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音慈林集(文言文)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法師編纂

觀音慈林集(文言文)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法師編纂

天竺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法師編纂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觀音慈林集卷中

△天竺

○大商主

昔漕矩吒國,有大商主,宗事天神,祠求福利,輕懱佛法,不信因果。其後將諸商侶,賈遷有無,汎舟南海,遭風失路,波濤飄浪,時經三歲,資糧罄竭,糊口不充,同舟之人,朝不謀夕,戮力同志,念所事天,心慮已勞,冥功不濟。俄見大山,崇崖峻嶺,兩日聯暉,重明朗照。時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於中止,得自安樂。」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魚耳。崇崖竣嶺,鬐鬣也;兩日聯暉,眼光也。」言聲未靜,舟帆飄溱。於是商主告諸侶曰:「我聞觀自在菩薩,於諸危厄,能施安樂,宜各至誠稱其名字。」遂即同聲歸命稱念。崇山既隱,兩日亦沒。俄見沙門、庠序、錫杖,凌虛而來拯溺。不踰時而至本國矣。因即信心貞固,求福不回,建窣堵波,式修供養云云。

○孤山靈像

中天竺摩竭陀國,迦布德伽藍,南二三里,至孤山。其山崇峻,樹林鬱茂,名花清流,被崖注壑。上多精舍靈廟,頗極剞之工。正中精舍,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量雖小,威神感肅。手執蓮花,頂戴佛像。常有數人斷食,要心求見菩薩。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其有感者,見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奕,從像中出,慰諭其人。昔南海僧伽羅國王,清旦以鏡照面,不見其身,乃睹贍部洲摩竭陀國多羅林中小山,上有此菩薩像。王深感慶,圖以營求,既至此山,實惟肖似,因建精舍,興諸供養。自後諸王,尚想遺風,遂於側建立精舍靈廟,香花伎樂,供養不絕。

○清辯論師

南天竺,大安達羅國,城南不遠,有大山巖。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論師雅量弘遠,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粒飲水,時歷三歲。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曰:「人命危脆,世間浮幻,宜修勝善,願生睹史多天,於斯禮覲,尚速得見。」論師曰:「志不可奪,心不可二。」菩薩曰:「若然者,宜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巖,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師於是往而誦焉。三歲之後,神乃謂曰:「汝何所願,若此勤勵?」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指遣來請,成我願者,其在神乎?」神乃授方,而謂之曰:「此巖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可以待見。」論師曰:「幽居無睹,詎知佛興?」神曰:「慈氏出世,我當相報。」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復歷三歲,初無異念。咒芥子以擊石壁,豁然洞開。是時百千萬眾,觀睹忘返。論師跨其戶,而告眾曰:「吾久祈請,待見慈氏,聖靈警祐,大願斯遂,宜可入此,同見佛興。」聞者怖駭,莫敢履戶,謂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命。再三告語,惟有六人從入。論師顧謝,時眾從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還合。眾皆怨嗟,恨前言之過也。

○作光王

作光王,乃中印度,羯若鞠闍國王也。長子字王增,次子字喜增。王增嗣位,以德治政,為金耳國月王所伐。大臣僚庶,啟勸喜增,克復親讎。王子曰:「國嗣之重,今古為難,君人之位,興立宜審。今者殑伽河岸,有觀自在菩薩像,既多靈鑒,願往請詞。」即至菩薩像前,斷食祈請。菩薩感其誠心,現形問曰:「爾何所求,若此勤懇?」王子曰:「我惟積禍,慈父云亡,重茲酷罰,仁兄見害,自顧寡德,國人推尊,命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時無知,敢希聖旨。」菩薩告曰:「汝於先身,在此林中,為練若苾芻,而精勤不懈,承茲福力,為此王子。金耳國王,既毀佛法,爾紹王位,宜重興隆,慈悲為志,傷愍居懷,不久當王五印度境。欲延國祚,當從我誨,冥加景福,鄰無強敵。勿昇師子之座,勿稱大王之號。」於是受教而退,即襲王位。自稱曰王子,號尸羅阿迭多(唐言戒日)。務修節儉,營福樹善,忘寢與食,令五印度,不得食肉,若斷生命,有誅無赦。於殑伽河側,建立數千窣堵波,各高百餘尺。於五印度,城邑鄉聚,達巷交衢,建立精廬。儲飲食,置醫藥,施諸饑貧,周給不殆。聖跡之所,并建伽藍,五歲一設無遮大會。傾竭府庫,惠施群有,惟留兵器不充檀施。歲一集會,諸國沙門,於三七日中,以四事供養,令各相推論,校其優劣,褒貶淑慝,黜陟幽明,若戒行貞固,道德純邃,推昇師子之座,王親受法,戒雖清淨,學無稽古,但加敬禮,示有尊祟。律儀無紀,穢德已彰,驅出國境,不願聞見。鄰國小王,輔佐大臣,殖福無怠,求善忘勞,即攜同坐,謂之善友。日分三時,一時理務治政,二時營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時唐三藏玄奘法師屆彼受戒日,王之請也。

○求那三藏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專精志學,博通三藏。宋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韋朗,表聞。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太祖交言,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王欲請譯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歎。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寤,心神喜悅。旦起言義,備領宋語。於是就講。元嘉將末,譙王謀逆節。跋陀泣曰:「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至梁山之敗,大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筇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駛。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仍得上岸。即脫衲衣,欲賞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方知神力焉。

○尊稱三藏

那連提黎耶舍三藏法師,華言尊稱,北天竺烏萇國人。年十七,發意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發足遊方,行化雪山之北。至於峻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昔有聖王,於其路首,作毗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覺已,口誦觀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斯厄。因復前行。又逢山賊,專念前咒,便蒙靈衛,賊來相突,對目不見。循路東指,遠投齊境,天保七年,屆於京都。

○法密三藏

達摩笈多三藏法師,華言法密,本南天竺,羅囉國人也。志在遊方,六人為伴,於商客所,聞支那大國,三寶興盛,同侶一心,厲意來此,非惟觀其風化,願在利物弘經。便踰雪山,值難避地西南,路純砂磧,水草俱乏,同侶相顧,性命莫投。乃以所□經論,權置道傍,越山求水,冀以存濟。求既不遂,勞弊轉增,專誦觀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悅。尋還本途,四顧茫然,方道迷失,踟躕進退,乃任前行,遂達於瓜州。跋涉積年,屆期勝地,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

○不空三藏

不空三藏法師,本北天竺婆羅門。附舶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護。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憂。」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經夾,誦觀音大隨求咒一遍,即時風偃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於前患。眾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命慧誓誦娑羯龍王經,眾難俱息。

○善無畏三藏

善無畏三藏法師,本中印度人也。時中印度大旱,請畏求雨,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眾欣感,得未曾有。

【書籍目錄】
第1頁:景印觀音慈林集序 第2頁:觀音慈林集卷上(僅列目錄)
第3頁:天竺 第4頁:晉秦
第5頁: 第6頁:
第7頁:齊梁 第8頁:周隋
第9頁:唐(附五代)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