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談心 耕雲先生講述

談心 耕雲先生講述

四、修心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修心

心,是存在的唯一真實,它是原本至真、至善、至美的。說個修字,不只是多餘,也根本就沒有你下手處。不過對於失落了「本心」,忘卻了「本來面目」的人來說,既然已經習慣了執幻為真,以虛為實,並且以此「六塵緣影」為妄想的素材,意念遄飛,妄見、妄取,以錯誤釀造煩惱,因罪惡墮落三塗,縱使能夠覺醒,也因為污染已深,積重難返,亟須時時自反,秒秒觀心,以發現並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才能夠揚棄其原無,彰顯其本有。一旦如其本來矣,非如來而何?這種轉變的過程,就是所謂的修行了。須知人只是由理想決定人生,靠認識指導行為的「心之器」,所以修行的著力點也便在於修心了。

誠然是「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但那必須是以理智為情感,以真理為生命,具大智慧、大誠信、大肯決的上根大器始得。若果自忖習氣甚深,熟處難忘,或是解行分裂──明知故犯,那就必須下一番觀察、修正想念行為的「洗心退藏」工夫,才有「功德圓滿」「光明解脫」的一天。離開腳踏實地的修心工夫,「保任」便是一件極難的事了。古德說:「理雖頓悟,悟乘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就是指的「悟後起修」的工夫。事實上「不經一番寒澈骨」又「怎得梅花撲鼻香」呢?天下大概沒有不勞而獲的偉大成就吧?

修行既然在於修心,而心卻又無形相、無方所,不可把捉,如何修呢?其實能明白了修即無修,無修即修,才是真正把握修心的要訣。不見黃檗大師道:「學道人欲知得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可見連個修字也著不得吧?功夫只在一個「忘」字而已。所以大師又說:「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所謂忘心,離卻分別心,就是忘卻自我,就是「通身放下」。能如此,才能「斬斷命根」,也才能「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參!

倘使「熟處難忘」,驟難相應,倒也有個最古老,最契機的殊勝方便,那就是「觀心」。為甚麼要「觀心」?心無形相,又怎麼個觀法?關於這,初祖達摩大師說:「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又說:「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透澈明瞭,毫無疑義)心,則萬法俱備」。五祖忍大師也說:「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現前」。所謂觀心,就是楞伽經所說的「自覺觀察」,也就是觀察自覺。方法很簡單,遇有空閒,就可以坐下來觀心。觀就是觀察,而要領則須要先把緣慮、雜念、妄想澈底加以掃除廓清,務必集中心力於觀心一事。其著力處只在凝觀念未起,意未萌時心的原態。一旦調適,就凝然守之,久之必能鍥入自在自觀,自觀自在,觀無不自,自無不在的境界,於此說迷說悟,無非戲論罷了。至於坐法,可以參考止觀法門,只是不須守任何一處就行了。平常有事時專心工作,無事時稍稍留意意念的起處,不要放過一念,也就是不許有任何不自覺的念頭產生,久久成熟,終有澈了的一天。

或者你會懷疑:禪,不是參的嗎?幹嘛捨「參話頭」而倡言「觀心」?須知方便多門,法貴契機。在今天的生活環境裏「參話頭」限制因素很多。除非是有大福慧,大勝緣而又肯「發無上心」的人,才具備「參話頭」的條件,否則步步危機,所以暫時不敢奉勸。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知心 第2頁:二、法心
第3頁:三、悟心 第4頁:四、修心
第5頁:五、傳心 第6頁:六、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