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拈花微笑 聖嚴法師著

拈花微笑 聖嚴法師著

大與小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有一次,我和一位居士同乘一輛車,遇到紅燈,車停下來,一個賣玉蘭花的先生馬上將花送進窗口,看到我說:「師父!玉蘭花,很便宜!」並對著那位居士說:「哥!爺!買玉蘭花!」他看看司機又說:「伯!買玉蘭花!很香!」他叫得很熱絡,好像車子裡的人都和他有關係,我們不好意思,便買了一串。他如果不是希望我們買他的玉蘭花,大概不會叫哥、爺、伯的。
  
  人都喜歡聽恭維的話,喜歡被人稱為長輩或長官,表示受到大眾的尊敬,基於此理,當我們有求於人的時候,在稱呼上,就特別甜膩。不過,也不見得所有的人都喜歡被叫老、叫大了。有一次,我在美國遇到一位頭髮花白的婦人,我稱呼她某某太太,就被她發了一頓脾氣:「什麼太太!我還沒結婚呢!」我好難過,覺得對不起她,人家沒結婚,怎麼叫人家太太呢?從此學乖了,見了不管多老的美國婦人,都稱她小姐,這樣至少不會挨駡!如果叫錯了,她也會摀著嘴笑,心想:「這麼老了還有人稱我小姐。」這是多麼虛榮啊!
  
  有一位居士曾告訴我,某寺有一位老和尚,常常懷疑自己到底是師父還是徒弟。他的徒弟聰明能幹,青出於藍,每遇到有重要客人來,徒弟就對著他喊:「嗨!過來!今天有客人,多加兩道菜。」師父一邊下廚做菜一邊想:「究竟我是師父,還是徒弟?想想我還是師父,有這樣能幹的徒弟,信徒不需要我招呼,房子漏水不需要我操心,廟裡的人多了,也都是他在管的,這不是很安慰嗎?」雖然有些信徒多管閒事為老和尚抱不平:「你徒弟怎麼用這種態度對你?」老和尚卻笑笑說:「這是我的福氣啊,否則我要非常辛苦了!」
  
  這麼說來,究竟是誰大誰小呢?俗話說:「要得人緣好,只有老做小。」蔣經國先生已經位居全國最高領袖了,他見到人,都稱先生、女士,對他的部下,也都以某某兄相稱,表現出一種禮賢下士的美德。通常一個人,能謙下的話必能敬上,謙下者將受到部屬的愛戴與擁護;敬上者,也會獲得長輩的提攜與呵護。因為我們個人的才智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若少了他人的協助和支持,即使得志於一時,也不能成大業於長久。一些人,儘管自居於卑下,卻往往被推舉而登於尊位,倒是那些自居高傲的,到頭來反被摒棄而流於蹇途了。
  
  一、時空的超越
  
  曾有一位中醫師問我:「宇宙有多大?人的壽命有多長?」他說他見到一本書上描寫,宇宙是有限的,而科學家們認為,宇宙正在迅速膨脹,往外延伸,拓展到最後極限時,宇宙就毀滅了。他又看到另一本書上說,人類無法使得身體達到完全健康的目的,因為人的肉體無法脫離磁力線的控制,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磁場,控制著所有一切東西的活動,怎麼努力,用任何方法,也仍無法超出磁力線的控制之內,所以有生者必將死。因此,他希望能從醫學的理論上尋求突破,使人類能夠免於死亡。
  
  他是如此地熱心,我只好為他祝福,希望他成功。但經過一陣深思之後,他又失望地告訴我說:「大概辦不到!」因為佛說諸行無常,宇宙間不論哪一種現象,無一是能夠永恆不變的;的確是如此,但其以因緣的聚散而成的生滅變遷,則可說是無限的。
  
  宇宙是什麼?就是時間加上空間。從事物的移位變動,知有空間;從事物現象的延續、速度,知有時間。人類所知的時間、空間既然有限,因此,宇宙一定是有限的。如何能夠超越時空?只有修行一途。當我們肉體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沒有執著,不佔時間與空間的位置時,就超越了。不佔時空的位置,那究竟在哪裡?那時你既沒有離開時間與空間,但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從以上所舉的例子知道,所謂大、小,有兩種意思:一類是輩分、地位的大小;一類是在空間中所佔位置的大小。
  
  二、將心待悟
  
  先談前者。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人人都希望受到別人的敬重,希望能爬上最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便以揚名聲顯父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為努力的最高目標。現在人也一樣希望能夠功成名就,揚名立萬。正所謂:「三代以上唯恐好名,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
  
  實至名歸,正是鼓勵人們向上奮鬥的力量。可是這也會引起人和人之間的摩擦,以及自己內心的衝突。因為不甘長久居於輩分小、職位低、權力弱,所謂「人微言輕」;上焉者固可因此而奮發圖強,力爭上游,若是福報夠的話,也可能一帆風順,魚躍龍門,若福報差的,就不免會有懷才莫遇之嘆!甚至自己本來是平庸之輩,卻不甘寂寞,時時刻刻覺得受到委屈,怨天尤人,結果弄得一生苦惱。
  
  就拿出家人來說,已經能放下名利物欲和親情的牽掛,對於道業的精進卻還是放不下。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往往感覺自己的進步太少,或沒有進步,心裡就不自在了,這種心態稱為待悟或求悟。
  
  通常因為他自視為利根上智之人,所以缺乏耐心,冀望疾速成就。就像嬰兒剛一出生,就想在世運會上得十項全能的金牌,怎麼可能呢?禪宗雖有六祖惠能那樣初聞佛法即能頓悟的人,可惜這種例子太少。倒是有許多祖師,修行數十年,沒有聞到一點悟的消息,卻仍耐心踏實地繼續修行。
  
  修行人不能老是求新奇,要安心於每一剎那的現在,只要繼續不斷地努力於現在,自然而然地會新、會進步。每一念的滑過,它已經是在向新的歷程中邁進。一味空想追求新境界、大突破,就像懶人不肯張口,卻希望能填飽肚子;不肯努力工作,卻希望獲取大筆工資,這是顛倒因果、癡心妄想的事。
  
  有位臺大的學生,來參加禪訓的助手訓練,他上了一堂課後,第二天一早跑來告訴我,他不想參加了,因為他想追求大成就;即使受訓完畢,他也沒有時間來參加護七或有關禪的活動了,他要以更多的時間好好修行,希望像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那樣早得開悟。這樣的願心很好,學佛修行,我不僅希望他能成為像虛雲老和尚那樣的祖師大德,且還說願他早日成佛哩!但是要成為虛雲老和尚並非一蹴可即的,虛雲老和尚怎麼修行的?看他的年譜,他常說:「我是個業障重的人,是個凡夫,是一個苦惱人,是個沒有修行的人!」這是從修行之中得到真正的智慧。
  
  煮飯掃廁所我去!搬柴挑水我去!辛苦而無人注目的事我去!要自知苦惱,才會不拒苦事;要自知福薄,才會惜福種福;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念茲在茲。如果自己覺得自己有大善根、有大福報、有大智慧、有大修行,能有進步嗎?如果自以為是傑出祖師的材料,還能過平淡的修道生活嗎?因此,修道人,若勇猛修行而求疾速成就,或略有修行而以利根上智自居,這都是在苦惱之中。
  
  三、水漲船高
  
  最安全的心態,你應該自認為是諸佛菩薩所護念的幸運者,並且雖然是個苦惱人,也能夠盡自己所學得的一點佛法,分享傳播給其他的人。有的人認為自己修行還沒有成就,不能度化人,因此,前天還有弟子對我這麼說:「師父!像我這樣的人在寺院裡,白白浪費信徒的布施,終日修行,依舊煩惱重重,將來怎麼得了,豈不要披毛戴角還了嗎?」我告訴他:「阿彌陀佛!我們是在煩惱中,所以需要修行,一邊自己修行,也在幫人修行;如果已經斷盡了煩惱,你不一定要住進寺院來。我現在為人的師父,可是我也有煩惱及業障啊!只因懷有一份報答三寶恩的熱忱,仗佛光明,來弘揚佛法。每次打完禪七,我都真誠地感謝一切因緣,這叫水漲船高,我成就諸位修行,實則諸位也成就了我。為了報答諸位,所以要照顧諸位。」
  
  我們知道,有好的師父不一定有好的弟子。我常比喻,蠟燭臺下是黑暗的。近代的太虛大師座下有沒有像太虛大師那樣的人?目前臺灣的印順法師座下有否如印順法師那樣的人?廣欽老和尚座下有否如廣欽老和尚那樣的人?沒有!可是我的徒弟之中,就有一人說過:「師父!我將來要超過您!」道理是對的,要一代強過一代!百丈禪師就曾對黃檗禪師說過:「見與師齊,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授。」但這是師父對弟子講的話,是師父的印可;若是由弟子自吹自擂,表示他跟師父都有了勝負心,這還能修道得道嗎?
  
  不過好的師父座下,也很可能有好的弟子,像六祖惠能、馬祖道一、天臺智者乃至大慧宗杲等大師的座下就有許多傑出的弟子。例如,天臺智者大師座下,如果沒有像灌頂尊者章安大師那樣的弟子,天臺宗也許便不會留下天臺三大部和五小部這般不朽之作了。因為弟子的程度高,師父就盡量將佛法向深處、向細密處演繹;雖然智者大師自稱「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則修行的成就會更高,這是他自己的說法。確實,如果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修行,也許成就會更高,但今天恐怕也不會有天臺宗,更不會有天臺宗的三大部、五小部了。又西藏的宗喀巴大師,就是因為有幾位傑出的弟子,所以能將整個的西藏佛教,不論在教理或在修行方面,鋪陳敷演、組織嚴密地寫出來。如果沒有高明的弟子,師父說法給誰聽?沒有人懂,又何必說?釋迦佛說《華嚴》大經,是因為有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為聽眾,為大菩薩而說的大法。因為成就眾生,所以有佛法的流傳;因為成就弟子,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四、閉關的條件
  
  近世中國佛教所以會衰微的原因,可以分成兩類:一是信佛、學佛而不知佛法為何,所以只能做人情應酬、世諦流布的活計。二是因為佛教徒們既不知修行的層次和依序而修的方法,卻都希望即身得大成就,急於個人的盲修,急於完成自我;看來精進感人,實則自私消極,以致傳播正法的工作,乏人問津。
  
  有人一出家就跟我說:「師父!您過去閉關,我能不能閉關!」我說:「你能!但不是現在!」「師父!您三十一歲閉關!我三十一歲也要閉關!」我說:「那就不一定了,閉關要有閉關的條件:第一,你準備在關中做什麼?如何安頓你的身心?閱藏?還是修定?若閱藏則如何閱?若修定,不論禪、淨,你已知如法修持嗎?第二,有誰為你做外護?生活上、環境上你已有這些福緣嗎?否則你要師父給你送水送飯做侍者,總說不過去吧!」如果不具備第一個條件,你在關中要不就覺得度日如年,要不便是無所事事虛耗光陰,那又閉關做什麼?如果不具備第二個條件,你必須到處奔走,求人資助,結果反而更增煩惱,弄得在關中經常為人誦經消災,那又何苦來哉!
  
  所以我經常告誡正在用功的人:不能想到成果,不能不自量力,不要想到要突破自己目前的狀況。既不可跟他人及古人比高下,也不可跟自己的以往比得失和大小,只要下定決心、選定方法,落實到平常生活之中;處處攝心、念念檢點,繼續往前走就是最好的了。當然,如果可能,由福德智慧的大德,發心成就並指導後進者作定期的閉關修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一粒微塵
  
  另一類的大小,是講在空間所佔位置的大小。
  
  我們在禪七中偶爾會用一種修「地觀」的方法,那就是一邊拜倒在地面上,一邊觀想:看看自己的身體有多大?地的體積有多大?跟整個大地相比,會發覺自己是多麼地渺小。人,就是這麼小的一個生命,從整個地球表面的面積作比例,你不過像一個蠕動著的很小、很小的細菌。你生於此而又將死於此,不僅不能脫離地球,也不能深入地球的內層或遍歷地球的表面。
  
  但在平常的意識型態中,每個人都幻想著以為自己很巨大,很少有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特別是趾高氣昂的年輕人,那些自以為能征服天下、叱咤風雲的英雄豪傑,以及各行各業之中雄心勃勃的佼佼者,他們以為自己是能與天比高低、與地比大小的;其實他們所比的,僅是可憐的同類而已,雖常走在人前,坐在人上,終究要消失於大地,成為大地的一小撮微塵。所以,不作地觀,很難發覺自己原來是這麼愚癡而渺小。
  
  在地球上修地觀,人就很渺小了,再作宇宙觀,地球於宇宙中,不也只是一粒微塵而已。瞭解到這一層,就會有自知之明,自能量力,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個偉大的人,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公認你偉大,又能大到哪裡去呢?人若能自知渺小,道心就會生出來。自知所知有限,所佔位置有限,所擁有的時間有限,既然如此有限,還有什麼丟不開、放不下呢?能有這樣的感覺,你就會虛懷若谷,謙下敬上,敦睦朋友,就會和道相應。
  
  像我們剛才所講的那個賣玉蘭花的,如果他逢人不呼哥、爺、伯,而叫小老弟、蠢傢伙、老頭兒等,不但玉蘭花賣不出去,恐怕要挨駡、挨揍了。若人人如此,弄得暴戾之氣瀰漫,人間還有安寧可言嗎?
  
  因此,我們不必定要在人我曲直之間論高下,比大小,爭長短;應在道心上多努力,長養慈悲心,顯露智慧心,才是真正可大可久的豐功偉業。慈悲心是不問族類、怨親平等,所以是廣大無邊;而智慧心是無我的空性,所以等虛空、遍法界,無窮無盡,然而這些都是要從平實的修行中開發出來的。
  
  至於修行,必須配合自己既有的福德和智慧,也就是善根;善根的因緣不足,便不可能得到好環境、遇到好老師。但話說回來,所謂善根福德具足,主要是指能轉逆境為助緣,使得處處是道場、人人是貴人,壞環境也成為好環境,都是成就道業的資糧,如此才是真善根。若雖逢善緣順境卻不知珍惜,這反是薄福的愚人了。因此對於既有的一切,要以感恩的心情來接受,以安住於現實生活環境為基礎,老實踏實地修行,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蘭生幽谷,不求名聞而自有名;蓮出污泥,不拒穢臭而自芳香。修道人當以此互勉。(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農禪寺禪坐會開示)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佛法無邊
第3頁:因緣果法 第4頁:大與小
第5頁:有與無 第6頁:新與舊
第7頁:生與死 第8頁:善與惡
第9頁:放下與擔起 第10頁:休閒與修行
第11頁:在家與出家 第12頁:疑心與疑情
第13頁:守一與守心 第14頁:活路與絕路
第15頁:最上一層樓 第16頁:狹路相逢
第17頁:絕處逢生 第18頁:拈花微笑
第19頁:生死事大 第20頁:魔境
第21頁:降魔 第22頁:禪病療法
第23頁:禪的修行與體驗 第24頁:中國的維摩詰-龐居士
第25頁:附錄 - 禪與新心理療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