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間菩提 海濤法師編著

人間菩提 海濤法師編著

Part 3 法的禮物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海濤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Part 3 法的禮物

任他雪山萬丈高,太陽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癡煩惱長,心田一開化甘露。

法的禮物

◎微笑的表情,可以感受生活中每一刻的豐足與喜悅;樂觀的心情,足以抵擋生命中每一次的挫折與打擊。

◎任他雪山萬丈高,太陽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癡煩惱長,心田一開化甘露。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發生,不論當時多麼痛苦、悲慘,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賜予你智慧、力量與覺醒。

◎不要怕作任何決定,也不用怕作錯決定,因為恐懼來自未知,一旦看清前因後果,自然就無須害怕,亦無須後悔。

◎幸福往往是事過境遷之後,你才體會到原來你已經有過的一種境地。

◎許多人一生都在「無法承受痛苦」的錯誤想法中度過,然而你已經承受了痛苦,尚未做的,只是去感受痛苦以外的其他覺受。

◎我們有煩惱?還是煩惱有我們?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為他還有時間煩惱;一個人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

◎在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完全屬於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轉,你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法的禮物,勝過世間一切的禮物!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甚麼?答案是:我們甚麼也得不到。無論我們得到甚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所缺的,只是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與分享的人。

◎只要能體會生命是無常的,沒有得或失,只有變化與轉化,就知道死不是一種結束,是另一層面的開始。

◎憤怒是弱者的武器。愈愛生氣的人,其實自卑感愈重,生氣只是他不克自制的反應。

◎當別人有生氣的情緒時,我們不妨把他當成是一種求救的訊息──其實他們的內心欠缺的是更多自尊及肯定。

◎龍樹菩薩說:凡對因果有堅定不移之信心,乃為世間正見。

◎當一個人發現有人與自己一般痛苦,甚至有過於自己時,他的痛苦就會變得容易忍受,因為痛苦之不易忍受,乃是帶有主觀誇大的色彩之故。

◎人活著不是期待人生完全沒有悲苦,而是要期待自己有所體悟,能超越悲苦。

◎逃避學習的後果,只會使這些課程,一再地出現在生命之中,你終究要練習到學會為止。

◎混亂升起的地方,也是寧靜升起的地方。哪裡有混亂,透過智慧,那裡就有寧靜。

◎「放下」,並不是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著必須遵循「放下」的法門修行。

◎修行,是為了要看到原本的心。所以我們必須訓練心去認識法塵,並且不迷失其中。

釋迦金言

◎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慾,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得不到寧靜的心靈。

◎當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為。

◎痛苦的根源是私慾,無論企求快樂、報復、或只企求長壽的慾望,都會導致痛苦。

◎慾望會導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慾望永遠無法完全滿足。

◎從愛欲產生憂愁,從愛欲產生恐懼,拔除愛欲的人,既沒有憂愁,也沒有什麼恐懼可言。

◎固執某一件事物(或某種見解),而輕視其他事物(或見解)是愚昧的,智者稱它為「束縛」。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旳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一個人應該捨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不執著心靈和物質的人,內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寧,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聰明的人說:鐵、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並不是堅固的束縛,迷戀金、銀、財寶種種,才是最堅固的束縛。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頭。

◎沉溺在愛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籠那般驚恐,為束縛和執著所纏綁,長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愛欲強烈貪圖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堅牢。

◎人類潛在的真正思想──自愛。「如果真正深愛自己,就會將此心比他心,己所不欲的決不會加諸他人身上,這就是愛的本質。」

◎「知道他人之憤怒,需端正自己的信念,戰勝自己,莫起了怨憎之心,如此方道能戰勝別人。」「要戰勝自己內心憤怒之火。」

◎「怨憎會苦」需反求諸己。

◎如果沒有愛那來的恨?愛與憎實是一體兩面。釋尊說:「只有被責備或只有被讚美都不是好現象」,褒貶都有,才是人類社會不變的真理。

◎明知愛的果實苦澀,卻又忍不住一定要嚐的,正是我們人類性格中的大弱點。欲望是幸福的煉獄,它使人類有不怕幻滅、盲目的力量,它有使人無法拒絕的執著力與吸引力。情愛乃人類的宿命,自古英雄豪傑即已難逃此關。

◎愛與欲會成為人類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為「要把所愛之物據為己有」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若要愛不帶來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執著。釋尊教導我們,不排斥父母的夫婦愛,不嫉妒媳婦的母子愛,不抗拒他人的利己之愛……種種能駕御「愛」的事才是人間的大愛。

◎釋尊說:「不要看自己所愛之物。」

◎不可只依據邏輯,推論,或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滿足是最上的財產,信賴是最親的親人,心靈的安寧則是最大的幸福。」「寂靜」是人類最高的境界。

◎人類潛在的自悔心,才是宗教所要尋求的真正的反省心。宗教的出發點就是對一切罪惡的自覺。

◎如果能無條件的承認自我的罪孽,並且拋棄虛偽的生活,人就得救了。懺悔之心是寧靜的來源,也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不除去內心污穢,只想穿袈裟,和不整頓自己心靈,不求真理的人,連摸袈裟的資格都沒有。」要做個表裡一致的人。

◎釋尊說:「人類的資格是有控制自我的能力。」

◎「殺生、說妄語、取非份之物、犯他人之妻、沈溺酒物,等於自掘根本。」

◎要警戒自己不要像無心的湯匙一般,是個不知學習,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諸位大王,我以為適度才是第一。」

◎語言是精神的脈博,語言等於在一刻一劃地雕塑著自己的人格,真是不可不慎啊!現代人言語混亂的原因,實在就是他們內心混亂的反映。

◎釋尊對馬勝比丘說:「不走就沒有路,硬著頭皮試試看吧!你將會發現自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拿出開拓道路的勇氣吧!

◎智慧的大門,只為有探求心,上進心的人而開。

綜貫佛法而向佛道

◎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份而棄全體的過失。就如同取一滴水而棄大海,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以為法就等於一切,不需要廣修遍學,所以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才大大的發展起來。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

◎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

◎(一)「歸敬三寶章」──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 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所說歸依者,信賴以為體; 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 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二)「聞法趣入章」──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 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 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 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三)「五乘共法章」── 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 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 人中苦樂雜,升沉之樞紐。 勤修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願生佛陀前。 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

◎(四)「三乘共法章」── 佛說解脫道,四締與緣起, 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隨業感生死,不出於三界。 煩惱貪瞋痴,不善之根本。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 苦集相勾纏,死生從緣起。 解脫於癡愛,現證寂滅樂。 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 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五)「大乘不共法章」──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 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 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 攝為三聚戒,七眾所通行。 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 退失菩提心,嫉慳與瞋慢。

【書籍目錄】
第1頁:Part 1 人間菩提 第2頁:Part 2 清涼菩提
第3頁:Part 3 法的禮物 第4頁:Part 4 心的聲音
第5頁:Part 5 智慧語錄 第6頁:Part 6 平等心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