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印光大師法要 智隨法師著

印光大師法要 智隨法師著

別序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智隨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印光大師法要》別序

佛法自古 印度傳於中國,曾有八大宗派興盛於世而光大佛法之弘傳。眾生各取所需,各得其益。然於今末法之時,因根機陋劣、五欲熾盛、大聖隱沒,難修難證之法門,已難 以再現其昔日的光彩,雖學修者多,但證果者少。而能透過一線之天看到解脫之希望者,可謂只有淨土一門了。以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念佛,仰仗佛力, 任何人皆可往生去,即生成就。大聖佛陀早為預言:「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故淨土宗自曇鸞、善導開宗以來,即蓮風盛行,獨被天下,一句名號,輝耀古今,因此而念佛往生者,不可計數。因代有高人,弘傳此法,故而上行下效,一致進 行。及至近代,弘傳中興淨土法門影響之大者,則莫過於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大師集立德立言立行於一身,譽滿天下,德化無邊。一部《文鈔》,因 其善契時機,普被三根,風靡寰宇。蒙恩得度者,何可計數。故有云:「大藏可以不看,《文鈔》不可不看也。」良以大藏甚多,未入門人,難得其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究古德著述之初步嚮導者,其唯《印光法師文鈔》也。吾人若能息心研讀,當自知之。

大 師雖深通宗教,但其弘化,與人不同,不重奇特神異,不重玄妙高深。其所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所倡導者:唯「敦倫」與「念佛」。以能深信因 果,則人不自欺;能歸向淨土,則必得解脫。因果與淨土,成為大師一生教化之根本。其因果之落實在敦倫盡分,其淨土之正業在老實念佛。敦倫行世善,念佛求往 生。如是世出世法,兩得其圓。善說法要,無過於此。

一 代時教,了生脫死之法,浩如煙海,玄妙高深之理,他宗所共談,大師何故獨守平常,專提念佛一行?此乃法門「簡易超勝」及「時節因緣」所致,觀其與某居士之 對白,即知其睿智悲心,非泛泛而談者所可比擬也。曾有雲泉之居士於普陀山拜訪大師,相談良久,將辭去時,大師攜手囑曰:

從來禪教諸祖嘗曰:天臺教觀一宗,如或無人傳之說之,則為佛法趨滅之時,今則不然矣。

雲泉之殷勤問故,大師喟然歎曰:

今日聖教愈趨愈下,人根淺薄,於止觀一法得出生死者,萬無一二,唯淨土可依怙耳。設今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行之者,則佛法真畏將滅盡矣,吾人為佛弟子,尤宜勉焉。

佛法法法 雖好,但貴在契時契機,於末法之今時,聖教愈趨愈下,人根陋劣淺薄,高深玄妙之法,皆無力度脫如是眾生,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若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 行之者,則佛法將滅盡矣。慧眼圓明、悲心切切、欲利眾生者,豈不力弘淨土,令正法久住乎?以是之故,大師一生,雖密護諸宗,但力弘淨土,辨禪淨之異,顯難 易之別,重信願之真,明專雜之行……重重開顯,處處指示,於知見網中為末世眾生釐清徑路修行之心要,欲使淨土一宗經久傳承不絕,眾生解脫有望也。

生 於亂世,大師之弘法,多為書信往來,彙集而成百萬餘字的巨著——《印光法師文鈔》。《文鈔》之磅礴無序、浩瀚無邊、隨機施教,實非人人所能通入,人人可得 其要。愚所編《靈岩遺旨》曾將大師思想全面整理、依序彙編成冊,世出世法,通途特別,一目了然,可為瞭解大師之一方便也。因綱目分明,條理清晰,並示內容 提要,對欲深明教理、詳知大師者,可謂方便至極。雖為選編,內容亦自不少,於專修淨業者而言,仍難免有繁雜之感,於普通修學大眾,更有深廣莫測之歎。為顯 彰大師之苦心教化,為利益廣大之念佛行人,今融其要義,大分八科,簡編為《靈岩法要》。以因果淨土為正理,以敦倫念佛為正行,使廣大念佛行人,易得其要, 易得其益。並於緊要之處,略加註釋,資其易解。裨有心者,善會大師之意,通得往生之益。

大 師淨土思想,既融會了淨土三經及古大德之要義,又契合於時代根機而深入淺出、隨意發揮,可謂機理雙契。雖密護諸宗,而處處指歸淨土;雖應機說法,而法門宗 旨不變。因《文鈔》多是書信往來,又零散無序,故欲系統、全面、穩當把握大師淨土思想,亦頗為不易,如何透過《文鈔》而識得淨宗心要,於依止大師學修淨土 法門者,至為要緊。綜觀《文鈔》,可以清晰了知,大師弘揚淨土,極力彰顯淨土一法與其他法門之不同,其開顯此法「簡易殊勝、獨特超越、微妙難思」之處,尤 其值得淨業行人特別注意。大師淨土思想雖廣,可從以下幾方面窺知其要。

一、特別法門:

佛法無量門,歸元雖二無,方便各不同。如何認識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之間的異同?此為學修淨土者之要務。大師判其他法門為通途法門,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所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也。詳如下文所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此一分判詮釋,簡要明瞭,讓人一目了知:佛法雖多,不出二門。一者為通途自力修行之法,依戒定慧斷貪瞋癡而了生死,此如畫山水,一筆一畫漸次而成。一者為特別仗佛力之法,依信願念佛乘願往生而了生死,此如照山水,重重峰巒一照俱了。二法之頓漸難易,一目了然。

此 通別二法之判,實承續了曇鸞、道綽、善導一脈「難易二道、聖淨二門」之教判思想。觀印光大師一生,原本極為尊重傳統,以古為師,但於判教上則另立名目,新 意顯然。如此分判,可謂應時機之所需,以標顯淨土一法,異於他宗他教,須另具隻眼,不得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不得以自力行論他力法。不如是突顯,則人多混而 不分,一視同觀,以通途論特別,棄佛力執自力,難免自誤誤他,同失淨土殊勝之利益。若明瞭「通途、特別」之異,方知二法宗旨不同,難易有別,力用懸殊。學 修淨土者,首當於淨土法門之「特別」處著眼,方可得其旨趣,舍自力之心執,歸他力之本願,獲往生之大益。如大師所言:

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通 途特別,雖同為兩種勝法,但宗旨、行法、利益、應機等大為不同,不可一視同觀,若妄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以為圓融,未免兩失其宗。如大師所言:「各別論之則 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離則兩益,合則兩害」也。能得其益而免其害,方可謂善學淨土者也。大師「通途、特別」之判,即欲為末法眾生特別選出淨土一門、 念佛一行。此實可謂悲心與智慧之選,既順彌陀本願,亦順釋迦本懷,更順諸佛證誠,尤順今時之機。

二、全仗佛力:

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其特別何在?詳觀《文鈔》,知特別之處甚多,若論根本,則在「全仗佛力」。如大師云: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淨土法門,全仗佛力。

所謂佛力者,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力。《文鈔》中對「淨土法門,全仗佛力」多有闡發,詳明淨土一法,無論何人,只要能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皆可往生淨土去。今引一言以明其旨: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淨土教法,由來已久,不但印祖極力提倡淨土一法,全仗佛力,古來大德無不共同發揮此一要義。其中尤以曇鸞、善導一系教法,於「全仗佛力」處發揮透徹至極,若通觀曇鸞、善導教法,則於「全仗佛力」處更易明瞭。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又《法事讚》言: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此皆「全仗佛力」之最要開示,學修淨土者,欲得往生大利,欲得真實安心,自宜善加著眼心,細心體會。

淨 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此法之「行持、對機、利益」大異於一般通途法門。就行持言:但念一句佛名;就對機言:通攝聖凡有情;就利益言:同得往生成佛。二法 之不同,如龍樹菩薩所云:通途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更有墮落之憂。特別者,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一生即可成佛。以喻言之:通途如陸路步行,艱辛多苦; 特別如水路乘船,樂往速超。古德云:「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亦可謂二法門之最善形容者也。故修學淨土法門者,當於「全 仗佛力」之特別處著眼,不可與通途法門並論,若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將他力門作自力用,則其失也大矣。

三、易行功高:

淨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行持極為簡易,功德至極甚深。無論何人,但稱六字洪名,即可乘佛願力,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惑不期斷而自斷,德不期證而自證。一切皆法爾自然,天然妙成。大師讚此法云: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又云: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一代時教,法門雖多,無如此殊勝之力用者也。他法或簡易而不殊勝,或殊勝而不簡易。唯此淨土一門,既簡易又殊勝,所謂「至簡至易,至頓至圓」也。大師於此「勝、易」二德處處釋之,以啟人正信,開人正智。如其所云「易」者: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所云「勝」者:

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凡心已無,佛慧日開。較比參禪研教、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勝過無量無邊倍矣。

勝易二德,為淨土法門根本,古大德於勝易二德,多有闡釋,引用一二,以資詳解。

龍樹菩薩《易行品》云: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天親菩薩《往生論》云: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善導大師《法事讚》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往生禮讚》云:

到彼花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學淨土者,於此勝易二德,當細為用心,若能深入《文鈔》,並能通觀古今,自知淨土法門此一殊勝奇特之益。

四、普被三根:

佛法雖 多,旨在了生脫死。而修持之要,貴在契理契機。一代時教,無量法門,雖無不為了生脫死,但若論「契理契機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以淨土 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任何人皆可往生淨土,疾成佛道。因其易行,所以五逆十惡亦得往生;因其功高,所以等覺菩薩一致西 歸。其他法門,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唯此淨土一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易行功高,五乘齊入,似小而大,似淺而深,即事即理,即因即果,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應時契機通於古今,故得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則攝等覺,下不遺逆惡。如《華嚴》以菩薩回向往生,圓收最上之機;《觀經》以五逆十惡 往生,攝盡最下之人。此所謂「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也。故大師處處彰顯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益。其言:

上之則文殊普賢,久成佛道之大菩薩;下之則五逆十惡,將墮地獄之惡眾生,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淨土所攝之機。可見法門廣大,了無棄物。佛願宏深,等視眾生。

佛法如是 之廣大,何以獨有淨土一門念佛一行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其實,一則念佛易行,二則本願不虛。念佛一行為彌陀選擇之本願:「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 者,不取正覺。」此一大悲本願,不簡智愚,不論善惡,普攝萬機。十方眾生,只要回心念佛,都成阿彌陀佛大悲救度之機,印光大師讚彌陀大悲本願云: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佛眼等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論其罪福多少、善根深淺、功德大小,只要歸心,無不來迎。因有無簡擇之本願,故念佛一法上下通攝,凡聖齊往。一代時教,法門雖多,唯此一門,普應群機,平等普度。

五、諸佛本懷:

諸佛如來 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就通途而言,在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同成佛道也。因眾生根機不一,故使如來特開種種大小權實 不同之法。然法門雖多,無有一法能普應群機,疾成佛道。致使如來普度眾生之心,不能大暢,故我釋迦,於種種法門之外,別開淨土一門,使聖凡有情,同於此 生,得出苦海,生彼樂邦,共成佛道。法門至為簡易,功德極為高深,應機最為究竟,暢佛本懷,無過於此。如大師所云:

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

諸佛出世之大事因緣,因有此法而得以圓滿矣。故十方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證讚此法不可思議功德。九界有情,聞此法者,無不欣願求生淨土。一代時教,唯此一法是最簡易之法、最高深之法、最圓滿之法,是十方諸佛下度眾生之法,是九界眾生上成佛道之法。誠如大師所云:

捨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
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學修淨土者,若能深入教典,詳知淨土法門「善契機理、通於三時」之微妙超勝,方知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也。如善導大師所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普應眾生之機,釋迦如來雖廣開種種法門,但處處指歸淨土一門,念佛一行。此法可謂千經指歸,萬論均宣,諸佛證誠。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暢佛本懷,無過於淨土,如大師所言:

了君大事唯修淨,暢佛本懷在往生。

六、普勸修持:

佛法修持,旨在了生脫死。而欲了生死,實不在多,旨在能了。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故雖一字不識,能念佛往生,則生死可了。若讀盡天下書,識得三藏十二部,生死未了,仍未免輪迴六道也。

一代聖教,法門雖多,難易有別,應機不同,末世凡夫,欲了生死,尤當善擇。《安樂集》云: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
若機教時乖,難行難入。

故知修學 佛法,貴在契機。淨土法門,因其簡易殊勝,普投一切機,無一不得入。實為「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 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赴時應機之法,無有過於此者。欲了生死者,不可不修此法也。是故大師處處勸修淨土一門、念佛一行,其言: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又云:

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未成佛前,皆當修習。

淨土法門,是彌陀大悲普度之法,方便易行,疾成佛道。如大師所言: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

吾人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生死輪迴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宜當順彌陀願王,遵祖師規誡。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如是則現生得安樂,臨終得往生。

大 師淨土思想雖廣,大義即如以上幾點。學修淨土者,能略知以上要義,則可不費時日,善知淨土一門矣。縱雖不能深入《文鈔》,亦可即簡而得益,以此法門廣略相 入故。縱然一無所知,亦可老實念佛,暗合道妙。法門之妙,即在於此。今《靈岩法要》即於緊要處,彰顯大師淨土思想,指示出離強緣,以略通廣,以要攝繁。藉 此可以使末世行人,少費功勞,多得利益。

大師《文鈔》,磅礴無序,普通行人,難得其益。吾人若能藉此《法要》知大師思想精要,知淨土一門殊勝法益,自可於淨土一法通身靠倒,捨凡情聖解,歸他力本願,入一向專稱,自得無上功德大利,究竟成就無上佛果矣。

【書籍目錄】
第1頁:總目錄 第2頁:總序
第3頁:別序 第4頁:壹、判一代聖教
第5頁:貳、讚淨土超勝 第6頁:參、勸信願專稱
第7頁:肆、彰念佛實益 第8頁:伍、決修學疑難
第9頁:陸、明因果輪迴 第10頁:柒、示倫常道德
第11頁:捌、述個人行誼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