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第五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開始一個主題,在一般討論《楞嚴經》的習慣,叫做「七處征心」,就是我們的心在哪裡?關於這個「七處征心」這個問題:心在哪裡?這就是學佛基本的道理。

學 佛基本有兩個偈語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個是出在《華嚴經》上,那麼一般佛教同我們大家學佛都在念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華嚴經》 上說:「若人欲了知」,一般人想瞭解「三世一切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之所以成佛是什麼成佛?「應觀法界性」,法界就是佛學的名稱,包括了所謂宇宙 的觀念,宇宙萬有都在法界以內;「一切唯心造」。這是一個偈子,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學佛、修行、成佛,一切唯心。

第二,是中國佛法禪宗 祖師們所說的話:「佛說一切法」,佛講的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指一切眾生有各種不同的心性;「我無一切心」,假使真達到無心之位;「何用一切法?」那 麼一切法也皆空。所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都說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但是,有兩本經典比較明顯 的,一本就是我們現在研究的《楞嚴經》;一本也是大乘經論,各個宗派都很注重它,尤其是學淨土宗的更注重它,就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把心的解 釋分成兩部分:真心、妄心。所謂修行成佛,就證到了自己的真心,就成就了。一切凡夫眾生沒有成佛,因為都在妄心,沒有證到真心。這是《大乘起信論》大要的 說法。所謂把心分成了真妄兩個路線,而說明去掉妄心、真心現前,這是真正的淨土。

第二是《楞嚴經》,我們上次提到「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上一次就是我們講過的,佛告訴阿難,一切凡夫眾生不能成佛,因為都把妄想當成自心——錯了!要證到了「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就對了。

因 為這兩本經明顯地提出來有真心、妄心的差別,所以在一般研究真正佛學的提出來反對,說這兩本經也是假的,《楞嚴經》是假的,《大乘起信論》也是假的。因為 根據佛法的道理,沒有說另外有個真心永恆地存在。如果說認為有個真心永恆存在的話,(是)外道之見;印度婆羅門教、其它很多的教義教理認為另有身心的存 在。真正的佛法只有「緣起性空」,一切萬法因緣所生起,所以叫做緣起,因緣生起;緣盡、緣散則空。空並不是有個東西,「空」沒有什麼真、妄。所以這個心沒 有什麼叫常住;非斷、非常;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那麼,一切法非斷、非常,沒有什麼斷了;所以我們沒有了,沒有並不是真的沒有;再說,又有了;再想,又有 了。

但是說有一個永恆的存在嗎?也沒有個永恆。假使有個永恆存在,應該不變去。可是一切都要變去、無常,所以它是無常,沒有永恆。因為沒有 永恆,就同唯物思想一樣就斷滅了、沒有嗎?也不對!起用就有。所以說緣起性空,因緣生起萬法,自性本空。因為性空緣起。所以此心非斷、非常;既不是斷,也 不是常在。

那麼《楞嚴經》提出有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像《大乘起信論》提出來有真妄二門,去了妄心,真心現前。他說這個是唯心,假的!靠不住!違反佛法。

研究學理,我們曉得,都在一個字一個字上摳,一句文章、一個經典、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分析。但是,就拿這兩個名詞斷定《楞嚴經》或者《大乘起信論》是假的,不盡然!這不成其理由。

不 過,《楞嚴經》當時是房融先生翻譯、筆受(這位房先生在唐代所謂叫「相」,並不是首相;等於現在的官位部長之流,做過這麼一個官職;也做過皇帝的秘書。不 過他做過女皇帝武則天的秘書,那麼,居相位;古代的官職同現在兩樣,稍有不同)。他並不通梵文,中文非常好,所以用字稍有問題。如果他小心一點,不用「常 住真心」,(用)「緣起真如、性自空淨」,那不就是很妙了?!很圓滿了!這八個字就很圓滿!我們現在過後想,過後想都是諸葛亮的兄弟諸葛暗,事後方知。那 麼,房融先生當時下筆的時候(如果這樣用),就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了。所以這一點我們特別今天補充上一次,提起注意!

第二點要注意,我們 《楞嚴經》現在開始千古有名的一個論辯,也是我們學佛的最重要的一步,七處征心,七次佛給阿難(阿難代表我們大家)辯論「心在哪裡」,七次研究心在哪裡; 所謂「八還辨見」,八次再來討論什麼能夠看見這個「見性」。所以呀,後世就變成「明心見性」。但是《楞嚴經》講明心見性,我們現在一聽明心見性,有一個觀 念千萬要弄清楚,不過很難!這個話很容易懂,非常難懂!我們現在認為明心見性就得道了、成佛了,不錯。認為明心,只要明白了我的心、真心,就見道了;見 性,只要見到了我的本性,就成佛了,這個觀念解釋錯了的。

《楞嚴經》所講「七處征心」是明心,就是研究明白心究竟在哪裡,是存在永恆的不變 嗎?還是變去?明白這個理,才瞭解自己的心。見性,並不是眼睛看到一個東西,有些人打坐看到一個亮光、看到光:「我見性了。」那是相。光也好,這些都是 相、心性所發生的現象;不是性。把心性的現象認為是見性,全錯了!你看見了光、看見了各種境界,能夠看見那個是什麼?那個能見之性要去找清楚。所以「明 心」,(是)找明白自己現在能想、能用這個心在哪裡;「見性」,研究自己眼睛能夠看見、能夠理解,這是什麼東西看見?並不是說你看見了自性。關鍵就在這 裡。

我也講得不對,不是講的不對,我覺得蠻對了,就是我表達得不好,不曉得諸位瞭解了沒有?因為這個話非常難瞭解!所以佛說到後來,只好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越說越糊塗!要自己去理解它。因為我們現在就碰到了這個開始。

現 在我們開始,就是以《楞嚴大義》這一本書來講是第十一頁,這個大字就是《楞嚴經》的本文。上一次講到我們一切世間造業,四個字(第十一頁裡頭),佛告訴我 們,所謂「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使我們流轉,就是在生死輪迴中、不能跳出生死輪迴,什麼東西使我們生死?是我們自己。並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閻王做主, 也不是佛菩薩在做主;是我們自己心、眼,「心目為咎」,出了毛病。

所以他說,「我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他問阿難,他說我們的心, 你不是說看到我,(是)眼睛看見、心知道嗎?佛說,我現在要問你,「唯心與目」,你的心、你的眼睛;「今何所在?」「今」就是「現在」;「何所在」就是倒 過來,「何」就是「哪裡」——你現在的心同眼睛在哪裡?

首先,佛提出來第一個問題。

那麼,現在十一頁的佛經的原文:【阿難白佛言】,阿難就答覆佛的話;【世尊!】這一句話是稱呼,等於我們說:「佛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這 是第一個問題的答覆。他說佛啊!一切世間上十種異生,什麼叫「異生」?各種不同的生命,佛的歸類。這裡我們要停下來討論,佛學歸類一切眾生,眾生不只是畜 生,畜生是眾生之一;我們人也在眾生以內;天人、菩薩也在眾生以內。所謂「眾生」,很多很多的生命;那麼,籠總歸起來叫做眾生。佛學上眾生的分類,在《金 剛經》上分四類: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四種。譬如像我們人、馬這些生出來有胞衣的——胎生。雞、有些鳥,沒有胞衣的,蛋裡頭孵出來的——卵生。濕 生:魚、很多細菌,就是濕生。化生,有許多生物是變化來的,綜合變化,各種很多了。現在像我們人的試管嬰兒,人的出生幾乎也相同於化生了,快要同於化生 了。這是四類生。

四種以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若有色、非無色等等十種,實際上有十二種。有些生命有思想,有些生命 我們看不見,譬如說我們普通講鬼,鬼是六道裡一道,是鬼道。人剛剛死了以後那個是中陰身,不是鬼;這個人剛剛死,這個靈魂是中陰身,不叫做鬼。那麼這個中 陰身如果生在非人(同人兩樣)這一道,那就是鬼道去了。鬼道看不見、摸不著,他同中陰身不同,與我們也不同。像這一類呢,其中有分別,有些「有想」、有思 想;甚至於沒有思想;「有色」,看得見,有物質;沒有物質。這十種眾生是異生。所謂異生,眾生裡頭不同的分類。這一句話我們大概解決了,現在又回到原文, 佛的答話。

他說,「世尊」,佛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這個世界上一切的眾生,十二種類的這些眾生都一樣,「同將識心,居在身內。」這個 「同」就是「同樣的」,同樣的都把這個識心、我們能夠意識、思想,我們這個心在哪裡啊?他說就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頭。阿難當時同我們一樣,大概這樣拍拍胸 脯:「心就在這兒!」他說大家都一樣,心就在這個裡頭。這是第一句話,佛問他心在哪裡。

第二句,【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這 兩句話,我們又要解決一個佛學問題。所謂「青蓮華眼」,這只有佛的眼睛叫做「青蓮華眼」,就是兩個眼睛漂亮得很,黑白分明,白的是白的,黑的是黑的。當然 我們也差不多啦,不過昏(渾)一點而已。佛眼睛又大、又細長、又漂亮,一張開是黑白分清。等於中國人講得道的神仙,所謂「碧眼方瞳」,眼睛是碧綠的,碧綠 不是講眼白都發綠了,那變成什麼蛇呀?不是這個意思;指兩個眼神放出來都有電光的,「碧眼」。「方瞳」,我們這個瞳孔、瞳仁都是圓的,得了道的人看看他那 個瞳孔形變成四方了。這個可不要亂看哦!有些人說有沒有功夫啊?你扒開眼睛看:哎呀,你瞳孔還圓的,沒有道!那你就糟了!真正神仙能夠到達了這個方瞳,他 也不會讓你看。他也故意變成圓瞳了,給你看你也看不清楚。都給你認得了,那怎麼辦?!所以中國道家所講的「碧眼方瞳」這個道理,也就是佛經形容佛的眼睛 「青蓮華眼」,那麼漂亮!這個解決了。好!再回轉來原文。

第二個問題阿難答覆:「縱觀如來青蓮華眼」,我們又研究一下古文的寫法。「縱」, 白話「縱」字是什麼意思?「假使」,古文就是「縱」。假使大家來看佛,你的那麼漂亮、那麼莊嚴的這個眼睛,「亦在佛面」,他說也在臉上啊!同我們一樣。就 是佛問他心跟眼睛在哪裡,換句話,阿難比我們規矩了,(如果)叫我們現在的年輕學生:這個老師!這個問題多餘嘛!心在這裡嘛,眼睛在這裡嘛,大家一樣嘛! 就是這個話。可是給佛經一寫啊,很優美。他說,「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他說也在你的臉上啊!反面地答,阿難並沒 有說「我的眼睛在我臉上」,講得很高明。他說:「你老人家那麼成佛了,你那個眼睛也在你的臉上啊!」這個證據確實啊!好,他說:你的眼睛也在臉上啊!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好! 現在我們又要解決佛學問題了。什麼叫「浮根」呢?佛學把我們身體整個的結構大略粗的分析,叫做六根(生理六種根根),就是六種機器:眼、耳(耳朵)、鼻、 舌(嘴巴)、身(身體)、意(意識,也可以現在講「腦」、腦裡頭思想、意識),這是六根,六個根本。它同外面一接觸,發生「六塵」,六種影子就過來了:眼 睛能夠見色、耳朵能夠聽聲、鼻子知道香臭、舌頭分別味道、身體發生感受、腦子意識有思想,所以叫做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在身體外面浮著的,都 看得見,所以叫浮在外面的「浮根」。那麼浮根的「四塵」,四種——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鼻子能夠聞香臭、嘴巴能夠講話,這四樣東西(眼、耳、鼻、舌) 對色、聲、香、味;「只在我面」,大家一樣都在臉上;眼睛擺在這兒,耳朵在這兒,鼻子在這兒,嘴巴在這裡。他說這個眼睛能夠看的、鼻子能夠呼吸的、能夠說 話的、能夠吃東西的、能夠聽的,這四種都在臉上。同樣的道理,「如是識心」,「如是」就是白話文「這樣」,由於這個道理,「識心」,我們意識能夠思想的 心;「實居身內」,實實在在在身體裡頭。這是阿難第一次答覆佛的話。

「佛問阿難」,要學佛的第一步,他說你為什麼會動念?為什麼會思想?為什麼會去做好事、做壞事?像你這一次碰到摩登伽女,就伽掉了,這個是什麼理由啊?就是你心目出了毛病,你要把心目找到。眼睛在哪裡?心在哪裡?

他(阿難)告訴他:心在裡頭,眼睛在臉上。並沒有錯。

那 麼,這是第一問、第一次答。記住啊!心在內,同我們思想一樣的。現在人不同嘍,過去人像我們小的時候很少講「腦」,因為我們讀老式的書出身的,心在哪裡? 心在這裡,一定摸著這裡講話。後來接觸了(新知識),哦,心不是在這裡,中國人講錯了,(應該是)在腦;西方人、西洋人你問他:心在哪裡?在這裡——腦。

其實這個腦啊,我們現在附帶地討論,佛學講眼、耳、鼻、舌、身,腦是身根;不過腦神經可以歸到意根去,意識的根。現在我們所瞭解的。(哦,唯識也是那麼講,那個不討論它。)

【佛告阿難】,佛現在開始答話了、論辯了,告訴他,【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佛 就講了,他說:好!你講眼睛在臉上,心在裡頭,我現在問你,你現在坐在這個講堂裡面,你回頭看窗子外面祇陀林(他在給孤獨園),外面的樹林,我們眼睛向窗 子外面一看,他說「今何所在」,你看那個樹林在哪裡?現場表演,他就拿手一指,叫阿難:你看!他說你現在坐在房間裡頭,你看外面那個樹林在哪裡?

【世尊!】就是阿難答話,「佛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 難答話,他說佛啊!他說你這個問題問得我,他不好意思跟佛兩個幽默一下,實在有點不服氣啊!他說你把我當孩子看,這也不懂啊?!「此大重閣」,他說這個 「重閣」(重閣就是很偉大的建築,重樓迭閣),裡頭有這麼一個很清靜莊嚴的講堂,等於我們現在。「在給孤園」,它這個所在地就在給孤園這個地方,等於我們 說這棟房子在信義路二段。「今祇陀林」,他說,你問外面這個公園、這個花園、這個樹林它在給孤獨園(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講過了,不反覆討論。)他說,外面的 樹林,「實在堂外」,在這個房子的外面嘛!他說本來就是這樣嘛!好,他的答話沒有錯。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一句一句來喲!在法庭上問案一樣。他答了佛的話,佛就問他:阿難,好了,你講你現在坐在房間裡,抬頭向外面一看,看到樹林,樹林在房間的外面,對不對?他說我現在問你,你現在要看外面的時候,「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你坐在講堂裡,講堂裡頭的你先看到了什麼?

【世尊!】阿難就說了,「佛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第一點,「我在堂中,先見如來」;第二點,「次觀大眾」;第三點,【如是外望,方矚林園。】三 個步驟。他說這個很明顯的嘛!我現在坐在講堂裡,抬頭一看,先看到你老人家——佛;再向旁邊一看呢,大家有那麼多人,都看到了;再眼睛向窗子外面、門外一 看呢,就看到樹林。就是這樣。他說這個很明顯啊!他不好意思講你怎麼那麼囉嗦啊!這個還要這樣問法?!可是佛呢,這就是邏輯觀念了,科學道理,非常仔細, 不能馬虎。

【阿難!】佛就說了,【汝矚林園,因何有見?】這個話問 得更奇怪!他說:阿難,那麼你看到房子外面的樹林,憑什麼、因為什麼才看得見?這一句話我們看原文,那麼翻譯的文章是好;如果拿科學書來講啊,那翻譯得還 是不夠好。這是對不起了!文學是真好。我們現在青年同學們留意一下自己的中國文化、中國的古文,他這個中國的古文太美了!文學化很高。「汝矚林園,因何有 見?」這八個字。「矚」,我們眼睛專門看外面叫「矚」。我們中國字有很多的字,譬如說,所謂「美目盼兮」,眄、盼、望、矚,都是眼睛看,為什麼那麼多不同 的中國字?它不同。這個「眄」就是我們現在講「瞄一下」,那是「眄」;那個眼睛那麼瞄一下。「盼」不是了,這個頭這樣子遠遠地那麼看、看不見了……那麼 看。「望」就更厲害了,瞪著眼睛看。所以你看到中國字很多字都是目字旁,都可以代用——不能代用。「矚」就是坐在這裡,頭一轉,眼睛看到那邊去,就是 「矚」。

他說,你看這個房子外面的林園,「因何有見?」因為什麼有看得見?這個話聽了很矛盾,因為我有眼睛就看見嘛!這不是很簡單?你說 「因為什麼看得見?」這四個字用得呢,如果拿科學來講、拿邏輯來講的話,這個文字用得不對了;「因何有見?」因為什麼看得見?因為我有眼睛看得見。這個問 題前面講過了。

這個道理呢,佛問的是什麼道理?「因為什麼條件,你才看得見外面的園林?」上面講過,你有眼睛、一切都有,但是,你看外面是什麼條件之下你看見了?拿現在白話來講就是:「什麼條件之下你看見了?」才有下面的文字。

阿難怎麼答?【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什 麼條件看見啊?阿難答覆:佛啊!因為這個大講堂有戶,戶就是門。門是門哦!房子外面那個大門叫「門」,中國文字要搞清楚。戶,房子裡頭的門叫「戶」,等於 我們這個,是戶。牖是窗子。這是中國文字的不同。現在馬馬虎虎了,門就是門,戶就是戶。所以中國人說作詩,我們小的時候說我也會做,你怎麼做啊?「關門閉 戶掩柴扉」,聽起來很好,都是關門,呵!關門是關門,閉戶也是去關門,掩柴扉也是關門,哈!這個好像是一句詩,實際上一句話都沒有說,只說了一句話,「關 門」就是了!聽起來很妙,「關門閉戶掩柴扉」,仄仄平平仄仄平,都對了,都沒有對!就是這個話。

他說,我們在這個大講堂,因為門開著、房間 開著,「開豁」,房門都打開、豁大,豁就是大,大大地打開了。「故我在堂」,因此我們坐在講堂裡頭,「得遠瞻見」,「瞻」就是眼睛盯起遠遠地看,所以很遠 的樹林,我們這樣在窗子外面一望,統統看見了。條件就是這樣。窗子門如果關到了,看不見了。等於我們眼睛閉起來,看不見了。他說條件,佛問他你為什麼看見 呢?他說因為門窗打開了嘛。所以我們遠望外面的樹林,看見了。

【佛告阿難】,佛說了,總結論,【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現 在佛在抓他的把柄哦!好,現在都是你講的話,根據你所講的話,「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我們這個身體坐在這個講堂裡頭;「戶牖開豁」,因為門窗大大地 打開了;「遠矚林園」,因此我們坐在房子裡頭,眼睛遠遠地看到窗子外面的樹林,都看見了,是不是這樣?阿難一定說:是啦!當然是這樣講,我承認!是這樣講 嘛!好了,佛問他:對了吧?沒有錯吧?你剛才是那麼講吧?——是那麼講。

佛又問了,【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這 個地方在白話文打一個問號。佛就問他了,說:那麼,好!我問你;「亦有眾生」,假定也有一個人,同我們一樣坐在一起,「在此堂中」;「不見如來」,眼睛抬 起來,沒有看到我,也沒有看到人,也沒有看到大家,直接看外面;外面東西看得很清楚,裡面看不見,有沒有這回事呢?就問這個話。這個文字翻譯得很好,把我 們搞糊塗了。

拿白話來講,如果推開經文都不管了,佛就問他:你講的,人坐在房子裡面,窗子開了,因此我們透過窗子看外面看得很清楚,對吧?——「對!」

好,佛說我問你,有沒有一個人,坐在房間裡頭,房間裡頭包括我在內他都看不見,看外面看得很清楚,有沒有這個可能?就問到這裡。

【阿難答言,】阿難就說了,【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 難很肯定地否認。對呀!我們也一樣。他說佛啊!假定有一個人同我們一樣坐在房間裡,「在堂不見如來」,先沒有看到我們裡面環境,也沒有看到你,裡面什麼也 看不見;只能夠看到外面的樹林,「能見林泉」;「無有是處」,絕沒有這個道理。人有眼睛嘛,抬起來一定先看裡面;裡面東西看不見,外面也看不見;說裡面東 西看不見,外面的東西看見,沒有這個眼睛吧?不可能的嘛!眼睛在裡頭,就是這樣子嘛!我們眼睛要看都看見了,不過注意不注意那個不是眼睛的事;眼睛拿起來 當然看見啦!然後看到外面。那麼,所以阿難說,沒有這個理由的呀!人坐在房間裡,先看不到房間裡頭的東西,只能夠看外面,沒有這個理由。

佛聽了,再說:【阿難!汝亦如是。】好,你這樣講的哦!同樣道理,你也是這個樣子;【汝之心靈一切明瞭。若汝現前所明瞭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他 說,阿難,好了,你剛才這樣答覆我;「汝亦如是」,同樣道理。這個「汝亦如是」也不對,文字翻得也不夠高明;文學很美,講邏輯交代不清楚了。不是說「你也 是這樣」;就是說,佛說:好,你講的這個話對;同樣道理,你的心也是這個道理一樣。是講「你的心」,不是說「你」也是這樣——「你的心」也是這樣。他說為 什麼呢?

「汝之心靈,一切明瞭」,你認為心在身體內部嘛!你看,我們現在心啊,人坐在這裡,自己的心在裡面的思想,自己很清楚啊!想些什麼,自己這個心靈明明瞭了。

那 麼,第二句話,「若汝現前所明瞭心」,假定你現在開著眼睛也好、閉著眼睛也好,這個裡面明明白白這個心;「實在身內」,照你講的,在我們身體以內。那麼好 了,「爾時」,當我們心同外界起了作用的時候;「先合了知內身」,應該同我們眼睛坐在這裡一樣,先瞭解了自己的內部,才瞭解到外部、外面哦!他說我們的心 你說在裡面,自己哪裡痛、肚子哪裡難過還靠X光去照,自己在裡頭都看不清楚嘛!你說心在裡頭啊?我們這個心很靈光耶!外面看得清清楚楚,對自己內部糊裡胡 塗!他說心在裡頭應該像我們坐在房間裡一樣,先應該看自己內部清清楚楚,然後看外界也是明明瞭了。事實上我們不是這樣啊!

「頗有眾生,先見 身中,後觀外物?」他說我問你,世界上有沒有一個眾生,說這個心在裡面先能夠看見了自己五臟六腑、身體哪一部分,比X光還要清楚、比胃鏡還要清楚、比切片 還要老實,都看得清楚,那我們不會生病啦!就曉得哪裡不對,有一點什麼、長一個東西,指甲進去就把它抓掉就是了嘛!何必還要開刀呢?!

他說你說心在哪裡?「頗有眾生」,哪裡有一個眾生;「先見身中」,自己在內部先看到自己內部的身體;「後觀外物」,像我們坐在講堂裡一樣,先看到內部的情形,都瞭解了,(再)看外面;他說有沒有這個可能啊?當然不可能。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先 停到這裡。這幾句話本來是個生理解剖的科學,給他的文學一描寫,幾個字。他說你講心不是在我們身體內部嗎?心假使在裡面,即使說不能夠看到我們自己心臟、 不能看到我們的肝臟、也不能看到脾臟、胃都看不到;「爪生發長」,他說我們指甲怎麼長出來的、頭髮怎麼樣長出來,心在裡頭應該都看得清楚啊!而自己不知 道。「筋轉脈搖」,半夜抽筋了,「哎喲我的媽呀!抽筋了!」他說心在裡頭應該看到怎麼抽啊?!結果還叫人:哎喲幫忙啊,拉一拉啊!按摩一下啊!自己都不知 道。說筋在轉動、這個氣脈在搖動、我們這個血液在裡頭循環都看不見啊!事實上看不見。

不過我告訴你啊,這裡我們先講,真有定力,譬如說修白 骨觀的,或者修內明、修觀的修好了,看得見哦!真看見哦!後面《楞嚴經》上有五十種陰魔入了魔境的時候(也是魔境、也是佛境哦),自己定中看自己的內部, 清清楚楚!哪個地方不對了,所以會曉得自己哪一天要走路,我的這個機器只用到那一天了,很清楚。當然要有本事,也可以治理得好。這是做過功夫以後的事。現 在講的是不做功夫的事,普通人,他說怎麼樣內部看不見呢?

【誠合明瞭,】「誠合明瞭」中文講也是假設的話;誠然說、假使說有一個人(假定哦!不可能的)內部所有這些心肝脾肺腎都看得見;【如何不知】啊? 他說為什麼我們沒有一個人知道啊?生病了自己不知道。我們說你感冒了,別人或者一個高明的醫生一看,就曉得你感冒了,看出來了,自己還不承認:「沒有沒有 沒有!我剛剛只脫了一點衣服,沒有!沒有!」風進去了他也不知道;因為風是什麼他也不知道,他以為電風扇一樣的。所以傷風感冒並不是有個冷氣像空氣一樣進 去呀!——內有風者,裡頭的四大不調,外面空氣一反應、一摩擦,發電了、發炎了,就是這個道理,就叫做風進去了。並不是真有個風、電風扇向你裡頭吹啊!那 樣吹你的話,吹得你人都跑掉了。不是這個道理。

他說假使我們曉得心在裡頭,為什麼一切病痛進來,如何不知啊?我們心在裡頭,心都不知道。

【必不內知,雲何知外?】這 是他的中文文學的筆調倒轉來寫。「必不內知」,必然的,我們可以斷定自己,你說心在裡面,自己心對於內部一點都看不清楚。它既然在身體裡面,身體內部的東 西看不清楚,「雲何知外?」「雲何」是古文,就是「怎麼樣」,你怎麼樣說他能夠曉得外面呢?所以你不通嘛!這一段話我們先停留。

那麼佛的對 阿難的論辯,就問他,第一次問他:你說心在哪裡?阿難給佛的答覆說心都在裡頭啊!眼睛在外面啊!佛的論辯:你認為心在裡面啊?他說假設在裡面的東西,譬如 我們在房間、在裡面要到外面去,必須經過門口啊!如果我們心到了、眼睛看東西,一定這個心先看到自己的眼睛;還檢查檢查今天眼睛有沒有發炎哪?好不好看、 外面對不對呀?是不是近視眼又多了一度啊?或者進步一點?他說沒有看見啊!你說在裡面,跑出外面一定看得見嘛!既然在裡面,怎麼樣跑進跑出心都看不見;怎 麼樣曉得它能夠看外面的作用是裡面跑出來的呢?換句話說,你心在裡面、在身體以內,錯了,不對的!

【是故應知,】「是故」就是「所以」,所以你應該知道;【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第一次批駁了阿難。據你所講,「覺了」,這個有感覺、有思想、有知覺這個心,能夠知道一切這個心;「住在身內」,在身體的內部,你這樣認為;「無有是處。」不對!完全不準確!心不在內。

裡 頭沒有心啊!現在來講,你說把我們身體內部,你說心在裡頭啊,他說這個裡頭是心臟,心臟等於人體的一個總開關,同發電廠一個泵一樣,在這個運輸血液,就是 「咕咚咕咚」就是固定在跳,把血液運輸送到腦裡,它就是這麼一個東西啊!這個不是思想的心啊!所以現在把心臟割掉一半,另外裝一個假心臟,也活到啊!這個 思想不在這裡哦!你說在這個身體的腦裡頭,過去認為在腦,現在的科學進步了,腦也可以開刀有一部分把它去掉了,腦還是會思想啊!可見身體內部你找一個能夠 思想這個心,不對啊!他說心不在內。

這一下我們注意了啊!所以大家念佛、打坐,閉著眼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幹什麼?我入定啊!入定 幹什麼?我在裡面入定——你在活見鬼呢!佛告訴我們心不在內啊!對不對?我們現在呢,心沒有在內啊!裡頭沒有一個心啊!心在哪裡?這是問題了。當然,心不 會在菜場賣豬肉那裡呦!心究竟在哪裡?

這是「七處征心」的第一次:心在內。佛說:「無有是處。」不對!你錯了!心不在內。

好!第一次阿難吃癟了。現在我們翻過來。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這 是一句描寫的話、記錄的話。阿難聽了,第一次認為百穩千當、穩當得很,心在裡頭嘛!我們也是那麼答法,眼睛在臉上嘛!結果給佛那麼東一說、西一說,又作比 方;如果在裡面,應該自己看到門,再出去,結果他講心不在裡面。這是古代的答法,沒有經過生理解剖;現在加上醫學生理解剖,還加上很多(論據),心在裡面 不成立。人體內在有心臟,思想的心不算是在裡面。所以阿難第一次吃癟了,本來以為這個沒有錯,又錯了!

只好「稽首而白佛言。」「稽首」,就是我們見到佛,五體投地頂禮;只好磕頭:對不起!對不起!磕三個頭,「而白佛言」,起來跟佛講。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他 又來了,他說我懂了,佛啊!我現在聽到你老人家(如來)「如是法音」,這樣的說法(法音是形容詞,佛說法的聲音),聽到你老人家這樣一講,「悟知我心,實 居身外」,他說我悟了,悟到我的心啊,不在身體以內,在身體的外面。你看他同我們一樣很冒失,隨便就講話,他說在身體外面。

【所以者何?】他當然腦子也轉得很快,有理由啊!他說為什麼呢?「所以者何?」阿難自己提出,為什麼呢?【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他 說為什麼理由啊?他說剛才你老人家講過,心假使在身體內部,譬如我們房間裡點一個燈,譬如點一盞燈光;「然於室中」,把這個燈光在房間裡頭點燃了,蠟燭點 燃;「是燈必能先照室內」,這個燈光在房子裡一點燃了,當然這個光明先看到房間裡頭的東西。「從其室門,後及庭際。」先看到房間東西,都看到了,這個光透 過窗子、門外面,再看外面的東西。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他 說現在我瞭解了,「一切眾生,不見身中」,你看我們自己身體內部東西看不清楚;「獨見身外」,我們的眼睛看外面東西看得很清楚,我們瞭解外面的情形也很明 白。他說這個心啊,等於一片光明,像燈光一樣。「居在室外」,都在我們身體外面,四周都是心。「不能照室」,所以對外界的東西搞得很清楚,反是對身體內 部、房子裡頭的東西看不清楚。

下面他講兩句,很妙!阿難跟佛耍賴、跟哥哥倆耍賴:【是義必明,將無所惑!】他說,這個道理總歸對了吧?!這一下總不會錯了吧?!用台語講啊,我講不好;你們用台語那個耍賴的兩句話(跟哥哥兩個講話)很有意思:這一下就是「阿那誰」啦?總歸是對了嘛!總不錯了吧?就是這樣問。「將無所惑」,這總沒有講錯吧?

【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他 說我這個就是悟了!我悟了!心在外面啊!同你講的透透徹徹的了義經典,「得無妄耶!」這總不能說我講錯了吧?!所以阿難對佛是有點耍賴,你曉得吧?所以一 切眾生好度,度自己親人就難度了。所以古人「易子而教」,我們中國的古禮,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托給朋友教;寧肯把朋友的孩子接到家裡教。因為自己孩子 要打要罵也下不了手,因為那個……不行啊!所以古人我們中國古禮是「易子而教」,親人沒有辦法;等於我們那個第五代達賴活佛講:「自歎神通空具足,不能調 伏枕邊人。」自己旁邊的人度不了的!你的太太、你的先生,你不要想度她(他)啦!她(他)不度你已經很乖了,你還想度她(他)?!永遠度不了!連我們這個 活佛都那麼講,「自歎神通空具足」,神通具足有什麼用啊?「不能調伏枕邊人」。都是沒有辦法!阿難你看跟佛倆講話就有點這個味道,兄弟嘛!

好了!這是第二次了。阿難現在提出來說,我懂了!心不在內。——在外。

【佛告阿難,】第二次開始辯論了,佛又要抓證據了,問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我 們注意啊,佛給阿難這些論辯、答話,快到三千年的時代了,我們不要忘記!佛講這些經典的時候,距離我們倒退回去三千年,而且在印度那個社會講的,不是在中 國的社會。這兩點(時間、空間)觀念必須要把握。所以有許多比方,不要離開那個歷史的時代,為什麼呢?假定拿我們今天在台灣、或者在美國,這個科學的時 代,要論辯心在內、心在外,這個論辯的方法與證據不會照這樣講的,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批駁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拿現在的觀念讀佛經、讀古人的書籍,要抓住他 的重點。第一,他批駁心不在內;第二批駁心不在外。

他的批駁怎麼說呢?佛同阿難講:「是諸比丘」,他說你看這些出家的同學們(比丘我們不要 解釋,解釋過了);「是諸比丘」,「是諸」就是「這些」。「適來從我室羅筏城」,「適來」就是「剛剛」,跟到我從城裡頭化緣、去應供,到皇宮去被請,跟皇 帝去、皇帝請他去吃飯。他說,有些呢在化緣,「循乞摶食」。「摶食」就是我們吃飯叫摶食,尤其是印度人拿三個指頭吃飯的,不用筷子,就是新疆人一樣吃抓 飯。三個指頭吃飯很不容易呦!要抓得很好,還不掉飯下來、很乾淨。照我們兩個指頭,連臉上、嘴上都是油了。這還是童子功,嬰兒從小練出來,等於我們拿筷子 一樣。所以佛的戒律,認為這一種吃法不威儀、不禮貌,所以比丘吃飯三千年前佛就改了,用缽(就是他的碗)、用調羹(湯匙)舀。這是佛的教義。為什麼用調羹 (湯匙)舀?到了中國來可以用筷子,可是一般守成規還是用調羹舀。你看西方人吃飯,多半是調羹、叉子。筷子只有中國人用,這個技術是很高明!用筷子也叫做 「摶食」,需要兩個筷子這麼夾來的,也是摶食。

「循乞摶食」,他們大家跟著我,進城去應供。那麼,有些去化緣,化來吃了;「歸祇陀林,」大 家一支隊伍一樣,跟著我回到這個講堂。「我已宿齋」,我已經吃過飯了,中午佛吃飯了,他說現在大家都吃過飯了;「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他說我 問你,你看看,中午大家吃過飯,阿難這時候肚子還餓的呦!這個時候蠻慘哦!不能再吃了。他正好去化緣,給摩登伽女看上了,飯也沒有填給他吃,就把他請進去 了;跟著文殊菩薩提將他回來。所以佛經上沒有記載,據我們瞭解,他現在餓飯的。而且佛規定的吃飯時間已經超過了,一來了以後佛還不大讓他吃飯,跟著就在講 話,一路講下來,今天他總算慘了,這一下……但是佛偏偏拿吃飯來逗他。他說你看看——「一人食時,諸人飽不?」他說現在吃飯的時候那麼多人,找一個人代表 我們大家吃飯,他這個人飯吃飽了,大家肚子會不會飽啊?

這個事情真的看起來在逗阿難,阿難不好意思講肚子裡正在餓的呢!佛又偏逗他這個。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這個阿難答得很清楚,這個不可能的呀!他不好意思講我還在餓呢!說這個不可能。他說一個人吃飯、大家飽了,不可能!【何以故?】他說什麼理由呢?【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他 說我們在座很多師兄弟,雖然有些得道了,得了道成為大阿羅漢了,儘管他得了道,身體各人不同啊!每個人父母所生的肉體不同啊!各有一個房子啊!「軀命不 同」,這個身軀、性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怎麼樣做得到一個人吃飯、大家不要吃飯就飽了?這個不可能的呀!他說這是不可能。

【佛告阿難。】佛就同阿難講,【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他 說好了!佛這個問話開始是問吃飯,說一個人吃飯大家飽;然後轉到這裡來。所以過去在一個大學研究所有一位同學問我:他說老師啊!我們現在不講宗教。我說這 裡是學術團體,不談佛教,沒有關係;我曉得他有……他說我看那個佛經啊,佛說的話不高明耶!我說怎麼呢?他說譬如《楞嚴經》,那個「心在外」,拿一個人吃 飯大家飽(來說明),這個不合邏輯嘛!這個是吃飯的問題,同「心在外」的問題兩回事。我說你講的對!我說但是你要注意,那是三千年前,不是現在;你現在學 過邏輯,也是佛學的幾千年訓練出來,你才有這個頭腦。當時佛的論辯這些話,你不要認為他引用轉彎抹角轉得並不高明——非常高明!這個就是我們看出來佛的教 育法,他統統是誘導法;就是現在教育所講「誘導法」,都是啟發性的。(我們只要手招一下,這個「誘導法」,他就會寫黑板呵!啟發性的,這叫誘導法。)他說 你看佛的講法都是這樣……你看他的比方好像同「心在外」不倫不類,我們仔細……等一下再討論啊!就是過去在研究所有一個同學提出過這個問題。

佛 答覆阿難說,好了,他說你現在懂了,「若汝覺了知見之心」,他說那麼我現在問你,你說「覺了」能夠感覺的、明瞭的、知道的、能夠看東西這個心;「實在身 外」,你剛才認為在身體外面。那麼「身心相外」,身體跟心是兩個東西喲!兩個分開了,「自不相干」,兩個沒有關係;「則心所知,身不能覺。」那麼心在外面 所瞭解的,身體就沒有反應嘍?就沒有感覺嘍?

【覺在身際,心不能知。】假使你的感覺在身體上,你說心在外面,外面的心就不會知道哦!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注 意啊!佛講到這裡在表演。這裡要瞭解一下,佛手軟、細、漂亮,太漂亮了!好處太多了!所以叫「兜羅綿手」,兜羅綿是印度一種植物,就是軟綿的一種東西,漂 亮極了。就是佛手,「兜羅綿手」所謂講佛手。他說你自己講心在外面,佛就把手一舉,他說現在你看我的手,「汝眼見時」,你眼睛看到我的手;「心分別不?」 你的心知道這是手嗎?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阿難說當然啊,我眼睛一看到,心裡就曉得這是手啊!當然這樣啊!佛啊!他說我眼睛看到你,心裡知道是手啊!

【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好了,你看,我手在你的外面一舉,說:這是什麼?你看到了:這是手啊!你心裡就知道。可見你心不在外面嘍!你看,我這個手外面一比,你的裡面心就知道哦!他說你的心並不是在外面哦。

這 個講法,佛說得還勉強一點。假使說我們做佛跟阿難論辨就不那麼講了。你說心在外面?也把兜羅綿手拿出來:阿難注意!現在我把你心擠掉!痛不痛啊?他說不 痛,可見心不在外面了。這不是很簡單!可是佛當時又那麼柔和的比法。同樣的道理,不同的比法,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這樣講,他說你講心在外面?阿難說對, 心在外面。我現在打你一拳,我打你的心,阿難你痛不痛?他說不痛。可見你心不在外面。心怎麼在外面呢?

但是不然哦!你現在假使作科學研究, 到外國去講佛學,有人會提出來,不然哦!譬如現在醫學、現在心理學有人研究心的問題,有人鋸掉了一隻腿,生病、把這個腿鋸掉,也曉得鋸掉了;鋸掉了以後, 還感覺到這個腿痛。沒有腿哦!還感覺到痛哦!醫生還來在這個空的地方給他治療,譬如按摩啊、打針啊,他覺得摸了、治療一下,舒服得多了。沒有東西的地方還 有心哦!這個問題現在科學上這些資料很多。所以「七處征心、八還辨見」的研究,這個問題不簡單哦!因此我們今天研究佛學,佛經固然很重要,還要加許多的理 由。所以我剛才講,佛當時說的,是那個時代。佛法告訴我們大道理、原則。所以往往討論到「七處征心、八還辨見」的時候,有些新時代知識的同學並不同意呦! 不能說他提的「哎呀!狂妄!佛的話都不相信!」——不對的喲!佛就要你研究,要求證,「有疑不決直須爭」。這個地方講心在外這一段,我們岔進來討論這一 點。

那麼現在佛的結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佛的結論,他說你說心在外面,沒有道理、不成立。心在內,不對;心在外,也不對。

第三次了,【阿難白佛言,】阿難就說了,【世尊!】他說:佛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他說,照你老人家剛才所講的,心因為看不到身體的內部,所以心不在內,「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心跟身體兩個彼此關係連帶那麼密切,這個感覺跟知覺關聯那麼密切;「不相離故」,身心是分不開的。因此斷定心不在外面。【我今思惟,知在一處。】叫我現在仔細想一想。阿難第三次的答案在哪裡?不是在中間,在一個地方。阿難講得蠻滑頭的,「在一處」,在一個地方。阿難兩次吃了癟啊,第三次有點滑頭了:「在一個地方。」

【佛言】佛就說了,【處今何在?】你講在一處,處在哪裡?你講出來啊!在哪個地方?「

【阿難言】阿難講,【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阿 難說(可見阿難有點試探這個話,他不敢……在內也不對,在外也不對)這次是「在一個地方」。佛說在哪裡?也許在電影上來表示,他在想:「在……在…… 在……在眼根裡頭!」就是這個話,這一下就答出來了。那麼,他說,「此了知心」這個明明瞭了能夠知覺、感覺、能夠思想的心啊;「既不知內」,既然裡頭看不 到自己裡頭;「而能見外」,能夠看到外面,他說剛才我想一想(「思」就是想,「忖」猜猜看、忖忖看。我們南方話江浙一帶有講「忖」、「忖忖看」,台語裡頭 有沒有?也許有吧?恐怕要問年紀大一點會台語;你們年輕人台語都講不好的,我常常聽的是歪台語)。「思忖」,他說叫我現在想想,這個心啊,潛伏在眼睛的根 根裡頭、眼根。眼根這個根的意思,拿現在話等於說眼神經裡頭、眼神經的根根裡頭,它並不是指腦;在根根裡頭。

【猶如有人】,阿難又講理由了,比方有個人;【取琉璃碗】,古代沒有近視眼鏡、也沒有老花眼鏡。玻璃是有了,可惜沒有發明戴在眼睛上。他說譬如有人拿一個玻璃碗;【合其兩眼】,蓋到兩個眼睛上;【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雖然有個玻璃碗合在眼睛上面,並沒有妨礙了眼睛的視力;「彼根隨見」,當眼睛神經、視神經要看外面的時候;「隨即分別」,這個眼睛照樣看得見。拿現在講很簡單了,譬如我們戴眼鏡,現在加上科學的幫忙,眼鏡戴上,眼睛看外面還更清楚。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因此啊,我認為我能「覺了」感覺、明瞭,能夠知道、能夠思想這個心;「不見內者」,看不到裡面;「為在根故」,因為正好在眼睛根根這個地方,所以它看裡面看不進去。【分明矚外】,在外面看得很清楚;【無障礙者】, 潛根內,因為它剛好在眼睛的後面、眼球的後面。這是阿難當時的研究,在當時看起來也蠻科學的了。

我 們要曉得,幾千年哦!你翻開中國幾千年所有的書還沒有這樣的,還沒有《楞嚴經》那麼科學哦!就是到唐代為止還沒有講到這個啊!所以就在這一本經,在武則天 這個時候翻譯過來,很科學哦!當時的科學。不能認為是不科學。不要拿現在的科學看哦!在當時所有世界上的這些文化辯論,這個根塵問題、心的問題、唯物唯心 的問題,辯論到這樣細的記錄的書籍還沒有哦!所以我們退回去看古人,就瞭解了。

那麼我們進一步看佛答覆這個問題。【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佛 說,「如汝所言」,照你所講的,白話文翻過來就是這個話,照你所講的;「潛根內者」,你認為這個心潛伏在眼神經、眼睛根根的裡面;「猶如琉璃」,比方像那 個玻璃碗放在眼睛上,你剛才作這個比方,對不對?阿難說:對,我是那麼講。這個經典上文字裡頭沒有交代,古文用不著交代那麼清楚,現在我們再提出來給大家 講。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他說我問你,阿難,當這個人拿玻璃碗放在眼睛上的時候,等於說我現在問大家戴眼鏡的朋友,當我們戴上眼鏡看外面的東西的時候,你是不是同時看到自己的眼鏡呢?就是這個話。他說當你玻璃碗遮在眼睛上,你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這個人會不會同時看到了自己眼睛上這個玻璃碗呢?

【如是世尊。】阿難說:對的!佛啊,是這樣!這個人一個玻璃碗放在眼睛上,他能夠看外面的東西,同時也看到自己眼睛上面有個玻璃碗。他說是這樣子,「如是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他說這個人像我們戴著眼鏡一樣,戴著眼鏡看外面東西很清楚,同時也看到自己的眼鏡,那是沒有錯。

【佛告阿難】,佛就說了,【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好 了!那你剛才說心在眼睛的根根裡頭,同玻璃罩在眼睛上面一樣。他說,那當你的眼睛、心裡頭想看外面的山哪、水呀,當你心裡想看,眼睛看外面看到山水的時 候,你怎麼沒有同時看到自己的眼睛呢?我們眼睛看外面東西看得見,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啊?你眼睛都看不見,你能不能同時看到我的心跑出來看,你看見沒 有?也沒有嘛!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佛還說,假定我們眼睛看外面的東西,同時看到眼睛,他說那個不 是我的眼睛了,你這個眼睛變成外面的照相機了,那一定這個眼睛掉在外面去了。現在科學進步,醫生把你麻醉藥一上、眼睛一挖出來,醫生拿在手裡,把你眼睛一 條絲絲一樣吊著半天,還在那裡打結子、還在搞了半天,然後把你一放放進去,還是一樣哦!他說這個心,「眼即同境」。假使看得到眼睛,眼睛就同外面東西一樣 了,就不是我們臉上的眼睛了;【不得成隨。】那就不能說這個心在眼睛的根上哦!(「隨」就是兩個跟隨在一起。)就不能講嘍!就不能成立了。

【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假使我們這個心想看外面、眼睛抬頭看外面的時候,同時看不到自己的眼睛,那麼你剛才講心在眼睛根根上,用玻璃碗放眼睛上、用戴眼鏡這個比喻,都不成立啦!都不對啦!反正你中間也看不到一個東西嘛。

【是故應知】,所以你應該瞭解;【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注意啊!三次答話,有一句話,「覺了能知之心」在哪裡?就是我們能夠感覺、知覺、思想、能夠知道的這個心,究竟在哪裡?學佛參禪、明心見性就是找這個心,心在哪裡?

所以你說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像戴眼鏡一個玻璃碗障在眼睛上面,【無有是處!】不對!第三次了。

心在內。不對!心在外。不是!心在一個地方,在哪裡?在眼睛根上。佛說統統不是,三處了!統統不是了。

【阿難白佛言】,阿難又來了;【世尊!】他說,「佛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雲何?】

阿 難這一次更厲害了!呵,更學乖了!他三次跟佛辯論了。他說現在,佛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他說我現在又在想,我想了半天了;「是眾生身」,我們這一切 眾生的身體;「腑臟在中」,身體內部有心肝脾肺腎、大腸小腸,都裝在裡頭;「竅穴居外」,在裡頭叫做「髒」,藏在裡面;眼睛有洞、耳朵有洞、鼻子有洞,這 些漏氣的都在面孔上、都在外,竅穴都在外面。他說叫我想想,「有髒則暗」,在裡面有腑臟,在裡頭的、一塌糊塗藏在裡頭,就看不見了;「有竅則明」,凡是開 了洞的地方就通氣的,雖然說漏氣還不錯啦,總算通氣的,「今我對佛」,他說我現在跟你面對面相對,「開眼見明」,眼睛一張開看的明明白白,「閉眼見暗」, 眼睛一閉起來,什麼也看不見,就是黑暗的。他說:「開眼見明,名為見外」,眼睛張開看得明明白白,叫做看見外面。「閉眼見暗」,眼睛閉攏來看見沒有?看到 裡面黑洞洞的,「名為見內」,一個見外,一個見內,「是義雲何」?阿難這一下子滑頭了,他說你老人家看這個意思怎麼樣?他自己不作答案了,不敢作答案,在 內也不對,在外也不對,在一處也不對,他現在說依我看來啊,心啊,裡頭看不見,外面看得見,開眼見明叫做看到外面,閉眼見暗叫做看到裡面,怎麼樣?這個意 思怎麼樣?就問佛了,他沒有說開眼見明,閉眼見內,開眼見外閉眼見內。

「佛告阿難」,佛的答話,這是第四次啊,見內見外,明暗內外,有光明叫外面,黑暗的叫裡面,閉眼看到黑暗的,看到裡面,開眼就看到光明的外面,這是第四次答案。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 這個很厲害了,佛問的邏輯,我們大家要注意哦,尤其那個學佛打坐的人。佛說當你閉眼,眼睛閉攏來,看到什麼?看到黑暗,這個黑暗的境界,「此暗境界」,這 個黑暗的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是不是在你的眼睛前面啊?還是說不在你的眼睛前面,你眼睛閉攏來,開眼看到光明,看到人,閉眼看不到人,看不到光 明,看到黑洞洞的,這個黑洞洞的境界,在你眼睛前面?還是不在你眼睛前面呢?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假定你說這個黑暗就在我的眼睛前面,好!你這個話注意喲!那麼前面跟我倆就相對叫前面,這個黑暗的境界就跟我相對、在我的前面;就不能叫做在你的裡面了。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府。】假 定你認為這個黑暗不是同我眼睛兩個相對,統統在我的內部。你把黑暗看不見的就認為是內部,那麼我問你,當你晚上在一個房間,一點燈光、什麼亮光都沒有,沒 有太陽、沒月亮、沒有星星、沒有燈光、什麼都沒有,統統黑的,這個房間裡頭,黑的就是黑的,全體是黑的;那麼,這個黑暗也是你的內臟嗎?假使一個境界不在 你的前面,我們人類不在前面、眼睛看不見,如不是相對,【雲何成見?】怎麼樣叫做看得見呢?所謂我們看見什麼?後面有個什麼?我不知道。現在有個什麼我看見了:帕子、毛巾,因為這個毛巾跟我兩個眼睛相對嘛!所以一定是境界相對(才)看見啊!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假 使離開了外面,沒有東西,我也能夠反過來看到內在,那才能夠成立,叫做看到內在。所以你講的「合眼見暗,名為身中。」你說閉起眼睛來,黑洞洞的什麼都看不 見,這就叫身體的內部。「開眼見明,何不見面?」那你張開來眼睛的時候,怎麼先不看到自己的面孔呢?你的本來面孔是什麼樣子呢?

所以禪宗祖 師經常問、叫你參一個話頭:「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看過自己的面孔。不曉得諸位如何?我這一輩子是沒有看到過我長成什麼樣。鏡子裡照的 不對呦!鏡子裡是對面這樣的,我們照過去光是兩個焦點相反的,所以不是我啊!已經變了樣子。百分百地準確的鏡子也只有九十五分是我、九十九分是我,——還 不是我。究竟我是一個什麼死相?我自己也不知道!再說自己那個睡相是什麼樣?所以人生沒有一個看見過自己的面孔是什麼樣子的,沒有看見過哦!佛在這裡也等 於提到這個問題。

他說,【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怎麼看不到面孔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所以內外之間這個相對,我們開眼看外面看得見,自己看不見面孔;這個中間的所謂內外中間的界限,他說你根據什麼成立這個界限呢?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假使我們開眼看外面的時候,先看到自己的臉,那麼這個心就在外面喲!等於在虛空中一樣。虛空看到我們的臉,我們也看見了虛空。「何成在內?」那就不能叫做在裡面了。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假使說你心在虛空,虛空不是我們心之體;那麼再說,現在我坐在你的前面;「即應如來」,佛說我看到你的臉;「亦是汝身」,那麼外面的我也是你的身體嗎?我是我,不是你的身體。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你的眼睛看見了我,我也看見了你,身體感受同眼睛所見的這兩個作用是一個、兩個呢?當然你眼睛一看我、我一看你,你身體內部就有感覺,這個身所合、眼所合「非覺」,這個不是感覺的狀態哦!這是知覺的狀態哦!眼睛一看,心裡感到:嗯!蠻好!「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如果你一定認為說身體是感覺,眼睛看、思想是知覺,他說:好!那身體的感覺同眼睛所看思想的知覺有兩個覺性嘍?【應有二知】哦!那我們心就有兩個心嘍!再不然就念成「多心經」嘍!【即汝一身,應成兩佛。】他說如果心有兩個心的話,將來我們開悟了成佛,一下就成兩個佛,行嗎?【是故應知】,他說所以你要知道,【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所以你認為「開眼見明,叫做見外;閉著眼睛見暗,叫做心見內」,不對!

四次了,給佛說:沒有對!阿難同我們一樣在找心,心在哪裡?所以我們大家打起坐來閉著眼睛:「哎喲我在入定哦!這樣入定哦!好啊!好啊!」我說你在休息、睡覺!是真的!

你 認為這是道啊,你開開眼睛你道到哪裡去了?你說那我上了「一號」,道給尿道流走了,那還叫做道啊?!一個道,修得成功、證得到,就不會變動了。你說我打坐 就有、不打坐沒有,用功就有、不用功沒有,那叫道啊?!這個佛你不要學哦!那是生滅法。真的道是不生不滅法。哦,我修定就有定,不修定就沒有定,何必修這 個定呢?!那你拿個釘子釘在這個頭頂下去,那不是定得很,自己動都不動了,氣都斷了!呵,那有用嗎?

修得來的定,不修就不定了,那還叫定 啊?那是小乘定,不錯;那是玩弄心法。所以王陽明乃至一般禪宗祖師,認為一般道家、佛家這一種做功夫叫做「玩弄精神」,玩弄自己的精神,欺騙了自己。真正 道是不生不滅。佛現在要阿難找這個心,就是找我們父母未生以前本來不生不滅的那個本心。

四次了,還欠三次,七處征心、八還辨見現在辯論了四次。這個裡頭佛給阿難(講)就是因為摩登伽女引起的。好!休息。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