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圓瑛大師文集—一般性弘法 圓瑛大師講述

圓瑛大師文集—一般性弘法 圓瑛大師講述

謝氏宗祠講演

[日期:2011-01-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謝氏宗祠講演

今日忝承謝自友家長相邀演說,先說第一題平等慈悲:圓瑛生長福州,幼安儒業,冠入佛門,研究教理,二十餘年,孜孜不倦,乃知佛教宗旨純粹,久為東西各國哲學界所公認,理趣圓融,超過西域九十六種外道之上,範圍廣大,現世他種宗教,所不能及。何以迥超獨勝呢?即因其平等慈悲故也。何謂平等?法界一相,離諸差別,凡聖一如,事理無二。凡即六凡法界,亦名六道,乃三界之內,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聖即四聖,乃三界之外,佛法界、菩薩法界、辟支佛法界、阿羅漢法界。今言其事,則有十界,若究其理,不出一心;依一心之理,而成十界之事,事得理成,如依真金,鑄成佛像菩薩像,乃至第十畜生像,皆依理成事也。會十界之事,不出一心之理,理由事顯,如指一二金像,無不是金,此就事顯理也。佛像與一切眾生像,價值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是謂凡聖一如,理事不二,無有差別。

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名相雖復有三,理體本來是一」。何以故?十界不出一心故,佛界心也,眾生界亦心也。心為十法界,大總相門,生佛不二,祗因迷悟攸分,故有聖凡之別。迷此心者,是謂不覺,亦謂無明,亦稱為惑。依惑作業,依業受報,乃為眾生。悟此心者,是謂始覺,由始覺漸漸覺至心源,本覺出纏,乃名為佛;佛即覺也,妄窮惑盡,究竟涅槃,譯云:不生不滅。然眾生雖迷,所具本覺之性,與諸佛所證圓覺之性,無二無別。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

問:眾生既與佛無二無別,何以不成佛?不能同佛作用?答曰:性德雖同,修德有異。諸佛眾生,譬如二面銅鏡,各各本具光明,諸佛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銅鏡久經磨煉,垢盡明生,大光普照;眾生修德無功,性德不顯,如銅鏡塵垢積蔽,不肯磨煉,所有光明,悉皆隱沒。此種義理,是迷悟之分,不可說眾生不是佛,亦不可說眾生不能成佛,人人有心,人人皆當作佛,如塵垢之鏡,不可說沒有光明,亦不可說不能照了,若肯加功磨之,自可與佛一鏡,同其光明,同其照用,此種義理,即是聖凡平等。

諸佛菩薩,悟此平等之理,大發慈悲之心,慈者與樂,悲者拔苦;乃起慧照觀察,觀見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我今已成正果,得大解脫,眾生尚在凡夫,久受纏縛,由是運同體大慈大悲之心,視大地眾生,猶如一己,眾生之苦,即己之苦,廣行方硬,種種救濟,隨機施化,應病與藥,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之法,拔其苦惱,普令一切眾生,各各離苦得樂。此種慈悲非他宗教博施濟眾,博愛同胞,所可同日語也。以博施博愛雖無國界之分,以其但能及于同類,不能及于異類,佛教慈悲,範圍廣大,如金剛經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乃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普度眾生,齊成佛道,不令一人獨得滅度,所行慈悲之心,不背平等之理。

現今世界國家,本此佛理而立政體,曰平等。一、種族平等,而無貴賤之分。二、政治平等,而袪專制之法。三、上下平等,各有被選之權。究之未至心理平等,難免弱肉強食,仍伏無限殺機,豈能成慈悲之政化,達和平之目的哉?若欲達其目的,必宜提倡佛教真理,救正社會人心,培養國民道德方可。

第二國民道德—道德二字,為國民根本,所應注重。古德有云:「尊莫尊乎道,貴莫貴乎德。」道德若存,雖匹夫人皆敬之,道德若亡,雖王者人皆惡之。夏桀商紂,古之帝王也,今比人為桀紂則人怒,何以故?以其無道也;伯夷叔齊,古之餓夫也,若讚人為夷齊則人喜,何以故?以其有德也,是知道德足以尊重者信矣。

今欲增進國民道德,先宜救正社會心理,欲正社會心理,須假佛教學說。因佛法有導民救世之真理,與社會國家有密切之關係,非余學佛偏佞於佛也。即儒書有云:「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何以能有如是無為之治化?因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為世間模範,為人民導師,有以致之也。

戒定慧三學是藥,貪瞋癡三毒之病,三毒之病,由於我法二執,眾生於無我無法之中,妄認五蘊為實我。(一)色蘊,即人身上皮肉筋骨等。(二)受蘊,即人五根對五塵五識能領受故。(三)想蘊,即第六意識分別想像故。(四)行蘊,即第七識、念念遷流,相續不斷故。(五)識蘊,即第八識,執持壽命,去後來先作主翁故。不知五蘊積聚,假名非實,本來無我,人生上壽,不過百年,有生有死,豈是真實耶?我既非實,六塵之法,亦復虛假,如水中月,如鏡中像,本無實體,能悟此我二空真理,自然澹泊明志,不起貪瞋癡三毒,完全國民道德矣。

世界有許多人,不了我法本空,執我執法,貪著五欲,一貪財,為我受用;二貪色,供我娛樂;三貪名,圖我榮耀:四貪食,養我身體;五貪睡,求我安閑。不惜唐喪光陰,若違拂我之所貪,則起瞋恨。古德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為了假名之我,造下地獄之因,實是愚癡,由其心懷三毒,非但毒害己身,自受苦惱,併能毒害他人,令人受苦,欲求道德者,必斷三毒,為惟一之宗旨,國民若有三毒,則道德日銷,世風愈趨愈下,終久不得和平,今必提倡佛教三學而對治之。

一、說戒學以持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相甚多,略說五戒:(一)不殺生害命,即儒教仁也;(二)不偷盜財物,即義也;(三)不邪淫婦女,即禮也;(四)不妄語欺人,即信也;(五)不飲酒昏迷,即智也。此五戒不獨出家人當受,世間人個個皆當受之。古來國王宰官受位時,先受菩薩戒法,然後受位,以期止惡防非,世人能持五戒,堪為人道之因,來世不失人身,現世不起三毒。此以戒法之藥,治三毒之病,增進國民道德也。

二、說定學以攝心:收攝其心,不令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境,亦不貪著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既不起貪,自無拂我所貪之瞋恨,對於諸法,不執實有,是不起貪瞋,豈是愚癡。此以定學之藥,治三毒之病,增進國民道德也。

三、說慧學以照理:照見五蘊皆空,五塵亦空,眾生世界,本不可得,現前所見人我,雖能語言住止,動作施為,及所見山河大地,一切物像,如夢中人,夢中境,非特夢醒故空,即未醒時,夢裏當下即空,畢竟無實,何必起於貪瞋之惑,造種種業,受於未來苦報。如是觀察,即無愚癡。此以慧學之藥,治三毒之病,增進國民道德也。以佛教有此利益,故社會應當提倡,國民應生信仰。

第三題破除迷信:信者信樂義,信向義,世間一切之事,皆以信為先導,必信而後行。現在應研究人民所信之事,何者迷,何者不迷,迷者即當破除而斷絕之,不迷者即當維持而勸進之。又復當知迷即心性愚癡,無有智慧,將邪作正,以苦為樂,信邪苦法,是謂迷信。如世人信嫖為娛樂,常臥妓館,信賭為得利,常入賭場,損名譽,耗金錢,傷身體,招怨恨,沉迷不悟,是謂迷信。這等迷信,應當開導而覺悟之,破除而斷絕之;如信佛教,八萬四千法門,能治八萬四千煩惱,如前所說三學,能治三毒之類,乃入聖之階梯,離苦之軌則,是為正信,應當提倡而發明之,維持而勸進之。

現今有人,以信佛教為迷信者,因未曾研究佛學,不知佛理有益於人心,有關於世道,妄以迷信目之,是屈佛教也。此一類人,但見人不信,彼亦不信,是附合而不信也;又有研究佛學,以旨趣沖深,文詞簡古,不能領會,遂即不信,此不解而不信也;又有但見僧界中,有不守教規者,心生輕慢,由是併佛法僧三寶悉皆不信,此誤會而不信也。當知佛門廣大,凡聖交參,有賢者、有不肖者,斷不可因其不肖者即不信其賢者,併不信其教與教主也。

昔孔子告弟子曰:「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亦不可有小人儒,即不信君子儒,併不信儒教與孔子。大凡宗教皆與人民有利益,門庭施設,雖然各各不同,而化民為善之旨,各宗教未嘗有異,是信宗教中之正理,皆非迷信也。鄙人現承普益講經會,請講過去現在因果經,初八晚起,每晚七點開講,有志研究佛學諸君,屆時請到廣福宮聽講,始知佛教有益於社會人民也。

【書籍目錄】
第1頁:挽救人心之惟一方法 第2頁:和平與慈悲
第3頁:佛教與人生 第4頁:佛法之精神
第5頁:謝氏宗祠講演 第6頁:歡迎會答辭
第7頁:培風學校講演 第8頁:佛儒教理同歸一轍
第9頁:修身攝心之法 第10頁:國民應盡天職
第11頁:歡迎會演講 第12頁:佛教療養之法
第13頁:歡迎大會答辭 第14頁:佛教與世界之關係
第15頁:放生會演說 第16頁:佛教與做人
第17頁:提倡素食聚餐會 第18頁:佛教僧眾訓練班演說
第19頁:佛教學院演講 第20頁:尼眾學院開示
第21頁:世界宗教會演講 第22頁:信論
第23頁:衛生了生差別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