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翻此假立不成就名。此類雖多。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 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於諸聖法未成就故。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為證不 成。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復應有別同分。彼既不爾。此雲何然。若謂為因起同事欲知實有者。理亦不然。宿 習為因起同事欲。何要別執有實同分。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壽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為壽。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

又先已成色不離識。應此離識無別命根。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 等。非實命根。若爾如何經說三法。義別說三。如四正斷。住無心位壽暖應無。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位。彼滅轉識。非阿賴耶。有此識因後當廣 說。此識足為界趣生體。是遍。恆續。異熟果故。無勞別執有實命根。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復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 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彼既不 爾。此雲何然。又遮礙心何須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於定加行厭患粗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 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粗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

 

他說這個人在幹什麼?「下界,在人世間修行,正開始出家修行,修成功了回到這裡當天主,我們要屬於他的。」他說哪一位有那麼好的福氣?「他是佛的堂兄弟呀!名字叫難陀。」哎喲!他聽了高興!想辦法好好修行!(眾哄笑。)這個時候佛出現了,他說:「回去吧。」

回去後,給他已經中「毒」了,佛把他帶下來。這一下啊,天天打坐哦,好用功!(眾笑)腿痛、麻、酸,他什麼都不管了,哪裡脹啊、麻、癢他都熬住了,要快速成功,好上去!

有一天,佛就跟他講:「天上你也去過了,人世間的漂亮你也看過,我帶你一個地方去。」哪裡?「地獄,要不要去啊?」他說也好,要去見識。他(佛)說:「跟我來。」又抓著他(佛的)衣服,佛就帶他下了地獄。

那個味道不好哦,難受了!他一路怕死了!最後到了一層地獄裡頭一看,霍!那個殯儀館的那個電烤箱、烤爐啊,還有一些大油鍋啊,都在那裡炸那個死人,炸排骨、炸雞腿那麼炸起來,把那個犯了罪的下地獄的人在炸。唉呀,痛苦啊!

有一個大爐子,油滾著呀,不曉得是阿拉伯的石油啊、菜油啊滾的呀,就等一個油條下來,就空著,有兩個餓鬼站在那裡,等著。

他 又跑去問了,他說:「哎,到處都有這些犯人,這個地方……?」「哎呀這個地方還早啦!慢慢燒著,等一個人下來。」他說誰呢?「現在有個人叫難陀,他這一 生、前生有福報,現在在人間,跟佛兩個有緣,所以變成他的同宗兄弟,現在給佛帶去出家。出家了以後佛又帶他上天看看。他所有動機不正在修行,」——不是八 正道,《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這個動因不正——「他要修成功了,在天上享五百天女這個這個……福。福享完了那個果報,哼,就到這裡變油 條!我們就等著,等他下油鍋!」這一下,他一聽,傻了!趕快心裡念:「哥哥啊!佛啊!你趕快出現!我要回去了!」佛等他大悲哀的時候出來了,一片光明,他 說「跟我回去吧!」「你懂了沒有?!」他說我知道了。「好好修行去!」這一下才真正修行,再也不要為了五百個太太打主意打坐了。

這些故事就是說明,我們現在在修行,大家說信佛啊、打坐啊、拜佛、唸經,是不是成就了種子還是問題。他生來世還要沒啊!

所 以你看禪宗溈仰、溈山宗溈山祖師,比臨濟祖師還早啊!百丈的第一個大弟子,去開山的溈仰宗。溈山禪師沒有悟道的時候,他跑天台山去,碰到寒山、拾得。寒 山、拾得兩個打他的招呼,他茫然……什麼都不懂。寒山跟拾得講:算了,這位老兄啊,不要跟他講話了。他說他三世為國王(三生做皇帝),喪失了神通,他忘記 了,失去了定力了,變成無記了。——所以能夠做國王,要修行來的哦!他說他三輩子為國王,喪失了神通。寒山說我們不要理他了!跟拾得倆進去了。這就是說修 行成就種子,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談何容易啊!

所以啊,很多世界上有福報的人,權位福報不是由修行來的啊?不管是哪一種,人中修 行,或者是和尚、或者是仙道中;或者是什麼山裡頭的各種各樣的,修行多年,因為它修行多年——我們人類不公平,把動物修行修得好叫做精、怪,人類自己叫做 仙、佛,實際上拿動物來講也不過是「人精」而已啊!對不對?公平一點講嘛!不管有哪一種精怪,有些所有成就它都是戒、定成就,所以就有福報。但是他的種子 呢?菩提種子沒有下,要求大徹大悟、證得菩提種性沒有下,還是不成功。

所以成就有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第二種,得種子成就了,到了修持有所得了,得果了,悟道了——自在成就,智慧、自在神通(成就)。第三種,現行成就,這一生即生成佛。三種成就。

「翻此,假立不成就名。」

翻 此,就是「相反的」(古文叫「翻此」,現在叫做「相反的」),這三種都沒有成就,所以就叫做他一生修行沒有所得,叫做不成就。所謂「得」,就是沒有成就, 白得了。所以我們注意啊!青年同學們,至少這一生要把種子培養好,應該吧?此心連種性都沒有成就啊,是白修行一生哦!要注意呀!所以,他講了三種成就。特 別注意啊!考試要答得出來哦!先露消息給你們聽,這是考試題目啊!什麼叫三種成就?對了!馬上答出來:「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一 百分!就答全了。要記得啊!

「此類雖多,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於諸聖法,未成就故。」所 以,他說這個裡頭的差別種類分開很多。但是我們修行要跳出三界外,怎麼樣跳出了三界外?見道以後才能修道啊!貪嗔癡慢疑悔等等「見所斷」的種性要斷。見 道,什麼叫見道?你要反省到自己心念,哪裡不對要看得見哪!我們做人一輩子,自己錯誤都看不見,就是「見」都沒有啊!所以修道第一要見地;自己的錯處在哪 裡自己不知道,你沒有「見道」嘛。

所以見道以後才能修道。我真看得到自己錯誤在這裡,我就有本事把它切斷嘛,對不對?要見得真,才切得斷 嘛!所以你們同學常常問我:「老師啊!我的錯處在哪裡?」你問我,我又問誰呢?我只好問你!你的錯處在哪裡?你去找啊!我就是給你講了以後,沒有用!我當 然知道你錯處在哪裡啊!可是你自己不反省到。見道位不到,修道位沒有辦法建立,見道以後是修道。所以三界的脫離,「見所斷」的種性要建立。

見 道以後,要修哦!見道了以後,我知道自己的缺點,沒有修道是不行的。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我有一個咒語,這個咒啊比孫悟空的緊箍咒還厲害,你們學會了就有 用處;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我那個咒語裡頭。四句話,你們大家(我也在內):「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對不對?「是無上咒,是無等等 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把我這個咒子好好念!

大家都是看得破,道理都知道;忍不過、切不斷哪!想得到,而做不來啊!對不對?你要看 得破、忍得過,想得到、就要做得來,就是見道以後修道也到了。見道以後修道也到了,「永害位」,那個煩惱的種子永遠沒有了,「永害」的位置。因為你見道沒 有到,所以修道也不成功啊!「假立非得」,所以叫你沒有得道。沒有得道,叫一般種類的異生性。這就對於聖人之法——所謂聖人:二乘聖人,聲聞、緣覺、羅漢 果位——一切都沒有成就。

所以你看《成唯識論》,就關於得道不得道這個「得」字的觀念,它簡單地分析,講了那麼多。你說我們的這個佛法是多麼的科學啊!這個觀念都要分得很詳細,不是籠統的啊!「啊!我開悟了,我得道了!」你開悟了?開個什麼悟啊?要注意呦!千萬注意啊!好,今天到這裡為止。

 

……卷一,三十二頁。上次我們正講到心不相應行法裡頭——「得」,所謂得道的「得」。這一次開始的問題,也是心不相應行法裡頭的——「同分」,原文是: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

同 分,等於我們現在的話「共有的」、「相通的」,共同、相通的這一部分的作用。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夠知道「異色心等」,色心,就是我們這個心臟、物理部分的 作用。拿現在的觀念,站在醫學乃至西方哲學思想,就是說物理部分的彼此的電感,尤其最新的一般所謂第六感,人與人之間有相通的、有同等的功能,就是色心的 這一部分。「異色心」,分類的,譬如狗有狗的感應、貓有貓的感應、人有人的感應,整個的綜合起來,就是生物界的感應。生物界的感應同植物的感應各有不同。 現在是研究這個問題。

「如何知」,怎麼樣瞭解「異色心等」有實在的「同分」共通的這個作用、這個功能的存在?這是一個問題,這一句話就是提出問題。下面,答案:

「契經說故,」他說,這個問題,是佛經裡頭(「契經」),佛經裡頭佛在世的時候已經說到過。這是一句答案,就是說不是後人自己構想的,佛已經說了。現在引申:

「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這是一節。譬如佛經上經常提到過,說這個是天人共有的一種功能。這個「同分」就是共有、共同相感,都一樣的這個功能。「此人同分」,譬如人的共有相感,這個功能。這是「同分」的道理。

那 麼擴大一點,譬如說人、生物功能,我們有一位同學心臟開了刀了,他告訴我,我說我看你精神蠻好啊!他說我的心臟只有四分之一是我自己的,四分之三是豬的、 豬心臟。他說當時要開刀的時候,人家用一個儀器(金屬的)給他,說那麼金屬的如果換上的話,只可以活到十年;豬的嘛——動物這個同分(跟金屬的)不同,就 講到同分——生物的,也許可以活三十年,問他決定要哪一樣。這個病人當時決定用豬的。所以他跟我說笑話,我說這個心啊,一半是豬心。那麼,我看他精神蠻 好,我說這個還真是不容易啊!你譬如剛才醫學上那個金屬的換上,就不同了。生物的東西換成生物,這個是同分的作用。我們剛才說這個故事是為了解釋這個「同 分」的道理。他剛才答覆,這是佛說過的,「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下面又說:

「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為證不成。」

須知,擴充這個範圍「乃至廣說」來講;「此經」,就是說佛經的經文裡頭記載,並沒有說到「異色心等」有一個除了唯心以外,另外專門有一個實在存在的物理作用這個同分。「為證不成」,他說,你所引證的理論、你找的證人、證件,拿佛經來作證明,不成立的。那麼,說明一個理由:

「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

他 說,假定(「若」就是假定),「同智」,拿人類相同的智慧,理解相同;換句話,同智、同言、同一種理論。譬如我們現在站在中國人的立場講到東西方文化,我 們中國文化大家有這個觀念,就是同智、同言,這個意思;站在西方人立場、在西方文化這個觀念上,(也)同智、同言。假定以同智、同言來講,「因斯起故」, 因為提到了這個同分的問題,你就認為:另外有一個存在的功能,唯心以外,有一個實在的;那麼,「草木等」植物方面「應有同分」,它也應該有個單獨的功能。

我 們不要看錯了這個文字,看錯了文字我們馬上可以找答案。現在的科學所瞭解的,這個植物跟人倆有同感,而且證明了植物乃至你青菜也好、蘿蔔也好、一根草也 好,它有感情的。植物也會懂得音樂,學音樂的音感。你譬如種的一個很好的花,你天天唱歌給它聽,花也開得更好,那它也在高興;你天天哭給它聽,那個花都會 萎縮了。那麼這一些都是科學的問題,就是同分的相感。如果我們看了本文,「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那麼人家這個問題問得沒有 錯,草木有同分。剛才我們引證現在科學知識,如果拿來理解這一條,那就錯了!現在並不是講……我們姑且承認科學所研究的(姑且承認,上面有「姑且」兩個 字,暫時的承認,因為科學是還靠不住的,今天確定了、明天又推翻了,又有新的發現了),不過草木有靈感,那是真的;它究竟是機械式的、物理式的?還是同我 們人一樣有心靈作用啊?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也可以說,植物的這些會聽音樂、會同人有同感應的,可以說是機械式的,不是心靈這一部分的。所以把剛才提的例子 拿來解釋這兩句話,那是不對的。

這些問題特別像諸位年輕同學要留意。因為以後的時代你們碰上,科學的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不是古老的時代;光 拿佛經本身的範圍解釋,在科學的觀念馬上把你打入哲學部分。——這是屬於哲學部分,你的理想部分。要拿證據出來。所以我們對於科學、哲學各方面都要瞭解一 下。這是第一個問題。

「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復應有別同分。」

再說,假使一個共通的作 用當中,能夠生起我們同等的理解、智慧、同等的言語文字的話;那麼,這個共有的裡頭應該有差別,「應有別同分。」譬如同樣是人,有些人心靈的反應就快,有 些就慢;慢一點叫笨人,快一點叫聰明人。有些人一提什麼,所謂聞一知十,聽了一個道理,其他的也理解了;有些人學了一百年也還不懂。這個中間的差別,所以 「同分復應有別同分」。他說這是一個事實,舉例出了這個問題。

好!又是一行:

「彼既不爾,此雲何然?」事實上,所提的這幾條的問題裡頭就有很多的問題。「彼既不爾」,它這個「同分」這個東西不是這樣簡單。「此雲何然?」這是這個佛經的、尤其唯識學家玄奘法師的佛學的文學,「此雲何然?」你所講的這個理由,究竟為什麼說是對呢?你這不是有點強調嗎?這是問題。現在講:

「若謂為因,起同事欲,知實有者,理亦不然。」

他 說關於人與人之間這個同分,假使拿眾同分——我們這個「眾同分」,唯識學經常用,大眾共同所有的相同的生命這個功能——認為眾同分就是「第一因」,現在哲 學叫做第一因,過去所謂第一因,宇宙萬有先有雞啊先有蛋?宗教家講是上帝,或者說是神,或者說是什麼東西;哲學上不用這種名詞,上帝也好、什麼也好,那是 你造的,哲學名詞叫「第一因」、第一個因素來的。其實「第一因」的名稱佛經早就用了,幾千年前就用了。一講到人類文化,可見我們這個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偉 大!後世的這些名詞他早就有了。這個因就是講「第一因」。假定你認為、把眾同分這個觀念變成了第一因,那麼因此有了第一因,「起同事欲」,生起了共同欲 望。

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是人,我們有一個同分的功能(眾同分)相同:餓了要吃飯,冷起來要穿衣服。動物,假使是狗啊、山中的老虎啊,冷起來它 覺得很冷,毛不大立起來,掛攏來,比較走路萎縮一點;熱起來毛孔都張開了。如此與我們不同,我們必須靠衣服。我們餓了非吃不可,一天三餐;有些動物大概好 幾天偶然還只吃到一點點東西,不一定餓死;因為人跟獸、動物兩個同分不同。第一因,「起同事欲」,「同事欲」就是這個意思。人,就是這樣一個同事欲中。

他說你如果認為這樣——錯了。「知實有者,」你認為、因此判斷,譬如人,大家有個眾同分,共同的第一因這個作用,「理亦不然」,他說你的觀念錯了。為什麼道理?現在我們討論。

譬 如我們信了佛的人,差不多一般在我們中國佛學學佛的,因為聽了唯識、大小乘的學理,有禪宗、各宗派,至少大家都認為有一個東西我們是相同的,所有的生命共 同一個來源。有人學了一點唯識的常識,認為我們共同的來源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還不是共同來源之一;是共同來源。這個阿賴耶識是什麼東西呢?所 以有人很可以發生問題:我的阿賴耶識就是你那個阿賴耶識,我們體都相同的;也等於說,我們大家是兄弟姊妹啊,都是一個媽媽生的,媽媽是一個啊!我們同分 嘛,是共同的眾同分啊!——我們把佛學往往會誤解成這樣,把生命誤解成共同一個來源,所以那麼就根據佛經,所以一個人成佛,佛與佛把彼同分就歸體了,攝用 歸體,始終認為有個東西存在。

那麼我們這一般對佛學的理解,並不是真正地瞭解了如來本體、菩提、涅槃、道體,——沒有!是錯誤的!是把眾同分的作用,你給誤解當成自性的本體。

這個話非常難懂!並不是學理很高深,這個是我講得不好,表達得很難,你們諸位懂得也更難!這就碰到科學與哲學問題了。所以(無論)怎麼樣說,怎麼(都)很難理解它。

因 此啊,學禪宗、學各種教理,常常對於佛法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本體的問題解釋錯誤,結果錯誤到哪裡去了?是解釋到人的眾同分裡頭去了,本體沒有認識 清楚。這是一個問題,希望大家注意!不曉得諸位能夠完全瞭解到沒有?我先提到,沒有瞭解,我們將來再討論。本來這個問題是非常討厭的!學哲學的人搞了一輩 子,還是在這個問題裡頭轉。

現在我們講到唯識裡頭談,他說你談的「若謂為因,起同事欲」,因為人類眾生共有一個慾望是相同的,因此你理解到認為這個生命背後真有一個東西——「知實有者」,「理亦不然」——在理論上錯了。那麼,他認為錯了的,我們看唯識、佛法怎麼說:

「宿習為因,起同事欲,何要別執有實同分?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這 是佛學的解答了。看到這裡你們大家應該比較清楚了、理解了。換句話說,根據佛法的觀念,我們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眾生,生下來個性不同,身體也好、心理也 好,絕對不同。同樣一個父母生的,我們老古話:「一娘生九子」,一個媽媽生九個兒子;「九子各不同。」每個人身體不同、個性不同。都是兄弟,大部分同父親 母親有些也相同。所以我常常跟有些同學講,我說你這個個性怎麼是這樣?我說這一半是你爸爸的習氣、這一半是媽媽的習氣,這兩部分給他一分析,留下來還有他 自己的前生帶來的一分習氣。連相貌都是有的,每個人面孔、體能,一半像母親、一半像父親。不過有反相的:父親或者很老實,生個兒子特別調皮;父母都很好, 生個兒子特別壞。原因是什麼呢?一半是他自己帶來的,一半是父母那一半壞的給他了。因為好人啊,面子上這個人很老實,老實人有時候在肚子裡還是脾氣很壞 耶!不過壞不出來而已。剛剛把肚子裡壞的那一部分遺傳給兒女去了,這就很糟糕了!所以這個遺傳也很難講。這是「增上緣」。

那麼本身帶來的個 性,那父母的因素就不能左右了,就是「親因緣」。本身怎麼樣帶來的呢?就是三生因果。所以種子(多生前面這個種性)生現行,造成了現在的環境、形成的個 性。我們現在的行為呢,心理、各種所作所為,為來生、他生來世的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成為未來的種性、種子,互相作為因果去了。

所以我們 人一切的生命的遭遇,是多生累劫,「宿習為因」,這四個字非常重要!「習」就是習氣,「宿」並不是只講前生哦,前生的前生的前生……沒有成佛以前,多生累 劫累積下來的習氣,業力習氣、這個習慣形成,就是「第一因」。現在我們講這個話是站在現行來講,站在這一生生命存在這個現象上說的,所以「宿習為因。」

「起 同事欲。」因此生起現行中間——像我們變成人,尤其我們變成中國人,尤其我們這一部分的中國人生長在台灣、或者是活到在台灣,在台灣又在台北,而且碰到台 北今天小型颱風這個天氣,因此每一個人眾同分,「起同事欲」,都想加一點衣服,不需要冷氣了,沒有關係了,因為我們共同的欲相同,「宿習為因,起同事 欲」。

他說一切生命的來源,既非主宰——並不是有個上帝、有個神我可以操縱的,非主宰;也非自然——也不是物理那個樣子自然來的。一切皆是 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中間,自生的宿習的業力為第一因,「宿習為因,起同事欲」,所以每一個人個性絕對不同,沒有辦法——習氣不同。所以非主宰,沒有一個上 帝、沒有一個什麼閻王做你的主宰,一切唯心。但是也不是唯物的——非自然的,不是自然來的。「因緣所生法,一切唯心造。」這是佛法。

但是無主宰不是無神論者。所以有人搞錯了,我們這一代的達賴公然在印度、在美國發表宣言,還說佛法是無神論者。我說這個是混蛋加三級!一個所謂「教皇」,自己對於佛法的理論還搞不清楚!

佛 法不是無神論者。無神論者是絕對否定有鬼神,也絕對否定一切(唯心)。無神論就是唯物論,就是認為人沒有宿世,更不會承認三世因果了,那才是無神論者。所 以現在的達賴有如此的見解,那簡直是……真可笑!所以非主宰並非是無神論者。所以一切鬼神,有沒有上帝?有上帝;有沒有閻王?有閻王;他也是唯心所造。他 只能夠生命作自己的現行,不能夠為他人的主宰;更不能為萬物的主宰。換句話,他變成了上帝、變成了閻王,他是怎麼來的?還是唯心來的,還是「宿習為因,起 同事欲」來的,因此說他無主宰、非主宰。那麼一般學佛的誤解了,一看到這三個字,既然「無主宰」,那就什麼都沒有了,那就是無神論了——那不是笑話麼?所 以這些道理,你們年輕的法師們、同學們更要注意了。「宿習為因,起同事欲」這兩句話就講完了。

「何要別執有實同分?」他說一切都是種子生現 行、現行生種子,都是多生累劫的業力習氣所形成的現有的生命。因此你懂了這個理論,何必需要另外執著有一個實際的共同功能、那個生命的眾同分呢?所謂「眾 同分」這個名稱,那麼我們引用《楞嚴經》的兩句經文來講,「徒有名言,皆無實義」,這一切東西都是名相,徒有這個名詞、有這種理論。為了人類智慧所瞭解, 創立了這個名詞、有這個理論,是為了表達、給你瞭解進去。你不要抓到這個名詞當成實在,「徒有名言,皆無實義」。實際上這是一個在邏輯、在理論上的一個東 西。你真的抓住了「眾同分」這個名詞,抓得牢牢的,硬認為有個共同的力量,你就執著了嘛!執著了,給自己找了麻煩。

那麼,這是《楞嚴經》的這個文字的名言,翻得非常好,「徒有名言,皆無實義」。在這裡也是同樣的意思,用的文字不同,「何要別執有實同分?」何必要執著了這個名相呢?但是,「然依有情身心相似(的)分位差別,假立同分。」

那麼佛經裡頭,尤其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有「眾同分」,《百法名門論》裡等等,乃至其他的小乘論據裡頭,都有這個名稱,那怎麼講法呢?他說有個道理:

「然 依有情」,這是為了宣揚佛法,使大家能夠瞭解自己明心見性成佛,使你們自己成佛;為了分析這個道理,所以依據一切有情眾生生理的(身體的)、心理的「相 似」,有個差不多相同的「分位差別」——「分位」是歸類,用邏輯的方法把它歸類起來。歸類中間又有差別的不同,譬如人有人的眾同分、狗有狗的眾同分、牛有 牛的眾同分,所以「分位」的差別;「假立同分」,建立了一個名詞,就是這個「名言」,所以叫做「同分」。這是一個問題。

好,第二個問題: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呢)?」

二 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裡頭有一個「命根」,就是我們活著的這個生命,是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裡頭——你說我想多活……譬如我有些老朋友,我說:哎!你這個精 神蠻好啊!像今天有個朋友來,現在八十二了。我們朋友之間這個裡頭啊,都是說的假話,犯戒的。不過不犯戒,叫做方便妄語,還是功德,方便妄語就是功德了。 等於醫生跟護士兩個明知道癌症病人(的生命)只有三天了,「怎麼樣啊?小姐!」「哦,不要緊!醫生說的,你過幾天就出院啦!」當然出院了,到了太平間去了 嘛!那沒有錯啊!(眾笑)所以她跟這個病人講這個方便妄語是功德。所以像我們碰到這種人,說:「哎呀!這個八十三算什麼,像你這個樣子,我看一定要活到一 百多!」雖然說:「哎呀!不可能的!」聽了還是舒服,吃了冰淇淋一樣,還是舒服的。

這個就是說,人想活長,你做不了主——「命根」。這個命根是「心不相應行法」,你意識沒有辦法控制。

所以上次我們講到「得」,又提到「同分」,現在講「命根」的道理。

那麼,他說怎麼樣我們才能夠瞭解「異色心等」——離開心理、現在的生命、物理的作用,真有一個真實的命根的功能存在嗎?那麼,唯識學的答覆: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壽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為壽。」

我 們曉得佛經說,尤其是研究唯識,所謂這個識、心意識這個「識」是什麼東西?識是三個東西連起來的:暖、壽、識,就是這個書上說的。而這個生命、這個身體一 死亡了、氣一斷了,這個暖包括了氣,包括了我們講這個人還有氣沒有氣;氣的存在必定有暖(得暖)。譬如你們修定的人,諸位修定的作白骨觀,一觀起來那一 點,馬上就是得暖了。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大小乘離不開的。所謂什麼是「暖」呢?普通就叫做三昧真火;密宗所講的「靈熱」、「拙火」。跟密宗這個 名字一用不同了,大家就受騙了,當成了不起。實際上這個就是「暖」的作用——暖、壽、識。所以身體存在就有溫度,冷卻了就是死亡。「暖」同「壽命」、 「識」(心意識這個識)三位是連起來的。所以這個「識」的存在,像我們活著,暖一定有。所以要死亡的人,身體冷到哪一部分,這個意識、識就死到哪一部分。 那麼身體完全冷卻了,第八阿賴耶識也跑完了,完全死亡,就冷了。——「壽暖識三」。

他說什麼叫做命根呢?佛經上佛說過的,暖、壽、識三種就是命根的作用。合起來,命根(有)另外一個特別名稱——「說名為壽」,這樣就叫做壽命。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他說,所有經典上並沒有說離開唯心的作用,在這個肉體的生命上另外找到一個生命、壽命的一個功能;所以,你的理論所引證的不成立。

「又,先已成色,不離識,應此離識,無別命根」。

他 再說,當我們這個生命在投胎的時候,所謂十二因緣,大家應該記得很清楚: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並不是唯識這個「識」以前還有個「行」、還有個「無 明」,不是這個意思。十二因緣前面講無明是形容它,這個識自己沒有反證過來、一個人自己沒有悟道以前,一切都在糊里糊塗在過;糊里糊塗中間就永遠在輪轉不 停,就是無明與行的道理。這個都是識的作用。

識的本身,反過來說,沒有悟道以前,它不是智,是識,它本身就是無明,本身就不能停止這個輪迴 的活動。所以無明、行、識,等於也是三位一體的作用,三個同一個作用。當這個識(我們普通叫做靈魂)入胎的時候,第一個,這個靈魂、這個識,它先跟「色」 ——什麼是色法呢?男性的精蟲、女性的卵子,也可以叫做——嚴格地說拿邏輯講不叫做物理作用,這叫人的生理的這一部分作用,相似於物理的。先是識跟色這兩 個配合,「又先已成色,不離識。」假使一個精蟲、一個卵子兩個在一起,沒有識性的加入,它不能成其為胎兒。我們可以強調地說,就是試管嬰兒,還是離不開這 個法則,是一樣的;還是靠三元和合才能夠生,不然這個試管嬰兒就不能夠試驗成功。

試管嬰兒我們曉得現在當然科學上人可以用玻璃管裡養出來 的,但是你看養出試管嬰兒試驗成功的現在沒有多少,試驗失敗的很多。不是說每一個精蟲卵子放在管子裡都成功的。那麼在我們今天的理論,就是說,那個試管嬰 兒裡頭精蟲卵子結合不成功,第三元、就是我們這個人我的這個補特伽羅——數取趣,就是普通講的這個靈魂的作用沒有配合上;識跟色兩個沒有打上,那試管嬰兒 (就會)失敗。剛好碰到有一個靈魂、這個補特伽羅剛好要受生,碰到這個試管嬰兒,他的業力因緣就構成了另外一個境界,把他吸過來了,那麼三元和合,試管嬰 兒(就)成就了。在我的解釋如此。將來等待你們青年同學在未來一個時代看科學上怎麼樣變化。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又先已成色不離識,應此離識無別命根」,所謂生命這個命根的道理——暖、壽、識,這是佛學的一個名詞,這個名詞老實講,他說還是唯心所造;離開心意識,另外沒有單獨存在一個命根。所謂命、生命,還是唯心作用的這個體段裡頭的。

「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等,非實命根」。

「又」, 再說,假定認為這個命根、這個生命、我們活著的這個生命「異識」,不是唯心的,與心意識不相同、相異的,實在有一個命根的作用存在、生命的作用存在;「應 如受等」。他說好,那就很簡單,請你拿出證據來,這個存在的命是什麼東西?像我們的感覺一樣,受就是感受,譬如我們現在氣候變了,今天就跟昨天兩個感受不 同。感受不同,我們的體溫、甚至我們的消化力、甚至我們心理的影響統統不同;這個感受完全不同,有憑有據的,今天就要加一點衣服,昨天就要脫掉。那麼你說 離開唯心以外,實有命根,請拿證據來!

「應如受等,非實命根」,你要曉得那也是你的感覺、你的假想。實際上進一步說,我們的感覺本身就是一 個不實在的。為什麼呢?同樣的冷度裡頭,有人身體衰弱的,覺得太冷;我們跟有些身體好的年輕人、或者有些大胖子坐在一起,把那個冷氣開得我都要加毛衣了, 他還說:「哎喲!都是汗!」兩個手還自己帶電風扇那麼扇。這同樣一個東西,感受就絕對不同。可見這個受的本身沒有標準,靠不住的。說我們現在我還有感覺, 譬如一個人沒有死亡以前:「你知不知道啊?」「我還知道,有感覺。」認為感覺就是命根——錯了!「非實命根。」不是的!

那麼,前面的論辯過了,下面再說:

「若爾,如何經說三法,義別說三,如四正斷。」他說,那麼假定照你這個道理,為什麼有些佛經上提出來「三法」呢?就是小乘經典。哪三法呢?「斷斷」,《雜阿含經》、小乘的經典上有的。什麼叫「斷斷」呢?能夠斷一切,譬如我下一個決心;譬如有個朋友對你不起了,或者把你股票了 一千萬,實在傷心透了,以後再也不跟他來往,說「斷了就斷了」,這個狠心——「斷斷」。第二個是「律儀斷」,為了我們要修道,守這個戒,必要的時候某一件 事情絕對不能做,自己把自己範圍住。等等,有個四斷的說法,「四正斷」。怎麼樣經典上說三法「義別說三」呢?這個三法,就是暖、壽、識等等。現在說了,他 的答覆:

「住無心位,壽暖應無。」

他說,這個只告訴你,修道到達無心位的位置,無心位並不是個得道的道果哦!無心位,達到無心。提到無心,我們一般現在學佛的、學禪的,常常認為打起坐來,好像平常只要無心就對了,沒有妄想就是道了。——完全搞錯了!所以禪宗祖師也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

什 麼叫無心呢?那你睡眠睡著了也算是無心,睡眠是算無心位哦!一個睡眠、一個悶絕(暈過去了,或者是撞倒了,腦震盪暈過去了、沒有思想),那也算是無心的范 圍哦!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這都是無心位。所以大乘的思想,所以你說無心就是道,就要問清楚了,你是哪個無心啊?所以尤其你們打坐坐著什麼都不想,坐 在那裡睡嗑睡,我常常警告你們,小心哦!你把這個當成無念當成「道」來修啊,來生的果報,就到中央菜市場嘍!那就變豬哦,真的哦!把昏沉定當成這是道,我 上來什麼都沒有了、無心,那嚴重得很!那落在無記,智慧越來越遲鈍,記憶力越來越差,變白癡了;他生來世的果報就變豬嘍,變這些笨東西了!所以我常常說, 修行你若是認識不夠啊,以善因反得惡果,很嚴重啊!所以不要隨便講「無心就是道」啊、「無念就是禪」哪,不要亂來啦!搞錯了很嚴重啊!諸位學禪的朋友特別 小心啊!不要這個禪「禪」不進去,將來真變成那個豬朋友,那才「饞」呢!看到東西就在那裡「哼哼哼……」那才好「饞」呢!這個事情不能玩的哦!千萬注意 啊!這是講到無心位。

「住無心位」,到達這個無心位,他說那麼「壽(跟)暖應無」,馬上入定,就沒有暖壽了嗎?

「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位。」

他 提的問題說,假定得到無心位,那麼這個「暖」、身上就冷卻嘍?那麼壽命好像也到此為止嘍?那麼你們佛經也說「識不離身」啊!真正入定的人不是這樣哦,不會 冷的哦!所以真正入定了,暖是存在的,壽當然仍存在,所以一定可以八萬劫,起碼一定——真得定了以後,你說定個幾十年,這個肉體一樣在那裡,身上還是暖的 哦!還有溫度的哦!不過與我們現在的體溫不同,是真的!但是絕不是同死人那個肉體一樣。(他)是暖的。有壽命可以存在,不吃不屙,可以幾十年甚至於說多少 年都沒有問題。——暖、壽。因為「識不離身」,他阿賴耶識還在這個身上。所以叫你們把《八識規矩頌》背來,「眼耳身三二地居」,入定的人,前五識來講的 話,前五識只有兩識——嘴巴不說話了,當然你們現在打坐還嚥口水的,這個不算入定;到那個時候已經是口水不需要嚥了,它津液是直接下降通全身的脈管了,不 需要舌頭動了,所以舌識暫停作用。呼吸、鼻子的呼吸暫停(不包括毛孔的呼吸,輕微還存在),那麼,鼻子的呼吸暫停。所以,鼻、舌二識暫停,眼識、耳識、身 識都還存在,所以「眼耳身三二地居」。這個我們講到《八識規矩頌》時已經提起你們注意了。

現在這裡說,「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 位?」他說既然是這樣,怎麼樣叫無心位呢?因為你識還存在嘛!換句話,現在提的問題:真正入定,是有心還是無心?應該說入定是有心入定,不是說無心。那麼 我們大乘佛法同一般中國禪宗所講,真的得了道入定的無心是有道理的——無妄想心,並不是講無真心。所以你們學禪的看了《六祖壇經》,六祖說:我宗以無念為 宗。但是,六祖對無念兩個字有個解釋:「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無念為宗。「如何名無心位」是這個道理。因此,這些地方尤其你們諸位同學要專修 的人更要注意!下面兩句話特別注意:

「彼滅轉識,非阿賴耶。」

真正入定的時候,是滅除了一切動相的轉識,阿賴耶識這個功能當然存在在這裡。我們先到這裡,休息一下。

 

入定的時候,滅一切的轉識,六、七、前五識,甚至阿賴耶識一部分的功能寧靜下來了,不再輪轉了,但是阿賴耶識還是存在的。這個入定的境界、心意識活動的現狀,究竟是怎麼樣?

「有此識因,後當廣說。」這個識的作用、心意識的作用,本經後面專有一篇討論的。

「此識足為界趣生體,是遍恆續異熟果故,無勞別執有實命根。」

所 以這個阿賴耶識的作用(「此識」是阿賴耶識),「足為界趣生體」它本身包含了足夠為三界(「界」就是三界);「趣」就是六趣、六道眾生、十二類生,一切生 命的來源就是阿賴耶識的轉化的作用,「此識足為界趣生體」。它是普遍存在、經常的(「恆續」),所以阿賴耶識也就是構成了「異熟果」(異熟果,一切的生 命;「異熟」代表個別的生命)。總而言之,除了阿賴耶識的功能以外,另外並沒有一個生命的命根。所謂命根,就是阿賴耶識對這個世界、對這個肉體的因緣完 了,就結束;因緣存在,(就)還在輪轉下去。

「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現 在我們所認為這個命、還存在這個命根,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的親因緣。所以是「依(於)親生此識(的)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親因緣。那麼,是宿習的業 力所引生的功能的差別,假定一個名詞叫做命根。所謂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命根也在其內;所以意識心所不能左右它,因為它本來的功能屬於阿賴耶識的作用。 因此說,我們大家打坐、修定、修道,縱然能夠清淨,好像是無心、無念,那是意識心暫時的清淨、第六意識暫時的清淨。

譬如說,例如大家入定 ——當然大家現在還沒有這個功夫了;有些人假定有這個功夫,一定可以多少天完全不起,乃至呼吸相似地停止,心臟也是非常緩慢地動,好像完全無念、無心了; 這個範圍還在意識境界的範圍,還不懂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受薰持種根身器」,不是那麼簡單。我們普通假定達到剛才我報告的這種定境的範圍,只不過是第 六識的清淨,還屬於六識的範圍;並沒有瞭解、證到阿賴耶識哦!況且再把阿賴耶識要一轉,轉識成大圓鏡智,談何容易啊!

所以因此一般人學禪宗 或者是學各宗,偶然有一點清淨心,(於是)認為這個是道了,等於現在一般人講禪學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我說見鬼不是鬼!那不是很容易?!一個人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給你一個刺激,後面一個手槍頂著:「向前面走!不然打死你!」你走在前面見路不是路、見人不是人,嚇昏了!你說那也證得禪宗 啦?「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第六意識忽然一個停頓、一個悶絕的境界。而且這幾句話在禪宗裡頭是一個不知名的禪師隨便說的,現在結果拿這個來做禪 宗的標準,什麼「未見道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之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道以後大悟以後,見山還是山……」,瞎扯一頓!那很容易呦!那見人 不是人、見鬼不是鬼,我們都一樣,都是得了禪了?我們在街上看到好東西想買的時候口袋沒有錢,走在前面把頭低下來,見路不是路、見錢不像錢,那還也悟道 啦?不是這個道理。

縱然真達到第六意識清淨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境界,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到這樣的境界,不過是第六意識偶然清淨面的出現,第七識影子還沒有摸到呢!第八阿賴耶識懂都不懂。不要認為這個就是道,千萬要注意!

縱然達到「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也不過是第六意識上的感覺境界,還不是。

換句話,拿五蘊解脫來講的話,就是你功夫達到了、證到了「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受陰還沒有解脫,那是色陰境界;在《楞嚴經》的道理是色陰區宇、色陰境界的範圍,受陰你還沒有做到呢!

「彼滅轉識,非阿賴耶」,連到上文,「既爾如何名無心位?」既然這樣說,怎麼叫做無心位呢?現在所謂無心位,真正達到無心位的話,是滅了轉識,前面意識不動了、第七識不動了、不起分別了;並沒有離開阿賴耶識。

「復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

再提一個問題,怎麼樣才知道「二無心定」(兩種無心定,就是無心定與生無想天——無心定、滅盡定這兩種無心定,無心定是生無想天的果的一種,就是滅盡定);無想天硬覺得沒 有「想」;「異熟」就是修行到這種成就,得到無想定。「異色心等,有實自性。」離開這個肉體心的作用,它有怎麼樣的一個定的境界、真實有這個性能呢?唯識 宗這個地方提到的「性」字,同禪宗明心見性那個性、同性宗這個性字不要連起,這一點特別吩咐你們年輕人。幾十年來,所謂講哲學、講唯識的,有個非常大的錯 誤觀念,錯誤大得不得了!唯識學講「諸法無自性」,皆從因緣所起,因此有些研究唯識、研究教理的人,(認為)唯識學講無自性,禪宗、其他宗派「明心見性」 建立一個「性」,所以都變成外道了——這就錯誤了。

唯識所講的「諸法無自性」,不是說同性宗那個明心見性的「性」、如來自性的本體這個 「性」就代表了。這只能怪我們中文的文字語彙不夠,借用的,代表本體之性。唯識所講的「諸法無自性」是說每一個萬有萬象,沒有自己單獨可以存在的那個性能 與性質,這個性指性能、性質之性。因為大家觀念搞不清楚,看了唯識學的「無自性」,既然無自性,那麼其他的性宗、各宗各派還建立一個明心見性一個「性」, 所以說是外道觀念了。他不知道,他錯誤了,還不只外道,那個是「差別道」哦!錯得一塌糊塗!所以唯識講「無自性」這三個字,是講諸法無自性;一切萬有的現 象,它沒有一個單獨存在、永恆存在的性能——這個無自性。譬如這個茶杯無自性,它是因緣所生的。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懂。

現在跟著說:「若無實 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假使說無想定或者滅盡定,這兩個定的內涵,同我們色身這個作用兩樣、沒有實在的自性;那入定的時候進入無想定,為什麼 能夠把我們心理上的亂想它會停止掉、遮得住、蓋得住呢?「遮」就是「蓋」,我們現在講:「怎麼給它蓋住了呢?」

「不能遮心心所法,」前面這個「心」是全體的心,「心所法」——心理的現狀的心。「令不現起」,入定到了無想定,我們普通講硬是不動念了、不起分別了。他說那是什麼道理呢?

「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

這 個裡頭很麻煩了,這都是講到實際修證的道理了。「若無心位」,無心位是佛法的思想邏輯上一個分別的一個範圍,譬如說無想定、滅盡定,乃至我們普通人昏過去 了、腦震盪昏過去了、暈過去了、睡眠睡得很熟了,這一些範圍都屬於無心位。並不是真的什麼無心哦!(只是)在學理上把它歸入一個範圍,「位」就是範圍,就 是無心位的範圍。那麼現在討論的無心位這個範圍裡頭,所謂無想定、甚至於滅盡定等等。無想定硬是無想哦!那是外道定哦!但是你不要看不起,做不到哦!諸位 哪個人修到了,我還可以向你磕頭,叫你「無想師父」。你看釋迦牟尼佛,以他老人家當年出家,第一步修無想定,三年才修成哦!那還頗不簡單。所以無想很不容 易哦!當然你到達無想還不是道,可是試驗地做到這個功夫還不容易哦!這個無想是完全思想停掉了、把它滅掉了,剛才《成唯識論》經典上告訴你的——「遮心心 所法」哦,它蓋住了,心理作用不起來了。至於心理各種各樣的思想,譬如我們打坐,入定沒有啊、氣脈通了沒有啊、屁股痛不痛啊、這裡麻不麻啊……這些根本沒 有存在了,這都是想所生的、就是想陰所起的——完全把它停掉了。就是拿你們現在年輕人的話:都把它閉掉、關閉掉,那就叫無想定。這屬於無心位。

他 說那麼,無「別實法異色心等」,它沒有特別的什麼另外一個功能,(這個「法」並不是說一個方法),不同於現在我們色心的作用。「能遮於心,名無心定。」它 這種修定的境界、它的功用到達了這個境界,能夠蓋住了(這個文字「遮」,我們拿現在話是「蓋住了」)心所起心動念的作用,把它停止了、關閉了;因此在名詞 上、名義上叫它是「無心定」。

所以假定你認為是這樣(這是另外一個人,假使問問題的),哦,你說這個無想定、無心位是說沒有別的方法,就是 我的心下了決心:「不想了!什麼也不想!」哎,其時大家做得到哦!有時候有一個境界我們年輕的時候做得到:媽媽給我們五毛錢在書包裡頭,本來上學要買麵包 吃的,走在路上掉了;所以回來想買麵包還沒有錢,書包摸摸,沒有五毛錢,只好:算了,不想了,不買麵包了。回來媽媽問你:吃過麵包沒有?「吃了!」對不 對?因為錢掉了不敢報嘛。硬把它強迫地把心念蓋住了,不去想它了。你不要認為這個是笑話哦!接近於無想的一種,強迫自己(不想),心理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大家打坐起來有時候思想有那麼大的痛苦,常常有許多人來問:「老師啊,你還再教我個辦法,怎麼樣把這個思想對付下去!」哎呀,我只好看著他笑!罵你笨嘛,這句話……也是太聰明了!(一笑)

還 有別的方法啊?不想就不想了嘛,這很簡單!(還要)另外求一個方法?給你一個方法——我說有啊!什麼?有個咒子你去念,你坐在那裡拚命唸咒子,咒到無想 ——你說多笨啊!那個唸咒子不是想啊?無想就是無想嘛!就是決心。所以說,「無別實法」,沒有另外一個方法,「異色心」。「能遮於心」你下來一個決心,這 所謂大勇氣,說不想就不想。剛才比方小孩子掉了五毛錢不敢告訴媽媽一樣的,「不想了!想都不想了!」——能遮於心。假定這個樣子叫無心定,他說如果是這樣 的話,那麼,「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

那麼好了,有個問題來了:假設無色的時候,外面物理世界一切境界都沒有 了;「無色」這是假定的話哦,沒有無色的哦。色法就是代表物理世界,紅黃藍白黑,譬如我們登高空一看——太空大家沒有看過,高空總看到過吧?很多人坐過飛 機,飛機上坐著一看:哎呀!高空!本來沒有坐過飛機,好大的興趣上去,看看天呀、下面看看白雲啊……但是看不到半個鐘頭已經想睡覺了——沒得看的。有什麼 看的?青天白雲,一點味道都沒有!還沒有到太空呢。

那麼,太空、高空還算是色嗎?那個就是色。雖然是沒有看的,那個空的嘛,空的也是色啊!色是這個。真正無色,沒有人看到過。除非無色界,還有色——無色界的色。真正無色可以說「但有名言,皆無實義」。所以我們都在色相中轉。

因此,給大家講到禪宗一個故事,蘇東皮,呵!蘇東坡不是認為自己參禪了?他有一天做了兩句詩很得意的(實際上四句,講自己悟道了,發瘋了一樣的):「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多好!假使拿現在一般人講禪學,一定是把他圈起來:「啊!這是悟道的詩啊!禪!禪!」

好 了,他的偈子後來傳到一位三平禪師(這個三平不是大顛和尚旁邊那個徒弟三平,是另外有個三平禪師),一看到笑了,哈哈大笑:這個蘇東皮自己認為悟道了,真 的是莫名其妙!這個怎麼是悟道的詩呢?人家說那是什麼道理啊?他拿起筆在後面一批:「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輕輕兩句話,所有都把他批駁、否 定了。你有個清淨境界認為是道,那沒有清淨境界你怎麼辦啊?「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這是講到無色的境界所引出來的。

他說這樣 假使叫無心定,一個人假定在無色境界中、定中,沒有聲也沒有色,無聲無色境界,外界一切聲音都聽不見了;內在血液流動、呼吸也停止了,聲也沒有了、色也沒 有了;原來打坐的光明啊、境界呀這些都停掉了,無聲色時,那麼這是什麼境界呢?「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那麼可見這個時候,聲色都給它 障礙住了,這個境界叫做「無色定」嘍?他說那樣叫「無心定」,那麼這個境界也可以叫做「無色定」嘍!實際上沒有個定叫無色定,假說哦!

「彼既不爾,此雲何然?」所以說,「彼既不爾」,就是說,無色定這個定是沒有這個事了,這個理論不成立。「此雲何然?」那麼你這個無心定是指什麼叫無心定呢?是怎麼說法呢?這是一種。

「又,遮礙心,何須實法?」他說要把這個人心來擋住了,很簡單,心來擋住是心來把你擋住了,何必另外用個佛法呢?

「如堤塘等,假亦能遮。」哎!不准你看,那一邊不要動心!打一道牆,弄個木板叫我們林蔣二來把木板一隔,隔了以後看不見了,你也不動心嘛,「不見可欲、其心不亂」了。他說假法也可以把心隔開了,何必還另外用一個佛法呢?你說這是什麼道理呢?提出一個問題。好,現在講:

謂修定時,於定加行,厭患粗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粗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

都給你們講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你們打坐修定的同學們就不要問我了,這一段要記得。當然這還不算是佛法的正定,但是修到了也很不容易了!

就 是說,你在修定的時候,「於定加行厭患粗動」——「定加行」是什麼呢?大小乘任何定、一切的方法,譬如念佛,譬如聽呼吸、數呼吸、感受呼吸,譬如唸咒、譬 如觀想、譬如一切等等,都叫做加行,不是正修之路、不是正修的目的。說我會打坐、會唸咒子,是修定人了——那不行,那是準備達到定的一個加行。念佛也是如 此,那都是加行法。什麼叫加行呢?等於現代工業界的加工,到工廠裡把原料拿去加工。所以我們拜佛啊、唸經啊、修定啊、念佛啊,各種修行都是加行。有些經典 上也叫做「前行」,得道以前的所做的功夫,叫「加行」,就是修定加行。

還有,大小乘裡頭修定加行是什麼呢?暖、頂、忍、世第一法,是四加 行。不管你大乘小乘,譬如初禪有初禪的暖、頂、忍,二禪有二禪的,初地菩薩有初地菩薩的,十地菩薩(有十地菩薩的),各有境界不同。這些,所以彌勒菩薩另 外有部經典,就是《現觀莊嚴論》,可惜我們沒有翻譯成漢文。到了這幾十年,有一位我們同學輩的法尊法師,根據藏文翻出來了,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不 過翻得沒有那麼高明,但是已經很不錯了,意思大概有了。那麼《現觀莊嚴論》裡頭特別注重的大小乘的四加行,這個四加行與我們現在講的加行的意義稍稍不同。

現 在我們瞭解了這些名詞了,回轉來說,是講修定的時候,於定的加行法門,譬如我們念佛啦、或者是練呼吸啊、聽數息觀啦,等等,修到已經「厭患粗動」,覺得這 個太麻煩了,心要寧靜下來。所以有些念佛的人啊、打坐的人啊,唸咒子,唸唸念……到後來不想念了;不想念了呢,就慌了,跑來:「老師啊!怎麼辦?」我說涼 拌!怎麼辦?!所以你們年輕同學的話,就「涼拌」!這個話真的!

不想念了,你不念就是了嘛!這個裡頭還要加一個恐懼心「怎麼辦」幹什麼呢?你不念一個階段看看。

我 可以告訴你們,你念佛也好,那個念到某一個階段你覺得不想念的時候,你讓他不想念一直下去看它有多久?不到十分鐘,你別的念頭又來了。又來了,肉包子打狗 嘛,你又念嘛!拿佛來念,那個佛號變成肉包子了,妄念變成狗,狗來了拿肉包子打;打完了以後啊,妄念也沒有了,佛也不念了,你能夠越保持清淨越久越好嘛! 這個裡頭不要另求方法。一求方法,都是修定的前加行。

所以經典告訴你,修定是「於定加行厭患」,所以你看修密宗我說最好,真正修密宗的,你 們說這裡修密宗,我說我沒有看到過。真正修密宗,像我們哪有時間啊?早晚做兩堂功課,一天就沒有了。一堂法修下來三、四個鐘頭,坐在那個檯子上面、佛像前 面拜……[錄音中斷]……茶、食、寶、珠、衣,每個杯子、每個東西都要洗得乾乾淨淨擦好,你供個不要說供一千杯水、一百杯水、桐油都不要了,你供二十一杯 水、點二十一盞燈,每一天收拾得乾乾淨淨,去了兩三個鐘頭了。我當年一搞啊,覺得累死了!所以修財神法我說我不要了,不修了。那個財神菩薩每一天要酥油給 他洗澡,洗好多道;我已經買了那麼多酥油求財神,我省起來就得錢啦!何必去念財神呢?!對不對?

你要修密法,完了以後坐在上面,要供養新鮮 的花,每一天要換;一天茶要泡給佛喝的,要喝三杯、四杯;因為我如果要換茶,想到佛他老人家也要換了。你不能夠說我泡一杯茶擺在那裡給他喝一天,晚上還發 霉了、不曉得換,自己麼一天還慢慢泡起來喝三四次——你說你在供養佛啊,(還是)佛在供養你?!……(第36集完)

(玉樹臨風錄入,2011-10-22四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