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 朱鏡宙居士著

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 朱鏡宙居士著

比丘與菩薩的不同處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朱鏡宙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章  比丘與菩薩的不同處

或問:佛法僧世稱三寶,比丘僧是世尊法統的直接繼承者;世尊何以不將未來眾生,付囑直接繼承法統的比丘僧,而付囑地藏菩薩?欲解答這問題,必先明瞭比丘與菩薩的不同之點:

一、基于生死涅槃思想上的不同—比丘因怖生死苦,欣涅槃樂,是以辭親割愛,離欲出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期於現身得證,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菩薩視生死如遊觀,涅槃等空花,既無生死可入,也無涅槃可證。蓋一則我法已空,一則法執猶在故。

一、基於戒相的不同—傳世尊衣缽,而為人 天師表,受人天供養禮拜者,惟有比丘僧,見僧如見佛,供僧如供佛,禮僧如禮佛,以比丘僧法相,與佛無異故。是以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實為比丘僧所應念茲在 茲者。良非如此,不足當人天師表,垂世示範故。非如此,不堪受人天供養禮敬,信施難消故。若在菩薩,本在凡俗,珠冠瓔珞,示有室家,與比丘僧截然不同。這 在大方廣大寶篋經卷下,有一段可資發噱的故事,是大迦葉尊者親語舍利弗尊者的。其開場白如下:

「世尊在舍衛國給孤獨精舍夏坐三月,時大 迦葉尊者,不見文殊師利若如來前,若眾僧中,若於食時,若說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見之。過三月已,臨自恣時,乃見其面。迦葉問言:文殊師利!何處夏坐?即 答我言:大德,迦葉!我住在是舍衛大城波斯匿王后宮一月,復一月住童子學堂,復一月住諸婬女舍。我聞是已,心甚不悅;即作是念:云何當共是不淨人而作自 恣?我即出堂,便擊楗椎,欲擯文殊師利。」

後來因文殊師利,同時化了許許多多的文殊 師利,把大迦葉嚇呆了!他想:那麼多的文殊師利,究竟誰是真?誰是假?要從誰擯起?萬一擯了一個,又化現一個,那就永遠搞不盡,豈非成為笑話?算了罷!於 是這場滑稽鬧劇,也就從此閉幕。從這段記載裏,我們可得一個啟示:比丘與菩薩,因法相的不同,對於戒行的開遮方面,顯然也有分別。后宮是妃嬪所居之地,婬 舍是妓女窟,童子學堂,也是鬧雜之處,穿了和尚衣,自然不能到那種地方去亂闖。而在家菩薩,就無所謂了。

一、基於教相的不同—在遺教經裏,除以持 戒及四諦法,反復告誡諸比丘外,還有下列的遮止: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 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計算,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 牒慢,皆不應作。......」

上述的種種,在比丘,皆言「不得」。語極決絕,絕無通融餘地。若就在家菩薩言,無一不是正當活動。故地藏經中,並無半語及此。

一、基於願心的不同—比丘以解脫為其終極目的,故其最初發心,即以個己為對象,速求自了,不問蒼生。菩薩以度生為其終極目的,故其最初發心,即以法界為對象,有一眾生未得度,菩薩誓不入涅槃。因此,比丘與菩薩的修習方法,也就彼此大異。大方廣大寶篋經卷上云:

「佛言須菩提:汝今能知法界性耶?須菩提 言:世尊!若離法界有餘法者,可知法界,能知法界。佛語須菩提:無有一法離於法界,誰知法界?時須菩提默然不答。爾時文殊師利語須菩提:大德!汝今何故不 答如來?須菩提言:以我本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我本不修習無盡無礙辯故。如是無盡無礙辯者,是菩薩有。有礙有盡,是聲聞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成佛心。菩薩如欲成佛,必須三大阿僧祇劫,廣度眾生,方得圓滿。然因眾生根器不同,菩薩更須先修習無盡無礙辯才,始能適應眾生根器。而在聲聞比丘,自度重於度他,自無此必要。可見願心不同,其所修習亦異矣。

一、基於名實廣狹的不同。凡是比丘,必須剃除鬚髮,辭親出家,服三法衣,受具足戒。菩薩不然,只要能發大心,不問外道異類,均可稱為菩薩。例如:

婆羅門女,外道也;無毒鬼王,以菩薩稱 之。(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無垢施女,優婆夷也;世尊稱為無垢施菩薩,授記成佛,號無垢光相王如來。(大寶積經卷一百)大薩遮尼乾子,外道也;世尊授 記,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實慧幢王。(大薩遮尼乾子授記經)遮羅迦利婆羅闍迦眾,亦外道也;世尊授記,於星宿劫,皆得作佛,同號普聞高名稱 佛。(大寶積經卷七二)主命鬼王,異類也;世尊授記,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無相如來。(地藏經閻羅王眾讚歎品)他如龍王、龍女、阿修羅王、迦樓 羅王、鳩槃荼、乾闥婆、夜叉、緊那羅王,以及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一直至淨居天等,或為鬼神身,或為畜類身,或為諸天身,皆蒙世尊授記作佛。(大寶積經卷 六二至七一)而以上授記諸品,大寶積經都稱為菩薩見實會,則其統為菩薩可知。

本來菩薩二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義譯是覺。薩埵義譯有情。大智度論釋:

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又稱大士。四教儀集解卷上: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這已說明了菩薩的特徵。而世尊不將眾生付囑直接繼承法統的比丘,而付囑菩薩,也可得一解答了。

世尊設教,類皆因材器使,不強人所難。而 佛法的度生,又廣及胎、卵、濕、化。凡是有生之屬,不問有足無足,天空海底,糞蛆蚊蚋,下至一微生物,皆在應度之列。至於歌臺舞榭,婬窟賭場,屠坊酒肆, 更不必言。若逢這種場合,雖有大心比丘,然為戒相所格,自然無法出入。而在菩薩,則無此禁忌。因此,世尊在靈山會上,曾譽菩薩為法王子,能荷擔如來家業, 而斥聲聞比丘為「焦芽敗種」。法王子的任務,是要去衝鋒陷陣,出入生死,保護法城,救度眾生的。是以貶小褒大,乃大乘佛法自然應有的結論。同時也是大乘佛 法的特色。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序說
第3頁:囑累 第4頁:比丘與菩薩的不同處
第5頁:菩薩初發心,勝過二乘 第6頁:為什麼獨將眾生付囑地藏菩薩
第7頁:依經修行略說 第8頁:第一節 發大誓願
第9頁:第二節 顯示地獄真相 第10頁:第三節 怎樣會墮地獄?
第11頁:第四節 救拔三惡道罪苦的修法 第12頁:第五節 布施功德的修法
第13頁:第六節 明業果報應 第14頁:第七節 產前產後的修法
第15頁:第八節 臨命終時的修法 第16頁:第九節 營齋的修法
第17頁:第十節 十齋日的修法 第18頁:第十一節 欲救度多生骨肉的修法
第19頁:第十二節 欲見少失亡親的修法 第20頁:第十三節 久處床枕的修法
第21頁:第十四節 不受女身的修法 第22頁:第十五節 女人醜陋多病的修法
第23頁:第十六節 下賤不自由等人的修法 第24頁:第十七節 不受諸橫的修法
第25頁:第十八節 過渡山海險道的修法 第26頁:第十九節 欲求讀誦不忘的修法
第27頁:第二十節 欲求衣食豐溢家宅平安等的修法 第28頁:第二十一節 欲得住處利益的修法
第29頁:第二十二節 欲求所願速成的修法 第30頁:第二十三節 聞名見像讀誦等的修法
第31頁:第二十四節 稱佛名號的修法及其功德 第32頁: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