常好的環境,也很值得我們這世界的一般眾生追求往生。一到極樂世界就不再受生死輪迴,這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成就了。但若從學佛的全程目標來說,往生極樂世界並不是究竟,它只是一種殊的方便而已。

我們學佛,尤其是學密宗的行者,要以即身成就為目標而發心,要自己建立一個極樂淨土,要顯現自性本具的淨土。因為淨土和穢土,原本就是同一體,只是眾生的心念有染污,所以所見的世界才不清淨。世界的淨穢相貌,是隨我們的心念和業力而現的。當我們能回復本具清淨無染的自性時,自性中本具的淨土,也就自然顯現,則隨處都是淨土了。

除非是妄自菲薄,自認為不能成就的,才退而以往生極樂為目標。

2)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要的是發大菩提心,要為修行而求往生、為早日成佛而求往生、為救度一切眾生成就而求往生,其次再修往生淨土的法門。如果不肯發菩提心,即使修往生的法門修得多好,也一樣無法往生。因為阿彌陀佛是以大菩提心願力建立淨土,眾生不發菩提心,便不能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故無法往生。

八、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是為了什麼目的?以什麼動機來學佛?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動機不正確,怎麼學、怎麼修,都會走到歧途去。

一般說來,學佛有四種不同的發心:一是為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報,或為了自己或家人的壽命健康,而來學佛;二是為了自己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而來學佛: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脫,也要救度一切眾生都能和自己一樣解脫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為了這個目的而來學佛;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輪迴、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與解脫,一切的眾生和佛果,都一樣只是虛妄的幻相,沒有什麼可追求,也沒有什麼必須脫離的,為了讓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覺知這個道理,並回歸這種超越的絕對境界,而來學佛。

這四種發心,雖然有層次上高低的差異,但基本士都還不算錯誤。當然我們不鼓勵第一和第二種發心,但如果你是以這兩種發心而來學佛,我們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須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隨著對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漸開展,讓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昇。事實上,學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圓滿覺悟。

除了這四種目的之外,如果你還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徹底檢討一下。特別是如果為了追求超常態的能力、為了感應、或通氣脈、練靈動等等目的而來學佛,請一定要重新考慮,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學佛的理念,等確定具有正確的動機後,再來學佛。因為學佛是一條追求正確覺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於超常態能力感應之路。如果以超能力或感應來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為了超能力或感應而來學佛的,必定會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換取虛幻的超能感應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九、學佛是學些什麼?

1)學佛要學佛的心,不是學佛的外相。什麼是佛心呢?佛是覺者,佛心也就是「覺」,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覺知自己的念頭,覺悟自己的本心。而覺,是要自己來覺,要自己體證,而不是學習了解佛陀說出來的覺後的境界,那是佛的覺,不是我們的覺,你「了解」也只是用意識去想像而已,並不能真正達到覺的境界。所以我們學佛,是要學習覺的方法,自己依此方法來覺。

2)佛心是平等心,是不分別心,是無取捨心,是不生滅心,是無貪、無瞋、無癡的清淨心。我們學佛、修法,也就是在修這個心,把我們眾生不平等的心態、自私的心態、喜歡分別取捨的心態、念念轉變不定的心念、充滿貪瞋癡的心念,「修正」成清淨的佛心。我們要先學這種「修正」的方法,再學著運用這些方法,將自己的心修正成佛心。

3)佛心就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四種:勝義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證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即眾生本具的圓滿覺性。願菩提心,即求開顧此圓滿覺性的心願,不僅願自己覺悟,也願眾生都能覺悟,這也就是菩薩「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誓願。行菩提心,即依佛法修持六度萬行,以開顯本具的覺性。證菩提心,即本具的覺性已圓滿開顯,為究竟覺悟之心。勝義菩提心是所依之根,願行普提心是所修之道,證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樣是這個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所見,願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樣是這個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所見,願菩提心是所修,行菩提心是所行,證菩提心是證果。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依這四個菩提心而學:先覺勝義菩提心,了知我們自已的心性和佛的心性不二;依此而發起願菩提心,願令自他都能覺證這個與佛不二的菩提心;再依願而起行菩提心,實際精進修持佛法;最後到證菩提心,實證這自始至終所做的自性菩提心。

4)佛心具足大智、大悲、和大能,我們學佛,也是要學佛的智慧、慈悲、和能力。但這些智慧、慈悲、和能力,都是我們自己本來就具有的,因為我們的心和佛心本來就是相同的,只是我們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而已。所以我們學佛,是要學習佛陀如何開發他的大智、大悲、和大能的方法,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去開發我們自己自心本有的智慧、慈悲和能力。

當我們依佛陀教給我們的方法,開發出我們本有的智慧,自然能和佛陀一樣了知宇宙一切事相、了知八萬四千法門差別。如果不是這樣開發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努力研究吸收佛陀所宣說出來的事相法門差別,那樣以意識學習得來的,不是佛心的智慧,只是知識而已。這種知識只能知道事相差別是這樣,卻不能了知為什麼是這樣。知識是有限的,因為人的意識作用是有限的;智慧卻是無限的,因為我們的真心(佛心)是無限的。知識不能了脫生死,智慧才能了脫生死;知識不能救度眾生,智慧才能救度眾生;知識不能成佛,智慧才能成佛。不學開發自性的智慧,而追求外在的知識,這是捨本逐末的最愚癡的做法。

慈悲和能力也是一樣,都必須開發自己本有的才是真實的,而且都必須有智慧來引導。如果只是用意識或知識來引導,慈悲和能力不但不能幫助眾生,反而會害了別人。這是極危險的。

十、學佛要歷經那些階段?

不管顯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一個宗派,學佛的過程,都是由信心開始,要有想來探討、來學佛的意願,才能正確地領會佛法的義理,這便是第一步,建立正確的知見;接下來就是要實際去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部份;最後實際體證到那種境界,這是最後的目的。

十一、學佛要怎麼學?

1)學佛的通則:

第一是嚴守戒律,讓自己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心念都清淨,因為佛與眾生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佛是清淨,而眾生不清淨。

其次要多行善事,廣積福德資糧,因為佛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的。

第三是習定,因為唯有藉由正定,才能夠產生正智慧、佛法的智慧,這不是靠看經、參訪、學法等向外馳求的方式而得來的,而是藉由正定而向內開發,把自己本具的智慧開發出來。但是要能定,就必須先把持戒和福德修好,才有可能定得下來。而所謂「福德」,就是必須要有「德」,才能保得住「福」,所以如果戒律持守得不好,沒有「德」,即使一直在努力行善,也積不住福德,反而原有的福德也都因為犯戒而漏失光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實在就是持戒的基礎。

2)本門的學佛法則:

第一、對師父真誠的信心,師父怎麼說就怎麼做,不用懷疑,當師父的教示和自己的想法相左時,就是考驗自己對師父信心的時候。

第二、依照師父規定的修法程序,次第而修,並且要常參加師父主壇的各種法會。對修法上的問題,只問「怎麼做」,不要問「為什麼」,因為「為什麼」都是自己的意識在轉動而已,是永遠問不完的,也沒辦法解脫生死,反而是沉淪生死的主因。而且問「為什麼」,也就表示對師父、對法還沒信心。總之,密宗的修學法則,就是完全相信師父、完全依止師父、完全照師父所說的去做、照師父所傳的法去修。

第三、華藏祖師的開示:修法不能成就,修心才能成就;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法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意到自己的心念,「修正」我們的心念,把我們無始以來向外馳求的心,扭轉來觀照自性本具的菩提心,即把凡夫的心轉變為佛心。

註:1.並不是說完全不能有任何問題。若是修法上有問題一定要問,如果是特殊的問題,最好是直接請示師父,至於一般基本的知見,則可以和師兄們一起研討。但是不要在名相、事相上鑽研、分別。

註:2.上師對修密弟子之重要,於「修密問答錄」這本書內有詳細的說明。

十二、沒有顯教的基礎,也能來學密宗嗎?

雖然說學密最好先有顯教的基礎,但各人的根機和因緣各不相同,若是學密的因緣已經成熟,直接來學密宗也是很好的。但進來之後,要趕快自己充實基本的佛學知見,修持上才不會有偏差。

但是充實佛學知見,並非要大家到處去跑道場,到處參訪。沒有基本知見,而到處跑道場,更容易出錯。

最好、最簡單、最不會出錯的方法,是常參加師父主壇的法會。因為我們該具備的基本知見,師父都會往法會中開示,所以參加法會等於是充實佛學基礎最直接而簡單的方法。若能經常參加法會,好好領解師父的開示,修持一定不會有差錯。

其次,師兄們只要做「求法申請規定」所列的必讀書籍,逐次閱讀,必能一窺佛法之全貌,基礎亦得以穩固、具足。

十三、成佛很難嗎?

1)困難或容易,要看你從那個角度來看。

若是依法門來說,顯教注重理論的探究,在理論上花太多時間,所以依修顯教要成佛是比較困難的;下三部的密法,多著重於事相儀軌,要成佛也難;無上密法則是直修心性的法門,和其他法門比較起來,修無上密要成佛就沒那麼難了。

又若從時間來看,顯教要經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無數次的世界成壞的時間)才能成佛,是極難的;密宗下三部的法門,要十六世成佛,比起顯教來要簡單多了;而無上部的密法則至多三世、乃至一世就能成佛,可以算是最簡單的。

但若從修行過程所遇的障礙來看,顯教是把業障在極長的時間裡分攤,所以每一世的障礙看起來比較小;修密宗的人,則要把無始的業障在十六世乃至一世中消除掉,所以障礙會特別集中,看起來似乎比較難。然而密宗可仗上師傳承及密法的加持,消業除障之力特強,故實際修持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只要對上師有信心,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2)成佛的難易,也要看所選擇的法門對不對機,就是所修的法適不適合自己。

3)難易要看個人的精進程度,而最主要的是個人的心態問題。如果你認為很容易,有這個信心—對師父有信心、對法門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又有出離已,深體世間無常,切願要了脫生死輪迴,則必定精進不退地修,再加上大菩提心,那成佛就容易了。如果你一直覺得成佛很難;再怎麼修也沒信心,當然修不下去,那又怎麼可能成就?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章 名詞簡介
第3頁: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第4頁:第三章 基本觀念
第5頁:第四章 學佛 第6頁:第五章 皈依
第7頁:第六章 受戒 第8頁:第七章 宗派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