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四講 張澄基博士講述

佛學四講 張澄基博士講述

佛法宗教與今日世界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張澄基博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法宗教與今日世界 

各位大善知識!

我們如果翻開世界歷史一看,就可以發現: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都很少有超過一千年以上的統治時間。中國的周朝,號稱是最長的朝代,前後一共也不過八百多年;羅馬帝國,在東西分裂以前,統一的時期,也不過五百年左右。但是,世界的五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最少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回教是最年輕的一個,到現在已經千年以上;基督教將近兩千年;佛教、印度教、和猶太教,已超過兩千年。世界上以億萬計的個人死去了,萬千的家族滅絕了,萬千的國家、和民族衰亡了,獨有宗教卻能在各種激盪變亂中,長存不墜。這個鐵的事實,說明宗教是全人類的一個永恆的需要,這個需要,是超國家、超民族、超時間、和超空間的。宗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人類的第二生命。地球上有人類一天,就有宗教一天。過去有些人,以為食和色,是人類兩個最根本的需要。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除了食和色,這兩種基本的生物性的需求外,人類還有一個與其他動物不同的需要,那就是宗教性的需要。請注意:這裏所說的「宗教性的需要」,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宗教性的需要,就是人類心靈對真理永恆、圓滿、或至善、至美、至真之不停的追求。在這個片暫苦痛、和迷悶的人生中,人類的枯槁心靈,正需要憑藉、依托和歸宿。人生有許多非人力所能補救的缺陷和迷悶、悲哀和苦惱,這些一切,祇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解釋和安慰。因此,宗教的需求,是人類最根本的三大需要之一,有時他的力量,還會勝過其他兩大需求。因為這個原故,宗教才能在世界上留存這麼久!

以上係就需要的觀點,來說明宗教的重要性,現在再就因果的道理,來檢討為什麼宗教會在世界上留存這麼久?

古代的野心家,大都說不上有什麼政治理想,憑藉權術與武力,得了天下以後,就坐享其成,還要把天下傳給兒子。他們的目的或發心,多半是自私的,絕少有廣大的理想和悲願。根據佛法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原理,以這種發心為因地,焉能開萬世之太平呢?還有,任何政治朝代,都以自己的國家的利益為前提,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正義,更不惜犧牲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安樂。這個有限的心量,自私的企圖,和不擇手段的唯利主義,怎能為全世界人類所崇仰,而又能永恆的在全世界人心中長存呢?宗教之所以恆久留存,就因為他的教義多半是超國家、超種族、和超現世的。在教義上具有國家性、和種族性的宗教,例如日本的神道教,和猶太教等,雖然亦能因其具有宗教之超現世性,而能在其本國或本族長存不替,但終究不能超越國族的界限,而普及全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這就是如是因生如是果的明證。世界上任何朝代、政黨和主義,如果其「發心」(出發點)是自私的、和偏狹的,決不能留存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日本和德國,其勢銳不可當,大日本主義、和大德意志主義,亦曾風靡世界。但曾幾何時,他們都像曇花一現的消失了;即使德日在軍事上能夠成功,也決不能維持長久的。進一步說:最好的主義,和最賢明的政治,恐也難在世間長存。說來說去,都是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主義,大半祇是要解決當前的問題,或人生某一部份的問題。其心量既有限,其意圖多自私,所以其價值甚微,不夠條件在人心中永恆存在。宗教就不同了,宗教的著眼點,不但要解決人類當前的問題,而且要解決人生永恆的問題;不但談人生而且談人死;其心量不但超越國家、種族、和階級,而且超越現世。所以宗教能長遠的為全人類所需要。因為現世的一切,縱然能夠滿足,亦不過是暫時的,人類決不能因現世之滿足,而以為得到真正的滿足。

以上說了對宗教的一般評價,現在再來談宗教與今日世界的關係,尤其是佛法與今日世界之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今天這個廿世紀的世界,有些什麼特徵!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工業文明,和科學文明的時代;是西洋文明支配(dominate)人類思想,和西方國家左右世界國家的時代。(這裏所云西方,是廣義的,美、蘇都在內。)我們要想了解今日世界之特性,必須首先對工業文明、科學文明、和西洋文明,作一番檢討:

先檢討工業文明:——工業文明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它究竟帶來了禍還是福?它對世人的貢獻,是好的多、還是壞的多?

我們先看看工業文明,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最顯著的答案是:工業文明,給人類不斷的帶來了新的慾望,和新的需求,同時不斷的提高了社會的複雜性,和關聯性。百年前沒有汽車飛機,人們騎馬乘船,也不嫌其慢,當時的社會和生活,也沒有高速度的需要;現在旅行,乘輪船當然是慢得不耐煩,連普通飛機,也嫌它不夠快,要噴射飛機!以後噴射飛機,還是會嫌慢的。總之,現代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越來越講究。慾望一天天的提高,需求也因此一天天的加多。增進人類生活的舒適,本來不是一件太壞的事情,但是為求舒適便利,而提高慾望,和增強需求,弄得欲罷不能,人變成機器的奴隸,卻斷斷不是件好事!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相反地,某一慾望之得到滿足,便引導另一新慾望的產生。現在人類的慾望,較以前普遍提高,現在人的痛苦,也較以前普遍的增加了。人類最初發明工業,本來是為了增進自身福利,而利用機器來作人類的奴隸的,可是結果,卻使人類變成了機器的奴隸,現代人已經不能夠脫離機器而生活了。還有,現代人是比從前人,更快樂呢,還是更痛苦呢?我個人以為:從前人的物質享受,雖不及現代人,卻比現代人更為快樂。生活享受最好的美國人,也無時不迴味嚮往那過去的好日子(The good old days)!最賣座的電影片,還是古裝片,和西方武俠片。我個人在原始游牧時代的西藏,住過多年,同時也在近代文明,發展到極端的美國,住過多年,我認為緊張忙迫的美國式生活,遠不及簡單恬適的西藏式生活,來得快樂自在。一般說來,快樂原是慾望之滿足。可是天下快樂的人,往往卻是慾望少的人。這也許是人生不可克服的矛盾與悲哀。總之,無論怎樣,事實是現代人較古代人,遠為痛苦,原因是慾望越高越大,痛苦就跟著越大越多;工業文明,提高了人類的慾望,當然也就增加了人類的痛苦。同時,工業文明,提高人類慾望的速度,也遠較它能滿足這些新慾望的速度大;工業文明,總是跟著自造的新難題的屁股後面跑,總是永遠趕不上它。因此,為這個惡性循環所推動的現代人,就不得不慘受其報了。

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的第二個禮物,是人類越來越不自由。從前在農業社會裏的人們,遠較今日為自由。農業社會時代的法律與限制,比起今天來,真是九牛一毛。人是群居的動物,當然不能脫離社會,但最理想的社會,應該是顧到大多數人的福利,同時也能保障、發展、和尊重個人自由的。在廿世紀的時代裏,即使最民主、最尊重個人自由的政體,也不能不因工業文明所帶來的「高度約束性」,而犧牲了一部份個人自由。近代國家,無論如何民主自由,其法律和限制,亦遠較古代之所謂專制政體,繁瑣嚴格,獨裁國家,當然更不必論了。試舉一個事實來講:古代旅行,根本不要什麼護照和簽證之類,現在不但國與國的交通,需要護照,某些地方,連在自己國土內旅行,也要批准才行。這就是現代人,比從前不自由的一個例證。這種不自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工業化的結果,使社會越來越複雜,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和國家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限制當然也因此越來越多,人就當然越來越不自由了。不但人如此,國家亦如此。現在國家,脫離不了國際,很少國家,能夠自主地操縱其本身的命運。在人類政治史上,過去的國家雖不能絕對的超然獨存,但國與國間的關係,究竟沒有現代這樣密切,彼此的影響。也無如今日之有切膚之病,和唇齒相依的情形,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災害,都會影響到整個世界;獨善其身、獨善其國的時代,已經過去。結果是別人做了錯事,卻害了自己受苦;別的國家的錯誤行動,反而會決定自己國家的悲慘命運。這不但從現世倫理的眼光,來看工業文明所造成的趨勢,是一個不應該不合理的,從永恆宗教的眼光來批評,工業文明除了增加慾望,增加痛苦,和換取一些不究竟的暫時的安樂外,對人生的究竟義,是毫無補助的。無論從現世生命的幸福,和未來生命的幸福來看,工業文明,總是壞處多於好處。

但是,工業文明,是一個不可抵抗的業力大流,吾人生長在這個時代中,是無法否定這一趨勢的。聖雄甘地的紡織機,和他的反工業化運動,祇是一幕可歌可泣的悲劇而已。在這個不幸的煩惱時代中,我們佛教徒不必與這個不可遏止的潮流,作無謂的鬥爭,我們應該認清現代文明的弊端,消極的要做到不隨波逐流,來助長其勢;積極的要盡一切可能,來補救它的不足,和挽救它所引致之災害。這才是我們佛教徒,對現代文明所應取的態度和看法。

現在再來檢討一下科學文明:——科學文明,出自西方文明。為什麼科學不產生於東方國家,而產生西方國家呢?這一問題,歷史學家,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個看法是:科學之在西方產生,是受了基督教專制文明的影響。西洋文明,幾乎可以說是基督教文明,基督教一直支配著西方世界。在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發生以前,整個西洋社會,都是在基督教控制之下的,基督教教會,不但支配政治和社會,其教義且影響和控制了所有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由於基督教教義,有先天的排外性和專橫性,所以它演變到後來,也就越來越專制蠻橫,越變越不容忍。除了宗教戰爭外,還有最殘忍的「異端裁判」(inquistion)凡是有違反基督教教義的言論、和思想,都要受到迫害,由於基督教專制得太利害,縛束人心太過,因此激起了一個澈頭澈尾的大反動,勇敢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們,一致對基督教,提出了反抗和挑戰。十七世紀以來的反宗教縛束者,是不相信任何傳統的教條,和抱著永無休止的懷疑態度,與追求精神的。這些態度和精神,就是產生後來的科學之母,科學精神也由此而生。因此我們可以說:懷疑、追求、和不輕信,是科學的一貫傳統基本精神。這種精神,的確粉碎了許多人類的偏見和迷信,開顯了人類的燦爛智慧華果;但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徬徨、苦悶、與迷惘。科學越進展,越顯示出智識領域之無限,廣大、和不可思議;科學越進步,越使人迷離恍惚,莫知所從。簡單說一句話:科學除清楚地顯示所知法之無限,與能知心之有限外,並沒有對人生之許多根本問題,有任何重大的供獻。相反的,科學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迷惘、彷徨、與煩惱。

科學的懷疑態度,和不信任任何教條的精神,在西洋社會裏,雖也曾對人心帶來了若干的悲哀和痛苦,但究竟不如其對中國人心所帶來的災害大。科學原無所謂唯物唯心,但科學萌芽期內,唯物哲學,和極端懷疑態度,(與反傳統精神)卻影響中國人心,至深且鉅。在西洋科學與宗教,經過歷次衝突後,彼此的長處和短處,都漸漸暴露:到現在西洋的宗教和科學,不但很少正面衝突,反而互相攜手研究,彼此都採取對方之所長,來補自己之所短,成了一個相成而不相消的趨勢。許多大科學家、和大思想家,都是篤信宗教的。可是,在中國就不然了,中國一般普通人,因為受了那些淺薄的「西洋通」們的邪說影響,一說到宗教,就想到迷信;尤其最倒霉的是佛教,它有著無比的哲理、和科學的根據,但也普遍的被人認作迷信。其實科學根本就是迷信,科學的基礎,也完全是建築在迷信之上。試問:如果科學家,採取一個「絕對懷疑」或「絕對澈底」的態度,則化學家就不應該對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解剖學家、細菌學家...... 的研究成果,予以接受。因為他不知道其他科學家所提出的假設、和所做的實驗,到底靠得住靠不住?因為除了信仰之外,他並無任何理由,能接受其他科學家的結論,因此他應該從頭研究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解剖學、細菌學......等無窮的學問。試問這種澈底的精神,和樣樣要證明的要求,是否行得通呢?再者,科學的基礎,原本建築在「假設」之上。科學如無某一學理之普遍適應性之假設,和權且接受經驗之可靠性,就根本無法起始其工作。「假設」根本就是信仰的代名詞,「假設」其實根本就可以做「假信」。進一步說,無論任何信仰,都是一種迷信,惟其有迷,乃有信之產生。「信」與「證」不同,「證」是一種現量的得到,而「信」是一種武斷的「設施」。因此一說到「信仰」,就必定有「迷」的成份,和武斷的成份。宗教(religion)非迷信(superstition),在西洋已經是一種普遍為大眾所接受的常識,在中國卻有許許多多的人,仍把宗教與迷信,混為一談。

現在我們再來談一談科學的有限性。科學是一個分門別類的學問,每一個專門科學,都祇是研究某一類特殊的問題,例如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等等,都有其一定之研究範圍與專題。所以,科學祇研究萬法因緣的別相,而不研究其總相。西洋名哲學家席勒,有一個很幽默很生動的譬喻:他說科學好像是一個兒童玩的拼圖板,某一部門的科學家,抓住某一小塊圖板,拼命向牛角裏鑽,他們根本不想及全體,因為那不是他們的事情......。科學又好像是一個摔得粉碎的大頭人(西洋童話裏的 Humpty-Dumpty),無論怎樣拼,也拼不成原來的樣子了......。總之,科學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學問,將科學的成果,歸攝貫通,而得萬法的總相,尚有待哲學的努力。但不幸的,是哲學因眾生心識先天之矛盾性,和有限性,哲學家們,似乎總在「老困擾」裏面打圈子,弄來弄去,總弄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一點各位可以參看「佛法與禪定」中,所述之「六大眾生心識病態」,就可以明白了。

上面已經將今日世界和科學的一般特性,略予評述,現在再來檢討一下,現代人對人生,所持的態度。

現代人受了科學的懷疑態度,及唯物主義之影響,大都不信死後靈魂,繼續存在,以為人一死,就百事了結。這種以死為一切終點的悲觀哲學,在事實上、及理論上,固然都缺乏根據,對現世人生,亦帶來了無比的災害與禍患;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幾乎完全被這個「斷見」惡魔,摧毀殆盡。由此『斷見』,因而產生兩種不健全的人生觀。這兩種人生觀,普遍地在現世流行著。一個是「拼命享受」,不顧一切的人生觀;一個是盲目追求一個極不足道,而自以為理想的人生觀;前者是墮落頹廢,後者是無可奈何,二者都同樣的造致悲哀與煩惱。「拼命享受」的人生觀,除了使自己變成「物慾」的奴隸,把自己陷入高度的「求不得苦」外,其渴求的享受,亦不會時常辦到。這種絕對自私的人生觀,祇有增長自己、和別人的痛苦而已。至於盲目追求一個極不足道的人生目標,其為害又較「拼命享受」更大。例如以「人生應供獻其身心性命,以求達到大同世界」,為人生唯一目的之人生觀,可算是最普遍的,屬於此種人生觀的,一個最普遍最流行的人生觀了。每一個人從幼童時代起就被灌輸著這種思想,整個國家社會,也似乎都把這種思想,認為天經地義。可是,如果我們閉目沉思一下,就會很明晰的、很痛苦的、體味到這一種人生觀,帶給人類何等的痛苦!大同世界,是一個美麗的目標,是一個永遠追逐不到的幻景。這個目標雖然美麗,但極渺小不足道,根本不值得我們冒這樣大的犧牲、和痛苦,去追求它。即使大同世界是到達了,它能解決什麼呢?除了衣食問題,可以解決外,它還能給人類什麼呢?人生許多問題,和許多痛苦,不一定是由「衣食不足」所產生。世界上許多有錢人,衣食根本不成問題,但是他們的痛苦,卻不見得比窮人少。解決了生活問題,離開解決人生問題,還有十萬八千里之遙呢!千千萬萬人,為了追求這個渺小不足道的可憐理想——努力達成大同世界——,不惜一切犧牲和痛苦,用盡殘忍、欺騙、毒害、和悍然的手段、方法,想去達成這個理想,事實上是這個理想,現在未曾達到,將來恐怕也很難達到,即使到達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用偌大的犧牲,把身心性命,供獻給這樣一個渺不足道的理想,真是太不值得了!如果有人叫你冒坐牢或死亡的危險,去搶一毫錢,你願意去作嗎?你值得去做嗎?由此看來,現在所謂革命、奮鬥等等,其目標、心量、志趣、見識,都極有限和渺小,向著這個有限而渺小的目標,去造罪、欺騙、令自他受苦,真是可憐!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得遠大一點:不把看見的現世之一切,執為真實,不武斷地,把看不見的未來世、和過去世,認為虛妄;把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平等視之。如此,眼界不自局於短暫,有限的現世生命,心胸擴展到無限生命的領域。把慈悲發展到遍愛一切恆沙有情;把熱情和至誠,貢獻於無邊眾生;向著自他永恆的快樂、解脫、和圓滿,作無休止的奮鬥。生命不但因此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同時整個人生,也充滿了光明和喜樂。

今天人類思想,變得紊亂、墮落、徬徨,真是空前未有。西洋的思想家們,看清了這一危機,一致認為挽救人類思想總崩潰,實在是一件急不容緩的事。而挽救人類思想總崩潰的方法,唯有在宗教裏面,才能找到出路。因此現在歐美各國,都有宗教復興的跡象。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的人,也一天天的加多。科學、哲學、甚至政治,都有和宗教合流的趨勢。但是,西洋宗教的教義,夠不夠深廣圓滿?它能擔當得起這一個重任嗎?

以下我當把佛法與西洋宗教的幾個根本不同之點,作一比較,同時對佛法與西洋宗教,作一個簡單的評價:

上面所說的西洋宗教,是指猶太教→基督教→回教這一系統的宗教而言,這一系統的宗教,在人類歷史上,影響既深且鉅,直到現在,也流傳得最廣。固然,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回教徒,彼此也許不同意同一系統的說法,他們之間,也許認為彼此的教義,相差頗大,不能相容相通。但我們以佛教的眼光來看,或是以教外人的眼光來看,覺得他們的基本教義,實在都沒有大不相同處。唯有以佛教的教義,和他們比較起來,卻真有天殊地隔之不同。以下我當說明佛教和其他宗教,七大不相同點: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一個不相同點:「佛法否認上帝造物及最初因」。

世界上大多數宗教,都相信宇宙間,有一個主宰萬物的神。神是創造這個宇宙,和萬物的最初因,是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佛教對這一個為一切宗教普遍接受的基本信仰,完全否認。在這一點講來,佛教幾乎可以說是無神論者。佛教頗同意許多人類學家的看法,認為「神」的概念之由來,是由於古代初民之無知,震懾於宇宙間,許多奇妙及可怖的現象,因而創造一個神的概念來,一方面對於這些不可解的現象,有了一個解釋,同時可以因媚好於神,而得到庇護,心理上得到一種安全感。這個神的概念,漸漸和現實生活關係,越來越密切,再加上一些玄理和哲學,後來就演變成為各種形式的宗教。但是佛教的起源和發展,就不同了,佛教興起時,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美的地步,印度教的教義,也早已超過原始宗教的幼稚理論,而成為一個具有高度複雜性的、非常進化的宗教。有這一個背景,所以佛教的教義,與一般宗教,迥異其趣。佛教是一個革命的宗教,它推翻了「神造萬物」「神權萬能」和「求好於神」的宗教基本傳統,而成為一個很特別的無神論宗教。在理論基礎上,佛法否認「最初因」,或最初的開始,佛法認為最初因,是一個虛假的概念,這個概念,根本是人類為了便利思想起見,而造出來的。一切宗教的理論根據,大部建築在這一個不健全的理論上,而佛法則否定了這個理論。一切宗教,講宇宙如何開始,而佛教卻說法界無始。關於無始的解說,請讀者參閱「佛法與禪定」第一章。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二個不相同點:「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卻絕不許可人能成上帝」。

佛陀說法應世的目的,在教導眾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人人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另一個最大不同點。其他宗教,教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救,人得到了上帝的恩典,可以到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永遠享樂,但是人卻永遠不能成為上帝。換句話說:其他宗教,是叫人如何去做房客,而不是叫人如何去做房東,房東祇有一個上帝,別人是永遠沒有份的。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他希望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這一個一切平等、大悲、大智的懷抱,其偉大確實非其他宗教所能及,其深廣處,亦非其他宗教所能比擬。所以許多西洋人,聽見佛教這種說法,都不勝驚異,自然而然的,衷心流露對佛法景仰、和羨慕之情。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三個不相同點:「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融性的宗教;其他宗教,卻多半是具有排外性,和專橫性的」。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築在人人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的理論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誡中第一條,「你不可相信假神」之類的教義。基督教徒,如果相信別教的上帝,就是犯了第一條大戒。在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認基督教徒的神為邪神,彼此都說,你不可信奉假神。問題是那一個宗教的神是真的?那一個是假的呢?這一個爭端,竟祇能用戰爭去求解決。十字軍東征,和基督教的新舊教戰爭,都是歷史上的實例。這些戰爭,都是由於先天的排外性、和專橫性的宗教教義造成的。佛教就沒有這種毛病。佛教相信佛性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絕沒有排外的專橫的氣氛,所以歷史上也沒有佛教的宗教戰爭。進一步說:佛教的大包含性、與大容納性,能包含容攝一切宗教的教義,任何宗教所講的道理,佛教中都具足。但佛教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卻在其他宗教找不出來。例如就慈悲救世這一點來說:佛教不但與其他宗教裏,有共同的講法,還進一步有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說法,廣大菩提心,和無盡莊嚴的菩薩行願,以及甚深廣大的的空慧學,也是在任何宗教教義中,找不出來的。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種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和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種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現世和未來世,得到利益安樂;但如果要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宗教,祇有深淺的區分,頗少邪正的差別。對任何一個問題,佛法都有幾種不同深度的解說,來適應各種眾生的需要,佛法這種包含容攝萬象的特性,真是廣大無邊,不盡其際,難測其底。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們,都能了解,和容攝低級智慧人的境界,但低智人,卻難夢想更不能了解或含攝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學家,能了解含攝普通人的常識,但普通人卻不能了解,和更談不上含攝物理學家們的見解與境界。唯大海水可納百川,亦唯深廣的佛法,能攝盡含藏一切其他教法。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四個不相同點:「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和有我見的;佛卻是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者」。

一般宗教都說:如果人不信從上帝,或是觸犯了上帝,上帝就會發怒,會處罰人永遠入地獄受苦。在各種宗教裏,很容易見到上帝震怒,降災懲罰世人,這一類的故事和訓誡。基督教的最後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為這個最後審判,可能將你判入地獄,去永遠受苦,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如果這些話是真實的,人類當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該造人,無端被製造出來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禮,就被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獄,去永遠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我們姑且先退一萬步,假定有這麼一個全能上帝存在,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上帝的性質,然後對他作一番評價。上帝如果會發怒送人入地獄,他就是一個有瞋恨心、和報復心的人(a  vindictive person),瞋恨心是一種毒惡的煩惱現行,一個人有瞋恨心,就表示他的瞋煩惱種子,尚未斷盡。各位現在在聽我演講,也許此時此刻,並沒有發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這並不表示,各位沒有發怒的能力,假使我走下臺來,無緣無故的,在你臉上,打一個耳光,你馬上就會發怒。這說明貪瞋癡的潛能(種子),常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不容消滅,一遇外緣馬上就現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會發怒,會惡意的去懲罰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斷盡瞋煩惱種子的人。他在本質上還是一個凡夫,根本還未解脫,更說不上是圓滿至善的神!佛不會發怒,不審判眾生,也決不會發脾氣,送人入地獄。果如人會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去的。決不是佛送他去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獄,佛還要入地獄,去救他出來!所以,佛教決不會恐嚇人說:「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則佛陀發了怒,就會送你入地獄!」相反的,佛教卻鼓勵人,入地獄去度眾生,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我們如果把佛陀的品德,與其他宗教的上帝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勝和偉大了。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五個不相同點:「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獨斷性的,和獨裁性的」。

 

因為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其先天的寬容性、和包含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現的,祇是一味的寬容,和民主精神,與其他宗教的獨斷、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沒有宗教迫害、和異端裁判等等事實,相反的佛教各宗各派,都有絕對自由的發言權,都可以隨便發揮自己的意見,還可以批評其他宗派的主張。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態度,發揮到盡致時,竟至於「呵佛罵祖」;在闡明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之道理時,居然說佛是『乾屎橛』,說「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種精神,何等豪放!何等澈底!在那一種宗教裏,能找得到這些表現呢?在其他宗教裏,上帝或教主所說的話,是神聖不可過問的,上帝的話,錯也好,不對也好,教徒祇有全部接受。但佛法卻不然,佛教徒對佛陀所說的話,可接受或不接受,因為佛陀所說的道理,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某一部份的道理,或拒絕某一部份的道理。如某認為佛說的話,有不合道理的地方,他也不必接受。佛教徒重視「理性」,甚於「佛說」,這是佛教不相同於其他宗教之另一點。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六個不相同點:「佛教的淨土,和其他宗教的生天不同」。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說:耶教祈禱上帝,死後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淨土,除了名詞不相同之外,並無本質上的差別。表面上看來,這話也許不錯,但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分別。其他宗教的宇宙觀,大都是有限論者。例如基督教,他的宇宙觀是:世界在某一決定時間,為上帝所創造,中間經過若干年代的自由活動,最後上帝來一個最後審判,一些人永遠入地獄受苦,一些人永遠上天堂享樂,宇宙至此,也宣告完結。他對世界的面積、內含數量、起始、終結等等皆屬於有限論者,這種論調,是一神教的必然趨勢。但佛教教義,卻根本與此不同。小乘佛教的精神,著重在解脫生死,不談宇宙有限無限的問題;但大乘佛教,在開顯諸佛廣大莊嚴境界時,明白地說明宇宙的無限性,恆河沙數世界,也僅是無盡法界中之一粟罷了。此世界起,彼世界滅,廣大無邊,層層無盡。有了這一個認識,然後才能對佛法的基本性質,得一個正確的了解。話說回頭,「淨土」和「天堂」,究竟有什麼不同呢?其他宗教的天堂,是一切的終點。生天之後,除了與上帝住在一起享樂外,別無他事,所謂『永生』者是也。這『永生』之說,佛教不予承認,其理由是:以有限的善因,是不能夠得到無限的永生之果的。佛教的往生淨土,是起點不是終點,往生淨土的目的,並非到那裏去享樂,而是到那裏去受訓,等到受訓完畢(成就之後),還要到他方無盡世界中去,和回到娑婆世界上,來度一切眾生。生天堂的意樂,是在彼而不在此;往生淨土,卻是在此,而不在彼。永生是有限宇宙論者的自私、和消極的幻戀,往生淨土,則是無盡悲願菩薩的方便莊嚴!這又是一個佛法與其他宗教不相同點,同時亦是佛法最易被人誤解之處。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七個不相同點:「佛法的愛,是無限的;其他宗教的愛,是有限的。」

基督教的聖經上說:「你要愛你的鄰居」。甚至還說出「你要愛你的仇敵」的偉大訓示,由於基督教的教義,已經超越了國家、種族、人類和現世,所以能夠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義,雖多能超越國、族、人類和現世,卻不能超宗教。愛仇敵可以,但是決不能愛異教徒!一切可以忍讓寬恕,但一涉及上帝和宗教,不寬容不博愛的精神,就馬上暴露出來了。最根本的問題是:如果上帝送他的「子女」——那些無端被製造出來的人——下地獄去永遠受苦,他的博愛,究竟在那裏呢?

佛法的博愛和大悲,則是無限的、絕對的、無條件的,佛法的愛,不祇及於全人類,而且及於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愛仇敵,而且叫人要愛異教徒。恆沙眾生,若不度盡,誓不成佛!進一步從哲理的觀點,來說佛法的愛,他是超越一切相的;這超越一切相的愛,和不可思議的空性合一,於了達一切法不可得中,無緣大悲,任運興起!這個空悲不二的哲學,是佛教教義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議之處。西藏嚘馬巴大師的大手印願文中說得好:

眾生自性雖常為佛性    由不了知無際飄輪迴

願於苦痛無邊有情眾    恆常生起難忍大悲心

難忍悲用未滅起悲時    體性空義赤裸而顯現

此離錯誤最勝雙運道    願不離此晝夜恆修觀

諸法與此心之無生空性,是法爾現成的,情感至極的同體大悲,也是本來具足的。悟證諸法空性時,大悲心會不假做作,任運生起,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事情!對於被無明習氣所覆蓋,不能開顯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的生起無比的悲心。佛是一切功德的圓滿者,如果佛陀,尚有一點缺陷,未能圓滿,那就是悲憫眾生,未能證得本來是佛這一點。因為佛陀的慧眼,看見我們眾生的本性,皆是佛性,佛證菩提時,見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因此佛陀本能地覺得:眾生之不成佛,是他自己的一種缺憾,所以他會自然地,盡未來劫,去作成熟一切眾生的事業。有修證的學佛人,能常有「我與諸佛同一體」的境界,而十方諸佛卻時時刻刻,在「我與眾生同一體」的境界中,唯有從這種高深的法爾境界中,興起的大悲和博愛,才是平等的、無偏私的、最澈底的、最圓滿的,和超越一切分別和限量的。

以上已經把佛法與今日世界的關係,和佛法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七個不相同點,簡略的說完了,希望各位,能因此進一步的研究佛法,把佛法和其他宗教,作一個有系統的比較。我想說的話很多,但限於時間,不能不結束這個談話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佛學四講簡介 第2頁:佛法與禪定
第3頁:佛法宗教與今日世界 第4頁:佛法為今世所急需
第5頁:大手印願文介紹 第6頁:附論:我們急切需要一部佛教『聖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