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山有鑛 聖嚴法師著

金山有鑛 聖嚴法師著

附錄二 -- 夢中的拓荒者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附錄二

  夢中的拓荒者

  李果然

  去年曾在英文的《自由中國雜誌》上,讀到聖嚴法師的美國弟子司徒儒(Michael Stroud)在臺灣所寫的一篇文章"The Root Heritage of China Buddism-1500Years Later"其中介紹了師父及北投農禪寺的情形,不禁想到臺灣以及其他地區關心師父的人,必然也希望知道師父於美國開創的經過,因此訪問了師父,蒐集一些重要的資料,將師父在美七年半來篳路藍縷的一段歷史,整理出來,讓關心的人們知道海外弘法工作者所擔負的艱辛與曲折。

  大覺寺時代

  聖嚴法師在美弘法至今,可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開始於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中旬,受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先生的邀請由日赴美。當時師父甫獲博士學位,論文亦已出版,且代表海外學人參加了國建會,因此美國佛教會對他期待甚深。抵美後,大覺寺(美國佛教會)計畫發行雜誌,內定師父為主編,但師父以為,雜誌用中文印行,其撰稿者及發行對象都將考慮,若只限於在美的華人佛教徒,則人數太少,而臺港等地的中文佛刊又已經很多,若改以英文發行,將可令佛法在美生根。可惜師父不懂英文,故亦不能勝任。結果出版雜誌之事遂告暫停,旋獲沈先生資助入語言學校學習英語,前後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同時並協助大覺寺當時的住持仁俊法師,負起了講經等弘法工作。初時弘法對象均為華人,漸漸有美國青年至大覺寺請問禪之修行方法,據說在師父未到美國之前,大覺寺的副住持日常法師,正在策畫教授美國青年如何靜坐。師父至美後,初只願以道友的立場襄助日常法師。後來由於因緣使然,反而日常法師在這方面竟成了協助師父最有力的幫手。

  一九七六年擔任了美國佛教會董事,未幾又擔任大覺寺住持及美佛會副會長一職。

  一九七七年五月,舉行師父在美國主持的第一次禪七,參加者以美國人為主。接著又舉辦了四次禪七,均假沈先生幽美的菩提精舍舉行,那是一個非常良好的修行場所。每次參加人數僅十多位,但皆經過精選,成績斐然。並且以數位中美弟子為中心,出版了英文季刊《禪雜誌》(Ch'an Magazine)。

  一九七七年冬,由於師公東初老人圓寂,遂辭去大覺寺住持及副會長職務返臺。回臺後諸事繁忙,並擔任起美國駐臺譯經院院長職務,遲至半年餘後方得再次赴美。此時大覺寺已另請一比丘尼為住持,師父暫住菩提精舍。然精舍離紐約市區太遠,大覺寺的中美弟子無法隨師父去精舍學習,因此紛紛請求師父再回市區安住。於是師父攜同美國出家弟子果忍法師(一九七七年佛誕節於大覺寺剃度)暫時住中國城的東禪寺浩霖法師處,同時借用一位在家弟子的住宅作為上課教禪之用。而由於講經等活動,師父也每每背著睡袋,到處為家,歷時約三個多月。

  林邊時代

  師父在美既缺乏固定的道場,在臺又兼任文化館館長及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之職,每三個月總得臺、美二地奔波一次,備極辛苦,因之極望終止赴美。然紐約弟子們苦苦哀求,並有馬氏夫婦每日開車載師父四處尋找可為道場之住屋,摯誠感人。其時師父身上錢很少,實不敢奢望購屋,若大一點的房屋亦只夠一個月的租金及押金。雖然如此,弟子們熱誠不減,奔波二月餘,仍未找到適合購買的房子,卻在紐約皇后區的林邊(Woodside)先租一層房子,成立了禪中心。林邊的房子係一棟二層樓住家建築,禪中心租下低矮的第二層,租金為每月三百八十美元。幸而沈先生發心支持了全部租金,從此算是有了落腳之處。師父當時的艱辛,可想而知。然而這只是開始,諸多事務,仍待開辦,例如打坐的坐墊,即所幸中國城一位太太發心而得到解決,禪活動於是在此小天地中展開。然而此間房子除了師父的書及坐墊外,一無長物,非但桌椅,連餐具也無,熱心的弟子們從馬路邊撿回些破舊用具,並架設了小型的佛壇,禪中心方稍具規模。當時有一位慕名來訪的美籍神父,見到如此簡陋的禪中心,便問師父:「如此清苦,目的何在?」師父的回答是:「不為什麼,只為使需要佛法的人,獲得佛法的利益。」師父對禪者生活的原則是:冬天但求不凍死,平常但求餓不死。不僅草創道場時如此,應該永遠如此。當時之飲食,確實粗陋,不僅購買最便宜的食物,有時甚至到果菜食物的集散市場去拾回丟棄了的果蔬及麵包、洋山芋等果腹。

  於此期間,師父曾借沈先生菩提精舍,及美東佛教會應金玉堂居士的大乘寺打禪七,每次弟子們都精進非常,深知師父在美難得之故。此段林邊時代,以經濟及人力言,實在無法做太多事。然而許多人殷殷希望,大覺寺時代出版的英文《禪雜誌》能夠復刊(一九七七年三月創刊,至離開大覺寺已發行至第七期)。為滿眾人的心願,一九七九年十一月開始發行英文《禪通訊》(Ch'an Newsletter),每月發行一次。此時沈家楨先生也感到高興,對師父說:「不管如何,你又開始了。」《禪通訊》出版之初,既無打字機,又無固定編者,每期均由不同的人負責。其特色,不在新聞性,而以師父的講稿為主。在此之前師父即經常演講,但都沒有編成英文文章。如今終於能藉《禪通訊》,將講稿變為文字記錄。發行對象為曾隨師父學習之人,及對佛法和禪有興趣者,遍及全美諸州及加拿大。

  東初禪寺時代

  林邊時代,師父及弟子們仍不斷尋覓一較佳道場,至一九七九年秋終於找到現在紐約皇后區愛爾姆斯特(Elmhurst)的一棟二層樓建築。然而那時經費既缺,又無購買資格,因分期付款須向銀行貸款,並須具有固定職業收入者。幸而弟子中有一對夫婦具足購屋貸款的資格,先由他們承購,再轉給禪中心。頭款由沈家楨先生捐助五千美元,大乘寺應太太捐助四千美元,一位中國學生捐助五百美元,另一位黑人弟子捐助二千美元,仁俊法師也幫了忙,問題總算解決了。這棟房屋雖極老舊,窗破門腐樓損,但因為價錢很便宜,高度亦夠作為佛堂禪堂之用,因此仍不失為暫時弘法的理想場所。此屋面臨大街,第一層原為一汽車零件修理廠房,油煙甚多。購屋之後,二樓兩個公寓單位仍住有一位神父及一位教員,汽車廠亦照舊。三家之中唯汽車零件廠訂有租賃合同,尚有一年到期,而三家均拒搬,折騰許久,方於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收回樓上一小間,便將禪中心搬到了現址,至一九八○年夏始收回全部建築。

  接下來,為重整房屋,花費許多人力物力,達一年之久。原來雜亂不堪的地下室變為乾淨的大廚房及餐廳,樓板及牆壁均再加上一層,電燈、瓦斯、水道亦全部改過,另添加數個衛生設備,並將暖氣系統由燃油改為燃瓦斯。所有工程,除地下室外,均由師父領導弟子們親自動手,材料及工程費共用二萬多美元,一九八一年春師父自臺灣募得三尊極為莊嚴的佛像,及裝修費用。一位臺灣的陳太太捐助了七千美元,其他所用經費,師父說都是觀音菩薩送來的。一九八一年佛誕禪中心新址開幕,佛像開光,陳太太特自臺灣趕來參加盛會。師父為紀念師公東老人的法乳之恩,特將禪中心的中文名字稱為東初禪寺。

  東初禪寺(禪中心)成立之後,從此禪七再不須借用其他地方了。參加禪七的人,素質均頗不錯,有些人已有十多年打坐修行經驗,更有些認真的會員,參加禪七已達十餘次,而且次次精進不退,實在難得。近三年來欲參加的人數激增,致有人被拒門外,因為一次最多只能接受二十四人。

  禪中心經常的活動均由會員及弟子們共同熱烈地支持,遇到任何活動和法會時,中國弟子總很努力出錢做菜、送東西來,美國弟子則除了較少送菜來外,也出錢、出力、打掃。師父在禪中心甚少管雜事,弟子們都希望師父在此專心自修,並指導修行。因此三年多來師父在電臺上出現次數較多,演講亦較多,每年並有四次禪七,每週有一次幹部訓練班,一次佛教哲學班,及一次公開講經,另外尚有初級和中級禪課程。然而參加人數雖日漸增多,師父回臺灣時即又減少一些,因此弟子們均要求師父常駐在美。可惜因緣如此,師父亦無法專守一方。

  前面曾提及《禪雜誌》(一九八○年夏復刊)及《禪通訊》的發行,以禪中心有限的人力物力,能發行雜誌實在不容易。就今日美國的佛教團體言,若非有相當規模,則難有力量發行雜誌及通訊。現今美國境內包括西藏、日本、中國在內的佛教團體,發行雜誌者不到十個,可見禪中心以有限力量在傳播佛法上所作的努力。最近又由弟子購贈了一部電腦,不但可以用來編輯雜誌、打字,並能處理儲存各項資料等。禪中心的力量,又進了一步。

  前不久,禪中心出版了師父的第一本英文書《佛心》(Getting the BuddhaMind),這本書係由弟子們將師父的講稿彙編起來,另加數篇禪七心得而成。出版以來,已受讀者衷心的喜愛與推崇。從英文圖書架上看,中國人的著作不多,法師的著作更少。以英文不甚佳的師父,在美國能受到英語社會弟子的重視及擁護,實在難得。雖然師父自稱他是一個在夢中努力的拓荒者,而且是一個失敗者,但從上面的報導,實已足見師父的艱辛及他對美國佛教的貢獻。目前,師父的弟子們又在著手為他出版第二部英文講錄了,我們將拭目以待!(《人生》月刊第十二期,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五日刊載)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前言─處處是金山
第3頁:二、人覓山山尋人 第4頁:三、法鼓山在金山
第5頁:四、法鼓山的護法會 第6頁:五、大型演講
第7頁:六、慰問巡視 第8頁:七、輔導課程
第9頁:八、又要去香港 第10頁:九、隨行與迎送
第11頁:一○、沙田 第12頁:一一、大會堂演講
第13頁:一二、亞洲電視臺的「俗世梵音」 第14頁:一三、香港的護法居士
第15頁:一四、明星和歌星 第16頁:一五、大嶼山
第17頁:一六、天壇大佛 第18頁:一七、香港再見
第19頁:一八、舊金山 第20頁:一九、訪問美西的因緣
第21頁:二○、柏克萊大學 第22頁:二一、東亞圖書館
第23頁:二二、史丹福大學 第24頁:二三、柏克萊禪中心
第25頁:二四、綠谷農場禪中心 第26頁:二五、蘇諾瑪山禪中心
第27頁:二六、三藩市禪中心 第28頁:二七、三藩市總醫院
第29頁:二八、大覺蓮社 第30頁:二九、矽谷
第31頁:三○、學者與我 第32頁:三一、座談會
第33頁:三二、一天禪訓 第34頁:三三、整合研究所
第35頁:三四、金門大橋 第36頁:三五、猶卡雅
第37頁:三六、舊金山的法師 第38頁:三七、熱心的護法群
第39頁:三八、哥倫比亞大學 第40頁:三九、布洛倫學院
第41頁:四○、密西根大學簽合約 第42頁:四一、密大演講
第43頁:四二、探礦尋寶 第44頁:四三、紐約第五十次禪七
第45頁:四四、冰島來的禪行者 第46頁:四五、到美國十五年
第47頁:四六、出入學府在北美 第48頁:附錄一 -- 沒有床的大家庭
第49頁:附錄二 -- 夢中的拓荒者 第50頁:附錄三 -- 法雨普施在紐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