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四十一輕戒─不行威折戒第四十

[日期:2011-01-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十一輕戒──不行威折戒第四十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以下兩戒皆大菩薩才能做到。而第四十戒雖無大菩薩之神通,但是為人師長若通達佛法、戒律,亦可隨分隨力做到部分,意即若有眾生應以呵責、折伏、處罰、驅擯等方法才受教,菩薩則以此法折服之。蓋佛菩薩度眾,不出折攝二門,而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若用慈悲攝受,眾生不能接受,而用威德折伏他、責備他、呵斥他、處罰他,能使他改惡向善,菩薩則應用此法來教化眾生。

「若菩薩」包含在家、出家菩薩。菩薩見眾生造業為惡,須設法教化,使他斷惡修善。若以慈悲心攝受他,好言相勸仍不接受,此種剛強難化眾生,應當呵斥、責罵降伏他,若呵責而仍不改過,則須以較嚴厲之法折伏,如何折伏?叢林中若犯規矩,單用呵斥仍不夠,則罰跪香、或其他方式折伏之。即用苦惱的方式,使他吃苦頭,然後降伏之。更嚴重者,折伏還不能降伏,其罪過仍重,煩惱仍在,則須嚴厲處罰,驅擯之。於叢林中若犯規矩,輕則呵責,重則對治處罰,最嚴重則應遷單驅擯之。故犯過應受呵責,折伏、罰黜,視情況,皆有一定準則。十方叢林,有一定清規,執法者,曰僧值、糾察,須以公正態度,見犯法者即執行清規,小過呵責,嚴重則罰跪香或打香板,或罰做苦工等令他懺悔,若能改過便罷,若經三次仍不能改過,則驅擯之。「罰黜」,黜即貶謫,此指趕他出去,因此種人太無善根,不能守清規則不能同住,只好用此法,正合戒律中之規定——嚴重犯過,則須驅擯。若「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則犯此戒。「以染污心」染污心即私心、偏心。例如自己徒弟犯小過錯,因疼愛他,本應呵責,而捨不得呵責,即是染污心而不呵責。或犯中等過錯,應罰跪香、或罰做苦工、打香板等,卻只呵責即罷,或應趕他出去,卻只用折伏而已;若因師徒關係應用重罰卻從輕發落,即是染污心,如此「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則違犯此成。以上約僧團制度為例,較易明自。而在家人或久修的在家菩薩,見初學在家菩薩不如法,應受處罰,亦可行之,然非團體制度較難執行。因彼此無連帶關係,責備他亦不聽,自難令其改過。以上約能做到之範圍,能接受勸導者而言。若無法勸導者,下文有開緣。此處約做得到,但因染污心而沒做好,則違犯。故欲實行此戒,必須如法官之公正無私,才能度化剛強難化之眾生。吾等凡夫,無法預測,今但依文解釋,須視執法者隨時臨機應變,才能做得圓滿。叢林裡有執事,如住持、當家來統領大眾。此外,有僧值師,即糾察,負責維持秩序。叢林中之僧值,由四大班首輪流,以半年為一期,如這期由家做僧值,下期是首座做僧值,再下期是堂主做僧值,並無固定,當然不可能徇私,規矩非常嚴密,只要依法行事,決無差錯。而今台灣寺廟,已無叢林制度。在叢林制度下,如大家都能守法,執法者都能公正,則叢林必定興盛。在家居士,如蓮友、同修,應有組織,像蓮社、居士林、念佛會等。在組織章程中,應有所規定,若違反規定,應有所處罰,否則明明是蓮社同修,卻東跑西跑,或為密友,或為禪友,或為貫友,如此不倫不類,蓮友不像蓮友,就會搞得很亂,蓮社還像蓮社嗎?因此,必須建立制度,才能成為莊嚴如法的共修道場。而叢林規矩,出家人在叢林中,不能隨便收徒弟,只有住持的方丈和尚才可收徒弟,首座以下各執事都不可、也不敢收徒弟。又當班首的才可輪當僧值,即糾察,住持不可當糾察,蓋裡面住眾多為其弟子。住持既然不當糾察,則無法徇私,四大班首當糾察時,所管皆非其弟子,則能依法行事,不會徇私。此即叢林之優點,可惜今已不見此風。在家居士組織同修會,如蓮社、居士林、念佛會等,應當仿照叢林之制度。大家依之修持,才能如法,若蓮社無法約束來參加之蓮友,是否能如法而修,在外行為是否影響蓮社清譽,不得而知,則無法建立清淨莊嚴之道場。而欲完全仿照叢林制度,當然不可能,卻可在可能範圍內,研究建立一個妥善制度以莊嚴道場。

以上是因染污心而沒做到,則犯染污起,罪過較重。若「懶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執法者若非染污心,並無偏私,只因懶惰懈怠,不肯執行處罰之任務,或因放蕩縱逸而疏忽。如此,執法者有虧職守,亦違犯此戒,是非染污起,罪過較輕。下明開緣,執法者若無法管理,則不違犯。

不犯者:

開緣共有五條。

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嫌恨;

第一種開緣,內有四項。「彼」指犯過之眾生,「不可治」,治指治罰,此人倚仗惡勢力,背後有人撐腰,若處罰他,不但不聽,還會增加麻煩,如此雖沒依法執行,亦不違犯。

「不可與語」,此人性情乖戾,不可理喻,若責備他會適得其反,變本加厲,如此,不治罰亦不違犯。

「難可教誨」,犯過者根本無慚愧心,不知羞恥,毫不受教,則教導他亦無用,如此不教誨他亦不違犯。「多起嫌恨」,犯過者瞋心很重,若教他、責備他,不但不肯接受,且加重其瞋恨心,如此不教他,不責備他,亦不違犯。

以上說明眾生剛強難化之情形,因此四種因緣,無法教化他、折伏他、處罰他,是不違犯。

若觀時,

犯過者雖可受教,然須視時機。若當下處罰他不會接受,須等候時機再處罰他、教他,則能受教。如此選擇適當時機再教導之,亦不違犯。若他正發脾氣,當下說他、教他,只會使他更發火,罪過更大,則可等他脾氣發過,心靜下來,再慢慢講他,也許他能接受。如此俟時機再責備,亦不違犯。

若恐因彼起鬥諍相違,若相言訟,

或恐怕責備他、處罰他,會引起彼此爭鬥,或彼此互相訴訟,使事情惡化,甚至打官司,則不處罰亦不違犯。

若僧諍,若壞僧;

此約出家人言。僧團中若有人犯法,所犯過錯也許很複雜,眾人看法不一,執法者若處罰他,會引起僧團互相諍論,或引起諸多問題,甚至破壞僧團和合。如此,不處罰亦不違

若彼不諂曲,有慚愧心,漸自改悔。

前四種是剛強難化、較難處理之眾生,此條乃平素有修行之好人,一時犯錯,並無「諂曲」,即一向直心,自己知道犯錯,且知慚愧,不必說他,即知懺悔而改過自新,後不再犯。此種好人,能不二過,則不去責備他亦不違犯。

此戒重點在執法者、領導者、地位較高者,應注重受持。因為執法者,自己必須公正如法,才能教導後輩。任何人在平常當然不能隨便責備他人之過,否則會搞得天下大亂。因為寺廟有寺廟之規矩,團體有團體之制度,應由執法者執行。平常我們只要安分守己即可。若是知交好友犯錯,可以私下相勸,至於處罰,自有執法者在。故此戒重在執法者,並非每位菩薩都做得到。不行威折戒第四十講竟。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菩薩戒本經文
第3頁:菩薩戒本經講記 第4頁:菩薩戒本類別
第5頁:四重戒─自讚毀他戒第一 第6頁:四重戒─慳惜財法戒第二
第7頁:四重戒─瞋不受悔戒第三 第8頁:四重戒─謗亂正法戒第四
第9頁:四十一輕戒─不供養三寶戒第一 第10頁:四十一輕戒─貪財物戒第二
第11頁:四十一輕戒─不敬同法戒第三 第12頁:四十一輕戒─不應供戒第四
第13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施戒第五 第1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法戒第六
第15頁:四十一輕戒─不教悔罪戒第七 第16頁:四十一輕戒─不同聲聞戒第八
第17頁:四十一輕戒─住邪命戒第九 第18頁:四十一輕戒─掉戲戒第十
第19頁:四十一輕戒─倒說菩薩法戒第十一 第20頁:四十一輕戒─不護譏嫌戒第十二
第21頁:四十一輕戒─不折伏眾生戒第十三 第22頁:四十一輕戒─瞋打報復戒第十四
第23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懺謝戒第十五 第24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懺謝戒第十六
第25頁:四十一輕戒─嫌恨他戒第十七 第26頁:四十一輕戒─貪心畜眷屬戒第十八
第27頁:四十一輕戒─貪睡眠戒第十九 第28頁:四十一輕戒─世論經時戒第二十
第29頁:四十一輕戒─不受師教戒第二十一 第30頁:四十一輕戒─隨五蓋心戒第二十二
第31頁:四十一輕戒─取世禪戒第二十三 第32頁:四十一輕戒─毀聲聞法戒第二十四
第33頁:四十一輕戒─背大向小戒第二十五 第34頁:四十一輕戒─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
第35頁:四十一輕戒─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七 第36頁:四十一輕戒─歎己毀他戒第二十八
第37頁:四十一輕戒─憍慢不聽法戒第二十九 第38頁:四十一輕戒─輕毀法師戒第三十
第39頁:四十一輕戒─不同事戒第三十一 第40頁:四十一輕戒─不看病戒第三十二
第41頁:四十一輕戒─不諫惡人戒第三十三 第42頁:四十一輕戒─不報恩戒第第三十四
第43頁:四十一輕戒─不慰憂惱戒第三十五 第4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財戒第三十六
第45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攝眾戒第三十七 第46頁:四十一輕戒─不隨他戒第三十八
第47頁:四十一輕戒─不隨喜功德戒第三十九 第48頁:四十一輕戒─不行威折戒第四十
第49頁:四十一輕戒─神力不折攝戒第四十一 第50頁:總結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