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壹、凈覺之路(下)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壹、凈覺之路(下)

  生命的彩筆

  想要了生脫死,必須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犯錯,若能把心念照顧好,就是了生!走入群眾而無分別心,不要以為修行要獨善其身,不再為別人忙碌,這是不正確的想法。

  六道輪迴是生生滅滅的,而且永無窮盡;菩薩道則是超越生死而不離生死,所以未來也是無窮無盡。因此,壞的緣要儘早斷除,在生活中不斷凈化自心,同時為眾生付出。

  在芸芸眾生中,我們要不斷地發心立願,不因別人尊重你,就不可一世,若自以為是,這就無法「脫死」,因為被順境綁住了;或是有人對你態度較差就起煩惱,這也是被眾生綁住了。我們應灑脫地儘自己的本分,不計較眾生對你如何,這就叫做了生脫死。

  記得當年剛要建醫院時,有人對我說:「師父,您要建醫院,我們都很感動,但是,您的身體好像不太好,請您把身體照顧好一點,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來引導大家。」

  我說:「再長的生命總有一天會結束,最重要的是慧命的成長。若要我不做事、好好保養,這樣多活五十年,不如認真做事,而活五年。」這是我對生命的觀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不因別人而起心動念,要在人事中,訓練自己去除人我是非;不起煩惱,這就是了生——了卻心中貪瞋癡的起伏。

  「脫死」不是只為了脫自己的生死,而把度化眾生的心放在一邊,應以智慧成就別人,才能將慧命善加發揮,所以要關懷普天下眾生;人人都有一支生命彩筆,唯有用心揮灑,人生的美景才會顯現。

  樂觀除心病

  有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雖然生病住院,不過他非常樂觀,是個很可愛的老人。他的子孫共有一百多人,我對他說:「您現在九十九歲,等您一百二十歲時,您的子孫也許就有兩百多人!」他說:「是呀!我『來』的時候,就預備要有兩百位子孫。」好像他已清清楚楚明白自己何時要來,何時要走。

  另外,我也常常看到一些身體健康,但是「心病」很重的人。他們的知識很高,但是心態卻很偏激、貢高傲慢,喜歡鑽牛角尖,在現實的人生裏,往往不堪一擊。因為他們的心很脆弱、喜歡計較,得失心太重了。

  看到這些人生百態,不禁自問:「何種人生才是真正可愛的呢?學問高、有才華,可愛嗎?名氣大,可愛嗎?」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一個人徒有滿腹才華而不願付出,又有什麼用呢?這種人還不如醫院裏的病人;身體的病有康復的一天,但是心病要「復健」卻很難,因為貢高我慢的心態很難去除。

  所以,我常說:「身病固然很苦,但心病更苦。」心理不健康,不只自己苦惱,也會帶給許多人痛苦。因此,我們一定要把身心調適好,人生才會過得健康、快樂、美好。

  藉境啟悟

  曾經有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看我,他告訴我:「上個月我的母親載我太太去上班,在路上不幸被砂石車撞倒;媽媽當場往生,太太彈起來後落地,送到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太太肚子裏還懷有孩子。」

  突發的意外,奪走了三條寶貴的生命。聽了很心疼,不過,我很佩服這位年輕人,他很平靜地說:「還好,我的岳母一直以師父說過的法語來勉勵我,事情算是過去了。」

  他的岳母是慈濟的志工,常常將所聽到的法轉述給他,他覺得岳母既堅強又有智慧。他失去了至愛的妻子,岳母則是失去貼心的女兒,不過,他的岳母能看得開,而且還常常開導他,所以他也比較能放得下。

  懂理不稀奇,懂事最重要。世事多變化,當事情發生後,有辦法調理自己,讓心情平靜下來,進而化悲為悟、看得開,接受事實真相,這即是所謂的「藉境啟悟」。

  諸法空為座

  「諸法空為座」,是指要抱著開闊、無求的心來面對人事物,也不執著於外在的事相。如果做了一些好事,就四處炫耀:「我做了很多……,那是我做的,這也是我做的。」其實,炫耀過了,也就炫耀完了」,而且可能還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真會吹噓!

  眾善奉行,我們做得歡喜就好,是自己甘願做的,還有什麼好炫耀呢?更何況做過之後,內心安然的感受沒人可以分走,何須別人再來讚嘆?若需要讓人稱讚,這也叫做執著;因為還要「等人來誇獎」,就多一個煩惱。人生要學會時時讚嘆別人,而不求別人讚嘆我們。

  事情做過之後就不放在心中,這叫「諸法空為座」。若能如此,就沒有煩惱;煩惱消除了,而且能敬重別人,時時將愛心表達在生活中,這就是最值得被尊重的榜樣。不用自我標榜,別人自然會生起恭敬之心,這是無聲的說法,也是最好的身教。

  觀照身心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凈化心地,行菩薩道,菩薩道有六個要件——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在我們已得人身、已聞佛法,應該把握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不斷修學,並且帶領眾人走上菩薩道。

  我們要懂得把握時間精進向上,但是,精進不只是拜佛、唸佛或打坐、聽經而已。這些功課是要讓我們的心念集中,使身口意三業合一;共修時,不是只有自己的身、口、意要合一,還要學習跟別人聲音合齊、動作協調。

  更重要的是:天天都要清凈身口意三業,不是要別人配合我們,而是訓練自己凡事多配合別人,要「看他人、調自己」,讓整體的道場很莊嚴。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和心互愛,心能和齊,力量就很大,未來必能創造出輝煌的志業。

  自我美化

  凡事不要經常自認委屈,也不要老是生氣,感恩的話要多說,所謂「讚嘆別人就是美化自己」;要多自我美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裏煎熬,與人過不去。

  以我自己為例,若有不如意的事,過後要我重說一次,我就說不上來了,因為我很快就將這些事忘了!人我是非累積在心中有何用?就如電腦,存檔太多就容易當機,人我是非就像不必要的垃圾檔,要趕快清除;否則就會將別人「做記號」——何人曾惹我生氣,牢牢地記在腦海中,既然常記得對方的缺失,又如何能真正原諒他?

  有時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你卻感到被刺得心裏流血,而對方還不知道自己傷了人;所以,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心胸寬大,自己才能活得快樂,進而幫助別人也活得自在。

  苦報樂受

  有人問:「我做了那麼多善事,應該一帆風順才對,怎麼還會遇到不好的事情呢?」這種觀念是不太正確的,佛法所說的「富」與「安」,不在於外境如何,而是著重在自我的心境——心中富有愛與安詳,不論遇到任何事情,內心都能保持平靜。

  佛法講「因緣果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不過,前生種了惡因,今生仍然可以「苦報樂受」,對於果報,應該自我調適心態,以樂觀的態度、及時行善來開創新機運。

  以錢財而言,金錢與生命到底有何密切關係?其實,要生存下去,只要三餐各一、兩碗飯就夠了,衣服也是幾件就夠了,至於睡的地方,能有六尺長、三尺寬的床也已足夠。可見人的生活雖然少不了食衣住行,但並不需要貪求什麼;既然生活所需都很簡單,在因緣果報會遇下,即使錢財有所損失,若能看得開,內心仍會輕安自在。

  惡的果報現前時,不要把重重煩惱壓在心上,應知:現在的果,緣於過去的因,所以要調整心態,自我減輕煩惱。學佛就能一帆風順嗎?但看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卻仍逃不出業力,被人陷害而死。

  因此,並非學佛就不會遭遇逆境,只是當果報來臨時,較能放下心結,因為看得開,才能接受別人的關懷、勸導,如此自然身輕心安。

  滿分的人生

  人都是在自己很高興時,才會讓人看了也很歡喜;但是我們要認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別人所說的話,不可能完全依照我想聽的來說;別人的臉色,也不可能完全配合我們的心態。既然事事不見得能如你的心、順你的意,當然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又如聽到人家批評某人對誰怎樣;或是雖然他看起來不錯,但是平常做人又是另一回事。原本這些事都跟你沒關係,但聽了這些話之後,你再看到他,心裏就會對他打折扣,這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如果看人都能很順眼,人人都是滿分,那我們的心就是滿分;如果你對別人打折扣,那就是自己的心有成見,所以有一句話:「用佛心看人,人人是佛;用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佛又稱為「滿覺」,因為佛陀的人格已經圓滿了。如果我們用圓滿的心去看人,對方也都是滿分,所以要先讓自己的心圓滿,才能看人人都是佛。

  做人,疑人之心不可有,第一要讓人相信;第二要相信人。讓別人懷疑或懷疑別人都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不要有疑心,疑心生暗鬼,我們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念,放開胸懷,過一個滿分的人生。

  志工與義工之異

  有位社會名人來訪,在讚嘆慈濟志工之餘,並問及:「義工與志工的分界線在哪?」我說:「義工是義務性的,義務為社會做好事,所以有空就多做一些。」但是,人生要「有空」,要把時間挪出來實在很難,因為必須依個人的興趣而定。

  譬如,有時候我們會問:「你有空嗎?我們一起去當志工。」他會說:「我沒空,我要去爬山。」或者說:「我沒有時間,我要去觀光。」「我沒空,我今天要去打球。」

  儘管我們認為:不去打球也可以,不去爬山也不要緊,打球、爬山要出力氣,不如去工地搬鋼筋、建大愛屋。但是,為什麼他們會說沒空?其實,沒空的意思也包括了「沒興趣」,他的興趣是爬山,所以會調配時間去爬山;他如果對志工有興趣,就會調適工作的時間,投入志工行列。

  像這次大家投入中部地震災區,我聽說——很多慈誠隊員把假期都請光了,有人甚至請到讓老闆受不了,說:「如果你再請假,就不必回來上班了。」而他們竟然對老闆說:「職工與志工兩者要選擇的話,我要選擇做志工。」

  他工作沒有了,卻在慈濟的志業裏做得很歡喜!因為他有興趣。很多人真的沒時間,但是寧可請假來做。如果是周休二日,禮拜五下午就有遊覽車,大家浩浩蕩蕩地去做兩天,工地裏所見的都是上千人在工作;有的甚至利用晚上趕夜車,天未亮到達工地就開始做。

  他們不是「有空才做」,而是分秒必爭地做。這不叫義工,不是我高興才做,而是在他的生命中發心立願,把最誠懇的心呈現出來,這種大慈悲心,不忍眾生苦,將他的人生價值發揮到極致,從內心深處發出最虔誠的愛,而遍佈於全人類,這叫做「大愛」。

  所以那天我告訴這位來訪者,所謂「志心」就是做志願的工作,悲心願力和我們的生命已經合為一體,不可分離。

  生命的業種

  志願與生命是不可分的,這叫做志工。而且這分志願,已深入我們的生命,全身的細胞都有慈濟的基因,亦即慈悲大愛已經植入內心,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大愛的傳達。

  現代的醫學稱遺傳的因子叫做基因,在佛教則稱為業種。「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要帶著精純的意識來去,因為來生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源於此生的發心立願。這分心願若能深植心中,一切的動作、付出,這種真誠的習慣就和生命密不可分。這叫做業種,亦可稱為基因。

  業種會運轉我們的命運。因此,志工要做得「入心入體」,要用很虔誠的心來做,舉手投足都不能離開這念心。你們可能會說:「有啊!我們也都是這樣!」但是,是否都會表現出來?而且不只表現在陌生人身上,最重要的是,要表現在與我們同心同道、同志願的人身上,這樣才是真正的入心,才能讓生命的業種有所成就。

  縮小自己結善緣

  我們內心的一畝田,都是互相播種的,若丟一顆壞的種子在對方心田裏,將來就長出壞的果實,下輩子對方一看到你就不歡喜。所以我們應該要以平等心、廣被法緣,跟大家結好緣,如此,即使我們說一句簡單的話,人家也會很歡喜地聽。

  心量若不寬廣,如何包容別人呢?不能包容別人,對方怎會容納你?有些人說:「我說話無足輕重,沒有人會接受。」這不能怪別人,因為你在別人心中沒有分量。有的人就說:「對,要有分量,我就要兇一點,具有威嚴才能佔一席之地。」其實,如果架子太大了,人家也會看不起。

  不要以為「我」很重要,應該縮小自我,我們要微細到可以跑進人家的眼裏,而不會礙到人家,這需要功夫啊!在平常要進退得宜,才能在別人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人生很無常,大家是否能將這顆善種子,真正植入自己的生命中而來去自如?我們要走的是菩薩道;菩薩道是遙遠的,慧命是永恒的,若常常在凡夫地原地踏步,這條菩薩道能到達終點站嗎?慧命可能在中途就夭折了。

  因此,對自己的修行、慧命,要認真下功夫,不要敷衍,要以志工的精神發心立願,廣結善緣,才能成就慧命。

  以世事當教育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這麼多人的犧牲,無常的苦相活生生地示現,如果我們不好好拿來當教育,真是對不起受災受難的人們;也對不起我們自己,因為智慧的覺性半途而廢了。這種付出的代價很大,六道輪迴苦不堪言,所以要好好對內自覺、精進。

  精進,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磨練,不管對方給我什麼聲音、臉色,我們都要有感恩心。最近我很喜歡說一句話:「有感恩心的人,一定有愛心。」也說「付出的同時要感恩」,你去愛人,辛苦地付出,還要感恩對方願意給我們機會;愛與感恩是不能分開的。

  不論親疏、怨愛的人,我們都同樣去愛,這叫做善緣、福緣,也是慧緣。我們要謹慎,一點點福緣都不要漏掉;一點點善緣也不要讓它失去。因為,修行如要「滿覺」,只有一種方法,就是福慧雙具。如果還有一個人沒跟我們結好緣,那就有瑕疵了;一個鐵盤不能有個小洞,有洞就不圓滿,還是要被淘汰重新製造。同樣的道理,我們要藉志工團隊的服務,在菩薩道上多結好緣,圓滿自己的智慧。

  事因人做

  不要對人生多所計較,最近常有人讚嘆慈濟,我都說:「事因人做。」慈濟已經遍佈全球,人家會說:「證嚴法師很了不起,慈濟才能做得這麼好。」我都說:「其實不是我一個人做的,是很多人一起做的。」

  有人就說:「如果沒有師父帶領,哪有慈濟?」但是一個人能做事嗎?也不可能。因為有很多人共同用心投入,才有今天的慈濟,所以「事因人為」,不只要有師父,還要有大家;不能少一個你,也不能少一個我,才有今天的慈濟。

  但是,凡夫常常「做事因人」,我不喜歡這個人,就不去做——做事因人就麻煩了;應該要事因人做。在慈濟這個大道場要藉事練心,「我是為志業而投入的,不是因為人我、利益關係,我才要做」。要為志業儘自己的本分,不要因為人事是非,就起了懈怠心。

  總之,要把志工視為生命中神聖的大事,不要輕忽;要記得:「不要做事因人,要事因人做」。不要輕視自己,更要尊重別人,要有你、有我,也有他,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互相成就;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時機,成就慧命。

  「善解」得自在

  曾有一則新聞,報導某個旅行團準備去南韓賞雪,他們先在高雄小港機場搭機,準備到國際機場再轉機。但是在起飛前,發現機輪故障,因此延誤了一個多小時。

  而在中正機場要飛往南韓的飛機已經起飛了,這一、兩百人只好取消旅程,大家都忿忿不平。雖然航空公司表示隔天要補飛,但是旅客認為即使如此,也跟不上原先預約的旅行團;所以,有些人很生氣,紛紛要求航空公司賠償。

  其實,若大家懂得善解,就會說:「幸好在還沒有起飛之前,就發現故障,躲過了一劫。」平安度過了危機,應該要很慶倖才對。如果不能善解,認為——好不容易才要實現的觀光計畫,卻又被耽誤了,就會心有不甘而起煩惱。所以,善解是多麼的重要。

  人世間,日子一天天地過,每天都有幸與不幸的事發生;平安就是幸福,如果在剎那間發生任何的意外,那就很悲哀了!所以,人在平安時要懂得珍惜,多多培養寬諒、善解的心。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比較;若真的要比,就要比愛,比這分善念,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昇華。

  有一對夫妻,為了家庭事業而煩惱,因為兄弟之間有點不愉快。這對夫妻白手起家,創立了不錯的事業;為了照顧弟弟,也雇請弟弟在公司幫忙。公司的一切運作都是哥哥在負責,並且盡心地培育弟弟,最近弟弟認為自己可以獨當一面了,就對哥哥說:「我要獨立,你該給我最大的那家公司,因為我也跟你一起打拚了好幾年。」

  他忘了哥哥不僅撫養他長大,還用心栽培他。哥哥心裏也很矛盾——如果跟弟弟計較,就沒有把師父的話用在生活上;不計較,又覺得心有不甘。

  我勸他:「感情是無價的,無法用數量來衡量,尤其是同胞之愛、兄弟如手足,有形的財產其實不是這麼重要。再說,財產該是你的,就跑不掉;不該是你的,也守不住。不用計較,錢再賺就有了,但是兄弟的感情是賺不回來的。」

  他點頭說:「我知道了,師父平常就說不要計較。」我說:「對啦!不用計較,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夠用就好了。」他想通了,回去就把公司過戶給弟弟。沒想到幾天之後,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那家公司因而全毀了。

  這可不是「一轉念」,退一步就海闊天空。該是自己的跑不掉;福分不夠的話也得不到。計較之心多苦惱,能夠不計較,退讓一步,所得的即是自在輕安。

  真理之路

  世間每個角落,不斷地發生無常,令人感到無奈!更讓人痛心的是由少數人所造成的天下大亂。例如:過去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衝突,以及去年(一九九九年)阿爾巴尼亞、南斯拉伕的種族戰爭,使得雙方人民爭戰不休,多少人無辜傷亡、流離失所,看了實在令人心疼不已!只因少數為政者的理念差異,就導致兩國之間的仇恨,真不知兩國人民的仇在哪?恨在哪?

  這些多政變的國家,無辜的老百姓在長年的戰爭中苦不堪言!因為國家的財富都用在購買武器上。婦女、幼童、老人們所過的都是驚惶的生活,不知道哪天丈夫、兒子也要上戰場?不知道幼小的孩子會不會變成孤兒……。

  世間真是苦難偏多,自古以來,天災、人禍不斷發生,也因此當初釋迦牟尼佛會看透人生的苦難,進而尋求永恒的真理。雖然他突破了重重難關,為後人開闢出一條平坦的真理之路;但是,有多少人能體會?又有多少人能循規蹈矩地步上這條真理之路?

  如何引導眾生解脫無常的人生?要脫離苦難別無他法,就是要「調心」——徹底地凈化自他,讓人懂得放下自私的觀念,將愛擴及至普天下每一個眾生!所以,希望大家要多用心,步步踏穩人生的康莊大道。

  慈心與悲心

  凡夫較能「無緣大慈」的付出,但是缺少「同體大悲」的善解。無緣大慈就是對不認識的人付出愛心,對方若受苦受難,我即使冒險也要去救助。像有的人回來當志工,有些阿公、阿嬤病得很重,志工不認識他,也願意叫他阿公、阿嬤,當人家的孫子,還當得很高興!病人出院後,也很主動去居家關懷,他家又臟又破爛,志工就抱他出來,有的幫他洗臉,有的幫他洗腳、剪指甲,另有一群人到屋裏幫他清掃整理,大家做得很歡喜。

  甚至,有人在醫院裏看到身上刺龍畫鳳的,心裏就知道:要教育他不是用罵的,而是要溫柔地諄諄善誘。不論他過去怎麼殺人放火,還是會鼓勵他:「沒關係,重新再來!只要能好好地懺悔;懺悔即清凈,可以開始重新做人。」

  看到對方有所改變時,就會高興得來跟我心得分享。我內心覺得:能原諒別人的人,真是包容心很大。

  但是,有時會聽到誰跟誰不和!我就會想:跟你不認識、那麼霸氣橫行的人,你都可以原諒他,引導他改過,讓他在社會上能安然自在地做事。反之,跟我們同道、同志願的人,他不會做人,滿心煩惱,你竟然不會「同體大悲」?他心裏有苦難,得不到人的愛,或是得不到寬待,我們怎麼沒有像對待阿公、阿嬤一樣,擁抱他、撫慰他呢?這就是所謂的凡夫。

  有人就說:「這麼熟的人,何須如此?」這就是「熟不拘禮」。彼此都認為——我說的話,你不要放在心裏;我想說什麼,你就讓我倒垃圾吧!只希望別人當我們的垃圾桶,卻沒有去掃除別人心中的垃圾。

  總之,這些缺點人人都有,對不認識的人,都想讓他去除煩惱,得到快樂,但卻可能犯一個毛病——和親近的人比較、計較。我們應該要對外用慈、對內施悲,慈就是智慧,悲就是大福,所以福慧在雙修!懂得對人善解,這就是智慧;對人包容,這就是福。能以這分寬大的心來待人處世,就會廣結善緣而法喜充滿!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 靜思書齋 第2頁:壹、凈覺之路(上)
第3頁:壹、凈覺之路(下) 第4頁:貳、心靈風光(上)
第5頁:貳、心靈風光(下) 第6頁:參、福田心耕(上)
第7頁:參、福田心耕(下) 第8頁:肆、知恩報恩(上)
第9頁:肆、知恩報恩(下) 第10頁:伍、希望清泉(上)
第11頁:伍、希望清泉(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