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何輔導孩子經營國中生活 張伯琦老師著

如何輔導孩子經營國中生活 張伯琦老師著

丙、父母應有的態度

[日期:2010-12-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伯琦老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丙、父母應有的態度

丙一、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

上個月在三十一期的「輔導通訊」雜誌上看到朴子國中的一項統計,調查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百分之六十點八回答——對學習沒有信心。所以,建立孩子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和各位分享兩個例子。美國心理學家曾作過一種實驗:把水灌進一個很大的水族箱,內放一隻小鯊魚,暗中在中間放置一塊透明的壓克力板,把水族箱一隔為二,然後,在小鯊魚的另一邊放入很多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小鯊魚看見那麼多小魚,就張開嘴巴往前游,那想到卻撞到了那面看不見的壓克力板,納悶地退回去再衝,又失敗了。心理學家在旁觀察一個小時,發現鯊魚共撞了好幾十次。後來牠瑟縮地躲在角落,不再採取行動。此時心理學家把壓克力板拿掉,讓小魚毫無阻隔地游來游去,有些還游到鯊魚的身邊、嘴邊,但牠卻連張開嘴巴的能力也沒有了——病態的恐懼,竟能摧毀鯊魚天賦吃魚的能力!第二個例子:殘忍的納粹抓了兩位猶太人來作實驗。他們先割其中一位猶太人的手腕,讓他血液噴出而死,並用臉盆接噴出的血。然後將另一位在旁目睹,渾身發抖的猶太人眼睛矇住,用冰刀在手腕上一劃,並暗中打開水龍頭用盆子接水,模擬剛才用臉盆接血的聲音,猶大人聽水流的聲音,以為自己血流不止,不久竟然也昏死了,就像驚弓之鳥,實無其事卻驚慌受怕。由上述兩個實驗可以了解:心理的恐懼和沒有信心,最能限制一個人能力的發展,甚至摧毀了一個人。所以決不可打擊孩子的信心!那麼,要怎麼做呢?

一、在外人面前說些鼓勵、讚美孩子的話。這不僅是一種正面的誘導,也能約束他往正直光明的大道前進。中國人較含蓄,讚美孩子千萬不要保守。啟蒙班有位家長做得很好,經常製造情境肯定孩子,結果孩子表現愈來愈好。

二、讓孩子擁有自主權,相信他能做得更好。例如書房的設計,可和他討論,儘量避免用命令的口吻,而採取建議、協商的方式,如此愈尊重他,他愈看重自己、對自己也就愈有信心。

三、以建設性的指導代替情緒化的指責。舉個常見的例子來說明。菜車來了,有位媽媽正在忙,就要孩子買兩顆包心菜回來。孩子從未買過菜,高興地答應了。菜販見到小蘿蔔頭來買菜,就把兩顆賣不出去的菜給他,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拿回家了。但是,媽媽一看到菜,氣得不得了,劈頭就罵,孩子則楞在那邊——興高采烈地幫你買菜,沒有肯定也就算了,回來還被罵。你想,下次再要他買菜,他會去嗎?另一位媽媽,看了看孩子買回來的菜,很冷靜地對孩子說:「媽媽謝謝你,你做得很好。可是,這兩棵菜,一棵被蟲咬得亂七八糟,一顆較新鮮,下次買新鮮的菜,那就更好了。」——這席話有肯定、有鼓勵,更有積極的指導。這樣深具建設性的互動,能使孩子做事愈來愈順利,挫折愈小,他會對自己沒信心嗎?二十世紀初,哈佛大學曾栽培兩位數學神童,但幾年後他們的成就卻截然不同,一位成為數學大師,一位則鬱鬱以終。經過調查,原來是家長態度不同的緣故。懂得鼓勵的家長,使孩子成為數學大師;而以權威壓迫、只會指責孩子的家長,把孩子的信心和學習興趣都摧毀了。漫罵式的指責無濟於事,而冷靜客觀地指導、鼓勵,才有積極的意義。所以讓我們想一想,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單時,有沒有先肯定、讚美他表現比較好的科目呢?還是一味地批評成績低落的科目?或是只是指責孩子的成績不如人,而沒有耐心的關懷與冷靜的「接納」與診斷?

丙二、加重精神層面的酬勞

孩子讀幼稚園或小學時,我們經常以物質上(例如買玩具)的鼓勵來肯定他,這是必要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認為必須加上一些精神上,有別於物質上的鼓勵。特別推薦您欣賞林文月教授的「生日禮物」,這篇文章有很好的情境,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孩子有好的表現時,我覺得先要讓他明白:他的行為不但很好,也是應該的、負責任的做法。其次,可和他商量,以看畫展、欣賞音樂會、大自然郊遊等方式,取代物質獎賞。也可像林文月女士所說,為他訂一份他所喜愛的雜誌。

丙三、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引導他作思考、分析,然後協助他找出問題的癥結

有個馬戲團在表演時,一隻老虎突然衝出表演的行列,全場觀眾都很緊張。這時機警的馴獸師,從容地搬出籠子放在老虎眼前,把籠門打開,老虎竟乖乖地走進去了。原來老虎有個習慣——看到籠子打開就進去,所以,馴獸師利用牠的習慣,化解了一場危機。可見,習慣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們要觀察孩子念書的習慣,有沒有效率?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不良的習慣是很要命的。曾有人划船到朋友家,上岸把酒言歡,喝到三更半夜,拖著微醉的步伐走到岸邊,伴著月色划船回家。划著、划著天亮了,卻驚覺自己遠在原地,為什麼呢?原來把船繫在岸上的繩索沒有解開。所以,繩索就象徵問題的癥結,未能解開則所有努力都將徒勞無功。所以,家長要多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生活及學習習慣,幫孩子作善意的診斷,把問題癥結找出來。

為孩子診斷時,所採取的方式很重要——即鼓勵他思考、敘述並耐心傾聽。身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我們常犯好為人師的毛病。發現孩子有問題時,就叫到跟前談話,我們一直講,孩子卻愈聽愈難過,愈沒耐性,溝通結果沒有交集、不歡而散。您也會難過,自己是一片好意,而孩子卻報以不良的態度,最後導致親子關係決裂。這都是因為我們常忽略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接納他的陳述,並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他著想,使孩子感到溫暖與關懷。我經常喜歡利用早自習,找個孩子在校園散步,聽聽他的家庭生活,交友狀況,在沒有束縛的情況下,孩子通常講得興高采烈。而老師也能了解他,進一步才能予以輔導,並協助他作泱定。

我們要避免把個人的意見平塞給孩子,而是誘導孩子把問題說出來。鄭石岩教授在「覺‧教導的智慧」這本書中曾介紹了一個故事:有位學生常偷同學的便當被抓到了,訓導人員問他為什麼要偷便當,他只是一再地說:「偷來的便當好吃!」最後訓導人員依校規處罰了學生,同時懷疑他有偷竊癖。後來校長把學生接過來輔導,感覺這件事不單純,就暗中做家庭查訪,結果發現孩子堪憐:他來自單親家庭,家境貧苦,跟隨著酗酒很厲害的父親住在一間違章的矮房子裡。有一天,校長跟孩子談話後,拉著孩子坐在沙發上,摸著他的頭說:「孩子,校長知道你一定有困難,如果你不把困雞告訴我,那要告訴誰呢?」這句話直接觸動了孩子的心,孩子終於在啜泣中說出偷便當的緣由——爸爸經常不回家,弟弟和他根本沒飯吃,弟弟年紀小,偷東西會失手,所以他才去偷便當。校長聽了既感動又難過,摸摸他的頭鼓勵他,分享他的痛苦。後來安排他半工半讀,而工讀的薪資,就是校長默默從自己口袋拿出來的。僅此,「讓孩子把心事說出來」的念頭,就挽救了一位差點誤入歧途的小孩。所以,在我們輔導孩子時,一定要誘導他思考、敘述,並用心傾聽,瞭解他才能有正確的診斷。諮商輔導的領域裡有句名言:在諮商輔導的過程中,如果老師(父母)的話多於學生(孩子),那你是一位失敗的輔導員。

最後,我們要談談,如何輔導孩子做好生涯規劃。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序—豐富的愛
第3頁:甲、國中生應有的能力 第4頁:乙、分科學習應有的觀念
第5頁:丙、父母應有的態度 第6頁:丁、輔導孩子做好生涯規劃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