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三、釋經題

[日期:2010-08-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釋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此八個字,是本經的總題,前七字是別題,後一字是通題。

金剛有二種,一是金剛石,二是金剛寶。金剛石,是世間金中之鋼,屬於礦物質;其體最堅,其性最明,其用最利。堅故不可壞,明故能破暗,利故能壞一切物。金剛寶,是菩薩寶冠上的飾物,由無漏功德所報得。金剛石雖然堅固,仍可分割;唯獨金剛寶,真的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

據說:菩薩的金剛寶,有種種不同的顏色, 并有各種不同的功能。青色能消災,譬喻菩薩的般若智慧,能除三障,證三身,度生死厄,登涅槃岸。黃色能滿眾願;喻菩薩以般若莊嚴萬行,成就無邊功德。紅色 向日能發光;喻菩薩以始覺智,合本覺理,能生智慧火,猶如千日,光明遍照。白色能澄清濁水;喻菩薩以般若正智,背塵合覺,度五濁流,到清涼池。碧色能消毒 害;喻菩薩以般若空智,能除我法二執,消三毒苦。無色,又名空色金剛,得之可於空中行住自在;喻菩薩乘般若第一義空,到達寶所,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總 之,金剛是寶中之最,價值不可限量;喻般若是無上法寶,功德不可思量。金剛是世所希有;喻般若是出世法中,甚為希有。故此經以金剛譬喻般若。

以金剛的堅,譬喻般若之體;體即是實相般若,實相無相,不可破壞。故法華經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以金剛之明,譬喻般若之相,相即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能詮理解惑,照破眾生無明煩惱闇蔽,顯示中道第一義空。故大般若經言:「譬喻影光,雖可顯法,而實無法可令執取;雖無可執取,而有所顯。」

以金剛之利,譬喻般若之用,用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能破執斷惑,證入諸法實相理。故大智度論言:「智慧為好劍,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

金剛是喻,般若是法,法喻雙舉,因名:「金剛般若」。

梵音般若,義譯智慧。智慧有世間的智慧, 以及出世間的智慧。世間一般人的智慧,只是基於個人妄想識心分別的知見,例如:文學的思考,藝術的創作,哲學的理論,科學的發明,以及政治經濟的發展…, 都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這些帶有個人主觀的見解,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體。是表面的,有限的知識,不能說是「般若」。

出世二乘聖人的一切智,雖然能破我執,證真空理,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可惜只能理解事物的總相,偏於空理的體驗與證得,亦不是本經所顯的般若。

本經所說的般若,內容概括如理的根本智, 以及如量的後得智。根本智,是佛親證「諸法實相理」,所得的真實智慧。後得智,是佛為度眾生,而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性、相、體、用、善、惡、因、果等差別現 象,作純客觀的分析;既如量知一切現象界的差別相,又能如理知現象界的本體,屬於權巧方便的智慧。

由於般若的內容,包含佛的權實二智,所以,不是普通一般人的智慧;亦不是二乘聖人的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深重,智慧輕簿,不可以輕簿的智慧,稱量深度般若。」故古人翻譯佛經,為了尊重般若的深廣與高貴,只是翻字不翻音,屬於四例五不翻中的一種。

般若,可分為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種。

一、實相般若:即是諸法實相,在無情言, 是宇宙的原理;在有情言,是眾生的佛性。大智度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下可壞。」因為此諸法實相的宇宙原理,眾生的佛性,原本不生不 滅,不變不壞,永恒如此,常住不滅;所以說:不可破,下可壞。但此不變不壞的佛性,卻有隨緣的作用。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佛性不變隨緣,故隨迷 悟的因緣,而生起四聖六凡諸法現象,可以說是:「空而不空」。然佛性雖隨緣,其體不變,故十法界聖凡染淨諸法,無不相妄性真,所以是:「不空而空」。

眾生愚痴無智,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原理,每執相違性,故被宇宙萬有的現象所迷惑,由於追求物質的享受,故心起貪瞋痴,身作殺盜淫,造諸惡業,因業感果,遂招致無量煩惱,輪迴六道生死。

諸佛菩薩覺智圓明,深知諸法「緣起性 空」,我空,法亦空;有為法空,無為法亦空;相空,性亦空;乃至空亦復空,連空空之相亦不可得。如是從畢竟空中,以絕對待的智慧,徹照純客觀的諸法原理, 而證入諸法實相的本體。所以實相般若,不止是諸法真相,宇宙原理,亦是人類最高的智慧。此智慧是理智合一,能所一如,無以名之,強立之曰:「實相般若」, 是從理體而立名。

二、觀照般若:若在萻薩上求佛道以自利的功德說:觀照般若,該是由文字般若所啟發的始覺智。菩薩本此始覺智,觀照本覺理,入畢竟空,得根本智,而證諸法實相理。若是在萻薩下化眾生以利他的功用言:觀照般若,該是觀機設教,廣作佛事的方便智慧。

大智度論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 論;方便出畢竟空,嚴土熟生。」華嚴經說:「以方便智慧力故,出生一切菩薩諸地波羅密。」可知觀照般若,不僅是菩薩離情去執,斷惑證真的實智;亦是與無我 大悲心相應的權智,屬於方便的平等大慧。菩薩本此平等大慧,興慈運悲,入俗利生,平等拔除眾生的苦,給予眾生之樂,而成就諸波羅密,此即是空而不空,亦即 是真空不礙妙有;但菩薩內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外不見有所度的眾生,內外空寂,就是不空而空,亦即是妙有不礙真空。菩薩知道真空不礙妙有,故能無住生心, 修一切善;知道妙有不礙真空,故能生心無住,破執除惑。此雙照空有,離相修善,斷惑證真的智慧,就是觀照般若,是從功用而立名。

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指佛的身、 口、意三輪,宣說真理的言教與身教;包括佛滅度後,諸大弟子所結集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本來,諸法實相理,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根本就不可以宣說。諸佛菩薩, 為了憫憐眾生迷真逐妄,枉入輪迴,因而出現於世,曲就眾生的根性,運用種種語言文字,方便演說諸法。但深知「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見 法華經)所以,佛雖然演說諸法,而不見有法可說;此即是:「說而無說」。佛雖然不見有法可說,可是為了教度眾生,不妨實行方便,觀機設教,對病施藥,演說 諸法,此即是:「無說而說」。

大般若經言:「般若波羅密多,微妙甚深, 實不可說,今隨眾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說。」華嚴經言:「雖知實相不可說,而以方便無盡辯才,隨法隨義,次第演說。」演說的語言文字,本身雖然 不是般若,卻能夠傳遞真理的消息,令人除疑解惑,增長智慧,明白真理,進而據理起行;雖然據理起行,又能夠不執著名相,不迷於語言文字。寶積經言:「菩薩 念義,不念文字,是行般若波羅密多。」仁王般若經亦言:「菩薩不著文字,不離文字,無文字相,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是名修文字者,能得般若真 性,是為般若波羅密多。」這就是文字般若,是從名相而立名。

文字般若,如一般交通工具;觀照般若,如 擁有高級技術的駕駛員;實相般若,是學佛者共同之目的地。又實相般若,是本覺理;觀照般若,是始覺智。由於眾生的不覺,諸佛菩薩,以方便智,演說文字般 若,令眾生啟發始覺智,乘般若船,渡生死海,登涅槃岸,親證實相般若,覺悟成佛。所以文字般若,不但是迷途指碑,黑夜明燈,苦海導航;亦是諸佛之母,菩薩 之師。學佛人由於文字般若的指示,始可以啟發始覺智,照破內心無明煩惱的黑暗,發揮潛伏心中的本覺功能,成就觀照般若,親證實相般若,得佛果無上菩提。

可以說:文字般若,是菩提道上的導師,修行的眼目;觀照般若是據理起行的實踐家;實相般若是修行的終點,學佛人之目的地。今經題中「般若」二字的內容,是包括以上三種般若,缺一不可。

以上所說的三種般若,是約般若的體、相、 用三方面立名;若再從修證說,則有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兩種。共般若,是三乘聖眾所共證。大般若經言:「甚深般若波羅密多,通攝聲聞、獨覺、菩薩及等正 覺。」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華嚴經亦說:「諸法實相,常住不變異,二乘亦得此,而不名為佛。」此即是共般 若。

二乘雖然共證般若,但只見空相,不知不空 之理。「如恒河水,三獸俱度,謂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香象盡底。」(見優婆塞戒經。)又言:「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 覺渡時,猶如彼馬;菩薩渡時,猶如香象。」本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經中所說的無為法,就是指三乘所共證的般若。

不共般若,是菩薩所獨證,不與二乘共。二乘雖然不共證,但可以共聞。例如佛說本經,是「為發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但亦有二乘在座旁聽。涅槃經言:「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此即是共聞不共證的不共般若。

華嚴經言:「菩薩摩訶薩,應知無量煩惱 病,應集無量妙法藥,應療無量眾生疾。應辦無量甘露供,應詣無量諸佛國,應供無量諸如來。應入無量菩薩會,應受無量諸佛教。」又言:「菩薩雖知一切法無生 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雖現四聖諦;而不住小乘果。雖觀甚深緣起;而住究竟涅槃。雖修八正道;而不求出世間。雖超凡夫地; 而不隨辟支佛地。」這種境界,豈是二乘人智力所能及?何止是不共證,而且亦不共聞;此即是不共證,也不共聞的實相般若。

本經以金剛為喻,於三種般若中,取實相般 若;於兩種般若中,取不共般若。因為其餘般若,皆是佛鑑機而說,屬於方便智,隨情語;唯有此經所說的實相般若,是一乘法,隨智語。故央掘摩羅經說:「唯一 乘究竟,餘悉是方便。」本經所說一乘的實相般若,如金剛之堅,常住不壞;如金剛之明,無理不照;如金剛之利,無惑不斷。故曰:金剛般若。

梵語「波羅密」,譯名到彼岸,或簡譯為度。此岸是煩惱、是生死;彼岸是解脫、是涅槃。此岸是罪惡的世界;彼岸是純善的清淨國土。學佛人共同目的,應該是共度生死海,同登涅槃岸;然欲度生死海、登涅槃岸,非乘般若的大船,自度度人不可。

華嚴經說:「譬喻船師,常以大船,於河流 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波羅密船,於生死海,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 息。」意思是說:菩薩度眾生,必須離相,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既不執著此岸的有,亦不執著彼岸之空,更非離空離有而住於中道。而是乘般若船,來往 於生死涅槃之間,濟物利生,將一批一批的苦惱眾生,運送到涅槃凊淨快樂的彼岸,這就是:「波羅密多」。

波羅密,有六種以及十種之多。六波羅密 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痴,因此又名六度。在第六 智慧度中,開出方便、大願、大力、大智等四種,共名十度。十度之中,第六度最為重要。因為第六度般若波羅密,既可以領導前五度修福,又可以出生後四度廣修 福慧,令修諸波羅密的人,進入佛果大般涅槃的彼岸,因此名波羅密。

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若能從文字般若的智光,啟發聞慧;繼而由觀照般若,觀察思惟,照見宇宙原理,明白諸法空性,破除我法二執,契證實相般若;就可以渡生死海,登涅槃彼岸,乃至究竟覺悟,圓成佛道。因此,本經的別題,名「金剛般若波羅密」。

梵語修多羅,譯名契經。意思是說:佛所說 法,一定是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眾生的根機。以其契理,故能古今不變,傳誦萬世;以其契機,故可以垂範天下,適應任何時代。若但契理而不契機,則同世 典俗訓,難免被時代陶汰;若但契機不契理,必像漁歌樵曲,只可聊以舒情,怎能啟發人的心智?正因為佛的言教,不但契理又契機,既可以納人心於正軌,又可以 適應任何時代的需要。所謂:「經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因名為經。「經」的一字是通題,通於佛所說的一切經。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是別題,別限於本 經。今通別并稱,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前言 第2頁:二、述要
第3頁:三、釋經題 第4頁:四、釋譯題
第5頁:五、釋經文—序分 第6頁:六、釋經文—正宗分說般若之道
第7頁:七、釋經文—正宗分明般若之用 第8頁:八、釋經文—正宗分顯般若之體
第9頁:九、釋經文—總結經義 第10頁:十、釋經文—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