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大寂法師著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大寂法師著

(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日期:2010-12-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大寂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1.本篇說明的意義

福德深厚的菩薩,能對諸佛的聖名,生起敬信稱念之心,因稱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行菩薩道。甚至能於一念聽聞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來的人天尊貴果報。

凡夫眾生宿福淺薄,聽聞佛名,不能對諸佛聖德之名,生起強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淺信」的稱名下,無論往生淨土成發願生生世世以人間尊貴之身,行菩薩道,都難能如願。

本願「四十三願」,一方面是在啟示聞憶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眾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貴的果報。一方面是在說明一位悲願心重的菩薩行者能夠僅在「聽聞佛名間」,便招感來世的人天尊貴果報,一定是宿世修學「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薩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說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棄內心的貪瞋痴(內布施),施捨外在的財物(外布施),供養三寶,廣集淨業資糧、求生淨土。當從淨土迴入娑婆度眾生時,必能在聞憶佛名間,達到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行菩薩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資糧間,應該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態,是否有違彌陀因地度生行願布施的發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應承認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淺薄」,不能因薄福、淺信稱名而往生淨土。

應該在瞭解了不願所說的這位菩薩行者為什麼能夠因為「宿福牽引」—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的果報後,更應積極念佛求生淨土,並加強對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學習大菩薩行者在因地念佛間,以「布施行」為輔,積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資糧,為自己盡未來際的菩薩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貴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與本願所說的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間,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貴的果報相應。

前篇談及凡夫學佛者修學布施的次第,是從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內容下手入門,進而就要認識布施法門許多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習心態。

不論初機念佛者與初機佛教徒,或者自稱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發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門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積淨業資糧的布施心態來講,基本觀念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萬萬不可輕忽自己目前「布施的發心」!

我們應該深刻地體認,現代大多數的佛弟子,學佛程度不能提昇,都是因為入門的基礎沒有紮穩,才會似是而非地自稱是老居士成老參學者,而卻仍然是個「初學者」猶不自知。故有必要將本願所說大菩薩聽聞佛名前的因地入門修持問題—布施行,來為初學者分辨「布施波羅蜜」的基礎,以正視聽。

2.你願意走那一條布施路線?

我們看現在的初機念佛者及大多數的佛弟子在布施時,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線,而與佛道毫不相應。原因就出在對「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意義」不了解。首先就來說明什麼是『入世布施相』?同樣與前兩篇所說是站在布施者「發心」的觀點而言。即是指「塵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將自己布施的發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範圍,是與本願所說菩薩布施的因地發心不相應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報」而往生淨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義,又可區分出兩種布施發心。

1)布施有兩種人

一種是布施者對受施者以財、物等布施,而對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捨心,歡喜布施,無有慳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捨、破貪」等與布施善心相應的身口意業行,便稱為清淨布施行為。反過來說,不與以上「敬信、福田、施捨、破貪」等四種心態相應的布施行為,就叫做不清淨布施,即是不淨施之意(智度論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說三十二種不淨施心態中的幾種?

大乘經論將不淨施的種種心態區分出來,正顯示出現在廣大的布施者(不論外道或佛教徒)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布施心態。身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淨土,或者想發願繼續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都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以下所說數點不清淨布施發心的其中幾種?

1》你皈依佛門後,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沒有選擇性的布施。如鬼神廟、道教、一貫道……,統統布施,而結下許多未來障道的因緣?(按:佛末曾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今僅就不淨施心態做反省)。

2》你會為了向佛祈求錢財,因有所為而布施嗎?

3》你會因為愧對他人,為了彌補自己對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嗎?

4》你會因為在旁看見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責,或怕好施者嫌責自己不發心布施,而跟進布施嗎?

5》你會因為畏懼受施的「對方」而勉強布施嗎?

6》你會為了取悅他人而布施嗎?

7》妳會因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寶祈求長命或祈求來世善果嗎?

8》你會因為受到鬼神影響(如乩童作法、扶鸞消災)而歡喜布施嗎?

9》你會因為自恃富貴多財應該廣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嗎?

10》你會因為看見朋友布施,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嗎?

11》你會因為在布施後,與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瞋恚受施者嗎?

12》你會因為仗著自己財多勢大而以憍慢自負之心行布施嗎?

13》你會為了沽名釣譽,假借慈善或佛教名義廣行布施嗎?

14》你會為了在三寶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婚姻幸福等視願而行布施嗎?

15》你會因為碰上身體不適,或因為父母、子女、朋友……有難、生病,為了解難、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嗎?

16》你會為了吸引、拉攏信眾、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嗎?

17》你會因為布施的對象是貧窮患者,而對他生出輕賤不敬之心嗎?

18》你會因為事先得知施與受施者能獲得權勢而歡喜布施嗎?

19》你會因為畏懼錢財被人偷盜而布施嗎?

20》你會因為身邊有閒錢,放著無用而布施嗎?

21》你會因為被受施者以惡口訶罵、索錢而布施嗎?

22》你會因為親愛、憐惜對方而布施嗎?

23》你會因為死之將至,擔心錢財去向而布施嗎?

24》你會為了求得好名譽,受人重視,列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嗎?

25》你會因為事先預知在某種場合布施後,能獲得尊貴之名而布施嗎?

26》你會因為知道受施的對象具有優秀才華,超勝於你,而在布施後,嫉妒他嗎?

27》你會因為對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財勢而行布施嗎?

28》你會有:「庸俗小人,以愚賤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況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嗎?

29》你會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嗎?

30》你會因為結識之友皆是樂善好施者,為鞏固友誼,而行布施嗎?

31》你會因為獲知:「我的怨親債屬,因為力行布施,名譟一時,名聲勝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還牙,以布施之道,貪求聲名利祿,而行施捨嗎?

32》你會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獲得千萬億倍的福德果報」的心理。因貪求樂報而行布施嗎?

如果你雖然皈依佛門,而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仍有上述種種不淨施的心態與未述及的種種不清淨布施之心,皆與佛道不相應。或者有人自認已經發菩薩心,已在廣積淨業資糧,而依然有以上一種或數種不淨施心態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亂」,尚未認識布施修學的次第。雖然來生可獲得富貴果報,但因此富貴因緣,而使你又增加許多造作墮落惡道的逆增上緣。這種富貴果報不是出世清淨之福,不與本願所說的菩薩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出世菩薩行願相應。

依般若經論說,任何欲往佛道前進的佛弟子,在布施時,皆應去除以上所說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心態,修學、觀照與佛道相應的布施「心法」,才能從今生起,真正踏上學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貧窮或富有的原因嗎?

為什麼有的人會出生在貧窮人家,有的人會生長在富貴人家?有的人雖然辛勞工作,卻賺錢有限;有的人工作輕鬆,卻進財不難?有的人……。當然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沒有種植布施功德,卻對今世的貧賤富貴有著直接的影響力。

佛在世時,曾經有一個叫做阿那邠邸的長者,就自己家庭貧窮的現況,請問佛說:「佛!我雖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應當經常隨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使我今世貧窮苦命。為什麼我經常行布施,而我現在的飲食卻仍然粗糙不堪,沒有獲得改善呢?」

佛回答長者說:「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積蓄來世的福德資糧,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須明白,布施的福報,不是在於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於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於你布施時候的「發心」。你應該經常檢討自己:在你布施時,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沒有將布施的功德迴向求福?如果當你布施時,是用不誠意、不恭敬、不發願、不迴向、沒有信心的輕蔑態度行布施,來世雖然會有福報,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卻看似窮人;雖有僕從奴婢隨身,但僕從、下人都對你有口無心,不忠於你。又由於自己勤儉成性,三餐飲食,卻仍然像窮人一樣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錢的奴隸,從來沒有享福過……。

「長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種布施因緣及布施時沒有信願心的布施行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時,仍然用輕率心、不敬心布施,來世縱然財富無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從現在開始,你應當要用恭敬心、誠意心、欺善心來行布施,發願求福,來世你的生活,一定會像大富人家一樣的家財萬貫,享用不盡……。」(增一阿含經)

從佛開示長者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布施的廣大福報,是建立在堅固的信願心上,而不是在於布施財物的多寡!大家可記得佛在世時,貧窮老婦點燈供佛的故事?如果我們在布施時,能夠像那位貧窮老婦一樣的用一顆虔誠供佛求福的心來布施三寶,未來所得的福德果報,就能像那位老婦供佛的油燈一樣,長明不滅,受用無窮!終能與不願所說的菩薩因地的布施「發心」相應。凡是欲在佛門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時的發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說的具備誠敬、歡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淨施」的階段呢?

4.你知佛為何不因說法而接受人供養嗎?

雜阿含經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論卷二十二曾載,佛在世時,有一次,於印度的拘薩羅國遊行至那羅聚落托缽,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走來求乞,心生不敬。俟佛為其開導後,認為佛所說法言之有理,便以滿缽香美飲食,供養世尊。佛為其開示說:「我不因說法,接受此食,但為利益眾生而說法。」

如是為婆羅門廣說淨施之道。又說:「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於是教婆羅門手持此食放在無蟲水中及少長雜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剛倒入無蟲水內,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啾啾作聲,宛如熟鐵丸投入冷水中,隆聲大作,煙氣四起一般(這代表受者不淨之報,猶如遭受大火燒身一樣的難以消受。)

婆羅門自思: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飲食做如是神變,真是奇特!自從見佛食缽顯現瑞應後,婆羅門對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隨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說法,有求於人而受人供養。這個例子亦是暗示當時及後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為貪得眾生財物,有求於人而為眾生說法,有違說法度眾的「本意」。

5.你有聽法後才布施的習慣嗎?

相對的,供養者在聞法當中考量過出家眾的程度,符合自己供養標準,才發心布施,內心先有「睥睨、試探」的心態,就是不淨施。

尤其現在的信眾到佛寺參加法會、聽法、掛單……等,皆有「臨走之前」才布施的習慣,無形之間形成一種與出家眾「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覺。有交易的心態,就是不淨施。這種布施行為,來世所獲福德果報,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說現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淨心惠施的時刻。我們可以常常聽到現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稱為「投資」,而不是布施。投資之後,內心就等著現實利益的回收。於是設立種種名目、頭銜來監督出家眾或受施者如何調度財物的去向……。

現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時「心不清淨」,或者受施者甚至說法者在度眾生時「心不清淨」,這本是雙方面因名利的牽纏而產生一種惡性循環的結果,乃是末法眾生共業所成,不可抗拒,也無法改變。雖然共業不可轉,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進的佛弟子,卻一定能在初發心布施時,便學習在聞法前及到佛寺時,即先以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供養說法者及常住僧眾。革除聞法後才以「不淨心」布施的行為,及與僧眾交易的布施心態。以此清淨布施發心,念念持續,終生不斷,迴向淨土,一定能創造共業中的別業果報,超脫五濁惡世,到淨土世界去,隨佛修行。

6.你有布施後悔施的情形嗎?

1)布施後又悔施的實例

佛曾開示布施後又悔施所獲得的果報問題。佛說,過去在印度的舍衛城中,有一位婆提長者,財富無量;染疾命終後,因無有子嗣,生前所有財寶,全數充公。當時波斯匿王就其生前雖擁有無數財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卻極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為瘦弱,這種有財不能享用的怪異現象,請示於佛。

佛回答說:「這是慳貪之人,以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獲得的果報。這位婆提長者死後已墮啼哭大地獄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慳吝咒惡之報。」

佛於是為波斯匿王說其宿世所修福業,生此富貴之家的宿因說:過去此長者曾經生逢迦葉佛出世,投生舍衛城中,為田家之子。當時迦葉佛涅槃後,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證果之人),路經長者家托缽。長者看見辟支佛在門外站立,便以歡喜心施食與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後,立即以神足通飛昇虛空而去。

當時長者見到辟支佛現神變,心生景仰,發誓願說:願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道,財富具足。

後來長者遇一機緣,又生悔心,咒罵辟支佛說,寧可布施予奴僕,也不應布施給禿頭道人飲食!

因為長者施食時曾發願,願獲無量財寶,所生之處,不墮惡道,便應願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貴之家,無虞匱乏。但後來又生悔心,故雖擁有極富之位,卻生而不樂於財富五樂之中享用,飲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錢不願供給父母、尊長、兄弟、妻子、僕從、朋友等享用,也不願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貴,賞與貧人無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

這個例子正反映現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廣大事實。你是否有布施後又悔施的經驗呢?若有,一定要好好在佛前懺悔,不可再犯。否則佛道與你永遠無緣。

而要如何證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後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別人或自己是否有擁有財富而又慳貪吝施,擁有錢財而生活卻似窮人、一毛不拔的習氣,便可證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個宿有布施後又悔施經驗,甚至習慣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為什麼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後,為什麼會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貪著心布施的發心上。

我們看現代人那一個不是以「貪著心」布施的?只是「貪染之心」有輕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後,因為於腦海裡一直有:「我做過很多布施功德。」「這個人曾經接受過我的供養」的念頭,於是遇到與受施者有不稱心的事情發生,便會加重瞋怒對方,認為:「我對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於我,跟我作對。」於是雙方由恩人變為「怨家」。嚴重者甚至形成生死逼害,誓不兩立的情形,

若是你供養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凶於他,只要他有一次對你「算不準」,你一定譏嫌他,乃至後悔供養他。(智度論卷九十四)

凡此種種因「著心」布施後,悔施的現象,都是布施者為自己製造來世獲得「富中貧人」或墮落惡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見,故教導眾生於布施時,要以「無惜、無悔」的心行布施,千萬不可將布施的善因,轉為墮落惡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這層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難斷難改,因今生的榮華富貴成為來世自掘惡業果報的墳場,這種短暫的富貴之樂,又何足恃呢!?

7.有許多人廣做布施卻墮落惡道之中,你相信嗎?

雖然現代有許多有財有勢的人廣行布施,但不一定就會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甚至因此而墮落惡道,你相信嗎?

般若經論上依不淨施的種種心態所獲得的果報,歸納成七種,正說明現代廣大的布施者,墮落惡道的原因:

1)有許多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來廣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閉繫、綁票、枉法……等戕害眾生的方式榨取錢財,而以此「貪心、瞋心、黑心」騙取來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命終之後,並不因此而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反而墮落畜生道中,「形負重鞭」,受人鞭策、羈絆、乘騎。但是仍然當得「好屋、好食」,供給豐富,受人尊重。

2)有許多人在平常做人時,便多懷瞋恚,心曲不瑞:布施時仍然將此當作一種投機事業;若是布施(投資)的對象與自己發生利害衝突時,便會心懷瞋恨,怒罵受施者。以這種意圖不軌,瞋怒在心的心態布施,雖然自認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後墮落惡道龍中,不過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龍宮七寶宮殿的尊貴住處。

3)有許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為是,雖然廣作布施,但是自詡:「我是大財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處,人人逢迎巴結,無形中卻增長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輕慢於己,便怒火中燒,後悔布施。命終之後,墮落惡道中的金翅鳥中,常得飛行自在,又有如意寶珠作為身上的瓔珞裝飾,種種所需,無不變化萬端,稱心隨意。

4)有許多官場之人,用自己貪污、賄賂……以及種種違背法治、濫取民膏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後卻墜入鬼神道中,成為鳩槃荼鬼,常能變化種種五塵幻境,賞心自娛。

5)有許多人平時狠戾凶暴,好食酒肉,雖然也有廣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時、布施後,仍然狠戾凶暴,嗜好酒肉;命終之後,墜入惡道之中,為地行夜叉鬼類,依然獲得種種歡欣之樂自娛與上好飲食。

6)有許多人生性強蠻橫行,剛愎自用,雖然亦能布施車馬及財物等解決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問題;但是強梁之性難改;命終之後,墮入惡道中的虛空夜叉鬼類,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飛行,所至如風過境。

7)有許多人妒嫉心重,貪借財物,又好諍訟是非,雖然用種種上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等物,廣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時、施後,心有不甘,吝惜財物,後悔布施,是非不斷……。死後墜入惡道中的宮觀飛行夜叉類,依舊擁有種種歡樂自娛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樂之果。(大智度論卷十二)

8.重視成佛道路的第一步

以上七種布施果報及種種布施行為,正反映出末法時代無論外道與佛教中,各式各類的眾生,以千差萬別的布施心態,所獲得無量差異的布施成果。亦明白地顯示現在的念佛者及行施者在布施時,要想積集未來人天尊貴果報的佛道資糧,恐怕要多下一點功夫。

凡是正在行布施、欲布施、欲往佛道走的佛弟子,皆應警惕、反省自己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有無本篇所說不淨施心態的潛伏、延續、震盪!而令自己布施的美意,蒙上黑暗的陰影,產生墮入黑暗業網的傾向……,難以自拔。警之!醒之!

以上所述,雖是一個佛弟子最初步入佛道的入門基礎,但是唯有跨出的第一步階梯穩固,才能平平穩穩地登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堅穩紮實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成佛彼岸,而與本願所說的菩薩因地布施發心相應。

如果佛弟子在跨出第一步「學布施」的「初發心」,就「不小心」、「錯用心」、「走錯路」、「投錯胎」!那麼請問什麼才是成佛道路的「初步基礎」呢?

【書籍目錄】
第1頁:引言 第2頁:一、布施入門願
第3頁:(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心 第4頁:(二)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第5頁:(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第6頁:(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
第7頁:(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第8頁:(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第9頁:(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迴歸淨土 第10頁:二、布施圓滿願
第11頁:(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第12頁:(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麼
第13頁:(三)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歷程? 第14頁:(四)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
第15頁:(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第16頁:(六)菩薩如何進入發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
第17頁:(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証境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