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著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著

甲三 流通分

[日期:2011-02-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甲三  流通分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

如是承上總結。十緣備(全也)識,則開發菩提心有地。八法周(盡也)知,則趣向涅槃城有門,不至錯入邪偽小乘偏教也。

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

古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今已得人身,已生華夏(即中國之別稱),六根具足,無有病恙,四大調和,輕安順適。具有信仰三寶之心,幸無諸魔為障,故得成就出世間志。

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上得人身,生中國等,已敘慶幸之意。此段更敘八種,乃慶幸中之慶幸。一、出世俗家,割愛辭親,從師學道。二、受具足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止作雙持,精修梵行。三、遇道場,即阿育王寺,名山道場(眾僧修道之場所)。四、聞佛法,聞佛所說,「涅槃」妙法。五、瞻舍利,得瞻釋迦如來真身舍利(譯靈骨)。六、修懺法,修持懺摩(梵語懺摩,此云悔過)之法,消除業障。七、值(遇也)善友,與諸善友俱會一處。八、具勝緣,佛法僧三寶具足,是為殊勝因緣;當發菩提大心。末三句反言,不於今日發此大心(即菩提心),更待何日。意望大眾,慎勿錯過。

唯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

此段乃下段,乃勸誡之意。先勸後誡。唯願現前大眾,憐愍於我,我之愚誠苦志,總望大眾:同立菩提願,同發菩提心。過去未發者,今日當發;已發者,當令增長;已增長者,當令相續不斷,早得成熟,而得解脫也。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此八句,八個勿字不可也,即警誡之語。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前云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可畏難,而生退轉怯弱之心。亦不可視為容易,而輕躁浮動。亦不可欲速,而無久長之心。古云欲速則不達。行菩薩道者,須發廣大心,常心,第一心,不顛倒心,亦不可懈怠從事,而無勇猛精進之氣。亦不可委靡懦弱,而不振起精神。亦不可因循過日,而更期待將來。亦不可因秉性愚鈍,而無心進修。愈愚,則愈當修持。亦不可以根機淺薄,而自鄙無分。經云:大地眾生,皆當作佛,切莫自卑而退屈。

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此兩譬喻。譬種樹者,久則根深;磨刀者,久則刀利。末四句勸慰。豈可因根淺而不種,任其自枯;因刀鈍而不磨,置之無用。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此勸修精進度,度卻懈怠之心。修行為苦,此苦是樂之因,故曰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雖安,此安是危之患,故曰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

此以善巧勸導。以淨土為舟航者,即是彌陀大願船,能普載眾生同赴蓮池會也,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者,往生淨土,託質蓮胞,花開見佛,聞佛說法,證無生忍,即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意輪鑒機,隨機施化;身輪現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口輪說法,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則何慮艱難,祇要不畏難,而大心自可任運而發。當知下勉勵意。地獄罪人,尚發菩提心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乎。

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

無始昏迷:指自從最初一念不覺,妄有無明以來,將本有真性昏迷。從迷積迷,經歷塵劫,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聞法覺悟,既經覺悟,不可復迷,故曰將來猶尚可追。然世間泛泛眾生,迷而未悟。不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發大心修證,固可哀憐。苟有人知而不行,明知佛是眾生修成,而不肯修行,更為可痛可惜也。

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

此承上知而不行是大錯;如何知而必行呢?若畏懼地獄之苦,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則精進度,自然而生。精進者,即發菩提心,上求下化也。若念無常(死之別名)之速,人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便成隔世,則懈怠心自然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依法為師,以法自勵。善友為提攜,與諸善友,同處熏修,互相助道。造次不離佛法善友,終身依賴佛法善友,則自無退失之虞(憂慮也)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能發一念菩提心,即種將來成佛種。勿謂一念輕微,虛願無益。發菩提心,是依真心修行,心真則事實。發四弘願,乃依大願精進,願廣則行深。世間至大者虛空,然虛空非大,還是心王為大。此心王,指菩提心,為心中之王。此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包太虛周沙界故。世間至堅者金剛,然金剛非堅,還是願力最堅。此願力,即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此文勸信流通。大眾誠能不棄我語,發菩提心,則成為菩提眷屬,故曰從此聯□。蓮社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佛之社,為蓮社;念佛之友,為蓮友。大家志同道合,是謂蓮社宗盟,自今締(結也)好。何故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以娑婆大心雖發,難進易退。求生西方,即得圓證三不退,下品皆然故也。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始也。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之心願為起點也。

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此文勸行流通。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第3頁:甲一 序分 第4頁:甲二 正宗分
第5頁:甲三 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