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殺業責任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殺業責任    一、阿難啟請    二、佛示輕重    三、怨對無間

一、阿難啟請

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

這一節是阿難請教的話,其問意還是為了利樂有情眾生。因為眾生最苦是死,慘死尤甚,故以殺生為第一惡行。世出世間聖教同宣戒殺,中華文化,仁慈為五常之首,佛教中,護生為第一善行。經文雖只說到殺生一事,意含全部戒律。儒家的禮教,佛家的律學,都是本諸我人同具的性德,表現於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慧的行為,絕不是有意約束人的、吃人的,其教學目的,皆為復性而設施。本經略舉其一,其餘則思之可得。

「阿難復白佛言」,是阿難聞佛講完事佛吉凶緣由之後,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請教佛陀,他說:「假設有人,沒有親手殺生——殺生有親手殺、教他殺,或者是見殺心喜,這裏阿難顯然是指教人殺生,而不是自手殺生,所以他問—不自手殺是不是就無罪呢?」

二、佛示輕重    (一)教殺重於自殺    (二)無知官迫為輕    (三)故犯欺罔為重

(一)教殺重於自殺

佛言:「阿難,教人殺生,重於自殺也。

(二)無知官迫為輕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為縣官所見促逼,不自出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輕重有差。

(三)故犯欺罔為重

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欺罔三尊,負於自然神,傷生杌命,其罪莫大!」

這一段經文,是佛陀對阿難解釋殺生罪過責任輕重的開示。

大意有三點:(一)教人殺生重於自手殺。(二)無知、官迫為輕。(三)明知故犯者最重。現在就依次講解:

「教人殺生」就是現時法律中的「教唆罪」。佛告訴阿難,殺業罪行的輕重,教唆別人殺生的罪過,要比那自手殺生的罪來得重,因為殺生行為不是出於自意,而是出自教唆者之意,所以教殺生者罪重。下文,佛再對阿難解說道:「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這幾句經文說明輕重的理由,世尊特地舉出兩個例子:(一)是一般家庭,奴婢愚小下人,都是聽從主人指使的,主人命令他殺生,他不得不服從,而他們自己卻是愚昧無知,不知罪福。(二)是服務在公家機構裏,「或為縣官所見促逼」,這是佛舉當時的例子。古時行政司法權不分,縣官同時也是法官,假設有人犯法,縣官判決犯人死刑,執行行刑的人,當然不是縣官自己,而是縣官部下的劊子手,劊子手雖然是自手殺者,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事,是指殺業之事,是奉命行事。意,是指存心,若以愚惡瞋恚心教人殺者,罪業極重。辦案尚且如此,何況其餘呢!從前,唐太宗對侍臣說:「古者用刑,君為之撤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見,決獄執法者,皆是菩薩心腸,無冤枉、多積陰德,縱遇罪無可赦,也是慈心、憐憫,不得已而殺之,非惡之、恨之而殺之也。所以經說:「輕重有差」。

下面一段經文是講故犯欺罔為重。「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這是說自心具有殺害的意念,而命令他人去執行,所以佛說:「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愚惡」是指瞋心未淨,不信因果,又無明達事理之智慧,往往造作一切惡行,而不能克制。如果身為三寶弟子,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者,殺心不除,那就是「欺罔三尊、負於自然神」。「三尊」是指三寶—佛、法、僧—為學佛者所皈依處,是世出世間最尊。(三寶的意義,在後文中解釋。)欺罔三尊,就是欺騙三寶。「自然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不但欺騙三寶,也是自欺良心,做出傷生杌命的事。杌命是令他身心不安的意思,其罪甚大!

上一段將「佛示殺業輕重」一段講完,下文是說殺業果報。經文也有三小段。

三、怨對無間    (一)現報災凶    (二)三塗萬劫    (三)現畜前因

(一)現報災凶

怨對相報,世世受殃,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

這一小段,是佛眼所見眾生殺業怨冤相報,永無休止的實況。

首先,我們要問:佛家所講的因果報應之事,真有嗎?我在此地肯定的奉告諸位,真有!又問:因果報應之理正確嗎?我奉告諸位,是真確的。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是永不變更的真理,絕不是迷信。佛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孔子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古德也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孔子家語註解中也講:「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其實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最大完整的因果報應紀實,細讀深思,必可悟得感應之理。然說因果道理最詳盡的、最透澈的,還是佛教經典,有志深究其中極則至理者,請讀佛經。希望你能深信不疑。

佛在本經中,給我們所講的「怨對相報」等五句經文,是說明現世果報的災凶,都是由前世引來的,世間人所以成為怨家對頭,都是由於彼此不忍讓而生的怨恨,怨恨若不能及時化解,必定是愈積愈深,演變成為鬥爭、仇殺、互相報復,乃至於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佛說「世世受殃,無有斷絕」。像這樣的反覆報復,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慘酷,一次比一次痛苦,這種結果,實在說,全是由於無知、迷惑、顛倒所造成的;如果想免除這樣慘痛的果報,那就必須有一番大徹大悟,開真智慧,認真的修學「怨親平等觀」。首先,要能夠忍受果報,不再存有報復心理,才能漸漸斷惡緣、化惡因,化世世怨仇為大慈大悲,等念怨親,物我一如,入不二法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才是真正的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種覺悟,是相當不容易,但是,並不是做不到,而是在於自己肯不肯真做。

如果不覺悟,不能真修,還是心為境轉,那就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斷。惡因不斷,惡緣增長,結果當然是「現世不安,數逢災凶」。現前身心不安,常有憂慮、恐怖,又時常遭遇到凶險不吉祥的災難,這都是屬於怨對現世的果報。

(二)三塗萬劫

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三塗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噉草飲泉。

這是第二小段,說明後世三途萬劫,永無止盡的苦報。

佛在前面給我們說了殺生現世的果報後,接著更進一步,再說明後世果報的真相。在此處,首先要肯定的認識,一切人和物,都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我們的肉身,雖然是隨著三世而有生滅的現象,但是我們的精神(世俗叫做靈魂)確是三世常存不滅的。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廿九日下午華視播放「神秘的飛牒」裏,也承認了:智慧、靈魂、精神是永存的,不隨身軀同滅,而且承認了轉世輪迴。因此,業報循環、因果輪迴,也就永無止盡了。靈魂是心智變現之物,在佛法唯識系裏,有非常深入的實證和詳盡的說明。這是真理、是事實,絕不是理論或推測。所以,古今聖哲無不是教我們提升心智、美化心靈,充實我們生命的實質,止於至善的境界,而後三世輪迴的身心環境,當然也會愈轉愈趣向真、善、美、慧的受用了。可嘆的是,世人每每將這麼重要的大事,忽略而不深入體察,以一己之偏見、陋執,撥無因果,反將聖哲明訓,誤會作迷信、荒唐無稽、不可依憑,於是逞己邪見,妄充通家,以世智辯聰,自誤誤人,以至於不可收拾;廢經、廢孝、廢除倫常道德,父母且殺,何況其餘!以致天災人禍,日漸逼迫,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究其根源,總由不知三世因果報應真相之所致。

佛在這一節經文給我們講的,的確是很可怕的事實。那就是:殺生的果報,除了現在的殃報、不安、災凶之外,身後還有三途萬劫的苦報。佛說殺業重的人,死了以後,神魂必定墮在地獄。一切經中常說十法界的業因、果報,尤其是每每講到三惡道,總是講得格外詳明:如貪慾心重,是餓鬼道因;瞋恚心重是地獄業因;愚痴心重(不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惡)是畜生業因。「怨對相報」當然是瞋恚心特別重,一定是會感召地獄的果報。有關地獄果報之事理,諸位可以細讀「楞嚴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自然就明白了。地獄受苦時日很長,罪報受滿,出離地獄,大多數是轉生到餓鬼道,或是畜生道去還債。所以說:「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乃知夙生債負,受者毫釐不能增,與者毫釐不能減;吃他八兩,還他半斤。因此,才有「三塗八難,巨億萬劫」,沒完沒了,實在可畏。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殺生是萬萬不可造的。

剛才講到「三塗八難」,這是佛學術語,在此地簡單解釋「三塗」:(一)火途,地獄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互相啖食之處。(三)刀途,餓鬼以刀杖逼迫之處。十法界中此三道最苦。「八難」是說眾生見佛聞法,有八種障難:(一)三塗為三種,(二)北俱盧洲,(三)長壽天,(四)盲、聾、瘖啞,(五)世智辯聰,(六)佛前、佛後。無有見聞佛法機緣。正如開經偈中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無有一些誇張。

「以肉供人」是說墮落在家畜之中,也有被人獵殺的野生禽獸之類,來償還命債的果報。說到果報酬償,實在是複雜極了。「未有竟時」,也就是講他虧負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償了,往往一生所造,百世莫償,真是未有竟時。所以佛教誡弟子說:「隨緣消舊業,莫更作新殃」,意即在此。「令身困苦,噉草飲泉」二句,是形容畜生現世生活的苦狀。

(三)現畜前因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佛為我說出現前畜生道的前因,也是問殺生責任一大段的總結。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佛陀舉出現在世間畜牲野獸,它們為什麼落得披毛戴角,如此不堪呢?這都是由於前世,或是多生多劫的前世,「得為人時」,做人的時期,「暴逆無道,陰害傷生」,陰險懷惡,暗中傷害眾生,「不信」聖賢教誨,不信因果報應,所以,他們才造作種種罪業,招來現前的苦報,一「致」於「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這一句是佛說出世間眾生真相。佛陀五眼圓明,真語、實語、如語,從不欺人;佛眼所見,人之於人,人於眾生,人於萬物,實在是平等不二的。儒家講孝、講仁,「孝」字是合「老」與「子」為一體,二而不二;「仁」字二人合成一字,也是二而一的意思。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又說:「予一以貫之」,孔子說的「一」,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的符號。中華文化道統,就是以「孝」、以「仁」、以「一」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為中心,是以古德云:識得「一」萬事畢。法華經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一」為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與中華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為如此,才能與中華文化合而為一,發揚光大,其成果則遠超過印度本土。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看到萬法「一真」、「不二」的實相,於是乎,在感覺上,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吃虧,上他人的當,受人欺騙;以為自己的財物損失了,精神不安,憂慮恐怖,都是別人、或環境造成的。其實不然,如果見到三世的因果報償,就會恍然大悟,世間真的沒有人能佔到別人的便宜,也沒有人真正吃虧上當,因為,果報酬償是通三世的。只要因緣聚會,誰也不能躲過。躲過今天,躲不過明天,躲過今生,躲不過來生。經說:「一切眾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忘,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知三界苦樂、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無躲處。東嶽廟有一付對聯說:「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何不猛生悔悟,回頭是岸。禪宗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又說:「罪福二輪,苦樂兩果,皆三業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瞋恚邪婬,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痴暗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心淨則香台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非是天降地生,實在是最初一念所致。離卻心源,更無別體。」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後,決定要與人為善,成人之美;逆來順受,容過忍辱,了無怨尤,息滅報復,心意等慈清淨,才真正能夠免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的悲劇。若非如是勤修,則「怨對酬償」,世世不免。

「神同形異」,「神」是神識,俗稱靈魂,其實「神魂」是迷而不靈,孔子稱之為「游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眾生的身形。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講,「神魂」原來是一個,但隨著所造的善惡業力,輪迴在六道中,受苦樂果報的身形卻是千差萬別。這正是孔子所謂的「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國之前,也有同樣認識,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總結說明一切造惡業的眾生,在六道輪迴中,尤其是三惡道最苦,出離最難,其於殺生關係最大,其次是偷盜,單就這兩種罪行,已足夠構成三惡道的循環了,而造成怨怨相報無盡期的慘劇。經文至此,將第二大段,殺生責任,講完了。

前面所講經文,意在止惡。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師承,故訓之事師之道。

底下要講的是本經的第三大段,討論「教學」問題。經文有廿三行,自第四頁最後一行起,至第七頁第三行「可不慎也」止。在這一段經文裏,我們將可見到三千年前聖哲們的教學精神與教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書籍目錄】
第1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2頁: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第3頁:事佛得報 第4頁:殺業責任
第5頁:師弟之分 第6頁:疑世出世抵觸
第7頁:阿難幸自憫他 第8頁:阿難諫頌
第9頁:聞頌信解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