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勸轉般若法輪分第二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 二分的主題,主要是須菩提請佛陀演說般若妙法。經文中「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而白佛言」,這個「時」是指佛陀入三昧中,觀說法機緣已成熟欲 說未說之際。這段經文有二個問題,一是佛陀為何不自說,要須菩提起座勸請?二是在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為什麼都默然,而由須菩提代表請問佛陀?關 於佛陀不自說與須菩提代表請問佛陀的原因有二:

一、表法珍貴:般若空慧,甚深微妙,為顯發「法」的珍貴,令聽聞者生起「難遭遇」之想,因此由須菩提起座請佛陀轉般若法輪。

二、轉教付財:須菩提名為「解空第一」,對於諸法空理早有深悟,佛陀生平也曾要他代講《般若經》,令他教化一切未悟般若意趣的聲聞和諸位權乘,這也是天台 宗所言的:「轉教付財。」所以,在此般若法席上,唯有解空的須菩提能荷擔佛陀交付的財寶,能會意佛陀真心,於是代表大眾,開口向下探問箇中消息。

在闡述第二分經文時,我分四點來說明:

一、中道權實合一
二、般若不在別處
三、如來護念付囑
四、安心兩個問題

經文中開頭說:「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經文所敘述的如同一般世間的禮節,沒有什麼奇特處,其實蘊含此分的意旨及另一番玄機。

一、中道權實合一

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理性雖空,事相上仍不廢威儀禮節。「右膝著地」,右膝表「權」即般若智,地表「實」即真如理,亦即須菩提所問已和真如理體相應。「合掌」是合權實二邊,印證中道三昧是大小融通,權實不二。除了表明中道是權實合一,還有三業虔誠之意。


只是一段粗淺的經文,胡跪、合掌等禮節,都包涵著無限的般若旨趣。佛門的合掌又稱合十,亦即合十法界於一心。《十地經》:「三界無有別,唯是一心作。」《華嚴經》也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



對於「心生十法界」這個道理,有許多人一定會狐疑不信,我明明是人,怎麼又是菩薩和餓鬼畜生呢?其實我們一天的生活裏,一顆心來來去去不知在天堂地獄走了 幾回?當我們生起瞋怒鬥諍的心,難道不是修羅的化身?當欲望飢渴的火焰燒起,就猶如餓鬼受著針咽吞火的痛苦,難道不是飽嚐餓鬼的滋味嗎?天堂地獄在哪裏 呢?

有一個信徒來請教無德禪師:

「禪師,我心裏頭一直有個問題百思不解,經典上說三界唯心,可是我明明在人間,我的心哪裏會在天堂和地獄?」

無德禪師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只叫他去井裏打桶水來。當水提到後,禪師指著那個水桶說:「天堂地獄都在那一桶水,你自己親自去看看吧!」

信徒聽了就依言專注地凝視桶裏的水,看了許久什麼也沒發現。禪師突然走近,把他的頭壓進水裏,正當他喘不過氣來,禪師就鬆手了。信徒又驚又怒責罵道:「你這壞心腸的禪師,把我壓進水桶裏,那種喘不過氣來的痛苦,簡直就像地獄一樣。」

禪師毫不動怒,笑問道:「那你現在,感覺如何?」
「能自由的呼吸,感覺就像天堂一樣的快樂。」
禪師叱喝道:「你從天堂地獄都來回走過了,為什麼不相信天堂地獄的存在?」

二、般若不在別處

從第一分的經文中,佛陀以穿衣吃飯,洗足敷座的庸言庸行開顯般若的本地風光,因此才有第二分須菩提讚歎「希有世尊」。「希有」有二種含義:一即佛陀以日用 行事,示現般若在眼下眉端,不在別處。二是須菩提自己終日走街過巷,不知向穿衣吃飯處領會,今日始悟,所以歎其「希有」。對於佛法全體大現於生活,我引用 一則公案來說明。

趙州禪師非常重視生活的佛教,於生活中處處表現其家風,有人問:「佛法大意。」他答:「吃粥去!」有人請示如何開悟,他答:「吃茶去!」有一位學僧因為多年,始終未領得禪意,因此向趙州禪師請假。

「弟子前來參學,十有餘年,一直不蒙老師指導開示,今日想請假下山,到別處去參訪。」

趙州禪師聽後,大驚道:「你怎麼可以如此冤枉我?從你來此,你每天拿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微笑;你禮拜我低頭,我那裏沒有給你開示給你指導?你怎可以昧著良心胡亂的誣賴我!」

一粥一茶即是禪心,語默動止又何嘗不含法味?趙州禪師不曾辜負學僧,可惜學僧混矇度日,慧眼未開。

三、如來護念付囑

經文中如來善於護念,善於付囑的是什麼?佛陀四十九年說法的過程,可以用一首偈來表示。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護念即指佛陀從演說華嚴以來,善於調伏愛護一切眾生。以不同根機的眾生,分別演說了義不了義經。「付囑」就像世人把家業財寶付與兒孫繼承,如來把法王家業囑咐弟子荷擔。並且囑咐其由小乘入大乘,勉勵諸菩薩於因地修行。

佛陀觀眾生根器因緣不同,善於調御且垂加護念付囑,因此佛的十號之一有「調御丈夫」的尊稱。禪門中也有很多老婆心切的老師,善於護念付囑弟子,在一啄一喙間,令弟子打破多劫的無明殼子,接引弟子見性出頭。

靈訓禪師在廬山歸宗寺參學時,有一天動念想下山,因此向歸宗禪師辭行。禪師問道:「你要到哪裏去?」靈訓據實以答:「回嶺中去。」禪師慈顏關懷道:「你在此參學十三年,今天要離開,我應該為你說些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來找我吧!」

靈訓禪師整理行李後,就持具去向歸宗禪師告假。禪師親切的招呼道:「你到我面前來!」靈訓依言前近。禪師輕聲說道:「天寒地凍,你一路要善自珍重。」靈訓語下,頓然徹悟。

歸宗禪師十三年來悉心照拂弟子,當弟子前來辭別時,知「蛋已孵熟」,只要再加以深心護念付囑的一啄,便可以令靈訓禪師徹骨徹髓照見自家面目。一句「途中珍重!」是師家無限的護念與付囑呀!

四、安心兩個問題

經文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裏提出兩個安心的問題。即發菩提心以後要怎麼保任安住?對於生起的妄想 心要怎麼去降伏?關於這兩個問題是修行中最普遍發生的狀況,佛陀說的千經萬論都是「因病予藥」,用於對治我們貪瞋癡三毒。

如何化導貪瞋癡三毒,不讓它毒害我們的功德法財?應該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火;以因緣觀對治癡心。

如何安住菩提心,降伏妄想心?經文裏的回答:「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有三種含意。

一、眾生諸佛本自一如──世出世間無一法不是真「如」;無一法不「是」實相。廓而論之,吾人內而根身,外而器界,皆是真如實相的流露,哪裏還有生佛之別?既是生佛一如,當然沒有真心與妄心的分別!

二、吃飯洗足當下即是──就「如」同如來尋常的穿衣吃飯,洗足敷座,這一段光景,當下即是!以此而住,就是安住其心,也就能降伏其心。
三、住心降心即指後文──即後文如來所言的住心、降心的方法。

「如是」涵蓋對治住心降心的方法標的!生活裏,我們要怎麼能「如是」見到自性的光明,照見四大五蘊和合的「假我」?如是「五蘊皆空」即能了生死苦厄,當下 證明涅槃常樂。由於執著「我」是恆長性,是不變性、是主宰性、是普遍性,猶如「盲人摸象」,怎麼能照見自如本性的全體。

在探討「住心降心」主題之前,應該對「我執」的愚癡知見先有一番認識。《生經》裏我所鳥的寓言,可借為我們的龜鑑。

很久很久以前,有座大香山,滿山遍野長滿了各種藥草。山裏住著一種鳥,名叫「我所鳥」。每當春天藥果成熟時,上山採藥的人絡繹不絕。這時,我所鳥總是悲鳴的叫喚:「這山是我所有!這藥果是我所有啊!我的心實在痛苦,你們為什麼要來奪取我的所有。」

我所鳥晝夜頻頻呼喚,撲翅哀鳴要人止住,但是人們仍舊採擷不停。這隻我所鳥嘶竭力盡,最後吐血身亡。

[習題:]

1.佛陀為什麼不自說,而要等到須菩提勸請才說?
2.須菩提既然是「解空第一」為什麼還需要這些胡跪、合掌等禮節?
3.如來的護念付囑諸菩薩是什麼意思?
4.經文「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如是有什麼含意?

原典.譯文.注釋

原 典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譯 文

這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來,偏袒著右肩,以右膝跪地,雙手合拿,虔誠恭敬地向佛陀問道:「世間希有的佛陀!佛陀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付囑諸菩薩。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許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佛陀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付囑諸菩薩。你們現在細心靜聽,我為你們解說,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 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如下所說,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是的,佛陀!我們大家都樂意聽聞。」

注 釋

*本分是敘述般若本體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裏面,弟子跟隨在佛陀身邊數十年,一向不知佛陀的動靜去來,穿衣吃飯處,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與 眾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是今般若會上的當機者,慧眼識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眾,恭請佛陀說法。從須菩提所發問的「如何使菩提心常 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開了金剛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間無量的眾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脫。

長老:
指出家僧眾中,受戒年歲久、所證果位高、有智慧威德修行者之尊稱。

須菩提:
舍衛國鳩羅長者之子,是佛十大弟子中之最善解空理,被譽為解空第一。他初生之時,家中所有的財寶,都忽然不見。即請相師回來卜卦。相師說:「這是一個很可 喜的事,貴子初生,室中財寶一切皆空,象徵其為解空第一人,故取名『空生』;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將來是不會為世間上名聞利養所束縛,亦名『善吉』。」傳 說他是青龍陀佛,倒駕慈航,為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而示現於娑婆世界。

偏袒右肩:
印度人所著衣物,係遍覆全身,到禮佛時才袒露右肩,一方面表示敬意,一方面表示須菩提有意示現權教,所以有隨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發問。

右膝著地:
右是正道,左為邪道,顯示勸請正法去邪從實,應依謙卑之禮。膝象徵般若智,地象徵實相;右膝著地,正表示般若與實相互相應合。

合掌:
表示恭敬之意。有合權實之掌,而應中道之行的意思。雙掌合一,以表方便權巧與實相究竟是一而不二,大小乘皆可融通。又十指表十法界;合十,表合十法界存於一心之中──事理一如,權實圓融。

希有:
讚佛之辭。有四種含意:一、時希有,指講此經之時,眾緣成熟,機會難遇;二、處希有,講此經的地方,甚為難得;三、德希有,佛陀三覺圓,萬德具,能在此說 法,實是希有;四、事希有,另一方面,須菩提自己能向此穿衣吃飯處,討得個中消息,也是從來不知,今日方悟,真可說是希有。

菩薩:
音譯菩提薩埵。華語舊譯為「覺有情」,新譯為「大道心眾生」。指唯有大覺悟的眾生能發無量大願,上求無上菩提,下而利益眾生;修諸波羅蜜行,將來要入佛果位。眾生多有情欲,而不能覺醒,唯菩薩在眾生之中,自能覺悟而不染,又能化導眾生而令覺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語無上正等正覺。即指真心而言,此心包含太虛,至高無上,故云無上;由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識,此心依正平等,故云正等;其覺圓明普照,無偏無虧,故云正覺。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序 第2頁:法會啟建因緣分第一
第3頁:勸轉般若法輪分第二 第4頁: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
第5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四 第6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五
第7頁:真實信心解脫之道分第六 第8頁: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第七
第9頁:般若為三世諸佛母分第八 第10頁:實相無相四果性空分第九
第11頁: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 第12頁:恆河七寶不如無為分第十一
第13頁: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 第14頁: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
第15頁:四相寂起大乘行分第十四 第16頁: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第17頁: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第18頁: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第19頁: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第20頁: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第21頁: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第22頁: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廿一
第23頁:菩提性空得果無住分第廿二 第24頁:淨心行善法分第廿三
第25頁: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廿四 第26頁: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廿五
第27頁: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廿六 第28頁:斷滅知見造生死業分第廿七
第29頁:不受不貪無住福勝分第廿八 第30頁:正報無住如如不動分第廿九
第31頁: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 第32頁:總除諸執法相不生分第卅一
第33頁:受持演說勝無住行施分第卅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