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二)身眾神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身眾神  分三

1、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

身眾神是通名,此地這一類都叫身眾神,意思是佛菩薩的侍者、道場的侍者,比前面金剛神還要貼近一層。金剛神是外護,侍者是內護。出席人數之多,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顯示這個法會莊嚴、偉大到極處。每一個團體中出席的人數,真的都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我們在此地所看到的是一百七十多個團體,每一個團體的人數都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我們要問是不是真的只有一百七十個團體?給諸位說,不止,只是略說,細說說不盡,太多太多了。

《華嚴經》這個本子,是龍樹菩薩在龍宮中所見到的,他老人家告訴我們,這個本子是下本《華嚴》。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原本,也就是上本《華嚴》,分量有多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四句叫一偈,算句數的話,是將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微塵算一偈,再乘以四,那麼多的句子,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個地球肯定容納不下。而這只是世尊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說。所以龍樹菩薩一看到這個經本,望洋興嘆,沒有能力接受,太多了。中國古籍中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其分量與《華嚴》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太小了。於是龍樹菩薩再看中本,中本的分量還是太大。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而言,沒有能力接受。再看下本,下本是什麼?實在講,下本是目錄提要。紀曉嵐當年編輯《四庫全書》,也編了一部目錄提要,將每一部書名,書的年代,著作人,書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每一部書寫一篇文,一篇只像我們現在頁數的半頁。這一部《四庫全書》目錄提要有多少?精裝本這麼厚,五冊。我們今天讀的《華嚴經》是什麼?就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下本《華嚴》,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

由此可知,出席當時法會的團體無量無邊。在目錄提要中,才歸納成一百七十幾類。每一類中,代表團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人數才講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在此段經文中,這個團體叫身眾神。身眾神就是侍者,在佛身邊照顧佛的生活起居,所謂隨侍承事,這一類叫身眾神。可是佛經中又有一個說法。晉譯《六十華嚴》(舊經)四十五卷,經上說任何一個人,自從有生以來就有兩個神隨侍,生生世世都不離開。這兩個神的名字,一個叫同生,與你同時生;另外一位叫同名,與你名字相同。一個同生,一個同名,這兩位天神,常常隨侍在你的左右。你生天他也生天,你到人道他也到人道,無論你在哪一道受身,他始終不離開,一定與你同時生,與你同一個名字。在《藥師經》中也有這個說法,但是不叫同生、同名,叫俱生神,名字雖然不一樣,意思相同,都是與生俱來。

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不要以為沒人知道,這兩個神一天到晚跟著你,如影隨形,他知道得太清楚了,你怎麼能瞞得了他?這兩個神,與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通消息,你說麻煩大不大?像現在電腦一樣,全連上線了。所以實實在在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諸佛菩薩、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人只能夠自欺欺人,欺那些沒有智慧的人。有什麼能力欺騙天地鬼神、諸佛菩薩?沒有辦法欺騙。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教我們真誠恭敬,沒有一絲毫的虛偽,人能夠這樣做人處事,縱然世間人誤會,不了解你、瞧不起你;天地鬼神尊敬你,諸佛菩薩護念你,你得的利益好處太多太多了。如果是隱瞞別人,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隱瞞得很周密,讓社會大眾對你還是很尊敬、很佩服,但是諸佛菩薩不護念你,天地鬼神在笑話你,你的虧吃大了,哪裡佔到便宜?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應當要知道。經文這一句是說明團體的類別,以及出席的人數。下面也是略舉十位上首為代表:

2、列名結數

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

名號顧名思義,『華髻』本身就是莊嚴具。古人喜歡戴花,唐朝男子都戴帽子,帽子上插花。髻,是女人梳的髮髻。古時候仕女畫像,髮髻梳得高高的,髮髻上也插花。「華髻」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善於領會。花表六度因行,看到花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有因必有果。花開得好,就能預期結的果好,所以佛家把花代表菩薩六度。髻是人身最高的地方,頭髮的頂端。

什麼是一個人真正的莊嚴?斷惡修善,勤修六度,是真正莊嚴。莊嚴不在打扮,而在於真正的德行。印祖教導我們,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是真正的莊嚴。好的標準是什麼?利益眾生,利益國家社會,這是好。如果你心之所思、行之所為,皆是自利,就不好了。佛法的標準定得非常嚴格,因為學佛的人,不願意再搞六道輪迴,唯一的目的,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個標準自然高,沒有辦法降下來,降下來就是六道。

輪迴是怎麼來的?佛在大小乘經中都說,輪迴是執著來的,執著什麼?執著我。用粗俗一點的話來說,輪迴是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變現出來的。只要人有一點私心沒斷,就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所以佛說的這個標準,是絕對的事實真相。佛決定不是勉強我們把我執、私心斷掉,不是這個意思。他是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從我執變現來的,我執就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佛的這個標準是最低的,不能再低了。自私自利的意念要捨得乾乾淨淨,起心動念為社會、為眾生、為佛法。佛法是什麼?覺悟眾生的方法叫佛法。建立道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叫佛事,佛菩薩的事業,這叫真正的莊嚴。這是華髻莊嚴身眾神。第二尊:

光照十方身眾神。

清涼大師在此地有一個解釋,如果就神所主之事,他說這一類的神眾「專以變化多身為佛事故」,這個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變化多身,就是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譬如進念佛堂的人,不是做別的事情,都是來作佛的。為什麼說他到這兒來作佛?《觀經》上講得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到念佛堂來念佛就是作佛的。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我們心目之中,對踏進念佛堂的每一位同修都視之為諸佛如來,這樣久久我們自然就入佛的境界了。這是我們以人身變成佛身─變化身。

『光照十方』,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皆是光照十方。「光」表智慧、表慈悲。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頭就看到佛放十種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是總說。其下有「大般若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乃至最後「大皈依光明雲」。這些別號都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瑣碎的事情,無不光照十方。光怎麼照出去的?從你的信心中就遍十方法界,從你的願心中也遍十方法界,念念都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個心真實、這個心清淨,這個心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就是無礙光。《無量壽經》中講的十二光,就是光照十方的大意。我們就是要學大心大願,在本經,佛說過他的當機者是大心凡夫。大心怎麼說?起心動念都盡虛空法界,這個心就大了;信心是這樣的,願心也是這樣的。身眾神隨著一切眾生的心念,如觀音菩薩一樣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很會變化。第三位:

海音調伏身眾神。

『海』比喻深廣無際;『音』是法音,就是一般所謂的講經說法、弘法利生。講經說法,不一定在講台上。講堂中、講台上面,只是無量形式中的一種,一定要注重隨機說法,一切時、一切處,我們接觸任何一人,要幫助他認識佛法,幫助他認識大乘,幫助他接觸淨土,要常存此心。無論到什麼地方,到人家商店去買一點東西,也不要忘記把佛法介紹給他。我們結緣的書刊、小冊子有很多,要多拿一些常常介紹給別人。我自己學佛了,我一家學佛了,廣大社會大眾沒學佛,共業如何能轉得過來?所以,時時刻刻要想到一切眾生,一接觸就要把佛法介紹給他。

『海音調伏』,調心,降伏煩惱習氣,一定要靠法音。上一尊「光照」偏重在形象,此地「海音」偏重在言說,合起來正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說法。第四尊:

淨華嚴髻身眾神。

『淨』是清淨。怎樣才清淨?斷一切惡,不著斷惡的相,斷惡清淨;行一切善,不著行善的相,行善清淨。換句話說,一有分別、執著就不清淨了。『華』表菩薩心,四攝、六度都要懂得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如果以《金剛經》的經文來說,較容易體會。無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必須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相應,這就是淨華,真實的莊嚴。莊嚴三身:莊嚴法身、莊嚴報身、莊嚴應化身,因為三身就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學習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與一切大眾應酬中落實三輪體空。理如果懂得,無有一法不是菩薩法,無有一行不是菩薩行。我們威儀端莊,容色溫和,與大眾接觸,這就是布施。使一切大眾看到你這個樣子,生歡喜心,怎麼不是布施?布施歡喜。生可愛心,生可畏心,又喜歡、又害怕,統統是布施。生羨慕心,他要向你學習,這就成就功德、福德。

無論是舉止、言談、工作,都有程序、有次第,有條不紊,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一切時、一切處有人見到時,我要守規矩,沒有人見到也守規矩,把守規矩養成一個習慣。我們學佛的人都懂,沒有人見到的地方,有鬼神見到。不可以說,沒有人見到就隨便一點、放逸一點。諺語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天地神明無時無刻不在鑒察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以儒家講慎獨,獨是獨自,沒有人見到也要小心謹慎,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樣,成就自己的德行,這叫持戒。與般若相應,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相應,就清淨,這是清淨的持戒波羅蜜。

忍辱是耐心,能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世間許許多多年輕人,年富力強的時候把學習的機緣疏忽了,將他寶貴的時間拿去觀光旅遊,實在可惜。我們天天在研究教理、在鑽故紙,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他看到我們這樣,認為「這個年輕人傻呆,不知道去玩」。到底誰才傻?我在年輕的時候,二、三十歲正是一般喜歡玩的時候,我從來沒有去玩過,知道光陰寶貴,知道求學重要。我自己福很薄,必須要工作才能夠養自己。工作完了之後,剩下的時間讀書,除了讀書,就親近善知識,去求教。善知識怎麼認識?先認識一個,一個就介紹兩個,兩個就介紹三個,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我那個時候在台北認識十幾位名教授。我雖然沒有上學,我親近的是一流的名教授,利用我空餘的時間去拜訪他們,向他們請教,成就自己的學問。

那個時候我的同事朋友都笑我,叫我書呆子,天天只曉得鑽在書堆中。我在台北市住那麼多年,常去的只有兩個地方:一個圖書館,一個書店。書店的老闆都認識我,其他的場合沒有我的蹤跡。精進要把握年輕力壯時,到自己學業、道業有成就的時候,可以出去觀光旅遊,觀光旅遊也不是浪費時間,觀光旅遊成就後面兩條: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旅遊到處去看,芸芸眾生的體相作用、因緣果報,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般若智慧。所有一切順逆境緣,我們接觸的時候心地清淨,如如不動─禪定波羅蜜。名號中,花表六度萬行,淨表一絲不染,禪宗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是禪定。觀光旅遊是修禪定、修般若,與一般人怎麼會一樣?一般人觀光旅遊回來一無所得,我們觀光旅遊,定慧增長。這是莊嚴達到頂端,『髻』代表高顯。我們在這名號中,應當如是修學。第五尊:

 

無量威儀身眾神。

『儀』是儀表。『威』是世間人常講的威風;風是風度,這個風度令人敬畏,對你又尊敬、又喜歡,又有威可畏,不敢輕易冒犯。『無量』指事事物物,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相當中,他都能成就威儀。威儀的內在是清淨無染,別人怕你什麼?怕你的清淨無染。因為他的身心是染污的,看到你身心清淨,對你很尊敬,又不敢接近你,道理在此地。這一句德號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就是時時刻刻要保持自己的風度,要成就自己的威儀,這樣才能夠教化眾生,才能夠幫助社會轉移不良的風俗。也就是說,自己的威儀是一切社會大眾的好樣子,我們不從自己本身做起,如何弘法利生?如何幫助別人?第六尊:

最上光嚴身眾神。

『光嚴』兩字,前面說過,此地不同的是加上『最上』。他提醒我們,智慧、威儀、教化眾生的音聲,這些事情不可以知足,為眾生的利益,一定要達到最上。我們現在在做,做得還不夠,要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最上,達到圓教佛果的境界,再沒有更上了。這個德號用意多深!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絕不中悔、絕不退轉、絕不懈怠,教我們是這些事情。把最上的標準指給我們,這樣才是真正名副其實勇猛精進。第七尊:

淨光香雲身眾神。

名號有香有光,香光一般都表淨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叫「入香光室」。我們在《無量壽經》中看到,極樂世界是光明世界,極樂世界人身上放光,所有一切萬物都放光,連大地都放光,一片光明。極樂世界不需要日、月、燈這些東西,永遠不暗,所以那個地方沒有年、月、日、時。不但所有一切物相放光,而且放香,經上講寶香普薰。不但普薰極樂世界,而且普薰無量世界。我們這個世界能不能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香?能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我們也能見到,只是一些有緣的人才能聞到、見到。我們沒有緣,所以很少能見,也很少能聞。

如果你見到光,多半是佛光,這個沒有什麼大問題。聞到香,不見得是西方極樂世界寶香,何以見得?我們正在讀經時,或者念佛,或者討論佛法,偶爾有天神從這裡經過,他看到這些心善行善之人,心生歡喜,他會向你致敬,他在那兒站一會,合掌致敬。他只要一停留,天人身上有香氣,所以你會聞到一陣異香,時間有幾秒鐘,也有幾分鐘;他一走,香氣就沒有了。我們乍聞異香,多數是天人之香。此名號加一個『淨』字,諸位凡是看到淨,都與般若相應,與離四相相應。所以淨宗稱為「香光莊嚴」。底下還有一個『雲』字,雲的意思是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都表事實真相。第八尊:

守護攝持身眾神。

我們在德號中看到,凡是與會的團體,無論哪一種社團,也無論所示現的是什麼身分,對於莊嚴道場、護持佛法,幾乎都是相同的。在這裡面給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體驗,就是:如理如法的修持,護持我們的神眾無量無邊。就以這部經而言,略說出席的大眾有一百七十多個團體,這一百七十多個團體都是菩薩、聲聞、天神諸眾,每一個團體有一個人來護持你,你身邊的護法神就有一百七十多位。我們在華嚴會上,若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這個經也就白讀了。所以真正發心修學,你的護法神有多少?太多了,真正不可思議。

『守護攝持』,一切菩薩、一切善神發心守護攝持,我們也要發心。我們如果不發心,與他們就起不了感應道交的作用。每一位神的德號,我們念了之後,都把它落實到自己,我們與他就相應了。世間人講「心心相印」,我們與所有的神眾、菩薩眾心心相印,他怎麼不護法?他護我們,我們護他。我們怎麼護他?我們依佛教誨就是護他,我們依照名號義理去學習就是護他,彼此互相的護持,不是單方面的。

守護意思很廣,我們從小的事情來說,「守護修學」,我們對修學要認真努力,絕不懈怠、絕不懶惰,要守護。「守護道場」,使道場樣樣都能夠如理如法,循規蹈矩。「守護大眾」,在這個團體中,無論是清眾(清眾是修行的人,念佛堂念佛的人);無論是執事,執事是服務的,在道場許許多多的事務,需要義工來服務,服務的大眾一般稱為執事。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臨時來道場參訪的。甚至於還有一些道場設有供人觀光旅遊的,所有的大眾,我們都要守護。「守」,守住自己的原則,守住威儀,守住學風道風。「護」是自他都護。「攝」是攝受,就是前面所說的,把佛法隨時、隨處、隨緣介紹給一切大眾。特別是對於來道場參學的,來作客,我們要熱誠的接待,把我們的道場介紹給他,把佛法介紹給他。「持」,永恆不息,這個工作不是做一天、兩天,永無間斷,時時刻刻有心幫助一切大眾成就達到究竟圓滿。身眾神他們這樣做,我們也要這樣學習。第九尊︰

普現攝取身眾神。

『普』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虛空法界平等平等,這是普的意思。如果有親疏、有遠近,就不是普的意思。但是諸佛菩薩、諸天善神攝受一切眾生,有沒有先後,有沒有次第?也有。合不合乎「普」?也合乎。那是怎麼一回事情?緣成熟。緣先成熟的先得度,緣後成熟的後得度。所以這是從平等中看到了差別現象,這種差別就是無差別,無差別當中現差別相,要明白這個意思,確確實實沒有親疏次第。

護法神也非常公平,你的緣沒成熟,他並不是不護持,還是護持你,但是與緣成熟的護持不一樣。緣成熟,他要全心全力照顧你、幫助你,斷絕一切魔障,他有責任。緣不成熟的,他照顧你,但不是這樣懇切。為什麼?你還有魔障,你必須先還債;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你造作應該受什麼果報,你一定自己去承受。護法神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也是護持,不是不照顧。你沒有走上菩提正道,魔來擾亂,他不干涉。為什麼?應當有的果報,你應該要承受。如果你能回心轉意,走上菩提正道,魔來擾亂,他會攔阻,讓你成就。你不在道上,根本不能成就,你還是搞六道三途,那該怎麼受,還是要怎樣去受;他清楚、他明白,所以照顧不相同。不是他的心不平等,這裡面因果非常複雜。

『普現攝取』,現是現身。與前面講的菩薩一樣,菩薩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些神眾亦復如是,他們也是隨類化身,也是隨機護法,護持也隨機。「攝取」,攝是攝受,取也是攝受。此地攝取,是全心全力協助之意。所以他普現一切身,應以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來幫助你、來協助你、來成全你,在身眾神中有這一類。末後這一尊︰

不動光明身眾神。

這名號教給我們的義趣就很深很遠。『不動』,太重要了,無論世法、佛法,成就的關鍵就在這兩個字。不動就是真性的顯露;不動是定,『光明』是慧,這名號裡給我們顯示定慧等持。不動不是身不動,身若不動,什麼事業都不能成就,不動指心不動。所以說,如果你心不動,自性就現前,明心見性。十法界中,六道凡夫見不到自性,四聖法界也沒見性。為什麼不能見性?因為心動。諸位要知道,動就見不到自性,不動就見性。什麼人做到不動?本經的初住菩薩。這部經是圓教,圓教初住菩薩不動心了;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道理要懂得。決定不是釋迦牟尼佛勉強我們入這個甚深禪定的境界,不是佛要求,佛對人什麼要求都沒有。佛如果對人還有要求,是凡夫,不是佛。凡夫才會起心動念,佛怎麼會起心動念?所以佛的心永遠不動,不動是真心、不動是本性。動是無明,不是自性。凡夫、小乘都把動的無明,誤認為是自己的心性。世尊在《楞嚴經》上把這件事情辨別得很清楚,我們不能夠錯認了心。不要說錯用,錯認都不可以。

不要以為十尊身眾神只有這一尊不動,別的都沒有說不動。我們如此看經,三世佛都喊冤枉,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全解錯了。豈不聞《華嚴經》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尊名號圓滿含攝一切名號,不但圓滿含攝一切身眾神的名號,《華嚴經》自始至終所列的一切大眾的名號,都在這一個名號之中。為什麼?圓滿的性德。有一個名號不具足,性德就欠缺一分,就不圓滿。由此可知,每一尊神都是互相攝持,千萬不要說我只要跟這一個學;其實學一個就是學一切,學一切可以融攝在任一之中。若非如是,就永遠不能契入華嚴境界,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透徹的明瞭。

所以從哪裡修?首先要修不動!我們今天最大的魔障,就是一切時、一切處都令你起心動念,那是魔王。不動心太難太難了,所以無量善巧方便,都是幫助你修不動光明。下面是這一類的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

『等』就太多太多了。

有佛世界微塵數。

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這個法會無比的莊嚴。

下面是歎德。歎德的文字與讚歎菩薩的來比就簡單多了。雖然只是簡單略說,他們的德行實際上不比佛菩薩少。佛菩薩那裡廣說,此地略說;略是廣中之略,廣是略中之廣,廣略不二,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千萬不要以為,他們的讚德真的只一兩句,你這個想法就完全錯誤了,他們的德行讚歎不盡。

3、攝德圓滿

皆於往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

這是他們德行中的總綱領。德行要細說,說之不盡。『皆於往昔成就大願』,不是說往昔曾發大願,而是「成就」大願,這兩個字很重要。在往昔發大願,發大願未必成;已經「成就」了,就是他的願已經圓滿了。圓滿是什麼境界?這不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雖然是暗示,實際上很明顯),他是佛再來的。如果是菩薩,不能說成就大願。這裡面所講的,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眾神,皆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表演這個身分給我們看。後面我們還沒讀到,但是從這一法就能夠貫穿一切法,後面所有的諸神亦如是。

由此可知,佛家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真的是千佛嗎?不止。一佛出世,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一切諸佛都擁護,一尊佛都沒漏,無量無邊諸佛,何只千佛?千不是數字,千代表大圓滿。《華嚴》表法用十,十是圓滿,百也是圓滿,千代表大圓滿。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擁護。如果有一尊佛不擁護,我們立刻就想到他沒成佛。如果成佛,一定擁護;他不擁護,決定沒成佛。如果他不擁護,還來找麻煩,決定是魔王波旬一類,毫無疑問的;他若不是魔王,決定不會障道。這經讀了不但拓開心量,還真正開智慧,一點都不假。這一句含的意思多深!

示現為身眾神,什麼事都必須做,而他教給我們的綱領,是這兩件主要的大事:一個是「供養」,一個是「承事」。『一切諸佛』,除自己之外,統統是諸佛。所以在身眾神眼中我們都是諸佛,為什麼?他成佛了,他是佛倒駕慈航來示現的。「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對一切諸佛,他都供養承事。哪一天我們意識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你就差不多快成佛了。你還看眾生不順眼、厭惡,你與成佛的距離太遠了。這一定的道理,佛在經上說得太多太多了。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眼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眼看佛菩薩還是凡夫,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境隨心轉。但是要曉得,佛眼睛看的是圓滿真實,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真實的。把一切眾生看作凡夫,是妄心變現出來的,不是真心。禪宗說得很好,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成佛了。怎樣才能見性?要明心。我們現在的心不明,所以我們見不到性。為什麼我們的心不明?因為我們的心浮動。前面講不動光明就是明心,先要做到不動,然後你的心就放光。放光就見性,見性就是成佛,這是必然的一個道理。法爾如是,絕對不是佛發明的,絕對不是佛故意要我們這麼做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不可以違背。

特別是學《華嚴》,學《華嚴》就是學普賢行願。學《華嚴》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有餘土,是生實報莊嚴土,或生常寂光淨土。《華嚴經》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幫助,實在講任何經典不能為比。不是我們特別讚歎這部經,貶抑別的經,不是的,這是應機而說。其他的經,經文短,薰習的時間就短,《華嚴經》經文長,薰習的時間長。如果沒有這樣深長的薰習,它不起作用,偶爾提起來都知道,但在境界中自己還是作不了主,還是被境界牽著走,那有什麼用處?這是大經,我們讚歎的理由在此地。

『供養承事一切諸佛』,「供養」範圍就太大太大了。我們對待一般人,平常叫布施;對待父母、師長、佛菩薩,就不叫布施,雖然還是布施,但那是供養。供養就是布施中加上最極恭敬心,真誠恭敬到極處,這個布施就叫供養。普賢菩薩修學的十個總綱領之一:「廣修供養」,與六度、十波羅蜜中講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中的布施之心不能達到究竟圓滿,所以才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為什麼?恭敬心沒有達到極處。最極恭敬心,是自性性德圓滿的流露。如果你明心見性,見性見到圓滿,自自然然流露出來就是這樣的。無論對什麼人,對人、對事、對物,對諸佛菩薩、對人天、對畜生、對餓鬼、對地獄,恭敬心沒有絲毫差別,都是最極恭敬心。在中國,古大德也有表演示現,接受信徒飲食供養,將一半供佛,一半餵狗,表心平等不二。對諸佛如來,與對畜生,同樣以最極恭敬心。這就顯示他的心達到平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要學習的。說供養,一切都是供養。六度萬行、普賢願行,行行都是供養。六度、十度,每一度都是供養。說持戒,一切都是持戒。記住這個原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句全部都包括了。

「承事」就是奉侍,現在人叫伺候,在身邊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工作和待人接物,就如同一個侍者在旁邊,時時刻刻聽命,為他服務,這叫承事。供養承事,所有一切法門都包括盡了。「一切諸佛」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他心目當中一切都是諸佛,無有一物不是佛,他見的是真性。一切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植物、礦物、自然現象,有法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什麼是佛?法性是佛。所以哪一樣不是佛?《無量壽經》中告訴我們,「一切皆成佛」,《華嚴經》中也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身眾神就介紹到此地。請看第三段,「足行神」: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一)金剛神眾
第3頁:(二)身眾神 第4頁:(三)足行神
第5頁:(四)道場神 第6頁:(五)主城神
第7頁:(六)主地神 第8頁:(七)主山神
第9頁:(八)主林神 第10頁:(九)主藥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