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的基礎

學佛的基礎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一)佛教以三寶為中心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 「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眾生。而且佛涅槃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裡,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 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為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為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為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 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為菩薩、被稱為佛、被稱為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 世親都被後人稱為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為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禪師,後 來有人稱他為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 就有問題了。
  
  (二)佛教以四聖諦為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 佛法稱為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作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 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瞭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了。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 就拼命地賺錢。有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拼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 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 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 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 善福德而去度眾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 沈迷於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三,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 於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禪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 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眾生而不為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作大涅槃。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宗教常識 第2頁: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第3頁: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第4頁:四、佛教的特色
第5頁: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第6頁: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