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做你自己的治療專家 耶喜喇嘛開示

做你自己的治療專家 耶喜喇嘛開示

宗教:問詢之道(提問與回答)

[日期:2011-01-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耶喜喇嘛開示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宗教:問詢之道

對於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人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對於佛教尤其是這樣。那些僅從很膚淺的,智力層次上考慮宗教與佛教的人們是永遠也不會理解它們的真正的旨趣之所在。而那些持有比這種考慮方式更表面化的看法的人們甚至根本就不把佛教當作一種宗教。

首先,在佛教中,我們對於談論佛本人不感興趣。佛本人也對此不感興趣。他對於人們相信他並不感興趣。所以,直至今日,佛教中並不提倡佛教徒們簡單地相信佛陀。我們總是對理解人的心理,心的本質更有興趣。因此,佛法的實修者們總是試圖理解他們自心的心理態度,觀念,洞察力和意識。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否則,如果你忘記你自己和自己的謬見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種崇高的思想上——「什麼是佛?」——那你的精神之旅將變成一次夢幻之旅。這是可能的,要小心啊。在你的心中,佛或上帝與你沒有聯繫。它們各是各。你現在在這裏,而佛或者上帝在那上邊。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所以這樣想是不現實的(指苦苦地去想佛是什麼)。這太極端了。你落入了兩種極端。在佛法中,我們把這種心叫做「二邊」。(指要麼執著自我,要麼執著佛或者上帝)。

進一步講,如果人類性本惡,那尋求一個更高的思想幹什麼?不管怎麼說,思想不是現實。人們總是想知道最高成就的一切,或者知道上帝的本質,但是,這學術知識與他們自己的生活與自心毫不相干。真正的宗教應當是尋求自我的實現,而不是一種累積事實的練習。

在佛教中,我們不特別只對追求智力知識感興趣。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理解這裏、現在正在發生什麼?理解我們現在的經歷,我們此刻是什麼?我們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想要知道如何找到滿足,如何找到幸福和歡樂(而不是壓抑和痛苦),以及如何克服那種認為我們本性「完全消極」的感覺。

佛世尊自己教誨人們,從根本上說,人的本性是清淨的,無我的,就好比天空本自清明,沒有雲彩,而雲彩來來去去,藍天總是在那兒,雲不能改變天空的根本性質。同樣地,人心也本是清淨的,無我的。不管怎麼說,無論你是不是宗教徒,如何你不能把你自己與「自我」分開的話,你就完全受了誤導;你為自己製造了一種完全虛幻不現實的生活哲學,它與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不要總是想攫取學術知識,不要想著去瞭解最高的事物是什麼,你若能夠試著去了知你自心的基本的特徵和眼下如何去應付它,這樣做會更有益。瞭解如何有效地行動是很重要的:方法,是進入任何宗教之門的鑰匙,是需要你學習的最重要的東西。

比如說你聽到有個大得令人吃驚的寶庫,裏邊裝著待人來取的珠寶,但是,你沒有鑰匙開寶庫的門:你所有的關於如何花銷這筆新發現的財富的想像完全是一種幻覺。同樣道理,幻想很棒的宗教思想和「巔峰體驗」(Peak experience)卻又沒有興趣立刻行動或者去找方法,完全還是不現實的。如果你沒有方法,沒有鑰匙,沒有途徑將你的宗教帶入你的日常生活中去,那你還不如喝可口可樂呢——至少它能讓你解渴。如果你的宗教只是主意,那它就像空氣一樣虛無縹緲。你應當很當心,你要去準確地理解,什麼是宗教以及如何將它付諸實踐。

佛世尊自己也曾說過,「『信』並不重要,不要僅僅因為是『我』說的就相信。」這是佛的臨別贈言。「我講授了許多不同的法門,因為眾生各各不同。在你們信奉任何一種教法之前,用你的智查看它們是否與你的心理構造與自心相符(即是否合適、相應),如果我的教法似乎還有道理,對你起作用,那就採用它們。但是,如果你與它們不相應,即使它們聽起來很棒,你也不要去碰它們。因為,它們是為另外的某個人講授的。」

近來,你更不能僅僅是因為某件事是佛說或者上帝說而告訴大多數人他們應當相信它。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他們會拒絕,他們需要證據。但是,那些不能夠理解他們的自性本來清淨的人們,是不能夠理解他們有可能發現自己內心本來清淨這種情況的。他們會失掉這樣去認識的任何一個機會。——(因為)如果你認為自心從根本上是消極的話,你就會傾向於失去所有的希望。

當然,人心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是,消極的一面是暫時的,很短暫的。你的上下波動的情緒,就好像天空中的雲,在它們之外,人的真實的根本的性質是清淨無垢的。

許多人誤會佛教。甚至連有些搞佛學研究的教授們也只是看字面意思,從字面是來詮釋佛的教法。他們沒有領會佛講授的方法,而這些恰好是佛陀教法的真髓。在我看來,任何宗教的最重要的方面在於其方法:如何把那種宗教融入你自己的體驗中去。你對此理解得越是深刻,你的宗教也就越是有效。你的實踐變得如此自然、實際,你很容易就了悟你的自性,你的自心,而且無論你在其中找到什麼也不會吃驚。那麼,當你能領會你的「自心」時,你將能夠自如地控制它;你用不著那麼費勁兒;領會帶來的,自然就是控制。

許多人會想像心的控制似乎是一種緊繃繃的、限制性的「監禁狀態」。事實上,控制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不過,你是不會這麼說的,是不是?你會說,心的本性是不受約束的。但事情並不是這樣。當你意識到你的不受約束的心時,控制自然就降臨了,自然得就好像你現在生起不受約束的心一樣。再者,控制自心的唯一途徑就是理解心的自性。你永遠也不可能強行改變你的自心,你的內心世界。你也不可能通過體罰自己,鞭打自己的身體來淨化你的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不淨,罪障,或者負面的東西,不管你把它叫做什麼,都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現象,所以,你不可以從身體上來終止它。淨化,要求方法與智慧的善巧的結合。

要淨化你的心,你不必相信某個高高在上的東西——上帝或者佛什麼的。不要去操那份兒心。當你真正意識到日常生活的升降沈浮的本質和你自己的心理態度的特性時,你會自動去想要去實施一種解決辦法。

近來,許多人都對宗教感到失望,他們似乎認為「那東西不管用」——宗教管用!它為你所有的問題提供很棒的解決辦法。問題是,人們不理解宗教的特性,所以他們不願意去實施宗教中的方法。

考慮一下物質的生活。它完全是一種焦慮與衝突的狀態。你永遠也不可讓事物向你所希望的那樣發生。你不可能早上一醒來就能決定,你的一天會如何地展開。忘記年、月和星期吧,——你甚至不能夠事前決定一天的事情!如果我現在問你,你能不能在清早起來就能定下來這一天如何過,你在每一時刻會有什麼感覺……你會說什麼呢?沒門兒,不是嗎?

無論你如何從物質上使自己過得舒服,無論你如何佈置你的房子——你有這個,你有那個;你把東西放到這裏,你把放到那裏——你永遠不可能用這種方法來對付你的自心。你永遠不可能決定你一整天會是什麼感覺。你怎麼可以那樣確定你的心呢?你怎麼能夠說『今天我要像這樣』呢?我可以絕對有把握地告訴你,只要你的心沒有控制,仍舊是焦慮與執於兩邊,那就沒有辦法;不可能。我說這個並不是要泄大家的氣;我只是在談心運作的方式而已。

所有這一切要說明的問題,就是無論如何使自己物質上多麼舒適,無論你如何對自己說,「哦,這個讓我高興,今天一整天我都會高興,」——實際上,你不可能這樣預定自己的生活。你的感覺自動地在變,變,變。這一點表明,物質生活解決不了問題。然而,我的意思,不是你應當出離世俗世界的生活,成為一名苦行者。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正確領會精神的原則,並相應地行動,你會在生活中找到遠比單單依賴感官界要大得多的滿足和意義。單是感官世界是不可能讓人心滿足的。

因此,我們把它叫做宗教的這種東西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理解我們自己心靈的自性,我們的自心,我們的感覺。不論我們給我們的精神道路取什麼樣的名字,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我們要瞭解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自己的感覺。所以,上師對於佛法的體驗就是,佛法不在強調「信」,而是首先看重個人的實驗,如何將佛法的方法付諸行動,如何評估這些方法對我們心的影響:這些方法幫得上忙嗎?我們的心是轉變,或者還是像從前那樣沒有控制?——這,就是佛法。而這種檢查自心的方法就叫做「禪思」。

這是一件個人的事情。你不能泛泛而論。它與個人的理解,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如果你的道路不能夠為你的困惑提供解決辦法,不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不能夠令你的心滿足,那你就得檢查一下了。也許是你的理解、見地出了什麼錯。你不能僅僅因為你自己試了而不管用,就下結論說,你的宗教出了岔子。不同的個人對宗教有不同的主意,觀點,和理解,而且都可能犯錯誤。因此,你要儘量做到你對宗教思想和方法有正確的理解。如果你在「正見」的基礎上修習「正精進」,你會體驗到發自內心的滿足。因此,你要向自己證明,你的滿足是不依賴於任何心外之物的。真正的滿足,是從心中生起的。

我們常常感到不幸,而我們的世界仿佛是顛倒的,因為我們相信,外部事物將會毫釐不差地照我們的計劃和期望去運作。我們期望本來就是變化的事物不要變化,指望無常的東西變為永恒。那麼,當它們真的變了,我們就變得不安了。當你的房子中有什麼東西破碎了,你變得不安起來,這表示,你沒有真正理解它的無常的本性。當某個東西該破碎時,它就得破碎,不管你是怎麼樣去期望的。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期望物質的東西不朽。凡是物質的東西沒有不朽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求得恒久的滿足,你應當在自己的精神實踐和禪思上多下功夫,而不是把你周遭的世界擺弄來擺弄去的。恒久的滿足,是來自你的心,從你的內部而來。你的主要問題,是你不受控制的、無法滿足的心,這種心的本質,就是「苦」。

知道了這個以後,當任何問題升起時,你不是因為自己沒有遂願而變得不安,而且用一些外部的活動來敷衍搪塞、岔開自己。放鬆。坐下。用你的心來查看一下局勢。這才是自靜其心與處理問題的更加富有建設性的作法。並且,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可以讓你的內部的識慧增長。智慧是永遠也不可能在一顆焦慮、混亂和煩亂不定的心中生長的。

焦慮的精神狀態,是你獲取智慧的主要障礙。而那種認為你的「自我」(ego)與「心的自性」(mind's nature)是一樣的那種誤見,也同樣是障礙。如果這是你所相信的,你就永遠不可能將它們分開,並且超越自我。只要你還相信,你完全處在「罪」和「消極」的本性中,你就永遠也不可能超越它們。你所相信的很重要,它會有效持久地使你處在誤見當中。在西方,人們似乎認為,如果你與「你的自我」不是一個的話,那你就不可能有生活,找不到工作,或者作任何事情。這是一種危險的幻覺——你不能夠把「自我」和「心」,「心」和「自我」區分開來。這是你的大問題。你以為如果你失去了「你的自我」你就失去了你的個性,你的心,以及你的人性。

這種觀點的的確確不是真實的。你沒有必要為那個「自我」操心。如果你失去「你的自我」,你應當高興才對——你應當高興才對!但是,當然會出現一個問題——什麼是「自我」?在西方,人們似乎有如此多的關於「自我」的單詞,但是,他們真的知道「自我」究竟為何物嗎?不管怎樣,無論你的英語有多棒,反正「自我」不是一個詞;這個詞只是一個象徵。實際上的「自我」在你的心中——這就是你認為你自己是「獨立的」,「永恒的和生來就存在的」這種錯誤觀念。在現實中,你所認為是「我」的那個東西,根本它就不存在!

如果我在這兒要大家深入地查看一下,不用言詞,查看一下他們認為「自我」為何物,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我不是在開玩笑。這是我的親身經歷。你應當查看一下你自己。我們總是非常膚淺地說,「那是『你的自我』」,但是我們壓根兒就不知道事實上,「自我」究竟為何物。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會輕蔑地說,「哦,不要擔心,那只是『你的自我』」,或者類似的話,但是,如果你深究地話,你會看出,一般的人都把「自我」當作了他的個性,他的生活。男人們感到,如果他們失去了「自我」,他們會失去他們的個性,他們也就不再是男人了;而女人則感到,如果她們失去了「自我」,她們就會失去女性的特徵。這不是真的。完全不是!儘管如此,依西方人對生命與自我的詮釋,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情。他們認為,「自我」是在社會中生存的基本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自我」是某種積極的東西,如果你沒有了「自我」,你就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你更深地探究一下——在精神的層次上,而不是在肉體的層次,這是很有趣的。

甚至連許多心理學家也是在如此膚淺的層次上描述「自我」,以至於你會認為,它真是一個實體。從佛法的觀點來看,「自我」只是一種心理概念,不是一件實物。當然,「自我」的症狀是可以向外表現出來的,比如,當某人發怒時,他的臉和身體會反映那種振動。但並不是憤怒本身,它只是一種憤怒的症狀。同樣地,「自我」不是它外在的表像,而是一種精神因素,一種心理的態度。你不能夠從外面看到它。

當你禪思時,你可以明白今天你為什麼興高采烈,明天你為什麼沮喪頹廢:情緒的動蕩是由你的心引起的。那些不反身內省的人們往往會得出很膚淺的理由,比如,「今天我不高興是因為太陽沒有出來,」但是,在絕對大數時間裏,你的情緒動蕩主要是緣於心理的因素。

當起大風時,空中的雲便消散,又成了籃天。同樣地,當領悟自心的強大的智慧升起時,「自我」的陰雲也就消失了。在這個「自我」之外,即這個焦慮不受控制的心之外,是永久的平靜與滿足。這是就為什麼世尊會對你的積極面和消極面都進行了深刻的剖析。特別是當你的負面的心升起時,你不是去害怕,而應當更靠近占去審察它。

你看,佛教絕對不是一種圓滑的宗教,處處回避不敢進攻。佛教只是精確地說出你是什麼和你的心現在在這裏幹什麼。這就是它有趣的地方。你不可能只希望聽到積極的東西。當然你有積極的一面,但是你本性中消極的一面呢?要想獲得對兩者的公正理解,要想獲得對你存在的整體的理解,你得既要看自己的消極特徵,也要看積極特徵,不要試著去掩蓋它們。

我現在沒有更多要說的了,但是我會很高興回答大家一些問題。

27、提問:喇嘛,你是說,我們應當將我們的負面行為表現出來,而不是壓制它們嗎?

喇嘛:那要看情況而定。有兩種情況。如果負面情緒已經露出頭來,可能最好還是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但是,如果你能夠在它達到那種程度之前處理好,那就更好。當然,如果你沒有一種對付強烈的負面情緒的方法,而試著把它們壓制在內心深處,到最後一定會導致嚴重的問題,比如說,一次憤怒的爆發,使某個人拿起槍去殺人。佛法中所教的,就是一種以智慧觀照那種情緒然,後用禪思將其消化,令這種情緒就這麼被化解。向外表現極強的負面情緒會給你的意識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會使你很容易地再次以同樣有害的方式做出反應,只不過可能第二次會比第一次來得更厲害。這便建立了個使這種消極行為不斷相續的因果之業鏈。因此,你得訓練技巧和判斷力以應付「負面能量」。知道在何時如何表達它,尤其是要知道如何在它還未成氣候的早期發現並以智慧將其化解。

28、提問:你能解釋一下佛教中的禪思技巧和歡喜瑜珈的區別嗎?

喇嘛:在佛教中我們更注重於諦觀而非身體的運動,雖然也有一些實踐中禪思技巧通過身體訓練得到增強。總的來說,佛法的禪思教我們向內返觀我們為何物,理解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而,佛法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閉上兩眼盤腿而坐——禪思可以被帶到你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覺知你所做的每件事情很重要,這樣你就不會不知不覺中就傷害了別人或者你自己。無論你是行走,說話,工作還是吃飯,不管你做什麼,要覺知你身、語、意的行為。

29、提問:佛教徒能夠用他們的心完全控制「風大」(prana)嗎?

喇嘛:是的。如果你能夠控制自心,你就可以控制任何事物。你不先控制住自己的心,是不可能控制住你的身體的。如果你試圖強行控制你的身體,如果你絞盡腦汁而不去理解身心的關係,那會是非常危險的,會給你的心帶來巨大的傷害。

30、提問:你可以在行走中達到你在靜坐時達到的那種禪思的境界嗎?

喇嘛:當然能。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是這取決於個人的情況。對於初學者來說,顯然通過坐禪能夠更容易獲得更深的專注。然後,有經驗的禪修者則能夠不論他在做什麼,即使是在行走,都能保持心注一境,渾然一心。當然,如果某人的心完全被攪亂了,即使是坐禪可能也不足以使他收攝心念。佛法中的一個標誌就是,你不能夠說『每個人都應該幹這個』,『每個人都應該像這樣』,這得取決於個人。但是,我們的確有一套條理清晰、按部就班的禪思訓練的道路:你先發展這個,然後轉到那個,如此下去,經歷不同水平的定境。同樣地,整個開悟的道路——我們把它叫做「菩提道次第」——就是按次第邏輯性地編排,以使每個人都能夠找到他或她自己的水平,然後引為自用。

31、提問:喇嘛,我們心中升起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負面思想,是不是有可能來自我們的外部,從其他的人或者從神靈而來呢?

喇嘛: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負面心情的真正來源,是在我們的自心,但是它要外現,通常需要與一種作為助緣的環境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比如物質世界,或者其他的人們。例如,有的人由於星象的影響,會體驗情緒的動蕩,有的人由於他們身體中的荷爾蒙的變化,而出現情緒波動。這種經歷不只是來自他們的心,而是由物理與心理能量的交互作用引起的。當然,我們也會說,『我們發現自己身體是在一個對這類變化敏感的身體中』這個事實本來是源於我們的自心。但我不同意佛世尊會說有某種外界的神靈能那樣去傷害你。可能是由於你內部的能量與某種外界的能量招感相應,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才會使你生病。

你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看出環境是怎樣影響你的。當你在一群和平的,慷慨的,高興的人們中時,你自己也傾向於感到和平與幸福。當你處在一群憤怒的,進攻性的人們中時,你會傾向於變得和他們一樣。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鏡子不分別,而只是反映它面前的任何東西,不管它是很可怕的還是很棒的東西。同樣地,你的心也會呈現出你的周遭的環境,如果你不能覺知正在發生什麼的話,你的心就可能塞滿垃圾。所以,覺知你的環境和它們影響你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宗教,你不得不理解的是,你的宗教是如何與你的自心和你的生活相關聯的,如果做得到這一點的話,宗教很棒,開悟就在那兒。你不必強調「信」上帝或者佛陀,或者「罪」或者任何別的東西,不要去為所有那一切操心。你只需要盡可能以「正見」去行動,你甚至今天就能有結果。忘記什麼「超意識」或者什麼「超博愛」吧,博愛是很慢地,逐漸地,不斷地增長。但是,如果你執著一個觀念,「哦,棒極了,無窮的知識,無窮的力量!」那你只是在作一次權力的旅行。當然,精神的力量的確存在,但是你能夠獲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進行恰當的精神行為。力量來自你的內部,你的一部分也會變為力量。不要想著真正的力量在那上面(天上),在空中的某個地方。你就有力量,你的心就是力量。

32、提問:「識」,根據佛教的哲學,是構成人身的五蘊之一,它是怎麼起作用的呢?

喇嘛:嗯,這是另一個好問題。在絕大多數時間中,我們的「識」幻想著,我們並未抓住真相。是的,我們看到了感官世界——迷人的形狀,美麗的豔色,美味等等,——但是,我們實際上並未了悟我們看到的形狀、豔色與味道的真實本質。我們的「識」就是如此在絕大多數時間裏犯錯誤。所以我們的誤見處理我們的五官所提供的資訊,然後把錯誤的資訊傳輸到我們的心中,而心則在「自我」的影響下作出反應。所有這一切的結果,就是在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處在幻覺當中,看不到事物的實相,甚至不能理解感官世界的實相。

33、提問:過去的業會影響我們的見識嗎?

喇嘛:會的。當然會的。過去的業力對我們的見識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的「自我」抓住我們未受控制的見解,我們的心也就隨之而去了:這種完全不受控制的情況就是我們叫做的「業力」。業力並非只是某種不恰當的理論;它是日常的「見識」,我們就生活在其中,事情就是這樣。

34、提問:喇嘛,就食物角度而言,身心的關係是如何的呢?

喇嘛:身不是心,心不是身,但是這兩者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聯繫。它們密切相連,對相互的變化都非常敏感。比如說,當人們服用麻醉品時,這種東西並不是直接影響心,但是,既然心與身體的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是相連的,麻醉品在神經系統引發的變化使神經系統失去和諧,導致心產生幻覺。在「身」與「心」之間有著強有力的聯繫。在西藏的密續瑜珈中,我們利用了這種強有力的聯繫:通過將心力集中在身體的「靈能通道」上,我們可以影響我們的心。因此,甚至是在每天的生活中,你所吃的東西和你的身體所觸摸過的東西,都對你的心有影響。

35、提問:齋戒對你有好處嗎?

喇嘛:齋戒並沒有那麼重要,除非你是在做某種特別的修行訓練。那時,齋戒甚至可能是基本要求。當然這是喇嘛的經驗。比如,如果你一整天吃吃喝喝,然後晚上想試著去禪思,你的專注程度會是很差的。所以,當我們在做很嚴肅的禪思時,我們每日只用一餐。在早上,我們只是喝茶;中午我們吃飯;晚上不吃飯,我們還是喝茶。對於我們來說,這種常規使生活愜意地簡樸,使身體也非常舒適。但是,對於沒有進入心的訓練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是一種折磨。通常來講,我們不主張齋戒。我們告訴人們不要懲罰他們自己,而是要高高興興理智地讓他們自己的身體盡可能健康。如果你的身體虛弱了,你的心變得毫無用處。當你的心變得毫無用處時,你的寶貴的人生也就沒用了。不過,在特殊的場合,當齋戒能增強你的禪思訓練時,當你有更高的目標時,我會說,是的,齋戒對你有好處。

非常感謝諸位。如果沒有其他問題的話,我不想耽擱大家了,謝謝大家。

布里斯班,澳大利亞,一九七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書籍目錄】
第1頁:譯者序 第2頁:提問與回答一覽
第3頁:通過佛法找到我們自己(提問與回答) 第4頁:宗教:問詢之道(提問與回答)
第5頁:佛教心理學一瞥(提問與回答) 第6頁:回向偈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