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六祖的「三無」和「二三昧」 楊佛興居士講述

六祖的「三無」和「二三昧」 楊佛興居士講述

三、無住為本

[日期:2010-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楊佛興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無住為本

「無念為宗」和「無相為體」是證果境界。欲證上述境界,須依「無住為本」而修行之。

六祖云:「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著法,名為自縛。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境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心經廣義》云:「心若住法,則成執著。諸法自性,本來皆空,故能平等齊現。若當前法相滯於想像而不能空,便為餘法齊現之障,所謂顧此失彼是也。想已成障,便落想蘊。若欲回復平等法性,但力破想蘊便得。」而破想蘊,應從「無住」入手。

世人由於住相→無明→短見的事,經常發生。事主如明白佛理,事故起因之時能以「無住」對待之,就不會發生如下悲劇:

今年6月,某財經專科學院的一位女生畢業前,因求愛不遂,跳樓自殺……

今年6月,某師大一位女生,因三角戀愛,被初戀男友殺害……

前幾年,香港影星林黛因微不足道小事自殺身亡。

前幾年,惠州一位男青年被一位女青年的洗碗水潑濕衣服,男的受人挑撥,一時無明火爆,幾拳打死該女青年。

文革時,不少人因受不了侮辱或受不了冤屈而自殺身亡。

某醫藥學院二學生,練功走火入魔,住相自殺……

凡夫由於不信佛教,不信 「因果報應,隨業輪迴」 的道理,多有「斷滅」之見,常有 「青春無幾許,行樂宜及時」 的想蘊,不明人生價值為何,於是拼命追求「五欲」之樂。

對於愛情問題尤為 「住相」 ,上列之第一例中的女生,由於心愛的人不理睬她,覺得做人沒有意義,而自尋短見,以為 「一死百了」 。其實死而未了!死後更慘,死得可恥!害己害人。不少凡夫對於愛情缺乏道德觀念,貪新厭舊,朝三暮四,愛恨無常,以致不少家庭不和、煩惱、分裂,乃至造成家庭悲劇。

上列之第二例,男方殺人固難逃死罪,女方亦有過失。

上列三、四二例屬於突發事故。事主若知 「妄心若起,知而莫隨」 的佛理,即能衝破無明,免致大禍。

上列之第五例屬於共業浩劫。事主受侮辱或被冤枉時,思路可貴,思路可畏!不同的思路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和決擇。在關鍵時刻,往往只因一念之差就決定了生死大事。文革期間,有些知識份子抱著「士可死(殺)而不可辱」的心態去對抗紅衛兵,以致受到更為嚴厲的折磨;或因受不了困辱而自殺。個別學佛的人則會想到:我今日之苦乃前生所作惡業的報應,應無所住而對待之。《金剛經》大意云:持誦《金剛經》的善男子、善女人,本應受人尊重,如今被人輕賤,先世罪業,當得消滅……如此重業輕報,未嘗不好!能作如是思想,即能以「無住」而度過難關。昔有沙門,煮草染衣維生。業力所使,染衣處出現一堆牛骨,失牛者尋到,告他盜牛殺牛,法官判他坐牢。本是冤案,但他卻甘受冤屈而無怨言,因他自知前生為屠牛夫,本應墮入惡道,今受困辱,算是重業輕報了,所以安心坐牢。這沙門本有神足通,但他不越獄逃遁,因他知道神通不敵業力,逃遁業報會更為嚴重,遲早終須報應,所以,他能以「無住」而度過難關。

動機不純練功的人或盲目練功的人,有時會走火入魔。廣州某醫藥學院有二位學生練功發現幻影,住相入魔:其一走上廣州六榕塔練功,跟魔「飛呀」,跳下重傷;另一走上樓頂練功,隨魔 「飛呀」 ,跳下跌死了。上述二位學生如會《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之指教,即不會住相著魔,幻相出現之時,即能「無住」免禍!

唯憑意識形態的理解開通,難於徹底「無住」。有些傷心事,自己不想「住相」,但它卻會自動浮現出來。例如東坡悼念朝雲詩云:「不思量,自難忘;相向無言,唯有淚千行!」因內心懷念苦種熾烈,難於平息。必須 「自有解脫之因,又蒙諸佛菩薩慈悲護念」,才能「降伏其心!」而得「無住」。

例:羅小端小姐因修準提真言由脾氣暴躁變為隨和善良的經歷……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即破執的程度不同,則所證境界的層次有差別也。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登地菩薩、佛是也,此是顯教破執證果的層次。禪宗隨其破執程度不同,所證境界分三句禪明之。

馮達庵大阿闍黎修因之時,先通禪宗,後通密宗。他提的「禪關」詩云:

「不住六塵心始清,更除七識證無生;

十方透澈見真性,喜在人間度有情。」

此詩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總持「揭諦真言」的密意相通……

有同志問:六祖云「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我是樂天派,天掉下來當被蓋;我相信命運,「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對於評薪評級,從來不和人爭執;我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無論別人怎樣對待我不好,過後我都不掛在心上……誠如上說,是否屬於「心不住法」?如果是,何以不見「道即通流」?

答曰:柔和質直、寬懷大量、不念舊惡、煩惱不生、樂善好施的人,當然夙根很好,然而,心光未明之前,煩惱障和所知障尚殘存,我執、法執尚未肅清,未能徹底「無住」,靈明心性尚為無明所覆,尚未達到「道即通流」的境界。但這種根機,若遇明師授以三密加持,易收法效,進步很快。

眾生之所以會隨緣造業,隨業輪迴,生死不休的主要原因,在於七識作梗。法理如下:

「眾生第七識帶起之俱生我執,萌諸於心,固有我相、他相之見存;形諸外跡更有此身、彼身之分別。一般凡夫不論醒時、睡時,此執未嘗暫捨,故日夜恒在我相陰影之中,昏迷不覺。益我者視為親友,損我者視為仇敵。世界所以多故,全繫於此。」故欲徹底無住,關鍵在於破除七識。

七識未破,則煩惱障、所知障仍存,未能無住,更難「道即通流」。達摩西來,眼見中國學人多從文字上用功,滿足於意識形態的知見,反成佛性之障礙,故提倡「一乘頓教,寓解於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學人以至誠心求法,蒙通宗祖師神力加持,根機猛利、師資道合者「時節因緣」一到,「凡心頓開,靈光忽耀,即通初關;打成一片,回脫根塵,即過重關;性相交融,運用自在,即透後關。到此時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實證法身境界。」(參考馮著《佛教真面目》)。

《金剛經》云:「……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即徹底「無住」妙旨。

例:昔有曲江王氏子,長相威嚴,端正,狀如梵僧,氣節蓋世。初學佛法,從文字相入手,滿足於意識形態範圍的知見,自以為是,好面折人。後參祖心禪師,大肆雄辯。祖曰:「徒說食耳!能飽你耶?」子乃大窘,面紅耳赤;因自知並無實證境界可以受用也。愧悔之餘,懇求祖師開示「安樂處」!祖曰:「安樂處正忌上座許多骨董耳(楊按:唯憑意識,依文解義,勞心焦思得來的「骨董」靠不住,反而成為所知障。如五祖云:「思量即不中用。」),須死盡凡心乃得。」(楊按:指破盡諸執,始能「無住生心」。)子受教,隨祖修證,寓解於行,踏實用功,極力參究,終於祖師的加持指引下「得髓」。後嗣祖位,道號悟新禪師。

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學佛,從文字相入手,滿足於意識形態範圍的理解,自以為是,好逞己見……後蒙馮達庵大阿闍黎批示:「喜演文字相,翻成般若障;即事耀靈光,許入般若藏。」 並吩咐伍普聰和我面談…… 使我猛省回頭,「寓解於行」,踏實用功……這是我學佛的重要經歷,也是我學佛的關鍵轉變。

知識份子學佛,多從文字相入手,未嘗不好;但不能滿足於意識形態的理解。須知佛經僅能起到「因指見月」的作用。故《金剛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行者若「執指為月」,即《金剛經》云「非法」;行者若能「因指見月」,即《金剛經》云「非非法」。所以,六祖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自性本來具足,自性能生萬法」,「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有同志問:《金剛經》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以及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開示往生極樂淨土要訣:「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和六祖云「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有無矛盾?又上述「應如是住」、「淨念相繼」等語與「無住為本」有無矛盾?

答:馬鳴菩薩云:「無明熏真如,致眾生迷真逐妄,造業輪迴,煩惱萬千;反之,真如熏無明,致眾生破障悟道,即妄會真,靈明自在」。上列《金剛經》和阿彌陀佛及大勢至菩薩說的,是指「真如熏無明」的妙用,用以「降伏其心」,才能「無住生心」。六祖說的,是指要「無住生心」,不要住相被無明熏真如,以致被煩惱繫縛。所以上列諸說,並無矛盾。

有同志問:《金剛經》云「……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證道歌》「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和「無住為本」有何關聯?

見面時解答……

有同志問:臨濟傳法偈「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際說似他;無相無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和「無住為本」有何關聯?

見面時解答……

深契上列「三無」,便得禪體。所謂般若波羅密多,乃依禪體而起之妙用也。妙用為何?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是也。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無念為宗 第2頁:二、無相為體
第3頁:三、無住為本 第4頁:四、一行三昧
第5頁:五、一相三昧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