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釋疑部份

[日期:2010-07-17] 來源:轉載  作者:知義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何謂佛?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為覺者。是由迷而悟,自凡而聖;一種極其尊貴的稱呼。為了便於說明起見,請問什麼叫乾淨?當然是說用肥皂和水洗去某種物體上的塵垢,使它恢復本來的形狀和色彩,就叫做乾淨。那麼,用佛法懺除我們思想上的貪、瞋、癡等業垢以後的清淨理體,是謂之佛!

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因此再用數學的方法,加以補助說明。佛譬喻是零,各種數字表示無明和業力,惡業用加法,善業用減法,如下式: l+l=2 即無明加惡業等於眾生。

但眾生必須修善業,才能成佛,而所修的善業,一定要倍於惡業,才能減去惡業和無明而歸零。如下式: 2-2=0 即善業減惡業減無明等於佛。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此只要能「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似的依教修行,到了惡盡善滿,福悲具足時,你也是佛,人人如此,人人是佛。以前有人問我:「假使一切眾生都成了佛,那怎麼辦?」我說:「很好辦,絕對不會吵架,因為佛是無質礙的理體,好像燭光一樣,一燭光充滿一室,多燭光還是充滿一室,光與光是調和的,對房子的空間毫無影響,只是更光亮些。但一佛與多佛,是眾生的分別心所造成的,其實一佛即是多佛,多佛即是一佛,如果你體會不到這個道理而說我糊塗,真是冤枉!」

剛才說佛是覺者。其實覺的能力每個眾生都有,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佛覺是「空」——「實相」(離一切相);眾生覺是「有」——「假相」,對這假相有所執著,貪戀不捨,則成不覺。而佛覺雖空,並不否認物質現象的存在,而是說它的存在,是緣生的、生滅的、短暫的、是不究竟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眾生不明此理,而認為是實有,於是就產生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各種感受,這就是生死和痛苦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學佛的所覺。如能把世間的一切當成公共的交通工具,需要時就利用一下,到達目的地以後,毫不貪戀的而予以捨棄,這樣就可把人生的痛苦,減少到最低限度了。

關伊子說:「知物之偽,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這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的幾句老實話。

何謂佛法?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人,叫做佛。而法,是法則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能使迷者悟,苦者樂,由凡而聖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我們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絕思慮,去纏縛,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覺,這就是佛法所給予我們的利益。其實宇宙間一切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問題就在迷與悟。拿錢來說,可以買放生命,拯濟孤貧,這是佛法;如果用之於吃喝玩樂,造諸惡業,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為破除眾生的虛妄執著而產生的。因為眾生患了生死執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藥來解救,一旦藥到病除,最後藥也沒有用。所以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說,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樣,過了河就沒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們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最後連出世的佛法也不能執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何謂僧?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譯為和合眾。因此就要有四人以上的出家眾,才可以用這種稱呼,如果是一個人,只能稱釋某某。但也有人為了寫作上的方便而稱山僧或老僧,也不算錯,因為個體是屬於整體的一部分,我認為是可以的。

關於在家人,對出家男女二眾的稱呼,一般來說,如果你到寺院裡去,見了出家的男眾,稱呼他法師、師父都可以,假若稱先生,叫伯伯,雖然不算錯,但聽起來總不是味道。對女眾也可以稱呼法師、尼師或師父,若是稱小姐,叫阿姨,聽起來似乎很不順耳。

佛法僧合稱三寶,這是一種恭敬讚歎的意思,凡是發心向善,立志上達的人,應該皈依三寶,共結佛緣。

何謂皈依三寶?

皈是皈順,依是依靠,也就是信仰、服從的意思。皈依三寶,是以三寶為師,以三寶為模範,可以藉信仰的力量來約束自己的身心,正正當當的做個好人,因此可得三種利益

l.皈依佛,不墮地獄。

2.皈依法,不墮餓鬼。

3.皈依僧,不墮畜生。

由此看來,皈依三寶,可以免除三惡道的痛苦,真是好極了。但是皈依只是種了成佛的種子,然後還要繼續努力,依照佛法去行,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是信而不行,我行我素,還是要隨業受報的,因為三寶只是迷人的導師,而不是惡人的保護者。我們要想做好人,享天福,以至成佛,皈依以後,還要持五戒、行十善,或者是具足戒,只要能嚴持戒律,堅固不犯,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假若你對學佛很有興趣,而發心皈依,必須請一位懂得佛法的出家人為皈依師,辦理皈依有關事宜,如果拜在家人為皈依師,那就不能說是皈依三寶,這種作法,是違反佛法的。

何謂五戒和十善?

五戒:

l.不殺生。(不妄殺眾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則不犯戒。)

2.不偷盜。(不巧取豪奪非分的財物為己有。)

3.不邪淫。(乃指夫婦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苟且。)

4.不妄語。(說實話,不為自己的利益而說謊。)

5.不飲酒。(包括鴉片等麻醉品和興奮劑。)

這五項若都能受持,可保來世不失人身。萬一有困難放不下,不能完全的受持,也應該擇其能持者而持之,那怕是一條,只要能持,就有功德。

十善: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兩舌。(不挑撥是非,或利用各種刊物惡意的毀謗他人。)

7.不惡口。(不罵人,不說刻薄話。)

8.不貪。(不取非分的財物。)

9.不瞋。(遇不如意事,不記別人的仇恨,不求報復。)

10.不癡。(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

戒,好比世間法的法律,是個人生活的規約,是修、齊、治、平的軌範,其力能補國法之不足,濟政令於無形,果能人人守之,必能本固邦寧,民安物阜。

曾經有人和我說:「我很喜歡佛教,就是規矩太嚴,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所以就不敢信。」由此看來,一般人都是怕受約束而裹足不前,真是可惜!其實佛法是合乎情理法的,一點也不勉強,就是受了戒,並沒有改變你的整個生活方式,只是捨短取長的加以規正而已,像馬路上的斑馬線一樣,並不是不讓人走路,而是用來保護行人的安全,何樂而不為呢?要知我們現在對生活多一分約束,就可以減少將來一分痛苦。如果認為這話是對的,那麼就應該即早學佛,為未來的幸福而努力。

何謂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所謂「性」就是本質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說,性是理,而不是事,是體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語言文字表達,而不能供諸觀賞。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濕,予火曰暖,......這是狹義的解釋。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廣義的。這是說眾生都有作佛的本質,和成佛的本能。當年悉達多太子也是眾生之一,因為他能「不失其時」的發揮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覺。但我們是各從其志,向外尋求,以致漸行漸遠漸無緣,苦海茫茫何處證?雖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頭,依教行持,還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說:「佛是已覺的眾生,眾生是未覺的佛」,就是這個道理。

可能你還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譬喻說一切男子(眾生)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後,才是名正言順的父母(佛)了。

至於如何修至成佛,說實在的,我和你一樣的外行,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說完,現在畫一個圖(如附圖),以便說明修習的程序:

眾生本來是自性佛,由於無始以來的一念不覺,攀執外緣而起惑(迷),以無明(不明事理真相)為動力造諸惡業,就進入六道,人身、畜面,隨業受生,要想了脫生死之苦,必須修持聖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諦法,即成聲聞;修十二因緣,即成緣覺;修六度萬行,謂之菩薩,到了惡盡善滿,怨親無別時,是謂之佛。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經過歷代大德竭力研究,分為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徑,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過於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簡而易行,成功無別,最適合我們現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覺在這世界上沒有一點不是苦的話,不妨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且發願要到極樂世界去,等到將來臨命終時,必能身無苦,往生西方。

要怎樣才能成為—個好的佛教徒?

做佛教徒的人,要以佛法來約束自我的身心,一切作為,以利他為主,利己次之;就是不願吃虧,也須做到自他兩利才可以。千萬不要打起佛教徒的旗幟,做的是損人利己的活計,而使別人批評佛教,罪過就大了!

因為你引起別人造三業(身、口、意)罪,將來

別人遭報,你也少不了一分。如果別人受了你言行的影響而讚歎三寶,你也有一分不可思議的功德。

至於發心做個好佛教徒,最低限度,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愛國家,愍眾生,樂善好施,老老幼幼,奉公務,守法紀,不取非分財物,不背因果之理,以世法來說,算是個大好人,倘能進一步的受持三皈五戒,依教奉行,就是個好佛教徒了。

佛教與他教有何不同?

我是個無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顧不了,那有時間談論其他宗教問題,而引起無謂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問,又不能不答覆。

過去我曾經看過其他宗教的書刊,在事理上的缺點太多,引不起興趣。後來看了些佛教的經典,因為理事圓融,故使我有一種「得其所哉」的感覺。所以說,佛教的理論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莊之學,在理論方面,有些地方與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卻不究竟。至於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談。如果說他對社會頗有貢獻,那是世間法,對生死問題毫不相干。固然佛教也講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終的目的,是要無生,無生則無滅,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於不同之處,略舉三點:

1.理論:佛說諸法性空,因緣生滅。他教說宇宙萬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 方法:佛說眾生輪轉生死的原因,是由無始以來貪、瞋、癡、煩惱所造的各種惡業而構成的,現在必須依照大乘佛法的禪、教、律、密、淨,和小乘佛法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去修習,才能了脫生死之苦。他教只憑一個信字,就說能得永生,請問醫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願力:佛的願力是要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但是他教說,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愛世人」,可見他愛的範圍只是幾個教友而已。究竟他愛的是什麼,只有他們知道。

在這裡我要特別的申明:以上三點,是因你的發問,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簡略的分析一下,並不是要和別人比高低,你認為那個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個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這個問題,要依學者用心而定,如能學以致用,確能依教行持,則可隨緣如意,等到諸漏既盡,生死已了,不僅是萬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間法,都沒有不勞而獲的。要求得世間的榮華富貴,必須立志上達,自立自強,才能達到目的。而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罪障,了脫生死,更需要徹底放棄世間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質上的享受。若遇順(如意)逆(不如意)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終身不輟,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個名譽佛教徒,這種「掩耳盜鈴」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因果是大公無私,無枉無縱的裁判者,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絲毫不爽。所以說如意與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請你先做到如萬事的意,然後萬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勸人為善,只要為善,何必信教?

這是一般人的共同觀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你不信教,我沒有理由反對,但有權不同意你這種看法。

雖然其他宗教也勸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卻有很大的差別,佛教勸人行善,同時又「防患於未然」的勸人止惡,否則就像無底的水桶,永遠是灌不滿的。因此佛法首先勸人不要殺生和食肉,以養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卻贊成肉食,說什麼天生萬物以養人,不食就違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認為這話是對的,那麼廁所裡的蛆蟲也是萬物之一,也應該吃才對。而肉食既能養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該生病和死亡。現在有少數無知之徒,認為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厲害,等到將來受報的時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對人生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為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萬要把佔小便宜的心理丟開,客觀的看看各種宗教的書籍,然後「擇其善者而從之,雖不中,亦不遠矣」。

佛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子?

佛就是佛的樣子,與任何的東西都不同。你沒有見過佛嗎?跟我來看。他說:「佛像是見過,我現在問的是真正的佛。」我說:「那就難了!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身三種形相,末世眾生,連應身佛也看不到,何況其他?而我從理論上認識的佛,又沒有辦法給你看,這就和關尹子說的:「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而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唯善聽者不泥不辯。」如果你能體會到這幾句話的意味,對這問題就比較容易了解些。下面還是介紹幾段經文聽聽,也許有點幫助。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華嚴經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再看大珠和尚說:「其心(佛)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佛)之形相。」

他聽了以後,沒說什麼,可是頭依然在橫搖著。於是我就問他:「眾生你見過吧?」他笑著說:「遍地都是,誰沒見過」。「好了,對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再解釋了。不過,要想見到真正的佛,辦法還是有,不知你願不願意作?」於是他連忙的說:「願意!」既然如此,希望你好好的去做,自然會成功。每天你還是照常的工作,只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念「阿彌陀佛」,當念佛時不能想工作,但工作時可以想念佛,每當念佛時,一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只要能長久念下去,到了看不見眾生的時候,就可以看見佛了!因為佛和眾生,在理上講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事實上,佛是佛,眾生是眾生。因為佛和眾生,是我們由分別心所產生的一種差別相,現在我們修持,就是要修正我們的人、我差別觀,而使眾多為一,集零為整。不管是參禪也好,念佛也好,方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請你不要懷疑念佛的方法太簡單,未必有效,,其實這是四兩撥千斤的辦法,好得很。

後來送他出門的時候,特別的說:「請你千萬不要以認識人物的方法去認識佛,把名利心隔遠些,就不會當面錯過了!」

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是什麼?

 

那麼久遠的事,除了佛以外,誰也弄不清楚。孔夫子不是也說過「未知生?」那我說不知道也不為錯。不過我從讀經所得來的資料,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都是自性佛,因為在很久以前,由於一念無名的妄動,就成了眾生。好比小孩子(喻自性佛),看見河裡的小魚很好玩(貪愛),於是就下水去捉魚(一念不覺),因為水的流速很強(煩惱),以致淹死在水裡(眾生)。

淮南子說:「水性真情,而土汨之,人性安靜,世欲亂之。」三字經也是說:「人之初,性本善(自性佛),性相近(物欲),習(造諸惡業)相遠(眾生)。」由此可知,眾生是由一念無明而來的。現在要想回復本來的真面目,必須依教修行,突破無明,而了解諸法性空的道理,貪心慢慢就平息下來,只要貪心一息,瞋心和癡心自然的會平息,三毒一除,生死自了。

如果你覺得做眾生很好,那就什麼也不要談,否則,應該趕快學佛,只要能依法修行,必能解脫生死的束縛,得到究竟的快樂。

眾生成佛以後,會不會再成眾生?

圓覺經云:「譬如銷金(喻修行),金非銷故有(本具佛性),雖復本來金(金沙喻眾生),終以銷成就(純金喻佛)一成真金體(佛),不復重為礦(眾生)」。

由這段經文看來,眾生成了佛以後,是不會再成眾生的。好比礦金,雖然含有真金的成分,但必須經過提煉以後,除了雜物,才是純金;既然已成真金,再不會成為礦金了。也就是說,眾生經過佛法的熏陶以後,消除了所有的雜念和煩惱,得大自在,就不能再說是眾生了。

但是諸佛菩薩的悲心深重,為了濟度眾生而隨類現形,千萬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報。好比開礦所用的工具,是由鋼鐵製造成的,而鋼鐵是由鐵砂煉成的,現在用來挖鐵砂,但鐵砂要煉,工具就用不著再煉。所以說,眾生(鐵砂)是受報(煉),佛是方便,就是這個道理。

學佛是為了成佛,但成佛又為了什麼?

一個學醫的人,他的志願必定是行醫,如果不打算行醫,就不會學這一行。那麼學佛,必定要發願度眾生,依教修行,將來才能成佛,既已成佛,當然要度眾生,所以說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度眾生,如果不願度眾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說,我就是為了怕苦才學佛,既然成了佛還要度生,那還不是和以前一樣苦嗎?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好比醫院裡的病人,健癒後立志學醫,然後又回到醫院裡去工作,雖然和病人所處的環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卻完全不同,原因是一個有病,一個沒有病。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諸佛度生,是不感覺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遠是眾生,能度眾生,絕對不是眾生!

儒家說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都對。因為儒家說的是世間法,佛說的是世出世間法。其實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齊、治、平,並不是食色性也。但是許多人,談起吃喝玩樂,就捧出孔夫子為擋箭牌,若是談「四維八德」,就說現在是太空時代,提那些老八股幹什麼?因此不但不捧孔夫子,而且還要咒罵,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我們應該了解孔夫子著書立說的目的,是教民易俗,匡正時弊,除了食色性也之外,還有「世之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縱) 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辱),四不孝也。好勇鬥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又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以及「侍君不忠非孝也,居處不莊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忠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還有「君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

我沒有讀什麼書,也不會讀書,但將記憶所及,略舉數則,作為我們談話的資料。可是儒家說的這些警語,人皆充耳不聞,而有利於己的食色之言,則終身誦之,殊屬不妥。

至於佛制戒淫茹素,與儒家的「萬惡淫為首」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思想是相通的。而出家人戒淫,旨在斷愛,既無家室之累,養育之憂,方能安心辦道,為人師表。但對在家人,只戒邪淫,如人人守之勿犯,則現在社會上許多不正當的行為也就滅跡了。

談到素食,當然與殺生有關,而戒殺的目的,是為了求得真正的平等。所謂男女平等,種族平等,……依佛理來說,還是假平等,要萬類平等,才是真平等。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該平等。所謂萬類平等,並不需要把牠們都養在家裡,人畜一堂,只要不無故傷害牠們,而使其各從其志,各安其位就好了。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所謂幾希者,就是其形不同,其心不異的意思。如果說人類殺害蟲魚鳥獸是應該的,那麼世界上強凌弱,眾暴寡,也是應該的,反正是比拳頭嘛。但人知道報仇,則畜亦當索命,這是必然的道理。要想世界和平,除了慈心不殺,決無他策。希望有志之士,擁護佛教推行世界護生運動,共謀永久之和平。果能如是行去,必可重見舜日堯天於今世了。

我是軍人,將來在戰場上造了殺業,是否有罪?

佛教戒殺,對一般在家人來說,是戒妄殺。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在戰場所射殺傷亡之人畜,是為了弔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尋仇報復,謀財害命,所以沒有罪。

好比醫生,為了保護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診斷沒有錯誤,就是因手術而導致死亡,也不犯罪。軍人在戰場上的行為,和醫生為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故說不犯。話雖如此,但希望能做到無枉無縱才好。因為在戰場出現的敵人,也有脅從的,不見得全是壞人,對於俘虜的處理,必須謹慎,在可能範圍,予以適當的教化,使其改過自新,而化敵為友。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好自為之。

從前梁襄王孟子:「怎樣能使國家安定?」孟子說:「定於一。」又問:「誰能統一?」孟子說:「不喜歡殺人的能統一。」由此可見殺人並不是謀求統一的好辦法。我們要戰勝敵人,最有效的武器,還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後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養生送死無遺憾!」國家自然富強了,「焉用殺!」

何謂因果?

因就是原因和種子的意思,果即是結果和果實。所謂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採用植物的因果關係,來說明眾生心理活動所產生的行為,最後所得到的反應是相等的。所以老子也說:「人為善者,天報之以福;人不為善者,天報之以禍!」就是這個道理。

我講個不懂因果的故事給你聽。四十年在南部,有位其貌不揚的小姐大鬧照相館,她指著牆上掛的另一張小姐的照片說:「當時我要你要照的和那張一樣,現在你把我照成這樣子,難看死了!」那位老闆很幽默的遞給她一面鏡子說:「你看有那一點走了樣?」她沒再說什麼,只是流著眼淚走了。假如我們每個人都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日未到」的道理,又能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去,那麼定能把人與人之間許多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倘能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那就更為徹底。

司馬遷說:「昔者虞舜困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傳說立於傳厔,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有道之人,猶然遭此菑(災),況以中才而涉亂世之末流者乎!」由此可見司馬先生,是不明三世因果的,否則,必不出此言也。

所謂三世因果,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記得五十三年住院時,有位患友,品學均佳,就是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的原單位寄給他一枚忠勤勳章,我把握著機會說:「老劉!你幹的不錯嘛!」他把頭一偏,就說:「你又不在那裡,怎麼知道?」我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雖然沒有秀才的本領,卻有秀才的經驗。」於是指著他手上的勳章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此時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你怎麼老是三句不離本行,又向我傳教是不是?」「傳教倒不敢說,不過我是個業餘的佛教徒,雖然不懂什麼,因機釋疑,是我應盡的義務。」於是我又接著說:「明年恐怕不會再寄給你了。」他說:「你真了不起!既知過去,又識未來,有何根據?」我說:「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閣下如果長期在這裡泡病號,怎會給你?」眼看他的頭不再橫搖了,並且說:「這樣嘛!到是很合理的。」

佛教講因果,是不是宿命論?

因是原因,果是結果。「如是因生如是果」,故稱「因果」。而「宿命論」是說人生的吉凶禍福和富貴貧賤,都是命運所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樣一來,與因果剛好是唱反調。從前袁了凡,就是因為受了宿命論的影響,所以才辭官回去等死,後來雲谷禪師告訴他「一切唯心」的道理之後,才解除了「宿命論」的束縛。

在今天這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社會裡,相信因果的人,固然不多,就是能信宿命論的也很少見。但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因為業力的關係,很難得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所以每當事業失敗,生活窮困的時候,卻不妨暫時的信一信宿命論,藉以消除憂愁,緩和情緒,也未嘗不可。但事後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為未來的生活而努力,千萬不要做了命運的俘虜。現在請問你:「假若你駕車外出,在中途拋錨,檢查的結果,沒有油,你怎麼辦?」如依宿命論,那就不管它,但就因果來說,只怪自己事前沒有檢查,以致如此,現在還是要想辦法加油,繼續行駛,才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遭受的不如意,是過去生命中的種子不好,以致今生才會這樣。要想來生的生活幸福,事業如意,必須即時行善,才是上策。

老子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是破除宿命論的至理名言,相信因果最好的啟示。

何謂六道輪迴?

天上、人間、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六個地方,合稱六道。輪迴,即是運轉的意思,因為一切眾生,受到宿世業力的推動,不斷的輪轉在這六個地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叫做六道輪迴。

我們的社會形態,是由農工商學兵政所組成的,而全國人民的工作,都離不開這個範圍。每個人的工作,為了要和自己的環境和技能作適當的配合,所以就有先農後商,或由學而兵的,……這種動態的現象,就是輪迴。同時我們生活上的飲食起居,上學下班,和精神上所表現的喜怒哀樂,這些身心活動的情形,不都是輪迴嗎?只是沒有注意而已。

雖然有些人,為了某種關係而否認輪迴,也沒有用,因為輪迴是因果性的,絕不是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的無稽之談。只要他的行為合乎輪迴的條件,那一定是信也輪迴,不信也輪迴,仗權勢固然抗拒不了,送紅包還是買不下來。

總之,輪迴之理,智者信之而不疑,若與愚者論,如同生盲辨色,徒費功夫!

我有位朋友,自稱是現在維摩,甚麼意思?

你的朋友究竟是何許人也,我不知道,當然就沒有個人恩怨和利害關係。現在就事論事,客觀的答覆所問,自然就不會惹出是非。下面就是維摩的簡歷,以後你留心觀察他的行為,是否合乎這個原則,就知道是不是維摩了。

維摩是梵語,譯為淨名,是釋迦佛住世時,助佛宣化的一位大居士,傳為金粟如來化身。在維摩經方便品第二說:「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惟。住佛威儀,心如大海。……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戒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轍以度人,愛諸異道,不毀正信。」你的朋友具有以上的條件嗎?

文殊師利問疾品說:「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維摩詰說生病的原因是:「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你的朋友有這種精神嗎?

不思議品說:「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如何座?」於是維摩居士就問文殊師利說:「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就說:「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維摩居士「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來,入維摩丈室。」你的朋友有這種本領嗎?而對於眾生,也能作「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相,如熱時燄,如呼時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是觀否?

再看入不二法門品,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說:「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不二法門?」當時維摩居士以「默然無言」的辦法回答了問題。所以文殊師利就讚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不二法門。」你的朋友有這種功夫沒有?你看他的言行,假使和以上所說的完全不符,那就是現在的真「為魔」了。

我並不是嫉妒他是維摩,你知道我們是多麼的希望每位居士都是維摩,對於我們上求下化的工作,不是更有益嗎?不管是他自稱的也好,別人恭維的也好,「啞巴吃湯圓,肚子有數。」雖然說「吹牛皮不犯死罪」,但是犯了大妄語罪,真教我為他擔心。因此我希望你永遠做個守本分的居士,對三寶的護持,量力而為,不必「打腫臉充胖子」,千萬不要標奇惑眾,害人害己。要知道因果是最精確的測謊器,我們既然學佛,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佛法做標準,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受用。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眾弟子之分,那是為了佛教行政業務的方便,但地位(佛性)是平等的,出家人沒有特權,在家的也不得例外,因為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弘法利生,圓成佛道!如果以經濟眼光來看,居士應該有點特權才對,因為絕大多數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靠居士們供養的。因為我常常看見居士們對出家人的恭敬虔誠,內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希望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共同發揮佛法的力量,使一切眾生均能離苦得樂,轉凡為聖,才能使其功不唐捐,受之無愧!

何謂業、宿業、業報和業力?

眾生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所產生的善惡思想行為,統稱之為業。而眾生在過去各種不同的時空裡,所產生的一切思想行為,叫做宿業。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由於宿業的力量(業力),使現生有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業報。

就人來說,有的做科學家,有的當駕駛,究其原因,因為他們的才智不同(宿世業力),則其所學是故有別,於是所從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以此例推,宇宙萬有,都是由於宿業的因緣,而造成種種差別的現象。但宿業原本於心,所以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這個道理。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壞事,儘管怎麼努力,在事業上總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說是無惡不作,反而生活美滿,事事如意。」這是他在宿世善業力強,所以如此,但以現生的惡業報來說,天網恢恢,豈有不報之理!至於你為善,當應得善報,怎奈宿世惡業力強,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現今為善,恐怕又不是這個樣子了。只要能繼續為善,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現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這個問題,謹慎將事,則來日庶少荊棘耳。

是不是真有來生?

這個問題,如果不懂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的道理,是很難了解的。現在有些人,受了西洋科學的影響,凡事都講證據,當然,也不算錯,但可惜的是,只能「事師於今」,而不能「理師於古」,以致許多真實的因果輪迴故事,都以未能親眼見到而不信,非常可惜!

你不信有來生,那麼我說過了今天,還有明天,當然你說不錯。可是向一位有神經病的人說,他未必相信,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今天,什麼叫明天。許多人不信有來生,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良知被五欲(財、色、名、食、睡)麻醉了,不知什麼是今生,什麼是來生。如說沒有來生,就不應該有來日。假使認為作善作惡,死了就沒有事,那麼我們以前在銀行的存款,現在應該無效。還有以前的殺人犯,過了一天就不應判罪,如說不行,那麼把昨天或前年當前生,明天或明年當來生,不是很合理嗎?

千萬不要相信「人死如燈滅」的鬼話。如果說這話是對的,那麼以後大家都不能點燈,否則在「人死如燈滅」的後面,就要加一句「死人如燈燃」才合理。因為人死如燈滅,滅了的燈可以重燃,那死了的人,當然也可以如燈再生了。所謂死人,只是失去了四大(地、水、火、風)和合的物質功能,但支配物質功能的精神(阿賴耶、靈魂)功能仍然存在。而燈滅只是燃相(火)滅,燃性未滅,死人也是生相(呼吸)死;生性 (心)未死。燈的燃滅是以明暗為緣,人的生死是以業力為緣,你不信有來生,除非能轉八識,成四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或者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不然,又不知有多少來生在等著呢!

昨乃今之母,今乃明之母,有昨日才有今天,有今生必有來世!若明此理,則來生之說,就用不著懷疑了。

世人作惡,有報在子孫之說,一人做事一人當,報應子孫,有欠公允!

這是一個因果性的問題,假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我們只知道子孫是祖先財產的繼承人,卻不知道也是思想行為的繼承人。所謂「龍生龍子,虎生虎兒。」而母虎之性傷人,其子必不與人為友,故人見之必殺。那麼做父母的,如果言行不檢,所生的子女當亦不賢,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彼既不賢,必招禍事,從表面上看,是報應子孫,其實也是子孫的別業。

或者說某某人,生平服堯之服,誦堯之言,為什麼子孫也不肖呢?因為他只是服其服,誦其言,而未行其行,「掛羊頭,賣狗肉」,子孫怎麼會好?縱然今生誦其言,行其行,前生是不是如此?多生又未必是如此,這都是構成子孫不肖的主要因素。

我們也常見到父母的品德很壞,但子女卻又很好,那是他們前世的善業因緣關係;也有子不肖而孫最賢的,也是他們多生的共業和現生的別業因緣所產生的現象,不足為奇。

總之,要想子孝孫賢,五世其昌,必須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天網恢恢,幸勿憂其報之不爽!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獄?在那裡?

地獄和天堂,是形容苦樂對待的名詞,沒有一定的形狀和位置,而是隨眾生的思想行為(業力)所顯現的,因此,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諸惡莫作」,則無地獄,「眾善奉行」,就有天堂。

地獄天堂究竟在那裡呢?現在我還沒有去過,就是以前去過,現在也忘了,不過我認為它的位置是那裡都在,那裡都不在。好比說,某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在收看電視,這是天堂相。忽然他的太太說黑白的電視不好,要換彩色的,那麼先生就說:「剛剛籌繳了孩子們的學費,又要買電視機,真是胡鬧!」因此而吵嘴,而打架,而自殺!這樣一來,就變成地獄了。由此可知,地獄、天堂,是唯心所現的。

地藏經所說的那許多地獄,如因未見而不信,那政府設有懲治壞人的牢獄,總不能因為沒有坐過牢就說沒有。地獄的有無,和這道理是一樣的。

最後我特別申明一點,經中所說的許多地獄,完全是眾生的業力所造成的,與佛教毫不相干,介紹各種地獄和眾生受苦的情形,卻是為了防止眾生作惡,受諸苦惱,而作義務宣傳,藉此以收「談梅口酸,想崖足顫」之效。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首先我們要了解心性的意義,然後再談善惡。所謂「心性」,就是「真心」和「實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則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則體用兼備,理事互含。至於談到善惡,卻是見仁見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稱「性惡」;公孫龍子說「性無善惡」;揚雄認為「人性善惡混」;劉向則是「性不獨善,情不獨惡」;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而王陽明的解釋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由此看來,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可惜我不是大學問家,無力研究諸子之說,故不能妄加評論,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點佛法,對本題略表管見而已。

剛才所說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別。真心屬理,妄心屬事。也就是說,真心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可思議的理體。而妄心是因緣而起的各種心理活動狀態的識別心,例如「祭思敬,喪思哀」,「見賢思齊」和「談梅口酸,想崖足顫」......所謂:「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緣境所生起的各種幻覺,眾生不明白緣生性空的道理,而執諸法為實有,以致造諸惡業,遭受苦果,這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輪迴的依據。

或問諸佛菩薩的慈悲心從何而起?我說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緣眾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種與樂、拔苦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是怨親平等的善,是無條件的愛!因此就不能說是妄心了。但眾生緣境,是識心分別人我利害關係,而構成各種善惡的行為,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條件的,更是有範圍的。許多人之所以不作惡,「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因為他考慮到作惡的後果不利於己。而作惡的人,是因為他的貪欲超過了生存能力的極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險,無所不為,但最後受到法律制裁時,也幾乎是沒有一個不是悔不當初。為什麼呢?因為作惡的後果不利於己。像這種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輪迴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惡心理的發展,甚至予以根絕。

至於現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種子和因緣的關係。所謂種子,即是犯罪人宿業的惡因所感。而因緣的關係,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因為有的家長忙於名利而疏於管教;學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養;而與社會接觸,卻又受到許多不良習氣的傳染,這都是助長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許多人對他們都有一種「後生可畏」的感覺。

我們要杜絕青少年犯罪的惡行,壯、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則,做青少年的模範。有寫作能力的人,不要寫黃色書刊而遺禍社會。廣播影劇業者,剪去誨盜誨淫的節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將來的社會情況,是不堪設想的!

何謂修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義。行是言行。那麼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說,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作的不要作,不該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們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破邪顯正,去妄存真。因為眾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由貪愛而來的,要想離苦得樂,必須修正我們的思想和言行,使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瞋、癡。只要身口意三業清淨,自然就不會痛苦了。三業之中,要算意業最難修,而又最重要,因為意識有分別和執著的功能,所以成為我們修行主要的目標。所以關尹子說:「夢中鏡中水中,皆天地存焉,欲去夢中天地,寢不寐;欲去鏡中天地,形不照;欲去水中天地,盎(盆子)不汲(裝水)。彼之有無在此(心)而不在彼(物),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照這樣說,意識不是就成了罪魁禍首嗎?其實不然,只怪我們不善統御,以致如此,若是運用得當,使繫鈴人作解鈴人,卻能幫助我們弘法利生,成就道業,如是又成為功臣了。

我出家後,收到一位老友的來信云:「聞兄已捨俗出家,作大佛事!處此惡世,得以用功『修形』,使弟敬佩萬分」等語,為了這個「形」字,倒使我生了一點小煩惱,認為他有戲謔行為。後來一想,對的,他是希望我不要偏重於形狀的意思,乃覆函云:「行」要修,「形」也要修,方得名為「比丘」也。

佛教有那麼多的經典,講些什麼?

簡單的說,所講的不外乎告訴我們作人作事的道理,和了脫生死的方法。

根據解密深經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言,分為三個時期,當佛成道初期,一切外道凡夫,認為「我」是實有的,因此而起惑造業,輪迴生死,佛為了破除外凡的妄執,即說阿含經的教理,使其了解「我」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緣生的假相,是空的,而存在的是五蘊。這是屬於第一期的小乘有教,亦即所謂我空法有教。

但二乘行人,雖了解我空,卻又妄執諸法實有,因此佛又說般若經,以緣生性空之理,破其法執,是為「我法二空論」,屬第二期的萬法皆空教。但佛說空教,是為了破法執,如果執空,豈不是無煩惱可斷,無佛道可成,落入斷滅的頑空嗎?執有是病,執空(頑空)也是病,所以佛又說解深密經,闡明心(真心)有境空的中道義理,是為第三期的中道了義教。

我們讀經也不能執著,固然空教、有教都是佛說的,但是執空、執有,也並不是不對,而是不究竟。因為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中道才是究竟的佛法。譬如說,嬰兒吃奶(我執),做父母的為了要使他斷奶(破執),就買餅乾給他吃(空教),但是長期的吃餅乾(法執)也不好,必須慢慢的訓練他吃飯(中道),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中道,所謂中道,是不住空有,離較量,絕分別的理中,否則,就不是中道了。金剛經云:「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因此也可以說「如來說中道,則非中道,是名中道。」這是我對中道膚淺的認識。

因為我最喜歡「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三句,所以就把它列為公式:「所謂什麼則非什麼,是名什麼。」好比說,所謂女孩,則非女孩,是名女孩。因為長大後,要做家庭主婦,因此改為所謂主婦,則非主婦,是名主婦。到了老年時,就說所謂老人,則非老人,是名老人。最後死了,又可以說,所謂死人,則非死人,是名死人。四大分離,它又隨業受報去了。我認為每個人若是能利用這個公式去認識宇宙萬有,只要能行得徹底,就不會做萬有的奴隸。

各種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如果行善,將來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這個問題,從表面上看,應該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問題。因為「善」是個抽象的東西,必須依賴各人的言行表達出來,然後才見功效。由於用心不同,言行表現就有差別,因此可以把善略分為二:一為真善,一為假善。所謂真善,是無條件的愛,像雨露一樣,普施一切,無偏無廢,故稱真善。假善,是貓哭老鼠,口蜜腹劍,好像密醫一樣,表面上偽裝好人,實際上是只管自己賺錢,不顧他人死活的騙子。

佛教的善,是怨親平等,三有均資的,五戒是最具體的表現。至於其他的宗教是怎樣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於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別,所以最終的目的是絕對不會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車所載的旅客,絕不會是到同一個地方下車,因為他們的理想和工作不同,當然目的地也就不同,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極樂世界,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權利;阿彌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條件又最簡單,只要天天念佛,決心要去,將來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沒有準備,怎麼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虧,將來可以得到一點善報,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學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為愛護眾生的生命,要愛護眾生的生命,就必須戒殺。不殺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時素食也是為了降伏我們的貪心,因為大家為了貪口腹,貪健康,貪長壽,才殺生的。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須依照佛法,切實去做,才能達到目的。但不殺生,是成佛的基本條件之一,既然願意學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現在正在求學時期,只好順應目前的環境,等到將來確實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處後再說。

現在有些人貪求享受,認為素食營養不良,會影響健康,這是不明營養原理的極大錯誤。而肉食的人,難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實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壽命長,如能依佛法徹底去作,可以解決老病死的問題,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說,實在很可怕!因為現在你殺害牠的生命,將來牠必會殺你的,這樣不是等於自己殺自己?所以說,我們愛護眾生,其實是愛護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保證不會也不敢殺了。

下面介紹宋朝黃魯直先生的兩首詩作結語。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勸君休殺命,背面復生嗔、吃他還吃汝,循環作主人。

我們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麼?

一般人(包括一切眾生)所忙的不外乎兩件事:一個是「生」,一個是「死」,除此以外,就沒有別的事了。所謂忙生,分為三點:

l.現生:為養生送死而忙。

2.後生:為子孫衣食而忙。

3.來生:為來生的生處而忙。由於忙現生和後生的關係,所產生的業力(善惡行為),就決定了來生的生處(隨業受報)。

談到忙死,你一定會感到是奇聞,怎麼會忙死呢?剛才不是說忙生嗎?究竟大家為什麼忙生?還不是為了怕死!其實不管怎麼忙,死的這一關,誰也偷渡不了。因此我把死分為三點:

l.好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能壽終正寢,往生善道。

2.橫死:殺盜淫妄,無所不為,必定死於非命,墮落一途。

3.死死:由於生平作惡多端,死後必入地獄,受諸苦楚而死去活來,活來死去,所以為死死。

世間上還有一種人,也和大家一樣的忙,但是忙的目的不同,因為他們感覺到生死很可怕,故依教修行,為了脫生死,廣度眾生而忙。所以說,他們的忙是有限度的,苦也是有時間性的,等到生了西方,一了百了。你感覺人生太苦嗎?你認為忙的沒有價值嗎?需要覓個桃源好避秦嗎?那麼快點學佛,只要能依教修行,將來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死的究竟快樂。

佛教的經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佛法是應機而說的,眾生的煩惱多,所以經典也要多,才能達成濟度的任務。你想學佛,並不需要研讀那麼多的經,只要選擇某一部大乘經典,終身持誦就可以了。像金剛經、普門品、心經和彌陀經,都很適合在家人受持。

如因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看經,也不要緊,那就修念佛法門好了,只要記住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走路也念,坐車也念,外出時心裡默念,回家可以出聲念,既不妨礙工作,又不空過時光,若能勸導別人共同修習,功德更不可思議!

請你不要懷疑念佛恐怕不及念經好,那是不正確的,因為念經的目的,是求其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脫生死的方法。但是還要修行,才能達到目的。那麼念佛呢,也是了脫生死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比別的方法更簡單,更可靠,只要你相信極樂世界確實好,你願意去,而且天天念佛的名號,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就來接你,到了那裡以後,一切如意,永無煩惱!和諸上善人在一起修行,圓成佛道。所以說:念佛的方法,雖然與念經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相同的。

萬一為了生活忙不過來。不要緊,假若真的那麼忙,還有辦法,你修十念法好了。所謂十念法,就是念十口氣的佛號,一口氣念多了,隨各人力氣長短而定,只要每日早晚各念一次,念完了接念迴向偈:「願以念佛功德,迴向歷劫怨親,消除所造惡業,同生西方樂土!」如供有佛像,就拜三拜,否則面向西方行三鞠躬禮也可以。這個方法雖然簡單,只要心誠願切,同樣有效,不過品位不太高,就算下品下生罷,也和羅漢相等。我認為很理想。

何謂化緣與因緣?

化有教化和募化兩種意義。緣是機緣,簡稱化緣。所謂教化,是演說三藏(經律論)的義理,使眾生依法修行,必能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意思。至於募化,是佛住世時,為了降伏出家眾的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眾供養結緣,這樣可以減去許多無謂的煩惱而安心辦道,了脫生死。而在家人,利用這供養的方便,可以廣結善緣。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由此可見,我們要遠離諸苦,必須戒貪,才是根本辦法。而布施供養,是戒貪的具體表現。

也許有人說:「你這窮和尚命好,有一份長期補給證——化緣,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當然你贊成化緣,而且口口聲聲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緊緊的,難道說你們拿別人的財物就不為貪?」我認為不是,因為我們拿別人的東西,不是用來養家活口,而是用於印經造像、救濟貧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為貪。而向人化緣的目的,是為了廣結佛緣,故不為貪。

關於因緣,所謂「親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緣。」就麥子來說,麥種是因,那麼日光、空氣、水分,肥料、人工、時間是緣,但種子雖有生因,須具有諸緣的條件,才能發揮種子的功能,否則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實」。不僅麥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樣。從表面上看來,緣只是個抽象的名詞,但是卻有支配諸法生滅的潛力,而這種潛力,是與諸法同時生滅的。我們要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必須廣種善因,多結善緣,將來才能達到目的。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評別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麼不見對方答辯?

最近幾年,因為自己的工作比較忙,很少看其他的刊物,不知道所說的內容,故難以奉告。不過照理講,佛教的刊物,應該只談佛法,或者是護教的言論,關於惡性批評的消息,就不應該發表。而我們修持的對象是身、口、意,若使這三業清淨,才能遠離煩惱,得大自在,否則,一天到晚,是是非非的,那修的是什麼行?不管批評的對不對,總是屬於意氣用事,與佛法是不相應的。這種行為,在他來說,以為抬高自己的身價,殊不知正是暴露他的弱點。

俗語說:「閒人口裡出是非」,因為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才會「言不及義」,為了滿足個己五欲的享受,又沒有別的技能,只有打聽別人的是非,達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會這樣做的!昔孔子適周見老子,辭去,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而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他連這點道理都不懂,還談什麼學佛!

人非聖賢,總難免有點過錯,如果觀念正確,可以向對方善意的建議改正,以杜絕後患;但惡意的批評,除了增加自己的罪業,與事實毫無補益。我們做佛弟子的,處處要律己,多做些反聞反觀的工作,假使個人的言行合乎規律,團體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於答辯與否,須視當事人契機而定。答辯可以說明事理的真相,使對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禪師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所以不辯乃無言說法,也是對付無賴之徒的妙著。我至誠的希望全體的佛教徒,謹遵教典,作大佛事,雖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盡十方無有邊際的空間,叫做「宇」,盡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有始終的時間,叫「宙」,簡稱「宇宙」。其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長短、方圓、黑白、溫涼、輕重、厚薄,所能計知的一種實相(空)理體。其用之大,為萬物之母,故云「無不從此法界流」,就是說,萬物的相狀雖殊,其母則一,存在的時間雖有久暫之別,但終必反其母。又云「無不還歸此法界」,萬物雖生之於母,返之於母,必待因緣而後生,而後返,決非有能為者而為之;否則,即是魔說。

以上所說,是宇宙的定義,和萬有與宇宙的關係。也許認為太抽象,因為這個問題,必須懂得「一切唯心」和「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才比較好懂,不然,是很難說明白的。

所謂「一切唯心」,是說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這個心不是心臟的肉團心,而是能思量、分別的「識心」,在心理學上叫做思想。請你靜靜的沉思一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是從思想分別其利害關係而產生的。這種由理想而成為實事的一切事物現象的力量,佛法稱為業力,因此也可以說,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眾生的業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請問你住的樓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關犯人的牢獄是不是心造的?萬里長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橋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樂,是全家人的共業所造成,牢獄是犯人的別業所造成的,如果沒有犯罪的思想,就沒有犯罪的行為,那裡會有牢獄呢?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眾生的共業和別業所造成的,等到將來眾生業盡,此界亦盡,所以地藏經說:「此界壞時,寄生他界……此界成後,還復而來」,那時候又是天地玄黃,宇宙洪流的時代了。

至於「緣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緣」是個抽象的名詞,其實它有支配一切諸法(宇宙萬有)生滅的潛力。比喻說:「豆子,照理是能生芽、開花、結果的,但是放在瓶子裡,那就不可能了,必須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等等的助緣,才能成為事實。」同樣的,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滅,都需要緣,沒有緣,是不會生滅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惡業,只要現在一心行善,而不給惡業犯罪的機會——緣,雖有也等於無,因為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現在眼前的一切現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萬無了。

這個問題,以我的能力來說,是超載的,只好以大題小作的辦法,來結束這段因緣。以後有機會,我介紹幾本書給你看,相信對這問題會有幫助。

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有兩位大專的學生,討論「一切唯心」,剛好我到了,他們請我當裁判。為了減少言說的麻煩,就拿出一張台幣說,請用一切唯心的道理答覆我,這是什麼?但不能說是錢。停了一會見他們不作聲,我說:「以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作答案,好不好?」因為你想買什麼,它就是什麼,不買什麼,依然是原來的什麼。於是他們笑了說,有道理。

學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勢必滅種!

佛教有四眾弟子,由此可見,在家學佛,是合格的。所謂出家,是要發願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樣的出家,是沒有用的。因為出家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達到目的,假若在家學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於出了家。

就形式上來說,出家人要辭親割愛,放下精神與物質上的一切享受,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還「肉不正不食」,叫他來過我們這種淡泊生活,絕對不習慣。別看做和尚很簡單,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和因緣,保證還做不了。

談到人種,我想是不成問題的,現在世界各國都有人滿之患的感覺,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還是很多,也沒有人指責他們影響人種。假使我們都有緣出家修行,統統到極樂世界去了,還有其他五道的眾生轉來,或者其他的星球向這裡移民,也不見得是說夢話。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與時代不配合,可否改進?

正因為生活方式與眾不同,所以我們才叫做出家人。我國名家尹文子說:「名者名形也,形者應名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如果現在僧穿西裝服,尼著迷你裙,恐怕今天你就不知道問這問題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時代只能作適當的配合,例如現在的交通工具便利,可以捨步登車,衣服也可以變質而不變形,為了名正其形;形應其名,還是泥古為尚。凡是與僧制戒律有關的事物,我們一定要遵守,否則,佛法就不成佛法,眾生也永遠還是眾生!

有人說來亨鷂蛋沒有生機,可以吃。我認為不應該,固然戒律是沒有這一條規定,假使能戒外別持,相信功德是無量的。如果硬要以戒律來作擋箭牌,那麼以後請不要坐車,否則,對戒律以外的事宜,應當作適當的選擇才好。

我們要知道,政府立法的目的,用以除暴安良;佛教制戒的原因,旨在防非止過!為了怕末世眾生過分的順應潮流,敗壞佛法,才有戒律的產生。不學佛,當然什麼也不說,否則,就應該遵守。關於生活方式,與時代作有限度的配合,少一分惡業,增一分福慧,願共勉之。

現在佛法不興盛,是不是宣傳不夠?這樣下去,佛法是否會滅?

你這樣關心佛教,功德無量!但佛法的盛衰,是隨眾生的業力而定的,宣傳並不是主要因素。就學校來說,做老師的都希望每個學生的成績好,可是在同一間教室裡上課,成績卻有很大的差別,究其原因,並不是老師沒有宣傳,而是學生的智愚不等。漢朝的王充說:「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所以說對善根淺薄的人,除非有生公說法的本領,否則,宣傳卻不一定有效。如同納縷之工,是不能織錦的。

至於佛法將來是否會滅,要看從那一方面講,就佛法的本身來說,是不會的,因為佛法是佛說的,佛既不生不滅,佛法當然也不會滅。若就經典來說,到了末法的後期三災(水、火、風)屢作,不但沒有佛經,連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也聽不到,因為那時候的眾生,罪業深重到極點,痛苦也到極點,在那種情況之下,是不知道修持的。我們要想逃過那個劫難,除了念佛求生淨土,敢說沒有更好的辦法。

如果以少數人為的力量,想毀滅佛法,絕對不可能!儘管他們「狐假虎威」的,在文字上做點小手腳,在事務上找點小麻煩,這種作法,除了增加他們的罪業,對佛法毫無影響。從歷史上看,企圖毀滅佛法,權力最大,居心最毒的,莫過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五代周世宗),迄今佛法猶存,三武何在?所以說沒有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而不弘法,假定不弘法,那是不對的。所以希望有弘法能力的人,多多宣傳,沒有弘法能力的時時律己,形端影直,佛法自然就興盛了。

出家人不從事生產,生活怎麼辦?

你的意思是說,出家人也應該有一份普通人的工作是不是?我覺得這是觀念問題,並不十分嚴重。因為我們都知道,社會是由農、工、商、學、兵及各行各業所組成的,那麼和尚也是屬於編制之內的,可能你認為是奇聞,但是也有根據。

國父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由此看來,我們出家人,並不像某些人所認為的消費者罷!至於工作,也不見得是種了幾棵稻梁菽,養了幾頭馬牛羊,才算是職業,凡是有益於社會人群的正當行業,都謂之工作,你說對不對?其實我們的生活水準很低,可說是有錢人家買醬酒的錢,就夠我們一個人的生活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會自然安定,國家一定富強,大家都有飯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為家庭的生活而忙碌,我們的任務是為眾生的生死問題而奮鬥,不要認為佛教不過是暮鼓晨鐘,燒香拜佛而已,其實那只是儀節上的一部分啊!此外還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工作,像禪定的參究,經教的鑽研...... 卻很少有人知道。而我們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還要上報四重恩(國家護存恩、師長教誨恩、施主供養恩、眾生互助恩),下濟三途苦(地獄、餓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擁護佛教,淨化人心,當可化干戈為玉帛,變孽海為蓮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實現了。

聽說持大悲咒有感應,我持誦多年,仍未見效,是什麼原因?

無論做什麼都有感應,何況佛法?要知道,感是因,應是果,好像敲鐘一樣:「叩之大者則大鳴,叩之小者則小鳴」,不叩當然就不鳴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應」上用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無論修持那種法門,其目的都是為了斷除妄想,名利心要無,感應心亦不可有,只許如是行去,終必感應道交。我親眼見過兩位自稱老修行的,平時一見面就是感應,可是到了最後,莫說是應,連感也不知道感了。

我認為感應也要看根性,好像醫院裡的病人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術治療,有的病人住了好幾年,還沒動手術,可是有的剛一進院,就割開了,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一樣。那麼感應,也要看各人的根性,有的人因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現在精誠所感,所以得到感應;也許有的人,雖然宿有善根,可是現在被種種物欲所障礙,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薩為了使他堅定信心而得感應,也是很可能的事。還有感而未應的,大概是感的不得法,或者是因緣未到,好像寄信一樣,你寄的是平信,回信的時間當然慢,只要有去信,必定有回音。也就是說,你能慎終如始的去感,總會有應的一天。

為什麼要向塑畫的佛像燒香禮拜?

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身。法身佛只有諸佛才能看見;菩薩可以見到報身佛;釋迦佛的應化身,我們的福薄,也看不到。現在為了表示我們對諸佛菩薩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畫的聖像,來作代表。這個道理和軍中射擊的「人像靶」一樣,雖然不是真的敵人,但是用來練習射擊,將來必能收到殺敵制果之效。孟子也說:「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習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由此可知,佛像是眾生修習成佛的目標和模範。我們為了要成佛,所以要燒香要禮拜。

燒香和拜佛,是表示我們行為上對佛的崇敬,而燒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們的鼻根,使其不聞脂粉之氣,而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拜佛的好處很多,簡單的說,可以消除業障,降伏驕慢,且能產生一種見賢思齊的力量。當你見了莊嚴的佛像,就會聯想到佛,是以慈悲為懷,救濟眾生的聖人,我們應當恭敬禮拜,同時更要學習佛的言行,將來也可以成佛。

總之,燒香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希望在工作之餘,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福慧,何樂而不為?

比丘尼見了比丘,為何要禮拜?以現在的社會情形來說,是不是不民主?

 

這個規矩是釋迦佛興的,稱為八敬法,四分律第四十八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今為女人說盡形壽之不可過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何等為八?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淨座請坐。」若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戒本未加解說,不過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說:「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又說:「女身猶有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大概是這個原因,為了消除女身的五障,才產生了八敬法,這是佛陀的一片悲心,應當奉行才對。

假若有女眾不履踐「依教奉行」的諾言,可見了生死的心不切,不然就不會見到比丘不拜的。古德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男身而為比丘,更是難中之難!但女人要想成佛,轉身是必經的過程,不然,龍女又何必「於眾會中,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呢?

其實磕個頭,雙方都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既然受戒時說了「依教奉行」,現在就不該言行異趣。

居士受了民主的所知障的影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願出家,「因噎廢食」,殊堪憐愍!如果你願意出家,我倒有消除禮拜比丘的兩利辦法,想必願樂欲聞,到時候我會告訴你。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盡眾生?業重的眾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說怨親平等?

孟子說「梓匠輪輿(木工),能與人規矩(方法、要領),而不能使人巧(熟練)。」那麼佛是以自覺成佛的方法,告訴一切眾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遠離煩惱,圓成佛道。這是一種「不見其事,但見其功」的心法,唯有實踐力行,才能獲得具體表現。

就我國的醫聖華陀來說,也只能為人治病,卻不能為人代病與服藥,不吃藥而病未除,怎能怨華陀醫術不精?我們都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多位弟子,但賢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為那兩千多不是賢人,就說孔夫子沒有學問,那是不合理的。病人要想恢復健康,必須與醫生合作,眾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後才能得到佛度。但眾生貪戀火宅,不求出離,這樣並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眾生的業力太重!如果不分善惡而統統度盡,那是違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為也。

所謂「怨親平等」,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教化的範圍和對象,卻普及十方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這才是平等的真義。現在介紹劉采春的一首羅貢曲:「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自無枝葉分,莫怨太陽偏。」若能玩之再三,我想就不會怨天尤人了。

偈云:

佛乃大醫王,能治諸苦病。

但與藥不服,幸莫怨醫庸!

患急性盲腸炎,求佛未必有效,求醫則救,豈不是佛力不及醫力?

凡病皆由業力而生,所謂「冰凍三尺,決非一日之寒。」病的輕重,也是這樣。人欲無病,應發心學佛,只要能依教行持,形端則影直,何病之有?

但急性盲腸炎,並非人人皆患,而患時求佛,須視其誠心的程度而定。若是求醫,必須及時,否則,亦莫可奈何。倘能平時求佛,則生活正常,疾病自少;急時求醫,藉藥力解決疾苦。佛法好比衛生學,醫術如清道夫,假使人人注意衛生,又何須「你丟我撿」?我認為佛法是究竟的,醫術是現實的,二者孰是,其理明矣。

然世之學佛者兼醫,有之,醫者兼佛,亦有之。佛者兼醫,旨在方便,醫者兼佛,志在超凡。究何所學,請自決之。

念佛何以能消災獲福?

每個眾生的苦樂禍福,都是由眾生的自心(思想)分別事物的利害關係所產生各種善惡行為所構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種不同與行為相對的感受。要想離苦得樂,轉禍為福,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想。

佛教改變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種,只要能誠心誠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漸漸的就不會想到別的事物上去了,所謂「心正而後身修」,不造惡因,自然不受惡報,這不就是消災嗎?人生沒有災難是福,處此惡世,而能用功辦道,將來往生西方,永離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許你覺得以上所說的還不太合理想,現在再用日常所見的事理來補充說明一下。譬如說,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經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長無法管教,就把他送去當學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鄰居失竊,警員先生(因果)來調查他的生活動態,經廠方證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從來沒有外出,因此這件事就與他無關(消災),後來他因工作努力,被選為勞工模範,並且得到一筆優厚的獎金(獲福)。明白了這個道理,我想你對這問題就不會再懷疑了。

我持齋念佛多年,但家裡不如意事,總有—點,其故何在?

你能持齋念佛,當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樣這麼做,又是問題。好比你一個人負擔全家人的生活,自然過得不會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會感到困難。至於有點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樣,別人只能告訴你回家的路線,卻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離(喻宿業),如他用車子載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錯了的全程還是非經過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這道理,應該勸化家人,趕快學佛,倘能勤修精進,以後自然就會吉祥如意了。

學佛有什麼好處?將來可不可以升天?

學佛的好處很多,難以說盡!簡單的說,可以離苦得樂,轉凡成聖。因為學佛以後,如能依教修行,即能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和相信因果輪迴的道理,而使思想言行,雖從心所欲,也不會踰矩了。因此不僅現在是個好人,將來還能成佛!

以世間法來評論一個人的好壞是不正確的,因為大家的自私心理太重,無論是對人,或者是一切事物,都以個己的利害關係,作為好惡取捨的標準,所以說不一定正確,如用佛法作準則,才是公平的。

學佛目的是成佛,如果想升天,修十善業就可以去了。其實了解佛理的人,絕不願意升天,因為天道還是在三界之內,等到天福享盡了,仍然要隨業受報的。

這個道理就和一個窮苦的女人一樣,因為娘家很富有,所以就想回去,到了娘家,在精神和物質上,可以盡量的享受,但是不能長久的住下去,因為那裡到底不是她的家,就算能住十年八年,最後還是要回夫家的。因為很久不在家,回來以後,又得忙於整理家務,打掃環境。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時候,我想比以前更痛苦!所以說,要想改善生活,永無煩惱,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只有依教修行,志願成佛,才是救苦的根本辦法。

你為什麼不弘法,也不化緣?

弘法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必須宗教兼通、文武並秀,這樣,當然很不容易,但是總要有一門長處才可以。而佛法的道理淵源深得很,也不是短期間可以修習得好的。何況我又是剛出家的小和尚,什麼也不懂,不談別的,連一句「阿彌陀佛」也不會念,所謂「羽毛未豐滿者不能高飛」,因此不弘法。

孔子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如果我把佛法講錯了,不僅害了別人,而自己也要負因果的責任,現在我住在這裡自修,本著不攀緣、不絕緣、隨緣接眾的原則,有人來問佛法,當就我所知道的結個法緣,我認為也是弘法。

說起化緣也不簡單,如果沒有點福報,是化不到的。目前生活還可以維持,同時又沒有做什麼重要的事,何必弄些錢在手上?而施主的財物也來之不易,假若用之不當,將來要披毛戴角,一一奉還。我沒有福,又沒有慧,為了減輕自己業力的負擔,不得不這樣做了。

為何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真掃興!

這是觀念和立場不同的關係,所以感到掃興。有些人認為和尚只會說洩氣話——什麼四大皆空啦、人命無常啦、因果輪迴啦、還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啦、……除此以外,好像就沒有別的事,其實那都是實事,怎奈他思想領域太狹小,體會不到個中意味。像你所提的這個問題,是因為你現在正當血氣方剛的求學時期,可說是「初生牛兒不怕虎」,每天除了注意到吃喝和貪玩以外,所了解事物的道理並不太多,至於人生問題,當然更談不上,因此才會產生這種感覺。

要知道,人生壽命的長短,是由每個人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而定的(這是因果律,不是宿命論)。凡是好生利生的人可得長壽,而好殺或虐待人畜的人,必會夭亡。也許你說:「我還是小孩子,根本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對!我也認為你很善良,但問題是現在固然很好,過去是不是很好,那就難以鑑定,至於未來更是一個未知數。同時現在的戰爭和意外死亡,請你留心看看,有幾個是老年人呢?

為了使大家延年益壽,轉禍為福,所以才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目的是勉勵大家及早學佛修行,將來必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以後我把這兩句話改為「只要少年能學佛,孤墳全是白頭人。」這樣不就高興了嗎?

學佛虔誠何以多病?

所謂病,可分為心病和身病兩種,心病是內在的貪、瞋、癡等的業障病,身病是現今四大(地、水、火、風)失調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醫術),若能二者兼施,則疾病易除。

學佛的功德,固然可以增福增慧,卻病延年。但由於各人宿世的業力和現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難免有點病痛,好比說,有一位貧民(喻病人),過去為了生活而負債(宿業),後來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份工作(學佛),月薪三千元(修行功德),照說他的生活應該過得很好(不應生病),可是他仍然是窮(生病),不過比以前好些(轉重為輕),因為他賺來的工資(功德),一部分維持生活,另一部分要還債(生病),等到債還清了(宿業除盡),生活才能富裕(健康)。

你說虔誠,照理講並不算是虔誠,因為知道虔誠,那可以說還是妄想,如果沒有虔誠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虔誠。

其實修行人有點病,我認為是好事,因為我們在健康的時候,雄心萬丈,妄想特別多。若是有點病,思想卻會因此而轉向,所以寶王三昧論的第一條就說:「念身不求無病,無病則貪欲易生。」就是最好的證明。以前有位朋友,品學均優,所以事業心很強,勸他學佛,總說還早。後來因為生了一場重病,我去看他時,一把拉住我的手說:「正在念你,我的病情一直在惡化,請想個辦法!」此時很自然的帶著「象憂亦憂」的表情說:「我的辦法就是念佛。」於是點點頭:「只有念佛。」後來好了,一直到現在,每天不管工作怎麼忙,所訂的功課,卻不敢間斷。

焚燒紙作的財物給亡人,或寄存冥庫,是否有效?

從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和其他的書中看來,焚化的財物是有用。若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來推斷,也應該有用,因為鬼也有他心通,同時在他的八識田中,對各種財物的印象很深,當我們焚化各種財物時,一定會觀想到受用者的關係和姓名,「心生則種種法生」,所以說有用。

古今身前焚化財物寄存冥庫,以備將來享受的人很多’雖然說有用,但是不必這樣做,因為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除了業力以外,誰也沒有帶絲毫的東西來,而以後生活所需,不都是從那業力中得到的嗎?所以說,只要生前多種福,莫愁死後缺錢財,空手而來空手去,業力早已有安排。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了佛,一切具足,不必要錢。修淨土的,目的是極樂世界,死之日,化佛來迎,既不要買車票,又不要安單錢,生活所需,應念而至,還要財物幹什麼?我認為積錢不如積緣,若能志心念佛,求生西方,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到這時候,試問焚化紙物還有什麼用?與其無謂的浪費,不如老實念佛,我以為這樣會有更大的功德!

你為什麼要出家?

很多人都這樣的問我,但答案都不一樣,有一次賣車票的也問我為什麼要出家?因為車子已到,我只好問她,你為什麼不出家?她很滿意的說,有道理。因此有許多候車的乘客也笑了起來。今天如果這樣答覆各位,未免太掃興。

以前我對宗教沒有興趣,民國四十年住在汐止,有一位同學拉我去教堂,當時借故推辭了,後來他就送我一本聖經,我說早已看過,但他堅持要我再看。因為天天下雨,沒有事做,也只好翻來看看。反覆的看了幾遍,更覺得毛病太多,於是把書還了他,同時問了幾個問題,也沒給我說清楚。春節前駐新竹,公餘之暇,就看看諸子的學說,對歷代詩詞特別感興趣,到了四十九年調嘉義,朋友送我幾本佛教的書籍,看了以後,歡喜的不得了,因此關於詩詞不想再看了。

五十年是我的大劫難年,因為四弟在土城工作,因公死於車禍!而自己又患肺結核,在這種情況下,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於是就有幾位知己的朋友,勸我結婚,我說:「各位的好意,由衷感謝!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解除我的痛苦,就算我願意結婚,誰又能保證有那位善良的女人會嫁我,婚後也能夫唱婦隨,並且最會生孩子;一定先生男的,絕對好養,長大了又能光宗耀祖,顯親揚名。假如說這些都不成問題,可是我快四十啦,還有幾天好活呢?萬一停止了呼吸,留下了寡婦幼子,不能盡養育之責,孩子長大了不忠不孝,禍國殃民,我死了也不免挨罵。」而且我沒有孝順我的父母,就是有個兒子也享不了福。此時老胡氣呼呼的說:「照你這樣想,什麼都完了!唉!到今天我才認識你還是這麼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因此大家就不歡而散。

病情一天天的惡化,好不容易才住進醫院,治了兩年,不但沒有好,反而更糟,內科主任查房,看我的片子說沒有希望,我並不因此而難過,覺得人總是要死的,怕也沒有用,從此拒絕了藥物治療,每天讀一部法華經,有空就念佛,目的是祈求父母康健,亡弟生西,此外一無所求,晚間參加壽光精舍晚課,經文戒法師慈悲教授,頗有心得。那時候有位患友喀血,情況十分危急,於是就去拜佛,云:某某人,有家室之累,子女尚幼,萬一不幸,何以為生,弟子願以十年壽命相贈,使其早日康復,以當家事。因弟子隻身在台,毫無他累,生死不足為懷,願佛慈悲,納受悃誠!後來他真的好了,使我高興萬分。

到了五十五年四月,奇蹟出現了,院方給我一份健癒卡,和人事命令,就向新單位報到。那裡的工作很輕鬆,讀書的時間很充足,早晨四點起床背誦早課。在公務方面,因為有奉公守法的習慣,長官們很器重我,同事們見我學佛,所以都叫我和尚。十月底退役令下來了,戎馬生涯即告結束,就在台中中興嶺開闢果園,作為今後生活的背景。因為技術不如老農,吃了三年苦,一無所穫,後來一想,既然決心出家,又何必怕餓死!國際局勢這樣混亂,朝不保夕,如果沒有過過和尚癮,死了也不安心。因此決心放下一切,到台北去和明音法師商議出家有關事宜。由於因緣關係,最後在雙十節的早晨,禮拜上慈下瑞大和尚為剃度恩師,上午就到臨濟寺受戒去了。

說也奇怪,小時候我很喜歡和小孩子們用泥土做佛像,供在圍牆的石洞裏。讀初中時,學校設在五祖寺(弘忍大師道場),星期六如果不回家,就到大師的塔後看書,感覺特別的舒適。有一天不知為什麼,虔誠的對祖像默禱,佑我出家。看見出家人穿的布草鞋,十分歡喜,回家就要求母親做給我穿。她老人家說:「你又不是和尚!為什麼要穿那種鞋子?」以後每次回家總是提出這個要求,後來以絕食一餐為手段,才請別人代做一雙,滿我的願。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現在真的做了和尚,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傷心?還是高興!

許多老朋友見了我都是說:「你的個性那麼強,怎麼能做得了和尚?」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對這件事你們不能不承認是外行,告訴你,我的個性就是和尚性,要不然,就做不了和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為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因為眾生的識心善於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為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眾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現在來說事,屠刀殺害眾生的生命,將來一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聞聽因果而放下屠刀,大作佛事,悔改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從前有位潤額和尚,未出家之前,以殺羊為業,有一天又準備殺羊;羊子哀叫,剛好五祖弘忍大師來了,就向羊子說:「兩腳不修,活遭剝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問是什麼原因?祖說:「前生你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時此地殺了你,所以現在你又殺牠,將來呢!牠又殺你。」屠夫聽完了這段話,把羊子放了,跪求出家,因其額闊,故名之。由於他勇猛精進,改往修來,果成大器!

要知世間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影響我們慧命的安全,對治的方法,就是一個「忍」字,如果不能忍,屠刀是放不下的。要想忍,又必須把「我」看淡些,倘若功夫做到「無我」的地步,自然就可以忍了。所謂放下屠刀,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須努力。至於立地二字,要作開始解,不能作馬上會,才是正確的答案。

佛教的書中,所記載的許多奇異故事,是真的嗎?怎麼現在沒有?

這個問題,與時間、空間,以及眾生的業力和理解力,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求證某種事物的真實性,必須要客觀的以理論去推斷,用其他的事物作比較,同時也要看記載故事人的身分,千萬不能以未親眼見到而不信,那是不正確的,因為眾生的分別心太強,利害觀念太深,以致對一切事物的辯證,會產生許多錯覺。

我的父母沒有來台灣,卻不能因此說我根本沒有父母。在我未來台灣以前,聽說這裡的鳳梨怎麼好吃,颱風如何厲害,當時我也不信,其實都是真的,因為在內地沒有看見過,所以不信。至於親眼見到的事物,也不一定很正確。就考試來說,那些試題總是親眼見到的罷,何以還會答錯呢?究其原因,不是看錯了題,就是理解力不夠,否則就不會錯。孔子集語說:「孔子在陳絕糧時,有一天好不容易弄來一點米,顏回就小心翼翼的煮好飯,在打開鍋蓋時,從屋上掉下一條灰塵在飯上,他拿起來一看,灰塵上粘了幾粒飯,丟了又可惜,給先生吃又不恭敬,於是就自己吃了,剛好被孔子看見,就責備他,顏回說明原因後,孔子就向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記著,眼睛有時候也靠不住啊!』」

如果說,沒有見過的事物就不足為信,我認為不可以,好比一個病人,醫生說他是胃穿孔,假使他因為沒有看見而不接受治療,我就佩服他有種。

佛教書籍中所載的奇異事跡的目的,是為了勸善止惡,利益眾生,而不是圖利。當然,有些不可思議奇異的事物,如用科學家的眼光來看,目前是找不出答案的,像慈航法師和最近清嚴法師的肉身不壞,這是事實,科學家也沒有辦法說是假的,可是為什麼不壞,他又不知其所以然。

我看見一位小朋友,為了偷家裏的錢時常挨打,除了當面勸告外,也用書面勉勵過,但忠言逆耳,不以為然,問他為什麼不聽話,他的答案是——不偷就難過。後來我想通了,他就是這種根性,勸也無用,但是還不能不勸,因為這是每個做大人的責任,至於效果如何,只有隨他去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不是道不及魔高?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做道,什麼叫做魔。老子說:「道者高不可及,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又說:「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知,道,是無形相,絕思維的一種理體。若依佛法來說,所謂道,即是佛道的意思。那麼魔,可作障礙,破壞解,凡有礙於修行的人和一切事物,都能稱之曰魔;好比邪知邪見的人,或者是煩惱、睡眠、雜念,因能障道,故名之曰魔。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就修行人初期而言,魔高一丈,道只有一尺。若能精進不懈,等到道高無量,請問魔高幾何?前年師資訓練班招生,某考生在國文試卷中,曾慨嘆的說:「真是稻(道)高一尺,茅(魔)高一丈。」就依他的話來說,因為農夫太懶,以致茅高如許。我們學佛修行,只要功夫得力,自可超越魔外。

魔的種類很多,沒有一定的形狀和處所,是無孔不入,到處都有的東西。比喻說,你現在念佛(道高一尺),忽然感冒了,覺得有點難受,於是就有人說,你念佛念得感冒了還要念,真是太不知道愛護自己,我看你近來瘦了很多,臉色好難看呀(魔高一丈)!當你聽說瘦了很多,心裡就難過起來,因此就不想念,只要不想念,很自然的就不會再念,此時你不但不認為它是魔,反而覺得是一個好朋友。如果你能這樣想一想:感冒是氣候的影響,和生活失調之所致,與念佛無關,凡是患感冒的人,都是因念佛而引起的嗎?假使我不是天天念佛,一定會生大病呢!去看看醫生再說,回來還要加緊念,生死是大事,生病是小事。它千方百計的向我獻慇懃,目的是希望我和它一樣,果能如是,魔也沒有辦法了。

記得以前準備出家時,有位朋友和我說:「修行當然是好,不過你現在出家未免早了一點,我準備好好的幹幾年再修修來世。」我馬上問他:「你今年幾歲?」他也不嫌我不禮貌,就說:「五十多啦!」接著我就說:「五十多還不算老,真是『買乾魚放生,不知死活!』」從此他再也不和我說洩氣話了。以後把凡是為我出家而惋惜,或者是同倩我生活清苦的人,統統編入魔的行列,所以一直生活得很自在。

我們修行的人,只要知道有魔,就好辦了,不管什麼魔,倘能慎終如始,依教而行,絕對可以降服得了。

你對信仰外教的看法怎樣?佛教是否外教?

我們的憲法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所以我不能說信某教就對,或信某教就不對。「人心不同,如其面焉」,由於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也不同,當然思想境界也不同,因此對於宗教信仰亦難求其同。不管信那種宗教,最好是對其他宗教的道理,多少也要知道一點,這樣可以作一個公平的比較,像買東西一樣,多問幾家是不會吃虧的。

所謂外教,就是外來的宗教的意思,這一點我認為也要像買東西一樣,只要貨真價實,又是合法進口的東西;而且適合我們的需要,是可以購用的。就拿西藥來說,是外國來的東西,現在我有病,醫生說要用某種藥物治療,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不能固執不用,而增加痛苦與危險。我們信仰宗教的目的,是解決生死問題,一定要慎重的選擇,絕對不可以盲目的迷信,更不能「有奶就是娘」而濫信,這都不合乎信仰宗教的要求。

佛教生於印度,長於中華,與我國歷史文化,早已溶為一體,無所謂中外了。譬如說,一個中國人’合法的娶了一位外籍的太太,所生的子女,你說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呢?我所交往的朋友各種宗教都有,也有不信教的,因為我沒有「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利害觀念,所以大家都處得很好。同時我體會到佛法主要目的,是修正我們人我差別的觀念,而使其達到「怨親平等」為最終目的,這一點是佛教最偉大的地方,也是眾生應該努力的方向。如果功夫做到這一步,自然會離苦得樂,轉凡成聖了!

子媳不孝,怎麼辦?

有位老居士來拜佛,見了我就說:「師父呀!你這條路真走對了!」「你不是也很好嗎?」她嘆了一口氣又說:「好什麼?以前總說養兒防老,現在兒子大了,我也老了,他們都遠走高飛,把我一個人丟在這裡,死也好,活也好,沒有人過問,怎麼辦?」

「做兒媳的應當孝順父母,他們不盡子責,是他們的罪過,但是你千萬不要恨他們,照我想,他們是你的大善知識。」這時候她把我的話重複了一遍,表示不同意我這種說法。於是我又說:「他們也有子女,難道不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因為他們見你學佛虔誠,為了成就你的修行,所以才這樣做,因為愛是生死的根株,你對他們無愛,將來才能無罣礙無恐怖的往生西方。」

好比說:「你在車站買車票回家,發現丟了一角錢(子媳不孝),當然你就不會計較這點小事上車走了,如果錢數太多(愛),一定要想辦法找回來(罣礙),最後不但錢找不到,時間也耽擱了。」她聽到這裡便笑了起來,並且說:「今天幸得來一趟,要不然真會煩死。」

等她歡喜而去之後,有兩位在座的年輕的朋友向我說:「師父用幾句話解決了問題,真是太好了!」為了怕他們不懂得這是不得已的方便語,將來他們也如法炮製,而不顧父母之養,那就糟了,於是又補充說:「做子女的,除了財物孝養父母以外,還要勸導父母念佛修行,才是真孝。」「前言戲之耳。」

如何看破放下?

首先請聽我介紹兩段經文,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說:「當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這是告訴我們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們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煎,無論富貴貧賤,都有苦的感覺,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窮人為生活而爭,情猶可原,富人為享受而爭,頗不應該。錢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沒有固然不行,太多也沒有好處,用的得當,可以濟弱扶傾,造福社會,如果為子孫的衣食而積蓄,說實在的,那等於是害他們。

利不可貪,名也不可好,須知名只是個抽象的東西,既不能禦風寒,又不可解飢渴,倘若名副其實,當有勸善之功,否則難免助虐之過。我們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執太重,其實一般人所認識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滅的,不淨的,是八苦的倉庫,是生死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就應該把這個假我當作一輛破舊的腳踏車,雖然沒有經濟價值,但是可以利用作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觀,那麼放下就比較容易了。不過想放下,必須先要看破,既已看破,還要決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徹底,必須用一貫作業的辦法來應付一切諸法,才會成功,如果是斷章取義,永遠收不到效果,就以「只見強盜吃肉,沒見強盜受苦」兩句俗話來說,只見強盜吃肉,很容易使人產生一種錯覺,而因此造諸惡業,倘能從看見強盜吃肉,而聯想到強盜受苦,是他們應得的因果報應,當然就不敢為非作歹了。所以說,佛法的宇宙觀,是緣生性空,一貫作業的究竟法;眾生的宇宙觀,是妄執諸有,局部性的生滅法。這一點是我們學佛的人,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說到這裡,使我想起子書上所記載與看破放下有關係的故事,因為文字寫得太好,為了保全它的真善美,所以不翻譯,對於難字難句,依文義略註於括弧內,以便閱讀。原文如下:

衛人有東門(雙姓)吳(名)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鄰居)曰:「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而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常(以前)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與向(過去)無子同,臣(我)奚足憂哉!」

從這個故事看來,東門先生確實看得破,放得下,不然,怎會不憂傷呢?我們再看銀行和郵局,管理出納的先生小姐們,因為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大家都工作得很愉快。如果大家把這個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上去,當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有位鄰居,以前信他教,後又學佛,因夫病故,又信他教,怎麼辦?

她有信仰自由,我們沒有權力約束人家,又沒有名利可以控制,只好隨她去,何必不安?她之所以反覆無常,原因是對宗教沒有認識,如果是為了喪夫遷怒而去,那就不對。

要知人生如戲,夫妻是緣生的一種幻影,緣盡當散,這是自然的現象。如說信仰他教就不死丈夫,那麼西方國家的家庭裡,未必就沒有寡婦?美國的甘乃迪,越南的吳廷琰,總不是佛教徒罷,為什麼還死於非命?假使一定要說信仰他教就不病不死,為什麼他們也設醫院,而住院的又有幾個是佛教徒?他們的教友結為夫婦,都能永不分離,白頭偕老嗎?這樣不但別人不相信,恐怕他們也說不出口。

至於怎麼辦?如果環境許可,你還是和以前一樣的關照她,有機會也講些因果故事給她聽,其他的都不必說,好在我們弘法目的是利生,而不是拉選票,多一個少一個,無足經重。但盡可能的多結善緣,總有一天她會覺悟的。

我被拉去信他教,現在願信佛教,是否有罪?

強迫他人信仰宗教,是最不道德的行為。不管你是自己去的,還是拉去的,只要能重獲自由,是不幸中之大幸。

請你靜靜的想一想,我們信仰宗教,是為解決生死問題,而不是生存問題,因此在信仰某種宗教之前,必須慎重的考慮一下,他是不是真有了脫生死的辦法和能力,否則,那有什麼意思?不過當你參加他們的宗教活動時,準有一個大布袋傳遞到你的手上來,此時你會乖乖的把鈔票放在裡面,給少了還怕他不高興,將來不救你,其實再多,也不會替你推磨的。

現在你既信佛教,證明你善根深厚,不然,是出不來的。今後只要能依法去修,精進不懈,定能成佛作祖,怎會有罪?

佛教靄因果報應,那麼現在的殺盜淫妄,是不是因果報應所應有的現象?

現在眾生所感受的苦樂現象,固然有的是宿業的報應,但也有不是的,絕對不能一概而論。你說現在的殺盜淫妄是因果應有的現象,在理上講,當然可以說得過去,不過太冒險,因為我們沒有宿命通,怎麼知道誰欠誰多少?而現在大家所作所為,也不見得都是恰到因果的好處,萬一顛倒了;或者是透支,怎麼辦?

既然相信因果,那麼凡是不如意的事,應作償報想。對別人的一切惡行,千萬要作造業想,萬一明知他欠你的,而以德報怨,對方也會感謝你,少一個冤家,就多一個朋友。至於把現在的殺盜淫妄完全作報應想,我就要請教你一個問題,如有人畜侵損你的重大權益時,你能作償報想嗎?就算你是再來人,能夠做到,也難保別人都能做到這一步。不說別的,就是蚊子叮一下,誰不是狠命的一巴掌?

記得和幾位客人在門前的樹下談話,因為暴露的地方太多,所以被蚊子咬得很厲害,把牠打死了不算,還要用腳去踏,你看那種瞋恨心有多重!後來看我坐在那裡沒事,就說:「師父!蚊子為什麼不咬你?」我說:「牠們是吃葷的,我吃素,不合牠的胃口,所以不咬我。」少打妄想,還是繼續來談問題。

我們要想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惟願大家發心學佛,修淨梵行,才能根絕是非,遠離苦惱,萬一對學佛沒有緣,也得勉強的約束自己的身心,對於不正當的行為,應當逐漸減少,以至於根絕。凡是有吃虧的地方,一定要忍耐,千萬不能意氣用事,「暴虎馮河」,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對智能低劣的人和畜類,要以民胞物與的胸懷去幫助他們,愛護他們,眼光看遠點,總有一天你會感覺到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的妙處。假使都這樣做,「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需要常常念。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來,所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如果說「只要誠心,何必常常」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大家吃飯總算誠心罷,也只要吃幾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假使說吃飯和念佛不一樣,我認為事雖有別,理卻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妄想;使前六識不攀緣,則第七識就無所執,第八識也無所藏,不執著就不會造諸惡業,當然不會遭惡報。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進動力(攀緣),慢慢的即可退回原處,如把船頭調個方向,再加上動力(念佛)順流而下,必能早日到達終點,還我淨明!

梁丘據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宴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至常至。嬰非有異於人者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難及也。」由此看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常常念佛,才能達到目的。

我學佛很久,聽說禪好,馬上學禪;說淨好即學淨;又聞密能即身成佛,則棄禪淨而學密,怎麼辦?

由此看來,你想了生死的心倒很真切,可是在技術上則欠妥當。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專心致志,慎終如始,才能成功,若是見異思遷,必定一事無成。大德之病無他,缺少恒心而已。

其實佛法是度生離苦的工具,只要運用得當,那一宗都好。禪是見性成佛,密可即身成佛,都是理即,而不是事成!因此禪宗才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究竟是為什麼?就是因為理雖至佛位,但是三惑未能全空,福慧亦未具足,欲至佛位,還有事修,所以才如喪考妣。且看修淨土的,只要能到極樂世界,就可得到不退轉的優待,直至成佛為止,這不就是即身成佛嗎?要是說修淨土的到了西方,還要經過三輩九品,太慢了,這也是怪我們自己的功夫不夠,如修到上品上生,那才是真正的即身成佛!就是下品下生,也是保障名額,不必如喪考妣了。

我不是存心謗禪謗密,而是從多方面得來的心得,禪與密,確實是利根上智的人所修的法門,末世眾生,根性下劣,難以成辦。如說現在的人,比古人要聰明若干萬倍,從前連飛機也沒有,現在能登陸月球;古代打仗用戈矛,現在用飛彈,怎能說下劣呢?這是識心用事,此心越發達,所造的惡業越多,去佛也就越遠。現在整個世界的戰禍瀰漫,暴亂四起,以及意外的種種災害,無一不是從所謂進步中產生出來的,所以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可說是今日世界禍亂之源,一語道破。但是他又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而今大勢所趨,將以愚之的辦法,是不合時宜的。故此膏肓之疾,非佛法則不足以挽救,必須使其明因果,信輪迴,旦了知宇宙萬有,是因緣生滅,依識成形的道理。而人生壽命,多者百年,短則呼吸,何必自造惡因?自食苦果?倘能依教行持,必能根絕禍源,澄清苦本。

時人認為登陸月球很希奇,其實在我們佛教裡卻算不了什麼。且看彌陀經云:「其土眾生,常於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不是比太空人高明得多嗎?對於佛法,不管修習那一宗,如能「鍥而不捨」,必得成功,若是見異思遷,終必「梧鼠五技而窮」了。

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幾宗?那一宗最好?

佛教是為了適應眾生的機緣而產生的,因為眾生的煩惱多,那麼治療的方法也要多,才能達到濟度的目的,所謂:「佛說一切法,能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就是這個道理。

佛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傳入我國以後,經過歷代諸大善知識苦心研究,覺得佛法廣大精微,卷帙太多,且眾生根性不等,壽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學習,非常困難,為了成就學者方便起見,所以分為十宗,這樣可以使其一門深入,易收教化之效。所謂分宗,就和大專分科系的道理一樣,學生對那一科系有興趣就修那一科系的課程,倘普遍的研究,不但收不到效果,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這個道理明白了,就知道分宗的重要性和價值。

至於那一宗最好,我不能肯定的奉告,只好以金剛經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兩句經文交卷。如果你想修持,所選擇的法門以從眾為宜。有機會我想把各宗的情形,簡略的介紹一點,作為今後選修的參考。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據世親菩薩所著的俱舍論而立的。俱舍論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講的是宇宙萬法,有漏無漏的因果關係,最後一品,是說明有法無我的道理。他認為宇宙間的業力不滅,萬法實有,所謂「我」是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無我為宗。(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宇宙萬有,不僅我是虛妄的假相,一切諸法也是虛妄的。)就修習的階位來說,分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聲聞修四諦法中的道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修六度,經三大阿僧祇,最後一百劫,還要植相好因,才能圓成佛果。

二、成實宗:

此宗以成實論為根據,修習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觀。觀五蘊中無我相,叫做我空觀;觀五蘊諸法,只有假名,而無實體,名法空觀。因為我法皆空,則萬有俱寂。這是此宗修觀的理論。

此宗雖修我法二空觀,但只能斷煩惱障的見、思二惑,證空滅理,因為煩惱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煩惱,才生見惑,有了見惑,就不能證涅槃,因此稱之為障,此障未斷,是不能證二空真如的。

就修習的階位來說,立二十七賢聖,以攝行果,而其所談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還是屬於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屬小乘,但我國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這兩宗是小乘,因此就失傳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時因事而制,隨機散說的大眾生活規約,傳入我國以後,到了唐朝,經過道宣律師整理,定名為四分律,遂成為宗。

「尸羅」是梵語,譯華語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過非,故以戒稱之。當佛將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說:「佛入滅後,以誰為師?」佛言:「以戒為師。」可見戒在整個的佛法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我們學佛的弟子們,應該視戒如佛!否則,就辜負了我佛如來慈愍眾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關齋戒和菩薩戒。出家眾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據梵網經,則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稱為大乘菩薩戒。這都是成就四眾弟子防過止非,圓成佛道而定的,我們應當如法受持,才能達到學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為本,因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發慧。也就是說,只要持戒精嚴,則三業自然清淨,如此,必能離苦得樂,轉凡為聖。我國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為特殊,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不論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學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學人,只要嚴持戒律,即可圓成佛道,證無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由此看來,戒!是多麼的重要啊!

四、華嚴宗:

杜順和尚根據華嚴經而立教,故稱華嚴宗。所持的理論是,法界無盡緣起,皆由一心而生萬有,但一切諸法,互為緣起,重重無盡,一(體)即萬法(用),萬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緣起之理而立三觀:

l.真空絕相觀:觀遍法界一切諸法,都不外乎因緣生,依他起,均無自性,而眾生的知見,都是屬於妄情遍計,如翳眼空華,因病而現,所以稱真空絕相觀。

2.理事無礙觀:因為作真空觀,則諸妄相滅而真性現,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變為體,隨緣為用,眾生因妄情遍計之業感而生萬法(事),但萬法皆以真如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觀,故名無礙。

3. 周遍含容觀:既知萬法乃隨緣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體。所謂真如,是無形相的,不變異的理體,故稱真如,倘能依理作觀,即可返用皈體,理事圓融,人我無別,萬法如如,因此謂之周遍含容觀。這個道理,好比我們所飲用的茶湯以及各種飲料(喻萬法)一樣,都是用水和其他的雜物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隨緣成為各種飲料,但濕性未變,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觀的受用。

此宗行證的階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漸次修習,漸次斷證,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華嚴宗和淨土宗最有緣。因為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最後普賢菩薩為他說十大願王,而導皈極樂,華嚴經最後指皈也是極樂世界。被尊為諸經之王的華嚴尚且讚歎淨土,可見修淨土,也等於是修華嚴。但諸經皆為佛說,如是說修淨土不對,即是毀謗三寶。且善財、文殊、普賢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稱讚淨土,可見修淨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門。

五、天台宗

北齊慧文禪師讀大智度論「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時,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創一心三觀之法門,傳於弟子慧思,再傳智顗,行法華三昧時,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名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華,判五時八教,以開智解。這就是天台宗的由來。

此宗所依的經典為法華,修行的方法是觀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觀和一心三觀之法的產生。所謂次第三觀,是以從假入空觀的二諦觀,和從空入假觀的平等觀為方便,而進入中道第一義諦觀為究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說「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見一觀則三觀具足,故稱之為一心三觀。我們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觀即具足三觀,何必又分次第?因為次第三觀是一心三觀的方便;一心三觀是次第三觀的究竟。大乘心地觀經的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永處纏縛。」由此可見觀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說修那麼多的觀太麻煩,這是怪我們的根性太差,執著的習氣又太深厚,為了成就我們修習的方便起見,不得不如此。好比說,修空觀,破見思惑;修假觀,破塵沙惑;修中觀才能破無明惑。修觀的方法和治病一樣,病情複雜,治療的手續就不能簡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觀,也是可以的。

修觀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紹的以外,還有止觀。所謂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反觀自性。但為了便於學人修習起見,又分為三止三觀。所謂三止,即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和息二邊分別止。至於三觀,即是空觀、假觀、中觀。但修止亦應兼觀,修觀亦應兼止,這樣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見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觀而破,這是修觀的妙處。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聖,必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由此看來,實在太不簡單,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論宗:

龍樹菩薩造中論和十門論,後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論,故合稱三論。鳩摩羅什譯此三論而加以宏揚,遂成為宗,在隋唐時很興盛,後來受到曹溪宗風的影響,因此就進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諸般若經中「無所得,緣起性空」的義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無俱破,直顯中道。雖然如此,但對如來所說的教言,也不否認,因此立真俗二諦,加以調和。所謂真諦,是指中道實相理體而言,俗諦則是指諸法緣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資為用,不可偏廢,才合乎中道的實義。

就修行的方法來說,是用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見。破毗曇實有的執見,斥成實偏空的情見;更以無所得,破有所得,而顯中道。

至於修行的階位,若就真諦來說,一切有情本來是佛,無迷無悟,湛然常寂。就俗諦來說,迷之與悟,截然不同,但眾生由迷至悟,須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一點折扣也不能打,看起來也是不及修淨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窮究宇宙萬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據唯識論而顯萬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識宗。所謂唯識,是說宇宙萬有,是因識別的關係,而產生其存在的價值,否則雖有亦等於無。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塊糖,你拿走金戒子,他無所謂,若是拿他的糖,一定會哭起來,這就是識別而產生執著的證明。故此宗以阿賴耶識為根本而立百法,以說明萬有的因果關係。

阿賴耶識有寄藏眾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種子的功能,所以也稱藏識或種子識。談到種子,可分為新熏和本有兩種:所謂本有,是說從無始以來,就具染淨諸法的種子,若遇外緣熏發,即成為現行,因此就有生死、苦樂、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諸相現前。至於新熏,是說原來什麼種子都沒有,而是以後因染淨二法熏習而有的。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實本有一經新熏,即得增長,甚至現為現行,現行又復熏習新種於阿賴耶識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廢。

至於藏識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東西?沒有辦法拿給你看,只好請問你,我們所讀的書,和已經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麼地方?如說在腦子裡,是不對的,因為醫生用愛克司光透視,並沒有發現這些東西,既然如此,這些東西究竟在那裡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識裡,因為這個東西其體無形,所以看不見,其用(量) 至大,能藏一切諸法。如用現前的事物來說明,只好說像個人的安全資料,專門記載各個眾生無始以來的善惡行為,然後成為種子。但種子不能自生,當某一件事物的種子成熟時,須有第七識的執著,和第六識的分別,前五識的攀緣,才能成為現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樂等等的感受,這就是識心所招來的果報。然而識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載舟。也就是說,造惡業的是它,造善業的還是它。因此此宗轉八識成四智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把前五識取境的功能,轉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的計度分別心,為觀察眾生的根性,以便因機施教,使其入聖超凡,謂之妙觀察智。轉七識的執著人我差別為怨親平等,謂之平等性智。第八識原來好像垃圾桶一樣,以致明鏡無光,必須除去三毒的污垢,斷盡無明,則鏡光自顯,十方世界,影現其中,故名之為大圓鏡智(即佛智)。

唯識觀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細,分為五重:

l.遣虛存實觀:即是排除一切虛妄計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圓成實性的理體。

2.捨濫留純觀:捨棄一切雜濫的外境,護存純淨的內識。

3.攝末歸本觀:停止見分攀緣工作的機能,而皈順自證分的理體。

4.隱劣顯勝觀:隱藏心所的劣點,而顯心王的優點。

5.遣相證性觀:排遣萬有的差別事相,證入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項,稱為五重唯識觀。

總而言之,唯識之學,博大精深,難以窮究,而在佛法中卻又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不然怎會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呢?若就行的方面來說,不懂唯識倒無所謂,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為宇宙萬有,離了識的作用以外,就無法開口。故此宗是以研識為方便,以轉識為究竟。所以說學佛的人,不管學那一宗,對於唯識多少總要懂一點,在行持上是很有幫助的。

八、密宗:

佛陀為了度生的方便,所說的言教故有顯密之分。所謂顯教,是應身佛釋迦如來說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為文相易於了解,故稱顯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文理難知,故稱密教。顯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稱之為顯;密教如電報的密碼,非專業者不解,故稱密。

毗盧遮那佛,在摩醯首羅天的金剛法界宮,為金剛薩埵諸大菩薩說真言法,金剛薩埵錄出後,藏於南天竺的鐵塔中,後來有位龍猛菩薩,見金剛薩埵面授大法,後即將此法傳於弟子龍智,再傳於善無畏,及金剛智,以後他們和金剛智的弟子不空於唐玄宗時,來中國宏傳密法,後稱開元三大士,這是我國密教的由來。

此宗所根據的佛經,有大日經、金頂經、蘇悉帝經、瑜祇經和略出念誦經等五部;在論典方面,有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經論所說的內容,是說我們的體相,和大日如來一樣,因無始來,一念不覺,而使身口意三業不淨,墮入六道,受生死輪迴之苦,現在要想回復本來面目,而使三業清淨,必須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業清淨,以了脫生死之苦,即身成佛。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所謂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須努力。若論階位,只能和羅漢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終的目的還是成佛,而頗瓦法和淨土宗的念佛是相應的,因為他的目的也是極樂世界,但是修習的方法,卻不及念佛簡便了。

曾經有幾位朋友和我說,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見他們學密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得神通,藉以顯眾,爭取名聞,如此用心,殊堪憐愍!其實神通是修行的副產品,只要成了佛,則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麼都好嗎?何必專修?就以甘蔗板來說,是製糖的副產品,如果專用甘蔗來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說實在的,我不但沒有學密,對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當然就不夠資格說別人的長短,但是有人問及此事,又不得不把個人對各宗表示一點意見,作為初學的參考。

九、禪宗: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譯為靜慮。所謂靜即是定,慮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禪那。此法在我國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習的方法來說,可分為安般禪、五門禪、念佛禪和實相禪四種,此外還有一種祖師禪,因在經教之外,故稱教外別傳。此禪始於達摩,自其東渡來華,面壁少林寺時,即傳法於慧可,後立為宗。

關於宗門禪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在靈山,一在祇園」,現在以祇園為根據,相傳當年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完畢,百萬人天的聽眾還未離開時,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羅花向大眾說:「我雖然說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說著一字(究竟)。」當時大家聽了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因此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學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在這樣平凡的因緣之下,就產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

迦葉尊者受法後成為禪宗的初祖,傳至達摩即為二十八祖,他見中國有大乘氣象,於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帶來我國,成為我國禪宗的初祖。他來華是在廣東登陸的,梁武帝聞奏後,即迎至金陵,因語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時慧可大師因斷臂求法,即蒙印可,是為二祖。再傳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這是我國禪宗的黃金時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單傳,以後六祖就變單傳為多傳,改祖號為師,並且只傳法不傳衣缽,旨在息爭。自變多傳以後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記載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這兩位禪師最為傑出,因為得力於廣傳的關係,所以宗匠輩出,才有一花五葉的產生。

禪宗修習的方法是觀心,以明心為方便,見性為究竟。所謂明心見性,即是教下的轉識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原則下,也沒有一定的訓練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真面目。」後來黃蘗禪師為了因機施教,所以改觀心為參話頭。不管方法怎麼變,但目的都是為了斷絕學人的思路,使其對境無心,而見自性,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否則,那就不是禪。至於話頭怎麼參,我是外行,不過我知道參話頭的目的,是使學人斷絕思路,而對境無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誰」,像猜謎似的,教你集精會神的參。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說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對的,假使是這麼簡單,也就用不著參了。所謂參禪,要在「誰」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參才行。若在禪堂裡,職事們會拿著香板到處查看,發現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為他們是過來人,他看別人參的情形,好像站在門裡看室內的東西,一目了然,(別人是站在門外從牆壁上向裡看,一無所見)。所以香板應該打在什麼地方,多輕多重,我認為都有一定的分量,決不是亂打的。曾經有位老法師和我談他參禪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燈,因天熱而發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禪堂,就向監查師父說明燃香事,請他以後香板打在別處,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處。當時聽了這段話,我認為不合理,後來一想,才知道是對的。燃燈發炎,是業障,怕打痛處是我執,偏打痛處,既能破執,又可消業,真是慈悲之至!

禪,也不是佛教的專利品,我國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禪,因此可分為凡夫禪、二乘禪、祖師禪、和如來禪四種。凡夫禪修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十六特勝和通明禪。二乘禪,修九想觀、八念觀和九次第定。祖師禪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這種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頓教法,只適合接引利根,對鈍根的沒有多大用處。如來禪,因其為經教文字所詮而得名,即是首楞嚴定。楞伽經云:「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這種禪,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諸根普被,故稱為漸教。此外還有一種念佛禪(此法源於般舟三昧經),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淨土法門,而不知道也是屬於禪的一種,請看大集經云:「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禪」,這總不是假的罷。

這裡有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黃蘗禪師改「觀心」為「參話頭」的原因,是見當時的修行人,根性漸劣,為了契理契機,不得不改。現在去聖的時間更是遙之又遙,而根性更劣,對於禪不要說參,恐怕連禪堂的規矩,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又得仰望當今的高僧大德,因時制宜,提倡念佛禪,正是時候了。如說念佛就是念佛禪,念佛禪還是念佛,何必多此一舉?因為一般人都喜歡禪,如果不加個禪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麼效果,這就和國產的商品一樣,假使上面沒有幾個英文字母,一定滯銷。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禪」,未知先覺者以為然否?

我是個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禪,以上所說的,是從看書和思惟所得來的一點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如果你對禪有興趣,不妨看看歷代祖師的公案語錄,然後還要請教住過叢林的老法師,比較可靠,閉門造車,是不行的。俗語說:「驢若跑得快,馬就不值錢。」且看古人參禪有成就的,沒有不是從禪堂裡苦出來的。現在也有人自稱「纏尸」,因為他參的是禪外別傳的「名利纏」,仗佛威光,標奇惑眾,若是跟他參學,保證也會「開誤!」

現在一般人所說的禪,好像都是指祖師禪而言。此禪雖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達摩傳心印於慧可,是以楞伽為證;五祖授心印於惠能,是以金剛經而印契。這樣看來,不是就有些矛盾嗎?不然,因為不立文字,是不執文字的意思,並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來說,此禪是不避見聞覺知的,只要能行住坐臥,不離這個(話頭)去參就行,到了某種程度,要考功夫,所問所答,都要契理契機,恰到好處,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現在會問的不多,會答的沒有,如果會背幾則公案,念得幾句機鋒,縱然能趺坐於床,窮年參究,那也許是「禪」,也許是「纏」!但是修淨土的,同樣的是不避見聞覺知,最好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念佛)的去念就行,至於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煩別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辦法:妄想減少了沒有?煩惱是否比以前輕?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順逆諸境是否鎮靜?生活是否儉樸?念佛是否精進?信心是否堅定?願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隨時檢討,有則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會還我淨明的。

十、淨土宗:

淨是清淨,土是國度,十方諸佛的國度都是清淨的,故稱淨土。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污濁不堪,所以稱為穢土,現在要談的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而言。這是為了統一我們的思想,使其專注一境,減少對外境分別,而漸漸的斷絕思路,堅定正念,將來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這就叫淨土法門。此法源於般舟三昧經,所依的經典是三經一論,因此修淨土的對於彌陀經、無量壽經,和往生論,特別重視。自聖教傳入我國,淨土之法,最初流傳的地區並不太廣,到了東晉時,慧遠大師應世,極力提倡,於是就在江西廬山創建蓮社,集眾念佛,後來均得往生,這樣才正式的成立了淨土宗。

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時,曾作國王,因聞佛說法的因緣,即捨王位出家,號法藏比丘。當時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的莊嚴妙相,於是就在佛前發了四十八個願,每願都說若不實現誓不成佛。然後又以諸佛淨土為藍本,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邊,約十萬億佛土那麼遠的一個地方,經過五大劫的時間,才建好一個國家,定名為極樂世界。佛興建這個世界的目的,是為收容我們這個世界上捨苦就樂的眾生,只要心誠願切,隨時稱念彌陀名號,到最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必定現前接引,如一念頃,即生彼國。

阿彌陀是梵語,譯為無量壽,或無量光。因為成了佛,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故稱為無量壽和無量光。佛是覺者,好像我們對博學多能的讀書人稱博士一樣,精醫術的稱醫學博士,精工程的稱工程博士,那麼佛的壽命、光明都是無量的久遠和廣大,所以尊稱為阿彌陀佛!現在還在極樂世界說法度生,一直到永遠。所謂極樂世界,極是究竟的意思,樂是快樂。也就是說,究竟的快樂才是極樂。至於世界,在這裡可作方位、處所和地方解,因為那個地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世界。」但我們這裡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經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說:「你認為討老婆很快樂,她愛慕虛榮,或者好吃懶做,你會快樂嗎?你認為打麻將很快樂,若是別人碰走了你一張聽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場輸一場,你快樂嗎?年紀大了,生個男孩,覺得快樂,但是他常常生病,長大了又不用功讀書,專門偷雞摸狗,警察先生三天來通知要嚴加管教,五天來通知傳訊交保,這樣你會快樂嗎?……。」就算你的運氣好,妻賢子孝,自己也生財有道,老當益壯,但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鄰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燒光了,為了搶救財物,身受重傷。在這種情況下,難道還快樂嗎?這些事固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但也不能說每個人都不會有這些不幸的事情發生。你學秦始皇大膽假設,所以覺得世間上一切都是快樂的;我學釋迦佛小心求證,因此我認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這樣說掃你的興,如果認為我的看法不對,今後還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說起來,一般人對世間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興趣,我們的看法是綜合性的,所以會厭煩。閒話少說,我們還是談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須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才能達到目的。所謂「信」、要深信西方確實有佛號阿彌陀,以慈悲願力,接引眾生,彼世界的莊嚴,如經所說,決不會假。「願」、就是絕對願意去。「行」、必須依法去行,老實念佛,至死不變,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於念的方法,分為三種:

l.持名念佛:出聲或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2.觀想念佛:雙目注視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謂之觀想念佛。

3.實相念佛:諦觀諸法實相,本自如如,因此對於宇宙萬有,不起分別,名實相念佛。

以上三種念佛方法,觀想過於微細,不易著手,實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定),......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因此古今諸大善知識,都是勸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論出聲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時間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亂。因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果能切實行去,因緣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況,簡略的介紹了一點,你看修那一宗比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萬不可見異思遷,才有成就。禪淨修持的方法雖然不同(禪是離相的,淨是取相的),但最終目的是一樣。我既不明禪,又不知淨,雖然出了家,只能說是「聾子的耳朵,配相的」,但總希望別人比我強。現在你對各種修持方法,多少總有點認識,那就選擇適合你生活環境的法門,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騖遠,或是譏禪謗淨。這樣做,不但對修行沒有補益,且招莫大的罪過。同時懂佛法的人聽了,也會笑你是「瞎子相親,不明真相。」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我們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和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子女們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痛苦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貪、瞋、癡的煩惱所造成的,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因為我們的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如果憑空的教他放下來,怎麼辦到?故以念佛之藥,來治療妄念之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這個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給他一塊糖,自然會放。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的念,妄想就會慢慢的減少,以至於沒有,因此我們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並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買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樂上去了,「心不在焉,雖食而不知其味」,可惜,為了音樂下那麼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麼「萬世師表」的尊稱,就得換成「人天師表」了。

關於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不管是出聲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須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麼效果,所以夢東禪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們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時,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個數目,什麼時間念都可以,開始念多少,以後不管怎麼忙,也要念夠數,一曝十寒,難見功效!這一點非常重要。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別多似的。」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那裡知道有妄想,現在學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斷不了的。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那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想他,他也不會找你的。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道理一樣。假若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就沒有妄想了。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既然能生,何以不去?

這是說修淨土的人,只要能如法修行,功夫純熟,將來因緣成就,必能往生西方,所以說「生則決定生」。至於「去則實不去」,這一句要懂得性相的道理才比較好了解,否則,是相當的困難。不僅是你,連我也一樣,以前為了這兩句話,在腦子裡轉了好幾年才搞清楚。因為眾生都有著相的習慣,離了相,就覺得什麼都完了。

現在我用炒菜來補助說明這個道理,可能會好灑些,炒菜時放上兩個辣椒,炒好了把它丟掉,菜裡面不是還有辣味嗎?於是就可以說,辣是真的辣(生則決定生),看卻看不見(去則實不去),辣椒是相,辣味是性,也就是說,去西方的好比辣味,不去的是辣椒。再以做夢來說,你在夢中到某地(生則決定生),可是你的身體還是留在床上(去則實不去),也就是說,到西方的是夢中的那個東西,不去的是留在床上的這個東西。我們人和一切有情眾生,都是由精神與物質的因緣組合而成的現象,和電與燈泡的關係一樣,電(精神)無泡(物質)不明,泡無電不亮,二者兼備,謂之人生。因此可以利用這種關係,說明生老病死的道理。新裝設的電燈曰生,使用曰老;保險絲斷了曰病,燈泡壞了曰死。但燈泡雖壞(人死),電力(靈魂、神識)未滅,換個燈泡(來生)依然恢復光明。

我有苦難,絕對相信佛菩薩會來救我,若人人呼救,怎麼應付?

佛的身心是遍一切處的,若以數字來說,則有無量諸佛。你一定會說,那有那麼多的佛?因為有無量的眾生,就有無量的諸佛。這樣說,當然你是不容易了解的,因為眾生心量的空間,全部裝滿了財、色、名、食、睡這一類濫雜的東西,就是佛和你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當面錯過!

現在我用太陽來說明佛菩薩應付眾生求救的道理,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太陽,張三曬衣服是利用這個太陽,李四曬稻子也是利用這個太陽,全世界的人曬東西還是利用這個太陽,只要想曬,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麼佛菩薩應付眾生求救,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求佛不像請醫生,如果他出診去了,就請不到,假若是這樣,那就不能稱為佛了。如果你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再用日常所見的事理來說明一下。

假若我這裡發生火警,打電話給警察局長,但別的地方也有火警,局長即下令分途救火,他自己去不去是無所謂的,因為義勇警察都是局長的一部分,一定會盡力灌救。此時你不能說,我打電話給局長,他自己不來,你們回去好了,我想總不會有這個道理罷。所以說,太陽是以熱力曬東西,警察局長是以命令救火災,佛菩薩是以法力度眾生。且看荀子說:「不見其事,但見其功。」如明此理,就可以了解法力真實的意義。

對以上所解釋的如果覺得還不夠理想,現再以電視機(喻眾生)來補充說明。當你想收看電視節目(喻眾生呼救)時,演員們(喻佛菩薩)在那裡所演出的節目內容,只要願意打開電視機的開關(喻調心),不管電視機的數量多少,都能同時看到由電波(喻法力)把所演出的內容,與現場一模一樣的傳映在每架電視機的螢光板上。明瞭此理,就不難知道佛菩薩應付眾生呼救的道理了。這也是所謂「不動真際,現於三界」很好的說明。如再不懂,我就沒有辦法。

我們謂僧尼誦經薦亡或消災,是否有效?

誦經禮懺,現在是出家人的生活之道,你問我當然說有效,不然,我們吃什麼?

剛才是說笑話,不要認為是真的,現在正式的來解釋問題。關於請僧尼誦經薦亡消災,這種辦法由來已久,若是無效,怎能流傳到現在?請看地藏經利益存亡品說:「若有男子女子,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為造福利(佛事),一切聖事(佛事功德)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消災)。」又說:「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眷屬,與造福力(佛事)救拔,(薦亡)過是日後,隨業受報。」由此可知,是有效的。

固然有人對於這種辦法有點懷疑,這是很難免的,因為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才會產生這種迷惑。現在以廣播電台來說明這個道理,佛法好比是電台,經典是節目,眾生是收音機,只要你轉動週率,就能收聽到你所要聽的節目,而得到快樂。那麼誦經,是由我們的思想所產生和電波相似的週率,因為鬼也有他心通,知道你在為他作佛事,就可以藉佛法的力量,像雷達控制航行一樣地改變了思想的方向,而得到利益。

談到消災,一定要有改過自新的決心才可以,好像漏水的桶,必須把漏處補好,才能裝滿。那麼消災,一定要能止惡行善,方能收到消災的效果。不管是薦亡或消災,除了自己的心意要絕對的虔誠之外,還要請到有修持有道德的出家人才可以,假使像拍電報那樣的,繳了費就認為是所作已辦,恐怕不會太理想。

宇宙萬物最先從何來?佛與眾生如何劃分?

對於這個問題,以我的能力來說是超載的。現在請你先答覆我一個問題,藉以減輕所問的壓力,同時也容易了解。

你來此地開雜貨店,最先買的是什麼貨?第一位顧客是那裡來的?這是你親手做的事,尚且都記不得,何況那麼久遠的事,我說不知道,不見得別人會說我是飯桶。現在分別說明如下,以資參考。

首先解釋宇宙。盡十方無有邊際的空間叫宇,盡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有始終的時間叫宙,故曰宇宙。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壞,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因此就找不出先後。請看關尹子說:「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游之,不知其幾千里而不窮,夫何故?水無源無歸。聖人之道,本無首尾,所以應物不窮。」這也是說明宇無內外,宙無終始最好的解釋。

說起萬物,最先也像你開的雜貨店一樣,由因緣次第而生的。地球最初的形成,可能像「八七」水災那樣的洪荒一片,那時我在成功嶺,遠望大肚至沙鹿一帶的海邊地區,除了洪水以外,則無他物可見,但是洪水的跡象,都被因緣漸漸的消滅了。如果我們現在去問住在那裡的居民們說,當年災區重建的時候,最先種植的是什麼?地上的草,蚊蠅和螞蟻……是從那裡來的?我想他們一定是說「最先......?時間久了,那裡想得起來,不過地上的草......是以後自然生長的。」像這種情形,等到若干年後,再提起當年災區重建事,不就像現在你所問的道理一樣。

至於人最先是從那裡來的?人本來就是人,不是進化而來的,更不是那個造的。佛經說地球上的人類,劫初是由光音天遷來的,如不相信,請問台灣的閩南人是從那裡來的?假使你硬要說人最初是造的,那麼我請問你,造人的那個東西又是誰造的呢?這樣一直追問下去,是沒有結果的。我們都知道女人會生孩子,如果說女人最先是造的,可是玩具店的洋娃娃也是造的,為什麼不會生孩子?而女人沒有男人的緣也不能生,因此那種理論是講不通的,只有人本來就是人,而後人是前人的因緣和業力而成的,才是合理的答案。

佛與眾生的區別,是以悟迷作標準的。所謂悟,是徹底的了解宇宙萬有是唯心所造的假相,都是剎那生滅,隨緣變異,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人生(包括萬物),也不過是像銀幕上轉眼成空的影子一樣,但眾生迷為實有,而不擇手段的追求,因此就闖下了生死大禍!其實佛與眾生,本無差別。現在就我們個人來說,健康時謂之好人,有病謂之病人,也就是說,悟時是佛,迷時是眾生。現在我們患了生死重病,必須用佛法的妙藥,來治療我們的貪病,病根斷除後,就不是眾生了。你想徹底了解這個問題,請趕快念佛修行,只要成了佛,就可以像釋迦佛,觀十方世界,如觀掌中的菴摩羅果一樣。到那時如果想起現在所問的問題,也許感覺好笑。

客去,遂將所問,以偈答之,茲錄如后,用以自娛:

真心恰似玉環圓,何故癡癡計後先。

諸法本來皆實相,隨緣一念具三千。

萬法何先心最先,迷真諸相乍紛然。

奈他不解緣生理,打破沙鍋問向前。

生佛雖殊體一般,聖凡全在悟迷間。

欲知萬劫千年事,且息狂心慢慢參。

萬物形形似露漚,功名如戲帝王侯。

倘能識得唯心理,處處無初處處初。

沉淪六道幾多時,縱有從前那得知。

不識本來真面目,只因君意好貪癡。

先生有意覓雲梯,問道於盲不契機。

愧我無能醫病眼,願君也學念阿彌!

西方有佛號彌陀,願度群生出愛河。

念得一心真不亂,臨終定可離娑婆!

念佛無他要敬誠,猶如小子憶娘心。

資糧具足因緣合,那怕西方路更深!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佛菩薩是那裡人?有父母否?

所謂「急則呼天,痛則呼父母」,這是眾生的習慣。你看小孩子哭,幾乎是沒有一個不叫媽媽的,因為媽媽能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我們喜歡念佛,和菩薩的名號,就和小孩子叫媽媽一樣。因為阿彌陀佛的誓願宏深,且擁有廣大而莊嚴無比的淨土,更是無條件的願意收容我們這個世界上,怕苦怕死的眾生,到了那裡以後,永遠沒有痛苦的感受,和死亡的威脅。同時去的手續非常簡便,比去香港好辦得多,只要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確實好,而且決心要去,然後就天天至誠的稱念佛菩薩的名號,隨時念,永遠念,將來臨命終時,佛菩薩就會親自來接引,使我們身無病苦,正念分明,如一念頃,往生彼國。但還有一種好處,能使家宅平安,生活如意。因此大家都喜歡念,所以夢東禪師說:「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就是這個道理。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敬,是因為尋聲救苦,有感皆通而來的。假使我們平時能恭敬虔誠,禮念菩薩的名號,到了有急難時,一經呼救,就可以得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使其轉危為安,離苦得樂。古今來,得到菩薩救護的人,實在太多,我也是因為受到菩薩的慈恩而喜歡禮念。

至於說為什麼要常常念,這個道理和電台一樣,不管有沒有事,到時候一定要呼叫,才不致失去聯絡。就以我們對朋友來說,也要時常聯絡,才能保持情感的溫度。有位朋友,離開二十多年,彼此沒有聯絡,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封信,拆開一看,從頭至尾,都是好聽的話,我想有毛病,真的,不到三天,第二封信又來了,說他要結婚,向我借兩萬塊錢。像這種情形,就是有錢,我也不願借給他。固然佛菩薩,是以慈悲為懷,不像我這樣小器,但問題是如果平時不念,恐怕一旦有事,定是手忙腳亂的不會念了。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又說:「溫故而知新」。這就是說,我們學會做某件事,必須時常練習,以後才能運用自如。老子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所不為。」這也是說我們學會做某件事,千萬不可自滿,,而且要天天不斷的學習,才會進步,才能成功。我們念佛修行,更要不斷的努力,才能使煩惱一天天的減少,以致根絕,因此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亂,只要不亂,將來必能往生,成佛也就沒有問題!所謂無為,即是無漏的意思。因為佛是諸漏已盡,福慧具足的聖人,因此才有無量無邊的法力,而為他人所不能為的普度眾生的工作。

關於佛菩薩的籍貫,根據陀羅尼集說:「阿彌陀佛姓僑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悲華經說:阿彌陀佛,於無量劫前為輪王,觀世音菩薩為太子,名叫不昫,當寶藏如來為王授記時,太子亦蒙授記,並且對太子說:「你見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而起大悲心,要為他們斷除一切苦惱,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你的法名就叫『觀世音』。」其實觀世音菩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了佛,號正法明如來。但諸佛菩薩是以法界為家國,以眾生為眷屬,為了救度眾生,才隨類現形,方便應跡,所以就不能肯定的說是那裡人。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這問題很簡單,以後如果再來談及此事,你就這樣說:「先生!他信某教,當大官,發大財,是實事。如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是因為信某教的關係,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還是騎著破舊的腳踏車,『為他人作嫁衣裳』到處奔走,他並沒有讓你過幾天官癮,也不曾送你一輛小包車,以慰辛勞。就算我見利忘義,信你們所信的教,你能保證也能當大官發大財?可是你們的教友,在社會上幹什麼的都有,當大官的並沒有幾個,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對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對你的用心,卻不敢領教。

從我國歷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偉人,那幾位是因信仰你們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不是『升官發財』。你想以名利搶購我的信仰,『道不同』,絕不會因止渴而飲鴆,遺禍將來!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別人批評我趨炎附勢;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換取所應得的報酬。他們富而且貴,是從過去生中布施供養修來的,如像你說的那麼簡單,請問美國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國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認為做個現代國民,氣節最重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千萬不要忘了我是黃帝的子孫,應該繼承先聖先賢的遺志,為國家民族創建事業,若是力不從心,也須做到敦倫盡分,樂道安貧。如果只圖現前幸福,不顧未來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話,口裡喊首復興固有文化,這種作法,總不免貽笑大方。其實名氣再大,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難免一死!好的流芳,壞的遺臭,鹿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論。有空不妨讀讀歷史,藉以培養認識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認賊作父,恐難免後人唾罵!殯儀館,一般人認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點時間去看看,保證可以治好你貪圖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為謬,我很歡迎駕臨茅舍,同參般若,共話無生。」

請你把這段話心平氣和地向他說完,相信以後就不會再來了。大門口最好是貼一副對聯: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媽祖是不是佛?我拜她和城隍土地,輿拜佛的功德是不是一樣?

佛是惡盡善滿,福慧具足,人天恭敬,世出世間的聖人。媽祖是由民間故事所產生的鬼神,其真實性,無史可考,縱有其人其事,也不過是一個有福報的鬼神而已,與佛教毫不相干,怎能說她是佛?至於城隍土地,是冥間的地方官吏,和我們行政組織的省縣以及村里長相似。你們恭敬虔誠的目的,是求平安,所謂「錢能通神」,小事或許可以解決,大忙真幫不上。

佛菩薩好比是國家的元首和高級官員,如果你們和政府的高級官員有往來,當然你的品德才能自然也很好,若有所求,必能如願。或者說,我拜她們已經很久啦!現在改為信佛,不是會得罪她們嗎?我說不會,好比你先認識村里長,後來立志上達,受到高級首長的器重,這樣,他們想巴結你都來不及,怎敢和你作對!

我們的思想,是隨著客觀的環境和業力而念念生滅的,因此才有吉凶禍福各種現象的感受。我畫一個圖補助說明一下,可能好了解些。

好比說,我在A 時造了惡業,後來覺得不對,至P時而向善,因為受了客觀環境影響和業力推動,到C時又作惡,而D時又行善,可是在A時所作的惡因在此時成熟,而遭受不如意事,便懷疑行善無功。至E時又作惡,但B時所作善因成熟而獲福,就認為作惡無過。這是因為不明三世因果的道理,所產生的錯覺,若至F時決心向善,永斷惡因,雖為善亦不作善想,將來必能脫離生死的軌道,永享安樂!這就是說,你為了求平安而敬鬼神,剛好那時候宿世的善因成熟而得福,就以為是她們的功勞,假使現在我勸你學佛,但是你過去的惡因已熟,萬一有點不如意事在此時發生,可能你會懷疑佛菩薩不靈,所以平時有人問及學佛敬神事,只要把理說給他們聽,並不勸他一定要學佛,原因是怕他們造口業。

有位朋友信的是多神教,我笑他家是宗教公司,他也知道念經有功德,所以來請我去消災。論修持我不能去,因為自己的都消不了,怎能替別人消!論情理應該去,因為我是和尚,所以答應了。由於他的迷信心理太重,得知我上午去看了一位死亡的朋友,認為不吉利,於是晚上又來說因事改期。後來他請在家人念經消災。奇怪的是,過了兩天,他家裡有人生病,因此我說那天幸虧我沒有去,不然可能會說我不誠心。

總之,學佛有百利而無一弊,因為懂得因果的道理,就不會造諸惡因,無惡因,則無惡果,自然平安。如果講的是仁義道德,做的是殺、盜、淫、妄,欲求無禍,絕不可能!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客:什麼是佛法?

僧:人之初。(嬰兒沒有分別心,自然沒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麼是世間法?

僧:趙錢孫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間法)

客:這樣又太簡單。請說明學佛目的和要領,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離若得樂,轉凡成聖,是學佛的目的。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是學佛的要領。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是學佛的方法。

客:何謂一切惡?

僧:損人利己者是。

客:何謂一切善?

僧:自他兩利者是。(倘能損己利他更好)

客:何謂一心念佛?

僧:無一切念,謂之一心念佛。

客:無一切念,那念什麼?

僧:念諸眾生。(度眾生是諸佛的本願,是故念之。)

客:這樣說,我又糊塗了。

僧:以前還不是這樣。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後導眾生出苦海,證菩提。

客:你有辦法使我學佛沒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頭。

客:你說我不能學佛是不是?我並非不願學佛,而是生活忙碌,沒有辦法。

僧: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談到生活,佛法並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訴我們要務正業,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眾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沒規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沒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族精神,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

客:笑云:這樣說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穫甚豐,以後再來請教。

僧:請教倒不敢當,只要對佛法有興趣,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我對佛法有幾個問題,能不能為我解答?

 

客:佛法主要目的是什麼?

僧:使一切眾生了生脫死,同登彼岸。

客:儒家也談生死問題啊?

僧:是的,不過他講的是養生送死。

客:看起來這兩句話的意思很相近?

僧:遠得很!所謂了生,是使其了解生身的原因,和生存的方法。脫死,是脫離死亡的果報,和求得不死的辦法。了脫生死,即是解決和結束生死的意思。所謂養生送死的養生,是養其已生,送死則是送之將死。至於生從何來,死歸何處?只說:「末知生,焉知死」,如此而已,怎可與佛法的了生脫死相提並論?

客:佛教了脫生死的辦法是什麼?

僧: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言行。方法可分禪、教、律、密、淨。只要能用心去修,不管那種方法,都能清淨六根,永脫輪迴。這個道理,好比太空船(眾生),因受地心引力(業力)的影響,所以不能脫離地球(三界),必須假藉火箭(佛法)拋射(解脫)的力量,才能進入(脫離輪迴)太空。

客:學佛修行,是否可以不死?

僧:可以。但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神識(精神、靈魂),因為修行能使我們的言行,不造生死的惡因,當然就不會有生死的惡果,所以說不死。這和出獄的犯人一樣,只要從此不再犯罪,就不會再做犯人。

客:到了不生不死的時候,是怎樣的情形?

僧:我沒到那程度,礙難奉告,但是可從理論上去推測,到那時候,一切都是究竟的,究竟又是什麼樣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還是用犯人來說明一下比較好。犯人在感化期間,所聽到的是,只要能改過自新,將來可以過著自由生活。但是從來沒有享受過自由的犯人,做夢也想不到自由是什麼樣子,但真正自由的人,他也感覺不出自由是什麼。你想了解那種情形,只有趕快修行,到了不生不死的時候,你比我現在所了解的更清楚。希望將來在常寂光中,不要忘了給我通個消息。

客:今天獲益不少,可惜我的程度太差,、吸收不了,以後再來請教。

僧: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何能使生於安樂,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難後易,苦盡甘來的意思。如當著活的時候盡是憂愁患難,至死才得到安樂,這樣解釋是不正確的。

我認為生於憂患的「生」字要作開始解,死於安樂的「死」字,應作最後講才對。因為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開始總是困難重重,這是生於憂患,經過一番努力,最後獲得成功,是謂死於安樂。古德云:「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即是此義。

至於想生於安樂,倒也不難。依世法來說,為人只要知足,就可減去一些意外的憂患。若依佛法,必須持五戒,行十善,就能辦到。不然,生於安樂,必死於憂患。請看凡是貪取不義財物的人,以供無謂的享受,眼前是生於安樂,等到判刑受罰,就成死於憂患。人生在世,一定要相信因果,而用自己的智能和勞力,換取應得的享受,才是真的安樂。

我們念佛修行,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因為難行的要行,難忍的要忍!等到惡盡善滿,念絕情空時,必感化佛來迎,往生淨土,這才是真正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為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既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即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為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闆,清早從外面回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準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裡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與因果有關係。所謂一念是因,萬年是果。好比你因事去某地找人,下車後既未看路標,又不請問別人,而盲目的去找,結果走錯了路。後來發現不對,就改變了方向,才達到目的。請看圖,就明白了。

你從A地出發到B地找人,至C地下車,由於判斷錯誤,走到了D地,這是一念萬年,因為你知道走錯了而立即改變方向,這是萬年一念。

由此看來,這一念是多麼重要!我們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錯在當初的一念,現在如再不覺悟,改變方向(修行),將來又不知道走到那裡去了!前天報載被軍法判處死刑的搶劫犯,也是因為一念之差,而鑄成大錯,後來雖然其言也哀,哭泣求恕,怎奈木已成舟,悔之太晚!法律的手段是殘忍的,但目的是仁慈的,除暴安良,是政府的責任,所以不能說法律太嚴,只怪他們的行為過於放肆。由於他們都很年輕,所以有人為他們的死而嘆息,我們當然更不例外。希望人人以此為鑑,改惡遷善,時時做好人,處處行善事,雖然他們是不名譽的犧牲,卻換取了別人的幸福,我認為這樣比消極的嘆息更有價值。

憑良心說,今天的竊盜,絕不是因飢寒而走險,完全為享受而犯罪。論他們的智能並不比一般人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究其原因,是被宿世的冤家對頭,在冥冥中所驅使,使以達成報仇雪恨的目的。不要認為這是說鬼話,但有點根據。前天有位警員朋友來玩,談及治安問題,他說:「從台中抓來一名搶劫犯,查他的資料,家庭環境很好,也會讀書,問他為什麼這樣糊塗?你知道後果的可怕嗎?」犯人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更沒想到後果,事後才知道什麼都完了!」假使認為我說的不對,請你說出理由來。

韓非子說:「禮禁於前,而法制於後。」我們要挽救青少年犯罪的危機,維護社會國家安全,必須即早學佛,才是治本的辦法。因為我們的思想活動,好像夜間行車一樣,沒有燈光,非常危險!你們要是真的疼愛子女,為了行車安全,必定會教他們要遵守交通規則,為了他們前途幸福,也應該教他們趕快學佛,懂得因果輪迴的道理,當不致於胡作非為了。而自己更應該念佛修行,藉以消除子女宿世惡業,使大家身心自在,永無煩惱!

佛法是人生的明燈,苦海的舟航!有了它,才不會瞎撞與沉沒。我們弘法的目的,是為消除眾生三業的熱惱,使社會安寧,家庭幸福,絕無其他任何目的。務期父以教子,妻以戒夫。果能如是行去,必使人人敦倫盡分,事事如意吉祥。

大家都說修行難,究竟難在那裡?如何克服?

這個問題我認為難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則一點也不難。所謂看不破,就是對宇宙萬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緣生性空的道理,才會感覺得難。所謂緣生,就是宇宙萬有乃因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種子(因),必須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的緣,才能生長,否則我們不必耕耘應該就有飯吃,不做事情,應該也有錢花。可是事實不可能,既不可能,諸法因緣生的理論就成立了。至於性空,是說萬有都沒有自性,或問既無自性,從何而生?這樣說,諸法應該有自性才對。是的,諸法的自性是有,不過不是個性 (相),而是體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湯和各種飲料,其相不同,其體則一。荀子說:「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如明此義,對緣生性空的道理,自然就大體明白了。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道,就是易經的易,一即太極,二乃兩儀,三則為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訓說:「道者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和合,而生萬物。」這樣若還不了解,再用佛法來解釋一下:所謂道,即是真空——諸法實性,一即因,二即緣,三即心(識心),由於識心使因緣和合,才生萬有。好比說,飯桌上現在沒有飯菜(空),因為肚子餓了(因),於是就去做飯(緣),才有飯菜出現(萬有),如果說飯有自性,那就用不著煮,既然要煮,即可證明飯也是緣生的,了無自性。基於同一原理,證知宇宙萬有亦復如是。因此緣生性空的理論都能成立。

諸法既然均屬緣生,了無自性,則其生、住、異、滅,是必然的現象,而我們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們應付萬有的態度,好像應付春夏秋冬一樣的自在,就不會感到放不下。我們都知道飯菜能治飢餓,當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帶米菜和炊具,因為你看破了——只要有錢,到處都有飯吃。同樣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廣結善緣,到處都能得到善報,這是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

一般人都認為放下比看破還要難,其實放不下的原因,還是由於看的沒有破。我講個故事你聽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貨公司,忽然有個女人,從人叢中挽住他的手,並肩而語,看他沒有反應,抬頭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來她挽錯了人。我們對世間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樣的看破了,保證可以放得下。

我自學佛以後,對自己的財物看得很輕,有機會就做點布施結緣的工作,但家人反對,是否有罪?

你能把財物用來布施結緣,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三輪體空」,其福更不可思量!

好貪是二切眾生的特性,不願把自己的財物無條件的幫助別人,也是眾生的通病。別人不贊成你這樣做,是因為不了解布施結緣的好處,希望你能利用機會,講些因果故事給他們聽聽,說明布施結緣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現存益壽,家宅平安,子孫富貴。且看現在貧窮下賤、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貪吝不捨,所造成的,好比種田,不肯施肥,怎會有好的收穫?

從前戰國時候,有個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結緣。當馮諼在孟嘗君那裡當「高參」,先後提出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的要求,達到目的以後,孟嘗君未來的幸福就開始了。有一天孟嘗君問所有的門下客說:「有那位懂會計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債。」別人都不作聲,只有馮諼承當了這個任務,臨走的時候,問孟嘗君說:「將來有了錢,買點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裡缺少什麼就買什麼。」到了那裡以後,便召集所有欠債的人說:「你們所欠孟嘗君的錢,現在不要你們還。」且當眾把欠條燒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謝孟嘗君的恩德,馮諼因此空手而回。孟嘗君問他帶點什麼回來?他說:「我看你家裡什麼都有,缺少的是『義』!所以給你買回來了」,並且說明買義的經過和辦法。雖然孟嘗君當時很不高興馮諼這種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氣也沒有用。不久,齊王把薛地封給孟嘗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見許多老百姓來歡迎他,高興的向馮諼說:「以前先生替我買的東西,今天真的見到了!」

由此看來,布施結緣是多麼的重要!孟嘗君如果過去和馮諼所結的是惡緣,怎會有今天的善報!假使馮諼當時狐假虎威,不擇手段的收討,你看他們的反應怎樣?現在你這種深謀遠慮的作法,和馮諼買義的辦法相同,別人不諒解,和孟嘗君以前的見解一樣。希望你在不影響生活的原則下,繼續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對而失去修行的機會。

至於他們有無罪過,別的我不敢說,但貪、瞋、痴是都有了。補救的辦法,每天為他念佛迴向,使他消除宿業,開智慧眼,將來定能行菩薩道,獲無量福!

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園裡施肥,來了幾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說:「不要動,這是花錢買來的。」他們很天真的說:「師父!買這樣的東西埋在土裡,多可惜呀,要是買糖給我們吃多好。」他們不願布施結緣,正和小朋友們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樣。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此義,保證不會反對。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開悟,我怎麼看不出那兩句的妙處?你持法華有何心得?

一天在路上看見些賣菜的,其中有一個人的扁條忽然斷了,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別人的不斷?一面走一面想,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們的負荷量和使用的時間不同,以致如此。別人只要經常使用,總有一天也會斷,但何時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處是整體的,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大師誦至此處開悟,是他個人的福德因緣和賣菜的斷扁條的道理一樣。從前有人誦至「除諸糞穢」的糞字處而悟,你能說他悟的不對?

讀經求悟,和買獎券一樣,每張都有中獎的可能性,只要你買,就有中的機會,所謂「多買多中,不買不中。」但經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聖的力量,至於何時何處,那要看各人的因緣,只要長久的修,瓜熟則蒂自落。你不了解那兩句的妙處,所以就不能成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簡單,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動不動就能開悟,「驢要跑得快,馬就不值錢。」

修行要看各人的業力和因緣,而讀經和參禪的方法不一樣,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處,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讀,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謂「驅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以瞄準來說,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確的方法了。

我讀法華,也不過十年,因工作關係,每天由一部減為一卷,有時因外出而缺課,事後雖補足,好像用壞了的物品,修補的總不如原裝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點也沒有,不過對佛法領悟力比較強,以前不懂的地方現在能懂,這大概是由於生活方式的單純,生存條件的簡化所致,因此才感覺生無所愛,死不足懼!這是出家人應有的態度,也談不上是心得。

釣魚是為了取樂,事後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我們取樂的方法很多,像遊山玩水、作畫填詞、讀書寫字、念佛誦經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釣魚?

無論做什麼事,最好能客觀地為對方想想,就可避免些無謂的煩惱和錯誤,你認為釣魚是樂,可是魚所遭受的是苦。也許你說:「你又沒有他心通,怎知魚是苦?」對!那我問你:「當你吃飯時,不小心把舌頭咬一口,是什麼味道?由此可知魚在被釣時是不好受的。還有,假若某人也是為了取樂,在街上隨便摸人家一把,並沒有傷害她的生命,像這種情形,你說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

你對這個問題尚且認為沒有關係,何況一般的愚夫愚婦,那就更不要談。所以說眾生受苦,實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點佛法,當可減少犯罪的機會。同時「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釣魚取樂,看起來是小事,但「滴水雖微,漸盈大器。」我們的生死重罪,就是由無始以來小小惡業所積成的,如再任性下去,將來怎麼辦?修行好像補口袋一樣,雖然補好以後,失去的錢不會再回來,但從此決不會因漏洞而繼續地失落。我們因過去所造惡業而使現在受苦,現在如再不修,將來必定更苦!但願你不要只為現在的生活而臨渴掘井,也要為將來的生死而未雨綢繆。如能這樣,那你就不想釣魚了。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簡單的說,懺悔就是認錯、改過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們做錯了事,只要能誠懇的向對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做事為什麼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由於我見太深,貪心太重,對世間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確認識,和處理的經驗。難怪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樣看起來,一個人要想做到無過,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個好人也並不難,以世法來說,只要遵守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實出世間法,也沒有什麼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過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兩利,就不致犯過。再進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則去待人接物,定能成為離過絕非的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做錯了事,還滿不在乎,那就不對。當知他也說過「過而能改」,和「過則勿憚改」。其實孔子說孰能無過,並不是說不是聖賢,就應該犯過。這種語氣,是給已經犯了過的人一點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講個懺悔的故事給你聽,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業。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實事。

以前在新竹開往台北的列車上,有位年輕的扒手,扒竊一位旅客的錢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來了。有人上前勸解,扒手說:「我惹爸爸生氣,讓他打幾下好了。」大家一聽是家務事,就一哄而散。於是他又小聲的向對方說:「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該做錯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請你不要報告警察,讓我重新做人。」此時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對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說:「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創造一番事業,為什麼不學好而毀滅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於是給他二十元車費,並且留下地址說:「將來有困難可以找我。」

由此看來,懺悔是能消除罪業的,不過懺而不悔,還是等於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懺悔的效果。至於宿業懺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迴向西方,只要心誠,必定有效。譬喻說,罪性好比乾草,佛號猶如火柴,懺悔是動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決心要燒,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燒光,如明此理,就知道懺悔是可以滅罪的。,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做別的事都講究資格,但學佛卻非常方便,只要對佛法有緣,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眾生,都夠資格。至於讀書多少,與學佛沒有多大關係。當然學識好的,運用得當,對學佛很有幫助,否則,對造諸惡業也有幫助。

真正說來,學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緣,其他的客觀條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師,對世間學問可說是一竅不通,但後來對佛法卻能登峰造極。你不能說佛法東來,千有餘歲,只出了一個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並沒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後也沒有人說,惠能應世,空前絕後!因此,我認為只要你有信心去學,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鄉下人看百貨公同,望之儼然,不敢進去,恐怕到了裡面一定要買東西,沒有錢,只好望一望就走了。這就是說,有的人因為環境不好,或者是學識不如人,所以不敢學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假若有困難,就在家裡念佛拜佛,一樣有功德。不過也要注意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目前雖然沒有力量布施供養,但心(思想)可千萬不要壞。一定要隨時隨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

我也相信極樂世界好,現已上了年紀,但對眷屬和財物總放不下,感覺死也很可怕,怎麼辦?

極樂世界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你還不知道,要不然,後面的幾個問題就不會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紀,說句不好聽的話,好比一年的時間,已經過了臘月初一,就算能活一百歲,剩下的日子總沒有過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該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現在看見泥鰍也害怕」的戒心,對那夢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

在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無論什麼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頭來總免不了要死。如果說有多少財產的人可以不死,什麼樣的地位可以延壽十年,或送多大的紅包,可以多活幾天。假定真的是如此,這個世界又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

一般人都說怕死,我看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其實並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決不吃辣椒,真怕熱的人,也會避免戶外工作,真怕死的人,決不敢做死事(十惡業),怕辣怕熱可以避免,怕死同樣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到時必感化佛來迎,如入禪定,往生西方!到了那裡以後,就可以永遠不生不死,因此也永遠用不著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你對財物和眷屬放不下,更應當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蔭子孫,是沒有問題的。好比你因資深績優,調到海外去工作,雖然不能親自處理家事,由於你調升的因緣,眷屬財物定能獲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報」,你的親友也會因此而幫忙照顧,這是很可能的事。假使你做了壞事,而被判入獄,不但照顧不了家,反而使他們受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該好好修行,才是真正愛護你的財物和眷屬。

我的小孩看起來並不笨,就是不學好,怎麼辦?

這個問題,因為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據自己做小孩子的經驗,不妨表達點微見,雖然是紙上談兵,可能也有點參考價值。

依佛教的理論來說,每個人,乃至一切眾生,現在遭遇的境況,都離不開因果關係。像名利、苦樂、夫婦、子女等等,都是由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而感現的,絲毫勉強不得。也許你說:「既然如此,那窮就讓他窮,苦就隨他苦;孩子不學好,也不要管教?」這樣想又不對,我們處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構成的原因,然後才能決定對策。我看小孩子不學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業的報應,環境的污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說來,疏於管教的比較多。好比種果樹,本來品種很好,如不善於培植,也會「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我觀察有問題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來得子,更為厲害。無論如何,父母對子女的待遇要平等,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發現他們的錯誤,應立即予以改正。打罵要適時,否則,收不到什麼效果。

管教小孩,也像蓋房子一樣,基礎要打好,所謂「教婦新來,教兒嬰孩」。一般人的觀念是現在還小,大一點不聽話,就要打。其實大一點就「米已成飯」,更難改。

在報紙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惡,破壞佛教的名譽,怎麼辦?

那個新聞與事實根本不符。因為他連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說他是住持?他只是個打起佛教的旗幟,從事各種破壞佛教的工作者。別人不了解,認為他管理那座寺廟,就以為是住持,這是極大的錯誤!

我們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機會也要向別人介紹一些有關佛教的普通常識,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們認為住在寺廟裡的人就是和尚,管理財產的就叫住持。其實和尚,簡單的說,要受過二百五十條戒,而且戒行清淨的出家人,才能稱為和尚。至於住持,除了具備和尚的資格以外,還要精通佛理,戒德出眾,且有弘法利生經驗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還有人以為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廟,像那種情形,只能說是家庭佛堂,或者是神廟。

至於他造惡業,天網恢恢,因果不會放過的,別人跟著他的惡行而造口業,也少不了一份罪過。並不是我良心壞,希望別人遭惡報,事實如此,我說沒有關係也倖免不了。談到被害人吃虧上當,那只怪她自己糊塗,「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責怪對方,如果她的知見正確,何致如此!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怎麼辦?

這話是孟子說的。所謂不孝有三,他只說了一個無後為大,後來朱熹補註為:「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現在根據朱註略加說明。所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是說做子女的,長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還要為家庭生活而勞苦,是第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這是說在家貧親老的情況之下,如果做子女的還是好吃懶做,不去找

一份正當的工作,以養父母,反而依賴父母生活,使其終歲勞動,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於不娶無子絕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謂不娶無子,是說到了成年還不正式結婚,沒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務,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無後為大。

一般人以為沒有兒子是無後,我認為是錯誤的。所謂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說:「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說子只能代表男子,孔子怎會把兒子嫁給公冶長?那不是笑話,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說:「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說:「不孝有三——大孝曰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照我看,都比孟子說的高明而具體。古今重男輕女的觀念可能是由無後為大而產生的,所以我總以為後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淺,不是沒有理。

從前有位老太婆,家裡很富有。一天和鄰居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維她好福氣,討個媳婦寫算俱全,又賢慧,又漂亮。她氣呼呼的說:「賢慧!連個兒子也不會生,光生丫頭,我家祖宗的香煙就斷在她手裡!」剛好被她媳婦聽到了,深深地感到問題嚴重,就在晚上帶著小孩自縊而死,她的先生見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說:「女人是洗腳水,我保證討個好的還你。」後來又為兒子娶了個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沒生一個,而且還好吃懶做。語云:「無惡不顯善」,老太婆終於感到自己過去的不對,時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來,結果成了神經病。如把「無後為大」作佛法的不受後有解,保證不會演出許多無謂的悲劇。

我覺得每個人,要有以宇宙為生命,以萬物為眷屬的胸懷,何必把「兒子」看得那麼重要?我們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給的嗎?假使人人都能把愛心推廣到一切眾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愛一個不成材的太保兒子更有價值。以佛法說,子女也是屬於宿世業力的副產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強?我以為沒有後代是福,因為沒有人繼承遺產,就用不著拚命地為積存財物而造業。如果你有生財之道,可以把剩餘的財物,用來救濟貧困,做些社會福利工作,將來可以享受人天福報,這樣做,比養兒積穀,更為可靠。如能進修六度萬行,立志成佛,還要兒女幹什麼?

以世法來說,你想生個兒子也不算錯,同時也不難。龍井有位居士施文塗,他說他的四嬸生了五個女孩,沒有生男的,我勸她誠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效。以後他來說已經生了一個胖男孩,很可愛。你們也念念看,只要誠心,一定有效。同時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親睦鄰,對別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動物,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小孩一樣,「天道無親,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證不會使你失望。

我這樣說,是根據因果的道理而言,並不是說你平素為人很壞。這就像學生考試一樣,這次考的很好,而沒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於上次考壞了,現在必須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點,才能補回上次的差額。若明此理,就不會覺得我說的太難聽。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孫傳芳先生所謂叱吒風雲時,因理智與情感不調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試問怎麼學法?後來所謂倒楣,即是酒性已過,精神恢復正常,對酗酒失態,深感忸怩。也就是說,他息下狂心以後,才發現過去一切作為是錯誤的,因此發心學佛,志在悔改,這是一種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體表現。你認為是倒楣,以佛法來說,真是走運。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月有圓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諸惡業,在所不免,因此儒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勵人改過遷善,重新做人。孫先生能懸崖勒馬,改往修來,實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惡醉強酒」,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有著天壤之別。我非憐其失意坎坷,而是讚他勇於悔改。

想不到閣下不學佛,是為了表現處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學佛的。略舉三則,以概其餘。所謂「人身難得」,而今幸得為男,此其一。「佛法難聞」,現已恭聞正法,此其二。處此濁世,又能棄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則一切具足,此外還想什麼?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還想叱吒一番,那就各從其志,倘能把學佛當著人生精神事業的副業,不特沒有不良的反應,且對個人的前途,將有更大的幫助。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能是絕對可能,不過要看家是怎麼出法才能決定。我們看釋迦佛出家,不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說,就以我們中國來講,古今聞法得度的,真是難以計算,這個道理,空口講白話,是難以令人相信。現在以世間法來說,假如你能顯貴一時,富有四海,你的親友們的生活環境,一定會因此而改觀。同樣的你出家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當然可藉血統關係的因緣,使他們見賢思齊,而止惡行善,這樣不僅現生吉祥如意,將來往生天界,絕對沒有問題。倘能迴向西方,更能永享安樂,壽命無窮!對於已經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經業感品,清淨蓮華目如來說:「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大誓願,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處。

所謂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並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塗,以前受騙信一貫道,後來棄邪皈佛,因為他虔誠精進,不但學業大有進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樂,事事如意,現就讀空軍機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關係而皈依三寶,用功修持。還有彰化的施錫金,自皈依後,不但自己精進,且能勸導他人,他的母親和姐姐,現在也很用功。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證。

出家修行,何必要離塵絕俗,是不是消極?

出家的目的,是以自利為方便,利他為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為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講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從社會各階層走出來的,對塵俗的種種習氣,也不外行,現在為了修行,對財、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緊急剎車似的一刀兩斷,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說的「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找個僻靜的地方,「不見棺材不流淚」,才能專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習離苦得樂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圓滿,然後才能和光同塵,負起他的責任。

老子說:「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經日,始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見方圓矣!」我們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濁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為了避免一撓之害,所以要離塵絕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實效果。這樣就不難看出我們這種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至於是不是消極?要看從那方面講,因為我們對增加生死的活計——貪、瞋、痴,是消極的,對了脫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積極的。假若你認為我說的對,希望你也消極其所當消,積極其所當積,則前途有厚望焉!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業的關鍵,不在能消與否,要問學了沒有?修了沒有?如果真的學到行到,絕對能消。經云:「念佛一聲,能消八萬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語,由此證明確實能消。

假若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檢查結果是胃穿孔(宿世惡業),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脫離危險。大夫告訴他不要吃的東西他吃了,護士勸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惡化,一命嗚呼(死於非命),這是病人不與醫護合作而引起的意外,並不是醫療技術問題。學佛修行和這道理相同。也就是說,學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見功效。

修行人也會死,是必然的,而死於非命則是偶然的。這種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為宿世業力是主要原因。好比說,以前我開出一張十萬元的支票(宿業),以後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為數量太少,到時候不夠,因此還是要負違反票據法的責任。即是說,他雖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業力太強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現在我們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凍結宿世惡因,不讓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要使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並且使過去的善因,和現在的善緣加速成長。這是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最好的辦法,如見他死於非命,而對修行發生懷疑,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生死是一切眾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有人說,既然不免一死,我們又何必為衣食而奔走,乾脆餓死算了,你看行不行?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實別人修不修,與我毫無關係,一般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剛好相反,不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這一點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什麼時間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無分別?

出家與否,完全要看各人的因緣,不能肯定的說什麼時間好,什麼時間不好,只要道心堅固,因緣成熟,什麼時間都好。

一般人的習慣,把出家分為童年、中年和老年三個時期。現在客觀的分別說明一下:童年出家,俗習未染,學佛易成,可說是最大的優點,如果要找缺點,那就是見識不廣,缺乏處理事務的經驗。若事修行來說,還是大優點。中年出家的,對世間的五花八門都很熟悉,狂心一息,易於看破,至於能不能放下,那又是另一個問題。談到劣點,除了諸根較鈍以外,所知障也比較重,不易收到教化的效果。但古今來有成就的亦大有人在。老年人出家的優點,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自然情況威脅之下,妄想比較少,倘能一門深入,容易成功。談到缺點,那就是諸根暗鈍,且不能擔任利他工作。其實那也不能算劣點,假使大家都能自利,就用不著利他。

嚴格的說起來,修行還是越早越好,早日修行,就會少造些惡業,少生些煩惱。如說現在忙,沒有時間修,老了加倍精進,不就行了!當然只要能老,老了能修,還是比不修的好。不過到了「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的時候修,比現在「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所修的功德,大有區別,因為修就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好比有人說:「某某人自從眼睛瞎了以後就變成了好人,你看現在和任何人都處得很好。」像這種讚美是沒有價值的。

學佛重在信、解、行、證,不分僧、俗、貴、賤,時間也不是主要的問題。至於在家與出家修行,有無分別,以修淨土來說是沒有優劣的。因為阿彌陀佛的政策是大慈大悲,怨親平等,只要修行的功夫到家,檢驗合格(一心不亂),絕對不留難,那像一般人找工作,要驗證件,查資料,送紅包,賣人情!那裡沒有這一套,儘管放心好了。可能你認為戒牒很重要,其實那只是一張受戒的證明書,並不是西方的入境證。只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且資糧(信、願、行)具足,沒有也沒有關係,否則給你一百張也去不了。

我參加兩次佛學講座,主講說「金剛經和心經沒有研究價值,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說,好像兩盆水倒來倒去。」這種說法,我認為很不妥當,請問法師有何感想?

我的感想是你聽錯了,不然,他既設講座,對佛法多少總會有點認識,何致外行到這地步?如真是這麼說的,我肯定的說,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販子。否則,怎會在大庭廣眾之中,公開的毀謗三寶?他所犯的錯誤,一般人的看法,認為像放牛的小孩子罵孔子樣的,沒有什麼了不得,其實這是因果的高利貸。

我們要認清釋迦佛入世度生的目的,無非是要使一切眾生清淨六根,而後同登彼岸。因機有鈍利,教分漸頓,反覆申述,出自婆心。由於眾生不識緣生性空之理,以致起惑造業,枉受輪迴,所以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妙義,以治其好執之痼疾。所謂「色」,是萬有的現象,「空」,是萬有的本體。而「異」是不同;「不異」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對空、有的看法是執有忘空,住空想有,佛的看法是非有非空,亦空亦有,因為空不自空,待緣而空,有非自有,隨緣而有。所以列子說:「萬物皆出於機(空)而入於機。」如明此義,對空有就不會曲解了。

從空至有,或從有至空,依我們的看法,是有距離的,若以佛眼觀之,剛好相反,為了使眾生縮短這段距離,所以又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濃縮性的中道義理,是挽救眾生徘徊於空有之間最好的方法。當然般若經是佛對「中人以上的」菩薩行者所說的究竟法,「中人以下」的末世眾生,五欲重重,那能得解?今遭此謗,不足為奇。如說「金剛經」和「心經」不值得研究,難道古今的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如他?連是豈有此理!

他若是真的不懂佛法而造了口業,罪過還算小一點,萬一是為了「宜其室家,樂爾妻孥」蓄意毀謗,而抬高他的身價,搞他的「錢不異命,命不異錢,錢即是命,命即是錢」的「薪金」,那罪過可就大了!談到感想,除了可憐他以外,還有什麼可感的?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會起邪念,產生造諸惡業的副作用。賣官鬻爵,搶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帶來的後果。

一個神經正常,體格健壯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靜止下來,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用佛念來代替妄念。好比關在籠子裡的猴子,總是跳個不停,假若給他一點食物,就會停止一下。我們的思想像猴子一樣的好動,且比牠更難管理,因為飽暖了思淫欲,飢寒了就起盜心,所以也要給它一點精神食糧,來制止它的妄動。這種精神食糧,不是「西廂記」,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門,這是對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絕不准許小孩子玩刀,但是他們的手上現在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你怎麼辦?我的意見是不能打,儘快地拿玩具或糖果來交換,才能避免危險。我們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對念佛,等於贊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這樣做嗎?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別,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樣,因此不能說它是妄。後問與前答之理相同,舉一反三,恕不另贅。

我的女婿為爭財產,兄弟打架,幾乎鬧出人命怎麼辦?

我總想不通,許多人為什麼把財物看的比生命還重要?兄弟打架且不說,更有殺死父母的,真不知要怎樣說才好!他們有財產可分,還要計較多少,如果沒有可分的,難道就不能活下去?其實錢財是身外之物,祖業對一個人的生存毫無影響。我沒分享祖業,不是也和一般人同樣的過活?

以前我住在新竹,弟弟住湖口,有段很長的時間,每個星期來看我,走的時候,多少總要給他一點零用錢,後來他去金門。至四十九年底,我已積存了兩萬元,準備他成家,不幸的是他因公死於車禍,再也沒有給他錢用的機會了!以後每當有錢時,就想起他不來拿錢而流淚!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多麼的痛苦。

語云:「同船共渡,前世修來。」現在幸為六親眷屬,來生又不知是什麼關係,希望大家珍惜這一剎那的聚會,彼此互愛互敬,不要為了點瑣碎事故而生仇結怨。我們都看過戲劇,你看有沒有為個人恩怨在前台打架的?其實不管是家庭也好,國家也好,乃至世界宇宙,如劇場一樣,是非人我,轉眼成空。可惜他們看不透,因此造成許多惡業,演出許多悲劇!

地藏經業感品說:「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困苦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口惡者,說眷屬鬥爭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畋獵漁捕者,說驚狂喪命報。」從這段經文看來,我們所遭受的骨肉分離和眷屬不和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現在再不修,將來更痛苦!希望把我這點意思,轉告他們,只要能從此息爭,敦倫盡分,永以為好,他們過去一切惡行,我定在佛前代求懺悔,而使他們三業清淨,福壽綿長。假使他們願意持齋念佛,必能使子孫吉慶,福增無量!

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妄心?我們修的是那個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體,因為無相,則不生滅,故稱真。妄心是萬有的能源,能生諸法,因有生滅,故稱妄。這樣說,可能你還是不了解。我再補充說明一下:錢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遠還是錢。假使你想開服裝店,就會變成服裝。或問,剛才不是說真心無相嗎?用錢比真心,現在錢變成服裝,是不是真心也變成了妄心?這一點要特別注意,錢雖然變成服裝,但服裝仍然含有錢的價值,錢相雖滅,錢性仍在,把衣服賣了,不是又變成錢了嗎?

錢是隨著人們的思想而變現的,眾生也是跟著無明而起惑造業所成的,相是變了,但佛性未變,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惡,行一切善,還是可以成佛的。現在我們修,就是修這個念念生滅攀緣執著的妄心,此心滅跡,生死自了。

也許你說,妄心雖然造業,不見得都是惡業。對!但也不見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惡業當作污垢,那麼善業就是肥皂,而肥皂確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肥皂若不洗掉,還是不乾淨,為了求得真正的乾淨,還要把水擦乾,擦水的布也要放下。所以六祖教道明要「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這個道理。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可執善,亦不可執惡的意思。假使功夫能做到這一步,什麼問題都得到解決。

我與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無法挽救!

諸法因緣生,夫妻也是緣生的一種假相,好像演戲一樣,轉眼就各自東西,斤斤計較幹什麼?

你們當時是怎麼結婚的?這樣多的男人,又是怎麼選到他?客云:「在婚前他對我確實很好,同時他說有一家百貨公司,還有鐵工廠,看他樣子也不土,就信以為真。後來才知道:所謂百貨公司,是他姑媽開的小百貨店;他自己只有個小門面的鐵匠店,請一個工人,就自稱經理,真是個大騙子!」

這樣說來,你說受騙,卻是「叫化子(討飯的)賣米,自討的。」因為你好貪,以致受騙,因受騙而不和,就瞋恨,由不和而想死,是愚痴。我告訴你:「死,並不能解決人生的痛苦,好像搬家一樣,你在這裡窮,搬到南部去更窮,因為增加了搬家費的負擔。若明此理,你就不想死了。」

我認為一般不如意的夫妻,好比是犯人,應該安心受刑,悔過自新,將來還有減刑和赦免的機會,如果越獄逃亡(離婚、自殺),反而更糟!希望不要想入非非,你認為既知今日,他可能也悔不當初。挽救的辦法,是互相忍讓,共同努力,只要能合作,生活沒有問題,情緒自然就安定了。雙方倘能回心轉意,還會和好如初。以後每天念念觀音菩薩,既能消災解厄,又可緩和情緒,但願誠心誠意地念,定能如意吉祥,幸福無量。

我覺得佛法最好,怎麼還有人不信?

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相貌、思想及嗜好等,都不能完全相同,何況全人類有許多父母,他們的思想當然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不然,工友誰幹?汽車誰開?

宗教信仰,是每個人思想人格的崇高表現,學問在其次,貴賤又次之。而六道眾生,由於業力關係,死此生彼,非常複雜,好像走馬燈樣的轉來轉去,所以思想的智慧,相貌的好醜,以及榮辱禍福等,常各有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亦因此隨著各人的業力而變異,故難以求其完全相同的。

你知道佛法好,那是你的善根深厚,和家庭環境的培養,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才發現了這座無盡寶藏!但有些人,沉溺於酒色之內,徘徊於名利之間,加上邪說的麻醉,對佛法不但不信奉讚歎,反譏之為迷信,謗之以消極。所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秉性如斯,我們也不能怪他,若是一聞即悟,佛就不會說:「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呀!

語云:「牛不喝水,按不低頭」,對不學佛法的人,不必勉強他,最好是以行為代替言說,也不可視若敝屣,棄之不顧。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只要種下了菩提種子,因緣成熟,還是會開花結果的。

上次來的周先生,別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我們認識不久,彼此都不了解,我不知他為何要皈依,他也不知皈依有什麼好處。信仰宗教,比選擇職業還重要,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如果是隨聲附和,那是盲從,談不上是信仰。

以前我認識一個人,因為品德很差,不願招呼他,但和尚很難做,不管什麼人來,總想結點法緣。有一天他說:「法師!我很敬佩你這種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和鄰居說,這位師父很好,你們可以去拜拜。」我聽了以後,心裡很難過。為什麼?他說的是實事,並沒有不妥當的地方。要知道壞人說我好,比好人說我壞更糟,你想想,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去宣傳佛教,能說不是幫倒忙?以鮮大王的醬油來說,若是畫個骨瘦如材的人像作商標,你看所收到的是什麼效果?

有的人認為皈依的越多越好,我以為要質量並重才對。因為他們活動範圍大,影響力強,萬一言行不檢,會使別人遷怒佛教,這樣「龜玉毀於櫝中」,你說是誰的過錯?我們弘法利生,在理論上固然要做到怨親平等,在事實上應注意遠避譏嫌。法華經安樂行品說:「不親近栴陀羅(屠夫)......諸惡律儀」,根據這個道理,我就採取彈性任用,因為我沒有護教的能力,凡事儘可能做到不要給佛教添麻煩,這是我的用心,「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那就算了。

「白馬非馬,名形離也,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敬請繹之。

說起這個問題,卻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在就讀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曾聽到家父和他的朋友們討論過。四十九年在嘉義逛書店,買了一本列子註釋,在沖虛至德真經第四卷,才正式看見白馬非馬等句,瞑目迴思,彷彿還看見他們當年把酒論詩的情景,儼然未散。張湛對「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只說「此語不可解,近於鄙。」所以我就因此而洩氣,但總覺得可以解,後來於靜坐中,忽緣及此語而有省。

請先聽我介紹一段「相聲」然後再說。有一主婦,叫她的小孩把線拿來,小孩一見好多線(馬) 在一起,不知拿那一種線才對,於是就問什麼線?她說:「藍棉線」(白馬)。我們知道,線有絲棉之分,色有藍白之別,既然要藍棉線,那麼其他的線可以不必拿去。線乃諸線的總稱,藍棉線乃屬諸線之個體,所謂藍棉線是由分別所產生的現象,取捨也是由分別所決定的行為。宇宙萬有以及人我是非,都是由分別而產生各種現象。公孫龍子因疾名實之散亂,而假物取譬,藉白馬之辯名於時。列子之學宗於老,亦尚無為,故和之。

所謂白馬之馬,是指某一匹或某一群馬而言的,而藍棉線的地位一樣,如果光說馬,那就包括了白馬、黃馬、公馬、母馬,乃至海馬。而白馬之馬,因形(色)名(馬)有異,故曰「白馬非馬」。也就是說,白馬者非諸馬也,並不是說白馬不是馬,是為白馬非馬的真義。

至於孤犢未嘗有母,首先要了解孤與犢的意義。所謂「孤」,就是單獨的意思,「犢」,即是小牛。我們都知道牛也是屬於胎生動物的一種,小牛必須藉公牛和母牛的因緣才能產生,這是必然的道理。但有母牛不見得會有小牛,既有小牛,就一定有公牛和母牛,不然小牛從何而來?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因此證明小牛確實是有牛父牛母的。而未嘗有母的原因,可能是小牛出生不久,母牛即告死亡,或是被主人賣給別人飼養,而未嘗能夠生活在一起,所以說「未嘗有母」。

宇宙間所有的動物,可能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配偶,都沒有完成明媒正娶的法律手續,同時孟子又說過「幼而無父曰孤」,這樣就產生孤犢的名詞。其實小牛是有牛父的,因缺乏證據,所以說「非孤犢也」。

「白馬非馬」,依佛理解,「白馬」是「相」,「馬」是「性」,性為相之體,相乃性之用,故曰「白馬非馬」。但「孤犢未嘗有母」,若以孤犢喻為眾生,則母即謂之佛。眾生雖迷真逐妄而為眾生,但佛性仍在,故曰「未嘗有母」。倘能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到了惡盡善滿,福慧具足時,那就不是眾生,是為「非孤犢也」。

以上所釋,尊意以為然否?你若喜讀此類文字,除了要多讀儒書,對普通常識也要留意。「子曰學而」固稱學問,但童謠諺語也是文章。只要其心正,則詩無邪。關於佛法最好是能懂一點,對求解確有不可思議的幫助。最後補充說明一點,我希望你研究佛法目的是求知,而不是想拉你來做和尚。

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難免有失敬之處,乞示補救之道。

佛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令堂久病不起,正是你盡責培福的好機會,幸勿錯過。曾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事後追悔悲傷,實不及身前兌現的好。

孝親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個「敬」字,所以孔子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但諸供養中,求其無愧於心就可以,也不必打腫臉充胖子。且視親恙作示疾想,功德無量;如作冤家債主想,罪不可逭!就算是討債罷,也應盡力還清,方無後患。利用機緣,勸親念佛,發願往生,極其重要。說明久疾原因,乃宿世惡業之所致,倘能志心念佛,痊癒有期,萬一報盡命終,亦可往生極樂,永脫輪迴。

讀來信,察知居士既賢且孝,殊堪敬佩!暇時代親念佛,迴向西方;行有餘力,可買物放生,以助正行,此所謂補救之道,勉之!

學佛的人可不可以看電視?

世出世法,好像麥子和麵粉的關係,本來是一個東西,由於妄心分別,便產生了麵粉和許多其他的名稱。

其實電視本身是沒有善惡的,如果說有,那是由於我們不善用心所致,還是以麥子來說,雖然含有麵粉的成分,如不磨它,怎會成為麵粉?也就是說不管它演些什麼,只要不錯用心,也許沒有多大關係。話雖如此,但要做到不動心,當然很不容易,為了防患於未然,還是少看較好。

漢書云:「纖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康樂;麤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正誠之音作,而民肅敬;買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因此我要向電視、廣播、新聞界諸君誠懇的要求,千萬要尊重職業道德,不能過分渲染,而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會安寧。更希望家長們管制節目收看時間,凡有危害青少年心理的東西,不要他們看,這樣對管教有很大的幫助。

學佛的人應以修行為重,我們都是凡夫,對於不正當的娛樂,耳濡目染,可能有影響。聽說曾有人為了看「保鑣」而不上殿,像這樣的妨礙修行,我以為還是不看為妙。

見蛇食蛙,即殺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殺蛇是否無罪?

這個問題,只能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答之,堪稱盡美!否則,見仁見智,很難論定。不過我要請問的是,你為什麼要殺蛇救蛙?如果認為蛇有食蛙而兼毒人之虞,蛙有護稼之助,如此則殺之救之,合情合理。但蛙既有護稼之功,何故殺之為食?蛇食蛙見之即殺,何故人食蛙聞而讚善?同一食也,今譽之為救蛙,實則與蛇爭食。且今蛇之食蛙,猶昔蛙之食蟲,人因食蛙之過,故遭蛇毒耳。

今既以蛇之食蛙毒人之過而賜死,則牛馬雞犬何罪焉?牛馬有耕載駕馳之勞,雞犬有嘶晨守夜之益,既不爭城,且能盡職,何故殺而食之?魚鼇何罪焉?避禍於江河之內,求生於水土之間,未具害人之謀,更無爭食之過,網之何為?殺之何罪?或煎或炒,以充口腹,造惡業於今生,結禍胎於來世!或曰:天生萬物以養人,何罪之有?所謂萬物者,宇宙之萬有也,故人亦不得居於物外。萬物既用之於養人,則人亦當以養萬物,虎狼之食人畜,若人之食牛羊,彼此互養,天意如斯,何故以救蛙為功,殺蛇稱過?試觀今之車禍頻傳,戰爭無已,此皆殺生之過,互啖之仇之所招,倘不及時止之,則未來之禍殃,更有甚於今昔!

至於欲論功過,當視其用心而定。所謂用心,即其目的何在?凡損他利己者,雖救生未必有功,若利他而損己者,縱殺生或當無過。世人因惡鼠而畜貓,非憐貓之失所,故不為功,武王為弔民而伐罪,旨在除暴安良,焉能稱過?此所謂用心之道也。

時當末法,業感堪虞,伏望大眾慈悲,共修佛事,倘能戒十惡於娑婆,必感千生於天界,若能念佛迴向,求願往生,如此,則六道自此而長辭,輪迴亦從今而永脫,果能如是行去,眾生幸甚!諸佛欣然!

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裡的負責人好像沒有—點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所謂感化院,顧名思義,當然不及在家裡舒服。請問你為什麼到那裡去?

客:不是我要去,因為我也不知道是怎麼的,和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終日在一起鬼混,就闖下了大禍,直到去年減刑回來。最近看見法師的大作,所以特地來請教。

僧:這樣說,他們並沒有錯,假若你沒有過錯,誰敢抓你?我們的政府,實行的是民主政治,一切都有合理的保障和充分自由。所謂自由,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須做到自他兩利,如果只知自利,而侵犯了別人的權益,那是自私,當然要受法律的制裁,否則好人就不要活了。你也知道別人對你不好,就批評他們沒有慈悲心,難道你過去的所作所為是慈悲的?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絕不侵犯他人的權益。我再問你,你住過醫院沒有?

客:我身體沒有病,所以沒有住。

僧:身體沒病,就不住醫院,那麼言行有了病,當然要住感化院。醫生待病人,用藥物苦其口,刀剪切其腹,旨在去病,而非仇怨。你因為有言行不軌之病,所以也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以後才能做好人,行好事;假若那裡穿的是奇裝異服、吃的是海味山珍、住的是觀光飯店、坐的是迷你汽車,高起興來,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假如是那樣,誰都願意接受感化了。你不檢討自己,反而怨瞋別人,是不對的。要知道,法律的手段雖然殘忍,但目的是仁慈的。當時對你的惡行,如不及時制止和適當的感化,現在更不知又闖下多少大禍!減刑出獄,這是史無前例的德政,希望好自為之,檢討過去,策勵將來,方能對得起政府和自己的良心。

客: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些道理,今後我決心要做個好人,有機會要常來聽聽佛教的道理。

僧:只要願意接受勸導,當然歡迎你來。

有好心人,在出車禍的地方,樹立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用以鎮壓,是否有效?

無論什麼災禍,都是由眾生的業力造成的。而業力是由貪瞋痴的妄念(思想)所產生的,當妄想發展到極點時,理智就作不了主,因此就種下了禍根,造成禍事。當知車禍是駕駛與乘客的共業所感,由於各人業力不同,因此有死亡、殘廢、輕傷及毫髮受損種種差別,這就叫做別業。

根據每次車禍的報導,多半是由駕駛疏忽,或是機械失靈和天氣影響造成的。因此有善男信女在發生車禍的路旁立碑,目的是提高駕駛的警覺,使他的思想恢復正常,所諸「胸中正,則眸子(眼睛)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眸子瞭焉,看的清楚,就不致出事了。乘客倘能時常念佛,亦能消災解厄,轉危為安,這種不可思議的義理,一般人是體會不到的。曾見有人在牆上寫著「謹防惡犬」幾字,其目的是使行人注意和預防,而收到不使惡犬傷人的效果。如明此理,有效與否,就知道了。

前些日子,報載某處車禍,把石碑撞毀,因此有人譏為迷信,這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如果他能多讀點書,可能就不會藉機興謗的。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眾生所求如願,這是實事,絕對不假,你念的無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誠心的程度不夠,更是無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念幾句,效果自然不大。

談到如願,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說,有人求了平安,就騎著車子,不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衝直闖,這樣子出了車禍,怎能怪佛不靈?自己長的像「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又沒有學識能力,還想討個電影明星做老婆,這種願怎麼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職權搞鈔票,如了願豈不是害了他?求發財,是為了吃喝玩樂,這個願還是不如的好,不然,會造下更多的惡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對於所求而未能如願的,時空也有關係,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認為凡事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計較,這是避免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難以說盡,簡單的說,不僅現在能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將來又能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實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願須做到利害兼顧,可如則如。好比說,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駕照,這正是佛菩薩慈悲的加被,應作報恩想才對。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願的,想必另有原因,但願能繼續修行,雖然失之東隅,必能收之桑榆。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未能如願的事,以後都證明是對的。

客:我們所求的當然是屬於個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會行吉居祥,萬事如意,而且懂得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對於世事就不會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處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強,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對學佛就有興趣,信心也更堅定(意誠),又以成佛為期(心正),當然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就不會做(身修),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樂(家齊),家家如此,社會自然安定(國治),國國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念佛往生,到了那裡還是聞法修行,老是那樣,會不會感到膩?

我根本沒有嚐過那種味道,不知道膩不膩。照我想是不會的。好比一個正常人,天天吃飯睡覺,睡覺吃飯,並不感到膩呀!像你每天上班下班,不但不膩,而且還很有勁,因為你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那麼修行人是以成佛度生為目的,對於修行,自然更不會感到膩了。

以讀書來說,如想得到博士學位,對所修的課裡,一定不會有膩的感覺,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孔夫子之所以被尊為萬世師表,是由「學之不厭,誨人不倦」所得來的;宰予因為對讀書沒有興趣而晝寢,才留下「朽木不可雕也」的趣話。

佛法是「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的一門高深的學問,對世間學問,以我們有限的生命來說,尚且研讀不完,何況佛法!

客:極樂世界的人民,壽命也是無量的長,天天修習,總有一天會修完哪!

僧:你會下象棋不?別看棋子只有三十二粒,但奧妙卻也無窮。就以一位職業棋手來說,一生下到老,也不會有步步相同的棋式出現,因為雙方的智力不同,所以就有差別。你以為三藏十二部經典,就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佛法,我認為不正確。要知道釋迦佛所說的佛法,主要的是應此方眾生的根機而說的,到了極樂世界,將會有更精深的佛法以供修習。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釋迦佛說的不是究竟法,以淨土分九品的義理來說,下品下生是方便究竟,論階位只相當於四果羅漢,和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相等,但四果羅漢只斷三界內的見思惑,初信只斷見惑,要到七信才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至十信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品三德密藏(法性,實相),而入初住,稱為法身大士,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而入佛位。極樂世界之所以分九品的原因,也是為了應機,而使其分斷分證,等到諸惑全空,花開見佛,才是究竟的究竟!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了脫生死的心太切,念了幾十年的佛,不但不膩,反而覺得念的不夠多。如能往生,在那種美妙的環境裡修行,所謂樂以忘憂,更不會有膩的感覺。而往生唯一的條件是「一心不亂」,不亂即是定,既然能定,時間觀念當然就沒有了,因此就不會感到膩。所謂膩,是由分別心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有這種觀念存在,可說是與極樂世界的距離,永遠是十萬億佛土。你怕膩,我認為是好現象,但願依教行持,若能往生上品,就不會膩了。

我在歷史上看到有關宗教的評論,他說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亂,是真的嗎?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有權編歷史,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別人那管得了。不過他說是也不行,我說非也不行,鹿馬人力可更,是非且待公論,後之善讀史者,必有感於斯言。

現在客觀的用佛法理論,來談談這件事的道理好了。一個國家的興亡,是全國人民的共業所感。是故老子說:「世治愚者不得獨亂,世亂賢者不能獨治。」因為他不了解這些道理,故作此評。如說梁武帝因迷信佛法而失天下是對的,試問他得天下是迷信了什麼法?我以為他若不是晚年信佛,恐怕早就垮了,如認為我說的不對,那周之衰,秦之滅,應該怪誰?去年有位老先生和我暢談往事,而涉及佛法,他說:「古有某將,在兵臨城下時,還在屋裡念金剛經,以致大局不可收拾!」這件事可靠與否,姑且不談,其目的是為了詆毀佛教,顯其所尚。因此我笑著說你沒有誦金剛經,怎麼弄成今天這種樣子?不談別的,連立錐之地也沒有!我天天念經,好壞總有容膝之處,弄得他沒有話說。我讀過歷史,但沒有研究,不過我認為歷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也是國民生活道德的準則,其作用不僅是讚譽賢良,用彰聖德,亦能貶誅不肖,以誡頑愚。因此我認為善作史者,態度要客觀,事理要分明;是非要公允,評論要確切,不可雜有私人之偏見,更不能屬於權勢,而一字一珠的寫下,方能稱為歷史,否則就是小說了。

臨命終時,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則平時即可為所欲為,作惡亦不足畏;若不能,豈不是騙人?

 

阿彌陀佛興建極樂世界的目的,就是為救度我們這般苦惱眾生,只要想去,正如佛願。這就和負氣出走,流浪在外的小孩(眾生)一樣,父母(佛菩薩)千方百計地求之不得,一旦有信(念佛)說要回家,這是多麼令人歡樂的事!所以說,只要在臨命終時,心誠願切,一定得生。

不過我們修行首先要明因果、信輪迴,如果平時不造惡因,自然不會招惡報,若是平時對殺盜淫妄,為所欲為,到了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就想藉念佛逃避因果,算盤打的是不錯,可是到那時是不是知道念佛,大成問題。如能志心稱念,當然還有希望,萬一不知道念,那怎麼辦?

記得有位老法師和我們在一起閒談:你們說某人不錯,某人如何,都不足為憑,但看將來誰有個好死,才見功過。時隔一年,他從樓上摔下,傷勢極重,我從外面回來,急忙跑到房間去看他,問明原因,馬上拿傷藥給他吃,並勸請念佛。他說:「現在痛苦的像萬箭穿心,那能念佛啊!」看樣子非常危險,所以又去請醫生,並且日夜守護。到了第三天,情況好轉了,他就和我說:「以前我對生死,好像很有把握,經過這次經驗,才知道在極度痛苦時,正念是提不起來的,希望你在平時要好好用功,不然,生死是了不了的!」

他是童貞出家,俗習未染,而持戒亦甚嚴謹,由於宿世業力,而招此災,在痛苦時尚且不能念佛,何況業重如山的凡夫、俗子,那更不用說了。我以為個人的言行,和釘釘子一樣,當別人告訴你釘的位置不對(造諸惡業),就該馬上停止,拔起來比較容易(念佛往生),如說我有拔釘(臨終念佛),打下去沒有關係(為所欲為),等到釘得太深(惡業深重),雖有拔釘,恐怕也沒有辦法。倘明此理,則平時應當謹言慎行,趁早念佛,到時候才不致像「下鍋螃蟹,手忙腳亂。」而對往昔所造惡業,更應禮念求懺,方為上策,否則不要說佛騙人,而是你自己騙自己。

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倘平時不念,縱然在臨命終時,勉強念得一句二句,功效不會太大。所以希望在平時要能止惡行善,勇猛精進,這樣不但現在如意吉祥,將來往生西方,決無問題。

我父母的思想和我們有很大的距離,以致於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麼辦?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地送你讀書,目的是希望將來顯親揚名,光耀門楣,造福社會,利樂眾生,想不到你會說出這種話來!不一致,聽他們的,不就一致了嗎?

當然有些做父母的,因為生活環境所迫,少讀點書,以致思想和當前社會環境,似乎有點脫節,這是事實,另一方面,道德觀念比較濃厚的,比較守舊,也是構成上下思想不調和的因素。無論為何,「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做子女的,務須做到「敬順」二字。從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所謂色難的「色」字,就是態度和表情的意思,即是說,不管父母說的對不對,都要無條件的接受,這就叫做敬順。千萬不能表現出不高興,更不能反對,如真有不妥當的地方,也要心平氣和的說明理由才對。大多數年輕人的思想是自私的,更以為自己會算點X加Y,認識幾個洋文,以為了不起,稍不如意,就說父母是老頑固。要知道做父母的,是以全家人的福利為福利,而你只顧自己,當然會有距離。當然,有事弟子服其勞,是說家裡的工作,有空也要盡力分擔一部分,不能貪玩和偷懶。有酒食先生饌中的酒食,倒不一定是指酒肉,凡是好吃的東西,都可叫做酒食,所謂先生饌,要讓長輩們多吃一點, (先生不一定是專指老師)。因為父母物質享受的時間比你們少,讓他們多吃點,也算是盡孝。以經濟眼光來說,你也不吃虧,你能孝順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子女才會孝順他們的父母。

書應該是為學習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而讀的,並不光是為了升官發財,如果不孝順父母的人,保證也升不了官,發不了財。讀書再多,也不過是個書架子而已,有什麼用!

以世間法來說,孝順父母只是講究口體之養,佛法的孝順父母除了菽水承歡,養生送死之外,還要使父母能了脫生死。請看「父母恩重難報經」和「地藏經」,完全是講孝親之道。所以有人批評佛教消極無性,真是天大的冤枉!有空不妨把這兩部經看看,就不會這樣任性了。現在你感覺你的父母好像不夠資格做父母似的,但願你將來是模範,不過我耽心你這樣下去,定會一代不如一代!

客:聽了師父的教訓,我一定改過,想起來我實在是自私。

僧:你能改過,歡喜無量,既然要改就要從心地上著手。關尹子說:「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所謂渾之,依佛法說,就是不要把我看得太重,須知六親眷屬,皆由宿世業力因緣而成,務須敦倫盡分,各盡其責,如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忍讓,絕不可存有絲毫敵意。就一般的事情來說,別人幫助了你,你也要報答人家,何況父母有養育之恩,更要盡力報答才對,不然,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從這兩年的觀察,你的本質並不壞,「愛之深,責之切」,我才力加勸誡,希望你了解,教人為善去惡是我們的責任,好自為之。

客:我決定改過,絕不辜負師父的期望!

我任公職,自問工作技術和效率不比別人差,但升遷不及別人順利,原因在那裡?

我不是常說,人生的功名利祿等,都是由過去生中善惡思想言行的反應嗎?

僧:你一年收多少稻和葡萄?

客:都沒有種。

僧:因為沒有種,所以沒有收成;那麼你過去沒有種善因,現在當然就沒有善果。固然王充說:「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宇宙萬物,都各有各的生存能力,別人比你順利,一定有原因。烏龜可說是最無能的動物,不僅行動緩慢,也不會打架,發現敵情,就把首尾和腳縮到殼裡,這樣,牠就能活下去。最奇怪的是牠喜歡吃燕子,還真能吃到,據說牠想吃燕子時,故意浮在水上,燕子飛累了,以為龜背是石頭,就落下休息,結果被龜吃了。論能力龜不及燕,論事實,燕負於龜。想想這道理,也許就坦然了。以佛法來說,他過去培了很多的福,你只修了點慧,雖然他的能力不如你,但比你有福氣,所以你不如他。若以世法來說,也許他會「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你不會這一套,既無出眾能力,卻有特殊個性,當然就不如人家。但是曾子說:「君子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以守仁。」我以為不管幹那一行,應盡力把分內的工作做好,何必計較那些?人格修養,最為重要,如果「不義而富貴」,那是造業,不是榮耀。

人生真正目的,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求得生死的解脫最為重要,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因此我認為學佛修行,是人生一大樂事!至於功名富貴和物質享受,都是生活上的裝飾品,不必過於認真。韓非說:「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豈三大夫不賢?乃三君不明也。」可見懷才不遇,古亦有之。這是個人的別業所感,又何怨!

論處人的態度,對上要恭敬,只要站穩自己的立場,不用奴顏婢膝,對下要謙和,雖然大權在握,切不可高高在上。遇著看不慣的事,要勉強的去看,因為你不是完人,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就算你才能出眾,但獨木難支大廈。鋼筋水泥雖堅強,若無水和合團結,也不能發揮其作用。如能做到「大智若拙,大辯若訥」,必能否極泰來,轉憂為喜。

客:出家人真是太偉大了!就像汽車一樣,方便了別人,犧牲了自己。

僧:你太客氣了!弘法利生,是我們的責任,不能說是犧牲,如說我們是汽車,就要發揮貨暢其流的功能,而便民利國,若是載運歹徒,害莫大焉!也就是說,我們是以弘法利生為己任,如果仗佛威光,邪命自活(算命、捉妖、經商看相、占卜吉凶)這樣不僅害了別人,也毀了自己。依教奉行,護持正法,才是如來的子孫。

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無論怎樣順從,總是不討好,師父有什麼辦法使她對我好一點?

六親眷屬,都是由宿世業力所成,絕不是偶然的。地藏經業感品說:「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韃現受報。」可能過去生中你虐待了她,現在就來受報,這是很可能的事。不管怎樣,你把做媳婦的責任盡到就行,何必計較那些?你只知道媳婦不好做,其實婆婆也很難當。

每個人由於宿世業力、教育程度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做事的觀點就不一樣,有了歧見,就有是非,無論如何,你是媳婦,必須孝順公婆,勤勞家務,敦親睦鄰,節儉樸實,相夫盡禮,教子有方,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說他人長短。萬一遇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能拉長著面孔,「猴子不吃人,樣子難看」,這樣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誤會。以上各點如能切實做到,不但現在是個好媳婦,將來也是個好婆婆。

古今婆媳處不好的多得很,原因就是自私。有的說我從前當媳婦好苦啊!現在對你們這樣寬厚,還不知足?像這種觀念,不合時宜。好比說,她過去燒柴火煮飯,現在用電鍋,不要媳婦上山砍柴,這是時代進步了,那裡是寬厚?有的瞋恨心重,認為以前受了多少苦,熬了幾十年,才上階有缺,當了婆婆,如果不好好的威風一下,太吃虧了。還有一種人,對自己的女兒好得很,有好吃的媳婦別想,有難做的女兒沒分。這也構成婆媳不和的原因之一。假若她能這樣想,我的媳婦是別人的女兒,我的女兒是人家的媳婦,人家虐待她,我心裡會難過,我虐待媳婦,別人也傷心。所以說,不管家庭環境好壞,待遇一定要平等,這樣彼此間的感情就融洽了。

現在有些年輕的媳婦也太不像話,因為有的在娘家懶慣了,好的不懂,壞的都會。出去打扮的像活妖精,回家就是夜叉婆,也難怪婆婆生氣。要想婆媳處得好,雙方必須拿出愛心來,倘能相信因果,持齋念佛,保證會使家庭幸福,生活美滿。

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麼意思?

儒家的思想,最終目的是「止於至善」,三民主義的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現以所問的方法來請教你,如果真的能「止於至善」和「世界大同」了,是不是沒有意思?以你的職責來說,是負責學生的管教,目的是希望每個人都是好學生,事實不然,合乎標準的並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說大家都成了好學生,那就沒有事做,因此該管的不管;該教的不教是不是?

所謂止於至善,必有下善中善和上善之別。下善是上善的方便,上善是下善的究竟。下善是老吾老,幼吾幼,只知自利,而不利他。中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他兩利,推己及人。倘能「愛屋及烏,民胞物與」才是上善。大同之治的社會局面,是充滿了仁愛的,沒有仇恨,自然就沒有戰爭,那時候不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且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衣食豐足,養生送死無憾,當然就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那不是很好嗎?如說大家都成了佛,那有什麼意思?等於是說「止於至善」和「世界大同」了以後,會造成警察失業,法官改行的社會問題一樣的不智!

一般人是以認識「神」和「物」的眼光,來認識佛和佛土,當然免不了會產生種種疑惑,現在用儒家的話加以補充說明,佛的人格是至善的至善,佛的國土是大同的大同。因為佛是惡盡善滿,福慧俱足,不生不滅,大慈大悲的聖人,故稱為至善的至善!佛的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所以說是大同的大同!

佛教的目的,積極的是淨化人心,建立人間淨土,如果人人都能依教行持,思想就不會貪瞋痴,行為那會殺盜淫妄,這樣不僅是家庭和樂,社會安定,國家自然富強了。所謂「人成佛成」,只要人格圓滿無缺,又能立志學佛,大家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多麼好呢!如說都成了佛有什麼意思,等於是說都是好人有什麼意思的道理一樣。作如是答,屬於戲論,究何所事,賢者決之。

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騙了,現在生活成問題,怎麼辦?

依世間法來說,是交友不慎之所致,依佛法的解釋,可能你前生騙了他,事已至此,煩惱也沒有用,只有逆來順受,重整旗鼓,才是辦法。以你的品德和能力來說,還是很有前途的,不要洩氣,錢是人賺來的,只要身心健康,我想很快就可以恢復過來。既然是老朋友,其中必有原因,不然,他怎不騙別人,你怎麼願意合夥?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真教人難以應付,不但是朋友不可靠,就是父子也不保險。雖然如此,好人總比壞人多,這就要看各人的因緣。交朋友最重要的條件是品德,所謂「立賢無方」,不必分別是那裡人,因為好人壞人,到處都有,不能說那裡光出好人’那裡光出壞人。我認為把利害關係看淡些,所交的朋友比較可靠,若以「毋友不如己者」作標準,那就不合潮流,假使每個人都這樣想,保證誰也找不到朋友了。

凡有詐騙、不道德行為的人,都是由不相信因果造成的,最後絕沒有好下場。這種例子很多,難以說盡。我曾見過幾個人,利用權勢,弄來些臭錢,然後去開農場,買汽車,一個在高雄開餐廳,認為今後的享受可以高枕無憂,樂享天年。事實不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盜遇上賊」,都教別人騙光了,現在沒有權勢,如同喪家之犬,到處鑽營,也沒人理會。這是他們應得的報應,誰也不願同情。這是貪取不義之財的實證,希望作惡者引以為鑑,人與人之間,自然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紛,社會也就安定了。

宇宙萬有是否有個主宰作善巧的安排?不然,怎會那麼規律?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主宰嗎?

宇宙的主宰是有;不過不是神,而是心(識心),也可說是業力。請問某殺人犯,被判處死刑,你說是誰主宰的?

客:是法官。

僧:我說不是,如果他不犯罪,法官敢判嗎?他為什麼要殺人?是因為他想達到某種程度的欲望而受到阻礙時,才下此毒手,假若他不作無理的貪求,就不會做這種害人害己愚痴的事來。殺人是因,判刑是果,所以說他被判處死刑的主宰不是法官,而是他自己。再請問你寫信給我,是誰主宰的?

客:因為看見法師寫的這本書,就想通信。

僧:這樣說,書是通信的主宰,其實不然,書只是構成通信的助緣,因為也有人看了書而未通信的。再以皮鞋店的老闆來說,他應該是皮鞋的主宰。你的皮鞋壞了(因),為了要去看朋友(緣),於是就去買,他很自然的給你一雙試穿一下,如果他是主宰,那麼他給那一雙你就應該接受那一雙才對。事實不然,鞋的大小、顏色、式樣、品質和價格,你都有選擇的必要。這麼說,你是主宰啊!?不對,你雖然選好了,如果他標價一千元,你只有八百,還是不行,必須雙方協調好了,才能成為交易。由此可知,是互為因緣,互為主宰的。由於雙方分別其利害關係而作最後的決定,即是所謂善巧的安排。

程子說:「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所謂「無獨」是「因」,「有對」是「緣」,「自然而然」,即是諸緣和合而生萬物,故曰「非有安排也」。如說有,試問能安排萬物者是誰安排的?

一般人認為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主宰,表面看來是對的,其實只對一半,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緣十方世界受苦的眾生而產生的,好比「防颱中心」,沒有災民,就用不著成立了,至於能去與否,佛也不能完全作主。當然佛是希望大家都去,但是有的不願去,佛也沒有辦法。所以說,能不能去極樂世界,完全操之在我,只要能依教修行,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人死後到那裡去了?是否還是變人?投生怎麼投法?

現在我還沒有死過,不知道死後究竟去那裡?但我十分的相信隨業受報的道理,非常正確。現以就業的學生來說,是根據他們在校學什麼就幹什麼,這不就是隨業受報嗎?要知道我們每個眾生,他生平一切的善惡思想行為,等於學生在校所修習的課程一樣,學生是學以致用,那麼人死了是隨業受報。

至於死後是不是還能變人,那要看造的是什麼因,如果殺盜淫妄,無所不為,死後還想變人,那是萬不可能的!好比貪污判刑的公職人員,出獄後是不能恢復原職的。其實要想來生變人也並不難,只要受持五戒,堅固不犯,就能達到目的,你若對學佛有興趣,希望發心念佛,求願往生,做個蓮池海會人,比這裡好得太多。

談到投生怎麼投法,雖然有證據,但一般人迷信科學,總認為不可能,所以不說。現以我們日常生活動態來說明一下,但願能舉一反三,依理推斷,對這問題也許可以解決。

我們把工廠當作社會,上班比今生,放假當死後,若問放假他們到那裡去了?我說是隨業受報去了。好比歡喜讀書的人就去(投生)圖書館,愛看電影的就進電影院,對球類有興趣的就去球場,也有遊山玩水的,……這種種不同的活動,都是隨著每個人的思想行為而成就的。假如去圖書館的人,對讀書的興趣不減,下次放假他還會到圖書館去(變人),否則,就會跟著第二興趣去了。

客:這樣解釋是很有道理,思想確實重要。本來我今天應該去看朋友,但是為了這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所以就來這裡。

僧:眾生善惡的思想行為很多,而惡業更是多得難以計算,但死後當然不能在各處同時受生,必須按善惡業力的輕重,逐次償報。你今天原定看朋友,但覺得解決這個問題比看朋友更重要,所以就到這裡來了。由此可知,心能造業,也能持業,因此佛說「回頭是岸」和「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和這道理一樣,只要誠心向善,必得善報。但是不能說,我先去玩個痛快,以後再修好了。假若所造的惡業超過善業,那還是要先受惡報的,希望不要冒這個險,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過頭來,又不知是以何面目,來見江東父老!

佛教講慈悲戒殺,植物也有生命,何以不戒?

心佛眾生,本無差別,迷之為三,悟之則一;即一即三,非三非一。

客:既無差別,何須修證。

僧:修乃修其未斷之惑,證即證其已悟之真。佛教戒殺,源於同體大悲。佛與眾生,相雖有殊,體則不異。現以我們的身體來解釋同體。所謂「我」,是由五官四肢…… 組合而成,若以五官四肢等物喻為眾生,則我即等於佛,無論任何人,絕不無故的傷害自己身體任何一部分。大家倘能作如是觀,保證不會造殺業了。

三國時候的魏文帝要殺他的弟弟,命他七步成詩,否則,即殺之。他弟弟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此使他的皇帝哥哥,悟及同體之理,得免於死。如明此義,就知道佛教戒殺的道理了。

至於植物也有生命,佛並不是不知道,否則,怎會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但是為了教化的方便,不得不把宇宙萬有分為有情和無情兩類。動物因有運行和情識的功能,故稱有情,植物則否,乃稱無情。這是依萬有的現象作權巧的劃分,但體性無二無別。請看易經繫辭說:「在天成象(體),在地成形(相),剛柔相推(因緣和合),而生變化(萬有)。」這也是說明從體起用的道理。

客:這樣說,殺害有情眾生固然不對,但砍伐草木也不合理,素食葷食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僧:關尹子說:「天地萬物,無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用),我非我我,不得不養。」儒說:「食色性也。」由此可見,眾生的色身,需要飲食物質才能生存,是自然的。以人來說,肉食固然可以充飢,但吃葉菜也不會餓死,論營養還比肉類好。要吃肉是人為的。不戒砍伐草木,是「賢賢易色」的辦法,既不影響人們生命的安全,又能維護畜類生存的權益,達到修行的目的。

你讀過孟子沒?齊宣王不是說:「何可廢也(不吃),以羊易之(素食)。」教人素食雖然與羊易之目的不同,但理卻很相似。同時我們只要能依教修行,等到有了定功以後,食量就會逐漸減少,或者完全不吃,也不致於餓死。到那時是以法喜禪悅為食,好像停止不用的汽車,不必加油了。

客:我相信有情眾生,依教修行,必能成佛,無情眾生有無佛性?能成佛否?

僧:以前我不信無情有佛性之說,後來才深信不疑。如果無情沒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怎會點頭?以前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弟子們思佛心切,就用栴檀雕了一尊佛像,以資景仰,後來佛回來的時候,像亦出迎,佛即為像授記,這就證明無情不僅有佛性,而且也能成佛。關於草木成佛,天台宗已有詳細說明,密宗亦有非情成佛之說。論理,宇宙萬有,都有佛性,論事,情與無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怎奈個中的道理太微妙,一般人難以體會,但願努力如法修行,時間久了,相信比我了解的更具體些。

學佛以來,待人接物更加小心,總不免有些無謂的是非,怎麼辦?

在這世界上,不被別人說是非的人很難得;不說別人是非的人更難得。對付辦法就是「忍」!別人告訴你的事不要信以為真,自己所見的,裝著沒看到,賢父說:「是非日有,不聽自然無。」最好還能這樣想:可能我過去生中造的口業太多,今生就來受報,隨他說好了,趁這機會正好磨練自己,將來債也還了,行也修了,豈不是一舉兩得?倘能如此,保證就坦然了。

一般人都是喜歡聽好聽的,其實別人說你好,你不是真好,因果不饒你,說好有什麼用?說你壞,你不是真壞,因果不找你,說壞也等於零。遇著這種事,千萬不能用以毒攻毒的辦法對付他,這樣是非將會更多。要想避免別人不說你的是非,首先自己就不能說別人的是非,更要管教子女不說是非,假使大家都能這樣做,以後就沒有是非了。

以前稱搬弄是非的女人為「長舌婦」,但有些男人的舌頭並不比某些女人的短,我看現在的女人很多都有職業,下班後又要忙於家務,空閒時間少,說是非的機會也少了。也許是現在教育普及,女性的知識水準提高了的關係,不願說人家的是非,這是好現象,希望以後永遠也聽不到「長舌婦」那種聲音,不管是個人或家庭,以及社會,定會減少很多無謂的是非和煩惱。

佛教對兩舌很重視,所以列為十惡之一。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將來才能超凡入聖,證無上道,否則,不管怎麼修,也是磨磚作鏡,徒費功夫!

客:法師開示的很有道理,但是想做到卻不容易。

僧:修就是要修難做的事,不然,你我早就成了佛。不要怕難,把「我」看淡些,就不會感到難了。

一貫道究竟是什麼教?

根據史料,它是由元朝白蓮教蛻化而成的邪教,為了適應環境,其教名有清水、八卦、一貫道等數十種,現在又改為寶光、發一等十八個組,既無公認教主,又無真實教義,所印的修身寶鑑,都是東拼西湊的,毫無系統,義理更談不上,雖然他們也供奉觀音、彌勒、孔子、關公,和呂純陽,說什麼「三教合一」,「五教同源」,曲解佛教的經典和史實,且以上天掛號,地府除名的謊言來誘騙世人,以致有些忠厚善良的人認為是佛教,而樂於參加。他表面上掛的是佛教招牌,其實別有用心,如認為我說的過分,請問凡是參加過一貫道的朋友們,有幾個知道所謂點傳師的真實姓名和住址?為了防止將來出了事,他就可以逍遙法外,讓別人倒楣。

客:我曾經參加過一貫道各種活動,那是因為看見他們供有觀音菩薩,才參加的,其實他們是供著「無極老母」,經過引保師介紹和多次調查,然後就宣誓:某某某,今天願求真理大道,性理真傳得道以後,誠心保守,真心懺悔,若有虛心假意,退縮不前,欺師滅祖,藐視前人,不遵佛(老母娘)規,洩露天機,匿道不現,不量力而行者,願受天譴,五雷轟身!」後來點傳師用手在兩眉間裝模作樣的點一下,就說得了道,他給我一本修身寶鑑,大意是說,這個大道,自古就有,以前是單傳獨授。現在是三期末劫,人心太壞,上天震怒,降下九九八十一種災難,但諸仙佛不忍,叩求明明上帝,拯救善男信女,上天開恩,普度三曹。你們的心腸好,才有緣求得天道。究竟你們得了什麼道?這道就是關、訣、竅三件寶貝,「點了玄關竅,閻王嚇一跳」,玄關是生性的門戶,無價之寶,將來死了也不會爛,訣就是○字真言,你們要誠心保守,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兒,也不可向別人說,若遇大難,你就默念,老母娘救命仙佛保佑,而逢凶化吉。印即是手印。這個老母娘是生天地萬物的主宰,世上千門萬教,都是奉上帝的命令傳授證明的,最後上帝要派明師降世,大辦收圓。上帝是我們生性的慈母,她是全知全能的,真正的博愛,我們是她嬌養的愛子,因為我們入世以來,受了氣稟所拘,迷昧了天良,失去本來面目,現在你得了道,我就可以為你們上天掛號,地府除名。

僧:請你慢點說,我把這一段略加說明。先說他們的老母娘是生天地萬物的主宰,上帝是他們生性慈母,他們是她嬌養的愛子,請問老母娘是誰生的?他們的父親姓甚名誰?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他們承認是她生的,沒有父親的孩子,不覺得難為情嗎?再說老母娘是生天地萬物的主宰,當然虎豹豺狼,毒蛇猛獸,也都是她主宰的,就算她有本事,全知全能,為什麼要生那些不利於她的愛子的東西?何不生些父慈子孝,三從四德的子女,更不該使他入世以後受氣稟所拘,物欲所蔽,迷昧天良,而失去本來面目。可見上帝是無知無能的,否則何致如此!既已得道,上不傳父母是不孝,不下傳妻兒是不慈(也許是恐怕他們受累),又不能向別人說是不忠(這是保密),這樣怎能說是博愛?要不是他們的仙佛還有點良心,叩求拯救,現在又不知他們受的是什麼罪!至於人心太壞,那是上樑不正,管教無方所造成的,她不自愧無能,反而降災洩憤,這種作法,太沒道理。至於點了玄關,死後不爛,古今有沒有一個可作證明的?

佛教對宇宙萬有,是以「一切唯心」,「緣生性空」的理論為基礎。我們這個世界,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的業力所成,人類在劫初是由光音天遷來的,人本來就是人,既非進化,亦非創造,而今人是前人的因緣而生。至於其他動植各物,也都是因緣而生的,如說萬物皆為上帝所造,那麼現在的飛機大炮,電視雷達……也是上帝造的嗎?如說是,凡是現在製造這些東西的人都是上帝,否則就該服從一切「唯心」和「緣生性空」的真理才對。

談到人心太壞,是由於不了解緣生性空的道理,而對一切事物認為實有,因此產生貪愛,求之不得,就瞋恨煩惱,而造作諸惡業,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有了惡因,當然就有惡果——災難。解決的辦法,必須明因果,信輪迴,更要止惡行善,否則光憑關、訣、印,是不能掛號抽名的。六十四年冬天,斗六有個點傳師騎摩托車被貨車壓死的實事,當然他點過玄關,也會念口訣,要是真的「點了玄關竅,閻王嚇一跳」,他就不該慘死輪下。因此我就說:「點了玄關竅,閻王照樣要」。這樣說,並不是我沒有慈悲心,而是可憐他的思想幼稚,死得冤枉!以佛法來說,人生的吉凶禍福,皆由眾生業力而成,老子說:「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他們既不信佛說的因果之理,又不聽老子的話,自作聰明,妖言惑眾,以致害人害己。關於誓詞,其字不多,其心最毒,可憐那些忠厚老實的信徒們,首先貪圖掛號抽名的小利而樂於參加,以後又怕天譴雷電而不敢退出,只好任聽他們的擺布了。

客:他們吸收信徒很嚴格,完全以忠厚老誠的中少年男女為對象,首先作身家調查。品德欠佳,五官不正,老弱殘疾,以及流氓地痞,都不吸收。他們說我的心腸好,才夠資格參加。當時聽了這話,心裡也很歡喜。後來我問他們的教堂為什麼要設在樓上?他說:「現在是白陽時期,釋迦退位,彌勒掌盤,自六祖以後,道不在廟寺,道不在出家人,道在平民。我們的道法比出家人高,所以設在樓上。」再問修持方法,他說你記住關訣印就行,因此就不好意思再問其他。不過心裡在想,不對,這樣就能上天掛號,地府抽名?也就是所謂所求的真理大道,和性理真傳?再回想到誓詞,如果將來叫我從事非法活動而不去,也是匿道不現,退縮不前……,把他們不軌的言行,報告地方治安機關,也是不遵佛規,洩露天機嗎?同時他們活動多是利用夜間,鬼鬼祟祟地,把門窗關起來,所說的話鄙俗得很,後來由一位同學告訴我一些有關佛教的知識,又看了幾本佛書,這才知道上了當,所以立即退出,皈依三寶。

僧:因為你宿有善根,才發現他們是邪教,而及時脫離,我深深地為你祝賀。他們對老弱殘疾者不予吸收,因為他是以利用價值為出發點,這是值得重視的地方。至於流氓地痞,雖然言行不檢,但智能卻不比一般人差,他們利用不上,所以不敢收。其實這些人,假使能給適當的教化,還是可以使其改過自新,回頭是岸。老子說:「世之全才難得,自古皆然。工師之求棟樑,能不拘小節,故大材可得;人主之論臣佐,知屈寸而伸尺,則大賢可得矣。蓋人無十全,事無盡美,舍小取大,何功不成?舍短取長,何事不濟?」他對老弱殘疾,不予教化,那裡談得上博愛?

總之,宗教的責任,是勝殘去殺,止惡勸善的,好比醫生,對象應該是病人,不是健康者,醫生不管對任何病狀的病人,都應盡力施救,至於技術問題,又當別論。佛教是本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真理,對事生(胎卵濕化)六道的眾生,都要依法普度,他們只為善良的中少年男女掛號抽名,就不難看出其用心。

談到自六祖以後,道不在寺廟:我們有經史可考,不足與辯,如說他們的道法比我們高,何不公開傳授?天機既不可洩露,他們的道法從何而來?信徒們所得的性理就是假傳;如說是真的,他們就洩露了天機,後果如何,毋須我說。

客:他們愚弄信徒,還有一個法寶,說是「真傳、真考、見真心」。所謂真傳,當然是關、印。真考的名堂可多呢!分天考——記載善惡;魔考——外來的毀謗;官考 ——訴訟和拘禁;奇考——破家蕩產;內考——疾病痛苦;外考——他人訕笑;逆考——妻離子散;還有顛倒考——事業失敗。所謂真心,就是不違背誓言。

僧:這樣說來,反正是要使信徒們永遠被他牽著鼻子走就是了。迷信一貫道的朋友們,你求道目的是為了什麼?願意接受那種真考嗎?若不願就得不到真道,願意罷,我相信你們誰也受不了那種無謂的折磨!告訴你,人生的吉凶禍福,完全是我們的心(思想)造的。好比說,你的思想言行沒有違反政府的法令,誰敢抓你?否則你的父母也保不了險。只要你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不著他給你掛號,否則他也抽不了名。

我們有宗教信仰自由,不管你信任何教,我沒有權利反對,但至誠的向你們建議,你願信任何教都可以,千萬不要受了一點妖言邪術的誘惑而迷信,不然,定會地府掛號,天堂抽名。

我這樣說,也許有人認為太武斷,其實是有經史資料和實事根據的文斷。假如你能冷靜的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就知道我是善意的勸導,而不是惡意的批評。總有一天你們會相信我說的不錯。

我很喜歡佛法,但看經書又覺得不習慣,是什麼原因?

對佛法生歡喜心,證明你善根深厚,看佛經不習慣的原因,可能你讀古書太少,對經文的辭句文法不易了解,也許是學佛的時節因緣未到,以致如此。最大的原因,可能你對科學知識吸收的比較多,但又不精,這就是所謂「所知障」,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存在,對別的學問就會格格不入。

我常和初學佛的朋友們說:「學佛要客觀,最好是把已知的學識暫時放在一邊,學佛就比較容易。」這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好比你剛來的時候,我給你一杯五百西西的白開水(世法),又拿出一瓶果汁(佛法),你把白開水倒掉一百西西,只能接受一百西西果汁,若把開水全部倒掉,就能接受五百西西果汁的受用,不然,你受用的還是白開水。

這是就學佛的方法而言,並不是說其他的學問沒有用,你既然發心學佛,起初不妨看看普通的佛教刊物,多記點佛教術語,這樣,然後再讀經文就有趣了。

客:佛教何以分大乘小乘?

僧:如來演教,旨在度生,說大說小,應機而別。所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因此就可以說,小乘是大乘的方便;大乘是小乘的究竟。以教數學來說,老師說3*7=21,但愚笨的小朋友不懂其中的道理,為了達到教學的目的,必須把7十7十7=21的道理來補助說明,才能收到效果。

關於大小乘的區分,簡單的說,求佛果則為大乘,求阿羅漢辟支佛者為小乘;也就是說,自利而又利他則為大乘,只知自利而不利他,即是小乘。假若修大乘法而不發心廣度眾生,等於小乘;習小乘法,而能兼行六度,普利群生,也是大乘。曾經有人說:「法華方便品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諸眾生說法,無有餘乘。』那裡有大乘小乘的區別?可是他不知道後面又說:『......是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諸佛以方便力,隨宜說三。』而安樂行品也說:『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佛智)。』由此可見,大小乘並不是後人劃分的。從經文中可以看出,為了因才施教,才隨宜說三。」

我們學佛,對佛所說的一切言教,均應尊重讚歎和奉行,根據各人的環境和智力,選擇比較方便的法門去修,倘能一門深入必可了脫生死,圓成佛道。

【書籍目錄】
第1頁:再版緣起 第2頁:初機學佛決疑序
第3頁:自序 第4頁:修增版自序
第5頁:釋疑部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