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第四章、釋文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釋文

第一節、初番問答

一、無盡意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是此品的發起人,亦即是此品的當機眾。這位發起人之所以名無盡意,是因為他看到無窮無盡的世界上,有著無窮無盡的眾生,處於無窮盡的苦惱深淵中,受著無窮盡的苦惱煎熬;於是產生了無窮的悲憫,無盡的同情,誓必去救濟他們。由於他以無窮無盡的心意,去救濟無窮無盡的眾生,所以稱為無盡意。這位菩薩的願力,與觀世音菩薩相同。無盡是所觀境,即是一境三諦,等如觀世音的世音二字;意是能觀之心,即是一心三觀,等如觀世音的觀字。因為他們同類相求,同氣相應的緣故,所以特別提出觀世音菩薩的名稱來問佛。爾時,是當釋尊講完法華經妙音菩薩品之時,亦是釋尊講完東方的菩薩,將要講西方觀世音菩薩之事蹟的時候。此顯示機教相投,問得正合其時。

即從座起等四句,是結集經典的聖者,敘述當時無盡意菩薩請問釋尊的情形,因為佛是教主,無盡意菩薩是在法會聽眾之一,既有所請教,自當執行弟子之禮。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印度一種極尊敬的禮貌,表示身業恭敬;合掌向佛,表萬念俱消,一心不亂,是顯意業的虔誠;而作是言,是表口業清淨。三業恭敬以請法,是佛弟子向師座請教的儀式。

世尊,是尊稱釋迦牟尼佛,是佛十種通號之一。無盡意菩薩,所以首先稱一聲世尊,正表示以下的問話,並非詢問在會聽眾,而是一心請教釋尊,希望釋尊,能夠詳細回答他的問題。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正是無盡意菩薩要請教釋尊的事情。宇宙萬有,無不從因緣而生,世間一切名相的建立,亦無不各具因緣。現在,望尊法界,風偃群賢的觀世音菩薩,他的聖號之建立,自當亦具因緣。然則,究竟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而名觀世音呢?無盡意菩薩當然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以靈智觀照,慈悲救苦的觀智為緣,緣於世間眾生求救之音聲;以眾生求救之音聲為因,以菩薩能觀救苦而發出慈悲之心為緣,以此因緣聚合,感應道交,故名觀世音。但現在特別提出請問,其目的無非是希望釋尊,因菩薩的名號,以顯示其不可思議的行因,作後世眾生的模範。

二、釋尊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盡意菩薩既請問於先,釋尊自當回答於後。這段文是總答,下面再分別詳細回答。善男子,是釋尊呼無盡意的代名詞,含有嘉獎之意。調柔名善,質直為男,即大丈夫之美稱。當釋尊正欲說到西方菩薩,而在會聽眾,亦應聽到觀世音菩薩的不可思議事跡之時,無盡意竟能知時應機,把握著這個機會,發起請問,所以釋尊首先對他來一句讚美,然後回答。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是包括九法界眾生,以及見思、塵沙、無明等煩惱。因為六道眾生,固然是苦惱無邊,其餘二乘及菩薩,又何嘗沒有痛苦?不過其痛苦的程度,有深淺的不同而已。地獄眾生,有眾刑交加的苦惱;餓鬼眾生,有饑渴交逼的苦惱;畜道眾生,有大食小,弱肉強食的苦惱;阿修羅眾生,有戰爭殘殺的苦惱;人道眾生,除了生理上生老病死苦,心理上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以及五陰熾盛等苦外,還有自然界發生大寒、大熱、水災、火災、風災等苦,政治上發生戰禍凌亂、苛政殘暴等苦,人事上互相欺騙與陷害,社會上種種威逼與禍患,總之,人世間的苦惱,在時間方面,是無窮無盡,在空間方面,是無量無邊的。

二乘聖人,雖然子縛已斷,但果縛尚存,何況限於智力,飲三昧酒,墮無為坑,還有塵沙煩惱,仍要受方便有餘土的變昜生死苦。至於菩薩,雖然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但微細惑未盡,仍有實報土變易生死未了。是以無論是六道凡夫,抑或是三乘聖人,仍然未能擺脫苦惱的圈套。故佛說:「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

苦惱眾生,只要有機會得聞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又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觀世音菩薩即時運用觀智,觀照苦惱眾生稱名求救之音聲,令苦惱眾生立即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離苦得樂;因為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等視眾生,猶如赤子,不分種族,無論凡聖,一律平等救濟,無苦不拔,無樂不與的。所以,凡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眾生,「皆得解脫」種種苦惱的困擾。

以上僅就事相持名方面而說,若據理性持名方面而言,則當我們稱念觀世音聖號到一心不亂時,進而能體驗到所念的聖號,不離能念之心,能念之心,亦不離所念之聖號。離開能念之心,別無所念的觀音;離開所念的觀音,亦無能念之心;能念之我與所念的觀音打成一片。我是觀音心中之我,觀音是我心中的觀音,我的理性就是觀音的理性,觀音的慈心也就是我的慈心,彼此相契,彼此相通。因此,當眾生內心的愚痴暗蔽,與菩薩智光接觸時,愚痴暗蔽,自然融化於菩薩的慧光中,再無愚痴的黑暗;當眾生的無量苦惱,與菩薩的無上妙樂會合時,無量苦惱,自然變成菩薩的妙樂,再無苦惱的交煎。所以佛說:「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或有人說: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然是無處不遍,無苦不救,無樂不與,那麼,苦惱的眾生,不念菩薩聖號,也應該得救,為甚麼一定要稱念菩薩的聖號才得救呢?答案是:菩薩的大慈大悲,是稱性而起,因為理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無所不遍,所以菩薩的慈悲心,亦是大而無外,猶如日月高懸於天,無所不照。亦如電流之充塞宇宙,無所不在。但麗日中天,必需要有眼的人才能看見;月輪當空,亦要有水才能影現。至於電波,雖然充塞太空,但一定要扭開收音機,才能收到電臺的廣播節目。

盲人不見太陽,並不是太陽的自私;陸地沒有月影,並不是月兒的偏照;收不到電臺的廣播,也不是電波的問題;毛病是在於沒有眼睛,沒有池沼,和沒有把收音機打開吧了。同樣道理,菩薩慈悲救苦的心願,雖如太陽之無私,月兒的遍圓,亦如電波,無所不在,但如果眾生不稱念菩薩的聖號,一如盲人的看不見太陽。今一心稱念菩薩聖號,正是打開心眼,澄清心水,扭開心靈的閉塞,讓菩薩慈悲的心電,流入稱名眾生的心腑;亦使稱名眾生的心腑,與菩薩的心電接觸。如是心電交流、感應同時,始可以獲得菩薩的救濟。所以釋尊回答無盡意菩薩,第一句就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自己亦說:「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可見佛菩薩的說話,是同出一轍,真實不虛的。

三、分別詳答

(一)約口業機明感應

以下是釋尊分別詳細解答,觀世音菩薩救三災,脫四難,滅三毒,應二求等不思議事,今先約口業機而救三災。

1)能救三災

1.救火災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此明菩薩能救火災。火有內火、外火。內火有三種:

一是果報火,無論是眾生依報的財物,被火焚燒,或是正報的身體,遭遇火災燒斃,皆由宿世惡業所招。又劫壞時,劫火洞燃,直至初禪,初禪天人亦難免此果報火災。

二是惡業火:惡業之火,通於三界。三界中眾生,無不被有漏惡業之火焚燒熱惱,故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三是煩惱火:煩惱之火,通於九界。九界聖凡,無不內被煩惱之火所燒;六道凡夫眾生,有三惑火、三毒火;二乘聖人,有塵沙煩惱火;菩薩有無明煩惱火。至於外火,則有鬼火、龍火、霹靂火、山神火、人火、樹火、賊人等七種。九界眾生不是被內火所燒,便為外火所害。但當面對火難逼害時,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即使是惡業所感,陷入大火,其火亦不能燒壞其身。為甚麼?由於菩薩威德神力加被的緣故。菩薩究竟有甚麼威神力呢?楞嚴經觀音菩薩自己說:「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誤入大火,火不能燒。」知見二字,包括六根的覺性。旋復,即旋妄復真,旋轉緣塵之妄知妄見,回歸自性的真知真見。觀音菩薩在因中修行時,能夠旋其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使其妄聞與聲塵脫節,反而回歸真實之聞性。因此,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內見覺之火既息,而外世間之火,自然不能為害。

眾生因為內之見覺屬火,與外一切火性相通,既有業火,則見猛火。今菩薩知見既旋,則無見業,不獨自己能旋彼餘火,不為所害;同時能夠以其自證之力,加被眾生,使一切稱名眾生,為大悲威光所攝,設入大火,不為所害。

觀音菩薩本跡感應頌中記載:清朝有一運糧官,名叫蔡思襄,他的公館與民房相鄰。有一次,鄰人失火,左右鄰舍都忙著搶救衣物,唯有此公,靜坐不動。說也很奇怪,結果左右前後的房屋都燒光了,唯有他的公館孤零零地屹立於一片焦土中。很多人都非常驚奇地問他,有甚麼法寶。他說:我只會念大悲咒。有人說:萬一神咒不靈,不是連性命都犧牲了嗎?他說:我家歷代都是持誦大悲咒,無論遇到刀兵水火種種之災難時,但能一心持咒,累得靈驗,就是我自己,也念了二十多年的大悲咒,凡遇到急難的時候,都是有求必應的。在乾隆年間,我正住在北平,有一次南邊的鄰舍失火,又遇到南風,眼看很快就燒到自己的房子了,當然搬東西是來不及的了,唯有專心持念大悲咒。誰知持咒還未到一遍,忽然風勢轉過來,得以幸免,所以我深信菩薩,是有求必應的,不然,我怎肯這樣冒險呢?

明朝有一姓王的人,住在江蘇崑山,他一心朝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先吃三年長齋,然後啟程。誰知當他所乘的船隻正在啟行時,家人匆匆忙忙走來對他說:鄰家起火,快要燒到自己的店子,叫他趕快回去救火。他說:我積誠三年,方付實踐,怎可因火災而改變自己的志願呢?縱然燒完了我的房子,我亦不回去了。說罷繼續行程,唯端坐船中,專念觀音菩薩聖號。及朝山歸來,見四面房屋都變為焦土,唯有他這間店子,獨存無恙。

又記:民國十一年,日本地震,佛教普濟日淡會代表包承志,楊叔吉等赴日弔慰,與釋印光函言:日本此次死亡人數,約三十餘萬,骸骨山積,東京淺草區幾全滅,公園池水燒乾,園內有觀音堂,除舊式老屋三間,難民被火包圍群集於此者,約三萬餘,堂內外房上皆遍,同念觀世音菩薩,悉免於難,堂亦獨存。日人由茲稱頌不置。由此,可見觀音菩薩的感應,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2.救水災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水亦有果報水、惡業水、煩惱水等不同。果報水不但殃及人間,且在壞劫時,大水災瀰浸至二禪天。因為二禪天人,仍有喜歡心,是心一動,即為水災之因。惡業水通於三界,故古人說:苦海茫茫。特別是貪欲之水尤甚。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煩惱之水,亦通九界,是以九界眾生,都沉溺於煩惱苦海中。既內有煩惱之水,自然招至外來的水災。但當我們慘遭水劫時,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定得免於難。

楞嚴經說:「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因為聞聽屬水,眾生一向隨聲漂沉,因成愛河,聚成苦海,故有遭遇水難之危。觀世音菩薩能夠觀聽旋復,反聞自性,因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不獨旋彼餘水,不為所溺,且能以自證之力,加被持名眾生,得脫水難。

法宛珠林曾載有出洑照江的一段故事:晉律榮,山東瑯琊人,嘗至東陽。還經定出,舟人不習水道,誤墮洄洑中,垂欲沉沒。榮無復他計,惟至心呼觀世音名,

須臾間,如有數十人齊力牽引者,頃時湧出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太昏暗,風雨均厲,前駛不知所向,而湧浪轉盛,船幾欲覆,榮至心誦佛經不輟。忽望見山頭有火,烈焰熾盛,澈照江心;迥舟趨之,安然達岸,既至光息,無復所見。明日問浦中人,昨日山上是何火?眾愣然曰,風雨如此,火自何來?乃知佛力冥佑矣。榮後為會稽督護,名士謝敷,恆口述此事,與榮同舟者,沙門友道蘊。謹篤人也,亦具其事本末,為傅亮言之,與榮所說同。可見觀音菩薩能救水難,累見事實。

3.救風災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金是赤金,銀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寶,硨磲是白色寶,瑪瑙是紅色寶,珊瑚寶形同樹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變成,珍珠是從蚌中取出的珠寶,此七寶為世人所貪愛,而又多產自大海。是以古代,常有人為了獵取這些珠寶,而組織成龐大的隊伍,入海採寶。

黑風,即是怪風,亦是鬼風;羅剎鬼,又名食人鬼,男醜女貌,性殘好殺,常出沒於海邊島嶼,以食人為生。據說:從前師子國有商賈百餘人,航海而來,忽遇惡風,將船隻飄墮羅剎鬼國。許多羅剎女,急急迎上來。其中有一聰慧的商人,知船隻已被黑風吹入鬼國,來者實不懷好意,於是馬上勸導眾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久,大風忽起,將船吹出,速達中國。由此,足證佛言不妄。

現代,入海採寶之事已少見,但舉世熙熙攘攘,無不皆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當船隻航行於茫茫大海,水天一色的時候,誰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與隨身貨物的安全,萬一不幸,發生意外,那唯一的救星,就是稱念觀世音菩薩了。楞嚴經說:「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妄想,即是第六虛妄意識,時而思善,時而思惡;當惡念現前,能殺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如羅剎鬼吞噬人的肉體。觀音菩薩,既已反聞入流,外不緣塵,內不循根,根塵既亡,識心亦滅,所以妄想得以消滅。妄想既消,則心無殺害之念,而能超越鬼之心行。因此,當人進入鬼國時,能一心稱念菩薩名號,機感交應,即獲菩薩威力加被,得免其難。

又鬼者祟也,象徵人們心地之不正大。羅剎鬼,是殺心最盛的動物,象徵人們內心的惡念;黑風,猶如人心的煩惱;眾生因為被惡念所蔽,內心不能俯仰無愧,所以被無明的黑風,把智慧的船隻,飄沒於生死苦海中,沉淪不已。現在一心稱念菩薩,捨棄惡念,妄想不起,殺心頓消,內無殺心,自然不會再招致外鬼侵害,因此,得以解脫黑風羅剎鬼難。

還有黑風亦有三種:一是果報風,壞劫時能壞三禪天。二是惡業風,通於三界。三是煩惱黑風,卻遍吹九界。總之,九界眾生,都難免水火風三災之苦難。當我們受到水災、火災或風災危害時,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菩薩自然觀其音聲而來救濟,以是因緣,故名觀世音。

2)能脫四難

1.脫刑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復有人的復字,是接上文而說。因為眾生多生多世,曾經作了無邊的惡業,所招惡報,亦無量無邊,除以上水、火、風三災之外,倘若又有人或遭意外,或處戰地,面對刀槍劍戟,生命危在旦夕之際,或含冤莫訴、臨上斷頭台的一剎那,果能至誠懇切,一心稱念菩薩的聖號,那麼,對方所執持的刀杖,便無端折壞,不能加害。因為觀世音菩薩,自從修習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獲得一根返源,六根成解脫之後,便能以金剛三昧之力,加被被害眾生,使身堅如金剛石;然則以刀砍金剛石,何刀不壞?即使其刀不壞,亦不能有損其身。

又菩薩已經銷妄復真,根塵俱亡,若根若塵,無不復歸如來藏性。屬色塵之刀,與屬根塵之身,在菩薩看來,無不是如來藏性,如是以藏性觸藏性,不是猶如以刀割水,如風吹光一樣無損於對方嗎?故楞嚴經說:「五者薰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齊書載:孫敬德防守北陲,曾造觀音像,每日禮拜奉事,後為賊人陷害,判處死刑,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和尚,教他誦普門品千遍;後臨刑時,刀折成三段,其首無傷。丞相為奏王上,遂得幸免一死。

從前有一米商,信仰菩薩甚篤,無論到甚麼地方,身邊常帶著一個用木刻得極精巧細小的觀音像,當他上船時,就請在船上供養,上了岸,便請回家中奉事。有一次,在回家的船上睡覺,忽夢見菩薩告訴他:「逢橋莫停舟,遇油須抹頭;斗穀三升米,青蠅聚筆頭」四句話後,並叮囑他,不要忘記,趕快開船。他驚醒後,馬上命令船夫開船。不久,風雨交加,船夫正欲把船隻駛到附近的一座石橋下躲避,他猛然想起「逢橋莫停舟」的話,強要船夫把船衝過橋去,就在船隻渡過橋下的一剎那,那座石橋竟然全座崩塌。及回到家中,照常把那小型的菩薩像,請回家裹供養時,一不留心,把油燈的油瀉得滿地,他又想起「逢油須抹頭」的話,便把地上的油,通通抹到頭上去。晚上,照常與妻子同床,誰知次晨起來,看見血塗衾被,妻子的頭已不知去向,岳父母竟然控告他,意圖另娶而殺妻,真是禍從天降。幸而縣官提審之際,正欲執筆判其死刑時,卻有無數蒼蠅聚於筆尖,無法落筆;賢明的縣官,知道其中必有冤情,於是從容再審,命其如實招供。因此,他把在回家的前後和所做的夢,通通告訴縣官。突然有一陪審員問他,家裹是否有康七其人?答:鄰家有。於是捕來公堂審訊,康七無奈,只好將其與婦私通而蓄意殺他,誰知因他滿頭油氣,疑是其婦而誤殺的事,原原本本說出來;至時案情大白,而免於刑。後來縣官問陪審員,你怎知這康七,才是凶手呢?答:觀音告訴他:斗穀三升米,除了三升米之外,不是還有七升康嗎?凶手不是康七其人是誰?於是連縣官,都深深信仰菩薩的靈感。

又從前有人篤信菩薩,她的髻中,常藏一尊小型金觀音像。後來被誣為賊,宣判死罪,誰知臨刑那天,連斬三刀,不但頸皮不破,而且鏗鏘作金聲。監斬官甚以為奇,後來解開他的髮髻,見有觀音像小尊,像額上刀痕三條宛然。

又法宛珠林載:唐太宗時,有一官員名董雄,因為與李仙童的事有關,涉及嫌疑,與王忻等數十人,都被關進牢裏。董雄無法,唯有一心稱念觀音名號,奇怪得很,在不知覺間,手腳上的鎖,自然地掉下來。獄吏稟知御史張守一,親自勘驗,驚奇之下,重加封鎖。董雄照常持名,鎖又掉下來,如是者數次,因而與共獄者,俱獲赦免。

2.脫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羅剎是梵語,譯為暴惡、或非天。夜叉,譯為疾捷,都是惱害人的惡鬼。三千大千國土,是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圍繞一座須彌山腰遊行,須彌山外有香水海,再外邊有七金山,每一金山中間,隔一道香水海,須彌山的四面是四洲,須彌山上面是六欲天。如是一須彌山,一日,一月,一四洲,一六欲天,是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名小千世界,為色界初禪天所蓋覆。再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為色界二禪天所蓋覆。又集一千個中千世界,上邊有色界三禪天所蓋覆,叫做大千世界,為色界四禪天所蓋覆。因有小、中、大三個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鬼有五通,而且勢力很大,假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了夜叉、羅剎鬼,那真的要變成鬼的世界了。在這樣充滿惡鬼的世界裏,真是恐怖極了。當我們被惡鬼惱亂而發生恐怖不安的時候,只要稱念觀音菩薩聖號,這些鬼就不能用祂的惡眼看見你,何況加害於你呢?因為鬼,是黑暗的東西,而觀音自從反聞聞自性,回復真性,發本明耀之後,便智光朗然,周遍法界,無幽不照,無暗不破。我們稱念聖號,便投進菩薩威光照耀中,那些以幽隱暗昧為性之鬼,反不堪菩薩強烈智光之照耀,就如土梟鳥之晝盲夜視,不能打開祂的鬼眼睛,根本不能看見你在那裏,又怎能加害於你呢?

楞嚴經說:「六者、聞薰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荼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旁,目不能視。」也許有人不肯相信,那來這麼多鬼呢?其實,只要我們冷靜的想一想,再睜開我們的眼睛看一看,我們所居住的現實世界,不是處處皆使人觸目驚心,在在盡令人揚魂蕩魄嗎?不是隨時隨地都充滿殘忍、戰爭、殺害的恐怖事情,每一角落都瀰漫著奸詐、陰險、毒辣種種黑暗的東西嗎?這與充滿鬼的世界,又有何分別呢?我們處在這樣一個無異於鬼的世界裏,其苦惱是數說不盡的,不如意事,更是十常八九。但我們若能專誠持念菩薩聖號,妄念不生的話,那你自性的心光,自然顯現,當你靈光獨耀時,不但外鬼不能惱害你,甚至不能看見你。所以,當我們無論是遇到鬼道的鬼,或是人道的鬼來惱害自己時,只要持念菩薩聖號,使自己內心的自性靈光,與菩薩的智慧聖光打成一片,一定可以解脫鬼的困擾。

3.脫囚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杻是手銬,械是腳鐐,以木加頸名枷,以鐵鍊繫身名鎖,俱為刑具。身受這些刑具的人,固然是觸犯法律,罪有應得;但其中亦有不少是無辜受害的。無論是罪有應得,抑無辜枉受,都是惡業所感。倘能稱念觀音聖號,皆得解脫。因為觀世音菩薩因中修行時,能夠音性圓銷,觀聽返入,不但聲塵銷滅,其餘色等諸塵,亦同時消殞,外離塵緣,內旋諸根,根塵雙泯,杻械枷鎖等色塵刑具,菩薩觀之固屬虛妄,而被繫禁者的六根,又何嘗不是虛妄呢?以虛妄之塵,鎖虛妄之根,不是等如以虛空鎖虛空嗎?由於菩薩因中作如是觀,果上獲得事理圓融,故能加被杻械枷鎖檢繫身體的眾生,令得解脫。正如楞嚴所說:「七者,音性圓鎖,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法苑珠林載:晉朝的竇傳,在永和七年,為高昌步卒呂護所俘虜,同伴七人共繫獄中,不久將殺;適有一位方外朋友,道山和尚來慰問他,並教他專心默念菩薩聖號。傳果然依教奉行,經三晝夜,械鎖忽然自脫。竇傳想,我的手銬腳鐐雖得脫落,但同伴各人,仍在禁監中,何忍捨去?於是復求菩薩加被,並勸同伴一心稱念聖號,結果眾人刑具亦解,而得共同逃脫這次不幸的遭遇。但這只是逃脫有形的外來枷鎖,我們凡夫俗子,除了有形的枷鎖外,還有無形的煩惱枷鎖。這無形的煩惱枷鎖,牢牢鎖繫著九法界眾生。是以九法界眾生,都應該專心稱念菩薩聖號;若能由事相持名,進而理性持名,妄念盡消,根塵脫落,自然可以解除內在煩惱的枷鎖,而獲證佛果無上菩提的自由自在。

4.脫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齊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傷命叫冤,奪財叫賊,既殺人後奪財,所以叫做冤賊。現在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怨賊,正顯示四週環境的危險與恐怖。商主,就如現代的經理,或是商團的團長,或是運輸隊的隊長。齋者,教也;持者,執也;重寶,表示他們所帶的東西,不是普通的貨物,而是貴重的珠寶。在這樣充滿冤賊的惡劣環境中,竟有一個富有的老闆,率領著許多商人,帶著大批貴重的寶物,經過一段很險要的道路,誰能安枕無憂?誰不心驚膽跳?當眾人正在憂慼萬分時,其中如果有一個平日深信三寶,恭敬佛法的人,高聲對大眾說:「這段路程雖然危險萬分,但各位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懼,只要大家能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一定能以無畏施於我們,令我們得以安然渡過這段危險的道路。」當時這些商人,真的異口同聲,稱念菩薩聖號,後來,果然旅途平安,抵達目的地。

楞嚴經說:「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因為菩薩因中修行,入流亡所時,外脫聲塵,內證聞性,故能稱性而起無緣大慈,用此慈力,加被眾生,能令眾生,經過危險的路途,或曠野山隘之間,或盜賊持刀槍威脅之際,都能脫離賊難,化險為夷。但這只是解脫外來的有形的賊難。至於內在無形的煩惱,比外賊更厲害,更可怕。外來的賊只是劫奪人身外的財物,傷害我人短暫的肉體,可是煩惱賊,不但劫奪人的功德法財,更傷害人的法身慧命;不但使人的肉體受害,更使我人的精神痛苦;不但使人現在受苦,同時令人生生世世,沉溺生死苦海、備受眾苦,永無已時。此煩惱賊不但常常擾害六凡眾生,而且斗膽惱亂三乘聖人,九法界裡,都滿佈著煩惱賊的魔影,是以煩惱賊比外來的賊為害尤甚。當煩惱賊來光顧我們時,如果能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內不見有能念之我,外不見有所念的菩薩;能所雙亡,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妄念頓消,即可殺除煩惱賊,頓證真如理。能夠這樣,才是究竟脫離怨賊之難。

3)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文是總結以上三災、四難。釋尊為使發問者注意,所以特別叫一聲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之下,再加以摩訶薩,正是顯示觀世音菩薩,並不是普通的凡夫菩薩,亦不是普通的聖人菩薩,而是一位具有大道心、大願力、大慈悲、大行門、大無畏、大功德、大神通、大妙用,能夠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施於眾生,從佛道再來的大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虛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廣大無礙的救世者;亦是帶果修因,乘願再來的大慈悲父,所以稱為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出其功德妙用。菩薩之功德妙用,和給予眾生的恩惠,深而且大,高而且顯,不但名彰三土,同時德超六凡三乘,故說巍巍。如是,是指上面所說菩薩能救四難的大無畏施。因為菩薩有大悲心,有大妙用,如水之在地、無處不有,如電之在空、無所不在。處於三災、四難中的苦惱眾生,若能稱念菩薩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所在,便來救濟,令眾生得離三災四難。以此因緣,故名觀世音。

(二)約意業機明感應

1)除三毒

果必由因,報必由業。以上所說眾生的三災四難,皆由眾生心中貪瞋痴三毒,所作殺盜淫等業因,而招感得來的惡報。是以三毒之為害,較三災四難尤甚。三災四難只是危害人的色身,而三毒卻是危害人的法身慧命;欲想究竟拔苦與樂,非進而拔除三毒之禍根不可。

1.除貪毒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使得離欲。

欲由貪生,貪是愛本,愛又為生死之根,故欲滅生死之苦,必須先除生死之根。所以釋尊教人寡欲知足,割愛辭親,修習不淨觀,以對治貪欲之毒。但眾生之愛欲,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孟子說:「食色性也」。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可見貪愛與人生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難怪芸芸眾生,無不沉溺於愛河,無法自拔。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貪欲熾盛的人,既不能修習不淨觀,又無其他的方法可節欲的話,則其後患,實不堪設想。觀世音菩薩在因中修行時,能以反聞照性之功,熏彼出流的妄聞,而成入流之真聞,六塵俱亡,六根互用;不獨遠離聲塵之困擾,亦離色塵之侵犯。故多欲眾生,若能稱念菩薩聖號,菩薩自能以離塵亡所,反妄歸真的威德神力加被於彼,令彼遠離貪欲之毒。故楞嚴經說:「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

又眾生稱念聖號,自能澄清心水,提高理智,克服欲念;果能念茲在茲,行亦念,坐亦念,唯此一念,更無別念,試問貪心又從何起?愛念又從何而來?又當我們一念專一,一念清淨時,念不離心,心不離念,所謂:稱性起念,全念契性,性中本然清淨,既無妄念,又何來貪毒?所以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2.離瞋毒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瞋的起因有三:一是順理瞋:因無辜受害,或他人無理取鬧,故意中傷破壞自己的聲譽與地位,甚至損害自己的依報或正報,所以大發脾氣,此屬人之常情,發脾氣發得有理,故名順理瞋。

二是非理瞋:這是無緣無故而發瞋心,或惡人先告狀之類;明知自己理虧,對人不起,但大發虎威,先發制人,無故動肝火,反臉無情;或無端發脾氣,這些都是拂乎人情,非理而瞋。

三是爭論瞋:或起於辯論,或起於閒談。在辯論會中,每見到雙方爭持不下,而激烈駁辯,結果,弄得面紅耳赤,各懷憤恨。或有人在茶餘飯後,雖情投意合,相對聊天,但偶一談及關於雙方見解不能一致,或思想不能統一的某一問題,或某一主義時,由於彼此意志的分歧,不難會發出相反的言論;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唇槍舌劍,互相廝殺,甚至瞋火萬丈,大打出手,這些導源於爭論的瞋心,都名為爭論瞋。

 

無論是順理瞋,非理瞋,抑或爭論瞋,都會自害損他。人與人之間的糾紛與磨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開火,甚至老修行人,功虧一簣,招致三塗之苦,俱導源於瞋心。

昔日,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時,發心雖廣,但功夫未深。有一次,一個婆羅門教徒,走來試他:尊者!我聞得說您發大心,行菩薩道,所以我特別來請您布施您一隻眼睛給我;因為我的母親生病,醫生說: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作藥,才能治療。舍利弗聽說,毫不思索地立即挖下自己的左眼給他。但婆羅門說:啊!我弄錯了,醫生說:是要右眼才好哩。舍利弗於是又挖了右邊的眼睛給他,好好的兩隻眼睛把它挖下來,已經痛苦不堪了,何況因此會影響到今後的生活呢?在平常人來說,是誰也做不到的,但舍利弗是行菩薩道的人,只要眾生得離苦難,即使自己痛苦一點,甚至犧牲了今後生活上的幸福,都在所不計,所以肯把自己的眼睛挖了一隻又一隻的施捨給對方。誰知對方拿了舍利弗的兩隻眼睛,不但不道謝,反而用鼻子鉙了一鉙說:「喲!這麼腥臭的眼睛,怎能醫好我母親的病呢?」接著把兩隻眼睛擲到地上,同時用腳去踐踏它。這真是豈有此理。當時的舍利弗氣極了,大發瞋恨心說:菩薩道是行不得的,還是自了好,遂退失菩提心,退居凡小。後又遇惡逆的境界,起瞋毒心,受了蚖蛇之報。所以古德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又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可見瞋心之為患,尤甚於洪水猛獸,如果信仰佛法,富有修養的人,還可以修慈悲觀來對治它。但一般凡夫俗子,就無法控制它,以致招來彌天大禍。

觀世音菩薩說:「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因為菩薩因中修行,反聞聞自性,除了純一聞音之妙性外,再無能對之根,亦無所對之塵,性境圓融,根塵俱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以此加被眾生,故能令一切忿怒瞋恨的眾生,但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可以制服忿怒之心,息滅瞋恨之火,甚至徹底除去瞋毒。

從前有一秀才名高蕃,娶妻樊氏,貌雖美,但性情兇暴,致使秀才每受河東獅吼的隱痛,甚至因此打擊,終日鬱鬱不樂,形如野鶴。幸得岳母同情,常念觀世音菩薩,祈求他們夫婦和睦。一日夢見菩薩告訴他說:樊氏前生是某寺和尚所養的長生鼠,高秀才前生為一書生,寄居寺中,攻讀詩書,曾斃此長生鼠,所以現在結為夫婦,以報前生之仇,非死不休,若能念普門品,自可解冤釋結云。岳母因以此告訴女婿和他的父母,勸令他們共同發心,常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後來有一次,忽然來了一位占卦算命的老和尚,鄉人爭往求問,樊氏聽說,亦去占卦。誰知這位老和尚,對樊氏說:「莫要瞋,莫要瞋,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同時用一杯水噴在她面上,左右的人看見了這情形,不禁替這老和尚捏了一把冷汗;因為大家都知道,樊氏平常為人,兇狠潑辣,誰都不敢開罪她。現在這老和尚竟不知情,不但斥責她,並且把一杯水噴到她的面上,豈不是撞下大禍嗎?豈料事情竟然出乎眾人意料之外,樊氏不特不發脾氣,反而頓有所悟,於是脾氣全改,力革前非,成為賢婦孝媳,前後判若兩人。可見觀世音菩薩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3.除痴毒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痴為愚蠢之至極,實為無明煩惱所障蔽。無明煩惱有迷事的,亦有迷理的。迷事無明,是迷於事相而起,不明因果,不辨邪正;反而認妄為真,以物為己,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能障真諦,難了生死之事,故名事痴。迷理無明,是迷於理性而起,不識真心,不明自性,不達中道,妄起我法二執,能障中道之理,故名理痴。無論是事痴抑或理痴,都稱無明,都為一切過患的根本。貪與瞋起於是,生與死亦導源於是,乃至一切煩惱,一切痛苦無不起於是。所以欲滅苦惱,必應先除愚痴。

在佛所說各種法門中,因緣觀,是對治愚痴最好的法寶,所謂:多痴眾生修因緣觀。但越是愚痴,越不能修觀,那只好專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了。因為菩薩因中修行,早已銷除所緣之妄塵,而回復自性之本妙明淨,使內之身心,外之法界,猶如琉璃寶,洞然朗照,內外明徹,再無無明之障,愚痴之蔽。以此自證之智,加被眾生,自能使一切愚痴的眾生,藉正念以祛邪執,杖智日以破昏暗,永離愚痴之毒。所以楞嚴經說:「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明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

從前有一和尚名澍庵,既愚蠢,又頑固,常常與人吵罵。有一次破壞常住規則,被常住遷單。晚上他暗自思惟,頓生慚愧。於是次晨哀求當家師,允他入關清修,懺悔以往。當家師見其能覺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故滿他所願,使他獲得一個懺悔自新的機會。在關中專持大悲咒,稱念觀世音聖號,和禮拜觀音聖像;如是三年出關,智慧無礙。不獨能講經說法,深達經中要義;同時對於世間書籍,四書五經,無不通曉。

又昔日有小沙彌,愚蠢極了,他的師傅每教他持誦,都是說者津津,聽者渺渺。後來他的師父教他稱念和禮拜觀世音菩薩,每天晚上,以一柱香的時間為限,時間到了,必須等待師傅搖鈴,始得休息。如是者三年,有一次他的師傅竟然忘了拉鈴,但奇怪得很,當小沙彌禮念一柱香後,鈴聲自響,小沙彌還以為是師父搖鈴呢?次晨,師父責他不應擅自睡覺時,他如實以對,師以為奇;次晚故意不拉鈴,而且屆時親往探聽,果然鈴會自響。自此,小沙彌較前聰明百倍,一切經典,不教自曉,過目不忘。可見菩薩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2)結歎勸持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成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此總結菩薩饒益眾生的威德神力,和勸導眾生,應該稱念受持菩薩聖號。這裏眾生二字,是包括六凡和三乘。因為二乘耽戀於空是貪,厭棄世間,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是瞋;不知佛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道理,而沈空滯寂,以為究竟,是愚痴。

菩薩喜神通遊戲世間,或著相度生,甚至中道法愛,是貪;鄙視二乘執空,甚至捨棄二邊,厭惡空有,是瞋;不明白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圓融中道妙理,是愚痴。所以不獨六道眾生有三毒之害,三乘聖人,亦有三毒之患;如果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到真諦事一心不亂,可破凡夫因見思煩惱迷事而起的三毒,見真空觀世音菩薩。念到俗諦事一心不亂,可破二乘因塵沙煩惱迷事而起的三毒,可見妙有觀世音。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亂,可除菩薩因根本無明煩惱迷理而起的三毒,可見中道觀世音。所以釋尊說:「無盡意,你看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大威德神力,不但能除凡夫迷事而起的三毒,更能使三乘聖人,徹底除去因迷事或因迷理而起的三毒;甚至畢竟成佛。因此,所有眾生,無論是凡、是聖,都應該常常稱念;不但口要念,而且心要念;不用妄想雜亂的心念,不用過去心,或未來心念,而要用現在一心不亂、清淨無著的心來念;念念不離心,心心不離念。這樣才可以獲得感應道交,這樣,才是意業恭敬。」

(一)約身業機明感應

1)明二求

1.求男得男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一般眾生,不論男女,無不注重嗣續,傳宗接後。儒家尤有明訓,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裏特別指出‧女人求子之心,較之男人急切;特別是在封建時代,女人不育,不獨為翁姑所嫌、丈夫所棄,且為朋友所笑,餘婦所輕。因此,沒有子息的女人,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誕生一個寧馨兒的。

釋尊說:觀世音菩薩,不但能救眾生三災、四難和三毒之苦,同時若有女人設欲求男,但能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因為觀世音菩薩因中修習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當聞所聞盡,旋復一真之聞性時;不獨銷融四大和合之幻形,且能證入不動搖、不生滅之理體。所以能稱體起用,依理成事;從真涉俗,以一身現無量身,涉入三世間,隨類現身。這些都是證得方便智後所起的妙用。方便屬權,權能幹事,有生男義。故以此自證功德,加被眾生;能令法界眾生,求子得子。故楞嚴經說:「十二者,融形復間,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供養有二:一是身供養,在諸佛前,執役效勞,以求福足。二是心供養,常隨佛學,代轉法輪。既能善順佛心,復令諸佛得暢本懷,以求慧足。菩薩帶果以修福慧,故能以此福慧加被眾生,令無子者,供養禮拜,便得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有福無慧,是為痴福,如敗家弟子,有等於無。有慧無福,是為狂慧,如狡辯之徒,到處闖禍,無勝於有。今因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所得之子,不但有福,而且有慧。有福德,則富且貴;有智慧,則廉而能明。那麼,不但承宗接嗣,更能光宗耀祖呢!

從前,有一譚憲卿,是一位良善而富有的長者。但年屆半百,膝下猶虛。族姪爭繼分產,譚心有不甘,於是求觀世音菩薩慈悲賜子;特設大悲懺壇,修懺四十九天。結果,妾得一子,既端莊,復聰敏,其妻又出資建白衣閣,旋亦生子。

又從前荊州有一位姓黃的鰥夫,只有一女兒伴在身邊,但其女已在十四歲的時候許配人家。這位黃家小姐,不但賢德聰慧,且信仰佛教,常常稱念禮拜觀世音菩薩。有一天晚上,夢見觀世音菩薩告訴她說:父親孝義,不應無後,可惜他已年紀老大了,現在我把你變個男子。即刻送了一粒紅丸叫她吞下去,這位小姐當時頓覺生理上發生變化,接著昏睡了七日,醒來的時候,已經變為男性。她的未婚夫,還不肯相信呢!後來,經過政府醫官的檢驗,證明確已變成男性,只好解除婚約。後有詩云:「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

又往昔有一婦人沒有兒子,夫婦共向觀音像前祈禱。晚上夢見觀音以盤乘兒相送;婦人正欲接收,忽有一牛,奔馳而來,致未接到。後雖生一男,但無幾便夭亡,原來是因他們夫婦,平日喜食牛肉的原故,於是夫婦相戒,一心素食,結果,終得一男。由此可知,欲得子嗣,然應當稱念、供養、禮拜、觀世音菩薩。同時,還要戒殺放生,布施行善,持齋修福,始可從心所欲。

2.求女得女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男承內綱,女結外親。有女無男,固屬憾事,但有男無女,亦美中不足。何況現在是女權伸張,男女平等的時代?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作為一個時代女性,不但要才貌雙全,還要有賢淑之德,然後才是出類萃拔的英雌。若有貌無才,則人雖愛而不敬;有才無貌,則敬而不愛;即使才貌雙全,如缺品德,亦不為眾人愛敬,反招非議,受人輕賤。觀世音菩薩因中修行,證得六根互用,明照無二。所以不特立大圓鏡智,能承順十方如來一切秘密法門,更能含裹十方諸佛世界,立空如來藏,領受諸佛法門大小權實,完全無失。因此,能加被眾生,令法界欲求生女之眾生,果能禮拜供養觀音菩薩,便得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楞嚴經說:「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外則品貌端正,行為莊重,是為有福;內則性情柔順,貞靜幽嫻,是為有德。即本品所說的端正有相,宿值德本。由於宿根深厚,福德兼備,所以教人見了,亦敬亦愛,敬愛不已。

2)顯德勸持名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總結上文。有如是力,是指觀世音菩薩,能滿世界人類求男求女的願。不但能滿世間男女之願,且能滿學佛人求男女法門之願。因為男表智慧,女表禪定。欲界眾生散亂心重,有慧無定,名為狂男。無色界眾生,耽著禪定,有定無慧,叫做痴女。色界四禪天,有定有慧,而且定慧均等,但此定女,不能出生無漏慧男,不能斷煩惱,亦不過痴男石女而已,非學佛人所應求的男女法門。

二乘聖者的定慧,雖屬無漏,能斷見思煩惱,能了分段生死;但此慧男,不能斷根本無明,此定女不能入中道妙觀,亦非學佛人所應求。學佛人所應求求的,正是中道智慧之男,中道福德之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是有福之慧男;即慧之定,是有慧之福女。「慧」是智德莊嚴,「定」是福德莊嚴。我們果能修此中道男女法門,自然可以獲得佛果菩提,成為福足;(相好光明無等倫)和慧足(四辯八音,鑒機施教)的兩足尊。

又男性沉毅,女性仁慈,所以男如實智證真,女如權智利生。六凡眾生既不能證真,復不能濟物,是為男女俱無。二乘聖人,雖能證真,但無權智入俗利生;是有男無女。菩薩雖慈悲濟世,入俗利生,但未能斷無明證法身,雖有女而無男。所以,求男如菩薩之欲證真,求女喻二乘之要入俗。證真是修慧,入俗是修福,如是福慧雙修。以福慧莊嚴自性,自性為所莊嚴,福慧為能莊嚴,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莊嚴。

無論是世間求男求女,或是二乘與菩薩求中道權實的男女,只要身禮、口稱、意念,三業供養觀世音菩薩,便可以達到自己所求。所以說:福不唐捐。「唐捐」即空棄。因為供養菩薩,是有求必應,不會落空,不會毀棄。所以釋尊勸導我們,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四、持名功德

(一)一等於多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段文是以彼較此,以顯示念觀音聖號功德的殊勝。因為眾生畢竟是著相的;釋尊恐眾生有持此失彼的懷疑,所以特別以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來較量。

恆河,是印度一河名,發源於雪山頂的阿耨達池。雪山,即今之喜馬拉雅山;由山頂一直流下,如銀河倒瀉,水從天降,所以又名天堂來河。恆河長千百里,闊四十里;水淺而底有沙,其沙光芒燦爛,細如麵粉,即一小撮,尚不可數,何況長達千里,闊四十里的河中所有的沙呢?其數量之大自不待言了。楞嚴經說:現在乘願再來娑婆世界隨類化身、示範眾生的菩薩,有六十二億恆河沙之多。這些菩薩有修實行自利之法、以為眾生模範的;有修權行利他之法、隨順眾生為說法要的。現在有人能遍持這麼多菩薩的名號,並盡形壽,以四事供奉,顯其福田之大。

「盡形壽」,簡非一曝十寒,是精進大。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名四事供養。凡夫菩薩固然需要飲食、衣服、臥具等資生之具,使生活安定,更要醫藥的調攝,然後有充沛的精神去為眾服務。而聖人菩薩,雖用不著重這些東西,但你能發心供養,自然獲得福報。以四事供養,是供養大。能在長時間中,以四事供養這麼多菩薩,是發心大。

釋尊說:「無盡意,假如有人能遍持六十二億恆河菩薩的名字,並且盡此報身,恆以四事供養這麼多的菩薩,無論是福田、供養、發心與精進各方面,都是那麼廣大。你說,他所獲得的福報多不多呢?」當時,無盡意菩薩回答說:「當然很多啦!世尊。」在無盡意的意思,認為,雨滴雖微,聚地尚可成流;塵勞至細,積筐便足培岳;何況盡形壽持誦這麼多的菩薩名號,並以四事供奉,所獲得的福報,當然是數之不盡了。但他又怎知道這些福德,猶不及一時持念觀世音聖號呢?所以釋尊說:「若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為甚麼觀世音菩薩一名,能等於其餘眾多的聖號呢?其中原因有二:一觀音三昧經說:觀世音菩薩,昔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尊當時曾在其座下,充當苦行弟子,而親近之。可見觀音菩薩早已成佛,但為度生心切,所以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甚至以三十二應,教化眾生。其功德巍巍,不可思議。其他六十二億恆河沙眾的法王子雖多,但俱屬權事,猶如其他珠寶。觀音菩薩是果後施化的大士;帶果修因,猶如摩尼寶珠。其德但舉一毫,雖普賢菩薩,亦莫知其邊際;所以一名能等於眾多聖號。如一摩尼寶珠,能勝眾寶一樣。

二因為觀音菩薩因中修行,獲得耳根圓通常三真實,為一切圓通之根本。不但微妙、應化無窮,鑒機不謬;同時能應身遍十法界,心含十方無量世界眾生,自他不二,一切無礙。故只稱念觀音聖號,其餘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亦莫不在其中。楞嚴經說:「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所以能以一根而敵眾多法門,以一號而勝眾多名號。

由於觀世音菩薩,若因若果,俱不可思議。故有人單持觀世音菩薩聖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雖不及前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之多,亦不及其盡形壽時間之長,和四事供養之大;但這二人所獲得的福德,是平等平等,沒有絲毫增減的,同是經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因為持菩薩洪名,並非事相有漏之福,而是扭轉眾生塵勞妄想而為正念。不但得福,且能破惑。不但了生死,且能證菩提。所以其福是不可思議,不可窮盡的。

(二)結顯多福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一般人總以為,念一菩薩名號,不如念很多菩薩的名號。或以為念佛不如持咒;持咒不如誦經;誦經又不如拜懺;拜大悲懺又不如拜淨土懺;拜淨土懺又不如拜梁皇懺。於是,今天念佛,明天誦經;今日拜這樣懺,明日拜那樣懺;忙箇不休。雖然亦有功德,可是因為念頭太多,反而弄得心神不寧。不如至誠懇切,專一不二地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其所得的福德,並不亞於稱念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事半而功倍,因少而福大,又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釋尊屢屢勸導眾生,應該稱念觀音聖號。最後特別提醒無盡意菩薩說:「無盡意!你看,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能夠獲得如是眾多乃至無量無邊的福德和利益。

「如是」含有二義:一是指念觀音一名,其得福德,等於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洪名。二是指以上所說:能救三災、能脫四難、能離三毒、能應二求等威神妙力。同時,亦是總結觀音菩薩,證得金剛三昧後,能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一悲仰。而以十四無畏施於眾生的無作妙力。

第二節、次番問答

一、無盡意再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這番問答,是合情而又合理的。因為,前番問答,僅說明菩薩悲心救苦,故名觀世音的因緣,還沒有談及菩薩大慈濟世的妙用。又以上所說,但顯菩薩冥加眾生三業顯機之功,未彰菩薩普門示現,顯應之力;是理應有此問。在情方面,觀世音能尋聲救苦,以十四無畏施以眾生,因名觀世音菩薩。我們已經知道了。但觀世音菩薩,原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大士,本宜輔助阿彌陀佛,常居彼土,為甚麼要環遊娑婆世界?又以甚麼方式來為眾生說法?這些當然是菩薩方便示現的事。但這些方便示現的事業,又是怎樣的呢?因此,無盡意菩薩示同凡情,再次提出上文的詢問。

梵語娑婆Sahbe譯為堪忍,意思是說,這個世界裏的眾生,堪能忍受這五濁惡世中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種種逼害,不求解脫;反而醉生夢死,以苦為樂,所以名娑婆世界。

「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詢問關於菩薩三輪不思議的業用。觀世音菩薩,到娑婆世界是不來而來的,雖然在娑婆,以一身而現無量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但在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實未曾動,如月之在天;應身娑婆世界的觀世音,則如千江水月。正因為觀世音菩薩不動本際,而能來此娑婆,以三十二應化身教化眾生,是為身輪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以一口能說無量法:說大說小、說權說實、說偏說圓,應以何法得度,即為說何法;不但契理契機,且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是口輪不可思議。觀世音能鑒群機,對症施藥;以何方法為宜,即以何方法而現身說法;善權方便,是為意輪不可思議。身口意在眾生稱業,因眾生能依身口意而作業的緣故。但在聖人則名三輪。輪有運載之義,菩薩遊娑婆世界,以身口意的妙用,普載群迷出離生死,入涅槃域,所以名三輪。因無盡意問及觀音菩薩三輪應化的事,所以下文,釋尊便將大士二殊勝中,上同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之妙用以答之。

二、釋尊再別答

(一)能應三聖

1)示現佛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菩薩利生,必須先有機感,然後應化;所以先出其機「國土眾生」。國土為依報,眾生為正報。正報眾生依依報的國土而住;依正同舉,名國土眾生。正報眾生有十:即四聖、六凡。依報國土有四:

一凡聖同居土:是六凡有漏五蘊眾生所居住的世界,但其中亦有聖人寄跡其間。如娑婆世界,雖為六道凡夫所居,然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五臺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聖地。此外,尚有許許多多乘願再來、入俗利生的菩薩寄跡人間。而色界中的五不還天,卻是三果聖人阿那含所居住。因為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龍蛇混雜,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

二方便有餘土:為二乘聖人阿羅漢、辟支佛所居。此二乘聖者,雖斷見思煩惱,證真諦理,超越凡聖同居土,解脫分段生死;但仍有塵沙煩惱,與無明煩惱的餘惑未盡,有變易生死未了,還末到達佛果菩提,所居的世界,只是教主方便設立的化城而已,故名方便有餘土。

三實報莊嚴土:是菩薩所居之處。菩薩以真實的行因,而感得真實的果報;由於菩薩行因莊嚴,內心莊嚴,所以不特正報的色身莊嚴,即使是依報的國土,亦非常莊嚴,故名實報莊嚴土。

四常寂光土:是諸佛所住。諸佛圓斷三惑,圓證三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故名常寂光土,亦即是諸佛所證三德祕藏。到此,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才是最微妙、最莊嚴、最崇高的國土。

觀世音菩薩住於常寂光土中,回觀其餘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以及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有何種的機感,便應用何種的身去為其說法。如果有一類實報莊嚴土中的眾生,成佛的機緣已經成熟,一見佛相,即得成就菩提的話;觀世音菩薩,即隨他的機緣,示現佛身,為他說成佛的法門,使他斷惑證真,而得解脫。如楞嚴經說:「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親口所說,應菩薩機而現佛身,為說頓入佛乘之法。

或問:菩薩證得耳門圓通,不過位登圓教初住,怎能現佛身為等覺菩薩說法呢?答案是:菩薩雖位在初住,但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當然可現佛身為等覺說法。何況位居初住,只是菩薩跡門示現而已;若約其本門,則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既然是古佛再來,自當能應菩薩機,示現佛身,為說佛乘,無用置疑。

2)現辟支佛身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應以菩薩身得度的,觀音當然亦以菩薩身而為說法。不過現在,觀音的跡門正是現菩薩身,用不著特別為此類機另外示現,所以此中略而不論。

辟支佛梵語:又名辟支迦羅,舊譯為緣覺,新譯為獨覺。出逢佛世,因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名緣覺;出無佛世,由無師智,春觀百花開,秋看黃葉落,以此靜觀物變的因緣,而自覺無生之理,名獨覺。

聲聞只斷見思煩惱的正使,如貯酒瓶,酒雖倒去,而酒氣尚存;所以阿羅漢還有習氣。辟支佛不但已斷見思惑,同時除去習氣;例如:不但倒去瓶中的酒,更蕩滌乾淨瓶中的酒氣,所以位居聲聞之上。但仍未斷塵沙無明,故居菩薩之下。觀世音菩薩,觀察法界眾生,見有一類應以辟支佛身得度的眾生,就示現辟支佛身,對他說十二因緣的生滅門、與還滅門,使其了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迥。故楞嚴經說:「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3)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聲聞是佛教小乘法中的奉行者,梵語舍羅婆迦sravaka,義譯聲聞。因聞佛言教的音聲而悟道故。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說:「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若諸有學,得四諦空,是指一類由聞佛說四諦法,而知三界苦,修出世道,已斷見惑,位居見道,尚未證得無學位的學者。當這類學者不斷地進修道諦,分斷思惑,分證無為,直到滅諦無生之性將要現前而又未達到圓滿的境界時,觀音菩薩即於其前,現聲聞身,投其所好,為說滅諦無生之法,令其解脫分段生死,橫超三界。所以釋尊對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觀察眾生中,應以聲聞身得度的,即現聲聞身,為其說聲聞的四諦法,使他們解脫三界生死之苦,而獲得有餘涅槃的快樂。

(二)能應六天

1)現梵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梵王是色界梵天主,能管領大千世界。梵天名提婆,又名素羅,以光明、最勝、清淨、自然、自在為義;是享受人間以上,最勝妙果報的地方。在佛教說: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欲界天,是有淫欲與飲食的有情居住地方;除地居天和虛空居天外,還有六層天。

色界天,是有形色有物質的有情居住。因為此類眾生,雖巳斷除欲界的淫欲與飲食,但仍有色身和宮殿之物質存在;此中天人,以其禪定功夫的深淺,和境界之粗妙分為五級,共有二十層。

無色界天,是已經消滅外在身體和宮殿的物質,唯有精神存在;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中,既無形體,亦無國土之色質,故名無色界天。此天亦因其禪定功夫之深淺分為四層。

現說梵王,只是三界中色界大梵天的天主;不但斷欲離愛,戒善具足,獲得初禪定力;還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具大福慧,才有資格做大梵天王。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觀世音菩薩,觀其欲界如有厭離塵欲,希望獲得清淨之身而持戒修善的眾生,應以梵王身得度脫的,即為此類眾生,現梵王身,為說離愛斷欲的方法,使其解脫欲界之苦,而得生色界。

2)現帝釋身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帝釋,又名釋提桓因,譯名能為主,是欲界第二層忉利天的天主。佛經記載:在釋迦佛以前,迦葉佛像法中,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女子,看見迦葉佛像的金箔脫落,本應重敷佛金,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因而向其他三十二人勸捐,集資以敷佛金,以此福報而為三十三天的天主。其餘出資隨喜功德的三十二人所獲福報,為其餘三十二天的天子。

現在觀世音菩薩,因為觀見人道眾生,信仰上帝的緣故,不妨示現帝釋身,以投其所好,然後漸漸引入佛道。但在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總之,無論是欲登天帝之位的眾生,抑或願為上帝兒女的凡夫俗子,觀世音菩薩都權巧方便為他們示現帝釋身,為他們說五戒十善好生行慈之法,以滿他們所願。可見觀音菩薩利生的悲願,是何等的深切而又平等,既不分種族、不分界限、不分凡聖,亦不問信仰的異同,一律平等教化,拔苦與樂,絕對不會因信得救,不信便入地獄。

3)現自在天身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又名他化自在天。能以其他諸天所化現的娛樂,作為自己享受,攝為己有,自在無礙,故以名他化自在天。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觀世音菩薩,以其妙智觀察欲界眾生,若有希望獲得自在天身,以便逍遙自在,遊行十方而無阻礙的機感的話,觀世音菩薩即於其前,現自在天身,為說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報。

或說:六欲天中,別有魔王宮,亦在他化自在天所攝。那麼,觀世音菩薩,該是為教化這等天魔,所以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使其解脫了。

4)現大自在天身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此天居色界之頂,餘經稱為「摩醯首羅」。其實,梵語是摩醯濕伐,譯為大自在。此類眾生,有三眼八臂,騎白牛,執白拂,飛行虛空,統治三千大千世界,為大千界主,得大自在,故名大自在天。

觀世音菩薩,以其觀智觀察欲界人天眾生,如有希望得此自在之身的,便於其前,現大自在天身,為彼說上品十善,以及樂是苦因,捨念清淨等法,令彼成就。故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說:「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5)現天大將軍身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天大將軍,是統領天龍八部鬼神的大將。其的職責是擁護佛法,救護國土,巡視世間,除妖降福,賞善罰惡。如韋陀菩薩,本其護教護人的願力,示現天大將軍身,作為忉利天主的外臣。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諸眾生,指人道及八部鬼神。其中若有人或其他八部眾生,若喜歡統領鬼神,立志救護國土的,觀世音菩薩即為彼等示現天大將軍身,為說五戒十善,及祕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天大將軍身之威勇;以遂其摧邪輔正,保國衛民,護法安僧之志。

6)現四天王身

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梵語毘沙門,譯為多聞,是四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楞嚴經觀世音說:「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據此可知,本品所說毘沙門身,即舉一而該三了。此四天王是天帝釋的外臣武將,居住須彌山腰,各領三部鬼神,令不惱人,恆護正法。金光明經說:「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王。」

觀世音菩薩,觀察人道眾生,或四天人民,如有志愛生四天王宮為太子,或發願為天王護國安邦的,即為彼等示現天王身,為說上品十善,以及統領鬼神,護國安邦之法,令其成就。

(三)能應五人

1)現小王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世間人王有五種。一金名輪王,即是轉輪聖王,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寶隨身,謂四天下象寶、馬寶、將軍寶、義臣寶、寶藏瓶、女寶,是人中最勝者,能統治四天下,以十善化世。登位之時,有金輪寶,從空飛下,而至其前;乘此輪寶,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北四大部洲,各國無不服從,故名轉輪聖王。

二是銀輪王,即位之時,有銀輪寶,從空飛至;乘之一日能遊行東西南三洲,王三天下,各國皆悉服從。

三是銅輪王,有銅輪寶,能遊行東南二洲,各國皆歸其統領。

四是鐵輪王,有鐵輪寶,能遊行南膽部洲,所有各國皆歸其統轄。據說:印度的阿育王,即是鐵輪王。

五是散粟王,指世界上每一國家的國王,其數之多,猶如散布其粟,遍地皆是,故名散粟王。今經文說「小王」,是五王中最後一種。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說:「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王為人中至尊,誰不羨慕?然欲為一國之君,非先修福植德不可。是以觀世音菩薩,見有欲為人王的機感,即現人王之身,為說五戒十善,生貴之因,以及帝王德業等法,令其成就為皇福德,滿其鎮國澤民之願。或有眾生不信佛法,非以人王威德尊嚴,施以佛法教化不可;觀世音菩薩,即為此類眾生,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2)現長者身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長者,梵語是疑叻賀缽底,是積財具德之通稱。世間長者具十德:

一姓貴、為剎帝利種。二位高、朝中元老、宰輔、太傅之類。三大富、倉廩充富。四威猛、具大權威,使人肅然起敬。五智深、心如日月,慧燦珠璣。六年耆、耆年宿德,老當益壯。七行淨、私德磊落,俯仰無愧,堪為人範。八禮備、威儀庠序,待人以禮。九上歎、上為王者所稱讚。十下歸、下為民眾所依歸。具此十德,方稱長者。

由於長者,一言九鼎,舉足輕重,威德顯赫,所以很多人都為之垂涎。觀世音菩薩,觀見有欲為長者,或應以長者身而得度的眾生,即現長者身,為說博施濟眾、仁民愛物之法,令其成就。故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說:「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3)現居士身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居士,梵語是迦羅越,是指志於佛道的在家人,謂之居家之士,故名居士。或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可知此中言居士,是指韜光藏德,寡欲精修,愛談名言,心慕佛法之士。其有德有位者,如蘇東坡之輩;其有德無位者,如王通、邵雍之類。菩薩觀見其應以居士身得度的機感,即應以居士身為說韜光晦跡,潛移默化;或清心寡欲,潔己修身等法,以應其講道論德,為人師範。

4)現宰官身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上至公卿顯貴,下至州牧百僚,凡事政權,受朝廷俸祿的都名宰官。如古之宰相百官,今之首相內閣,甚至廳長、縣長、委員、主席之類。這些軍政長官並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非示現同僚之身,無以化度。所以觀音菩薩,為現宰官之身,而為說法。或有人愛慕宰官職位之顯貴,其俸祿之優厚,而欲得一官半職,觀世音菩薩,亦隨順眾生之機,示現宰官身,為說輔政安邦,整綱立紀,以及修齊治平,忠愛廉明等法,令其成就宰官之身,以遂侍君澤民之願。故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5)現婆羅門身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婆羅門是焚語,譯名淨裔,是古印度四姓之一;亦是一種外道,妄計其族種,是劫初時從大梵天口生,為梵天之後裔,故名淨裔。此種外道,邪見固執,若以和尚身份為彼說法,勢必格格不入。觀世音菩薩,為欲令其改邪歸正,達妄即真,所以現婆羅門身,為說正法,令彼解脫。

又婆羅門為印度權威之貴族,受其辱待勞役者,當然亦希望自己成為貴姓之一,以享其權利。觀世音菩薩為滿眾生所願,所以即於其前,現婆羅門身,為說世智、調氣、煉神之法,令其成就。如楞嚴經說:「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四)能應四眾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佛教的四眾弟子。觀世音菩薩,觀察眾生,如有一類機感,應以比丘、或比丘尼、或優婆塞、或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四眾身而為說法。

1)現比丘身

梵語比丘、又名苾芻。含有三義,所以翻音不翻義。一乞士、內乞佛法以資慧命,外乞飲食以養色身。所以出家佛教徒,是要托缽乞食。現在錫蘭、緬甸、暹羅等國家的和尚,仍然托缽乞食,保持佛世時的遺風,但中國風氣末開,所以未行此制。

二破惡、因為出家人,嚴持淨戒,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能破身口七支之惡,故名破惡。

三怖魔、出家人受比丘具足戒登壇時,便有地行夜叉高聲唱言:「善哉!善哉!」空行善神聞之,又唱善哉!如是展轉傳至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魔王聞之,心生驚怖。因為世人作惡,便能增長魔王的勢力,增加魔眷屬的數量。如果有人出家受戒,持戒念佛,則佛道漸長,魔道日消,甚至出家人橫超三界,發真歸元的時候,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魔王宮殿亦因而震動崩裂,致使魔王大生恐怖,故名怖魔。

具此三義,稱名比丘。楞嚴經說:「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觀世音菩薩觀見在俗男子,心厭塵勞,好學佛法,而割愛出家;初受沙彌十戒,進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時,即於其前現比丘身、為說戒定慧三無漏學,以及清淨梵行等法,令其成就。所以釋尊說觀音菩薩:「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

2)現比丘尼身

比丘尼,是女子出家而受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者,亦具有乞土、破惡、怖魔三義。釋尊說女身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不得作帝釋,三者不得作魔王,四者不得作轉輪王,五者不得作佛。又在封建時代,婦女界更顯得魔障重重,苦惱不堪。如有女人厭棄塵勞,發心出家,受持比丘尼具足戒的機感,觀世音菩薩,便現比丘尼身,為說離染清淨,精修梵行之法,令其具足三無漏學。故楞嚴經說:「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3)現優婆塞身

優婆塞是梵語,新名鄔法索迦,譯為近事男,是指受三皈、守五戒,親近承事供養三寶的清信之士。楞嚴經說:「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五戒是:一不殺害生命,以培養仁慈之心。二不偷盜財物,以培養廉義之德。三不姦淫男女,以克守人倫禮教。四不虛言妄語,以履踐信實之道。五不飲酒,以保持清醒的頭腦。若有居家之士,喜歡受持以上五戒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優婆塞身,為說三皈五戒,不捨妻子而修梵行,不離塵勞而作佛事等法。

4)現優婆夷身

優婆夷,又名鄔法斯迦,譯為近事女,又名清淨女或善女,是指一類貞烈女性,而又能深信三寶,受持五戒的居家婦女。楞嚴經說:「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觀世音菩薩,觀見有一類居家婦女,深信三寶、受持五戒,廣行善事,應以優婆夷身得度的,就現優婆夷身為其說三皈五戒、清心寡欲等法,令其成就。

因為觀世音菩薩,能觀四眾機感而應四眾身,為四眾說法,所以釋尊說:「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五)能應眾婦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在三十二應中,前後所說,除比丘尼及優婆夷之外,菩薩應身,都是屬於男性,僅此一段文,是明菩薩應化婦女身;可見觀世音菩薩本非女相,只隨類示現而已。觀世音菩薩大悲普濟,大慈遍覆,凡有機感,無不應化;不但示現男身度脫男子,亦示現長者夫人,或居士婦女,或宰官夫人,或婆羅門婦女,乃至種種婦女身;但有機感,無不示現。此中僅舉四種婦女以包括其他。同時顯要夫人,閨家婦女,關係國家社會之治亂與興衰甚大,所謂: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然欲齊其家,又非有賢內助不可。是以國家之興衰,社會之治亂,間接繫於顯貴婦女身上。但富貴學道難,何況封建時代,大戶之家,家規必嚴,婦女外出,更非易事。所以觀世音菩薩,特為示現同類身而為說法。楞嚴經說:「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邦國之妻名國夫人;受朝廷誥命之婦為命婦;才德兼備,能為女主師為大家(讀大姑),即大家家訓姑。孝敬仁慈,以事上下,行於內而感化於外為內政;貞靜勤儉,以修女德為立身。家通大夫以上,國通諸侯以上,女人如能內政立身,修身即為齊家治國之本,所以若有婦女能內政立身,以修家國的機感,觀世音菩薩,即現婦女身,為說三從四德,端莊淑慎,正己端風之法,令其成就助治家國之事。菩薩除現宰官婦,治家齊國;現長者婦多德望;居士婦多學識;婆羅門婦多數術,以利生外,還隨機示現,種種婦女身,貴賤不一。如在中國示現女身,而為人所共知的,有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

(六)能應二童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雖曰愛不重不生娑婆,五濁惡世的眾生,無不浸淫於愛河中。但間亦有愛慾淡薄,抱獨身主義的男女。男誓終身不娶,女誓終身不嫁,喜歡清淨修行的,謂之童男童女。觀世音菩薩,觀其應以童男身得度的,即現童男身為說:守直抱樸,固精保元之法,令其成就童真之身;觀其應以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女身,為說堅貞美德,清淨自居,玉質冰心,遠斷塵緣等法,令其成就處女之身。所以楞嚴經說:「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在觀音感應傳中說:唐朝元和十二年時,觀世音菩薩曾示現為一美麗的賣魚女子。因為她美艷無比,人見人愛,所以爭娶為妻。女子說:我教你們念普門品,誰能在今天晚上熟誦,我就嫁給誰。結果,能背誦普門品的有二十人。女子說:以我一身,怎能妻你們二十個人呢?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吧!結果,又有十人在一天中背誦金剛經。但一人又怎能配十夫?於是再教他們念法華經,限於三日念熟。結果,只有馬氏子一人。誰知結婚那天晚上,新娘無端無故死去,並且立即腐爛,馬上要埋葬;後來來了一個和尚,說要見胞妹遺容,教馬氏子開棺一看,除了大堆黃金鎖子骨外,再沒有甚麼屍體。和尚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度人的化身。說罷,即以錫杖荷骨,騰空而去。馬郎於是往洞修道,後不知所終。但至今馬郎洞猶存。常有人傳說這故事,這亦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童女身教化眾生事蹟之一。

(七)能應十類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1)現天身

諸天機應有二:一者求入,二者求出。以上能應六天,是應其求生天的機感;今現天身,是應其求出離的機感。因為天福雖好,但能障聖道,同時好景不永,轉瞬天福享盡,五衰相現,仍然墮惡趣;不如人間得聞正法,能了生死、能證菩提,是以有人,欲求出離天趣。楞嚴經說:「若有諸天,樂出天倫,即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求出離天趣的天人,應以天身得度的,菩薩即現天身而為說法。

2)現龍身

梵語那伽,譯為龍。龍有四種:一是守天宮殿的,二是興雲降雨的,三是開瀆決江的,四是守護伏藏的。此外還有其餘異類、種種不一。龍雖由福報招感,七寶宮殿,且能喚雲變雨,具大力神;但龍有三患:一熱沙炙身,二風壞宮衣,三金翅鳥噉。龍宿世曾行布施,獲得七寶宮殿,但因多瞋,居心不正,犯戒蝰爭,故墮龍身,備受諸苦。今有善根深厚,能覺前非,求脫離龍身的機感,應以龍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龍身,為說布施持戒、正直柔和、仁慈謙讓等法,令其成就,脫離龍身的心願。故楞嚴經說:「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3)現夜叉身

梵語夜叉,譯為勇健,又名捷疾鬼,又名能噉鬼,是一類食人的惡鬼。有地行、空行、飛行三種不同,其中多為菩薩示現,護持正法的。最勝王經說:「是等藥叉,悉皆愛護如來正法,深心護持。」但亦有由暴惡業緣而墮落的,今由佛法熏習,知其苦惱而生厭離,菩薩即現同類身,為說持戒、修福、柔和、慈善等法,令其成就人倫。故楞嚴經說:「若有夜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夜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4)現乾闥婆身

梵語乾闥婆,譯為嗅香神,是帝釋天樂神;不噉酒肉,惟以香為食。所以帝釋需要作樂時,燒沉水香,此神即尋香而至,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觀世音菩薩觀見「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應以乾闥婆身得度的機應,即現乾闥婆身,為說離於放逸,及修五戒、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脫離其倫之願。

5)現阿修羅身

梵語阿修羅,譯名無端正。以其類男醜女貌,無端正之男子故;又名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住於大海深山,常與忉利天作戰,是天道化生的阿修羅。其餘還有人趣所攝的胎生阿修羅,卵生的鬼趣阿修羅,和濕生的畜趣阿修羅。

長阿含經說:「南洲金剛山,有修羅宮,六千由旬,欄楯行樹,每日三時,苦具自至,刀鎗劍戟,從空飛入宮中,修羅若不躲避,必受殺傷。」因為此類眾生,前生雖修下品十善,但常懷猜忌之心,尤其好勝。以此因緣,常受苦具侵害。如有生厭離心,求脫其倫,應以阿修羅身然後得度的機感,觀世音菩薩即現阿修羅身,為說柔和善順、慈忍謙恭、虛心受教,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人倫。故楞嚴經說:「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6)現迦樓羅身

梵語迦樓羅,又名迦留羅,譯為金翅鳥。此鳥翅膀金色,俗謂大鵬鳥,居四天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性喜食龍,每日必食大龍一條,小龍五百然後飽;所以每天必以其翅打開海水,攫龍而食。龍王求救於佛,佛以袈裟贈龍王,教其及眷屬各披袈裟一絲,便可避免大鵬鳥捉食之難。鳥因見龍身披有袈裟,皆不敢食,餓極亦往佛前求救,佛囑其勿攫龍食,可使佛子,每於食時,布施其類,使得飽滿。故今侍者施食偈言:「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即導源於此。現在觀世音菩薩觀見此類眾生,應以同類身得度的,即現迦樓羅身為說仁慈愛物之法,令其脫離畜生,而入勝道。

7)現緊那羅身

梵語緊那羅,又名真陀羅。譯為疑神。其形似人,但頭有一角,見者生疑,故名疑神。又新譯名歌神,是帝釋樂神之一,貌醜而音美。菩薩處胎經說:「須彌山北,十寶山間,有緊那羅,於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大寶殿,壽命極長。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釋請佛,諸天絃歌而頌法門者,即是此神。

楞嚴經說:「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此神雖住七寶宮殿,能歌能舞,但畢竟似人非人,似神非神,形極怪誕,既為帝釋法樂之神,常得見佛聞法,自會生厭離心,希求脫離。是以觀世音菩薩,即現其同類之身,為說歌詠亂心、欲樂無常,及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脫離本倫。

8)現摩侯羅伽身

梵語摩侯羅伽,又名摩呼洛伽,譯為大腹行,又名地龍,即是大蟒蛇神,自頭至腹,粗而且長,此類因心多瞋所感,聾駭無知,常含毒傷生,其苦倍於天龍。如梁武帝妻郗氏,不信因果、不信三寶、損壞寺廟,死後變為大蟒蛇,求救於梁武帝;帝請誌公禪師撰梁皇纖,替他懺悔,郗氏因此得脫蟒神之身,而升天界。

楞嚴經說:「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觀世音菩薩常憫其苦,今得其樂脫本類,求生人身,因而示現同類身,為說忍辱、柔順、修慧、修慈,以及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永捨瞋恚,成就人倫。

9)現人身

人即欲界中有精神、有肉體、有思慮、有愛欲的有情生命,前菩薩能應五人,雖屬人道,但此中總約其喜歡人身,更無異求而言。據佛說,地獄眾生太苦,而天趣眾生太樂,太苦太樂,都能障礙進修聖道;唯有人道眾生,苦樂交參,正好修行辦道。楞嚴經言:「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為甚麼要樂人修人呢?原因有八:

一身難得,故求不失。二世世為人,易於修證。三三乘聖人,並生人中。四唯於人世,可值佛法。五八部皆慕,人豈不願。六唯人道中,能趣菩提。七天著樂,餘趣多苦。八佛菩薩道,皆從人得。所以智者,當善保人身,當善修人身。若有人好樂人身,菩薩即現人身,為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中品戒善,為等流因,令其成就中品色心,為等流果。

10)現非人身

非人,對人而言。以上所說天龍八部即是非人。上現人身,是統收人王宰官等不盡之機。此言非人,是統收天龍八部等不盡之類。凡以上所說未盡攝之機,現皆於人非人等中收攝。顯菩薩不但現以上所說三聖六凡、五人四眾、眾婦二童、八部等身;此外,凡是屬人道或非人道的眾生,如有機感,菩薩無不現其同類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說:「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有形,指有色蘊,如休咎精明等眾生。無形,即無色蘊之空散銷沉等有情。有想,是有四蘊之鬼神精靈等。無想,即是無四蘊的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無情。如是諸類,其中若有厭其本倫,而欲脫離的,菩薩無不一一現其同類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己所欲願。可見菩薩利生,不分階級、不分種類之精神,是何等的偉大。

(八)能應力士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即是護法神。手執金剛寶杵,能降魔伏惡,專打惡人,以護持正法。佛教雖以慈悲為懷,但頑劣之徒,非威德則無以折伏,所以有護法心切者,欲為執金剛神,以藉金剛杵之威德,降魔制惡,擁護佛法的機感,菩薩即為現執金剛神身,為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大威德、大誓願、永固法苑、支持法廈。

正法念經言:「昔有國王,第一夫人生千子,王置千籌,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最後一籌,即賢劫千佛。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為金剛力士,護千佛教。」即今之梵王及金剛神。

三、釋尊總答顯德

(一)總答勸供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因為無盡意菩薩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所以,當釋尊將觀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入諸國土,普門示現的妙用說完之後,特別叫一聲無盡意菩薩,然後用「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等四句,結束回答;同時勸導眾生,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

如是功德,是指以上三十二應的功德。以種種形,顯於每一應中,能俱現種種形。遊諸國土,即是十方國土,非局於娑婆世界。不過,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所以無人不知,無戶不曉。度脫眾生,是菩薩現身說法之目的,觀世音菩薩,所以成就三十二應的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其目的無非是欲度脫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二)顯德結歎

1)能施無畏德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文是顯示菩薩無畏施的功德妙用。布施有三:一財施:財有內財,外財;用衣服、飲食、臥具、金錢與妻子、土地,甚至國家王位等,布施於人,是外財布施。若能布施自已的頭目手足,或燃指、燃香、燒臂、割身捨肉,甚至犧牲性命,名內財布施。

二法布施:是以佛法布施眾生,為一切眾生演說無上妙法。財布施只救眾生色身之苦,法布施能解眾生煩惱,破眾生愚痴,開眾生智慧,所以一切布施中,以法供養為最。

三無畏施:能除人怖畏,能救人急難,或以力助他人,俱名無畏施。楞嚴經十四無畏中,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於四不思議中說:「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因為觀世音菩薩,因中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之後,能圓拔諸根,能迥脫六塵,獲得諸根互用,彼此無礙,就如音聲不為垣牆所礙。因此能稱體起用,任運隨緣,現一一身形,誦一一神咒,所現之形,所說之咒,皆能以無畏力,布施於眾生,令正處於苦惱厄難、無限怖畏恐懼中的眾生,一心稱名,即獲無畏,解脫諸難。由於菩薩實德威孚,遐邇皆聞,所以不但娑婆世界眾生,甚至十方世界,微塵國土眾生,皆名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不過本經上文,無盡意菩薩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因此,釋尊僅約娑婆世界答:「是故娑婆世界,號之為施無畏者」吧了!

2)能感供養德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前三句明能施之人,次三句明所施之物,再次三句明受施之人,末後三句,顯能施者之虔誠。因為無盡意聞佛說,觀世音菩薩,不但救七難、解三毒、滿二求、更能普門示現、以三十二應身,度脫眾生;同時更能於苦惱厄難怖畏中,能以大無畏力施於眾生。像這樣崇高的恩惠、偉大的妙行,是何等的令人敬佩和感動!何況釋尊還殷殷勸導,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因此,無盡意對釋尊說:「世尊!我現在應當遵命,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於是把頸項間所掛的寶珠瓔珞取下,送給觀世音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仁者,是菩薩與菩薩之間平等的稱呼。又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仁人,所以稱仁者。無盡意這串瓔珞,是眾寶珠鑲成的,異常莊嚴寶貴,所以說:價值百千兩金;顯示其供養之物的貴重。

瓔珞,明明是屬於財布施,為甚麼說是法布施呢?因為菩薩深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瓔珞即心,心即瓔珞,稱性布施,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所施之物,更不見有受施之觀音,三輪體空,雖財施亦等如法施。又菩薩布施,並非為己求福,而是代眾生布施,為眾生而作佛事,是如法之施,故財施亦即法施。

又菩薩布施實屬表法。無盡意頸項,表中道實相的妙體;寶珠瓔珞,喻戒定慧陀羅尼種種法門。以瓔珞莊嚴其身,是表示以戒定慧陀羅尼種種法門,莊嚴中道實相理體;示範吾人,應以戒定慧及修種種法門,以莊嚴自己的法身。解頸眾寶瓔珞,表已證中道法門,而不住於一切法門。有如是種種理由,所以無盡意菩薩,對觀世音說:「仁慈的救世者啊!請您接受我的瓔珞法施吧!」

當時,觀世音菩薩是不肯接受的,但非故意推辭,其理由有三:一此物雖貴,然不應貪著,故不受。二既在佛前,未奉佛命,不應受。三此種供養,非出施者本意,是遵佛命,似非誠意,故不受。因此,無盡意菩薩不得不再次請求觀世音菩薩,受他的布施了。

重請之意有二:一為表誠懇,實由欽佩仰德而施,望佛轉致,令其必受。二表示非為己福而施,而是為眾而施,希望對方為眾而受。由此可見無盡意的布施供養,雖是接受佛的勸告,而亦是由於觀世音菩薩威德所感,故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眾生慳心最難破,捨心最難發,現在觀世音菩薩所過之處,都能感化眾生,令其破除慳貪,發心喜捨,甚至哀求菩薩慈愍接受。可知菩薩能感供養的威德,是何等的不可思議了。

3)能修供養德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而無盡意菩薩再次請求接受的時候,釋尊很明白他們雙方的意思,因此,對觀世音菩薩說:你應當大慈大悲,憐愍這位無盡意菩薩的誠意,與在這法華大會中所有的四眾弟子,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而接受這份供養啊!無盡意是為眾而施,假如你不接受,不是辜負了他一片為人的苦心,而不能滿他所願嗎?由於釋尊的敕令和勸告,觀世音菩薩上遵佛旨,下愍四眾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以接受了無盡意菩薩所布施的瓔珞。是即不受而受。受了之後,又分二分,轉供養佛,是受而不受。

分作二分其意有二:一是顯為眾故受,本無所著;二令所布施福為成佛因。一分奉釋迦牟尼佛,是表示回因向果。一分奉多寶如來,是表示古今一際,佛佛道同;同時亦顯示觀世音能修供養之妙德。菩薩無論是自己福報的珍寶,抑或是威德所感,他人供養的珍寶,都能一一供養十方諸佛。故楞嚴經說:「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

4)結歎其德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此總結上文,亦即是總結答。如是,指上文所說悲心救苦,和普門示現種種無作妙用。自在神力,是指菩薩拔苦與樂,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救種種苦,應種種求的妙用,是任運顯現,任運感行,不作而作,無為而為,自由自在,不假作意,毫無勉強;即是楞嚴經所說:「無作妙力」。觀世音菩薩,雖十方普現,有機則應,無感不通;但娑婆世界,怖畏既多,苦難更盛,人多慳貪,少修福慧,所以菩薩特別愍念娑婆世界眾生,時時遊行教化於娑婆世界,所以說: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章、經題 第2頁:第二章、品題
第3頁:第三章、譯題 第4頁:第四章、釋文
第5頁:第五章、釋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