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修菁華5 - 默照 聖嚴法師

禪修菁華5 - 默照 聖嚴法師

青山不礙白雲飛

[日期:2012-09-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聖嚴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坐禪箴〉解釋

  〈坐禪箴〉,就是坐禪的箴言;它是對坐禪人的忠告,對坐禪人的金玉良言,全文如下: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面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基照自妙。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豪忽之兆。曾無分別之思,基知無偶而奇。其照無取而了。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

  佛佛是指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還有十方的佛,它的根本點就是明心見性的清淨心,清淨的本心和涅盤的妙性;佛與佛之間,彼此心、性相通,這叫要 機。而祖師們雖然經過一重一重的悟境,不論是大悟、小悟,但尚未成佛,在成佛的過程,還有機關的要領、要點、樞紐要開,用什麼開?就是用「默照」。如同陰 電、陽電一接觸時,就會打雷閃光;祖師們已經知道如何接觸心、性,所謂觸機而悟,機就是心性,碰到它、觸到它時,自然就會開悟。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事,就是相對之境界。有事、無事都是事,有念、無念都是執著;但是,心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觸有事,不觸無事,並不等於是無知的人或死去的人,實際上,「不觸事」就是講默,「而知」是照。

  緣,是指境界。外的境界及內的境界,外境界是對身外環境而產生之心理現象,內境界是指自己內心的思想,像回憶、記憶、猜測、推敲、思考等。既不緣外 境,也不緣內境,而境界是清楚、明朗,如同鏡子一般,鏡子本身並沒想照什麼東西,但是,在鏡子前出現的任何東西,均可被照映到鏡中。此處指心就像一面鏡 子,有照的功能;但是,沒有對內、對外一切現象之執著及分別,故稱「不對緣面照」。

  這二句話,都是默中有照、照中有默。

 

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

不對緣而起,其照自妙。

  因為不觸事,所以照的功能很強;因為默,所以照的功能更微細。譬如說,當我們用肉眼來看風景時,一眼望出去,不可能將每一點、每一個人,甚至眉毛、汗 毛都在視野的範圍之內,為什麼呢?第一是肉眼遲鈍,第二是我們的頭腦本身有分別心,對某部份有興趣、或者沒興趣;然而,用高性能照相機的鏡頭來照來,在很 短的幾分之一秒時間內,可以將鏡頭內的每一樣東西清清楚楚的拍攝進去。因此,當心沒有主觀的自我時,才能接觸到佛性。從現象的表面是看不到佛性的,對現象 不起執著分別後就看到佛性,也就能看到清淨的本心和涅盤的妙性,這就是微。

  「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是同樣的意思,上面一句的「不對緣」是指默,下面一句是照的功能微妙。默時不接觸事,知道得更多,照時不對著任何事物攀緣,照得更透徹,悟境也更深。

 

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

其照自妙,曾無豪忽之兆。

  這進的是默照的功能,因為沒有一點分別的念頭,才能將佛性體驗得那麼清楚,雖然在照時,佛性是如此透徹、如此微妙,但是,沒有一絲一豪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沒有可以講給他人聽的,沒有讓你有東西留在心中的。佛性就是這個涅盤妙性,也是絕對的空性。

 

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

  這二句是接著前句連下來的,反覆地將默照時沒有分別之念頭,講得更透徹。心中沒有單數、偶數之分別,但是很清楚,這是一個或者是二個。譬如說,這裡有 二個茶杯,當在用默照時,不會說它是二個茶杯,只是很清楚的有東西在那裡,但沒有一個或二個茶杯之分別,其實,杯子只是個名詞,連這個東西是杯子的念頭都 不需要有。

  一切都是有的,但是不給它名字、不給它好壞、不給它左右、不給它上下;主要的目的,就是不要引起執多執少、執有執無的煩惱。知而不執著,對其他人來 講,還是要有名字,就像有男眾、女眾、東方人、西方人,別人問我這是什麼人時?我很清楚這是男人、女人,那是東方人、西方人,但是對正在用功修行的那個人 來說,不必有這些分別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時,就是不平等的,而是差別心,也就見不到佛性了。

 

曾無豪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

  沒有現象,沒有痕跡;因為沒有痕跡所以無取,沒有想要什麼或捨棄什麼。但是,是否需要喝茶、睡覺、吃飯呢?生活必需品當然要呀!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照樣 要做。不過要歸要,做歸做,心中不留善不善等許多思量。就如鳥在空中飛過了之後,不會留下一絲痕跡。這裡的「了」,就是什麼事情都照樣的做,隨時的了。

 

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

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這四句詩的表面有水、有魚、有天空、有飛鳥,其實是形容默照禪的悟境。「水清徹底兮」,實際上根本看不到不,也可以說沒有水。「魚行遲遲」,並不是魚游得慢,而是在時間上等待……等待……始終沒有看到魚游出來。

  「空闊莫涯兮」,好像有一個無限的空間,其實,既然是無涯,空間並不存在。「鳥飛杳杳」,在這無涯的空間之中,往四處八方乃至十方,深遠的望出去,連一隻飛鳥的蹤跡都已經不見了。這是說的既無空間,也無飛鳥。

  這首詩,描寫在時間和空間之中,都是那麼地寧靜,當然也沒有自我中心執著。魚和水、鳥和空,都是相對的境,它的境界就是默照同時。如果還沒有到那樣的 層次,也許,一望出去,水底好多魚,水卻是渾的;天上好多鳥,空中卻有烏雲。想看魚時,結果同現了螃蟹;想等鳥時,結果看到了飛機。

   (選自《人生》一五四、一五五期)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默照禪概說
第3頁:青山不礙白雲飛 第4頁:秋水連天空花幻
第5頁:禪意盡在不言中 第6頁:洞山宗旨
第7頁:宏智禪師坐禪指要 第8頁:禪病療法
第9頁:禪修疑難解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应梦禅寺會員 发表于 2013-1-30 9:04:00
师兄,无法复制内容啊!转载了一半儿,后面的怎么不能复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