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問:醫學方面的進展已經可能使長期生病的人延長生命,有時甚至是沒有任何恢復的希望。即使病人有時表達死亡的意願,但人們依然用醫學科技來維持生命。這已經變成了這個時代日益複雜的道德和法律問題。有關這個問題,您認為佛教的修行者應抱持什麼正確的觀念?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師:我們必須區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病人還活著,但只限於最基本的生命功能。也就是肉體雖然活著,但沒有心理的活動,沒有感受或感情,對刺激也沒有反應,肉體的生命必須透過打點滴或維生設備來維持、延續。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夠終止維生設備?我的答案是不該積極介入,比方說,不該以注射毒藥來加速生命的終結。我們必須依然持守不殺生戒,順其自然。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另一種情況是病人雖然長期生病受苦,但依然有知覺、感情、思想,這些病人即使表達死亡的意願,也不該讓他們死,理由是他們生命中依然有時間修行。比方說,他們能念佛、祈禱、打坐、拜佛或沉思佛教的經論。人們應該善用每一個可能的機會來修行,希望來生更好,在死亡之前來清理業障。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想死的人通常是有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可能是肉體的、心理的或感情的。如果醫藥能減輕他們的痛苦,就該使用。但如果醫藥不能減輕痛苦,那麼受苦的人就該下定決心忍受它,認清自己的情況和痛苦是自己的業果。同樣的,他們應該訴諸修行。其它人也可以藉著為他們禱告或在旁念佛,來幫助他們,使他們獲利。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當然,上面所講的兩種情況之間,無疑也會有灰色地帶。比方說,會有一種中間的情況,就是沒有感情或心理活動的證據,但還能餵食病人。幾乎可以肯定的說,這種情況不能再造業,但如果肉體表示要進食,就該進食,如果沒有,那就不需要。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問:如果修行人表達要死的意願,人們應該提醒他,在做這個決定時,會有業果。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師:對的。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問:現在有人辯論說,人有死亡的權利。您的看法如何?有些人很老、很衰弱,或者非常痛苦,他們希望死。在某種情況下終結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可以接受?我特別指的是像越南和尚自焚,來抗議共產主義的迫害?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師:從基本的佛教觀點來說,這些例子中沒有一個是可以成立的。業指出不管人們是健康或不健康、年輕或年老、有用或無用、知道或不知道,他們的所思、所言、所行都會招致相應的結果。我們也必須認清特殊的因果關係,業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也會間接影響到相關的每個人。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比方說,一個人必須照顧年老、多病、受苦或逐漸死亡的個人,其實是在為前業受報。這個人是用正面或負面看這件事,全看他的態度而定,這些情況不只影響到個人,也影響到所有相關的人。業的作用不可思議,我們只能知道最粗淺的皮毛。因此,讓人脫離痛苦,而把它解釋為慈悲的或利他的行為,到頭來可能是無知、自私的行動,因而會有很嚴重的業果。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菩提達摩〈二入四行〉一文中,首先就是修習報冤行,償還自己的債。第二個就是隨緣行,修習按照因緣而行。第三個就是無所求行。第四個就是稱法行,意謂按照各個法如實的情況來處理。因此,如果人們受苦,我們應該試著幫助他們,如果有現代醫藥的話,也該使用。但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他們,那麼他們的受苦也是業,因此我們應該如實看待痛苦。人們不能武斷地結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不顧個人的情況或知覺的狀態。一旦取走了一條生命,就違反了佛法的基本原則。至於以自焚的方式犧牲生命的越南和尚,也是不可取的。釋迦牟尼佛從沒教弟子為了救國而自焚,那是糟蹋生命。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有一群得到阿羅漢果的人有個奇怪的觀念,認為得到阿羅漢果之後,就沒有什麼事好做了。他們認為生命是無用的,乾脆死了算了。同時,其他覺得已經解除煩惱的人,卻害怕有一天煩惱會再回來,因此決定自殺以省掉這個麻煩。在很短時間內,許多阿羅漢和自認是阿羅漢的修行人都自殺了。釋迦牟尼佛聽到這個消息時,就禁止這麼做。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問:我的生命中曾遭遇過這種情形。母親陷入昏迷,無法恢復。醫師說她無法再醒轉,然而他們能延長她的生命,但醫療費用非常龐大。有一天母親出現在我心中,很清楚地告訴我,說她很久之前就已經離開了這個肉體,要我順其自然讓她的身體死去。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師:從佛法的角度來講,我們對這些靈異經驗不該有絕對的信心。所有這些經驗——跟靈體或死去的親戚打交道,不管是直接的或透過靈媒——沒有一樣是可靠的。我不是說這些經驗不是真的,而是說它們不可靠。如果相信這種現象,那麼你總是要找它,就會逐漸執著、依賴它,以這種方式來看世界。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是的,那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從你自己的意識中產生的。誰又能斷言在你之前出現的幽靈是你母親的靈魂?那很可能是你自己的想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一方面,這種經驗可視為在靈修上很有價值。我們不能說佛教徒不該或沒有這種經驗。其實,許多佛教徒的確體驗到這種現象。但只是因為體驗到某事,並不表示那件事就絕對是真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假定有一個肉體陷入昏迷,無法恢復,而被判定為腦死,也就是說,腦的較高功能已經停止作用,而且沒有可能恢復,還能運作的就只是控制生命功能的腦幹。假設沒有超自然的方式與那個靈魂接觸,來指引人關閉機器。換句話說,我們所能依賴的只有現代醫學和我們自己的判斷。那時關閉機器,讓肉體順其自然,是不是比較慈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我要問的是,這是對誰慈悲?如果那人陷入昏迷,那麼就無法知覺到任何事。如果自我已經離開,肉體依然還在,也就沒有問題了,那是對活著的人慈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不確定肉體中是否依然存在著自我。有可能自我已經離開,甚至已經開始了新生,也有可能依然執著於肉體,誰又能斷言呢?即使靈媒告訴你,自我已經離開了,又如何斷定靈媒是正確的?如果那個人的靈魂直接告訴你說,肉體已經沒有生命,又如何能確定真的是那個人的靈魂?那可能是你自己的想像,也可能是鬼神戲弄你,然而你終究必須做決定。
㊣七葉佛教書社_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_版權所有㊣
  佛教並不明白告訴你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它講究的是因果。至於後果是好是壞,是輕是重,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會知道果會什麼時候發生——就像你現在所經歷的,正是以往所做的事的結果。現在的生命是以往行動的結果。你知道你現在的果是從哪裡或從何事而來的嗎?你現在所做,就為未來的結果播下種子。天上並沒有神在計算你的功德,來判斷你、寬怒你或處罰你,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行動。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第一篇 佛法 - 有情眾生
第7頁:第一篇 佛法 - 自我 第8頁:第一篇 佛法 - 因緣
第9頁:第一篇 佛法 - 五蘊與意識 第10頁:第一篇 佛法 - 業
第11頁:第一篇 佛法 - 五戒 第12頁:第一篇 佛法 - 戒律與業
第13頁:第一篇 佛法 - 禪是宗教嗎? 第14頁:第一篇 佛法 - 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第一篇 佛法 - 佛像 第16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第一篇 佛法 - 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與死亡
第19頁:第一篇 佛法 - 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病
第29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詩歌與王維 第3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與財富 第3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