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建立全球倫理

建立全球倫理

二、化解衝突的智慧

[日期:2010-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化解衝突的智慧
  
  以「經濟及教育支援」轉變基本教義派的認知
  
  (一)原則上我們應該承認:基本教義派是正常現象,因為不論對於宗教價值觀的堅持,或者對於特定學術理論及政治理念的堅持,都可算是基本教義。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堅持可以修正及改變,但特殊的宗教堅持是很不容易改變的。
  
  (二)我們應該理解:貧窮和愚昧往往是相互關連的。由於貧窮,所以沒有能力接受現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教育資訊,因此造成文化思想的自我封閉,而歧視、矮化、排斥一切的異己者;由於貧窮,所以妒嫉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自卑意識往往轉變成極度的傲慢心態,因而仇視、渺視、攻擊一切的異己者。
  
  (三)解決的方法:軍事的報復,也許可有暫時的嚇阻作用,但若希望長久的和平,我們必須付出愛心和耐心,來做四項工作,謀求根本的化解之道:
  
  1.以經濟的支援,提高落後地區的生產力。
  
  2.以教育設施的支援,協助該地人民吸收現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資訊。
  
  3.以友善的方式和他們做朋友,促使他們了解到,唯有尊重他者,才會受到他者的尊重;唯有包容異己,自己才會獲得真正和永久的安全保障;唯有愛的力量才能永遠和普遍地征服世界。
  
  4.以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促使基本教義派,重新詮釋他們的聖典聖訓,由他們自己來修正他們的價值觀。
  
  (二○○二年二月三日講於「世界經濟會議」紐約會議大會)
  
  以教育來建立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
  
  建立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觀,不僅是為了防止或反對恐怖主義的暴力攻擊,它的積極面,乃是為了保護全球每一個族群之中的每一個人,不再受到相互傷害的威脅,讓生活在地球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能不被懷疑、不被誤會、不被歧視、不被排斥、不被攻擊,而能夠彼此尊重、彼此諒解、彼此寬容、彼此學習、彼此幫助。唯有如此,我們的世界,才會有普遍與永久的和平。
  
  近幾年來,全球因恐怖主義而產生恐慌,它產生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種族、宗教、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背景等,其中主要的還是族群之間立場的差異,所以彼此才會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保護自身的安全,而不能用平等心來兼顧其他族群所期待的利益和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自以為遭威脅、被侮辱、受傷害的族群,便可能採用恐怖主義的暴力攻擊做為報復,並且以為那是一種伸張正義的正當手段。
  
  可是,由於每一個族群對於「正義」這個名詞的判讀,都有各自的立場和標準,所以造成人類的互相對立,大家都以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這一邊,而對方是站在不義的那一邊。這就是倫理價值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因此,今日的我們,必須建立全球的共通倫理,不是堅持各自所認知的正義,而是要寬容他人的錯誤,伸出溫暖的手,提攜每一人,彼此和平相處,大家共同成長。
  
  什麼是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那便是尊重每一個生命,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人也都有保護及愛惜一切人的責任。如果是以傷害任何一個族群的人來保護自己的族群,那便不是全球倫理所允許的。一旦世界人類,都能把全球的每一個生命,看作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和姊妹,並且努力營造彼此之間的敬愛和包容,便不會再有計較正義和不正義的問題了。
  
  如何來建立全球倫理的價值觀呢?它的原則,必須以寬容來取代對抗、以敬愛來取代暴力、以療傷止痛的方式來取代報復仇恨。如果在各民族的聖典及古訓中,發現有違背全體人類和平相處的原則,就必須用全球倫理的角度,來給予新的詮釋。因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必須是一個開放多元、整體互動的環境,也必然是一個彼此尊重、相互學習的環境,應該如中國古人所說,是一個「求其同、存其異」的社會。
  
  它的方法,是藉由全球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家庭教育等多層面的教育機制,來普遍和持久地推動。而各教育的焦點都必須集中在尊重生命上,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生存活命的權利,每一個人都要有包容異己的心量,每一個人都應負擔起保護全體人類平安幸福的責任。至於如何進行?我建議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把這四項教育任務當作本世紀的重點工作項目,來向全世界推動。我們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當然也要全力協助和鼓勵世界各宗教的各級領袖們,共同來分擔這項任務。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希望在學校教育(education)和家庭教育(parenting)之中,加強全球倫理價值觀的輔導。因為我們知道,今日世界各國學校教育的重點,主要著眼於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輕忽了安定人心的教育,也欠缺健康的人格教育。而今日世界各地區的家庭教育,也有許多的問題。所謂家庭教育的範圍,應該包含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婚姻教育,以及財務規畫和生活步調的教育等,而這些都可用全球共通的倫理教育來貫穿全面的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要靠各國政府及教育家們制定教育政策,來推動全球倫理。家庭教育的主角則是父母們,必須教育孩子們有敬愛一切人的心,絕對不能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中,遺留下仇恨、恐怖、暴力的種子,應當教育孩子們有包容異己、寬恕他人的心。例如我的父母在我童年時代,就常叮嚀我:要跟家人和樂相處,也要親切友善地照顧從遠方來的異鄉人。因此使我一生之中,只遇到朋友,不知有敵人。
  
  總之,全球共通的倫理教育,便是每一個人除了尊重、尊敬每一個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人,也要各盡各的責任,成長自己、協助他人,並將自己的所知所能及所有的資源,分享給親人、家人、友人,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唯有如此,世界才會有普遍與永久的和平。
  
  (二○○四年一月二十八日以錄影方式播講於紐約聯合國哈瑪紹紀念圖書館舉辦的「防止恐怖主義:以教育來促進世界和平及催生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研討會)
  
  泯絕隔閡,互重互愛
  
  世界各宗教的領袖、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由於世界人類共同的努力,世界和平運動已經受到普遍的重視,不過在西元二○○○年的今天,我們大家還為了世界和平而集合在聯合國開會討論,就表示世界尚有衝突的事實,正等著我們找出辦法來解決。
  
  不會有人懷疑,我們諸位宗教及精神領袖,都是愛好和平的人,但在各宗教之間,依然存在彼此衝突,甚至引發戰爭的事實。當主張自己所信仰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之時,不要忘了他人也有權利說自己所信仰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當自己在爭取生存發展之時,也不要忘了他人也有生存發展的權利。
  
  因此,本人要誠懇地建議: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如果發現你所信奉的教義,或有不能寬容其他族群之點,若有與促進世界和平牴觸之處,都應該對這些教義做出新的詮釋。因為任何一個健康的宗教,都宜與其他族群和平相處,就能逐步影響世界人類,遠離各種原因的戰爭。
  
  說到世界人類的貧窮問題,大家都會想到那些飽受自然災害及戰爭摧殘的地區,所以我們要給予那些地區救助,並且呼籲和平。但是諸位可能也都知道,縱然是在美國,也不是沒有貧窮問題。我希望指出一個事實:「物質的貧窮,讓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精神及心靈的貧窮,則導致人的生活環境失去平安和幸福。」
  
  因此,我們的團體「法鼓山」,正在推行一項名為「心靈環保」的運動。這個運動是從每一個人的心靈淨化做起,讓每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了對於生命的感恩和慈悲,願意將努力的成果奉獻給他人。只要不斷努力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就能克服物質的貧窮;只要能有感恩心和慈悲心,就能充實精神及心靈的貧窮。
  
  心靈的充實比起物質的擁有,是更可貴的財富。簡樸的生活是中國禪宗的特色,禪修者由於物質生活的淡泊,所以能獲得心靈的自在平安。
  
  只要心靈安定,便不會受到外在物質環境的刺激與誘惑,也不會傷害他人,破壞環境。所以《大乘起信論》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和平與戰爭,不出於人心的和諧或衝突;天堂與地獄,也不出於人心的向善或向惡。
  
  人類的貧富,多半是取決於人心的愚癡與智慧。如果是愚癡的貪得無厭,造成破壞及衝突,便成貧窮;如果是愚癡不善於運用,縱然擁有極多物質財富,便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一無所有。
  
  真如佛所說:「財富為火、水、盜賊、惡政、不肖子等五家共有。」如果我們有智慧,便能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物為寶藏,以少成多,化醜陋為美景,轉失望為希望,變地獄為天堂。
  
  人類的愚癡是由於觀念的顛倒,如《圓覺經》所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就像眼睛有病,看到天空有花及第二個月亮一樣,不僅困擾自己也影響他人。如果能以佛經的觀念指導人類的生活,再以禪修的方法覺察人心的弱點,人類的永久和平是有希望實現的。
  
  我們的團體以「心靈環保」為基礎,同時也在推動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和自然環保,合起來稱為「四種環保」運動。因為我們相信,如果想追求世界和平,希望徹底解決人類貧窮及環境的問題,必須先從檢討人類的觀念做起,必須先從淨化心靈層面、提昇精神層面做起。在此奉贈諸位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會有煩惱;有了真正的慈悲,就不會遇到敵人。
  
  我們相信,任何一個宗教,都會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希望,那就是神的天國,或是佛的淨土,都是為了人類而設置的。佛教雖主張眾生平等,但只有在人間,才能夠實踐佛陀的教法。因此,我們正在提倡一個運動:先把神的天國或佛的淨土,建設在人間。如果我們努力於人間天國或人間淨土的建設工程,那麼不論於何時死亡,必定能夠蒙受神的恩典及佛的接引。
  
  不論給它什麼名稱,天國或淨土,我們不僅都是地球村的好鄰居,也都是同一個宇宙之母的同胞兒女;我們彼此之間,不僅是好朋友,根本就是同一個大家庭中的兄弟和姊妹。因此,我們除了共同用各種方法來保護這個地球的生存環境,除了撤除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障礙而彼此相愛,沒有別的選擇。
  
  (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議」開幕致詞)
  
  關懷世界與消弭衝突
  
  諸位貴賓,謝謝大家,共同參與歡迎聯合國世界宗教和平組織祕書長巴瓦.金(Bawa Jain)先生及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副主席迪娜·梅瑞恩(Dena Merriam)女士,來台灣訪問的座談會。
  
  首先我們要感謝聯合國祕書長卡費.安南(KofiAnnan)先生,重視以宗教的力量來關懷世界,消弭宗教、族群、國家之間的誤會、歧視、衝突和殺戮,挽救地球生態的危機,保障人類生命的尊嚴。這也正是金先生及梅瑞恩女士,目前所擔任的艱鉅工作。
  
  我們確信,任何一個宗教的本質,都是主張人類應該互敬、互助、互愛、互諒的;不論所信仰的對象,被尊稱為什麼,一定也都是普遍愛護一切人類乃至一切生命的。遺憾的是,由於人類對於各自所信奉的聖典,有可能做出偏頗的詮釋,便會引發不同宗教之間的對立與衝突,甚至在同一宗教之內的不同派系之間,也會發生衝突鬥爭。世界和平,既是一切宗教的共同理念,若因信仰不同而為人類帶來衝突,就當考慮改變其詮釋聖典的角度。
  
  我們相信,各種族的宗教信仰,各有各的時空背景和演變背景,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宗教多元化的事實;並且必須相信多元化的各種宗教,都對人類負起了淨化心靈、淨化社會的責任。
  
  我們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每一個宗教徒,不論是屬於哪一種宗教的哪一個教派,都有權利宣稱各自所信奉的宗教是最好的。
  
  我們如果希望把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及觀念和全人類分享,最好的方法是包容異己者、尊重異己者、協助異己者。例如中國文化的特色,即是不斷吸收及融合外來的異文化;印度的大乘佛教則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猶如百川歸海,同成一味。尊重各種族的文化及宗教,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發揚優點而改進缺點;讚美共同處,欣賞不同處,求其同而存其異。個人與個人、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互動,便是相得益彰的共存共榮。
  
  我們要用智慧和慈悲來協助化解世界各族群間的衝突和戰爭,用智慧處理各種事端,用慈悲關懷各種族群;要用愛心和方法,去化解宗教間的衝突和種族間的歧視,而非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取代他們原有的宗教。
  
  28︱建立全球倫理—聖嚴法師宗教和平講錄
  
  在二十一世紀的地球世界,一定是多元的宗教環境,也是多元的文化環境,各個固定形式的傳統宗教,必將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各種挑戰。由於宗教資訊快速傳播,新興宗教急速增加,傳統宗教的開放,各宗教之間的互動,已經勢在必行。故步自封、排斥異己、攻擊其他宗教的族群,雖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卻是最不安全的。因為以和平的方法化敵為友,最容易為人接受;用對立的態度化友為敵,最容易遭人反擊。
  
  可惜的是,到今天為止,我們這個世界上,尚有不少宗教仍不承認其他宗教徒也有被拯救的權利與可能。好一點的是不相往來,不願互動互助;嚴重一點的則是互相歧視排斥,彼此批評攻擊,為人類造成隔離,為地球帶來危機。這正是我們今後要共同努力的課題。
  
  (二○○一年四月十六日講於「宗教與世界和平及心靈環保」座談會)
  
  宗教的了解與宗教的合作
  
  一、宗教之間的尊重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曾有一位在家居士,原先信奉另一個印度的傳統宗教,遇到世尊之後,便皈依了佛教。可是他很猶豫,不知是否尚可以供養原先的上師。當世尊知道他的困惑後,便對他說:「你還是可跟以往一般地供養那位上師。」其實在佛說的《阿含經》及《毘奈耶》之中,不只經常讚歎供養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也經常讚歎供養一切沙門及婆羅門等修行者的功德。尊重其他的宗教,乃是佛弟子必須的認知。所以佛教徒和其他任何宗教之間,不會對立衝突,永遠像好鄰居一樣地和平相處。
  
  這在中國文化的大環境中尤其如此。雖然在歷史上,偶爾曾有儒、佛、道三家的論爭,甚至發生過滅佛運動,但那都是出於儒、道二家的少數人士,運用朝廷的政治勢力,所形成排斥佛教的錯誤措施。一般不同信仰的民眾之間,其實是非常友善的。舉例來說,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四○年代,也就是到我逃離中國大陸時為止,佛教的雲遊行腳僧,可以在道教的宮觀借宿,道教的雲遊道士,也會到佛教的寺院掛單,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對方所持的信仰和修道的觀念與方法。中國人主張「殊途同歸」,只要是修行人,不論對方修的是什麼法門,凡是不違背愛及和平、離苦與得樂的基本原則,便都是好的。所以有「僧道都是一家人」的說法。
  
  中國的民族是非常多元的,中國的宗教也是非常多元的。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曾因以儒家為本位的優越感,而出現過偏激的夷夏之辯,視異民族為化外之民的野蠻人,但經過長時間的適應與互動之後,便發覺異民族的文化也是相當可愛的。有許多想法和作法,彼此是相當接近的,甚至有些東西正是漢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中國的大環境中,從來沒有宗教的戰爭和不能化解的民族仇恨。
  
  特別是中國的大乘佛教,相信一切宗教的人天善法,都是成佛的基礎條件,也相信一切宗教的先知先覺者,都是諸佛菩薩的示現,只因為了適應各類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生活環境,而化現不同的身分、姿態,以恰到好處的觀點及方法來救度眾生。因此在西元十二世紀時,有一位儒家的學者陸九淵(西元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年),受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也說出「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這樣的話。這意思是說,不論在什麼地域、什麼宗教的什麼先知先覺者,所有的愛心是大致相同的,所見的真理是大致相近的。從這樣的原則來看待一切宗教,就會尊重一切宗教。
  
  每一個宗教的信奉者宣稱自己所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那是理所當然的事,卻也必須承認並尊重我們的鄰居或親友們,同樣有權利宣稱他們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有一次,我在出國旅行的飛機上,正好和一位可敬的基督教傳教士緊鄰而坐。他非常虔誠地讀《聖經》和禱告,見我無事可做,便給我一本《聖經》,並且教我如何閱讀。我就稱讚他的善意和熱心,同時也同意他所說的,信仰基督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得救的宗教。他便立即問我:「既然如此,為什麼做了佛教的和尚,豈不可惜!」我說:「真對不起,對我來說,佛教最適合我,我也要說,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像上面舉的例子,由於互相尊重,才能進一步來彼此了解。我接受了那位傳教士的《聖經》,也回送了他一本佛書。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地希望我認真地閱讀《聖經》,正如我也希望他能翻閱一下佛書。
  
  事實上,我在台灣以及世界各地,常參與其他宗教的教育機構及教會團體的活動,或者擔任佛學的講師,或者參加討論會、出席宗教儀典,也有不少不同宗教的好朋友。其他的宗教邀請我談論佛教,我們也邀請其他各宗教的傳教士和宗教學者,來到我們佛教的學校、研究所及團體,介紹他們的宗教。由佛教主辦的宗教會議,主要的各宗教人士也都會樂意出席。
  
  據我所知,最早將佛教引介到歐美世界的,主要的並不是佛教徒,而是來到東方傳道的基督教傳教士。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傳入初期,便盡量適應中國的本土文化,甚至採納道家及儒家的名詞觀念,介紹印度的佛教,因而促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天台、華嚴、淨土、禪宗等宗派的興起。換句話說,也就是先了解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再創新為異於原來印度佛教的教派或學派。即便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也是因為理解吸收了佛教思想,才有宋朝及明朝新儒家的出現。中國的道教,正是由於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經典,轉化成為道藏,豐富了道教文化的內涵。上一代的佛教僧侶,都會被要求除了通達佛教三藏聖典之外,還必須兼通儒家及道家的思想,否則便不易弘傳佛法。我們這一代,則應敞開更大的心胸,了解世界各宗教,才不致於坐井觀天,自我封閉。
  
  如果回過頭來探討印度的宗教,則各個宗教也是在互相影響和激盪之中,彼此助長的。在佛教之中,有不少內容是從印度古宗教中汲取而來。佛陀時代的印度宗教教派非常多,有古老傳統的,亦有新興成立的。釋迦喬達摩本人,就曾向許多不同派別的上師、導師們虛心學習。成佛之後,雖然開發了佛教獨有的創見,揚棄了許多與佛教觀點不一致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但佛教依舊是印度宗教文化的產物。因而到了西元第八世紀,印度教中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導師商羯羅(Shankara,西元七○○至七五○年),反過來參考了佛教的中觀哲學,開創出吠檀多派(Vedanta)的神學。
  
  佛教重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律,而基督教似乎只重視信者得救,與信者本身的倫理行為無關。其實,根據近人約翰·希克(John Hick)的看法,若從基督教的〈馬太福音〉二十五章所表述關於有用的僕人及無用的僕人的譬喻,以及綿羊與山羊的譬喻來看,可以理解到耶穌基督的教導,實際上也有非常強烈的倫理性格及實踐性格。換句話說,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將來必定都會承受其後果。因此,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的六章七節便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希克又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天主教與改革派的基督徒中,⋯⋯至少已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教徒已經體認到,對上帝的真正回應,必須包含個人、全國及普世的一份積極奉獻—奉獻於社會公義的維護及保護已陷於危機的大地。」若從這些方面來了解基督教,則其教義就與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觀點相當接近了。
  
  我們再看伊斯蘭教的上帝阿拉。在《可蘭經》中,阿拉有九十九個不同的名字,包括保護者、寬宥者、贈予者、忍耐者、赦免一切罪過者、一切良善的源頭、保護我們的朋友、愛者、養主、饒恕者、憐憫者、正路的引導者等。由此可知,阿拉應該是慈愛一切人類的神,一如《可蘭經》二章六十二節強調的:「誰誠信阿拉和末日,並有善舉,便能獲得養主的厚遇。」據希克在《第五向度》((The Fifth Dimens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一書中所說,當穆斯林來到印度時,其中也有人主張,祆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們,同樣都是「聖書的子民」。所謂聖書,是上帝永恆的話語,在不同的人類環境中,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先知,以各種不同的啟示經典,表達給上帝的子民。儘管伊斯蘭教的主流及其基本教義派,認為有許多的非穆斯林會喪失進入天堂的機會,但若就伊斯蘭教所傳的信息而言,進入天堂乃是所有人的佳音,不光是穆斯林而已。特別是伊斯蘭教密契論者的蘇菲派,很能夠理解不同宗教的信徒,也有可能獲得上帝的寬恕。
  
  當然,基於彼此尊重和讚賞的立場,各宗教之間有必要尋求相互了解,但沒有必要牽強附會硬想求同。因為那不僅會是一樁非常痛苦而困擾人的事,還會產生三種可能的結果:一是扭曲了其他的宗教而強人同己;二是否定了自己的宗教而捨己從人;三是混淆了各宗教而另立一個新宗教。這些都不是健康的作法。所以,曾經有人問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你既認為一切宗教都是好的,是不是可以另創一個綜合性的宗教?」他的回答是:「不,世界的宗教已經夠多了。」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人類的宗教是可以多元的,但是各美其美、各善其善、各真其真,不必混淆。彼此之間求其同而存其異,未嘗不是好事。例如:佛教是主張緣起論而非有神論,佛教能夠尊重並了解有神論的宗教,但也不必硬把自己的立場否定了,才能和其他的宗教做朋友。
  
  三、宗教之間的合作
  
  宗教之間的彼此合作,不是集合各宗教的領袖們來檢討彼此所信奉的教義,誰優誰劣、誰高誰低、誰大誰小,因為那只會引起衝突、加深矛盾、增長敵意、製造對立。若能掌握尊重各宗教的原則,大家就可以和平相處。尤其是處身多元宗教的現代世界中,只要一走出自己的國門、一走出自己的族群,乃至一走出自己的家門,我們便會接觸到各種不同宗教的人士。在開放的社會中,甚至在同一個小家庭裡的夫婦和子女,也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必須尊重,甚至要以欣賞的態度,互相支持對方的選擇,萬萬不可以主觀的立場,批判評論對方的宗教信仰。我們應該為了共同營造和樂、平安、幸福、溫馨的生活環境而互助合作。
  
  在今天,尤其是在未來的地球世界,由於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利、高科技的快速成長、社會層面的不斷變遷,人們相隔萬里,猶能對面交談,是故若想堅持以單一宗教來囊括全人類信仰的生存空間,其阻礙的形勢已是愈來愈強大了。除非自願孤立於大環境的現實世界之外,否則在各種生活資源的分享方面,必須要和我們的鄰居,守望相助、彼此合作。
  
  我們每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都會有一種共同的認知,那就是:一方面相信自己所信奉的對象,不論被稱為什麼名字,例如耶和華、耶穌基督、彌賽亞、上帝、真主、阿拉、濕婆(Shiva)、毘濕奴(Vishnu)、菩薩、佛等,都是有真愛、有慈悲、有威德、有大神力的,所以信仰的人能獲得平安、照顧、救濟;同時也相信,必須要遵守聖書、聖諭、聖言的教導和訓誡,照著來體驗和實踐,讓一切眾生也都能夠獲得平安、照顧、救濟,也就是將上帝、菩薩、佛的大愛及慈悲,分享普世的一切人。但這不僅是宗教信仰的傳播,更重要的是人類安全與人心安定的維護,人的素質及社會品質的提昇。而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則需要大家共同來改善。
  
  居住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無生物,都是一個宇宙生命的共同體,更何況各宗教的信徒,都是人類。各宗教之間,除了對各種聖書、聖諭、聖言的解讀不同而有不同宗教的差別之外,如能體驗到非位格的全體、而不可切割的至高的「實在」,則根本就沒有彼此、內外、優劣、高低的差別性。但此實在,卻可有多重的面相。
  
  我們從近代印度偉人甘地(Mahatma Gandhi)的傳記中,知道甘地受一位耆那教大師瑞強德拉(Raychandbhai)的影響,承認許多不同的觀點,包括宗教的差異,都是合理合法的。甘地因此認同:「一切宗教乃是殊途同歸。只要可以抵達同一目的地,走上不同的道路,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信仰世間一切偉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相信這些真理都是上帝賜予的,也相信對於獲得啟示的那些人而言,這些真理乃是必要的。」
  
  換句話說,多元的宗教信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至高的實在,即是人性及神性的超越,即是從有差別位格的上帝,轉為非位格無差別的實在,佛教稱之為「實相法」,在其他宗教則稱為「絕對的真理」。甘地是從多重面相看實在,所以承認多重面相的差異,並不違背絕對的真理。不同的宗教之間,所爭論的是實在的差異面,若能體驗實在本是同體,就不會有什麼爭執了。當然,我們也未必要完全贊同甘地的觀點,然而甘地的觀點確實可以提供我們參考。
  
  我想談一個真實的故事:三十多年前,我有幾個朋友,共同發願要挽救中國的佛教,於是有的去了南方的泰國,有的去了東北方的日本,有的進入深山中苦修。十多年之後,居然都在美國重逢,所學各不相同,但又都是佛教,因此再一次相約,如何合作做一些具體的工作。其實,同一宗教的各教派之間,或者在不同宗教的各團體及個人之間,能夠合作、應該合作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所謂合作,也未必是要納入同一個組織體來運作。它可以是彼此呼應,放棄暴力、拋開宿怨、不算舊帳,共同來消弭飢餓、疾病、自然災害及種族戰禍的根源,共同為後代的子孫,保留地球的環境資源,共同保護人類的心靈,不被仇恨、貪婪、嫉妒、忿怒、驕慢、自卑、猶豫、恐懼、憂愁、狂傲、失落感等所污染。如果各宗教都能有這樣的共識,並各自從影響鼓勵自己的信徒做起,則世界各國的主要宗教,不但能夠影響人民,也能影響政治家及工商界的企業家,這便是大大地跨出了宗教合作的第一步。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世界宗教合作會議」閉幕演說)
  
  多元化世界人類所應認知的「神聖」是求同存異
  
  「神聖」的定義,是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在多元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社會中,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認知。
  
  各宗教所認知的「神聖」,是從對於各自所依聖典、聖訓的信仰和詮釋而來,也有是從宗教經驗的啟示中產生。那些「神聖」的認知,看起來是出於純客觀的所謂「天啟」、「神示」,事實上是源於個人、地域、時代等諸多因素,包括歷史背景、文化環境的共通性及差異性而形成的,所以不能算是純客觀的。
  
  每一種宗教所崇仰的最高真理,應該都是完滿無缺的、絕對神聖的,可是一旦加入了人為的因素,給予詮釋、賦予使命之後,便成為主觀的認知,就有了個別的差異。
  
  例如佛教,雖以因緣論為至高的神聖,但是不否定一神論的價值觀;但這不是認同接受,而是理解尊重。我們能夠承認:任何一種優良的宗教,都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也都有權利宣稱是世界最好的宗教;而我聖嚴則不得不說,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因此,為了適應多元化社會的包容性,對於「神聖」的定義和價值觀,必須重新詮釋。我們必須認知:最高的真理雖只有一個,經過各種族群的先知們親身體驗並且口傳筆錄,而流傳下來的聖典、聖訓,就會由於人文背景的不同而產生差別的觀點。如今為了化解世界人類的衝突乃至毀滅的危機,除了保留個別族群的價值觀,同時也必須尊重其他族群的價值觀;除了自我中心的價值觀,也必須容忍他者所持的價值觀。
  
  多元化的相互撞擊,能夠彼此學習激盪成長,可以保持文化生命的歷久彌新;只允許某種單一文化存在的時代社會,已不會再來,否則人類的命運,將會非常的悲慘!因此,我要向全人類提出建議:多元化世界的人類,所應認知的「神聖」,是求同存異。
  
  (二○○二年二月一日講於「世界經濟會議」紐約會議大會
  
  危機與和平
  
  諸位女士、先生:
  
  謹向諸位以及全世界祝福,二○○三年大家都能平安、快樂和幸福。
  
  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 Reinsurance Company)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二○○二年),全球由於各項天然災害,損失財物高達五百五十億美元,奪走超過一萬一千條人命,其中包括中歐及東歐的大洪水、阿富汗的大地震、印度的熱浪等,使得許多人無辜地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屬,比起以往六年,情況更加嚴重。
  
  除了天災,尚有戰爭威脅、恐怖攻擊、交通事故,以及各種高死亡率的疾病,導致大量生命和財產的損失,都使我們人類的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因此,我們要在這裡共同祈願,並且呼籲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能至誠地祈禱:「願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國家安全、人人安心。」
  
  然而,如果人類的觀念中沒有和平,如果人類的行為中,不能付出為和平而奉獻的努力,「和平」這個名詞,便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從內心的觀念到實際的行動,必須要跟我們祈禱的目標一致。如果我們充滿了宗教、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族群,乃至個人的對立與矛盾,甚至個人內心也充滿了公益和私欲的衝突與混亂,便與我們的祈禱背道而馳了。
  
  雖然有博愛的神、有慈悲的佛,永遠都對人類伸出救援的雙手,但如果我們的想法和作法,是仇恨而不是慈悲的愛,是自私的掠奪而不是公益的奉獻,是彼此對立而不是寬容,是相互歧視而不是尊重,是你我猜忌而不是信任,那麼便與自己所祈禱的目標背離了。那並不是神不博愛,也不是佛沒有慈悲,而是人類自己搞錯了和平幸福的方向。
  
  所以,我們祈禱和平,並全力投入對於和平的奉獻,相信一定會有美好和平的明天在我們的世界展現。
  
  (二○○三年一月二十九日發表於「女性宗教暨精神領袖全球運動」組織發起之「女性和平祈禱早餐會」)
  
  結合婦女力量尋求世界和平
  
  首先,我要為全球和平計畫的婦女宗教暨精神領袖們祝福。祈願由於這次日內瓦會議的召開,為全球人類的永久和平,帶來希望,打下基礎,開啟幸福的大門。
  
  其次,我要向全世界的偉大婦女們致敬。不論在歷史上是否留有姓名,女性在人類社會中,永遠是男性最有力的配合者及最可靠的援助者,所以一向在以男性為代表的成就之中,總有一半是來自女性的貢獻。更何況世界的各宗教中,在其創教者及領導者的背後、身旁和周圍,都有或多或少的女性,給了他們啟示、照顧及支持。也有不少偉大宗教家本身,就是女性。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兩性平等的觀念已成為文明世界的共識,所以有迪娜·梅瑞恩女士發起召開了「第一屆全球和平婦女宗教暨精神領袖會議」(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以期結合宗教婦女界的菁英們,探討如何以精神價值為主,共同來協助聯合國,保障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及宗教信仰,緩和世界衝突,促成族群和諧,解決婦女遭壓迫、兒童受虐待,以及普遍性的貧窮和各種災難救援等問題。
  
  世界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中,都有把天稱為萬物之父,把地稱為萬物之母的信仰。天地化育萬物,父性及母性各有一半的貢獻。大乘佛教的經典中,以智慧形容父性,以慈悲代表母性,而以智慧和慈悲的配合,來化解眾生的煩惱,救濟眾生的苦難;智慧是自我內在的修養,慈悲是普世博愛的行動。以此可知,婦女的精神,能夠成就世界,孕育生命,能為人類帶來永久的和平,也能保護地球資源的生生不息。
  
  我聖嚴本人,力量雖然有限,在最近十多年以來,也為了人類的永久和平而提倡「心靈環保」及「人間淨土」的運動。所謂「心靈環保」,是指經常保持內心的平安和寧靜,不論遇到什麼狀況,只要以智慧心處理事,便不會手忙腳亂地痛苦掙扎;只要以慈悲心對待人,便不會愛恨交加地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也就是把危機變成好運的開始。
  
  所謂「人間淨土」,就是呼籲全人類,在尚未進入終極的歸宿之時,先把無私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在現實的地球世界,積極並普及推展。便能使得一切的仇恨、衝突、歧視、誤解、暴力、恐怖、破壞、不公平等人為的災難消失,天然的災難,也會相對地減少了。
  
  最後,再一次祝福全球和平計畫的婦女宗教暨精神領袖第一屆會議,圓滿成功。
  
  (二○○二年十月七日發表於「第一屆全球和平婦女宗教暨精神領袖會議」)
  
  以慈悲和智慧處理各種衝突
  
  從中國的哲學和印度的佛教來看和諧與衝突,乃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面向,都是正常的現象。中國哲學的陰陽,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互動,既有互相衝突的關係,也有互相繁榮的關係。彼此抗拒和爭奪,便成破壞衝突;彼此配合和包容,便能共生共榮。佛教主張的緣起論,認為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皆由因緣生起,也由因緣消失。不論是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物質現象,乃至人的生理現象及心理現象,無一不是存在著矛盾和衝突的事實,同時也存在著妥協與調和的事實。
  
  問題是,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些事實,又當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這些事實?若以我們的認知,應當以智慧來處理一切的事,又當以慈悲來對待一切的人。不要為自身製造困擾,便是智慧;不要為他人造成傷害,便是慈悲。若能調整心態,以事實的本身看待事實,便是智慧;調整心態,以包容、體諒對待他人,便是慈悲。有智慧,便不起煩惱;有慈悲,便沒有敵人。
  
  因為,根據我們的認知,對於矛盾與衝突的感受,對於邪惡與不正義的評斷,對於苦與樂、幸與不幸,乃至貧窮與富足等的衡量與感受,都可能是主觀的,都可能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只要調整心態,轉變想法,便可化解心中的委曲、忿怒、不平而求得心安,如果心安便得幸福和平安。雖然人人向自然環境求滿足,人人向社會環境求公正,人人向不同的族群求公平,人人向家庭的成員乃至兩性的關係之間講邏輯、求平等,會有若干程度的效果,但終究還是免不了外在的衝突和自心的矛盾。
  
  我處理過不少衝突事件,每次都見到發生衝突的兩方人員,都覺得對方是加害者,自己是受害者,都認為為了爭取正義及公平,必須採取報復的行動;縱然經過分析討論之後,被判斷為理虧的一方,也會覺得非常的委曲。我的處理方式是告知他們:以報復來懲罰對方,不是最好的方法,甚至是最壞的手段。只要雙方都能付出尋求和平解決的誠意,便能以寬恕對方的方式,來避免自己遭受第二度乃至第三、第四度的傷害了。
  
  有人認為,貧窮也會造成衝突。這個看法可能有一部分道理,但絕不是普遍的真理。其實,物質生活的貧窮,不一定就會犯罪,唯有心靈的貧窮、思想的錯誤,才會讓人犯罪,才會為我們的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例如我自己曾經有六年在山中修行,每天最好的食物就是番薯葉,也曾經窮得流浪在紐約街頭,但因為我有宗教的信心,我有把佛法利益分享給他人的弘願,所以反而覺得充滿了幸福。
  
  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個族群的經濟生活、社會地位,由於先天的條件、後天的勤惰,以及時空環境因素的不同,要求一律平等,是永遠做不到的。唯有鼓勵財富較多的人、知能較高的人,多為全人類的福利做布施;也鼓勵貧窮的人充實知能,努力進取,並且學習著享受心靈平安的財富。如此才會拉近貧富不均衡的差距,也才能減少各式各樣的衝突現象。
  
  (二○○五年二月一日講於愛爾蘭.都柏林「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
  
  以慈悲化解鬥爭、暴力與衝突
  
  歡迎來自非洲、亞洲以及台灣本地的貴賓。歷經長時間的構思與籌備,「亞非高峰會」終於在今日順利舉行,此後三天,希望諸位都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議程,同時也體驗法鼓山上的氣氛,欣賞我們的景色。
  
  此次與會的貴賓,絕大多數是宗教領袖,有的則是亞洲、非洲的青年領袖。這些青年領袖,是未來世界深具影響力的人士,就是以此刻來講,也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國家裡,已在從事各種社會福利與和平的運動。因此,縱然與會的人數不多,但是它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同時也可預見未來諸位對世界的貢獻是相當大的。
  
  過去我參加的許多國際會議,通常只能見到西方三大宗教的代表,即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至於東方的宗教,或者中華佛教的參與、出席是不常見的。今天在台灣,法鼓山能以佛教團體的身分來主辦「亞非高峰會」,我覺得非常歡喜,也可說是佛教的一種進步。
  
  大會能邀請到諸位貴賓的蒞臨,最主要是由「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GPIW)的發起人迪娜·梅瑞恩女士,於其中穿針引線、聯繫奔走,她做得相當好,我非常感謝。西元二○○○年,由於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先生的期許,呼籲在聯合國官方組織與行政體系之外,來自民間的非政府組織,也能夠對世界的宗教、戰爭、貧窮、兒童、婦女以及疾病等議題,奉獻一份力量,以促進世界和平的及早到來。然而到今天為止,這個世界仍有不少問題衝擊著全球人類,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戰爭、暴力與衝突,例如民族跟民族間的衝突與戰爭、宗教跟宗教間的衝突與戰爭;這些戰爭,至少造成兩個民族或兩個種族、兩個國家受到傷害、停止生產,其後便有貧窮、疾病、婦女、兒童等問題的接踵而來。在台灣,好像不容易感受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在非洲、在中東的伊拉克,甚至是亞洲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柬埔寨,這些地方都不平安,原因就是陷入鬥爭、衝突和暴力之中,致使當地人民生活貧窮、困頓,痛苦不堪。
  
  因此,本次大會希望達成的目的,就是在慈悲的原則下,探討如何避免衝突、避免戰爭,另一方面則鼓勵經濟的生產、社會的安全,這才是世界人類共同的福祉。否則的話,世界的人民或者民族、種族,經常處於衝突與戰爭的禍亂中,何來幸福、安定的生活可言。
  
  祝福大會圓滿成功,阿彌陀佛。
  
  (二○○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法鼓山「亞非高峰會」開幕致詞)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一、宗教衝突的起因
第3頁:二、化解衝突的智慧 第4頁:三、和平的願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