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寬病自去:楊力揭示黃帝內經中的心理養生之秘  作者:楊力

心寬病自去:楊力揭示黃帝內經中的心理養生之秘  作者:楊力

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楊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1章《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
  
  “形神合一”:心理養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只有形,沒有神,那是一個死人。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無精打采地,像死人一般”,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形如果離開了神,形也灰飛煙滅了,生命也就結束了。
  
  中國人都愛好養生,中醫養生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內容也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形神合一”、“形與神俱”,是中醫養生的重要觀念,其主旨在於強調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這是中醫養生的主要特色。
  
  《黃帝內經》裡,岐伯答黃帝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討論,這種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健康養生的最高境界。
  
   這裡的形呢,大家都知道,是身體的外在表現,是神存在的物質基礎。神是什麼呢?從心理學上來說,神不僅包括了人的意識、思維,也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動的內 在表現,即性格、心理、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屬於功能作用。它們的關系很好理解:神為形主,是我們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髒腑、氣血陰陽 的變化來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髒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沒有 神,形也就沒有了生命。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無精打采地,像死人一般”,就是因為形如果離開了神,形也灰飛煙滅了,生命也就結束了。一個人只有形,而沒有 神,是萬萬不行的。
  
  現在不少朋友為了雙眼皮,為了漂亮的鼻子,不惜花費成千上萬元去做一些像隆鼻、雙眼皮、隆胸等整形手術。當 然,愛美之心並沒有錯,誰不愛美呢,只怪自己從娘胎裡出來的時候,上帝有點偏心了。外在的美其實只要適當地打扮自己就可以了。依我看,如果超過一定的范 圍,像整形美容、不惜動刀子來改變自己,實在是沒有必要了。因為一個人的外在美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在精神財富是否富有,是否美。你是否也有 這樣的體會:當心情舒暢的時候,做起事來得心應手,不易疲勞,人也精神飛揚,神采奕奕。因為人在精神舒暢的時候,生理功能也處於最佳狀態。反之,當心理有 壓力或某些因素影響使得心情很糟糕的時候,做起事來心不在焉、無精打采、效率不高而又容易出差錯,人的氣色也不好,時間長了,人還會因為壓力而出現種種身 心疾病。這是因為,心情不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也隨之下降。
  
  因此,古代養生家認為,要想有一個健全的形體,首先要養神。《黃帝內 經》裡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都告訴我們,中醫養生學強調形神共養,不僅要求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調攝,使得形 體健康,精神健旺,形體和精神協調平衡,方能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養神四方
  
  第一,和喜怒。
  
   古代養生家說:“和喜怒”是智者養生之道。智者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做駕馭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縱情發作。當要勃然大怒或歡喜若狂之時,可 先做點別的事情,以便防止激烈情感的爆發。林則徐就在牆上掛著“制怒”的條幅,有些人在案頭或床邊寫上“冷靜”、“鎮定”之類警示語。當然也可用無聲語言 的形式進行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
  
  第二,寬心境。
  
  要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既不為非原則的無端瑣事而憂慮焦躁,也不為一時得失而牽腸掛肚。歷史上由於某種原因導致郁郁寡次而早夭的事例幾乎俯拾即是,如漢代的賈誼、三國時的曹植、唐代的李賀等。由此可見,心情的好壞密切關系著生命的進程。
  
  第三,應四時。
  
   《黃帝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的七情變化同季節氣象變化有著密切關系。比如秋高氣爽,人的精神往往開朗、舒暢。冬天寒風凜凜,夏 季烈日炎炎,人的心情也會變得煩躁、沉悶、壓抑。因此,精神活動也需隨著季節天氣變化而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調節。融和春日,蕃秀之夏,應常到戶外走走,遠 眺山林亭閣,近聞鳥語花香,心中自然平添愉悅之情,心曠神怡。秋季景物蕭條,易引起老年人的垂暮之感,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因思念往昔親 朋而傷感。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應提早睡覺,晚些起身,使情緒意志藏匿安靜。
  
  第四,重養性。
  
   養性即指道德修養,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遠大的生活理想形成的精神情緒最穩定,持續的時間最長久,影響的范圍最大,可以壓倒其他一切不良的精神情 緒。達爾文一生受病痛折磨,也曾郁郁寡歡,但由於不知足地追求科學,使他忘卻了痛苦,常樂於奮斗之中,得享73歲高齡。
  
  楊力啟示:
  
   如果在生活中能夠真正做到養神四方,那麼,就可以實現《素問.上古天真論》裡說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精神內守”,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 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使之與機體、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內”針對外而言,“守”是堅守、保持的意思。“精神 內守”強調了內環境——精神的安定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病安從來”,意即精神守持於內,人怎麼會得病呢.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編輯推薦 第4頁:序言: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第5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 第6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1)
第7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2) 第8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3)
第9頁:第一部份:《黃帝內經》中的形神共養之秘(4) 第10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
第11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1) 第12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2)
第13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3) 第14頁:第一部份:百害因於病之秘(4)
第15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 第16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
第17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2) 第18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3)
第19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4) 第20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5)
第21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6) 第22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7)
第23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8) 第24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9)
第25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0) 第26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1)
第27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2) 第28頁:第二部份:百病生於心之秘(1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