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淨土法門叢談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竺摩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土法門叢談

一、淨土法門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有很多教人學佛的法門,念佛法門,是許多法門中的一種。說到念佛,必先想到淨土,因念佛的目標,在求生淨土。本來佛法在中國,各宗佛法都有修持的方法,但卻以禪宗與淨土宗最為流行。這原因在於禪學的思想,鞭辟入裡,深邃幽玄,是中國佛法的精髓所在,深合乎國人的「大乘根性」,大家都喜參究向上一著,禪宗的思想,遂因此大行其道;而淨土思想的流行,是因念佛法門簡單、通俗,又切實用,一句阿彌陀佛,什麼時候都可以念,便於記憶,且厭繁喜簡,避難就易,亦為人之通性,「雖大乘根性」的中國人,也一樣喜歡「一句彌陀,早了生死」,故淨土宗在中國,也特別興盛,尤其是在晚唐時,禪淨兩宗的思想,都很發達。宋後,則因理學突起,禪學反見衰退;而淨土宗則因念佛法門方便簡捷,所以不但發達,而且普遍。到今日,中國最流行的佛法,仍是淨土宗,禪宗則空有其名,無多踏實了。

佛法在中國雖有各宗各派多方面的發展,但現在在普通社會一般人的心目中,談到佛法,終是不離淨土,不離念佛,幾乎以淨土念佛來代表了全部的佛法。雖然在各宗經論中都有談到淨土,而且十方世界也都有淨土,但現在由一般流行的情形看來,好像唯有西方才有極樂淨土,而十方淨土皆被忽略了。「淨土」二字彷彿成了淨土宗的專有名詞。然而,就只這「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兩句口號,在中國千餘年來,卻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深入民間,流傳得如此廣泛,如此普遍,也是極不容易的事!試看近代各國的革命家,往往費了幾十年的人力物力,經過幾許的艱辛困苦,才創成一二句口號,並把自己所要喊的幾個口號,透過大家的心理建立起來。而現在這句「阿彌陀佛」,一千多年來,不曾經過革命流血的戰爭,從慈悲和平中,透過了一般大眾的心理,深入民間,喊得如此響亮而且普遍,其潛在的勢力,也至足驚人而不可忽視了。

為什麼淨土宗僅憑這一句佛號,就能生如許的力量呢?這原因說來也很簡單:一、因淨土佛國是學佛者共同的理想目標;二、因持名念佛的方法,通俗方便,婦孺能解。有此兩個原因,故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如春風偃草,天下披靡;但利之所在,弊亦叢生,因念一句佛號即可成佛,未免太過容易了,人人唯此是趨,唯此是務,就把那博大精微的三藏教典,束之高閣,置諸腦後,研究佛法的艱辛工作,人人不肯過問,於是淨土宗普遍地流行,而教理義解即晦澀闇昧起來了。因此就有許多人批評起淨土宗來,呵罵念佛的人是在「坐以待斃」。其實真正淨土宗的教理,也不是僅僅叫人持一句名號,一切都可不理,一切都能成就那麼簡單的。我們知道,念佛除了「持名念佛」,還有「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觀想念佛是憑多聞薰習的智解之力,觀想淨土的依正莊嚴。如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法等,都是全用智力運想的工夫。實相念佛,則是直觀諸法實相之理性,所謂「若欲觀心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是指明心見性後更進一層的修證。這兩種念佛,稍難理解,工夫更為深細,所謂「眾生心粗,觀行深細,不易相應」,非一般普通人皆能了解,所以一般的淨土行者,都捨之而不用,於是持名念佛,就因便利初機而特別盛行了。

復次,在般舟三昧經中所講的念佛法門,是說念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即可見到十方諸佛,故觀想西方無量壽佛的境界,也就成為觀見十方無量諸佛的前方便,且其所講的念佛,是「念佛三昧」,即是把念佛之念,繫心一處,和依正莊嚴的淨境打成一片,所謂「心一境性」。到此心一境性的田地,便可獲得念佛三昧的禪定。在禪定中能與佛相見,和佛相語,能獲得種種禪悅法樂。其修法,先觀想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即等前面說的觀想念佛。其次再觀一切法如其性,本來不壞,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即從實相觀而至於無相觀,入於畢竟空中。念佛觀佛而到此種境界,可謂登峰造極,無所不覽,無所不包,同時亦是覽無所覽,包無所包的了。這種工夫,非深究佛法,於佛法深有修養的上根利智之人,豈能做到?故古德大師如晉之慧遠,隋之曇鸞、道綽,唐之善導、懷感、迦才、慈愍、宋之永明,明末清初之蓮池、紫柏、憨山、蕅益、石琦,民國之印光等,皆深達教理,而行宗淨土,非謂念佛求生淨土,即不需要研究教理。由是可知淨土法門之深奧,亦為佛法之精要所在,非三言兩語所可輕忽。故釋尊初成正覺時,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華嚴經至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受文殊師利之教訓,遍參善知識,初見德雲長老,一聞念佛法門,即證初住。後來遍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到了普賢菩薩處,普賢即以威神之力,使善財所證與之相等,亦與諸佛相等,並為善財及華藏海眾,廣演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法身大士,悉願往生,阿鼻罪人,尚預末品。」西方如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皆發願讚揚。此土如遠公智者,善導永明,皆發願往生,故印光大師歎淨土法門為「教海之南針,禪宗之北極,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河沙妙義,無不還歸此法界」,亦知其淵源有自了。

念佛法門既有觀想念、實相念,或念佛三昧,可以被上根利智之機;復有持名念(包括十大願王),可以被中下鈍根之人;故在中國,謂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且其與其他法門如參禪及教觀等,皆不相違背,故蕅益大師嘗以念佛法門來融合其他法門,曾著「念佛即禪觀論」以發明此理。他說:「吾人現在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嘗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參禪;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止觀;思維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念佛。」可見執藥成病,觸處成滯,如能觀通,便頭頭是道了。

念佛既不礙參禪,亦不妨教觀,故中國古來的大德,很多念佛的,亦聽教參禪,很多參禪聽教的,亦多念佛,所謂「禪淨雙修,解行並進」,這是大家耳邊聽熟了的話,在這話中,可以知道禪淨的工夫,是有互相關聯性的,因參禪是究此一念心性,教觀是達此一念心性,念佛是憶持此一念心性,透過這互相關聯的共通性,而終至熔治於一爐。故聽教參禪又念佛的永明大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不是於修習禪淨有過真實的工夫,這些話是不很容易說得出來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念佛的淨土法門,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學習此法門的人,要慎重將事,不可輕視;同時不懂此法門的人,也要體察淨土的真義所在,不可隨便批評!

二、建立彌陀淨土的主要願力

法華經云:「其人臨命終時,千佛授手,十方淨土,隨願往生。」這是說明念佛念得好的人,臨命終時,千佛來迎,佛既成千,土亦無數,因一花一世界,一佛一淨土,這也是佛法中的一條定理,可見十方既有諸佛,十方必多淨土,不是唯此極樂世界始為淨土,不過現在大家都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都說求生極樂世界的淨土。

但是極樂淨土是怎麼來的呢?以什麼因緣條件而建立起來的呢?這在淨土三經之一的無量壽經中,說得很明白。無量壽經第六「法藏因地」與第七「佛前發願」二節中,說阿彌陀佛因地中未學佛時,有世自在王佛出現於世,時有國王,聞法心悅,發真道意,棄國出家,號曰法藏。法藏比丘一面對佛說:「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一面又懇求佛「唯願世尊廣為敷衍諸佛如來淨土之行。」當時世自在王佛先慰勉他道:「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於是佛就對他說了二百十億的諸佛淨土,每個淨土中功德的粗妙,眾生的善惡,皆為分析辨別,「應其心願,悉現與之」。當時由於佛的威神之力加被,使法藏比丘對於種種嚴淨國土,皆獲睹見,歎為「一切世間,無能及者」,於是「具足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在莊嚴經中,則說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之事」,就「辭佛而退,往一靜處,獨坐思維,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法藏比丘在五劫的長時期中,對佛所說的,己所見的各種淨土,悉心研究、思維、修習,加以選擇,然後才發四十八願,建立他自己所要建立的極樂淨土,故會疏云:「夫菩薩建立淨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沈思圖畫之,而後大集良材,普調斧鉞,彌歲琢之,至材成器備,則十丈樓殿一時剋成。五劫思維,如圖畫之;永劫修行,如大集良材;十劫正覺,如一朝成立也。」

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都是他自己要攝取佛國,莊嚴佛國的清淨之行。在每願中都願他的國土如何莊嚴微妙,國土眾生的福德、智慧、辯才、神力等如何超勝,若不達目的,誓「不取正覺」,以此誓願堅固之心,來保證念佛求生的人,絕能遂願所成,達到目的。其中有三願,是比較重要而值得注意的。如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四十八願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為本願之中心願王。故善導大師嘗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為最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稱名念佛所以家喻戶曉,婦孺能知,緣故就在此願。因此願中說到不但晝夜念佛,長期念佛可以往生淨土,只要信願具足,乃至少到只念佛十聲,也可往生淨土,所以求生淨土的人,多數捨難就易,專稱佛名。但在此需要留意的,是造五逆罪誹謗正法的人,是雖十念乃至百念,也難以往生。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謂弒父、弒母、害阿羅漢、鬥亂僧眾、起惡意於如來所。」造此五逆重罪,若不懺悔,則為佛法所棄,所以不能往生。毀謗佛法,自滅善種,善法不生,自難得救。可知念佛的人,須先心地光明,三業清淨,平時常念做人的道理,常修人生應修的善行,善的基礎穩定,再加以念佛,自然能仗佛力加庇,助之往生,不然,僅是口頭念念,不要說只念十聲,就算念得再多,也難以往生的。又第十九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在此願中,並沒有說到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十方國土的眾生,只要能「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便能往生極樂。因此我們更知道,學佛的人只要三業清淨,修諸善行,做諸善事,發願迴向,都可以往生淨土,不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淨土。普賢菩薩教人修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隨喜、請法等十大願行,便可以導歸極樂,就是最好的證明。但這裡還須注意的是「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不能生淨土的。故觀經中說明求生淨土三個基本條件之一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彌陀經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觀經玄義云:「同發菩提心,往生極樂國。」曾有人問過我:有人說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資格度人,只希望自己快點生西方去就算了。這樣的人能不能生西方呢?我的答覆即根據此願,說要生淨土,必須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必難生淨土。故世親菩薩的淨土論也說「二乘種不生」,因極樂世界是一乘佛土。如彌陀經說:生其國者,皆是「阿鞞跋致」菩薩。故發菩提心,也是念佛往生的根本條件。若說自己現在沒有能力度人,那麼發心往生淨土再來度人,又何嘗不是發菩提心!又發菩提心,是修行成佛的正因,不但求生淨土的人要發菩提心,依佛法修一切法門,都要發菩提心,故諸大乘經中說:不發菩提心,修一切行,皆成魔業。那麼,想求生淨土,需要發足菩提心,才能穩當,不至於走錯了路。又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從此願看來,求生淨土,更不是很簡單的念一句佛就算數,需要「植眾德本」。在這「植眾德本」裡面,無疑的是包括了須修人天的五乘共行、聲聞的三乘共行、菩薩的大乘不共行。凡是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的一切德行,都要修習。故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需要廣修善行,作諸善事,始得往生。而且還要把自己所作的善行功德,來「至心迴向」,即迴因向果,迴自向他,含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意,同時也即是包括「發菩提心」在內,若不發菩提心,哪裡肯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人呢?這更可證知發菩提心,是求生極樂淨土必備的條件。

【書籍目錄】
第1頁:人生為何要念佛 第2頁:隨淨土機施念佛號
第3頁:淨土法門叢談 第4頁:修學淨土的三資糧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