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精進佛七開示 學誠法師講述

精進佛七開示 學誠法師講述

第三天 略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學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天(農曆十一月二十日)略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今晚,我們簡略地談談極樂世界依報與正報的清淨莊嚴。極樂世界是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之所向往,所要到達的目的地,是一生修行的最後歸宿。那麼,極樂世界究竟有多好?去極樂世界有何利益?極樂世界裏的聖眾,他們生活的情形又是怎樣?可能同學們都很有興趣想瞭解。遺憾的是,自己未曾到過極樂世界,既然沒有到過極樂世界又要來說極樂世界,該從何談起呢?身為佛教徒,我們只能依聖教量為標準。聖教量包括經律論三藏,應該相信佛陀的遺教以及古來祖師大德的寶訓,我們雖然沒有去過極樂世界,而釋迦牟尼佛以及古往今來許多修持念佛法門的大德,他們都決定去過。聽過來人的話,總之是不會錯的,所謂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呢?

一、依報莊嚴

在《無量壽經》裏,世尊告訴阿難:「彼極樂世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修諸功德,而成就的莊嚴國土。「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遠離各種痛苦。娑婆世界有苦苦、壞苦、行苦等等的逼迫,又有八難的障礙。

所謂八難:前三難,即「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的眾生,永世在受苦,沒有機緣聽聞佛法。

第四無想天難:居色界的第四禪,壽命五百劫,為諸外道修行的歸宿處,此天沒有佛法。

第五北俱盧洲難:眾生壽命一千歲,沒有中夭現象,不同於南閻浮提的有情,他們非常安逸快樂,因為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所以聖人不去那裏說法度生,北俱盧洲的眾生也無緣聽到佛法的音聲。在各大寺廟裏都塑有韋馱菩薩,號稱三洲感應,即是除去沒有佛法的北俱盧洲。

第六盲聾喑啞難:雖然生處中國(即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們的業障深重,六根不具,不能見聞佛法。有些人雖有耳目,卻不肯接受佛法,如同盲聾喑啞一般,不能見佛聞法,十分可惜!

第七世智辯聰難:世間有許多聰明人,他們只學世間法、外道法,而不學佛教出世法,不學了生脫死的大法,聰明反被聰明誤,終成所知障。

第八佛前佛後難:在佛沒有出世以前的人,或佛入滅以後的人,由於業重緣缺,不能聽聞佛法而得解脫之大利益。

這八難,極樂世界中都不復存在,更不會有諸魔的擾亂了。「魔」,譯成漢語為障礙、擾亂。如有人故意障礙擾亂其他道友用功修行,也名之為魔。所以,我們不能妨礙和擾亂其他師父的用功,否則自己便成了魔。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極樂世界沒有春夏秋冬四時的差別,更沒有寒冷、暑熱與雨天陰天等種種不調順的氣候,有的是華雨飄香,風光無限。

《無量壽經》裏又說:「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極樂世界既沒有江流大海,也沒有丘陵坑坎以及雜草碎石等零亂之物的存在,更沒有鐵圍山、須彌山(須彌山——娑婆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外部有九山八海圍繞,八海最週邊是鐵圍山,須彌山頂是帝釋天主所居之處)。

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與娑婆世界完全不同。極樂世界是如何構成的呢?「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無邊無際寬廣無比,所以無論多少人往生彼國,都不會造成人口過多的問題。佛經中所談到的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絕不同於娑婆世界有種種貧苦困厄,其目的是為了接引眾生相信淨土法門,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說:「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極樂世界有種種鳥。舍利鳥即中國的鷺鷥,亦名百舌鳥。迦陵頻伽,譯為好聲鳥。共命之鳥是單身雙頭的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六時是當時印度把一天時間分成六段,晝夜各分初中後三時,合為六時。這些鳥一天當中不停地發出和雅美妙的聲音,而這些聲音都是在演說「五根、五力……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就是三十七道品等法。我們現在學習三十七道品,到極樂世界後,還是需要繼續修學三十七道品,並且隨時隨處都能聞到佛法。

《阿彌陀經》又說:「其土眾生,聞是音己,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極樂世界中的鳥,不同娑婆世界畜生道的鳥類,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連三惡道的名稱都聽不到,更不會有真實畜生的存在。此諸眾鳥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所成就的。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愛好美妙的音聲,所以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裏成就了種種勝妙音聲,助長其善根與佛法!

極樂淨土,對於佛教徒而言,依據聖教量自是不成問題。如果對於外人如何才能起信呢?外人也有他們不同的聖教量,比如天主教、基督教有《新舊約全書》,伊斯蘭教和道教均有各自所信奉的經典流傳於世。那麼,我們該如何說明極樂世界的存在,使世人、外道也能生起信心呢?

根據現代天文學的說法:宇宙間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每一個世界各不相同。其中自必有痛苦的世界,也必有快樂的世界,也有痛苦與快樂交雜的世界。宇宙裏的世界決不會完全一樣,在無窮無盡的世界裏,必定有極樂與極苦的世界。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確是存在的,如果極樂世界存在的理由不能成立,那麼天文學所說的種種世界就更加不可信了。

至於說極樂世界在西方,這並不成問題,因為方向本來並非絕對性的,只是一個假名而已,其目的是為了眾生觀想方便,發願往生有個目標。例如:莆田市對福州來說,它在南面;對廈門而言,它在北面;對整個福建省來說,它處於閩中,即在中部,怎麼說都可以,都不會錯,主要是看你站在哪個方位說。

二、正報莊嚴

極樂世界有教主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及諸聲聞、天人等諸聖眾。在《無量壽經》裏,佛對阿難說:「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種智洞達。」意謂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具有無上智慧與福德神通,「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極樂世界裏邊的聲聞眾,尚且有如此廣大神通,更何況佛菩薩呢?

《無量壽經》又說:「我弟子當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於一晝夜悉知其數。」釋迦牟尼佛說: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在一天內,能遍知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娑婆世界有多少眾生。接著佛陀又說:「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一一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中不及一分。」假如十方一切眾生都成緣覺,壽命一萬億歲,神通智慧都如目犍連那樣大,竭盡他們的壽命與智慧,來推算極樂世界有多少位聲聞,其結果是千萬分中不及一分,極樂世界裏的聖眾,真是不可思議的多啊!

佛陀接著說:「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是算計譬喻之所能知。」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天人的壽命都是不可稱計的。

有人問:極樂世界怎麼會有聲聞乘呢?殊不知這是佛陀的權巧方便,對娑婆世界種種不同修行的眾生而施設的。天臺宗把極樂世界分成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阿彌陀佛居住常寂光土,觀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住在實報莊嚴土,諸聲聞眾住在方便有餘土,天人住在凡聖同居土。

佛陀繼續說:「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包括蜎飛蠕動,小小的螞蟻、蒼蠅、蚊子,每一眾生說什麼話,做什麼事,起什麼心,動什麼念,諸大菩薩都會知道。十方世界每一眾生什麼時候因緣成熟而得度脫,什麼時候發願往生,諸大菩薩悉知悉見。

《無量壽經》說:「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極樂世界諸聲聞眾的身光只有一尋(八尺)。菩薩的光明有百由旬,一由旬在印度分四十、六十、八十里三種。若一由旬以四十里計,是四千里,以六十里計是六千里,以八十里計則是八千里。極樂世界有二位大菩薩,其光明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問佛陀說:「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娑婆世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這兩位大菩薩是在娑婆世界修菩薩行而成就,爾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常在阿彌陀佛左右護持佛法,接引眾生,二位大菩薩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特殊因緣,念佛堂裏供奉西方三聖,原因就在於此。

《無量壽經》中又說:「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為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娑婆世界裏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遇到任何災難苦厄,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沒有不得救度的。這裏應注意的是: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而不是惡男子惡女人,假如惡人做壞事遭受因果報應,菩薩雖有廣大悲心,也是愛莫能助的。

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根據《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的記載,結合自己一些粗淺的認識,作出以上極其簡略的介紹,可謂「千分不及一,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極樂世界究竟有多莊嚴、多美妙,等你有朝一日身臨其境,自有一番切身感受,方信佛語不虛。現在請諸位開始念佛求生西方吧!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天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第2頁:第二天 四種念佛方法
第3頁:第三天 略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第4頁:第四天 淨土三資糧——信願行
第5頁:第五天 安住道場與發心念佛 第6頁:第六天 克期取證與求生西方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