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六波羅蜜講記 聖嚴法師著

六波羅蜜講記 聖嚴法師著

忍辱波羅蜜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忍辱波羅蜜
  
  「忍辱」在《大般若經》中叫做安忍,是安於忍耐。《大品般若經》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kṣānti-pāramitā)。」如何對治瞋恚,使心安住,亦名忍辱度無極。
  
  三種忍
  
  《解深密經》卷四及《成唯識論》卷九,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七,提到修三種忍:耐怨害忍是以無瞋為性,對怨家及傷害我們的人修忍辱行。是讓自己和對方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也不去反擊,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修行。這樣看起來似乎自己是吃虧了,事實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前面還是有路可走的。這是成熟諸有情之轉因。安受苦忍是以精進為性,對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這不只是對人,而是對各種各樣苦難的情況,例如大風、大雨,大寒、大熱等,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禍,還有身體四大不調,處於諸多痛苦的情況下而修忍辱行。這是菩薩成佛之因。諦察法忍是以慧為性,能審諦觀察諸法,三性三無性。一切現象都是無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樂受,乃至不苦不樂的捨受,自性都是空的,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處。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種忍辱是比較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難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應該隨時隨地練習,並用它來對治前面兩種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時,應先耐怨害忍,再觀法的無常、無我、空。
  
  或許有人要問,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們凡事都忍,忍到最後連自己都沒有了,這還能修行嗎?
  
  在中國有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戰爭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敵軍投降。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功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地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使得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對問題處理時,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的等待著被攻擊。
  
  《大智度論》中提到眾生忍及無生法忍。眾生忍是於一切的眾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惱,縱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報復;而無生法忍是安任於諸法因緣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於人對己之恭敬供養,不執著;他人對己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經典中談忍辱
  
  以下介紹幾部經典中有關忍辱的記載:(一)《長阿含經》卷二十一〈戰鬥品〉云:「我於爾時,修習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稱讚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當修忍默,勿懷忿諍。」(二)《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云:「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三)《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
  
  (四)《攝大乘論本》卷二:「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五)《大乘莊嚴經論》卷八:「一不報,二耐,三智,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不報者是他毀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觀法忍自性。」
  
  在《優婆塞戒經》卷七,忍可分「世忍」及「出世忍」兩類。世忍就是忍饑、忍渴、忍寒、忍熱、忍苦、忍樂、忍勞、忍怨。而出世忍,是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修行佛法,一定要付出時間及努力,否則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因此,對佛法的修行,也是從忍開始,能忍難忍、能忍難施、能忍難作,能忍罵詈、能忍撾打、能忍惡口、能忍惡事。
  
  事實上,在一切的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對家庭、事業、學問等,都是需要由忍來成就的。曾經有一個很胖的人來找我,他對自己的體重很苦惱,我勸他打坐、運動、慢跑。過了兩個星期之後他來找我說:「師父!我很累,我秤了一下並沒瘦多少,我想這跟運動、打坐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應該只要少吃一些就可以了,因為再這樣下去,我快要忍不住了!」我說:「我做和尚已有幾十年了,我也覺得沒多少進步,但是我還得繼續做下去,所以我勸你還是忍耐一下,繼續運動下去吧!」
  
  沒有忍耐心,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忍辱,是最大的財富,如果當時我不能忍耐的話,今天我也不會成佛了!」在所有的宗教裡,唯有佛教徒與佛教徒之間,或佛教徒與其他宗教之間沒有戰爭,原因即是能忍。
  
  菩薩四法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云,四忍就是菩薩四法:得無生法忍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不生,菩薩證忍此法,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得無滅忍一切諸法,本為無生,故今亦無滅,菩薩證忍此法,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得因緣忍一切諸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菩薩證忍此法,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得無住忍不住著於諸法,菩薩證忍此無住之法,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
  
  忍辱的柔和性,能克剛強性。
  
  我曾經看過一本武俠小說,有一個武功高強的壞人,他的劍法凌厲,所向無敵,他很高傲的認為天下沒有人可以打得過他。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和尚,這個和尚將他攔住,不讓他過去,他看和尚什麼武器也沒帶,於是將劍拔出,並且說道:「你不讓我過去,我的寶劍非得教你讓我過去不可!」只見和尚將腰帶一甩,柔軟的腰帶,竟將削鐵如泥的寶劍纏住了,這就是柔能克剛的道理!
【書籍目錄】
第1頁:什麼叫做波羅蜜? 第2頁:布施波羅蜜
第3頁:持戒波羅蜜 第4頁:忍辱波羅蜜
第5頁:精進波羅蜜 第6頁:禪定波羅蜜
第7頁:般若波羅蜜 第8頁: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William 徐 发表于 2016-10-30 11:32:18
笑容是最佳的見面禮 多點讚許別人的善行 待人處事要寬宏大量 相隨心轉容貌自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