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當代問題座談紀實 星雲法師著

當代問題座談紀實 星雲法師著

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2004.3普門學報第二十期)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星雲大師講 弟子滿義記錄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雲大師在香港一年一度的「佛學講座」於紅磡體育館連續舉行三天。講座圓滿後,大師又應香港理工學院院長潘宗光先生之邀請,於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間七點三十分,到該校的李嘉誠樓與智度會的學員舉行座談。

智度會是由潘宗光校長所發起,成員包括該校的學者教授,及工商界的菁英,大家有志一同研習佛法,因此定期聚會。當他們得知星雲大師蒞港講演,特別把握機 會,邀請大師開示。大師透過座談方式,與聽眾之間上下交流,許多嚴肅、難懂的話題,如「往生淨土」、「業報輪迴」、「不二法門」、「居家修行」等,經過大 師幽默智慧的舉喻說譬,一下變得輕鬆有趣。全場就在你問我回答、我說你會意之下,不時傳出掌聲與笑聲,前後歷時二個鐘頭,欲罷不能。以下是當天的問答記 錄。

時  間: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間七時-九時
地  點:香港理工學院李嘉誠樓
主 持 人:星雲大師
粵語翻譯:覺梵法師
對  象:香港理工學院院長潘宗光、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智度會學員

一、請問大師,信仰人間佛教的人,對淨土有什麼看法?

答:佛教在中國,有大乘八宗。當中,重視修行的有禪宗、淨土宗、密宗和律宗四個宗派;偏重學理的也有四個宗派,即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

人間佛教沒有宗派,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來的教示;佛陀本來的教化就是人間佛教。佛陀當初說法四十九年,他不是對鬼神傳教,也沒有對畜生、地獄說法,完全是針對人間而說;對人所說的佛法,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一般說淨土,要大家往生淨土。談到淨土,不管極樂淨土、華嚴淨土、彌陀淨土,乃至各宗各派所主張的淨土,都是佛陀所說,這話一點也沒錯。不過現在如果反問 大家一個問題,佛陀現在究竟到哪個世界,或者哪個淨土去了呢?阿彌陀佛有住在極樂淨土嗎?到底他現在在哪裡呢?你們會說:他當然在淨土裡!

其實,淨土不一定只有阿彌陀佛才有淨土,每一個人的心如果是清淨的,每一個人都有淨土。只是在佛教裡講「淨土」,在基督教則講「天堂」。

也許有人會比較,天堂和淨土有什麼不同?甚至在淨土當中,也有華嚴淨土、琉璃淨土、極樂淨土、唯心淨土、兜率淨土、自性清淨的淨土、五乘共法的淨土、大乘不共的淨土,以及有餘涅槃的淨土、無餘涅槃的淨土,乃至人間淨土等,在這麼多的淨土當中,哪個最殊勝?

所謂「佛佛道同」,在很多的經典裡,如《藥師經》說:若有人稱念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一樣可以往生極樂淨土。這個道理就如同在香港大學念書,可以到 香港的政府單位任職,在中文大學、理工大學讀書,一樣也可以進入政府單位做事。所以佛教徒不必一定要計較這個淨土、那個淨土,只要你修行的功夫到達一定的 程度,你要往生哪個淨土,就可以到哪個淨土去。

也常有人問:淨土和地獄究竟在哪裡?當然,淨土在淨土的地方,地獄在地獄的地方,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種,所謂淨土、天堂、地獄、畜生,都在人間裡。如果 我們到市場去買菜,看到那些雞鴨魚肉,穿腸破肚,勾的、掛的、倒吊的,那不就是地獄裡的刀山劍樹、油鍋地獄嗎?反之,住在豪宅華屋裡的人,享受物質上的冷 氣、冰箱等等的富樂,那不就像是在天堂淨土一樣嗎?所以,地獄、淨土就在人間,在人間就可以看得到。

其實,要知道淨土、地獄在哪裡?第三種說法是:就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每個人的心,一天當中,時而天堂,時而地獄。例如,早上起床,心裡面無憂無慮,到公園 去運動、慢跑、享受新鮮空氣,這不就是人間天堂嗎?但是,回到家裡,往飯桌上一坐,「有甚麼好吃的嗎」?生起貪欲的心,那就是餓鬼的心。假如吃的東西不合 口味,筷子一摜,碗一推,生氣了;瞋恨心,那不就是地獄嗎?有時還要罵人、打人;愚癡,這不就像畜生的行為一樣嗎?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心裡時而天 堂,時而地獄、餓鬼、畜生。可以說,在一天二六時中,天堂、地獄不曉得來回多少次。

甚至天台宗主張「一念三千」,十法界都在我們的一心之中。

總之,我們的心生起了一念的清淨心、慈悲心、喜捨心,那就是淨土;如果你貪瞋、惡毒、邪見,那就是地獄。如此說來,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善惡、是非、好壞當中 來來去去嗎?所以「人間佛教」是包括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凡是佛陀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套用佛陀的話來說:離開了人間,離開了眾生,哪裡還有什麼佛道 可求呢?

人間佛教也不是哪一個人創造的,既不是六祖大師,也不是太虛大師的佛教,基本上應該把人間佛教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去。人間佛教在現在這個時代裡,很能適應現 代人的根機,因為過去所弘揚的佛法,可以說有了偏差。過去多數的人都是宣揚出家的佛教,例如叫人要看破世間、要放下一切,又說「夫妻不是冤家不聚頭」、 「兒女都是討債鬼」、「黃金是毒蛇」等等。這種論調對出家人來說可以,但是對在家人而言,如果這一切統統不可以擁有,那不是不要生活、不要過日子了嗎?離 開了妻子、兒女,離開了金錢、名利、富樂,這樣的人生活著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現在所謂「人間佛教」,意思就是要我們對佛陀的信仰和崇拜之外,應該從對佛菩薩或對神明的依賴,進而要來關懷社會眾生,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應 該從關懷人間做起,現在如果不推行人間佛教,不從事有利人間的事業,每天光是念佛,每個人到了佛堂裡,只是拜佛、念佛,你們肯嗎?所以佛教不能只重視念 佛、拜佛,否則會失去度眾的功能。

佛教旨在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首先要順應眾生的根機與需要。例如,你不喜歡念佛,那就禪坐;你不習慣禪坐,可以拜佛;你不要拜佛,也沒有關係,你來吃素菜; 你說素菜我也吃不習慣,沒關係,我們可以談禪論道,講說佛法,甚至也可以來唱梵唄、聽音樂。乃至你不信佛也沒有關係,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社會大眾一起 來行佛做善事。

所以,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依大家的根機需要而設,是多元化、多功能,隨你適合哪一種法門,就順應你;能夠實踐佛陀「觀機逗教」的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就能建設人間淨土。

二、信仰佛教的人相信有輪迴的存在,可以投胎轉世,所以要精進修行,以免將來淪落三惡道,而能投生善道。請問大師:如果不信佛教的人,他們有沒有輪迴?如何證明輪迴的存在?

答:相信輪迴,對自己比較有利;不相信輪迴,就表示我們沒有未來,這是很可悲的事。我們每個人現在所以甘願辛苦,就是因為我們相信生命有輪迴,所以都有一個未來的希望。

輪迴就是「因果」的循環,「因」會成為「果」,「果」又成為「因」,因果循環,就是輪迴。就如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他不會停擺,而會再從一開始,一直走,走到十二,如此周而復始,這就叫做「輪迴」。

一般的宗教,講到人生,若問:人從哪裡來?回答都是直線的──從這裡到那裡,都是有始有終的。佛教講因果輪迴,它是圓形的,是無始無終的。例如,人有生老病死,死了也不必怕,死了又會再生;生了也不要太歡喜,生了還會死去!

一粒種子,把它埋到泥土裡,遇因緣就會開花結果,這就是「因緣果報」。所以,我們現在講因果,講輪迴,這當中「緣」很重要。也就是說,不管我們做了什麼,得到了什麼,這當中還會受到「緣」的影響,這就是「因、緣、果」的關係。

人為什麼要喝水?因為口渴;口渴,喝了水以後會有什麼結果呢?喝水就不再口渴了,這就是因果輪迴。

宇宙之間,不管你信不信輪迴,都不是問題;因果輪迴,這是一個必然而真實的現象,這個現象合乎真理。真理,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例如,輪迴, 並非男人有輪迴,女人就沒有輪迴;不管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大家都在輪迴之中;不管你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大家都要輪迴,所以它有普遍性、平等性、必 然性,這就是真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因果輪迴的思想。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輪轉,時間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階段,這一切都是輪迴。

人吃了青菜五穀,排泄成為肥料;肥料再滋潤草木,又供人所需。人餵食豬羊,豬羊又供人食用,彼此輪迴。水被太陽蒸發為蒸氣,遇冷凝結致雨;花果枯萎成為種子,經過播種又再開花結果。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哪裡去呢?還是有再回來的時刻。

輪迴是圓的,輪迴是希望。輪迴可以有好的未來,可是也有不幸的降臨,例如現在的政黨輪替,家族的興亡,在在都說明了現世的輪迴。

世間上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都是各有前因莫羨人。富貴不過三代,帝王朝代很少超過千年的;所謂:「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為輪迴,知道有因果;因為輪迴,可以看出無常。

火車的車輪輾轉不停,這是向前;輪船的輪機,不但向前,還可以左右。吾人因為起惑、造業、受苦;「惑業苦」的框框一直緊緊的束縛住人生。在這生死輪迴中流轉,雖不畏於滅亡,但終難免有輪迴之苦!

有一首四句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這就是輪迴的最好說明。

三、請大師開示,何謂「不二法門」?

答:「不二法門」是出自《維摩經》,是維摩居士和許多菩薩、羅漢們論道的公案。

在《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有一天,維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往探病。雙方幾番對答後,突然話鋒一轉,維摩詰問道:「諸位!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說吧!」

一時有三十一位菩薩,先後各就所見,一一回答這個問題。最後沒有人再發言了,維摩詰於是問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

文殊菩薩回答:「照我的見解,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意思是說,一實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較、歸納、演繹等方法去揣度探尋,必須直觀體驗,向內發掘,能夠這樣實踐,才能夠進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說後,反問維摩詰說:「現在換我來請問你,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此時維摩詰默然無對,眾皆愕然,唯獨文殊菩薩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奧祕,乃讚歎地向大家說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意思是說,不二法門離言絕相,如何用語言表達?如果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門了。所以維摩詰的「默然」,意味著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這些有形的障礙,直探本源,這才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

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如何實踐「不二法門」?所謂「不二」,生和死是二個嗎?從不二法門來看,生死是一個;生了必定要死,死了還會再生,生死是一體不二的。 有和無是二個嗎?其實有、無也是一個。一個茶杯,裝了一杯水,這是有,大家看得到。但是大家所看到的茶杯是假相。茶杯是紙漿做的,紙漿取自木材,木材來自 大樹,大樹要集合宇宙間的陽光、空氣、水份、泥土等因緣才能成長。所以,宇宙之間其實只有一個,叫做「緣起」──有因緣才能生起,沒有因緣,連世界都沒 有。因緣,就是真理,就是不二。

我們看到大海裡的水,一遇到颳風就起波浪;水和波浪看似二個,實際上是一個,水是波浪,波浪即是水。耳環、手鐲、項鍊、金錶,都是黃金所做的,黃金本體是一,但是做成各種飾物,就有各種不同的假相。

張小姐、李小妹、王先生、趙女士……,在不二法門中,只有一個心,沒有那麼多分別。我愛你,願意為你而死;我恨你,希望你即刻就死。愛和恨是因為我們的分別心而造成巨大的偏差,但是在真理裡,無愛無恨,法界平等,都是一樣,這就是不二法門。

中國文化講究禮義廉恥,重視精神本體的價值,香港理工學院接受西方的思潮,發展物理、化工等應用科學。其實體和用要結合,體用是一而不二,不是分開的。乃 至世間、出世間也是不二,煩惱和涅槃也是不二,有和無也是不二。有的未嘗有,無也不是無,所謂「空中生妙有」,要「無」才能「有」,要「空」才能「有」。 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虛空不空,如何容納森羅萬象?所以,要從「空」裡面才能顯現勝義的「有」,我們要把「空」「有」的兩頭截斷,把它歸於中道,中 道就是一真法界,這才是真正的真理。

何謂「不二法門」?維摩詰的「一默一聲雷」!這就是不二法門。所謂「不二」,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講「煩惱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澀的 鳳梨、柿子,經過和風的吹拂,陽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變成滋味甜美的水果,可見酸即是甜,甜離不開酸。所以「煩惱即菩提」,這是出世法。

出世法看世間,是從理上來解悟,但是在還沒有覺悟的時候,不可以在理上廢事。我們可以用理來解事,可以因事而明理,能夠「理事圓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吾人若能將「不二法門」的哲學應用在生活上,自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

四、有時聽聞佛法,覺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時候,卻派不上用場,請教大師,怎麼辦才好?

答:佛教講「說時似悟,對境生迷」。有時候自己想要這樣、想要那樣,但是境界一來,就無法自主。所以平常講修行,就是要慢慢的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說得到,就一定要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補一下;傢俱壞了,要修理一下;頭髮亂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長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儀容,都需要修理、 修補、修飾、修正。乃至鍋碗壞了,也要修鍋補碗;鞋襪壞了,也要修鞋補襪;人的行為有了偏差、過失的時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裡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觀鼻、鼻觀心地自我獨居;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誦經、持咒、念佛、參禪。如果天天誦經拜佛,卻是滿心的貪瞋愚癡、自私執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會有如法的結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修行,也能修心,內外一如,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則必能凡事皆辦,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應該從生活裡確實來修。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之間,乃至做人處事、交友往來、舉心動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著衣服,莊嚴整齊固 然需要,但是破舊敗壞,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這就是穿衣的修行。飲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謂粗茶淡飯,也覺得別有滋味,這就是飲食的修行。居 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簡陋小屋,也如天堂,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誠懇切,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諸如經商的人,將本求利,貨真價實,老少無欺;當官的人,為民服務,守信守法,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過去禪門大德們,搬柴運水、典座行堂、種植山林、牧牛墾荒,甚至米坊篩米、修鞋補衣等,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謂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無信無義、無道無德、慳貪吝嗇、陰謀算計;心性品德上的缺點不去除,正如碗盤未洗,骯髒垢穢,如此怎麼能用來盛裝美味的佳餚供人受食呢?

所謂「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一般人講,做人要誠實、信用,要孝順父母,要忠於朋友;能說到做到,培養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轉境」,自然就能發揮力量。

我們平時老是重視外面的力量,如胡適之說:被人牽著鼻子走。假如我們能慢慢訓練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隨境轉」,讓心裡的力量強大起來,不隨外境動搖,那就有力量了。

五、有人說,養豬本來就是要提供給人吃的,所以殺豬其實是幫助牠早日投胎轉世。請問大師,這種說法合理嗎?

答:這種說法不合乎佛法,我們不能認定豬生來就是要給人吃,因此就能任意殺生;就如老虎也會吃人,難道我們會同意:人本來就是要給老虎吃的說法嗎?

過去人好吃牛肉,現在有了狂牛症;過去人好吃豬肉,現在有了口蹄疫;過去人好吃雞鴨,現在有了禽流感。這何嘗不可以說,動物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自己的生存呢?

長期以來,人類肆無忌憚地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現在大自然不是也在對人類逐一反撲嗎?例如沙塵暴、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乃至地震、洪水、土石流等,難道 人類對這一切威脅到我們生存的警訊,還不能有所自覺嗎?難道人類為了生存,還能理所當然地對宇宙的動植物加以殘害嗎?

所以,傷害生命的行為,都不能視為是合理而應該的事。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保。

佛教對生命的尊重關懷,從一些偈語可以得到印證。諸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為別形軀;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閻王斷,自揣應如何?」「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古人的「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都是對生命的珍惜愛護。

根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捨身,感動國王制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佛滅度後不久的阿育王,更廣植樹林,庇蔭眾生,設 立動物醫院,規定宮廷御廚不得殺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對於護生的最好示範。今人若能設立動物之家,讓動物養老、醫療等,都是積極的護生。

現代素食風氣興盛,素食不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長養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之心;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傷或燙傷手指,即感痛楚,然而 有些人卻為了一己口腹之慾,殺雞拔毛,宰豬殺牛,活魚生吃等。在此之時,可曾體會牠們垂死之痛?所謂:「一指納沸湯,渾身驚欲裂;一針刺己肉,遍體如刀 割;魚死向人哀,雞死臨刀泣;哀泣各分明,聽者自不識。」

豢養寵物也是現代人的時尚;然而所謂:「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捨,任彼高飛。」把鳥雀關在牢籠裡,形同囚 犯;如此虐待動物,亦不合護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動物也是護生,例如:不倒提雞鴨、不鞭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等。只是現代的社會,釣魚、釣蝦場 到處林立,有的人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以垂釣為樂,儘管釣上來之後又再放生,但當下已對魚蝦造成傷害;如此誘殺弱小,把痛苦加諸在其他生命之上, 何樂之有?

其實,不殺生之外,還應積極地護生。護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這就是放生。放生、護生,才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才有自我生命的尊嚴。

六、請問大師,「人間佛教」相信有靈魂存在這回事嗎?

答:人當然有靈魂的存在,一個人的生存,除了肉體之外,就是要靠內在的精神力當支柱,精神就是一般俗稱的「靈魂」。不過佛教不名之曰「靈魂」,佛教認為靈 魂只講到第六識,其實人的生命層次很高,還有第八識,再往上還有阿陀那識,再向上到如來藏,甚至講到佛性。如果我們有了第六意識的心識慧解,只是一些聰明 才智;心靈之上,還有一個第八識真我的本體,這才是真正生命的主體,所以佛教不講究靈魂,靈魂是最膚淺的說法,佛教講究真心。

其實,不只是佛教,就以道教來說,認為「天人合一」,人死了,精神不滅,這就是有靈魂。有些人曾經聽過、看過,或者感受過死去的親人半夜回家的情形。像這 類的經驗,我想許多人都有,但這不是普遍的。你聽到了,我沒有聽到,你跟我講,我就說:哪裡有這樣的事?這就會變成一種爭論。但這是個人的體會,個人的經 驗,你聽到了,必定會相信確有其事,而且很執著。

關於靈魂的研究,現在東西方都在熱烈地探討,相信未來必然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過,不管有沒有靈魂,我們寧可信其有。有,還有一個未來、還有一個希望、 還有一個精神世界;你說沒有,那就表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也就沒有希望、沒有未來,這太可怕了。所以佛教講:「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 許。」

佛教講靈魂,但是不要迷信,如孔老夫子說:「不怪力亂神。」其實佛教本來就不講「怪力亂神」,真正的迷信,是一般社會人士,佛教對於一些難解的現象,有時 候解釋它、承認它,但不是崇拜它,像靈魂的有和無,不是去崇拜它。有無靈魂,就等於有一個茶杯、有一張桌子、有一棟房子,有沒有跟我不是那麼重要,不是有 太密切的關係。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要承認世間,要承認它而不要破壞它。例如,一般社會人士的居家生活,離不開金錢、物質,所以人間佛教不認為「金錢是毒蛇」,反而鼓勵 信眾要從事正業來發財致富,也就是贊成信徒擁有淨財,因為有了淨財,才能行善做好事。佛教也不排斥正當的情愛生活,不但希望夫妻要相親相愛,並願天下有情 人皆成眷屬。所以,人間佛教希望每個人都能奉行三好運動,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心中充滿真善美,繼而把自己的心量擴大起來,不要嫉妒,不要怨 恨,自然而然就能心包太虛,就能與宇宙同在。

雖然有人說「靈魂不滅,精神不死」,這是對人生的探討,但還是不夠究竟;求其究竟,應該「真常唯心」、「涅槃寂靜」,也就是要把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那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要認識第八識,則不是從知識上就能容易瞭解的,第八識的大圓鏡智,必須要靠修持、體驗,才能證得。假如吾人能將「八識」轉成「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做 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淨智」,那時候,吾人不但擁有靈魂,而且佛性都能現前,還怕人生不圓滿嗎?

七、如果打死一隻蚊子,是為了不要讓牠再去叮咬別人,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就可以打死蚊子嗎?請問大師,您的看法如何?

答:有人說,殺豬將來變豬,殺雞將來變雞,我殺人將來就能投胎做人。其實這樣的理論是不合乎因果,是一種可怕的邪見,因果的內容絕不是如此的刻板。你把飯 吃到肚子裡,排泄出來的還會是米飯嗎?學生犯了錯,老師處罰他面壁,甚至罰站、罰跪,難道講因果,學生也可以罰老師面壁,要老師罰站、罰跪嗎?

動物裡有一種螟蛉子,牠與蝴蝶有因緣關係,但不一定就是蝴蝶。一畝田地裡,同時播下的種子,長出來的禾苗,也有高矮不同。所以,「因緣果報」的關係,從「因」到「果」,其中「緣」的關係輕重,不能不注意。

剛才你說,打死蚊子是為了不要讓牠再去咬別人;牠去咬別人,別人一滴血就能維持牠的生命,而你為了一滴血卻要了牠的命,如此說來,是讓牠維持生命好呢?還是為了免去別人少一滴血就去打死一隻蚊子好呢?二者之間如何算法?我想最好還是不要多管閒事。

話說有一群人大清早在河邊等渡船,準備要到對岸辦事。船夫來了,把渡船從沙灘上推到河裡去,結果沙堆裡有很多小魚、小蝦、小螃蟹,都被船壓死了。

船夫撐船把大家載過河,由於船小人多,因此留下一些人等著下一班船過河。留下的人當中有一位秀才及一位禪師,當在等船的時候,秀才問禪師:「和尚、和尚, 你看到了嗎?剛才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時候,壓死了好多的小螃蟹、小魚、小蝦,請您說說看,這到底是乘客的罪過呢?還是船夫的罪過?」

這一個問題坦白說並不容易回答,因為如果說是船夫的罪過,船夫是為了要渡人到對岸去,他並沒有想要殺生;如果說是乘客的罪過,他們是為了過河,也沒有想要殺生。可是明明船下確實是壓死了那麼多條生命,這究竟是誰的罪過呢?

禪師的回答很妙,他說:「是秀才你的罪過。」

秀才一聽很生氣:「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我又不是船夫,我也沒有坐船,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

禪師說:「因為你多管閒事。」

禪師的說法很有道理,這個世間常常是本來沒有事,但就因為有一些人多管閒事,因此惹出許多的是非來。很多時候,只要我們不要多心,就什麼事也沒有,但是我 們常常把很自然的事,想得太多,畫蛇添足,因此研究得太深,反而不正常。例如,佛經說「佛觀一诩水,八萬四千蟲」,是否我們就不要喝水了嗎?這是不對的, 水裡有八萬四千蟲,我照喝,因為我是喝水,並沒有想到裡面有八萬四千蟲。

有人感冒打針,一針下去,多少細胞、微生物都會沒命,你怎麼忍心呢?不是,我們打針,沒有想到會殺死病菌,只想到我要健康。以人為本的佛教,人的健康很重 要;以心為重的佛教,心淨國土淨。因此,縱有殺生的行為,但沒有殺生的念頭,此與瞋心而殺,果報是迥然不同的。

人死後舉行火葬,火葬的時候,火柴、身體裡面都有很多的寄生蟲,一把火把牠們都燒死了,是否犯了殺生戒呢?沒有,因為我的出發點只是為了不願看到屍體腐 爛,所以我的目的是火葬,是舉行葬禮,不是為了燒死這許多寄生蟲。我沒有殺心,這是很重要的,我的心中沒有殺生的念頭,縱使有殺生之行,就像法律上,即使 過失殺人,罪過也會輕一些。所以,有時候心的造業,心所表現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沒有心念的發動,縱使行為上有罪,也會減輕。

八、我多次聆聽大師講說人間佛教,現在祖國大陸開放了,有許多人也希望聆聽大師的佛法,不知大師什麼時候也能到大陸去講經說法?

答:這個問題恐怕要中共的領導階層對宗教重視才行,因為大陸上最高的領導人,他的一句話就能決定事情的成與否?成也一句話,不成也一句話。不過,我雖然很久沒有到大陸去,但是我知道大陸的人民都對我很好,未來只要有佛緣,就有希望。

不過,既然有人關心這個問題,我也在想,自從中共成立政府以來,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現在的政治已經穩定,經濟不但開放,而且急速成長,人民的生活也改 善了,在國際間的地位更是倍受重視。只是,要建設一個富強安樂的國家,除了政治的安定,經濟的富樂以外,其他如社會秩序的維繫、道德人心的提昇,都是不可 或缺的要素,宗教在這些方面,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宗教的重要,如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佛教本身具有教化社會的功 能,佛教的教義如「因緣果報」、「三世輪迴」、「五戒十善」、「慈悲喜捨」等,都在輔助社會的秩序,發揮「以正驅邪」、「以悟去迷」的功效,對治療社會病 態具有正面的影響力,這份影響力將帶給社會國家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

我曾經到泰國的金三角、熱水塘去弘法救濟,當地有一群因受戰爭之害而流離失所的中國人,他們跟我說:「我們可以沒有飯吃,但不能沒有信仰,精神上的貧乏、空虛,比饑餓更難忍受。」

所以,未來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如有佛法來輔國安民,幫助教化,這比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希望中共領導人能重視宗教,能用佛教做為淨化社會人心的良方,這是非常重要的。

九、有的人說,生病是殺業的果報。現在有很多人用氣功治病,但是從因果法來看,以氣功等方法治病,對果報而言,是延遲的,還是化解的,還是等到下輩子再去受?請問大師,這應該如何解釋?

答:人有了生命,有了身體,當然就會有病苦。有的人活到七、八十歲,身體還很健康;有的人二、三十歲就衰弱不堪,這當中當然是有因緣果報的關係。

不過,運用氣功把病治好了,這也合乎因果報應的原理,因為這正說明,人生雖然難免會有一些苦難,但是苦難也有化解的方法。所以一個人生病了,如果服用藥物,就把病治好了,這也是說明行為的業報是可以有方法消除的。

關於消業的原理,我舉個譬喻來說,一把鹽,放在茶杯裡,水很鹹;如果把一把鹽放在一盆水裡,不但不鹹,而且味道會更好。所以,一面有業障,一面也有我的願力;水的多少,就如我的慈悲心大和小。我有功德,我的功德能把業力減少。

再舉一個例子,我有一塊田,田裡的種子長了禾苗,草也跟著成長(草就是惡業),那該怎麼辦呢?必須慢慢把草拔除。但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雜草拔了又生,永遠也拔不完。沒有關係,等到禾苗長大以後,下面縱有一些雜草存在,已經不妨礙禾苗的生長了。

這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所造的業,要一下子就消除竟盡,並不容易,但是只要我的功德禾苗長大了,何必在乎下面的一些罪業之草呢?

所以,有了業障不必怕,只要多行善事,好好的積德培福,還是有辦法消業。只是,人很多時候積了功德,又把功德給漏了,就如茶杯破了洞,水都流走了,功德也不存在了。

為什麼功德會漏了呢?漏,就是煩惱、情緒、惡念、貪瞋愚癡。也就是當我們在做功德的時候,忽然為了一些小事令自己不滿意,就口出惡言、心存惡念,如此縱有 布施,功德也會大大減少。因此,每個人對於身口意三業,要時時謹慎,莫令造業,否則讓功德漏了,不是很可惜嗎?

剛才說到身體有病,也不一定只有用氣功來治療,有的人用藥物治療,有的人用物理治療、化學治療,或是心理治療、飲食治療,甚至水療法、熱療法、蒸氣療法 等,只要能對症下藥,所謂「方便有多門」,一些的病痛有這麼多方法可以治療,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如果透過氣功等各種方法來治病,這也是合乎因緣果報的原 理,只要方法正當,不必做過多的聯想。

十、請問大師,想在家中自己修行,有什麼簡易的修行法門可行?

答:居家修行,可依自己的時間、環境等時空因緣而訂定簡易、相應的修行法。例如,喜歡打坐的人,早上醒來,不要急著下床,可以在床上靜坐五分鐘。或者晚上 臨睡前,不要忙著躺下來,也可以在床上靜坐五分鐘。五分鐘做什麼呢?最好什麼都不想;有時坐著坐著,又再打瞌睡,那也沒有關係。有的人說,什麼都不想,很 難;那就把念頭集中,專注觀想,想光明、想佛祖、想好事。

如果你覺得坐在床上,靜靜的,沒有動作不好,那就念一卷《般若心經》,或是念一卷《大悲咒》,二、三分鐘,很容易。或者如果你躺在床上睡不著,也可以來個 「十口氣念佛」,也就是連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念十口氣。隨各人一口氣的極度稱念,不限制佛號的次數多少,以及念佛的聲音高低緩急,隨 自己的氣息而念。如此連續稱念十口氣,叫做十念法,目的在藉氣息調伏內心的散亂。

最近我為了讓在家信徒容易修行,撰寫了一百篇的「佛光祈願文」,前幾天我在紅磡體育館講演的時候,每天都念一篇「佛光祈願文」,每篇大概四、五分鐘。你們 可以在早上或晚間,為一百種不同行業的人祈願祝福,你的慈悲心散播到他們的行業裡,跟他們結緣,也是一種修行,這是在家庭裡自我修行最好的辦法。

此外,家中如果有佛堂,早上一炷香,禮佛三拜,或者問個訊,或者獻一朵花,都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每天即使再忙,也不能缺課,這表示心中有佛。 當你養成習慣以後,自己就會覺得時時與佛同在,時時心中有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很大的信心與力量,這就是修行。

十一、病人在醫院治療,各種藥物、儀器都無法幫他完全康復,只有增加痛苦;但不醫治,就會死亡。請問大師,在這種情況之下,醫生應該如何做才是慈悲?

答:有病的人,醫生想要救活他不可能;不救活,又覺得何能見死不救?這種情況下最好是順乎自然。我看過醫院裡有許多病人,實在是無法活下去了,氧氣筒、打針、輸血等種種的方法,想要讓他活命,實際上是增加他的痛苦。

我覺得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生命是死不了的,死的是軀體,等於移民一樣。一般中國人的觀念,好死不如歹活,就是寧可痛苦一生,也不要死,這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在台灣,如佛光大學、南華大學首創「生死學研究所」,目前台灣對於生死的研究很熱門,甚至我們的學生志願到殯儀館為亡者服務;由研究生來為亡者服務,今後必能提昇死亡的品質,讓死亡不再讓人感到那麼可怕。

有人問,不信宗教的人會死,信仰宗教的人一樣也會死,那麼為什麼要信仰宗教呢?要知道,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有信仰宗教的情操,有信仰宗教的修行,就能 增加自己面對生死的智慧與力量,他能認識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例如死亡就如回家,所謂「視死如歸」,不是很安然,很快樂嗎?所以,自古以來種種的修行法門, 如果應用得巧妙,不但生活沒有憂悲苦惱,而且面臨死亡,也能無憂無懼。因此,剛才談到居家修行,能夠應用得習慣,自然有百益而無一弊。

總之,老病衰殘是自然的現象,死亡有時如油盡燈乾,所以不必為死亡害怕。生死是一如的,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就如佛陀,也是「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一切都要看緣分。因此,凡事不必強求,順乎自然最好。

十二、怎樣才算是正信的佛教徒,請大師開示。

答:皈依三寶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課,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即使上香禮拜,他只不過是一個對佛教尊重而有興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 的佛教徒;就好比一個學生,如果不曾辦理註冊手續,永遠只是一個旁聽生罷了。皈依三寶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 宗教,所以皈依三寶是確定信仰目標的表示。

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三寶」呢?簡單的說,三寶是冥冥闇夜裡的燈燭,是滔滔苦海內的舟航,是燄燄火宅中的雨澤。「皈依」三寶,是「皈投」、「依靠」佛法僧的意思。

世間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柺杖,走路才能安穩;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針,船隻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 看清方向。三寶就像我們的父母,當一個小孩被人欺侮時,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只要他叫一聲「媽媽」,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因為他有母親。同樣的,世間上 邪魔外道、壞人壞事很多,有了三寶做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

三寶又像我們的指南針,可以引導我們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港。每個人到了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 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歸真實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所以皈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

皈依三寶成為一個正信佛教徒以後,還要有修行的信仰生活,有修行才有體驗,有信仰才有力量。

說到信仰、皈依,事實上,佛陀並不要我們信仰、皈依;我們所以信仰佛教、皈依三寶,重要的是要肯定自己、找到自己,因為人人有佛性。所以,佛法裡有一句偉 大的名言:「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要我們皈依自己、找到自己,而不要皈依其他,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佛教徒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佛,佛如光明,有了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帶來希望;皈依法,法如淨水,有了淨水,可以滋潤大地,生長萬物;皈依僧,僧如福田,有了福田,可以給人播種,廣植福德。

不過,一般的佛教徒皈依以後,平常並不去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只是祈求佛祖保祐,他就只有皈依「佛寶」;有些知識份子,只要研究佛法,但是他不拜佛,也不 敬僧,他就只有皈依「法寶」;有的人學佛只看那個法師跟他投緣,他就去親近,既不聽經,也不拜佛,他也是只有皈依「僧伽」一寶。嚴格說來,這些都不是真正 的「三寶」弟子;真正的三寶弟子,皈依以後,應該禮佛、聞法、敬僧,尤其要有正知正見,要深信因果,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才能獲得佛法的受 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總之,佛教講人人有佛性,佛教徒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所以,信了佛教以後,可以讓我們的心靈擴大,可以讓我 們的生命昇華,可以讓我們懂得廣結善緣、慈悲友愛。學佛修行,皈依三寶,成為正信的佛教徒,可以獲得無上的利益、功德,這是不容置疑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 (2003.7普門學報第十六 期) 第2頁: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2003.9普門學報第 十七 期)
第3頁: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2003.11普門學報第十八期) 第4頁: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2004.1普門學報第十九期)
第5頁: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2004.3普門學報第二十期) 第6頁: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2004.5普門學報第廿一期)
第7頁: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2004.7普門學報第廿二期) 第8頁: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2004.9普門學報第廿三期)
第9頁: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2004.11普門學報第廿四期) 第10頁: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2005.1普門學報第廿五期)
第11頁: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2005.3普門學報第廿六期) 第12頁:佛教對「殺生問題」的看法 (2005.5普門學報第廿七期)
第13頁: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 (2005.7普門學報第廿八期) 第14頁: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2005.9普門學報第廿九期)
第15頁:佛教對「家庭問題」的看法 (2005.11普門學報第三十期) 第16頁: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2006.1普門學報第卅一期)
第17頁: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2006.3普門學報第卅二期) 第18頁: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2006.普門學報第卅三期)
第19頁: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2006.普門學報第卅四期) 第20頁: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2006.普門學報第卅五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