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 非實有故。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諸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非色。 雲何和合承光發影。日輪才舉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定有方分。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 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別。不爾。便無共和集義。或相涉入。應不成粗。由此極微定有方分。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若無方 分。應無障隔。若爾。便非障礙有對。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實有。故有對色。實有不成。五識豈無所依緣色。雖非無色。而是 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 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決定應許自識所變。為所緣緣。謂能引生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 緣。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

 

《俱捨論》與《集論》這兩本經典,有關於小乘修持的,我們現在還保存的有,《大藏經》裡就有,普通單獨印出來的也有。那麼現在他先介紹他們的觀念:「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他們所認為物理世界這個物理作用,綜合攏來歸納有兩種,我們看原文:「一者有對,極微所成。」所謂有對就是有見、有對,眼睛肉眼看得見,跟心兩個相對的作用叫做有對,就是相對的作用,拿肉眼可以看得見,所以叫有見有對。這個書上,我們的《成唯識論》把有見兩個字省略下去,有對當然包括看得見。

「一 者有對。」綜合起來他們的理論,第一點,認為看得見,相對的作用,「極微所成」。這個極微,是佛學當時引用他們的理論,我們經常引用它,所謂物質的元素, 肉眼看見,迷迷糊糊地,有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如果擴充一點,大乘思想的極微啊,等於現在原子、電子這些理論,所以「一者有對,是極微所成」。

「二者」呢,「無對」,無對就是無見、看不見,也不是我們肉眼可以相對的。「非極微成。」這個不屬於物質的最初這個元素構成的。兩種。

總 而言之,他們認為,心法以外的確有色法;所謂色法,的確有物理世界,物質的世界是存在的。那麼他再歸納它:第一點,所謂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這個所 謂物質世界、物質;第二點,他所歸納,等於我們現在的觀念,看不見、也不相對、摸不到的,「非極微成」,不能說物理的;接近於抽像,很抽像的。

不 過有一點我們從這裡開始要注意,佛經也好,任何古代中國、印度,一講到物理的事情啊,到了現在是兩千多年,照西方的計算,我們一千九百八十二年,這是歐洲 人西方人計算的歷史年代,是從耶穌降生算起,耶穌降生以前都還沒有算。所以們我們現在經常喜歡用一千九百八十幾年,把自己當祖宗的人啊,硬拉下來做孫子, 這個不是味道!不曉得……我們中國人很奇怪,本來是祖父,願意做人家的孫子,這很奇怪!這是順便講到的。

我們曉得這些科學的觀點在印度也 好、中國也好,是兩三千年前的科學觀點。老實講,包括《楞嚴經》同這一本,他的論辯裡頭對於物理科學,不完備,有缺陷,不夠高明。但是我們年輕人不要忘記 了一點,這是兩三千年了;在兩三千年以前,他們有這樣的對物理科學的觀念,那是非常非常的進步。至少,從我們今天開始倒轉去數,兩百年以前的人是不會相信 的,怎麼佛說的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現在呢,相信,看起來只覺得他的論辯的內容不夠充分。實際上自然科學,物理聲、光、電、化(聲學、光學、電學、化學)四 個分類,歸納起來,物理方面科學的進步超過兩三千前太多了。所以這一段我們看的時候曉得他的不完備之處,同他這個了不起的地方。我們往往以現代人讀古人的 書,會笑古人;忘記了這幾千年中間的變化,我們自己會忘記了,所以特別提出注意。

現在他批評小乘的唯物觀,道理在哪裡?《成唯識論》始終認 為心跟物,物理世界、物質的這一切東西,同精神世界這一切東西,是一體的,一體的兩面。那麼小乘的理論他不管物理世界,認為那個是真實有。所以小乘落於有 邊,三界也有,六道也有,一切皆有。那麼,得道證果,硬是有道可得、有果可證。他落在偏空之果的偏差。

那麼現在他批評它的理論:「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他說他們的理論,像《俱捨論》同《集論》這兩本佛經裡頭,包括了小乘的思想觀念。他們認為我們眼睛肉眼看得見的物質世界的這些東西,有相對、有見有對的這些色(色法),就包括物質世界;「定非實有,能成極微。」他說一定並不是真實有存在的。

那麼能夠構成了物質第一個元素,「非實有故,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為什麼我們可以講它是沒有,空的呢?大乘的思想看物質世界的這一切東西,譬如茶杯、譬如這個擴音器、譬如這個牆壁,並不是說它沒有,有哦;不過是假有、幻有,不是真實的存在。小乘的思想呢,認為是真實的承認

換 一句話說,拿現代同近代的思想來講,關於唯物的部分,小乘的思想只達到十九世紀那個階段。十九世紀以前承認物質不滅,是物質不滅論。所以我們曉得南傳佛教 (就是東南亞一帶小乘佛教)那個思想是有偏差的,很危險的。因為它很容易接近唯物論。這個大乘的思想呢,與現在最進步的自然科學的物理方面理論接近了。物 質一定滅去,物質不滅論不存在的。所以現在的物理不承認物質不滅論,那是錯誤的,現在但是呢到達了能量互變這個階段了,將來的科學如何進步?還不知道。不要把今天的科學作為定論,科學這個東西隨時還在推進,今天的定律到明天也許整個地推翻了,不知道了。這是我們介紹一般的知識。

他 這裡講,等於說小乘的思想承認物質不滅。現在這裡反駁他,物質是滅的。「非實有故」,什麼理由?「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他說,小乘思想認為物質 世界最後的形成,也就是最初的形成,是由物質那個東西叫極微;等於我們退回去幾十年,或者是說八九十年以前,只曉得電子,到了電子;電子中間再分化,原 子、核子這個階段,這是後來的,這個等於極微。他說這個唯物的這個極微啊,「若有質礙」,有物質存在就有障礙,他說比 方應該像瓶子、像這個茶杯一樣;「是假非實。」這個茶杯是假的,不是真實。因為它是許多的元素加上人工、時間、種種的化學作用把它構成功。雖然存在在這 裡,它隨時在毀壞,天然的環境也隨時毀壞,而且總有一天由有歸到沒有,所以是假有。

若無質礙,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假定你的理論認為,唯物原始最初的這個極微,不像一般物質,摸不著、看不見,無質、也無障礙,他說那等於不是物質的東西。

好, 我們知道,他現在論辯的是限制於三千年前,一切物質啊,感官上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物質到這裡為止;沒有進一步談儀器的分析。「若無質礙,應如非 色。」那麼怎麼樣一個不是物理物質的東西,說集中攏來可以構成瓶子、或者做成衣服等等?這個是沒有這個道理,不可能。——這是三千年前科學的觀點。

「又」,再提理由,「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他 說,物質最開初的那個因子、這個極微,有沒有方分?「方分」我們上次也提到過,有沒有方向,東南西北空間的關係。不過在這個地方呢,他這個方分也不像空 間,等於現在我們觀念:「有沒有定位」,固定的位置。這個「位」是表示空間的分。他說一切極微有沒有方分?「必可分析」,你說物質這個東西可以一層一層分 析,現在我們科學都在分析啦,分析到最後現在是原子、能量,這還是物理上分析出來的,必定可以分析的。那麼分析到最後啊,應該是空的啊,「便非實有」。這 個物質本身,最初那個因子、那個元素不會存在的,「便非實有」。他說應該是這個道理。

若無方分,則如非色,雲何和合?」他 說假使最初的那些構成物質世界的元素、那個極微,沒有固定的定位,那麼「則如非色」,它就不像物理世界一般物質一樣,「雲何和合?」怎麼合得攏來?譬如說 我們講物質,麵粉做成麵包就是物質了,麵粉是麥子裡頭做出來,做出來配上雞蛋、配上水、配上其他的人工種種造作,才變成麵包啊。「雲何和合?」它怎麼構得 攏來呢?

譬如,他舉一個例子,現在講到接近到科學方面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至少兩千多年了,快到三千年的距離了。「承光發影,日輪才舉,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定有方分。」

他 說譬如,我們眼睛看到一切物質東西,就靠這個光、太陽,夜裡因為太陽光明下去了,所以我們人看不見。所以「承光」一來,有光就有影子,比方一個柱頭在那 裡;「日輪才舉」,太陽剛剛一上山;「照柱等時」,太陽的光照到這個柱頭,那麼很明白的,東面同西面兩邊,一邊是光、一邊是光的背影、影子,就現出來了。 他用眼睛看到是物質的生變。「承光發影」,光一現出來,就看到了這個柱頭。所謂承就是接受,由光明的透射放射過來,我 們承受了這個光明,所以發出來光,有光的影子,所以照見物象,這個東西的影子。「處既不同」,方位的立場不相同,「所執(的)極微,定有方分。」他說用這 個道理,證明你所認為最初物理這個極微、最初那個影子,一定有定位。他的文字就是那麼講。

那麼我們首先現在到手邊看 他這個論辯,一個觀念、一句話,我們已經把它批了:不懂光學;這不懂光學原理,只講現象界。那假使一個完全學物理的,倒也對啦,普通的拿肉眼看到,這個講 的是對;真正學科學進一步啊,就不是這一回事了。而且他只講太陽光面的光,黑夜的光他就沒有提到,黑色也是光影。至於說我們人的肉眼看不見,因為我們人的 眼神經沒有具備那個反應看黑光,就是沒有具備紅外光的神經色,因此夜裡我們看不見。別的動物很多夜裡看得見,白天反而看不見。這個要徹底談哪,到光學的範圍。

可 是有一點,有一個原則,非常佩服這些前輩古人這些大菩薩們,他在幾千年前表達的大原則上同現在科學還是對的。真拿徹底一個專門學物理學、學物理的分科,專 門走到光學的範圍,他最後辯的這個方分的問題——光有沒有定位?他這個論辯對的,承認光非定位,也不受空間的限制,都可以透得過的,這一點可見佛法很高。 因為他是兩千多年以前,不能夠拿我們現在的觀念。這是講這一點。

第三條,他又論辯:「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

他 現在的論辯,固定、先建立你對方所論辯的要點,認為物質最初那個極微有定位的,他說你那個物質一定有定位、有固定的東西。他說比方,這一條論辯的舉例, 「見」,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觸」,身體所感受得到的這些物質;譬如我們這個東西在身上一碰,這個觸,就接觸到有個東西,這是物質的作用。「見觸壁」,碰 到牆壁的時候,我們看得見牆壁,看見了你身體碰上了牆壁就把你擋住了;「等物時」,在這個時候;「唯得此邊」,我們看見也好,身體去碰也好,只是牆壁的這 一邊;「不得彼分」,牆壁的那一邊我們沒有辦法看見,也沒有辦法感覺到。

那麼,這個牆壁是物質的這個極微構成,也可以說我們所構成牆壁是一顆一顆泥巴、灰塵、水泥,一粒一粒很細很細的;水泥再把它分析到最後,這個物質的空了,這個構成的極微。

「既 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那麼,這個牆壁是水泥、一顆一顆泥巴、一粒一粒水泥合攏來,因緣和合構成的。那這個極微,就是最初那個物質的極 微、最小最小,「必有方分」,應該有定位的,應該有它的空間。這裡這個方分不能用空間來看,如果用空間看,拿物理學來分析,哪怕我們這個頭髮根,本來我們 人的頭髮中間都是空的,我們頭髮是空的哦,如果拿物理放大鏡顯微鏡一看,哦,我們的頭髮很偉大,中間的空洞大概是幾十輛十輪卡車都可以過去,因為看你放大 鏡放得多大,這個造物之妙!假使一個頭髮頂尖把它分析下來,極微。你說有方分,它中間當然有它的空間哪,任何一個固體的物質分析到最後都有空間的,空的。 那麼,他也是這樣認定。這是第四條理由。

「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別。」注意啊,剛才所以 我講,我們把《成唯識論》這個裡頭「方分」,拿現在物理的觀念,就是叫做定位,不能做空間看。如果解釋成空間,錯了。因為這裡有一條有空間;有四方的方 位。「又諸極微」,最小最小的東西;「隨所住處」,它隨便放在哪裡,它一定有空間,四方上下、東南西北這個差別。這個就是上次我們提到的方分。

一個東西任何一擺,它本身如果不存在方位啊,但是我們人類的觀點,我現在的手錶擺在這裡,認為是我的前面;可是在你們諸位看來,這個是在你們的前面。這個不同,立場不同。那麼他現在講這個理由,「不爾」,就是說假定不是這樣;「便無共和集義」,那一切物質的東西就不是因緣合集而成。

或相涉入,應不成粗,由此極微定有方分。」他說,你如果認為每一個極微、物質的那個本因,互相干擾入, 如果這樣認為,「應不成粗。」應該不構成一個物質的現象。就是說,比方我們把這個牆壁,目前把它挖一塊下來,如果經過分析再分析,它泥巴還是泥巴,水泥還 是水泥,什麼東西還是什麼東西。雖然是那麼湊攏來構成一個物質的牆壁,但是他不是互相侵入的,各有各的定位、本位,所以「應不成粗」。由此理由,這個極微 定有方分,所以物質分到最後有方分。

「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若無方分,應無障隔。」所以他說,認為《俱 捨論》、《集論》裡頭,小乘的佛經的學理,認為一切有見(看得見),同我們看得見、五官覺受相對的這個物質的世界,本身它是存在的,物質世界另有存在。 「即諸極微」,它本身就是極微所構成。假定你認為無定位,無空間,「若無方分,應無障隔。」那就沒有障礙了。這個牆一打、水泥一打,就擋不住我們,我們人 應該直接、不需要轉彎,透過這個牆壁就可以過去。你們不要……有一個觀念,如果真懂得了身通(神足通),五通裡頭得了身通的人,那是牆壁山河都沒有障礙, 那有另外一個道理,那可不能夠納入這一個普通的常理做理論的。「若無方分,應無障隔。」

「若爾」,剛才這個古文的文字,上面講「不爾」——不是這樣;「若爾」——假定就是這樣。這是古文,要知道。「若爾」,假定是這樣,「便非障礙有對」 嘍!他說,那不能夠叫做有對了,無障礙的東西前面是空的嘛。不過這一句話有問題,拿真正物理、大乘的佛學來講,拿現在的物理學,我們眼睛看虛空,空就是跟 眼色兩個相對的,空也是個現象,這個虛空是個物理的,這個虛空不是……[錄音中斷]前面沒有障礙叫做虛空;其實這個完全是光色。真正虛空無體相,看不見 的。我們看的空是光,如此而已。

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你們所堅執的物 質最初這個極微,一定有定位或者有空間;有了定位與空間,這是個物質嘛,物質就可以分析,絕對可以分析。分析到原子,原子最後還可以分,分到最後譬如電 子,電子分析到最後,電子空的;到了空,沒有辦法分析了,物理到這裡停止了。那麼現在物理正在追求如何空,這個空究竟是個誰造的呢?愛因斯坦所以到了晚年 沒得辦法了,年紀也大了,追不下去了,所以愛因斯坦到了快要老了的時候,只好相信上帝,沒有辦法。這個空哪裡來的?誰造出來的?那麼,在科學本來要追求後 面有沒有個老闆呢?正在追求,追到最後到了空了,沒有看見老闆,但是空總還有個東西造的啊!科學上最後沒有辦法,投降了——上帝。他們所信的上帝不是一般 人所信的上帝,就是信一個天地間最後最後有個功能,這個力量之大,他能夠造萬有,也能夠造空,這個是什麼東西呢?又能夠造出雞來,又能夠雞會生雞蛋,究竟 雞蛋先生、雞先生?不知道。這個是上帝也解決不了的事。先生男的?先生女的?不曉得。科學家也在摸,宗教家也在摸,哲學家也在摸這個東西。就是這個道理。

他說,「必有方分」,有方分固然便可分析,應該可以分析。分析到最後,「定非實有」,一定它是空的。「故有對色,實有不成。」所以你們認為眼睛看得見、手摸得著,可以相對的這個物理世界這一切物理,你認為物質是不滅的,理論不存在。推翻這個物質不滅的定律。

好,那麼進一層:「五識豈無所依緣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進一步了。

五 識,我們曉得眼耳鼻舌身,這叫五識,這是《成唯識論》的本身又要來了,這叫前五識。它的工具就是眼睛、耳朵、鼻、舌、身(身體),這是工具,這是物質的、 生理的。那麼我們也承認,眼睛是眼細胞這些細胞組攏來,有蛋白質的細胞,玻璃體的、水晶體的,還有細胞***,神經細得不得了。當然現在你譬如眼科的開 刀,那麼細,這是科學的恩惠了,實在了不起。在古代,幾十年前,老年人眼睛白內障看不見了就看不見了,沒有辦法。現在科學,眼球的開刀,眼瞳孔還可以開 刀,瞳孔白內障閉塞了,就弄個管子捅進去,那個儀器之細啊,就把你的眼球那個瞳孔這麼挑出來,四把刀、四個針,那個刀又小又細,細得極了,很細很細,硬是 插進去,把你瞳孔還撐開,你說那個瞳孔有多大?要把你撐開在放大鏡上看,深海隧道那麼大,車子都可以通過。然後醫生在這個瞳孔上趕快用刀,一刀下去,掉了 以後,刀趕快一丟,第二把刀護士就要拿過來,一捅一捅;然後弄好把你放進去,又看見了。

這是覺得科學的偉大,也可以看出來人的智慧真高,到 這一步。將來可能還要進步,將來恐怕眼球都不要拿出來,不要開刀了,隨便一動……。你說從前哪裡發明一個照相機,叫做胃鏡,把嘴巴通進去,一路下去,跟到 走,一直照到肛門口,然後又退出來,一個照相機;裡面胃哪一部分破了,照相機照相,那麼小一個東西,螺絲殼一樣那麼吞進去,會照到肛門口。一百年以前的老 頭子還活到,你講給他聽,他一定說我們神經病,沒有這回事,那怎麼可能嘛!這就是科學的恩惠了,不能不服氣。

那麼我們眼耳鼻舌身,這個都是機械的,「極微所成」, 每個細胞構成,這是工具。它本身不能看東西哦,眼睛是個照相機,它本身不能「看」東西,它會照東西。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我們眼睛瞪,一個人假使傷心到極 點,你很傷心,或者是煩惱到極點,就是說你欠了一千萬,明天想溜、不開溜,雖然……是個大問題,煩極了。要抓去坐牢,或者是怎麼辦?煩惱極了,所以晚上坐 在那個地方看風景啊,什麼風景也看不見了,愣住了。這個時候眼睛看見東西沒有?如果有個人到你前面,你說你看見沒有?那位年輕同學講,你看見沒有?看見 了。這個看見是什麼?眼識看見了;意識不管這個人。還是看見了,這個是眼識的作用,意識沒有配合。假使一配合這個「看見」,忽然看到;這個時候什麼時候看 見?譬如我舉一個例子,這個人欠了人一千萬,不是台幣哦,美鈔,很嚴重。因為我們做大生意的,常常你們注意,跟大商人朋友坐在一起,他講一千萬,有時候你 誤解了,以為是台幣——不是的,那是美鈔啊!如果是今天要倒這一千萬,明天我還不出來就倒,怎麼辦?坐在那裡。有個人過來,你正在煩,看見,「見而不 見」,以禪宗來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人不是人、見狗不是狗了,那個時候心裡只有煩惱。其實你看見沒有?眼識看見。因為意識沒有加上,不知道是 誰;只有個影子過來而已。對不對?對吧?

假使,這個時候什麼時間看見?結果看見這個影子了,哦呦剛好是債權人,他要來討一千萬,這你一定看 見!因為意識馬上配上,「這不得了,我坐在這裡他都看到了,怎麼辦呢?」只好說對不起,到明天早晨八點鐘我們再解決。也許夜裡四點鐘我就開溜了是吧?那就 是只好哄他。這個是意識加上的。所以這個五根,眼睛、耳朵。

譬如你煩起來坐在那裡,有時候人講話,你想別的事,聽到沒有?聽到,那個是耳識的作用。你意識沒有配上,不曉得這是什麼聲音。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講你好話一定聽不到;假使有人罵你,你意識一定聽到了,意識一配上:哎?你怎麼罵我?我正在這裡煩!是吧?這個人就是那麼妙。

所 以眼耳鼻舌身,它五個功能本身有識的作用,就是心的精神一部分分出去。因此現在醫學上,人剛剛斷氣以前,這個眼睛沒有壞,將要斷氣未斷氣這個時候,溫度還 在的時候,把這個眼球拿下來保存,可以移植給人家,這一部分還可以活下去。但是有個道理哦,要它的本身的溫度還到相當的時間。所以,暖、壽、識三位是一體 的,這個意識沒有死亡,他暖氣還在。那麼這個暖氣不能看成暖氣了,那你說我們這個死人,假使我死,把眼球捐給人家,醫生把這個眼球當時就拿去就放冰庫了, 你說不是那個暖氣冰掉了?不是,這個暖就是活力,生命的活的那個業力還存在,這一部分。好,我們這個前五識曉得了。

所以前五識分別有單獨的功能。千萬注意哦,前五識要跟意識分開。

譬 如說,身體的身識在哪裡呢?我們夜裡走路,人同蝙蝠一樣,蝙蝠不靠眼睛的,蝙蝠的眼睛是感覺,那個蝙蝠不管怎麼飛,翅膀、它一身都有感覺,這裡有東西,它 自然就過去了。我們人也有啊,夜裡走夜路,冷靜一點前面有個東西擋住,也是有感覺的。不過人不大喜歡用感覺,所以夜裡走路啊,不用眼睛就碰到東西了。因為 人用眼睛用慣了,這身體是有感覺。身體的感覺的功能大概我們手一撐,四面都到這個程度。那麼現在曉得了,用光學在歐美可以照出來,人的外圈就有光的。不過 光有不同哦,壞人思想多一點、天天想整人害人,這個光照出來是黑的哦;得道的人那是紫光,或者黃光、好像白光,五顏六色。我們人坐在這裡,現在的光學,我 們坐在這裡走後半個鐘頭、個把鐘頭,在這個空位子上一照,把你影子還是照出來。所以現在的科學已經進步到現在,很進步了。將來你人說不說謊話,在司法上問 案,不需要別的了,只要光給你一照,你這一句話真的、假的,好人、壞人,大概就顯現出來了。那麼古人做官的靠看相,所以罪犯一進來,會看相的官坐在上面看 了半天:「抬起頭來~~~!」那就是要看相。看完了以後:嗯,這個傢伙命中注定要犯罪的(一笑)。那麼以後啊不是了,以後是靠這個光學了,不過我們現在還 沒有進步到這個程度。可是世界各國的這個科學的東西已經進步到這個程度。所以我們這裡經常我說覺得很好玩,我們這裡經常碰到人談科學、科學,一聽這個傢伙 決定不懂科學,冒充;科學進步到什麼程度,連我都知道,他都不知道。尤其你們青年注意啊,我老頭子那麼落伍的人都知道,你們現代人科學常識不夠,那不是把 我牙齒笑掉了!那真是笑掉了你們。現在人應該具備這個常識。

好,我們曉得五識身本身。那麼以科學來來講起呢,以現在觀念,到今天為止,唯心 思想與唯物思想,自然科學與哲學、佛法的道理,還是兩個相對的立場。至少醫學上認為,眼睛什麼有個眼識?學醫的人、學物理的,你叫我勉強相信,可以了,實 際上不大信。他說這是神經的反應啊,細胞反應的作用,自然物理、生理叫做本能反應作用。只要沒有冷卻的東西,沒有死亡;但是你告訴他暖壽識那是一體的,這 個肉體沒有冷卻,細胞沒有冷凍到。

像大家年輕沒有摸過,摸過真正的死人你才曉得,那個死人的冰才冰呢。人一死斷了氣,那個肉體不曉得怎麼那 麼冰!摸一塊冰塊我們覺得冰,並不太難過,只覺得冰;摸到死人那個冰啊,比瓦斯那個冰還難受。你們碰到瓦斯的冰吧?瓦斯開了以後,碰到手上,那個是冰的 哦,麻了,手都發麻了。那個死人的冰啊,比瓦斯的冰還難受。冷啊,那是完全冷卻了。所以本能冷卻了就沒有反應;那就是反應。如果學科學的,非常頑固地相信 唯物的理論,這個五識他還很不容易瞭解,很不容易懂。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學真正的佛法講到唯識,那是佛法裡頭精華的精華,到了最高處了,要非常仔細。

譬 如一條蛇、一個蚯蚓,你把它一刀,很快的,要砍得快;一砍了以後,這個蚯蚓兩頭它都在動。你說這個時候它心啊,這個心在這一頭還在那一頭啊?一條毒蛇、很 好的蛇,你刀剁得快,把它剁三節,它三節都在滾動。你說這個時候,它的生命住在哪一節上面?其實我們也一樣,假使來得快,一刀把指頭砍下來,這個指頭那個 細胞肉都還在跳啊,它生命還在啊。所以我上次跟你們提到過現代醫學,有個人腿斷了的,已經切斷了,好多年了。可是他自己覺得腿斷了那個地方也痛,好痛。結 果沒有辦法,找一個醫生,醫生給他針灸,在好的腿的部分,給沒有腿那一節,這個穴道相通的地方針灸;針灸完了,哎,現在那就不痛了。這是什麼道理?這是真 實的故事啊。所以你曉得這是生命的問題哦。你說人死了剛斷了氣,他有沒有感覺?是有感覺的哦,絕對有感覺的哦。只是他那個時候意識當中要告訴我們的話,我 們聽不見。可是他大聲在叫,聲音大得很,太大的聲音;所以鬼呀、靈魂,太大的聲音,大音希聲,我們這個耳識聽不見的,其他鬼神都聽得見。這個越講越玄了 啊![引磬響]

 

五識身這一段。大乘的佛法就是建立心物一元,而且徹底唯心。物理世界所謂三界、大千世界,這個三界,一切都 是心識所變的,就是《華嚴經》上的話,「一切唯心,萬法唯識。」所以研究唯識千萬記住《華嚴經》佛所說的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徹底唯心的。所以整個的宇宙,不過是我們心的體相反影所變出來的宇宙與萬有,這個徹底唯心。唯識之理建立在這個上面。

現在,我 們回轉來看《成唯識論》卷一,二十四頁這個本文:「五識豈無所依緣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還是這四句。我們現有的生命當中的五識身,五識這個身是抽像 的代表;眼耳鼻舌身那個身是講這個肉體。注意喲,這是所以叫你們特別注意中文、中國文字,也注意邏輯。譬如我們講眼耳鼻舌身,這個「身」是指這個肉體;但 是在佛經上說五識身這個身,這個「身」是變成抽像的名詞了——「五識的本身」,這個意思懂吧?就是邏輯問題了。

再說這個文字,眼耳鼻舌身這 個身是名詞,身體這個身。五識身是代名詞,這五識的本身,它是個抽像的,假定給它一個本身。「五識豈無所依緣色?」我們這個五識,心意識在眼睛、耳朵、鼻 子,這個時候,「豈無所依」,難道說沒有依靠緣,就是抓住這個色,色就是代表物質、物理。我們舉個例子,譬如拿眼睛來講比較容易懂,我們這個眼睛這個肉 體,眼球蛋白、琉璃體、眼神經等等,學醫專門講眼科的,分科那就很多了。那麼眼神經同前腦、後腦、同腦神經都有關係。我們老了,眼睛老花了,沒有年輕那麼 利落了,近視眼再變成遠視眼了,老了;可是不戴老花的眼鏡,看小字啊,濛濛然。這個衰老,是眼識老了?還是眼色老了?還是眼球神經這個老?我們眼識,眼睛 裡頭這個意識、這個眼識、這個識,它並沒有衰老,它只感覺到現在:哎喲,迷迷糊糊了。痛苦煩惱的是意識,眼識告訴了意識:現在我那個機器啊,用久了,它不 大靈光、迷迷糊糊了,每一次如此。那麼意識感覺到很痛苦了。衰老的信號。

這個衰老是肉體的衰老,它意識沒有衰老。所以人家罵人,哎呀你人老 心不老!「哎?」我說:你怎麼悟了道的啊?人本來人老心不老啊!人老了是肉體;他那個心還是……。所以人,我們曉得老年人老太太們到了七八十歲,像我們很 瞭解,像我常常告訴朋友:你將就一點哦,老年人,返老還童,就同小孩子一樣。你們年輕人要懂。你說那麼大年紀不懂事——哎,因為他那麼大年紀,返老還童, 同小孩一樣不懂事,所以你要將就一點。將就一點蠻快活的,我們也蠻舒服。你不要把他當老頭子老太太,就是小孩子,這個小女孩子、老女孩子、老男孩子,就是 這樣,不過換個名詞而已。此心不會老,識也不會老;老是外色。

所以這個五識豈無所依緣色?他有個所依緣這個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所 依緣色這個色就是這個物質,這個肉體,最後分析了,你把細胞分析最後,分析完了還不是空的啊?當然沒有個最後一個什麼東西了。他說這個肉體變成細胞、變成 血球,我們說營養吃下去變,不是的,(是)識變,心識。你把最好的營養打給死人的身上,他心離開了這個肉體,那個營養他也不會吸收,心臟也不會活動的。所 以一切是心識變的。

好,下面講:「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就是 說,我們這個意識在投胎的時候,那麼在死亡階段,這個身體死了,另外一個生命沒有拿到以前叫中有身,也叫中陰身。那麼在學理上,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這一 點無明莫名其妙,自己做不了主,跟著一股業力的力量轉,轉到一個男的女的前面去了,最後這兩個人我們改個名稱叫他是爸爸、媽媽。碰到他們兩個,然後加上自 己這個識,所以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莫名其妙。沒有了道以前這個無明緣「行」動,這股力量始終在轉動,推動這個識投生,變成胞胎。開始還不能叫 胎兒,胞胎。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我們在冰箱裡放進冷凍庫,把葡萄汁啊、或者檸檬啊,或者什麼三樣東西合進來,快要結攏來、還沒有結攏來,跟鼻涕一樣 的,跟吐出來的口水、唾液一樣,還沒有結凍攏來;「識將生時」。如果只有精蟲卵子的結合,他不會生出一個人來,不成胎兒;必須要這個識加進,三緣和合。有 人問試管嬰兒,我說當時當這個精蟲卵子在試管裡頭一碰到的時候,這個識還是加進去了,還是三緣和合。這個三緣和合的原理,同人工生出一個人,它沒有差別 的。實際上在識的境界、中陰境界,看男女兩個人身體也不過是兩個試管而已,科學上的試管而已。

「謂識生時」,這個識的本身心意識內在的因緣 力,這一股力量,也叫它因緣力,也叫它是業力,受果報的,這個業力。也可以叫它是習氣種子的力量,習氣種性這個力量,內因緣。「變似眼等」,變出來的眼 睛,所以能夠看。這個眼睛,所以你看世界上人的眼睛,你看我們看宇宙萬有這個之妙,真妙啊!大家都是一雙眼睛,像中國人都是黑的,這個眼球、白的眼白兜攏 來,都是這樣,我們都一樣;可是沒有一個人一對眼睛的形態完全一模一樣的,你看看,哎呀他那個工廠裡頭不曉得有多少模型啊,那麼不同,奇怪!

那 麼你說,其他的宗教說是上帝造的,我想想上帝那個……我有時候、年輕時候跟他們講,這個上帝造人工廠裡大概模型太多了,我說我的鼻子不好,嗯,當時我來得 太匆忙,架子上隨便抓一個一逗,沒有選一下,隨便把個眼睛這麼一貼就跑出來了,選的沒有對(一笑)。你說有些人生來就殘疾了,我說你走得太匆忙,在門口跌 了跤,破了你也不去換一個,就帶出來了。如果那麼一想,他這個老闆——上帝也太忙了吧,管那麼多,不可能的嘛。所以根據《聖經》說,上帝照他的形象來造 人,那麼那個生下來都瞎的,可見上帝也瞎的,上帝也跛子……哎,照他形象造的嘛!每一個人都是啊!《聖經》這個理論,到我們前面……

所以我年輕也進教堂,為了追究這個生命真諦也去禱告。聽了半天聽了,問題很多多。然後也問那 些法師們、牧師神父:信就得救。我說我不是不信哎,絕對信;但是你把我弄得更信一點講給我聽聽。「這個你慢慢研究」。好了,慢慢研究,等我慢慢研究,等我 研究完了以後再來教你們啊……呵,這個不通嘛!所以研究完了,碰到佛法只好低頭了。「無主宰」,不是一個老闆做主,是自己的心識變的。這個裡頭我們投降 了,嘿!這個厲害!「內因緣力」,自己眼睛變。那我們現在怎麼看得到?哎,看得到啊,當我生你的氣的時候看到你來,那個內在變了,那個眼神都變了,看到 你……那一雙眼睛就是鬼眼魔眼就來了。那希望對你好,拍馬屁的時候,「嘿嘿!」那個眼睛都笑得向上翹了。內識變了,他外形的色就變了。

所以 我說你們學佛的,不要那個死相好不好,既然學佛,天天學彌勒菩薩,沒有學佛先學笑嘛,對人多和氣。可是大家內識……可見你臉型沒有變成那麼喜相,慈、悲、 喜、捨,那個喜相都沒有變出來,你的內識沒有在轉變,你修個什麼行耶!那叫做修苦行,一臉苦相。一學佛,「阿彌陀佛」,一臉苦相。面帶菜色,一臉苦相,這 就叫做修行人(一笑)。實在不對!你看那個菩薩,你看那個彌勒佛,那多自然哪,那真是慈悲喜捨!所以多跟菩薩學。一天臉不要繃得緊,跟到菩薩那個自然的。 一看,一臉,哎喲,一看到就叫「哎喲」了,那就對了。(眾笑。)這就是內識生。

所以自己本身,我長得矮、長得高、長得胖、長得瘦,白、黑, 一切都是這股業力帶來,內因緣力變,演變出來;「似眼等」,這個不是我們真正的眼睛哦,現在我們這個肉體叫做眼睛;「變似眼等」,不是的哦。我們真的內識 它本身有雷達、電視的功能,可以照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真得了定的人,這個眼睛不起作用了;那一定中,三千大千世界的事自然看見。不是這個眼睛哦!心意識 自然有這個眼。所以《金剛經》有佛眼、慧眼、法眼、天眼、肉眼,這個肉眼是變出來的,心意識演變出來。注意這個似,相似眼等。所以我們不要搞錯了,認為這 個眼就是我們的眼睛,完全錯了。因此你們學佛打坐念佛的人,最錯了的,一邊打坐一邊眼睛看到一點影子,還在那裡看,「霍,眼通!眼通!」啊,那真是已經迷 糊了,更加上迷糊,所以叫做糊塗克土、糊里糊塗,這就很糟糕!這個眼識眼睛都是假的,你還在這裡看什麼?趕快回轉來找你的內在。所以有同學們專門在那裡玩 這些,他已經到了神通的隔壁了——那個神經病院的掛號去了。所以千萬不能再玩下去啊,玩下去馬上掛第一號。所以你讀佛經讀懂了你就把理明斷了,你就會做功 夫了。所以我們這個識生是內因緣變似眼等,因此色等相現。譬如你入定了,真正入定了,一切六根意識不動了,一念不生時;這個時候,所謂內外一片光明。但是 你著相了就糟了,就走入邪道,不走向一片光明。這個色等的相,它自然呈現,心意識呈現。

比如我一個老鄉,近代的淨土宗的大師印光法師的弟 子,他的少爺在這裡銀行當過經理的,出家了。在我們那裡世家,兩三百年以來的世家。印光法師那個文鈔上很多信是寫給他父親的。他告訴我他父親最近在大陸 上,九十多歲,有個人給他講,他念佛一生,弘法一生,最後過世的時候,把澡洗了講經,很多人聽經,盤著腿講經,講完了,「再見!」走了。一走了以後,那個 整個的房間屋子都是香,檀香,不曉得哪裡來,好幾天不散。當然,阿彌陀佛接引。但是呢,也是他心識所變,自然的。

像學淨土光念佛,念了過 後,像我在昆明碰到一位朋友,念佛的。我到昆明的時候,已經距離他死一個月了。結果他的太太帶我進他的房間進他的房子,整個是香味,還是檀香味。已經有一 個月了,香氣不散,那都是真實的。你像我這個學佛啊不像一般人迷信,我還要檢查檢查,你有沒有燒了檀香啊?有沒有香水?整個看完了,實證沒有。你想我們這 個頭腦啊,不是人的頭腦,多壞啊!非要弄個清楚不可,參個透。算不定你打一點香水,放在什麼秘密地方,你說你念佛放香,我要檢查檢查看——沒有啊!真實的 啊!都是內識心所變似,所以色等的相現。所以以心念的堅固,變現出來物理的作用,心物是一元的。

「即以此相,為所依緣。」跟著心念堅固變出 來這個相,這個相構成了,就變成我們的眼睛、我們的手,變成我們的相貌。我們這一生活著,以這個為所依緣。這個就是我們在所依緣——我見,這個我見是身 見。那麼你說怎麼看出來?看得出來。哪裡看出來?你回去照照鏡子就看出來了。任何一個人看鏡子,越看,東看西看,看了半天還是我最漂亮,還是喜歡我,對不 對?你在鏡子裡看自己,然後覺得他實在比我漂亮,我最好變成他——那這個人差不多精神分裂了,或者是得了道了。否則的話一個人長成怎麼樣,開始有一點討厭 自己,怎麼長成這個樣子啊?鼻子又大了一點,耳朵又小了一點,好像哪裡……不過越看越看,還是我長得好,我還是這個吧!就會愛自己。「即以此相為所依 緣」,就是得了一千多度的眼睛看不見了,還是覺得自己這個眼睛好。當然現在有人跟你換一個眼睛能夠看清楚一點吧,勉勉強強總算答應了。所以啊,都是自己心 力,這股業力形成的。

「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但是,「眼等 根」,佛經講根,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理的機能,這個眼睛、眼球、眼珠子,這一對眼睛,這個叫根。並非是現量境。這個注意啊,尤其我們本院的同學,給你們講 過《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頌》你們研究研究看,講講看,前五識是不是現量?是現量。這裡怎麼樣講?「眼等根非現量得。」今天不問你們,當著外來許多大 士菩薩們,不問,我等於出了題目考試你們,你們自己回去翻書想想看。答得出來可以舉手,你不答就是我指導你答出來。如果沒有舉手,全體打零分。注意!你看 不是矛盾嗎?你們研究唯識的注意啊,唯識告訴你,前五「識」都是現量境,並不是講前五「根」是現量境哦。這個沒有錯哦,叫你讀書留意啊,前五根是機能哦。 所以前五識性境是現量境,對不對?前五根,「根」不是哦,根是識所變,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相似相啊。所以今天講到這裡,你看你們問我再考不再考?我要 補考,我這個題目一出,你完了,又完了。不過有營養了,考不出來得營養,因為吃了鴨蛋了、雞蛋,是不是?(一笑)。

眼等根,這是講眼耳鼻舌身這個根,「非現量得」,不是心識的現量。

不過呢,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沒有這一個根、沒有這個肉體的機能,前五識的作用發不出來。所以心識的作用,必依傍到另外的一半,另外的物的作用。所以中國的《易經》「陰陽和合而道生」,等於說心是陽面的,這個物質身體就是陰面;陰陽合攏來,一物、一心(精神)兩個合攏來起作用。不然,單有一個都是死的東西,都不能起作用的。所以空與有、有與空這個中間。

所以說,再講一道,千萬大家注意原文,不然你覺得聽過了我會記住,都是空話,自己欺騙自己的話,記不住的。一邊聽一邊看,要深思、要進去了,才慢慢有用處的,還慢慢才有用處。

所 以說,「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透過眼睛透過耳朵,才曉得心識有前五識的作用,這個作用瞭解了以後;不是證得哦,是 比量知道的,不是現量知道,還是推理來的。現量知道前五識啊,那除非真正定中發了神通了,你瞭解了前五識了。前五識,真的眼通、耳通這個神通,不靠這個眼 根哦,他本身就知道哦。所以我們靠這個根而發的,說這個人有眼通,所以你們大家有許多同學們說:哎呀,那個地方有有神通的人,我去看。看完了回來,他們給 我報告,我說不要講,我都知道。然後一定報告,我告訴你這個眼睛這樣看、這樣看,對不對?那些人的臉都變了,對不對?我說那是鬼啊,你們怎麼搞這些呢!真 有神通的人,他氣象就不同,他用不著閉眉閉眼的,他就看到了,看到了他也不會給你講。還要看一看,「嗯!嗯!啊!……嗯!嗯!啊!……」,那是噱頭,上海 話:生意經。這些道理都是比量而知,推理來的。

「此但功能,非外所造。」不管眼根,或者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或者眼耳鼻舌身識的五識,或者唯 心唯物,都是一個心體,乃至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的功能。所以我們科學上現在中國文化用功能兩個字,(是從)佛學裡頭拿出來用的,玄奘法師翻譯的時候早就創造 了這個名詞,現在科學上的「功能」就是這裡來的。「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就是外物,不是物理物質的作用,也不是生理的作用。那麼批駁了,批駁哪一段 呢?

注意啊,研究佛學到了這些頂點的地方,你們一聽都會忘記,這裡批駁小乘學派的,認為離心以外另有物理世界的自然存在,所謂有見、有對這一段。他說,「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所 以你認為,譬如父母生我們的身體,假使承認這個理論的話,這個身體生下來了,這個靈魂應該等到出了娘胎以後來裝進去、鑽進去。現在有些研究靈魂學、生來死 去,外國也認為這樣。有些人生下來,在胎兒裡頭沒有帶出來,有一點點進入了;等到一出娘胎的時候,這個靈魂好像灌香腸一樣才進來,進來等到這裡封了頂了, 總算跑不了了,就封在裡面了。這是一派的說法;佛家道家過去也有。但是千千萬萬例子中偶然有這麼一個例子,有的。那麼有,其實是兩個生命,當他懷胎那個生 命一出娘胎的時候,一離開、臍帶一剪斷的時候,那個生命已經死亡了,另外一個生命加入了,撞進來,偶然有這個道理。等於你的房子剛剛修好,修好了以後來不 及住、出了事情了,最後總算有個窮人有了機會,正好這裡有個空房子,他搬進來了,這算他的了。變亂的時代這些事情特別多,這個生命啊……

所 以啊,他這裡講,這個身體這些生命外面有見有對的事,那麼上面一批理由把他駁了,不成立。「但是內識變現。」我們這個肉體,當我們進入娘胎的時候,這個生 命變得壯、不壯,變成男的、變成女的,黑的白的、胖的瘦的,都是前生業力唯識種子帶來的,是內識的變現,不是完全遺傳。父母的遺傳因子是因緣裡頭的增上緣 而已;它本身的種性是親因緣。

……這麼瘦小又矮、糟老頭子一個,個人種性因緣不同。所以講,「各有前因莫羨人」。生命、一切人生的遭遇,這 個因果的道理。古人的對子很好的:「欲除煩惱須無我」,達到無我的境界,人生沒有煩惱。「各有前因莫羨人」,人生生來的遭遇各有它的(前因)。環境何以變 成如此啊?是你自己的因果,種子的因緣帶來現行的因果;現行又加上壞脾氣壞心理,加重增上緣加起來,報應非常明顯的。所以說內識的變現,「發眼等識」。

「欲除煩惱須無我」,怎麼樣得人生沒有煩惱?你要修到無我了,真正沒有煩惱。「各有前因莫羨人」,每一個人一切的遭遇都有前因後果。這個前因後果是上帝給你嗎?是命運給你嗎?不是的。命運一切等等,(是)內識的變現。所以「發眼等識」,發出來這個眼睛。

譬 如聰明人,他同樣是這一對眼睛,有人這個眼睛,譬如讀書聰明的人一目十行,這麼一篇書十行,他一下就下來;那不是快讀啊,他清清楚楚讀過去,都記得了。那 個笨人在那裡,「由-此-極-微」,記不得,等一下再來。同樣是眼睛、同樣是腦子,他的業力果報不同,內識變現。所以同樣是眼睛、同樣是眼識,它發出來的 功能作用、聰明與不聰明有這樣的差別。聰明還不算數,到了慧眼的境界,這麼一晃,看都沒有看,已經知道了,那才到了慧眼,已經不用這個眼根了,但是還帶一 點關係;這麼一晃就已經知道了。你以為,「哎,老師啊,你看都沒有看。」我當然沒有慧眼,我有老眼昏花,不過有時候眼睛用慣了,你給我,晃一下,知道了, 不用再晃了,快說吧,不要浪費時間。「老師啊,你還沒有看。」我還同你一樣一個字一個字指著來看,我還有時間啊?那個棺材蓋子在那裡招手了,那不行啊! (一笑)

「內識變現,發眼等識。」這個,名「眼等」,眼耳鼻舌身哦,叫眼等根,生理的機能。「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批 駁小乘的見解,小乘學派的理論。哎,你不要說小乘那麼差——不哦!小乘證果都得羅漢果哦。只是他的見地沒有透進另外一層而已哦。見到了空,沒有見到妙有, 所以落於偏空之果。他對於佛學的見解,因此把心物分開了,變成二元論了。所以依佛法的觀點你研究西方哲學,柏拉圖或者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等等哲學家,都不過 還在小乘到中乘的境界哦。所以有人說康德的哲學啊,同於唯識、比唯識還好,那是外行話,也不懂唯識。康德哲學那一套理論最高就是婆羅門教的所謂「梵天存在 論」,就是認為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一元的,謂之「道」、謂之什麼,是這個境界。所以要瞭解西洋哲學,把印度哲學先弄弄通吧。那麼至於把佛法弄通了,更 重要了。可是要幾十年功力喲,要好好讀書啊。不過不一定,像我們啊,二十幾歲已經把這些搞清楚了,也沒有花幾十年。不過前生不要加上哦,加上前生那就多 了,再加上前生不曉得加到多少去,這個不能算,這叫做成本會計,不能用的;只能夠拿今生。

「此為所依。」所以變了眼睛以後,我們現在生出來這個頭腦,有人頭腦笨,有人眼睛有色盲,有人什麼……這是前生種性帶來的果報。因此這一生,有人頭腦好、有人頭腦壞,身體好、身體壞,眼睛好、耳朵壞等等,就是變成你的業力、心識所依了;因此變成現在的眼識等等前五識作用。

「此 眼等識」,那麼小乘認為現在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是外緣,不是內緣。外什麼緣?所緣緣。我們也講過因緣有四種,種子變現行,現行熏種子,親因緣,叫做因緣, 就是親因緣,一顆種子一樣。因緣,譬如我們自己投生的靈魂,我們照中國人講話,這個識、識身投生是親因緣,種性變現行;父母的遺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時代教育等——增上緣。所緣緣,由現在我們這個現行再造業,造未來因緣。還有等無間緣,過去生的因果帶到現在來受報,現在的所行所為,待他生來世的因果, 就是等、平等、等流,等就是等流的意思,像海洋的水一樣平地流動,等流;無間,沒有間斷性,所以三世因果沒有間斷,等無間緣。這叫四緣,合攏來就是因緣,整個的因緣。

那麼我們本身帶來的這個生命,由增上緣所得以後,這一生又造業,把過去的種性如果不加以修正過來,脾氣大的越來越大,心也壞得越來越壞,好的越來越好恐怕很少;染緣易就,好的難,惡緣易染。所以佛法有兩句話:染緣易 就,壞的習慣容易學成功;學好的太難了,所以叫「染緣易就,道業難成。」向好的路上走,非常難!所以我們改進習慣學好的,很難很難,就是「染緣易就,道業 難成」。你看一塊布,染上顏色很容易;把有顏色的布漂白回到本來的白就困難得很了,有時候根本漂不白。等你快要白了,這個布也沒有了,那還是沒有漂白。所 以道業難成。這一個東西就是所緣緣。總合起來這三種就是疏因緣,只有種性變現行這個是親因緣。

現在講到「外所緣緣」這個名詞,我重提,其實我們本院同學們大家研究佛學久了的,我們本會的這些同仁同學們應該都記得,不要再記不得了。假使再記不來,就是抱字下面一個歉了,太抱歉了,這不行。

所 以,他批駁小乘的理論,他說眼根是所依啊,這些功能是所依,不是能依啊。能(功能)是識啊。「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他說你們認為這 個樣子,學理建立在這裡;「理非有故」,不合理。不過這一段我們還是要保留,下一次再講。下一次還是重提這一段開始,就是「此為所依,生眼等識」這裡,因 為現在連下去不能中斷,中斷了觀念連不上,所以只好我們早五分鐘,等下一次。[引磬響]

 

卷一,二十四頁,講小乘的有關《俱捨論》、《集論》方面的見地上執著的問題。那麼現在二十四頁最後一行,「為所緣緣,謂能引生似自識者。」他們的見解,認為我們的前五識,例如(舉例子),認為眼睛耳朵等等,是外界的所緣緣作用。「謂」他們講,能夠引生(外界引出來,引發)自己內在的分別的作用;「似自識者」,好像自己所生出來的功能。

他下面講,「汝執彼是此所緣緣,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他說你們堅執認為,「彼是此所緣緣」,這一切的作用,是因緣裡頭所緣緣的關係;不但能夠生出來心意識的分別作用,例如一切因緣等;所以你們歸納起來,都是此識的所緣緣的作用。現在舉例子:

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 譬如說眼等前五識,包括眼睛、耳朵,眼耳鼻舌身,身體的感覺。「了色等時」,眼睛看到外面一切的色相,心裡頭就很明瞭,這是什麼東西,或者是牆壁,或者是 山、是水。「但緣和合」,這個是因緣和合攏來。換句話,眼睛能夠看,外面沒有這個緣,看不到東西,只看到空。沒有山沒有水,我們沒有看到。你說我意識裡頭 有,那是第六意識的想像,這是講實際的。「眼等五識」。

「了色等時,但緣和合。」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山啊、水啊、人啊,一切的東西,「似彼相故」,不是真實的。譬如我們現在看到人,或者你們諸位看到前面的擴音器,是這個樣子,並不認為你所看到的就是真實。「似彼相故」,好像是那麼一個現象。

那 麼嚴格拿現在的科學觀點的論調也是一樣,角度不同,每個人坐的方位、角度不同,所看到這個東西的這個相(現象)也是兩樣。加上我們自己這個眼睛,有視力好 的、有色盲的、有近視的、有老花的,同樣是看這個東西,眼識所瞭解的,都覺得自己看到,每個人並不一樣。所以看到的一切的現象啊,四個字:「似彼相故」, 好像是真的一樣。

「非和合相,異諸極微。」看到這些東西,也是眼睛眼根同外面光色、空間等等。所以眼睛看東西有九個條件,我們學過《八識規 矩頌》,你們都聽過了。必須要空間、有距離、有光色、有眼睛等等,一切等等因緣湊合才看到。像耳朵聽聲音,只有八個因素了,一路一路少下來。鼻子聞香味等 等,只有七個因素了。所謂《八識規矩頌》講過的,「九緣八七好相鄰」,那麼一樣一樣湊合攏來,這是和合相。這個因緣湊合攏,眼睛才能看東西。譬如有光色、 有物象,但是我們眼睛壞了,這個主要的緣去掉一個,那麼我們看不見外面東西的色相。當然你眼睛,還有這個眼識,意識上的眼識還能看嗎?是能看的。不像我們 有眼睛的人看到的色相。一個沒有眼睛的人看到前面,黑洞洞的,或者白茫茫的一片,他只看到這個;色相的分別不瞭解了,和合不攏來。他說,所以眼睛看東西, 不是一切和合攏的話,光是一個所緣緣,「異諸極微」,它同物質的最初那個極微的本身兩樣。

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

(本卷結束。2008年8月4日雨辰聽錄。玉樹臨風2011-10-12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