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圓瑛大師文集—一般性弘法 圓瑛大師講述

圓瑛大師文集—一般性弘法 圓瑛大師講述

佛法之精神

[日期:2011-01-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法之精神

今日承蒙諸君過愛,開會歡迎,圓瑛自愧德薄才庸,實不敢當。惟是大家有緣一堂聚會,很是一種良好機會,可作為一番佛教之討論。

夫佛教應行討論之點,不一而足,今天不妨把佛教是消極不是消極,是厭世不是厭世,這問題先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即能解釋世人種種之誤會。因世人多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不生信仰,故印度為佛教之祖國,流傳二千餘年,現在幾乎無有佛教。即東流中國,千有餘載,而今猶未普及,究其原因,不出三種:一、佛教經書義理深奧,未易領解,由難解故,人多不看,所以不知佛教之精華與佛教之利益。二、佛教徒輩不事宣傳,即有一二窮經明理之士,亦多蘊匱而藏,不行法施,所以世人少聞佛法,聞既不聞,信仰何自而生?三、法門廣大,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賢善之士,遁跡山林,韜光匿采,人多不見,不肖之流,偏在社會,出頭露角,人多輕慢,因不信僧界,併不信佛教。有此三種原因,故佛教不得昌明於世界。現因物質文明之失敗,哲學進步之趨勢,人心漸漸趨向於佛教,其間更有許多仍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而觀望不前者。圓瑛少安儒業,冠入空門,研究教典,垂三十年,深信佛教,實在是積極的,不是消極,是救世的,不是厭世。敢大聲疾呼,而告於我僑胞;試分三部討論:

一、就佛教本身而論:釋迦降生中印度,為淨飯王太子,因觀老病死苦,大生感觸,人生斯世,而有如是三事,無論何人,皆不能免,即發勝心,欲求一種方法解脫眾苦。如是可見最初發心即是為眾,不是為己。至十九歲出家,捨皇宮樂,棄輪王位,難捨能捨;學比丘法,修頭陀行,難行能行;著敝垢衣,行平等乞,循方乞食,難忍能忍。乃至坐菩提樹下,發廣大誓,謂:「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皆大精進,大勇猛,其中具四宏誓願:誓度無邊之眾生,誓斷無盡之煩惱,誓學無量之法門,誓成無上之佛道。此種宏願,完全是積極的,救世的,不可以其出家,遂謂為消極厭世。譬如世界學者要學一種學術,研究多年,放棄諸事,對其放棄方面觀之,似近消極,對其研究之方面觀之,正是積極,其目的,在犧牲個人,利益群眾,待學成之後,將其所得學術,貢獻世界,利樂眾生;佛亦如是,豈可謂為消極厭世者乎?

二、就佛之字義而論:梵語「佛陀」,華譯「覺者」,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一切諸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識。對宇宙人生二者論之,覺悟茫茫世間,芸芸眾生,無非業感。世界,乃眾生同業所感,共同依止,同得受用。眾生,即個人別業所感,苦樂果報,各別不同。細分之,同業之中,亦有別業,別業之中,亦有同業,一一皆由迷惑妄心所造,依惑造業,依業受報。世界之與眾生,皆屬果報,世界為依報,眾生依止,眾生為正報,正受苦樂。逆推之,果報由於業力,業力由於妄惑,妄惑不出眾生之心,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如是,則可證明世界皆是眾生業力造成,譬如世人,欲造一座房屋,亦皆由其心力,欲造幾層,便成幾層;則以小例大,心造世界,決定無疑。

試問:而今世界,是何世界?是不是人慾橫流之世界,是不是修羅爭鬥之世界,此種世界,皆由眾生貪瞋癡慢嫉妒種種惡心造成,這種惡現象,人心日積日漓,世道愈趨愈下,我愛群愛國之同胞,無一不抱救世之思想。亦有一般人,欲以鎗砲為救世之具,思藉武力創造和平,此乃夢想顛倒,以殺伐因,求和平果,斷不能的。現欲救世,如灸病者,須得其穴,在愚見看來,有欲挽回世道,必定救正人心,果欲救正人心,惟有宏揚佛教,此非圓瑛身為佛教徒,偏于佞佛也。因我佛自己覺悟,一切世界,都由心造,眾生以清淨心,造成清淨世界,以惡濁心,造成惡濁世界,故自覺之後,而行覺他,說法四十九年,說出種種法藥,救治眾生惡濁之心病。

今但舉「無我觀」之法藥,對治眾生「我執」之心病,先覺此身,乃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和合而有,離卻四大,無我可得,千萬不可認作實我,而起貪瞋癡慢嫉妒等心。世界上人,個個能修「無我觀」,能將這個「我執」打得破,則貪等諸惡濁心,自然息滅,惡濁心滅,清淨心生,不難轉惡濁世界而成清淨世界。佛欲喚醒世界眾生,共嘗法藥,袪除心病,經歷五時,循循善誘,自覺覺他,歷久不倦,豈可謂非積極者乎?

三、就佛之宗旨而論:佛以慈悲為本,慈者,與一切眾生之樂;悲者,拔一切眾生之苦。眾生未出輪迴,備受諸苦煎迫,如來因興無緣大慈(無緣者,無所不緣),運同體大悲,為說諸法,普令離苦得樂。而如來慈悲,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子,冤親平等,一視同仁,不生分別。如是看來,則如來慈悲,更有過於父母,父母慈悲,止於現世,如來度生,若眾生此世不受教,不得度,來世仍欲度之,必令離苦得樂,方慰其心。又世之父母,若生多子,則心有分別,愛有厚薄,而如來則盡大地眾生,皆如一子,無不普救、普護,不獨法施救護,倘若應以身命布施,而得救護者,亦欣然布施,而救護之,又不獨對同類之人如是,乃至異類之眾生,無不如是。

佛教有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菩薩救度眾生,常向異類中行(即變畜生等),試舉釋迦過去行菩薩道,有一世憐憫畜生,恆遭殘殺食噉之苦,有欲救護,乃變作鹿王,管五百鹿眾,彼時提婆達多(佛之堂弟)亦作鹿王,亦管五百鹿眾。一日,國王起兵圍獵,將那座大山重重圍繞,時釋迦鹿王,念眾生命在頃刻,即思救護,乃語鄰群鹿王言:「汝我當為眾生,而作救護,同向大王請願,求其解圍,自後,汝我每日輪流進貢一鹿,與王食之。」商量已訖,即詣王所,能作人言,謂:「小鹿今日為眾請願,求王解圍,王若行獵,食必不及,一二日其肉必腐,其味必變,不如不獵,小鹿願每日進貢一鹿,與王充膳,恆得食鮮,永不斷絕。」王見鹿知請願,又能作人語,心大奇之,乃許。後二群鹿,每日輪派一鹿進貢。一日,鄰群鹿王派一母鹿進貢,而母鹿腹孕小鹿,三日可生,乃與王求請先派他鹿,待其子生,乃往進貢,王不許。而母鹿知釋迦鹿王有道,乃往求之,具訴其情。釋迦鹿王意想若派他鹿代死,心必不甘,誰願先死,若不允其請,則辜負所求,即以自身代往就死。即到王所,王問:何以自來?乃將其事一一告白於王,王聞之,大生慚愧,何以人而不如獸乎?即說偈曰:「汝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我從今日後,不食眾生肉。」遣鹿還山,王自此持齋,禁止全國,不許畋獵,由其捨一己之身命,救護無量眾生之身命,消弭無量眾生之殺業,佛教救護眾生,乃至捨頭目腦髓而不吝惜,豈可謂非積極救世者乎?

總上而論,佛教既是積極救世的,則與社會國家,均有密切之關係。凡抱愛群愛國思想家,皆當極力提倡,極力研究,極力宣傳,但得佛教慈悲之旨,而能普及,自可弭殺機於無形,化戰器為無用。汝也存慈悲之心,我也存慈悲之心,個個皆存慈悲之心,則世界全無苦境,盡成樂觀,豈不是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耶?圓瑛欲學佛教慈悲之道,所以前在甯波倡辦佛教孤兒院,迄今九週紀念。前歲,又同本坡轉道和尚,及其師弟轉物三人,發願重興泉州開元寺,創辦開元慈兒院,教養兼施,定額一百二十名,已歷一載。自愧不能與一切眾生之樂,拔一切眾生之苦,對此少數至窮苦而無告之孤兒,應盡佛子之天職,與以教養之樂,拔其飢寒之苦。此次來南洋也是代為孤兒請願,籌集基金,今日迺蒙諸君開會歡迎,慚愧交併,不善言詞,統希指教!

【書籍目錄】
第1頁:挽救人心之惟一方法 第2頁:和平與慈悲
第3頁:佛教與人生 第4頁:佛法之精神
第5頁:謝氏宗祠講演 第6頁:歡迎會答辭
第7頁:培風學校講演 第8頁:佛儒教理同歸一轍
第9頁:修身攝心之法 第10頁:國民應盡天職
第11頁:歡迎會演講 第12頁:佛教療養之法
第13頁:歡迎大會答辭 第14頁:佛教與世界之關係
第15頁:放生會演說 第16頁:佛教與做人
第17頁:提倡素食聚餐會 第18頁:佛教僧眾訓練班演說
第19頁:佛教學院演講 第20頁:尼眾學院開示
第21頁:世界宗教會演講 第22頁:信論
第23頁:衛生了生差別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