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堂講話第三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道源法師講述

佛堂講話第三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道源法師講述

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日期:2010-08-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源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講的二力相應定生極樂。經文講到二憶念深...從生至生...不相乖異。今天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分三段來講,請看經文:

1、暫憶力弱難敵散亂

「十力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過於母親。父母之恩雖相 提並論,而母親的慈愛尤超過父親。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盜邪婬,做父親的往往一怒而捨棄之,驅逐於門庭之外。母親則不然,她對於不肖的子女,氣 恨固然是氣恨,而在氣恨之中,更深寓憐愍之情,絕不忍捨棄逐出。諸佛對於眾生,猶慈母之愛子。眾生雖不念佛,而且造作殺盜婬妄諸惡業,但佛絕不捨棄,認為 是可憐愍者,和慈母不捨棄不肖子女一樣。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親雖想念,又有甚麼用處呢?佛雖念眾生,而眾生背覺合塵,與佛乖違,佛念亦是無用。倘若兒子 忙念母親,像他母親念他一樣,母子必得團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離。眾生念佛,如能和佛念眾生一樣的懇切深摯,則現前即能見佛,當來永不離佛。

本章從開始至此,都是講念佛三昧的道理。以下講念佛的方法: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眾生心是甚麼 心?就是現在你我的心。憶念二字,以上都籠統的講,就是思想。此節則說「憶佛」「念佛」,已把憶念二字分開了!可釋為:暫念曰憶,久憶曰念。為甚麼要把此 二字分開呢?就是要教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我們要知道暫念力弱。敵不過散亂心,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

凡夫必須要學佛。不學佛,不但不能認識真 心,連妄心也不會認識。甚麼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東想西想的心。我們作凡夫,不自今生始,從無始以來就是凡夫,妄想成了習氣,不 由自主的就要妄想。(註:此時適有一人從外面進來)例如我在這裏講開示,從外面進來一個人,大家不知不覺就要抬頭看看,即是明證。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 麼?不外貪—想五欲順境;瞋—想逆境;癡—糊糊塗塗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麼。不但白天在想,睡夢中還在想!這樣無休止的亂想,究竟有甚麼益處呢?除去累得頭 昏腦漲,使心更加散亂外,可說毫無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亂心」,這就是妄想心的說明。學了佛法,就知道有個「真心」存在,同時也就認識了「妄想心」—散亂 心,認識以後纔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亂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無始以來,它—妄想心就隨我們來了,積習已深,力量強大!我們念佛,就是為了對 治妄想心;但是暫念少念,是敵不過它的!所以說: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昨天已經講過,「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話得說回來,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 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約臨命終時講的。到了報盡生西的時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十念一念纔能往生。但是想在臨終時管制住心意,使不貪戀顛倒,恐怕不 太容易!平時充滿愛欲的妄心,到臨終時即愛境現前,常見老人臨命終時,召集家親眷屬,留下許多遺囑,如財務帳目人事等等,倘若心愛的兒女不在面前,還要掙 扎等待,等待不及則氣雖斷而目不瞑。這就是心在貪戀,意在顛倒。不應貪戀紅塵的道理誰都知道,但是事實很難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捨一切貪 戀,即與佛相應。所以臨終一念非常要緊。又若人到臨命終時,恰遇善知識開示,聞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絕,必生西方無疑。因臨命終時,生死心切,畏佈心 重,願力強,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這是約臨命終時說的。

我們在佛堂念佛,比較容易專心。因有莊嚴的佛像和道場,接觸的人都是清淨伴侶。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會中,豈不妄想更甚!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必須平時常念多念,纔能對治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氣。千萬不可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憶佛」的道理,前面已講過。現在講「念 佛」的道理;方纔講暫念為憶,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發了生死心,若是隨喜念念,祇能種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當作功夫用。或 問: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說出來大家纔知道的呀!實際誰看見佛性了呢?凡夫從無始以來,煩惱深厚,把佛性錮蔽了,必須斷除煩惱, 佛性方得顯現。而欲斷除煩惱,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纔容易斷除,所以帶業往生,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但業力—煩惱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經云:「業力甚 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這個力量有多大呀!斷除固然甚難,帶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業力帶去,必須多念佛,加強佛的力量纔行。古人有固定 一天念十萬佛的,即是要增強佛力以便帶業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專修方見功夫,兼修恐難如願,例如一天念十萬聲佛,一般出家人已難辦到。何況在家人事 務繁多,更難辦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這要定個功課,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記數,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間斷。此外隨時隨地加念。忙亦不礙,如做 飯、洗衣、坐車、行路......無時無地不是念佛的道場。如此,念的就多了,這是念佛法門特有的方便。我們凡 夫,任何人都忙,總要忙裡偷閒,不要藉忙偷懶。你忙,他忙,忙到何時為止?不是到死方休嗎?我們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談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認真的 念。家務事不能不辦,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時間善為分配,務把念佛看作重點。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實這是顛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這個觀念 轉變過來。在這念佛堂中,年輕的人較少,多半都是幾十歲了,忙了幾十年,究竟忙的是甚麼?也有有子有孫的,等著他們將來行孝呀!那纔是「迷」呢!女兒養到 二十歲嫁出去了,還是你的人哪?她有飯吃,你也有飯吃,她來了你招待招待,那你們的感情還好。倘若你沒有飯吃,指望女兒養活你的時候,她不但不把你當做媽 媽孝敬,甚至還不如一般親友呢!這雖不能一概而論,但大多數是這樣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婦忘了娘,是一句古話。生了孫子,你還得照應他,倘或照應不周,還 得落兒子媳婦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兒女都不能孝養你,還能指望孫子孝養你嗎?豈非迷上加迷。你說你忙,你忙的是甚麼?還不是為兒孫嗎?忙到你死的時候,誰 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兒孫都是前生債主,你把債還還就是了,千萬不要迷。念佛纔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想修亦不能修了! 務須珍重現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強佛力勝過業力。纔能把業帶往西方,而不致被業牽入惡道。這像小學生「拔河」遊戲一樣,力強者勝。有人說:佛力不可 思議,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這是說佛號對治散亂的力量,須知這是讚揚淨土殊勝的話。更須知水濁 有輕有重。濁甚者必待久而後清。亂心有輕有重,亂輕者一句佛號即能使心不亂。像我們散亂心太重的人,一句兩句佛號,是不能轉散亂心為佛心的。必須多念始能 有濟。譬如賣肥皂的廣告說:「用少許肥皂一洗就淨」,這話並不騙人,垢膩少當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淨。若垢膩太多,像廚房裡連用多日沒洗的抹布,就得多 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淨。念佛對治散亂,勝過業力,也是這個道理。經上把憶念二字分開,用意亦即在此。

3、感應道交必定見佛

上面講的憶佛念佛,現在講「現前當來,必 定見佛。」按淨土本旨講,現在念佛,到報盡命終往生西方時,纔能見佛。有人懷疑是否可靠?現在就講不待死後,現前即能見佛的道理及其例證。一是夢中見佛, 念想,想念,浸積日久,憶念漸淨,即能於夢中得見阿彌陀佛。夢中見佛其理易明,即晝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科學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夢境也離不開貪瞋 癡。夢見順境是貪;夢見逆境是瞋;還有一些糊塗夢,夢中就是糊糊塗塗,醒來還是糊糊塗塗,那就是癡。凡夫的夢,大多是這樣的。夢見佛的很少。又母親夢見遠 遊的兒子很容易,如愛子遠遊,逾期未歸,則其倚閭盼望之情,結念成夢。而其子則遊興正濃,早把母親忘了,絕不會夢見他的母親。假使有人告知他母親思念他的 情形,他也能一動思親之念,但還是不曾夢見他的母親,因為念不切故。倘若遊子欲歸不得,思親心切,即能夢寐見之了。這是說夢中見母,尚須深思切念,何況見 佛?我們念佛的功力大,能剋制三毒,纔能不夢三毒境界,而夢見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亂夢糊塗夢,應生慚愧心,如功念佛。這是說夢見佛也須要相當的工夫。如欲 白天見佛,則需要更大的功力。過去淨土宗大祖師們,見佛的很多。不但祖師,誰用工夫,誰能見佛。往生集有一則公案:

「昔有葛濟之者,信道教,學仙術,而其妻 信佛。夫勸其妻學仙,妻勸其夫學佛。意見不能一致,於是各修其道。我國古代婦女都織布,葛婦亦日以織布為事,投擲一梭,念佛一聲。日久功深,阿彌陀佛顯現 全身於空際,葛夫人一面禮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濟之僅見佛之上半身,於是生信,亦隨妻學佛,同歸淨土矣。」

又我親自聽見念佛人講述他們親眼見佛的故事,玆舉兩則:

(一)民國十七年,我住蘇州靈巖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見眼前一亮,開目看時,墻壁不見了,惟見西方三聖像,像高數丈,經過數分鐘,纔漸漸隱沒。」

(二)三十三年我朝五臺山,到了南臺,聽說不久之前,有喇嘛朝五臺,在南臺寺外念佛時,忽在空中現出彌陀佛像,其大無比,高約數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約一小時以上,此次同見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講的現前見佛例證。遠如葛氏夫婦;近 如靈巖山居士及五臺山喇嘛與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鐵的事實,無可懷疑。那麼,我們為何不能見佛呢?因為我們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祇能看見凡夫,而不能見佛, 如同社會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見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聖人者,纔能見到聖人,是一樣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應道交。現在念佛纔念三、五 句,就想求感應,看不見佛,就怨佛不靈,這是天大的錯誤。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說根本沒有「感」的力量,佛怎能「應」呢?佛,如「洪鐘在架, 有叩則鳴。」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鐘不是為誰鳴為誰不鳴。鐘具音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感。

淨土目的,在報盡佛迎,了脫生死。蓮華一 開,即出生見佛,而且常常見佛,永不退墮。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容易的。但是我們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誰能念到感應道交,佛來 接誰生西。怎樣纔能念到感應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講的三種觀想:(一)觀眾生苦,願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辯才,還度眾生。(二)勿負自己善 根。(三)觀佛念眾生的恩德。作此三種觀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種觀想,即觀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脫。我們生在三善道,已是煩惱無盡,倘若將來墮 入三惡道,更是苦不可言。現在念佛不能與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觀照自身生死苦,則念佛自能懇切,妄想自然逐漸減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 感應道交,必定見佛了。

話說多了打閒岔,好好念佛吧!

【書籍目錄】
第1頁:佛堂講話第三輯序 第2頁:一、常隨佛學發心念佛
第3頁:二、二力相應定生極樂 第4頁: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第5頁: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第6頁:五、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第7頁:六、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第8頁: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21 0:32:26
__/i\__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

__/i\__感恩善知識分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__/i\__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